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本质本质本质本质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
摘要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和政府的职能作用。而且,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城市“量”的扩张而且要强调城市“质”的提升,我国多年来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所造成的小城镇“有城无市”现象以及耕地资源的粗放使用、环境问题恶化等问题应引起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城市化
本质
小城镇
道路
市场机制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然而在我国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不高、现有城市质量较低等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人们在城市化本质的理解、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机制选择以及在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认识等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与差异。本文在对城市化内涵与本质的界定基础上,试图探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本质
城市一词,由“城”和“市”所组成。而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而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指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指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在“城”与“市”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概念“城市”一词中,“城”是城市的外形界定,“市”则是城市的核心内容,换言之,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能产生聚集经济的功效。
至于“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3年,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了题为“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 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曾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初步的界定②。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然而,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而形成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换言之,一国城市化程度是否只是通过该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即可?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城市化与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必须表现为一个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者说表现为一国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而这种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一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自发形成的、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农村的强大“推力”和城市强大“拉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的“推力”来说,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力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和农业中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人口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转移;二是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的现实促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城市的“拉力”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所带来的较高的收入水平、更加方便和舒适的城市生活等无不极大地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第二,城市化与“经济活动的集聚”。尽管人口迁移是城 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但是它却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作为城市化,必然还是一个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因为随着人口集中于城市,经济活动也显然应该集聚于城市之中。这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表现为:一是要素的集聚,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都会不断地集聚于城市;二是生产的集聚,生产的集聚首先表现为第二产业的集聚,随后表现为第三产业的集聚;三是交换的集聚,这是因为城市不仅能为人们的交换提供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交换所需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而且还能提供交换所需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灵通的信息条件;四是消费的集聚,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交换集聚,必然使消费活动集聚。集中消费与分散消费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集中消费不仅能促成消费潮流的产生,从而形成消费方式社会化的效应;而且具有降低消费成本的功效;此外,集中消费还能创造出分散消费所不能创造的新产业,例如啤酒及饮料产业、面包、食品加工业、快餐餐饮业、超市、平价购物商业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保健等产业。
第三,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企业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三,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及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198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我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多年来理论界在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却观点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城市为主论”;二是“中等城市为主论”;三是“小城镇为主论”;四是“大中小城市多元发展论”。尤其是在1998年中央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 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后,理论界仍没有放弃对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争论。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到1998年底,我国拥有城市671个,但建制镇却达到了18925个,城市和城镇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48倍和7.71倍。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的事实是,一方面,我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及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特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已使城市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有的甚至超过了老城区的用地规模,这显然表明,“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并未得到切实而有效的贯彻执行!
城市化的实质既然是通过追求集聚效益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那么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就应该以效益为标准,而不能单单以规模为标准,只要集中带来的效益大于它带来的弊病,城市的规模就应该扩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必要人为地设定规模标准。实践证明,同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相比,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完善、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力量更雄厚,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城市比起小城镇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事实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的超前增长。大城市超前优先增长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及规模增长迅速。如有关资料显示,英、美、日、韩等国,百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是23%、39%、37%和52%,而我国却只有6%;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都市圈。大城市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城市具有重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且据有关专家分析,人口在1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都有正的规模经济效益,而100-400万人之间的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佳,只有当人口超过1000万人后,城市规模经济效益才呈现明显的负值状况。由此看来,我国现有城市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强行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只会有碍城市的健康发展。此外,追求集聚效益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使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就是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城市化道路选择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体数量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到诸如环境质量、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住房条件、服务设施、工作生活质量、教育程度、社会安全、福利水平等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城市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真正受益者。
