第一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支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支持
来源:Bluehost http://
[摘要]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缺乏矿产资源保护的单项立法,矿产资源环境监管立法体制不佳,采矿权人、探矿权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法条笼统可操作性差、法律制度空白点多等方面。加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矿产资源的专项立法和地方立法,强化资源型城市环保立法措施,改革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律支持
资源型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求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求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最终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一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依靠政府行为、市场机制,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政策、规制的保障,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法制建设,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我国修订和新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等多部有关环境资源方面法律,也发布了一批资源、环境行政法(行政法论文)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了标准,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矿产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框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已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轨道。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立法原则,加强专项立法和地方立法,完善各项法律,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一、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建设状况从制定《环境保护法》开始至今,我国资源开发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综合性的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各主要领域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避免燃煤导致的大气污染,及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该法是我国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以及法律责任等。《矿产资源法》主要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登记和开采的审批、矿产资源的勘查、矿产资源的开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管理以及违反该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煤炭法》主要规定了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与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经营、矿区保护、监督检查及违反该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节约能源法》主要规定了节能管理、合理使用能源、节能技术进步及违反该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关矿产资源保护的单项立法我国有关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除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和《矿产资源法》外,只颁布了《煤炭法》,对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和保护缺乏单项立法。资源型城市多为某一类矿产资源为主,而因单项性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缺乏,造成矿产资源型城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无法可依,这对产业的接续、持续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2.矿产资源环境监管立法缺乏导致体制不顺我国缺乏有关矿产资源环境监管体制的立法,造成了有关的环境监管体制不顺,矿产资源环境管理的职责、、责任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给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困难。因矿产资源环境监管体制不顺,权力配置不合理,监管部门缺乏权威,没有统一监管权,相关主管部门职权重叠或缺失,环境监管多头管理,这造成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合法化,对于严格执法不利,也对矿产资源及其他事务的管理不利。
3.资源型城市环保法律存在的问题(1)环保法欠缺。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在层次较低的法律法规中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已在其他法律法规中被修改。单行法随意突破、违背了基本法且各单行法间的不协调给环境保护法制造成困扰。
(2)法条笼统,可操作性差。我国城市环保法律体系中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多,对违法责任规定不明,对执法主体的权责分工不细,造成了守法主体有法不依,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执法中出现矛盾冲突。他们从部门利益出发,按照法律条文精神做了解释性的规章、而这不是法律本身。这些规章主要从部门、行业利益出发,不能正确体现法律本义,造成法的目标没有充分落实。
(3)法律制度空白点多。缺乏针对资源城市环境问题的专门性法律,虽然对矸石、粉尘,土地塌陷等问题都有相应法条予以规范,但多是部门及地方规章,不能使人们足够重视;同时,明显缺乏环保行政专门立法,资源开采法律制度中环保规定,井下废气的排放没有强制性排放标准、井下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制等。一些执法标准和依据也只能借助行业规章、文件解释来执行,法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加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执法1.加强矿产资源的专项立法和地方立法我国针对矿产资源特定矿种的专门立法很少,也没有突出地方和矿种特色。因矿产资源种类不同,开采利用和保护方式也不同,应进行专项立法。资源型城市要针对本地的特色资源和位置、特点进行地方立法,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法律关系要及时调整和规范,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
要结合实际情况,提请地方有权机关制定修改《矿产资源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管理条例》等法规。
2.资源型城市环保立法措施
(1)增设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将辖区内环境质量的优劣纳入行政主管领导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应推动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由于行政立法、决策失误、执法不当或决策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应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2)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制度。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没有公众参与的直接规定。应增加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容。
(3)完善《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要相应增设各级政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在行政责任方面只规定原则、程序与方法,以指导单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行政处罚规定;完善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增设暂扣、没收、行政拘留等种类,提高环保行政执法的效率;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判处重刑;明确复合和共同污染等的民事责任,加大追究环境犯罪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3.修改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法律规定要通过立法形式理顺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管理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和权限、职责等。国家要通过立法确立有关
矿产资源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论文)体制,明确省级以下矿产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化配备矿产资源管理执法机构,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资源型城市要结合实际,加强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实现在开发中有效保护,在保护中持续利用。要通过立法赋予矿产资源管理的行政主体以明确的权限、职责,设立合理的行政程序,构建与职责对应的法律责任体系,促使相应的行政主体、依法、合理实施与矿产资源保护、管理相关的环境行政行为,严厉打击在矿产资源保护、管理中的环境行政不法行为。
4.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制作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法制建设中不仅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还要求能够在现实中更有效地执行法律,保证法律在促进和维护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
当前应按照建立法制社会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科学决策,创造公正的司法环境,严格执法,打击非法采矿活动,保护合法采矿者。在执法中要注意搞好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执法与调整矿区产业结构相结合,执法与提高矿业经济质量相结合,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提高执法水平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各级执法机构的能力建设。
三、结束语
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中,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和一些法规。立法和执法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
也存在着缺乏矿产资源保护的单项立法,矿产资源环境监管立法体制不顺,采矿权人、探矿权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法条笼统可操作性差、法律制度空白点多等问题。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的专项立法和地方立法,采取环保立法措施,修改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法律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第二篇:试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入市场的自主权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周恩来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2.杨宏烈、罗春钦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3.林秋华关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2
第三篇: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2013年11月22日 15:46 来源:《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作者:张学春 张友祥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摘 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吉林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机制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分散,经济地位重要。在国家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之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累积严重,转型发展困难;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十年后,经济发展能力增强,产业经济转型加速,社会民生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良性向好。但是,目前在由转型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表现出老问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呈现,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廓清资源型城市由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发展成效
