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 市 规 化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张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问题
解决途径
英文翻译: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focu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it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 sever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hallenge.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内要因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一国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框架下加以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活跃起来。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94环球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体就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世界、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据查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来我国原油年均增速超过8%。我国资源利用抵消和粗放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家具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过于粗放,缺乏竞争力 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贡献低。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增长方式粗放特征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城市缺乏强势产业和特色,热衷人为造城市。在城市的定位上,不顾自身资源和区委的特点,盲目模仿其他城市产业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分工,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来很大的不便。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用地不合理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的2.75%。而在用地上许多城市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且实际的把城市做大做强,盲目扩大城市的建设用地,占用了周围大片光、水、热条件较好的农用地或者生态用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争夺土地资源地紧张状况下,城市地区都出现了大片土地荒置状况。同时,人口大量流出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老人比重高,出现耕地大面积落荒现象。
(四)城市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负担重
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国城市从业者的人力资本状况难以支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据调查城市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20年。全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比60%,高级工仅有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其产业工人40%的比例相差甚远。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就业负担沉重。而且老龄化日益严重,而我国社保不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滞后,而医保也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端正城市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白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进一步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就必须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效益意识;就必须强化经济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全面考核发展的政绩意识。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推动科技创新
当前,土地、水资源和污水垃圾处理问题,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非农用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控制城市规模;必须坚持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合理和节约用地;必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提高土地利用,切实缓解用地矛盾。加强城市节水。从水的社会循环出发,将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统一规划,实现水社会循环的良性发展,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突出抓好工业节水、居民生活节水、减少管网漏失和中水回用四个环节。在节约用水前提下加快建立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新机制。在社区中开发寻求自足的能源供应。一些人类活动需要大量能量,可由更加集中的能源提供,如沙漠太阳能电站。开发新能源基本能源应来自可更新的能源。
(三)强化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职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几方面的积极性。强化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完善和调整不同利益关系、抑制贫富拉大趋势。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居民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制度建设,尤其要解决在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基本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外,把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切实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指标体系,对城市的发展、协调、持续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使城市发展的状况、地区城市之间水平与问题的定量化、对比化和数据化。
(四)发展城市文化,调动起城市的活力
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支撑。因此,要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突出抓好。提炼和弘扬城市精神,突出城市的人文特色。搞好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同时,广泛合作、民众参与,讲文明、树新风。全民参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组织和教育市民积极投入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来,其优良的品质、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消费观念、融洽的社会关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都将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总体来说是比较快速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在城市人口大幅度上涨,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要很好的控制城市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在城市的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 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城市建设成为健康快速发展、环境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好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部门的特点及重要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建筑业带来生机和活Α=ㄖ翟谧试蠢谩⒒肪辰ㄉ韬蜕缁峋梅⒄沟确矫娓河兄匾姑唤鲆缁峤ㄔ旄骼喙っ窠ㄖ团涮咨枋一故抢投芗托幸担哂薪洗蟮木鸵等萘俊=改辏泄ㄖ游橐殉?ANlang=EN-Ugt;2000万
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每增加10000平方米建筑安装工程量,可直接间接增加就业人员1000人左右。到2004年,我市建筑施工企业14家,其中总承包企业5家,专业分包企业4家,劳务分包企业3家,2家构件厂。建筑业年总产值2亿多元,有职工2000余人,年施工10万平方米以上。
很少有人意识到,建筑业,包括新建筑和建筑物的重修(在我国还增加了住户对房屋的精装修),形成国家最大的生产能力。(中国,1952年占3.2,1978年占3.8,到1997年则上升到6.7),并提供了将近1000万个专业的和贸易的就业机会(在中国,许多农村劳动力也转向建筑业--1985年1130.1万人,1997年2372.7万人,其中未包括与建筑材料相关的行业以及进入家装市场的农村人口)。全国50以上的可再生产的财富是投入到建设设施之中的。由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显著影响,因此,只要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少量改变,就会对经济繁荣和环境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建设部门的管理机构
市建设局下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安全监察站、建筑管理股、规划管理办公室、房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关的建筑业管理事务,这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在建筑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发展状大提供了有力保证。园林管理处负责全市绿化工程。环卫管理处负责全市市容市貌的整洁。
