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1: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第一篇: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王青云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 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 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 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见周德群、龙如 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79970091)),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建国前就进行较大规模开采资源 的城市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有一些共性的 问题,这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 成果已有不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 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取得 了一批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就 单个特定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如大庆市、大同市、山西省等)进行了经 济结构转型研究。如《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收集了原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同志在山西省工作期间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 转型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霍卿同志所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为背景,结 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 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山西古交市市长王燕阳同 志所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对古交这样的资源 型城市如何进行经济转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郭海荣、白明英著: 《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针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完善地方性城镇体系的思 路和对策。

另一类是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方面 的著作有:赵天石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该书从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入手,按照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探讨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张 以诚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该书是在1997年的一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著的,较全面地收集了矿业城市 经济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全国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以及世界 主要矿业国家的有关情况。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 城市发展模式》。此书对专业性工矿城市进行了全面地、分门别类地分析 与研究,并介绍了北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 的有关情况。

下面,就与本课题研究比较密切的几个问题作详细论述。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问题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接受的说 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 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 第6期。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 品,另一类为矿产品的初加工品。

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 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 业参见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此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转型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 为,这个定义也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品,另一类为矿产 品的初加工品。

3、资源型城市就是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 的城市,或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广 义的资源型城市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狭义 的资源型城市仅包括自然资源。作者使用资源型城市这一概念时作狭义理 解,即天赋资源群聚集并以自然资源型产品为产业支柱的城市。我们认 为,这一定义强调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自然 资源,属于以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区参见郑伯红:“资 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1 卷第1期,1999年3月。

4、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 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 类型:一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 矿);一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 纤)等参见王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 2000年1月11日第9版。我们认为,此处的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的含义非 常接近。

5、有学者把专业性工矿城市分为两类,其主体是矿业城市,也包括矿 产品加工工业,如钢铁工业城市和有色工业金属工业城市等参见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0年8 月版。我们认为,此处专业性工矿城市的内涵与第1、2种概念接近。

6、矿业城市是与资源型城市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矿业 城市是以矿产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及其 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类型 参见关凤峻等:“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载《中国地 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

7、张以诚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 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 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参见张以 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年10月。

二、关于确定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标准

资源型产业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得上资源型城市?这个数量标准,国 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1、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宏观经济结构中,以资源(石油、煤 炭、木材等)初级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工业产 值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 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参见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载《城市规划》,1999年 第6期。

2、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若以此类推,以矿产资源采选 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这可以认为是资源 型城市划分的又一量化标准参见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 研究”,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5期。

3、周长庆也认为,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 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 成长中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 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参见陈耀负责的课题报告: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 所的《研究报告》2001年第2期。

5、有学者则从劳动力人口比例角度出发来定义资源型城市,认为有 40%以上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 市,可称为资源型城市,即劳动就业人口在资源及初加工业中就业比例占 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该城市可定性为资源型城市参见王元:《重视 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

6、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体。一些学者对矿业城市提出了界定 标准。如赵宇空将矿业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20%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载《吉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年》;

7、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 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参见沈镭:“论矿业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载《中国矿业》1998年第7卷3期……

8、胡魁对矿业城市的界定提出了标准,即满足下述之一者就可称为矿 业城市。(1)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和地区、盟、州等——本文作者 注)矿业产值大于1亿元,县级(包括县、县级市、县级区、自治县、旗 等——本文作者注)和镇级(包括县城所在的镇及其他各类建制镇——本 文作者注)矿业产值大于4500万元;(2)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大于 5%;(3)矿业从业人员大于6000人;(4)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态势 迅猛的新型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大数的矿业城市,其数据虽然低 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 题”,载《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三、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由于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数量标准掌握不一,因而不同学者所界定 的资源型城市或矿业城市的数量也相差悬殊。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100多座周海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载《地域 研究与开发》第19卷第1期,2000年3月。

2、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我国截至1996年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 资源型城市126座。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 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3、周长庆认为,我国 有资源型城市约170个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 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200余个参见王六芳 等:“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年第6期。

5、按国土资源部的指标统计,我国资源性城镇约有300多个岳颂家,1999。

6、我国有矿业城镇426个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载 《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目前,全国在大谈“四 矿”问题时,很多人都将426个看作是矿业城市,事实上这426个中相当一 部分是地区、盟、州、县,甚至是一个矿区。

7、张以诚将矿业城市界定为80个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 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 年10月……

四、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性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

