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秀山县委党校江平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秀山县为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秀山县委党校 江平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处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随着锰矿资源的开采加工,以锰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是其锰矿资源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在七八年间就会衰竭。为此,此课题通过对秀山县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调查,分析了秀山县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制度保障、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社会氛围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秀山县
重庆市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腹地,与毗邻的湖南花垣县、贵州松桃县并称为中国“锰业金三角”。这里整个锰矿资源储量约2亿吨,占全国1/4弱。秀山锰矿发现于1966年,储量丰富,经勘察探明C+D级资源储量2400万吨,远景储量2600万吨,合计5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16。30年来,秀山县依托锰矿资源为秀山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由此成为渝东南最具潜力的县之一。但是这种过分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而产生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日益枯竭的锰矿资源所造成的经济结构单
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等,都使资源型城市原有的 1 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秀山县由资源型城市向滨河园林新型工业城市转型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秀山县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一、秀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锰矿石开采企业现状
锰矿开采业从90年初期兴起,1990年全年生产锰矿石7.65万吨,其中乡办集体企业生产5.97万吨,占78.17%。1995年产量仅为23万吨,九十年代中期,毗邻的湖南吉首、怀化等地大量投资兴建电解金属锰厂,刺激了全县锰矿开采业的发展,1999年锰矿石产量达41万吨,由于当地加工生产能力不足8万吨,约80%的矿石出境外流至湖南吉首、怀化等地,造成财源大量外流。2000年前,全县有采矿企业20余户,年产量约40万吨;1996—2000年,在全球电解锰需求量增加的刺激下,电解锰价格一路上扬至最高每吨1.2万元,秀山遇上了第1轮高价格发展机遇期,由于管理乏力、缺乏有效措施,产业规模基本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底全县电解锰生产能力只有0.3万t,此项主打产品仅占26万人口的湖南省花垣县的1/20。
从2000年开始,秀山开始把锰矿产业作为该县第一产业支柱。到2004年,秀山已经形成锰矿开采企业28户,锰矿石产量为90万t;锰初加工企业73家,年产锰粉、焙烧锰矿达18万t,生产电解锰9.55万t,锰硅合金3.16万t。目前全县有锰矿石开采企业37户,年设计开采能力128.5万吨。2007-2009年锰矿石开采量分别为144.4万吨、144.3万吨、165万吨。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开采过度,矿山管理混乱、无证开采、采富弃贫、矿山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二)秀山锰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储量有限,急需引进矿源
锰矿是秀山的优势矿产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秀山锰矿最多能维持3年到5年。锰矿资源目前在秀山并不占优势,如广西崇左市的大新、天等两县及百色市靖西县的1.816亿吨锰矿储量已超过“锰三角”,这些锰矿分布集中,品质优良,具有很好的潜在开发价值。贵州的部分地区锰矿资源也远比秀山丰富。因此,秀山县除了增加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外,必须改变锰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改变靠拼资源、拼消耗、拼市场,集约化程度低,增长粗放的方式来发展锰产业,同时,尽量减少开采环节上的浪费。为了彻底改变锰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矿产资源问题,秀山县要建立引进境外锰资源的购销体系,疏通引进渠道,避免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产业的老路子,由开采加工型向来料加工型转变。
2.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秀山县曾经是传统的内陆农业县,与其他内陆农业县一样,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但是,自从开始锰矿的开发以来,锰业开发、加工产业就成为秀山县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地位被逐渐削弱,2010年秀山县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1%。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主要是围绕锰业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而依靠自身和周边县市丰富旅游资源带来的收入,在2010年仅为1.12亿元,相邻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0年的旅游收入约1.69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5亿元。其次,第二次产业中,锰业“一业独大”,其他工业发展薄弱。2010年,秀山县第二次产业中,锰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4%,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118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锰业、硅业等自然资源相关的企业,而天雄、武陵电解锰企业的单产更是高居世界之首。
[2] 3 3.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
秀山县虽然拥有“中国锰都”的称号,也拥有世界单产最高的电解锰企业,但是其生产技术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产业链短的状态。首先,生产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开采技术落后。目前秀山县的锰矿开采大部分依靠简单的机械和当地农民的体力劳动,机械化水平相对很低。其次,加工技术落后,多为粗加工,不能实现锰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另外,产业链短也迫使秀山县必须加快产业的转型。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在秀山,由于“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产业结构,其产业链仅表现为锰矿的开采、加工和进出口,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链和辐射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指出: “所有的资源型(矿业)城市只会采矿,只会开采资源、挖掘资源,而不会做产业链。”这句话正是当下秀山锰矿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4.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新产业发展受限
由于长期粗放型经营,秀山县锰矿企业在锰矿的开采、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开采尾矿、电解废渣、废渣被雨水浸泡形成的废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是清澈透明、鱼虾成群的溶溪河、酉水等河流,都成了“黑水河”、“毒江”,既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等。事实上,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关闭了电解锰生产企业,原因就是其污染严重、成本高昂。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关闭相关企业显然不可能,但是加快对产业转型,加大污染防治,是切实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秀山县成为真正的“秀山秀水”之地。
[3]
二、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可能性
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原有产业的“替代产业”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但是,要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国外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就因为没有实现产业的转型而沦为“空城”、“鬼城”,如美国科罗拉多的吉尔曼市、澳大利亚的威特努姆城,前苏联的巴库,等等。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秀山县在锰矿资源枯竭以前,应该是有可能,也有能力实现产业转型的,其理由如下:
1.秀山县农业基础强实,第一产业发展有条件