三、政府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我国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阻碍在于过多的人为的行政干预。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走的是一条人为或主观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曲折道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我国采取了一种“以行政手段干预人口迁移”的人为控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时而我们超高速地发展城市化,时而又力图抑制城市化的发展。例如,“一五”时期和“三年大跃进”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就非常惊人,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0.6%迅速增长到15.39%;1958年到1960年城镇化率更是从16.25%“爆发式”地增长到19.7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1-1965年又大量精简城市人口,使城市化率大幅度下降到1965年的17.74%。“文革”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使城市化率进一步地从期初的17.86%下降到期末的17.34%。政策的频繁变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们确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我们也确实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组合的作用,市场经济在我国获得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但是毋容置疑,在城市化这一重要领域,我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观”对一些理论研究者、城市居民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仍有相当的影响,以至于他们或主张通过各种途径来限制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仍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力图通过政府部门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发动方式来促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地转化为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城市(城镇)化。行政因素在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的渗透,使得市场很难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人口的迁移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能通过行政方式进行人为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或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人们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或利益来调节引导。作为城市化主要表现形式的人口转移实际上应该是社会经济资源由低效率的农村向高效率的城市进行转移和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很显然它主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迁入成本和迁入收益,农民是否或能否迁入城市、迁入什么样的城市,市场利益机制会给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由农业人口对迁入不同城市的成本付出和预期收益等进行比较来决定,只要迁移收益大于迁移成本,那么,流入这个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自然会增加,城市的规模也就会扩大;反之,如果包括城市生活费用在内的各项迁移成本(如消费品与服务的价格)过高、而城市生活的预期收益(如劳动收入)并不明显,则较低的迁移净收益必然会对进城民工起着直接的调节或制约作用。而这一调节的实质是市场内在机制即产品(或服务)市场和要素(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在发挥着作用。那种以为“一旦放弃对进城人口的干预和限制,就会引发难以收拾的城市人口膨胀,从而加剧城市原本存在的就业难题”的观点,从深层上说是对市场内在机制与价格杠杆的轻视和不信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盛行的行政干预手段的迷信;最终结果必然是妨碍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尽快实现。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不作为和完全退出。从政府角度而言,由于城市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和扩大,或者说,城市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属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范畴,因此,城市化本身又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或介入,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规划以保证城市朝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具体说,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的经营”(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加强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环境的综合治理;并进行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公共事业的运营管理,从而为农民进城提供各种必需的物质基础与条件。特别地,城市政府在市场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应该通过对经济秩序的有效管理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公平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市场在自发调节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只要城市发展没有出现明显的规模不经济效应,那么即便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了诸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作为政府首先想到的也不应该是如何控制人口流动,而是如何通过增加上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尽可能地满足进城人口的需要,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城市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仍过多地习惯于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系统的、规范的间接调控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不仅面临着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且要采取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要素流通政策,扫除要素流通过程中所存在的任何人为障碍。就目前而言,推进我国城市化需要城市政府在众多方面做出努力,除了上文所述城市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外,特别是要重点考虑进城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进城民工与城市居民公平参加劳动市场竞争问题、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上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因此我们认为,城市政府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取消现行的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户籍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
第二篇: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部门的特点及重要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建筑业带来生机和活Α=ㄖ翟谧试蠢谩⒒肪辰ㄉ韬蜕缁峋梅⒄沟确矫娓河兄匾姑唤鲆缁峤ㄔ旄骼喙っ窠ㄖ团涮咨枋一故抢投芗托幸担哂薪洗蟮木鸵等萘俊=改辏泄ㄖ游橐殉?ANlang=EN-Ugt;2000万
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每增加10000平方米建筑安装工程量,可直接间接增加就业人员1000人左右。到2004年,我市建筑施工企业14家,其中总承包企业5家,专业分包企业4家,劳务分包企业3家,2家构件厂。建筑业年总产值2亿多元,有职工2000余人,年施工10万平方米以上。
很少有人意识到,建筑业,包括新建筑和建筑物的重修(在我国还增加了住户对房屋的精装修),形成国家最大的生产能力。(中国,1952年占3.2,1978年占3.8,到1997年则上升到6.7),并提供了将近1000万个专业的和贸易的就业机会(在中国,许多农村劳动力也转向建筑业--1985年1130.1万人,1997年2372.7万人,其中未包括与建筑材料相关的行业以及进入家装市场的农村人口)。全国50以上的可再生产的财富是投入到建设设施之中的。由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显著影响,因此,只要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少量改变,就会对经济繁荣和环境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建设部门的管理机构
市建设局下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安全监察站、建筑管理股、规划管理办公室、房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关的建筑业管理事务,这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在建筑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发展状大提供了有力保证。园林管理处负责全市绿化工程。环卫管理处负责全市市容市貌的整洁。
三、建设部门对环境的危害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建筑业过度地破坏自然土壤、破坏自然径流和地下水蓄存能力,将导致洪水或水资源干涸(例如河水、泉水断流,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的地面沉降)和加重水污染。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应该考虑土壤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筑业平整土地和挖土对土壤的扰动将加速侵蚀40000倍。土壤贫瘠化和砂化将影响其保水、蓄水能力,变得更容易流失和被侵蚀。
全市建筑施工由于技术装备参差不齐,有的打桩机、发电机、震捣机、世割机的噪声严重扰民,群众反映强烈。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污染道路而产生的二次扬尘,污染了市容环境。施工不当,导致周围地基塌陷的事故也有发生。
四、环境危害对建设部门的影响
我市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所以主要是气象因素对建设部门的影响较大。夏季高温、下雨,冬季冰凌冻害,既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又影响施工质量。我市虽位于地震带上,但由于地质原因,地震对建筑施工影响不大,近年新建建筑都设有抗震设施。
五、建筑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建筑业需要土地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和砖瓦灰砂石。除了钢材以外,其余材料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六、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1、全方位确保工民建筑建设质量。到2006年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0%,其中优良品率达到35%,解决渗漏、质量粗糙等质量通病,加强建设监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确保工民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2、发展建筑构配件和制品的专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现场施工机械化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到2000年,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5%,手工劳动产量压缩30%。