根据对全省资源型城市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参照国家相关的界定标准,吉林省初步认定共有32个资源型城市,比重较大。其中包括5个地级市(地区)和27个县级市(区),可分为煤炭、金属、森工、油气和综合型等5种类型(见表1)。吉林省32个资源型城市的土地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6%;人口总数为13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0.67%;地区生产总值为3906亿元,占全省GDP的45%(截至2011年底)。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资源型城市为吉林省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金和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区域经济布局,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工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关系到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表1所示,32个资源型城市中,辽源和白山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于2008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舒兰、九台和敦化市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汪清、二道江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为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国家做出了战略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明确提出从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等三个方面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支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相伴随,吉林省积极制定和部署推进本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工作,形成了《关于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配套联动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全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十二五”规划,从着力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着力依托园区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06~2011年,资源型城市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双总量增大、增速提高。城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资金“洼地”效应逐步显现。二是产业经济转型加速。通过引进拥有先进设备和高、精、尖技术的企业,加速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依托组织产业经济发展链条,有效提高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接续产业发展迅速,替代产业取得突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0.14∶0.52∶0.34,明显优于转型前的0.22∶0.43∶0.35,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三是社会民生改善明显。转型期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将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列为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走出一条“以治理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成功道路。四是生态环境良性向好。转型期间,吉林省将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等列入土地整治规划,科学规划、整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老矿区遗留的污染、土地闲置问题。目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42%提升至2011年的49%,自然保护区达27处,总面积约64.1万公顷,生态环境良性向好。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仍然困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很不完善。
1.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较为脆弱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煤电、煤化、森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依然偏重,传统产业的新型化和技术化改造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新兴接续产业层次较低,且规模不大、比重过小,缺乏大项目支撑;二是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还带有很强的“植入性”特征,缺乏本土化的基础;三是受区位优势欠缺、环境状况欠佳、土地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吉林省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力、辐射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体系。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依然严峻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一是资源型产业的工人数量过于庞大,工人的技能相对单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快速融入到非资源型产业中去。二是新兴的接续替代产业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本土化基础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三是资源型城市的财政实力有限,多数属于“吃饭财政”,搭建就业平台、开拓新增就业渠道的能力还很有限,社会事业的发展很难满足资源型城市居民对民生问题的诉求。
3.转型机制不完善,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尚未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诸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接续替代产业调整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发展资金积累机制、技术进步创新机制以及社会民生保障机制等。
4.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策适应性亟需调整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已受惠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如沉陷区治理、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但现行体制以及国家对吉林省的援助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来说,仍需调整。一是《资源法》的缺陷约束转型。矿山与林场均归部门所有,没有统一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处于“两层皮”状态,开发治理的协同合作性差;现有矿区周边及深部矿产资源勘探评价、废弃土地整理复垦、新矿产资源开发权配置、资源型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限制等工作没有统筹安排。二是援助政策的区域适应性差。现行政策具有广泛化,没有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标、支持领域以及政策效果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三、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要靠城市自身组织功能,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开展二次创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二要靠外部动力,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负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的重任,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与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机遇,重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和生态环境整治三大难题。而中央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项目投入,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承担资源型城市的部分社会保障和生态治理成本,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反哺力度,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从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既需要国家持续的财力支持,更需要构建一整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及宏观调控职能,从多个层面上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减轻社会负担,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资源管理和价格管制体制机制,完善有效反映市场供求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改革步伐,比照新疆等试点地区推进相关政策实施。加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等。
2.完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期限即将结束,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困境,争取国家延续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同时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专项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专项支持的额度和范围。争取利用国家债券资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争取通化、延边、松原等资源型城市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预算稳定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形成对资源型城市援助的长效机制。允许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债券资金,扩充地方融资来源,以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设立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接续替代产业园区与平台建设、充分吸纳就业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引导补助资金。
3.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动省域内资源型城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合作,支持煤矿、森工、油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立国外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吸引吉林银行等商业银行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并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利用世行、亚行贷款及国外资本参与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整合各类信贷资金和国有资本,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政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资源型城市—银行—企业系列对接会,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吉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在资源型城市中拓展业务,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担保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能力。
4.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繁荣地区经济作用显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形成一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地区指向,加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打造承接民营经济创业的优质承载平台;降低民营经济投资的生态环境门槛,通过政府集中建设除污设施承担环境责任,放宽对一些项目的约束,促进一些产业项目的积极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给予金融服务、财税奖励返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优秀人才政府津贴等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经济潜能。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培育,促进全省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发展。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建立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产业技术研发与转移平台,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资源,为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和吸引一批复合型、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到资源型城市工作,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可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补贴和奖励。通过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培育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能力。