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全县有耕地54万亩(其中田32万亩、土22万亩)。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粮食作物及烤烟、油菜、油桐、楠竹、柑桔、板栗、中药村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山羊、水禽等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也是秀山具有和潜在的优势。当前秀山县的金银花种植和土鸡养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将相关的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
2.秀山县区位优势突出,商贸服务业发展有优势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形象,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自治县。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公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县。距秀山145公里的吉首火车站、230公里的玉屏火车站、250公里的怀化火车站、248公里的张家界火车站、飞机场、98公里的乌江沿河港是秀山重要的交通出口。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等的建成通车,秀山已经成为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边贸经济,将秀山县建成“大武陵山区物资集散地”,打造“边贸中心”指日可待,特别是生 产性服务业具备跨越发展的条件
[4]3.秀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支撑
秀山地形地貌独特,平坝、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土壤、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风景,处处是风光,人称“武陵明珠”。在其境内有神秘之境石堤酉水、神往之地洪安“边城”、神妙之域川河盖高山草场、神奇歌舞秀山花灯、还有、贺龙同志组建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等旅游景点。在其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张家界风景区,凤凰古城、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耶天下秦城,是乌江画廊、渝东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好处在渝、湘、黔三省市旅游互动的连接点上,是重庆主城和渝东南联接大武陵、大湘西的旅游集散地。近年来,秀山县的旅游业收入和旅客数量都呈逐年上升的可喜态势。2009年,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同比增加28.7%,2010年,同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同比增加2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同比增加38.5%。
4、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有支撑。秀山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于矿产品深加工、农林业新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资源加工业和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计划到2011年,建成园区3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50亿元;2020年,建成园区10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200亿元。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A区启动2.4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建成投用8.7万平方米安臵房,开通园区公交车;B区完成园区道路和供水工程,新开工工业硅项目15万吨,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产量突破5万吨;C区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入园企业服务,确保夏朗200万台手机、新久高丰3万台农机、重庆祥华615吨绿原酸提取和维隆5万吨工业硅等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实现了新突破,为秀山将提速打造“一城两园”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作为重庆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市级重点物流园区之一的秀山县物流园区自2009年建设以来,按照“买武陵、卖全国、买全国、卖武陵”的战略目标,修建了占地3.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这个物流园区将是武陵山区市场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辐射效果最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将有效服务周边300公里范围内18个区县800万人口。2020年,年货运量1500万吨,年交易额将突破500亿元。截止目前物流园区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总部大楼主体工程和部分安臵小区,启动建设秀山民生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园区通道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工仓储区及铁路以东片区道路建设。确保福广建材秀山批发市场、朝天门市场秀山分市场、武陵国际家居建材市场、武陵副食品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建成营业。据了解,物流园区形成后,将带动当地4万人就业,人群多集中在“八区”及餐饮一条街,物流园区成为秀山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5、面临着诸多重大发展机遇有支撑。一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新取向为秀山县谋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将是重要机遇。二是国家在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这将为秀山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三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外迁才能生存下去的生死关头,无疑为秀山承接其产业转移提供无限便利和巨大机会;四是重庆650亿元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秀山经济发展给力。
三、秀山县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来看,转型模式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主动性”模式和“被动性模式”、“政府主导性模式”和“市场主导性模式”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主动性模式”是指在资源未枯竭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城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多种替代产业,使城市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小,效果佳。相反,“被动性模式”则是指在资源已经枯竭的情况下,被动无奈地寻找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高、阻力大、效果不够明显。
“政府主导性模式”是指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制定相关制度、目标、程序、政策等,引导城市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和目的性。而“市场主导性模式”是指城市产业的转型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自由性、盲目性,因此很容易导致某些资源性城市因资金、人才、技术的外流而沦为“空城”、“鬼城”。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共同支持产业转型。在这种模式中,并不一味地强调政府的作用,而是倡导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的原则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政府的主观性和市场的盲目性。
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在秀山县的产业转型中,我们应该采取“主动性模式”和“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型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采取“主动性模式”,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秀山属于枯竭类资源城市,因此,选准和发展好替代产业,对于秀山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秀山的实际,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商贸和物流等应是当务之急。