3、积极开发和采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新型技术与材料,到2006年,建筑业的能耗和物耗率分别比1996年降低10%和40%左右。
4、对建筑设计、施工安装人员进行节能法规、标准和技术培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居民进行合理利用能源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5、建设一批居住质量高、居室热环境好的节能建筑示范单体和示范建筑区,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达40%。
6、对现有采暖建筑有计划地进行分批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这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据很多专家的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到开发资金的20%,这20%甚至还包括买房者的预付款。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着拿到土地以后向银行贷款搞开发,这样的模式不能全盘否定,但凡事不能过度。大多数购房者,所付房款的75%甚至80%都是靠银行贷款。这样,房地产开发资金的80%是来自
第三篇: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持续发展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大到小,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持续发展到持续发展。表现为: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考: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法律认可,可靠实施。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持续发展的策略。贯穿各个领域中。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意识决定行动。4.依靠科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推动力。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加强合作。
生态平衡和意义:生态系统本身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由于自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每个营养级都会受到食物源和捕食者的限制。但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都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限度,造成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都与其复杂性有关,越是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破坏:自然因素;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不合理开发;污染。人类既要管理生态系统,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规律,避免造成其失衡。打破旧平衡,创建新平衡。
城市植被的功能:1.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城市绿化实体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城市植被与城市其他自然条件,城市街道和建筑群体配合得好,就可以增添景色,美化街道和市容,给城市带来活泼生机,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也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包括降温减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和杀菌效益等。3.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城市植被承担着植物多样性的保护,驯化和培养城市特殊生态条件下的植物材料等任务。4.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有城市园林产品等本身的收入,还有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促进旅游业增值效益。展望:继续加强植被指示和监测环境方面的研究。根据地区和城市特点制定不同的城市人均绿地标准。由制定法律,住进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
第四篇:论文-浅析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摘 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们有必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现有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浅析,提出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环境保护、低碳城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 可持续发展 生态 环境
-I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绪论
1.1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摄取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地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类面临着人口、粮
1食、能源、资源、环境“五大危机”。面对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威胁,人们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呼吁。由前挪威首相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在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此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明显的发展。据统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已多达98种。这些定义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生态学角度及科技的角度来描述。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正式提出,但实际上其思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即已有萌芽。例如,中国《吕氏春秋》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其中就包含着对可更新资源进行持续利用的思想;老子道家学说中伟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与直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非常必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及研究目的。
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作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被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城市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并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观。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我们必须加快我们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因为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解决一系列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王祥荣.生态建设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共10页 第 1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是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容,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在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的发展。这就是说,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出于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2.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可称城市持续发展,与此相邻的还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三个名词。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应用,而对于城市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演进,它们的内涵则完全一致。自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提出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概括如下。
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
4的是建立一个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从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这一角度入手,着重说明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具体说是围绕生产过程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均衡地分布农业、工业、交通等城市活动,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内部的和谐一致,这主要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城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地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人口和技术产出,长久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巩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多数城市来讲,特别第三世界城市,只有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以及物质产品的产出,这样才能用保其生命活力。
社会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应追求一个人类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的城市,以富有生机、稳定、公平为标志,而没有犯罪等。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含两方面:①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其应充分发挥生态潜力为健康的城市服务,不仅把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不同的环境适应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求;②可持续城市是市民参与的城市,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