1、张以诚等人概括为:(1)矿竭城衰的威胁;(2)产业结构单

一、序次低、经济效益差;(3)交通、通信及房屋建设水准低,城市基础设施 条件差;(4)环境污染和环境灾害相当突出;(5)矿业城市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等等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 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路建涛的归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效益不佳、地方工 业薄弱且与主体企业的融合度低,企业社会负担较重、生态环境不良、城 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布局分散、就业与职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参见路建 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载《经济地理》1997,(3)。

3、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有四种主要表现,即: 原有机器设备的闲置和再利用问题;原有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区域及行 业产量、利润下降及经济萧条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问题参见夏 永祥,沈滨:“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 《中国软科学》,1998,(7)。

4、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只不 过是隐性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有:一是资源 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城市经济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资源型城市进 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基因”;二是资源型城市在走 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 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 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四是资源 型城市经济市场面临着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参 见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08-18(6)。

五、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在此着重介绍几个典型的。

1、张米尔、武春友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如下对策:(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但提供了满足国民经济 发展所需的基础原材料,而且通过利税上交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同 时,这些城市大多数位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 聚居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聚集和辐射作用,扮演着区域增长 极的重要角色,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 十年的高强度开采,这些城市的资源开采大多数已进入稳产期或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沿海开放城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对于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将继 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同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这 一方面应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 于部分已陷入严重困境的资源型城市,应给予及时的财政支持,如加大转 移支付力度,投资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等,使这些城市摆脱衰退陷阱,重新 走上发展之路。

(2)实施制度创新,挖掘制度变迁的利益。国内资源型城市主要兴起 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十分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条块分割,企业办社会,观念陈旧,改革滞后等,这些都是造成产业转型 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制度创新,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应给予大力 支持和指导。

(3)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包括国外投 资和国内投资是产业转型的一条捷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同样重 要。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区位偏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具有丰富的资 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 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从具备比较 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在吸引外资的过 程中,应注重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在当前,软环境的优 劣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商 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等。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提高政 府服务质量将是最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 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由 于工业化进程和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早,比我国更早地面临了产业转型的问 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盟国家为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 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转 型,德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转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有较 大差异,但不少作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谋求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 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技术和投资。

(5)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转型 的最大难点是人员的“转型”,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受 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培训,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 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转型 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 市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 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2、张秀生、陈先勇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如下看法。

(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根 据美、法、德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采取援助政策的目的 在于转移就业、抑制区域功能萎缩和促进地区开发。一般来说,行业结构 调整诱发的很多问题,应当在社会保障体制配合下,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 予以解决。而对于资源型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 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产业调整援助 政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结构转换的难点是消化和转移就业,在行业结构 大面积调整的特殊时期,将资源型城市所在地的职工分流迁往其他地区将 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劳动力比资本更难于在地区间流动的情 况下,明智的选择是设法将区域外的工业活动有选择、有步骤地诱导到资 源型城市,以此促进本地区劳动力的安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采取 这一途径实际是资助传统产业的退出,促进新兴产业的替代,但为此必须 支付高昂的成本,因为在实现这一途径的过程中,至少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外地企业迁入的政策代价;二是人员转移、安 置和培训的费用;三是将原有十分庞大的企业办社会体系包括学校、医院 等进行剥离并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支付巨额成本。由于上述矛盾的不可避 免性,要使城市尽早走出周期性萎缩的束缚,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动用必要的财政手段,比如在分级财政中增加城市的留成比例、在骨干企 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等,支持这些城市实现产业结构的转 换,将是十分必要的。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为了加速传统产业的退出步 伐,对资源型城市中某些特殊行业,如濒临枯竭的矿山,可采取关闭政 策。为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企业关闭的政策条例或办法,以尽快实现 人员转移,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良好的发展环境不 仅依赖于资源型城市内部,而且还依赖于外界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撑。首先 是国家应给予资源型城市在政策、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由于 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受到束缚,致使其软硬基础设施 条件较差,经济自循环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在新形势下还要 保证国民经济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因此,国家应根据资源型城市发 展的局限性,在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财政信贷等方面给予优 惠,并扶持和帮助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其次,资源型城 市应做好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 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内部环境调整和改造,还为发展外向型 经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所选的 支柱产业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 看该产业的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前后向联系程度。作为资源型 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 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 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 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 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 不合理性。