三、建设部门对环境的危害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建筑业过度地破坏自然土壤、破坏自然径流和地下水蓄存能力,将导致洪水或水资源干涸(例如河水、泉水断流,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的地面沉降)和加重水污染。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应该考虑土壤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筑业平整土地和挖土对土壤的扰动将加速侵蚀40000倍。土壤贫瘠化和砂化将影响其保水、蓄水能力,变得更容易流失和被侵蚀。
全市建筑施工由于技术装备参差不齐,有的打桩机、发电机、震捣机、世割机的噪声严重扰民,群众反映强烈。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污染道路而产生的二次扬尘,污染了市容环境。施工不当,导致周围地基塌陷的事故也有发生。
四、环境危害对建设部门的影响
我市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所以主要是气象因素对建设部门的影响较大。夏季高温、下雨,冬季冰凌冻害,既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又影响施工质量。我市虽位于地震带上,但由于地质原因,地震对建筑施工影响不大,近年新建建筑都设有抗震设施。
五、建筑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建筑业需要土地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和砖瓦灰砂石。除了钢材以外,其余材料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六、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全方位确保工民建筑建设质量。到2006年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0%,其中优良品率达到35%,解决渗漏、质量粗糙等质量通病,加强建设监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确保工民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2、发展建筑构配件和制品的专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现场施工机械化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到2000年,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5%,手工劳动产量压缩30%。
3、积极开发和采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新型技术与材料,到2006年,建筑业的能耗和物耗率分别比1996年降低10%和40%左右。
4、对建筑设计、施工安装人员进行节能法规、标准和技术培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居民进行合理利用能源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5、建设一批居住质量高、居室热环境好的节能建筑示范单体和示范建筑区,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达40%。
6、对现有采暖建筑有计划地进行分批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这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据很多专家的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到开发资金的20%,这20%甚至还包括买房者的预付款。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着拿到土地以后向银行贷款搞开发,这样的模式不能全盘否定,但凡事不能过度。大多数购房者,所付房款的75%甚至80%都是靠银行贷款。这样,房地产开发资金的80%是来自
第三篇: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持续发展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大到小,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持续发展到持续发展。表现为: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考: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法律认可,可靠实施。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持续发展的策略。贯穿各个领域中。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意识决定行动。4.依靠科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推动力。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加强合作。
生态平衡和意义:生态系统本身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由于自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每个营养级都会受到食物源和捕食者的限制。但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都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限度,造成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都与其复杂性有关,越是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破坏:自然因素;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不合理开发;污染。人类既要管理生态系统,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避免造成其失衡。打破旧平衡,创建新平衡。
城市植被的功能: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城市绿化实体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城市植被与城市其他自然条件,城市街道和建筑群体配合得好,就可以增添景色,美化街道和市容,给城市带来活泼生机,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也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包括降温减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和杀菌效益等。3.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城市植被承担着植物多样性的保护,驯化和培养城市特殊生态条件下的植物材料等任务。4.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有城市园林产品等本身的收入,还有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促进旅游业增值效益。展望:继续加强植被指示和监测环境方面的研究。根据地区和城市特点制定不同的城市人均绿地标准。由制定法律,住进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
第四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本质本质本质本质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
摘要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和政府的职能作用。而且,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城市“量”的扩张而且要强调城市“质”的提升,我国多年来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所造成的小城镇“有城无市”现象以及耕地资源的粗放使用、环境问题恶化等问题应引起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城市化
本质
小城镇
道路
市场机制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然而在我国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不高、现有城市质量较低等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人们在城市化本质的理解、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机制选择以及在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认识等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与差异。本文在对城市化内涵与本质的界定基础上,试图探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本质
城市一词,由“城”和“市”所组成。而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而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指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指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在“城”与“市”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概念“城市”一词中,“城”是城市的外形界定,“市”则是城市的核心内容,换言之,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能产生聚集经济的功效。
至于“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3年,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了题为“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 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曾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初步的界定②。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然而,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而形成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换言之,一国城市化程度是否只是通过该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即可?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城市化与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必须表现为一个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者说表现为一国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而这种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一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自发形成的、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农村的强大“推力”和城市强大“拉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的“推力”来说,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力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和农业中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人口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转移;二是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的现实促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城市的“拉力”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所带来的较高的收入水平、更加方便和舒适的城市生活等无不极大地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第二,城市化与“经济活动的集聚”。