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共10页 第 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3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1上海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范畴。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性解析元素包括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面解析元素。依据资源消耗最小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对解析元素进行可持续性分析,可以总结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性演化趋势。①规划目标是可持续的,解析元素在可持续的规划目标指导下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是实际演化水平总是低于规划目标;②虽然规划目标是可持续的,但各解析元素在实际演化中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③规划目标是可持续的,实际发展演化也是可持续,而且实际发展超出了规划目标;④前一轮规划目标是不可持续的,解析元素可持续性也降低,但是,新一轮规划目标具有可持续性。
对呈现不同发展演化趋势的各解析元素进行分析,发现某些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相关联系。例如,中心城区的等级体系与空间分布之间、绿地系统的等级体系和空间分布之间、都市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与职能等级结构之间、中心城区形态模式与楔形绿地之间、交通系统与出行方式构成比例之间、及中心城密度分布与绿地总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2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永无止境,发达国家有些城市在某些方面已做得相当好了,但是仍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中。虽然上海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但上海人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与国际大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上海环境质量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进,环境管理也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布局和生态系统还需要完善;城市噪声特别是交通噪声需要加强治理,2005年上海市交通噪声平均值为72分贝(A),在国内大城市中最高的,估计受超标交
7通噪声影响的人群数超过100万;郊区各镇基本都有污水处理厂或相应的网管的服务系统,但污水管网服务区外的小型集中居住区好个别单位、居明的排污还需治理;以机动车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止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业污染治理还需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还需继续进行;一部分工厂还需向工业区进一步集中,工厂还有结构调整和不断推广清洁生产的任务;循环经济和固体废物管理还需进一步升级;社会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1).在能源资源方面,上海所需的一次性能源全靠外部调入,而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燃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2).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任务艰巨。1990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交替增长,相互促进,带动经济增长。在上海的GDP中,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与国际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3).上海位处长江以及太湖水系流域下流,水质、水量受长江及太湖水系外界环境的制约,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任务艰巨。
(4).上海以及周边大气污染排量大,污染治理难度大。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能源均以煤 56
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7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共10页 第 3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炭为主,同时迅速增加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严重影响了上海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上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了非常成功一步,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正视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新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从更深的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3.3发展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的碳排放总量是未来城市低碳目标的定位及低碳发展线路图制定的依据,同时对现状的真实了解可以在与其他城市进行准确的比较后,根据不同城市各自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上海市发展低碳城市现在存在的现实问题有以下三部分。
首先,工业碳排放量虽然近几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然而,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可以发现,工业生产尤其是具有污染的重工业,包括水泥、化工、建材、能源等是制约上海低碳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的产业调整、技术改进及产品升级将是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关键。
其次,交通运输中碳排放比例主要在于对外客货运交通,体现在民航、铁路、公路及水运等。这与上海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对外交流联系程度及在航空、海洋及公路的运输量有关。市内各种交通方式仅占交通运输总排放的1/5,所以控制对外客货运交通对城市交通方面的降碳将会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民用交通近两年发展迅速,对交通碳排放的贡献不断上升,所以民用交通碳排放量的控制必不可少,未来市内政策的出发点也将集中在民用交通碳
8排放控制上,公共交通碳排放量在整个城市中总碳排放量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仅占到1.1%,公共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飞贡献率很低,未来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第三,建筑碳排放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在于上海人口的不断增长,建筑规模尤其是居住建筑规模不断增大,虽然节能减排措施的执行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到一定的作用,但建筑碳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大,未来发展低碳建筑应主要把着眼点放到对量的关注上,在居住建筑的开发中,主要控制中小户型的比例,减小人均尤其是富裕阶层的建筑面积指标。并且通过减小居住建筑中的能耗,维持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及碳排放下降的趋势。3.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低碳排放的能源。上海具有对风力发电技术引进、消化的能力,同时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具有绝对的优势。按照目前上海已建成和也规划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约占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的0.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60兆瓦,约占上海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以此估算,到2020年,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的两个百分比可分别提高至2%和6%较为合理。换而言之,意味着未来12年,上海将新增约148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9以及106兆瓦生物发电项目作为目标。3.5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对上海来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在过去的30年中,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问题曾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1980年代中期,上海在1984年11月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这个提纲实际上就是谈功能定位:上海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力争20世纪末把上海发展成为开放性,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城市。第二次讨论是在1990年代初,1990年中央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浦东“不特而特”,享受特区的所有政策,随着中央开发开放浦东这个决策实施和上海一个龙头三个战略地位的确 89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诸大建,陈飞.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共10页 第 4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立,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台走向前沿。第三次讨论是在十六大以后,是对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对上海新一轮发展思路的大讨论,形成了四大方案、七大行动纲要,提出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实施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发展战略。强调了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应该建设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的想法。
上海曾经“以工业建设为中心”,是一个工业城市。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后,上海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始终要求自己走在全国的前列。生态城市就是在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市还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城市讲究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耗能、减少污染来推动经济增长;生态城市讲究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张和良性循环发展,10生态城市注重循环型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在循环为原则,以高科技为手段,以生态平衡、良性循环、低(零)输入、高产出、低(零)排放为重要特征,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循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城市环境的保护,节约了资源的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体现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上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上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