(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 开所在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已形成某种协调和互补。那 么,随着资源递减,城市因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聚集区,新的产业发展将有 利于资源型城市保持过去以资源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相应地逐步波 及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处于区域增长极的地 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决定区域的发展趋 向。因此,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资源型城市首先要建立 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农副产 品加工业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 路。其次,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和部分零散资源,面向市场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进一步发展乡镇地方 矿山时,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与引导。再次,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 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和区域的吸纳能力,即 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生产力进步。

(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 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因资源型城 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的就业观带有 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较为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引进 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由单一结构向多极结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 育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 任务。具体措施涉及如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基 本技能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使职工在较短时间内熟练地上岗工 作。二是提供和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经费开支,建立技术、产品的开 发、转换、应用的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三是建 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可行条件下给予足够优惠以稳定人才队 伍。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经验。五是重视 城市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口素质。

(6)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宏观层次上,改革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管得过 死,计划过多的行政体制。一是要加强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企业与 社会负担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法人;政府则要从 微观领域退出来,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转向城市基础 建设和管理。二是要改革矿产品价格扭曲的问题,以规范的市场机制,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来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营。在微观层次上,改革资 源型城市企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 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革步履艰难,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 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一方面应积极应用参股、合资、上市等形式改 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采取各项优惠措施 鼓励和吸引各种经济成份的进入,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 有企业改革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经济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必要 的微观基础。

(7)治理、改良生态环境。第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环 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破坏,不仅给工农业生 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带来严重威 胁。因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满足资源市场需求和城市经济综 合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与加工转化相结合,开采与 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 关系。第二,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废水、废气、大量煤矸山的处 理及工业垃圾的处理,均需要投资额巨大的专用设备,对矿业企业与资源 型城市来说,资金的缺乏是治污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争取国 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 特点,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的方针,以确保治理环境的可靠资金来源。第三,要加速资源采掘、开 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量。对工艺落后、对环境 污染严重的小型矿井、小型炼油厂等应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取缔或关闭;对 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投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减 少新污染源的产生。第四,要从规划方面入手,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尽可能 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园林化资源型城 市。矿产资源是可以开发完的,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仍将存在下去,这类 城市人民生活质量要不断提高,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 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1、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资源型城市,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和有说 服力的说法。

2、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到底如何选接替产业,似乎并不清楚。

3、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为什么国家要扶持资源型城市转 型,没有必须的数据支撑。

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也就是我们此课题要力争向前推进甚至加 以解决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重视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0年 1月11日》;

2、田霍卿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

3、孙文盛著:《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

4、王 燕阳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

5、郭海荣、白明英 著:《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

6、赵天石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

7、陆武成主编:《中国西 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论》(1999);

8、叶树华主编:《资源·环境·城 市研究》(1997);

9、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鲍寿柏:“工矿专业性城市的变革及 其出路”,《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11、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3月;12安成谋: “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

13、周德 群:“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关凤峻:“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 键在结构调整”,《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

15、张以诚:“我 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年第10期;

16、张以诚:“矿业城市分类及其发展模式”,中 国矿业报,1997年10月10日;

17、许光洪:“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及 其发展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1期;

18、沈镭,程静: “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经济地理》1998年第2期;

19、路建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经济地理》,1997年第3 期;20、臧淑英:“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对策探讨——以鸡西市为例”,《资源科学》1999年第1期;

21、刘金友:“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 出路”,《理论前沿》,2000年第14期;

22、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 转型问题初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3、栾华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2000年第6期;

24、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 中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25、马若兰:“试论 矿业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

26、徐晓军、张杰:“21世纪我国矿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载《矿冶工程》第20卷第1期(2000年3月);

27、夏永祥,沈滨:“我国 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 第7期;

28、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8月18日第6版;

29、沈镭,程静:“大同市煤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 发展优化研究”,载《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30、丁磊,施祖麟: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1期;

31、张朝阳:“矿竭一定会城衰吗?——谈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

32、蒋承菘:“矿业城市建设要按科 学规律办事”,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年第5期;

33、焦华富韩世 君:“路建淘。德国鲁尔区工矿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载《经济地理》 1997年第2期;

34、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载《管理世 界》1992年第2期;

35、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载 《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1期;

36、王春燕成谋:“试论矿业城市中期发 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北地区矿业城市为例”,载《发展》2000年 第7期。■