尽管人口迁移是城 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但是它却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作为城市化,必然还是一个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因为随着人口集中于城市,经济活动也显然应该集聚于城市之中。这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表现为:一是要素的集聚,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都会不断地集聚于城市;二是生产的集聚,生产的集聚首先表现为第二产业的集聚,随后表现为第三产业的集聚;三是交换的集聚,这是因为城市不仅能为人们的交换提供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交换所需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而且还能提供交换所需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灵通的信息条件;四是消费的集聚,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交换集聚,必然使消费活动集聚。集中消费与分散消费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集中消费不仅能促成消费潮流的产生,从而形成消费方式社会化的效应;而且具有降低消费成本的功效;此外,集中消费还能创造出分散消费所不能创造的新产业,例如啤酒及饮料产业、面包、食品加工业、快餐餐饮业、超市、平价购物商业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保健等产业。
第三,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企业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三,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及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198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我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多年来理论界在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却观点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城市为主论”;二是“中等城市为主论”;三是“小城镇为主论”;四是“大中小城市多元发展论”。尤其是在1998年中央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 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后,理论界仍没有放弃对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争论。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到1998年底,我国拥有城市671个,但建制镇却达到了18925个,城市和城镇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48倍和7.71倍。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的事实是,一方面,我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及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特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已使城市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有的甚至超过了老城区的用地规模,这显然表明,“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并未得到切实而有效的贯彻执行!
城市化的实质既然是通过追求集聚效益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那么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就应该以效益为标准,而不能单单以规模为标准,只要集中带来的效益大于它带来的弊病,城市的规模就应该扩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必要人为地设定规模标准。实践证明,同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相比,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完善、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力量更雄厚,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城市比起小城镇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事实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的超前增长。大城市超前优先增长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及规模增长迅速。如有关资料显示,英、美、日、韩等国,百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是23%、39%、37%和52%,而我国却只有6%;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都市圈。大城市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城市具有重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且据有关专家分析,人口在1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都有正的规模经济效益,而100-400万人之间的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佳,只有当人口超过1000万人后,城市规模经济效益才呈现明显的负值状况。由此看来,我国现有城市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强行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只会有碍城市的健康发展。此外,追求集聚效益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使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就是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城市化道路选择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体数量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到诸如环境质量、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住房条件、服务设施、工作生活质量、教育程度、社会安全、福利水平等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城市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真正受益者。
三、政府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我国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阻碍在于过多的人为的行政干预。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走的是一条人为或主观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曲折道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我国采取了一种“以行政手段干预人口迁移”的人为控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时而我们超高速地发展城市化,时而又力图抑制城市化的发展。例如,“一五”时期和“三年大跃进”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就非常惊人,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0.6%迅速增长到15.39%;1958年到1960年城镇化率更是从16.25%“爆发式”地增长到19.7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1-1965年又大量精简城市人口,使城市化率大幅度下降到1965年的17.74%。“文革”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使城市化率进一步地从期初的17.86%下降到期末的17.34%。政策的频繁变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们确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我们也确实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组合的作用,市场经济在我国获得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但是毋容置疑,在城市化这一重要领域,我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观”对一些理论研究者、城市居民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仍有相当的影响,以至于他们或主张通过各种途径来限制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仍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力图通过政府部门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发动方式来促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地转化为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城市(城镇)化。行政因素在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的渗透,使得市场很难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人口的迁移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能通过行政方式进行人为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或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人们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或利益来调节引导。