1、突出重点,积极打造核心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秀山要摒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要着力找准“三个点”。一要重点抓好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建设。着力延长产业链,集中力量推进和提升目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清洁能源、烟草支柱、铁矿开发、新型建材、畜禽产业、药化药业等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硅矿开发、林(化工)产品、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设备制造及电子电器仪器仪表装配、特色饮料(酒)系列、非金属矿开发、印刷包装(装潢)等产业集群。二要重点做好锰矿资源的产业链。应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资源型产业,推动锰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应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三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既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的关键举措,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秀山农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开始由过去的“零打碎敲”向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10余家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企业;7家干水果生产销售企业;5家有机鱼加工销售企业;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6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等格局。为此,作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组织筛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应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提高优势产业的聚集度;要进一步鼓励企业按照“优化配臵、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强弱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2、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从秀山当前来看,秀山县35千伏石堤输变电的建立,渝怀铁路、渝长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秀山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等标准厂房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电力等“瓶颈”将逐步破除,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将逐步凸现,为秀山扩大招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要转变“唯利税为大”的承接观念,注重引进电子、服装等环境资源破坏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发挥就业社会效益和发展加工贸易。
3、大力发展旅游业。秀山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为此,挖掘好、发展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风民俗旅游是秀山县最大的实际。我们要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秀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使之成为武陵山区特别是秀山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努力把秀山建设成武陵山风景区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武陵山风景区旅游“一盘棋”,突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特色,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各方配合”原则,加快核心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的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结合秀山服务业多分布在商贸、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新兴的咨询、金融、保险、中介等行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很小等特点,应突出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三是运10 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从而逐步提高服务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产业转型有序推进
1、应主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人员的安臵,为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类似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人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人力资本却非常缺乏。在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秀山县必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这样才能为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从转型企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的培训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使现有的劳动力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和新知识。特别是对于像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由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要想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就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还应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平台,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到秀山县投资。
2、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 11 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3、积极推进体制转型。锰矿城市转型的基础是产业转型,而实现产业转型必须依靠体制转型。体制障碍是制约秀山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锰矿分割,城市功能与主体企业功能混同,阻碍着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取得明显进展,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消除矿业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必须把政府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赋予地方政府在调控区域经济方面的更大权限和责任,使政府职能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更多地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为可持续发展协调内外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与理顺中央、地方、主体企业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条块一体、联合发展、共同受益的新体制,变体制优势为整体优势。
4、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秀山工业园区是秀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武陵之心”,创建“边城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大招商的力度,扩大招商的范围,每年保证有20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入园应是首当其冲的事情。笔者认为,目前应抓好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招商的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形成招商引资的联动效应;二要把吸引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科技 化器,吸引留学生创业、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入园作为招商引资平台的重要内容;三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入园企业的及项目的跟踪调查,推动大12 项目、好项目入园;四要强化与相关园区的招商优势的对比研究,努力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5、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成本高、时间长的过程,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而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必将导致“产业转型后遗症”,如企业资产流失、人员失业、产业空虚化等。但是,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仅靠政府的财政支付是难以支持产业转型的全部费用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多方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加工的过程中,从对相关企业征收的资源税和增值税中提留一部分作为产业转型的基金。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相关产业,如鼓励投资者新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等。这样既降低了政府的负担,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文献述评[J].商业时代,2011(8).[2] 张泽洲.深度挖掘资源 培育支柱产业 建立长效机制——秀山县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路径思考[J].重庆行政,2010(6)