第二篇: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三篇: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作为全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众多煤炭资源型城市或迟或早都会出现因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届时将使这些城市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思维超前、认识领先,抓住机遇,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resourcebasedcity)一般是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以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类型。平顶山市就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起来的,一举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平顶山市一举成为仅次与郑州,洛阳的河南省第3大经济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弊端日益凸现,困难重重,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渐枯竭而面临衰亡,并导致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危机状态。近年来,我国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在整体上也滞后于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1〕。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要进行城市转型,当然我们平顶山也不能除外。

所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相对于原有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持续能力、结构效益等的根本变革,就是从根本上转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单一的结构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急功近利的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转变盲目追求产值产量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要通过转型,使增长后劲更足,增长方式更优,增长效益更显,增长质量更高,经济系统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2〕。由于我囯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我们平顶山市要将政府参与与市场调节统筹起来,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平顶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平顶山市是建国初期为了向国家工业建设提供原料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种问题都不易被发现(毕竟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固有弊端就集中明显化,问题也全面暴露[3]。

1.1煤炭资源日益减少

平顶山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开采至今已有几十年。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且煤炭开采企业在开矿过程中经常出现“吃瘦减肥”现象;非法采矿,大矿小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浪费,使得平顶山市煤炭资源总量日益减少。

1.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我市煤炭采掘业比较发达,而且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且产品也不仅仅是初级产品,然而从平顶山市整个

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依旧是煤炭及其附属产业占很大比重。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单一也将造成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将不不利于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1.3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功能恶化

我市各主要矿区煤炭开采普遍存在严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地下水污染,而且容易造成地面塌方(师专老校区大门一夜之间陷入地下),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事后处理工作不到位,矿区往往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二次影响:塌陷区积水现象严重,山区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

1.4管理体制落后,企业活力不足

中央与地方往往在矿区利益分配,归属问题上发生冲突。对于大型企业往往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经常会导致决策的及时制定与实施;而我市的一些大型国企,比如平煤,神马集团构建庞大的自我服务体系,容易形成大企业小市政的局面,导致城市难以在行政上履行其全面职能;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内部机构冗杂,管理僵化,效率低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能会出现活力不足,将不利于市场竞争[4]。

1.5职工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因此在企改过程中大量职工失业,下岗;同时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再加上企业对下岗职工安排再就业工资做的不够完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更加艰难。

2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模式的探讨

2.1从城市接续替代产业考虑

2.1.1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5],是指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根据资源型产业类型的不同,可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同、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基础上进行延伸,寻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横向转移的可能性;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接触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延伸产业链条一般有三条: 一是开采—洗选—发电;二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三是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个人认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未来发展应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积极扶持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来革新产业结构,同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2.1.2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是指在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一直以来煤炭开采产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产业,为了保证平顶山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转型过程中,可积极发展先前就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化工、能源、电缆等主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2.1.3新型产业植入模式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6],是指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它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石人山风景区、石漫滩水库风景区、二郎山风

景区、香山寺、应囯古墓、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三苏坟等。而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平顶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因此,个人认为平顶山市未来的城市转型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2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考虑

如图1所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和转型期(衰退期)。

图1 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

总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顶山市的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就图1看来,应该是出于成熟稳定期。成熟期是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城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稳定,城市尚未出现矿业衰退问题,政府财力相对充足,有一定能力解决相应问题。因此,个人建议平顶山市应抓住这一机遇,现阶段就应该着手制定相关措施为城市转型做准备。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考虑现阶段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政府在资金要方面要给予支持,进而保证政策的早日出台。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现阶段平顶山市就应该为城市转型做准备,着手制定相关措施。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方向,个人认为平顶山市可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利用先进技术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以发展化工,能源等新主导产业;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平顶山市城市转型保障体系的建设

城市转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体制改革,调动企业活力

平顶山市政府可以着手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服务性行政体制,依法行政。对于城市的一些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的审批可以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主产业,优秀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的大型煤炭企业如中平能化集团应加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调动企业活力,进而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2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引进、新技术研发等

方面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未来我市可能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同时可以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城市转型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离不开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目前有平顶山学校,河南城建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和平顶山教育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质量工程学院等专科院校。因此可以立足于这些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争取使这些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未来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建设者。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让他们为城市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3.4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攻关力度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对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早日实现产业的升级与重组,提升未来平顶山的发展实力。

3.5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市场是基础,政府是主导,城市转型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对于现阶段平顶山市各大煤炭企业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对于企业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故要彻查相关责任人;在关于大型煤炭企业的归属及管理问题上,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出现“两个管理班子”现象。只要这样,政府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