作为城市化主要表现形式的人口转移实际上应该是社会经济资源由低效率的农村向高效率的城市进行转移和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很显然它主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迁入成本和迁入收益,农民是否或能否迁入城市、迁入什么样的城市,市场利益机制会给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由农业人口对迁入不同城市的成本付出和预期收益等进行比较来决定,只要迁移收益大于迁移成本,那么,流入这个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自然会增加,城市的规模也就会扩大;反之,如果包括城市生活费用在内的各项迁移成本(如消费品与服务的价格)过高、而城市生活的预期收益(如劳动收入)并不明显,则较低的迁移净收益必然会对进城民工起着直接的调节或制约作用。而这一调节的实质是市场内在机制即产品(或服务)市场和要素(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在发挥着作用。那种以为“一旦放弃对进城人口的干预和限制,就会引发难以收拾的城市人口膨胀,从而加剧城市原本存在的就业难题”的观点,从深层上说是对市场内在机制与价格杠杆的轻视和不信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盛行的行政干预手段的迷信;最终结果必然是妨碍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尽快实现。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不作为和完全退出。从政府角度而言,由于城市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和扩大,或者说,城市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属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范畴,因此,城市化本身又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或介入,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规划以保证城市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具体说,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的经营”(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加强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环境的综合治理;并进行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公共事业的运营管理,从而为农民进城提供各种必需的物质基础与条件。特别地,城市政府在市场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应该通过对经济秩序的有效管理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公平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市场在自发调节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只要城市发展没有出现明显的规模不经济效应,那么即便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了诸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作为政府首先想到的也不应该是如何控制人口流动,而是如何通过增加上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尽可能地满足进城人口的需要,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城市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仍过多地习惯于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系统的、规范的间接调控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不仅面临着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且要采取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要素流通政策,扫除要素流通过程中所存在的任何人为障碍。就目前而言,推进我国城市化需要城市政府在众多方面做出努力,除了上文所述城市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外,特别是要重点考虑进城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进城民工与城市居民公平参加劳动市场竞争问题、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上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因此我们认为,城市政府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取消现行的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户籍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
第五篇:城市供水可持续发展概论
我国水资源概况及节水措施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以及发电、航运、景观和自然美等。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介绍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提出了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水资源不容乐观节约用水可持续利用
【正文】: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年均水总量约为28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约 2200 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总量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再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用水浪费大等因素,使得我国水资源出现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加,使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峻,节约用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和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正日益受到关注。
1.我国水资源概况
1.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在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00立方米/年,只有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一十位。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总的来看,我国属于重度缺水,但是目前我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属于世界上极度缺水的国家之一。
2)区域分布极度不均匀: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降水充沛,缺水现象并不十分普遍;东北部分地区由于蒸发量少,而且有较多的地表水资源,也不十分缺水;然而华北和西北却是缺水十分严重,首先这里降水并不丰沛,但是却聚集了全国大量的人口,气候干旱加上地表水资源有限和开发难度大导致了这里成为了全国最缺水的区域。
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区域人口占全国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区域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区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区域人均的33% ;长江以北五流域(东北诸河、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黄河、内陆诸河)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5358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相反,南方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2/5,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766亿m3,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1%。
3)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也是近些年热议不断地话题,不单单是地表水资源,如黄河、长江、淮河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就连很多地方的地下水资源也开始遭受工业重金属及化学药品的污染。这种对有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现存的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严重,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1.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供需失衡: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 000亿多元。在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约4.8亿,实际人均用水约为96m3,按照人均每年120m3的标准,城市总缺水量为90亿m3。目前,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在农村约有3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资源供需失衡,缺水的形势在日益严重。
2)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都存在着效率低下、普遍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城市自来水网水量损失率大30%以上,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
3)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