上海目前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现状是以中心城区为主展开,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是基本上形成了与全球城市相配比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上海在中心城区、新城、中心城镇与一般城镇等形成的四级城市体系基础上,逐步构建市域城市构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在四级城市规模体系中,上海市域城市群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基本形成城市化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体现了枢纽型、功能型,形成了高架道路、轨道交通、三横三纵地面主干道为骨架的中心城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三是基本形成产业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格局。城市体系发展与产业布局衔接日趋合理,郊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势态明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与市级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市级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一核两带一组团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
四是基本形成城市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完善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4.2上海市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规模与工业布局分散,土地节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全市目前工业用地中有50%是非集中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的产出率十分低下,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在20-30亿左右。而集中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产出率就相对比较高,比如市级工业区每平方公里产出率可达70亿元,国家级工业区平均产出率在近100亿元左右。由于城镇规划比较分散,以城镇或集镇为依托的工业布局也很分散,造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二是城镇和产业布局难以适应目前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发展。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用地的扩展、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方式,如松江等三区的试点园区、化工园区、国际汽车城、临港新城等。因此,目前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 10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共10页 第 5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要。
三是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在行政区划体制下发展缓慢。目前上海仍有100多个镇,各类开发区总数达41个,且单个乡镇的行政辖区无法整合资源,行政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在缺少有力的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四是城镇发展不平衡,中心城与远郊地区差异较大。上海大都市地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尚未形成,中心城和主要功能区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外围地区,特别是远郊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成为上海和浙江、江苏交界地区的低谷,落差比较明显。并且远郊城镇对外来人口的阻力不够,对中心城人口疏导的反磁力作用也不明显,在城镇体系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5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组织各个领域力量,协调各个方面关系,有序配置各种要素。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工程,必须首先制定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体系,勾勒出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布局,给出城市建设的宏观要求和综合策略。只有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明确大方向,瞄准大目标,抓住大环节,展开大格局,城市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有序、有效、有益,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要求建立纵向到底——包含城市内部逐级深化、细化的分级规划与横向到边——包含城市所有重要领域、基本方面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两大类总体规划:一类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功能培育规划;另一类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布局规划。
(1).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城市发展现状的了解,如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衡量标准,同时能预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能力。按照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能全面、系统地调动城市资源的配置。
(2).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规划布局。要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针,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城市布局,扩大城市环境容量。要按照延长企业资源利用链的原则,合理规划工业区,做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减轻城市环境治理的压力,为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奠定基础。
(3).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型基础设施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煤气、自来水等各种市政建设。要改变过去那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办的做法,按照社会投入、企业化运行、政府监管的方式,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发展绿色交通,降低汽车能源消耗,减少排污量,要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此外,要处理好各种废弃物,所有城镇都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逐步实现雨水与污水分流。
(4).增加和优化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不仅需要逐步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提高和优化城市的环境容量。这就要求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为此:(1)加强城市间及城市周边地区生态建设;(2)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各类城市都要因地制宜,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
5.2完善城市重点区域的建设和管理
在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建设上,今后大城市发展主要依托三大区际交通主轴线。沪宁主轴线:
共10页 第 6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将有可能形成嘉(定)安(亭)新城的次中心城市雏形。目前,嘉定—安亭已形成了国际汽车城和试点园区近80平方公里的规划园区的发展区域。沪杭主轴线:松江新城已建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园区、大学城等,城市总体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南北大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从浙江宁波—平湖—金山—海港新城—浦东—崇明—江苏海门构成了一条上海沟通浙江、江苏,通达长江三角洲十几个中等城市的南北大通道,这条重要交通主轴线为上海整体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产业群的功能集聚与辐射,迅速发展金山新城,崛起南汇新城,规划崇明新城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以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九个重点领域,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高新产业在中心城区与沪宁、沪杭、沿海聚集的“一核、三带”的总体布局框架。5.3加快城郊之间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建设
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保障。公共交通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城市属性,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因此,良性循环的城市交通体系不仅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发展城市公交体系,会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同时能把城市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很好的协调好,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城市交通系统应坚持以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发展轨道交通为骨干,建立快速公交网络,形成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TOD(轨道交通引导模式)和SOD(轨道交通跟进模式)的方式,加快郊区城镇的开发建设,尤其要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轴心,由内向外扩散形成开发轴线,连接相关城镇;站点周边集中配置为流动性人群和居住性人群提供各种服务办公、商业与公共配套设施,并且主要以不行系统、自行车系统与周围的住宅小区连接,形成人流的交汇点和人群服务中心,既方便人口流动,又方便当地生活,成为人口导入与流动枢纽。
5.4实现上海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龙头,正致力于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长三角区域是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圈之一,构建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优势,加快区域资源聚集,整合和区域产业分工,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将成为中国尽早在11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奠定基础。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城市,上海应该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和建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走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前列,成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先行者和火车头,服务好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上海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发展将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在市域城市群域内,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科学合理的现代城市体系。形成“多心”、“多轴”开敞和组团式格局,优化建设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若干个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和3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依托城镇发展主轴,加速郊区城市化。