4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目标

城市之所以要转型,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顶山市未来城市转型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全方位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平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走以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而是要经济、环境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治理,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全方位发展就是平顶山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打破单一发展煤炭产业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围着这一目标去开展。5结论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看,在技术条件和消费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从形成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因此在传统主导产业衰退以前,及时探索发现、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提升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是促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构建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前提。由于我国资源型城

市的资源类型、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这一问题上,不存在普适性的模式。这就需要在充分分析把握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内核驱动力(如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发展基础等)与外援驱动力(如市场供求关系、政策调整空间等)及其互动效应的基础上,遵照“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目标导向展开工作。而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标准应主要看产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升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否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是否有利于加强产业体系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缓解社会矛盾。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现阶段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的主体。因此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同时,必须把自然资源保护、资源节约型生产、开发新资源、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宏观管理、搞好自然资源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从而实现提高自然资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持能力,强化支持全国经济建设资源承载力的目标。这不仅可以加强我国短期内经济的适应性,而且符合国家中长期资源安全战略目标的要求。

第四篇: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1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 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二是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 “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 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和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1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 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

二、区级领导班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区委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干部队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的作用,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夯基础、建城市,保民生、促和谐,强队伍、提效能”,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项目制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区委、政府对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方案狠抓落实”,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用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评价干部、衡量工作。加大“三争双招”力度,采取区级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部门招商等措施,紧盯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项目358个,到位资金115亿元,争取各类资金4.6亿元。

(二)全力夯基础、建城市。区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宁夏统筹城乡试点等机遇,积极争取自治区、市项目政策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了贺兰山南路延伸段、星海镇“三纵四横”、隆湖大道改造、长城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市星瀚集团、供电局支持,实施 了供排水、供热、天然气、高压电网改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区面积由37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全面提升,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三)全力保民生、促和谐。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人数多,以及就业压力大、贫困救助面广、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区委、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0%,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先后完成了农场户养老保险办理、企业学校移交、街道社区整合等工作,实施了矿区居民下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力强队伍、提效能。随着市区管理机制由原有的“市建区管”向“市区共建、重心下移”的转变,管理内容和服务范围剧增。针对行政事业编制少、干部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区委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机关效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 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市相关部门支持,在保持现有行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于2011年、2011年先后招考了39名公务员,补充了新生力量,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采取“署名推荐、海推提名,差额选任、岗前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和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人岗匹配、适岗适能,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工作)抓效能,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清单制考核;采取“周督查、月贴牌、季考评、年考核”的方式,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几点建议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大武口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编制和干部职数。大武口区现有干部职工2490名,与辖区人口比例高达1:104,其中公务员337人,占干部职工比例在全自治区22个市、县(区)中最少。建议自治区、市对我区行政事业编制给予倾斜,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力度,补充新生力量,切实解决干部使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阜新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50年,盂县15年左右,郊区不到10年,平定也只是30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对付市场波动乃至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一旦煤炭市场价格发生下滑,全市的经济马上围绕之发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无论煤炭市场好与坏,都必须坚定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和决心,市委确定的建设两个基地,发展六大优势企业的方向不能动摇,速度不能走慢,步伐不能停止,更不能倒退。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可行的办法

(1)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转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之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粉煤灰和工业废弃物要充分用起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吃干榨净。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其附加值。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过去我们走的是拼消耗浪费资源的路子,但是我们的资源储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允许再走下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我市去年的18项技术创新项目达效后就可以新增销售收入2亿6千万元。如有意识的加大扶持力度。将会产生更大效益。

(2)要早做规划,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作好规划。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引进新项目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环境因数和环境容量。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变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为互助关系。

(3)进一步加强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对城市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家献计献策。

(4)要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缺乏是我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才老化和人才断档尤为突出。我市是山西省高考大市之一,每年外出到外省就学的人数以千计,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输出上万名大学生。由于我市发展速度较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对滞后。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活条件环境不尽人意,他们大多选择留在外地和国外境外。培养了没回来,为其他地区作了铺路石。可是要从另一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下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结构转型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的研究报告

    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的研究报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化工业路子”。淮南......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合集5篇)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 **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3日 10: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 作者:马金忠 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城市之一,枣庄因煤而建而兴,但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 王建鸣 2012年第1期 ——生态建设 黄石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浅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路(推荐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路 作者:翟 颖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随着近年来资源枯竭,引发了诸多危机。文章以辽......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最终版)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山西是国内最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