[3] 鲁昕.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在“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理论组的发言[J].辽宁经济,2004(4)
[4] 向涛.把秀山建成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和重庆中等城市的思考[J].重庆行政,2003(4).[5] 杨继昌.重庆市秀山县铁合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J].中国锰业,2005(8).作者简介:江平,女,重庆秀山人,重庆市秀山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 社会学、区域经济。
第二篇:23.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
赵雅玲
(陕西省铜川市科协,陕西铜川 727031)
摘要: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这些城市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发展。本文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铜川市推进转型的基本情况、环境、基础,提出了铜川市转型的思路、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充分研究了资源型城市铜川市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研究报告;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铜川市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A Case for Tongchu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ZHAO Yaling
(Tongchuan city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ong chuan 727031, 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s the basis of energy and important raw materials suppliers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mak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se cities to varying degrees of economic imbalance, due to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unemployed and the poor more alternative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fatigue, serious ecological damage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relation to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Fundamenta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ransition from resourc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in Tongchu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Tongchuan city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priorities, major initiatives.Keywords: research report,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based cities, Tong chuan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作者简介:赵雅玲,女,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和科普工作。电话:0919-3283214,E-mail:tongchuanxh@163.com。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这些城市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铜川市推进转型的环境分析
1.1铜川转型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机遇
铜川作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以赵正永省长为组长、娄勤俭常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会得到中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1.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西咸一体化、西安北扩,使我市与西安同城化发展和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1.3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旺盛,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我市紧邻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久的西安市,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吸引国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我市的集聚和重组。
1.4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煤炭开采、水泥制造、有色金属冶炼、汽车零配件和电工电气制造、食品加工、电力生产等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和西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2铜川市推进转型的重点工作
2.1 做特一产
(1)在果牧产业上做文章,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铜川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继续把果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果品深加工产业,开发果品系列深加工及循环综合利用产品,建设渭北果业及深加工基地。加快畜牧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奶牛、瘦肉型猪、秦川牛、肉羊、绿色蛋品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设施蔬菜基地工程,以发展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蔬菜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蔬菜产量。
(2)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台湾旺旺、大匠农科、哼瑞养猪、九州果业、凯维酒业、棋智核桃乳等发展势头良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氽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设渭北食品加工基地。调整和优化食品加工业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发展果蔬饮品、方便休闲食品、奶制品、蛋制品、核桃系列食品、葡萄酒等产品,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形成集有机农副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有机食品产业链,打造渭北现代食品加工基地。
2.2做强二产
(1)打造煤电铝水泥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了升级转型。一要做深煤炭产业,加快煤炭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打造陕西省第二个能源化工基地。二要做大电力产业,大力推进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及铜川铝厂自备电厂改造扩建工程,加快实施煤矸石、煤层气、油页岩和水泥热电联产发电等项目,把铜川建成陕西乃至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电源点。三要做大铝业,把铝业作为载能工业的龙头,大力发展铝型材等深加工产品,把铜川建成全省的铝业基地。四要做强水泥产业、大力发展水泥预制件、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水泥产业重组,把铜川建设成为陕西优质水泥建材基地。五要做优陶瓷产业,加快发展高品位的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打响耀瓷文化品牌。
(2)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一要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等产业,形成现代建材产业集群;二要大力发展重型和微型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三要加快发展铝镁合金、航空铝型材及聚氯乙烯管材等产业;四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3)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基本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在构筑平台、项目落地、改善环境、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建设新区南部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坡头煤电联营、董家河铝业、黄堡水泥陶瓷、惠塬水泥、周陵农业科技、顺金果品加工、彭镇绿色食品医药等八大工业园区,把同区打造成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2.3做活三产