6.实施项目带动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向资源型城市布局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新上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优先保障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一批生态健康、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要重点突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国家发改委下达吉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120807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3A18);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1QN001)
参考文献:
[1]张友祥,支大林,程林.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经济学动态,2012,(4):80-83.[2]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8):58-61.[3]张友祥,支大林.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政府责任[J].学术探索,2012,(7):28-30.[3]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4]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2010,9(2):61-62、88.作者简介:张学春(1969—),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张友祥(1971一),男,山东寿光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财政学。
第四篇:《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解读
统筹兼顾 全面部署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入新阶段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专家解读之一
2013-12-03 |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国家全面部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战略供给,统筹推进资源型城市这一特殊类型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资源型城市全面改革和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总体来看,这部《规划》有五大亮点。
亮点一:《规划》突出了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基本主线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重要法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规划》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在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中从不同角度阐明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加快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规划》是资源型城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是资源型城市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亮点二:《规划》突出了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的战略导向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从国家层面科学引导各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协调有序发展,避免政策上“一刀切”是一个难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规划》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种类型,强调深入挖掘各类资源型城市自身潜力和优势,规范成长型城市有序发展,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发展,支持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引导再生型城市创新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分类型明确发展导向和重点任务是《规划》的重要创新,也为我国未来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
亮点三:《规划》突出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目标取向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以民生为本、和谐发展作为指导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以解决好资源型城市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创造性提出利益分配共享
机制。《规划》目标不仅突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硬性指标,还关注了保护传承矿区、林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等精神文明指标,目标取向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在规划目标表中,关于民生改善的指标最多,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以人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全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积累经验。亮点四:《规划》突出了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的任务部署
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不完善,环境整治不到位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有效解决,必然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规划》在重点任务中突出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具体问题的解决,做到了战略部署有抓手,工作推进有保障。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的诸多问题属于系统问题,是因为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系统间矛盾而产生的,谋划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矛盾的核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因此《规划》强调了体制机制创新,从不同领域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
亮点五:《规划》突出了积极稳妥和求真务实的政策设计
切实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完善实施机制,强化政策保障。《规划》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差异化问题、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法制建设问题明确了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围绕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及法制建设提高了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符合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实际与长远持续发展需要,彰显了中央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信心。
分类指导 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解读之二
2013-12-03 | 作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 |
来源: 中国政府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资源型城市制定出台全国性、专门性的规划文件,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规划》出台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尽快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保障未来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但是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差异较大,要彻底解决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仍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懈努力。《规划》全面部署了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模式,在战略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规划》是未来一段时间指导全国各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规划》总体思路具有三大特点
《规划》的基本思路,不仅是解决当前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对长远发展作出了谋划。规划目标聚焦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明确了构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向。总的来看有三大特点:
一是以“五位一体”总布局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长期以来被单纯作为经济问题来解决,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表明,在资源型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深层次矛盾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如不能得到切实有效解决,必然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规划》把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问题,在重视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强调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资源传承、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战略布局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规划》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明确了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五项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五个机制突出强调了要把资源型城市发展建立在协调有序、公平公正、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当前发展与长期持续发展相统一。五个机制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资源型城市
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型城市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强化创新能力和增长动力。
三是以分类指导统筹协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每个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面临的矛盾和实际问题不同,因此开发方式、保护内容、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的支持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为此《规划》结合各城市实际特点,以统筹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综合类别划分,强调深入挖掘各类型城市自身潜力和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分类指导为差别化的地区政策、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以及精细及时的空间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促进了区域管理方式的变革。
三、《规划》内容突出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强化资源保障能力。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利用国外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风险与难度加大,资源型城市在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从切实巩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出发,坚持有序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调控、优化布局的原则,以资源有序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任务,为全面提高资源型城市资源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是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夯实转型发展基础。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化工业的摇篮,为建立健全我国工业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形势下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成败。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