5.5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和意识
城市的领导者是城市的发展转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市市民是行动主体,城市领导者是决策人和领路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是每个城市领导者 11 周振华,熊月之,张广生,朱金海,周国平等.上海城市蜕变及展望.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共10页 第 7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的责任。
每个城市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发展问题和发展机遇各不相同,可以作出的发展选择多种多样。现代城市领导者,要通晓城市科学和管理科学,更要从实际出发深刻洞察、准确把握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和规律、特点。要真心热爱“这方水土这方人”,专心关注本城市的发展变化,潜心研究本城市的布局谋篇,精心组织本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增强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探索,提高城市领导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水平,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奋力开辟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上海市城市实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论
近年来上海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上海要想跻身世界城市之列,必须要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条上海的特色。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罗列上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其中对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完善城市重点区域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郊之间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建设、实现上海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和意识等角度来建议,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共10页 第 8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陈飞.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9. [2] 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学林出版社, 2007-3.[4]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8.
[5] 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9.
[6] 周振华,熊月之,张广生,朱金海,周国平,等.上海城市蜕变及展望.格致出版社,2010-10.[7] 姚润明,昆·斯蒂摩司,李百战.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8] 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9. [9] 唐晓岚.未来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0] 张仲礼,王泠一.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共10页 第 9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谢辞
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周向红老师的悉心指导。周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感谢我的同学们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共10页 第 10 页
第五篇:中小型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
Abstract
Under the ti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expand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was in full swing but how sustainable design theory into
modern architecture, o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discussion on the road.Second, copying is very serious a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ew skills of innovation.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designers should design and known as the design intent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visual effects, grasp the whole and in detai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This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gle, on modern small and medium c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tatus for has research, analysis has “short-lived” building, “low grade” building and “non-energy saving” building on modern small and medium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ffect, respectively from local, and places, and future context, General has small city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 turn research how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ory, correctly processing good, and environment and city of relationship, Full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Objectives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blindly pursue large-scale in urban development, small cities want to become the city, the city want to become big cities.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y greedily strive for big buildings and pursuit a lot in foreign.In addition, they illegally construct and use land, which has an incredible amount.The image of cities mixed dirty and disorderly.Buildings in cities never construct harmoniously, some pay no attention to their overall image, some show too much personality, and all of them are adverse to set up a good overall image.When reconstruct old cities, people pull down and build up frequency, destroy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e.Besides, government who ignore indigenous seeds of trees and grass, blindly plant trees around the city, transplant big trees and introduce strange varieties.At las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badly copy others’ buildings, blindly pursue form and ignore region culture.Methods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both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here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while keeping its distance, showing creativity.Extracting local scale, proportion, color.Human ideology and accept the scale based on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designed to suit the local environment.Advocate refers to grey space.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to modern, provided that the reten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Demise of tradition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ossibl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o maintain cultur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Promoting symbols of renewal of local architecture.Improving the designer's own design accomplishments, a series of plagiarism issue reception of deal, which is now needed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needs designer's own design and cultivation of accomplishment, and Government control.Let's put the king of five tree room as example scattered
Conclusion
We 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conducted a practicalities’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Then we discovered exist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above solutions.Our opinions haven't been well thought out and are only for your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