(1)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休闲养生及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业,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建设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占镇(耀州窑)四大景区,形成以照金香山为中心的集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板块;以玉华宫为中心的以佛教文化、避暑滑雪、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北部旅游板块;整合唐风、陶瓷、养生等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创意示范区一大唐国瓷园,推进城市升级、产业转型,使大唐国瓷园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唐文化为主题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世创意园和省内有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将照金香山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药王山、陈炉(耀州窑)分别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照金香山、玉华宫成为近期年接待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300万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品牌旅游景区。组织开展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耀州瓷文化节、姜女泉文化节、宜君中国避暑城生态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铜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渭北物流中心。一是大力发展与建材产业配套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倾力打造中国西部建材商贸中心,促进渭北地区建材交易和物流运输向铜川集中。二是建没集果业研发、苗木繁育、果品物流、果农培训、果品储藏深加工为一体的果品交易集散中心,构建以铜川为中心,辐射国内外的果品市场网络和体系。三是充分利用西安新筑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为铜川发展提供对外物流服务,实现两铜物流运输同城化。
(3)发展金融保险证券服务业。一是积极组建民间融资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来铜川开办网点,建设渭北金融服务中心。二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建没,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三是设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尝试发行企业债券,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农行和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扩大政府信用贷款规模。四是积极培育经纪、会计、财务、法律、资产评估、企业策划等各类中介咨询、忆力争面向渭北地区开展服务。
(4)做大商贸会展产业。大力发展与建材产业配套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倾力打造中国西部建材商贸中心,筹备举办铜川中国西部夏季建材博览会,带动铜川建利产业升级发展。
(5)做优房地产业。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分层次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扩大经济适应住房和廉租房规模。
2.4做优环境
2.4.1扎实推进“三创”工作
扎实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同林城市工作,突出抓好三个大水三个大绿城市景观工作建设,打造贯穿铜川南北的百里景观长廊,建设“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水绿共映、自然和谐”的城市景观。
2.4.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烟煤综合治理、天然气城市气化、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中心绿化、漆水河及沮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等项目,改造城市景观,保护城市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铜川市推进转型的主要措施
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观念创新促进转型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一是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全社会都要参与城市转型,一切部门的工作都要着眼于、有利于、服务于、服从于城市转型的大局意识。二是通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铜川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意义,使全市干部群众人人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城市转型工作,形成重视城市转型的良好氛围。三是市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解决转型过程中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研究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协商机制,共同推进转型。
3.2坚持以人为本,为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大力培育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适应转型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大学生来铜创业,选拔优秀人才去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外挂职培训。二是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优势,开展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西安科技成果在铜川转化和推广应用。三是鼓励铜川企业与西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支持西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铜川建立研发基地与实习基地。
3.3积极争取中省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是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市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专项转移支付金额,增强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所有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三是鼓励金融机构设市促进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积极为资源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引导和规范我市煤炭开采和水泥制造企业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二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三是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促进我市的经济转型。
3.5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政策,足额征收和安排使用政策规定的环境补偿和整治资金,做好=卜地复垦规划和土地复垦资金的使用,加大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二是要争取国家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时对我市的倾斜。三是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我市煤炭回采率、洗选率及劳动生产
率,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转型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使铜川走上一条山青、水绿、天蓝、人美的和谐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向阳)