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无疑会加剧水土的流失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个别地区更高,西北地区为53.3%。”由于水污染的严重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地面下沉、海水倒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2.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约用水既可减少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又可减少供水和给水处理费用。还可同时减少排水量和废、污水处理费用。此外,供水的增加,相应的排水量也会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费用也将增加,只有节水,显著减少城市供排水量,才能将费用降下来。不仅水资源贫乏地区要节水,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要节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已把节水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节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问题,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很多人存在着的一些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加强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只有处理好人与水、经济与水、社会与水、发展与水的关系,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与水资源环境的冲突,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机制,需要大力加强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才可能见成效。而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节水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如像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就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但不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尚无节水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一个上一个,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节水水平与国外差距拉大。
3)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由于水价太低,节水的经济效益不能体现,用水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觉行动。工业节水还没有同企业的生存、效益直接挂钩;农业节水还没有 同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增产增收挂钩;生活节水还没有和居民的利益挂钩,这些使得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4)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目前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很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机制问题。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动力不足,行之不远;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
4.落实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要与浪费水的现象作斗争:我们每天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都应做到节约,节约用水不应停留在口头上,应落实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应该从我做起缩短每次用水时间,还应该加强污水回收再利用工作。对于城市里的洗车、洗浴、餐饮、宾馆等这些用水大户,应该出台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水循环的政策,让他们使用循环水,达到节水的目的。对此,政府应从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出发,依法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立法步伐,根据各城市自身的不同特点尽早制定出台适合本城市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逐步建立起科学、完
善的水法规体系,为节约用水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提高执法水平,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效实施。
2)要实行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战略:节水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而节约供水工程投资,有效的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同时也可以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排污负荷,减轻城市对区域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上的双重压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解决城市水危机过程中,不应把节水作为一项辅助措施,而是应在优先发掘城市节水潜力、充分发挥城市节水效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建设供水工程,开发利用多种非传统水资源,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应是解决我国城市水危机的优先战略选择,在解决城市水短缺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开源为主的战略,建设了大批取水、蓄水及供水工程。虽然这些工程在缓解城市区域水资源短缺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战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水短缺的局面,相反由于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所引发的不适宜的区域开发,或区域开发模式中由于各种设施缺乏集成管理和协调的程序与机制,造成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3)增加节水投入,研发应用多种节水技术、设备、设施,提高节水效果与效益:要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高技术、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节水新工艺、新产品(含引进消化国外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重点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纳入国家重点科学研究计划。此外,节水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应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负担的投资政策,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努力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农村落后的大水漫灌、浇灌为喷灌、管灌、滴灌、微灌,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要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村,特别是缺水少雨地区应广泛推行房前、屋后、田间修建集雨水池,努力提高天然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工业用水方面,组织耗水大的行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制定合理的行业用水定额、节水标准,对企业节水实行目标管理;要支持现有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和沿海缺水地区海水的利用,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在企业中推广节水工艺、设备,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产品单位耗水量。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方面,要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倡导一水多用,降低居民生活用水损耗,减少水的使用量,提高水的使用率;大力推动在公共建筑、宾馆、学校、居民住宅
小区等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利用再生水进行冲厕、园林小区绿化以及锅炉采暖等。
4)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增强全社会爱水、节水、保护水环境的观念:节水工作涉及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加强节水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宣传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不断提高节水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大力宣传节水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节水知识,以及新的节水典型经验和节水方法。同时,要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节水监督工作,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展开批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努力使节水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
5.结束语
水资源紧缺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水不仅对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而且有潜力可挖,但是,要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关键还在于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人民生活,离不开水;城市建设,离不开水,缺水的问题就这样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于悦.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45.[2].朱跃安,朱琳瑜.浅谈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中国科技信息,2011,23(4):68.[3].楚泽涵,封锡强,李艳丽.水资源问题应引起关注[J].古地理学报.2010(04).[4]包颖新,张捷.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07).[5]周剑.浅谈水资源缺乏现状及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0(10).[6]金英杰.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J].江西化工出版社,2009,(3):28-29.[7]马川.节约用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J].今日科苑,2009,(18).[8]马平生,完颜华,杨先味.关于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讨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