一、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建立在发挥优势、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集约高效、惠及民生、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明确了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资源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民矿工和失地农民集中、民生保障水平较低,是我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的集中凸显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也是扩内需、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规划》坚持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内在统一,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方面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和谐稳定,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群众。
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还城市一个美好家园。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产业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地质灾害隐患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全过程,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地区健康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各项任务安排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为遏制资源型城市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提供了保障。
五是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由于利益格局错综复杂,行政管理体制落后,许多资源型城市社会服务功能严重缺失。作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规划》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全面部署了硬件环境优化重点。在此基础上,围绕可持续发展软环境建设,《规划》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资源传承。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人才是先导力量,改革开放是核心动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核心精神是潜力源泉。“一硬三软”的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立足资源型城市的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突出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有利于强化资源型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规划》政策体系针对性强
要确保规划期内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和显著成效,必须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实施机制。因此《规划》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差异化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将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提出建立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研究制定资源开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办法,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推动出台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大接续替代产业扶持力度。二是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差异化问题,完善分类指导的具体措施:研究出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意见,研究制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开展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三是针对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针对性扶持的具体措施:加大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继续加大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的资金支持。四是针对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的制度问题,加强法制化建设的措施: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各项政策内容具体、措施得力、针对性强,符合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实际和长远持续发展需要。
第五篇: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xx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xx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xx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38年开始开发建设,1955年依托油矿设立了xx市。1958年,为更好地保障、服务油田生产建设,原xx县政府由地处农业绿洲中心位置的xx镇迁至油矿所在地,市县合并,政企合一,升为地级建制。1961年,xx市与xx石油管理局分设、政企分开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xx市、特别是xx油田历史性的承担了全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重任,先后向全国兄弟油田培养输送职工近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生产原油28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20亿元。随着xx油田的迅速发展,xx地方经济亦得到了较快发展,~年,全市GDp总量实现37.5亿元,其中近65%是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拉动的结果,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25.5%来自石油企业。近年来,尽管青西油田开发使xx油田实现了二度辉煌,但由于资源的约束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xx这个老工业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4.4:95.6,工业结构过于重型化;二是企业规模失衡,大型企业平均规模高于全省水平,中小型企业平均规模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和轻工产品中农副产品加工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和非农产品加工比重;四是产业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传统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五是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经过60多年开采的xx油田,现在油层埋藏深,地质结构复杂,开采的技术控制难度高,实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xx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说明,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xx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xx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xx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xx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xx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7%。目前,待安置的下岗职工、买断工龄人员有11000人,城镇每年新增需安置就业的劳动力近1300人,然而全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300个左右,就业需求多和岗位少的矛盾非常突出。xx市~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739美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xx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今后xx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的根本要求,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地企合作”的发展战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稳定石化产业、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率先走上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元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城市。结合xx实际,遵循市场原则,我们要在继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尽可能延长油田稳产期的同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xx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xx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0年达到200万
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0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xx油田在xx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xx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xx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xx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xx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xx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xx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市政府驻地迁址和xx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xx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三,立足城市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坚持“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优化城市布局结构。xx市政府驻地迁址已于~年上半年经xx、民政部和省、市逐级批准,~年10月正式启动,现已完成了市委、人大、政协三大机关及大部分党群部门的搬迁工作,计划今明两年完成政府机关和部门的搬迁工作。今后2—3年,市上将在现有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国债、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陆续实施58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将新市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服务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型生态工业城市,实现县域经济与酒嘉经济带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对接,使其成为丝绸之路西端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xx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xx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xx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xx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xx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xx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xx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
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xx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xx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