第三篇: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物流园区是集聚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的实体型经济模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是满足其它产业经济的配套服务。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物流园区的建设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资源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物流特点,而物流的特点势必要通过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予以表现。物流园区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物流园区的建设还要根据本地区产业模式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因素。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西安产业发展的解构以及西安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物流园区发展的策略。由于城市的大小、区位、功能、产业优势等不同,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势必要依托城市自身的特点,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其它城市就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业发展;物流园区;西安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 ' an c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s gathering of logistics park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olid economy mode of logistics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gistics is to meet other industry economy of supporting services.From the purpose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Logistics Park is the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o related industries to provide efficient logistics services to specialized, intensive, process.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s and city of industr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rban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 of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while a city of industry also determines the city's logistic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will have to b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Logistics Park on the one hand you want to serve the region's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ecology to provide ancillary services to the region;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gion's superior resources and favourable factors.This article XI,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of XI '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 a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logistics park made a number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ogistics parks.Because the city's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size, location, function,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s will have to rely on city'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ct as hope through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ther urban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logistics parks;Xian
一个地区的生产资源优势决定了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必须依托自身生产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近而巩固优势产业在整个社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发展与物流发展的关系来看,产业生态决定了物流服务的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势必要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则要重点发展制造业配套服务型物流;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则要重点培养第三方快递业物流。反过来讲,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影响或制约着其它产业的发展,由于现代物流已成为各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备配套产业,物流产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其它产业的发展水平。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区域产业规划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粗放型的产业模式逐步向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技术促进型产业过渡。物流园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力求通过合力集聚,优势明显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从客观性角度来看,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基于该地区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物流园区。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
一、城市资源决定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方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城市的大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生产资源优势、行政资源、产业内外部环境、城市区域地位、城市发展历程以及产业发展历程等都对城市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宏观产业的规划和分布来看,城市决策者和产业决策者必须对这些宏观因素有着充分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充分调研和了解才能得出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才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讲,城市产业的发展则重点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生产资源,如城市的原材料优势、服务型产业资源,如人口数量。简单的例子就是拥有煤铁等资源优势则决定了其煤焦化工钢等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以高素质人才为主的城市则有利于发展高端服务业或各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目前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传统以生产资源决定产业发展的形势虽有所变化,但从产业客观发展的角度分析,采取产业发展的就近原则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来看,物流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另一方面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要根据本地区物流产业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规划,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同时通过必要的对策化解发展物流业的不利因素。
二、城市产业发展决定了城市物流园区的定位
目前物流园区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城市区位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特点不同,使得物流园区在规划和建设的定位也不同。从物流园区的分类来看,物流园区分为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四种类型。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主要根据区域交通地位规划建设,其主要的依托是要形成多种交通运输形式的无缝衔接,提供批量货物的快速转换[1];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则通常依托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并为其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商贸型物流园区则依托各类大中型商贸市场,如建材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五金专营市场等提
供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综合型物流园区则属混业经营,由于城市产业模式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单一的物流形式很难满足城市产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应运而生[2]。综合型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交通运输的主要节点,以城市物流服务和区域物流服务为主。
三、西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物流园区建设定位
西安地处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枢纽城市,交通发达,基础设施齐全。由于历史上特殊的城市地位,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西安还是我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这一切都为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实力。
西安目前的产业集多元化和高科技特点为一身,经济开发区带动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3],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
从西安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多元化、高科技特点决定了单一的物流功能园区肯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西安产业园区规划发展的特点构建配套的专业物流园区是可行的,也是集约化水平最高的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机械加工、航空制造要有配套的制造业物流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要有配套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西安的农业产业要有配套的现代化农业物流园区;而国际港务区经济则要有配套的港务物流和保税物流园区。基于产业优势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是西安物流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西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而物流园区实行专业化物流还是综合型物流则要根据具体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产业构成进行综合考虑。
四、西安物流园区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策略分析
1.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协同发展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中转区域、重型机械制造中心、中草药生产制造基地、现代农业培育中心。多元化的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建设必不可少。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各有优劣,要根据区域产业特征和优势统筹考虑,协同规划两者的建设[4]。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就非常符合西安的城市产业特征。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依托西安铁路货运南站,集中发展石油化工储备、机械建材、中药材储运等三大功能区,同时规划了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地方名优产品工业小区和西安市外迁企业小区。该园区综合考虑了长安镇所在的区位优势和区域产业特征,通过物流功能的主次突出既满足了区域产业对综合型物流园区的需求,但同时又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功能突出,强调了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而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则更加突出了西安物流园区及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占地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形成六大功能主轴、八大功能分区的功能结构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为: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城。西安国际港务区突出
了中国核心陆地港物流和区域中心城市物流港地位,从战略上对产业发展和物流规划做出了指导。
上述两大园区的建设正是西安综合型和专业型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的良好范例,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紧抓重点,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主次分明,通过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5]满足西安产业发展以及物流发展的要求。
2.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合理分布
西安城市大、人口多、产业多,多元化、多样性、区域性的物流需求特点明显,所以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兼顾城市区域产业的分布、人口特点、物流需求的差异进行合理布局。
西安做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就要重点考虑物流园区的布局,对于满足区域内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要按照经济、合理、便捷、高效的要求选择最佳地理位置,这一类园区宜构建于城市主城区之外以及城乡结合部[6]。这样的选择有多种意义,一是基于物流园区的功能,由于提供的是跨区域物流服务,通常物流园区的占地较大,通常只有城乡结合部可以满足这类物流园区的用地需求;其二由于城市较大,主城过于繁忙,交通等硬性条件的制约对大宗型物流在城市主功能区域的流动有诸多影响,不利于高效物流的发展;其三则是将这类物流园区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有利于带动城乡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和间接产业的发展。
对于满足城市内部物流需求的物流园区则宜构建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当然这一类物流园区不必要突出大而全,更重要的是专业化和便捷化[7]。大城市电子商务必然发达,对于快递业物流业态需求较大,而快递业物流的重要特点就是快,所以这一类物流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就要便于这种“快优势”的发挥,数量多、分布广泛是这一类物流功能园区布局的主要要求。
对于其它专业配套型物流园区如制造业物流园区、医药型物流园区,则宜与相关的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通常有二种方案,一种是在相关产业园区内融入专业配套物流功能服务,即在生产加工制造工业区内有专门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区;第二种则是采用就近原则,在开发区、产业园区相邻地建设配套物流园区。与第一种方案不同的是,这种就近物流园区通常可规划为综合型物流,可同时满足多个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物流需求。
3.利用西安人才技术优势发展科技型物流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产以势立。人才决定竞争力,科技构建竞争力,人才和科技做为西安的产业优势,是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目前,合国各地都在建设物流中心,各种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层出不穷,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功能有很大程度的重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就全国而言,在人才和科技方面具备与西安同等优势的城市很少,这是西安的优势,加上西安特殊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一众优势,就构成了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
[8]园区发展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科技的力量。所以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立足
高起点、高科技型特点,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率先实施物流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要致力于打造国内示范型、引导型和科技型物流园区;同时要在物流技术的研发、物流技术标准的制订、物流产业的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已越来越紧密,但物联网技术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流程尚待完善,这些不足为西安物流园区建设中利用人才和科技力量予以解决提供了突破点。西安物流园区的建
设要重点关注人才与科技力量的发挥,这是打造西安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和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兆云,陈潇尧,王喜富等.铁路物流中心业务流程及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8):190-192,19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16.010.[2]史成元.日照建材物流园区项目的投资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3]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4] 徐文静.德累斯顿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2,(4):118-120.[5] 韩波勇,庄雪洁.广东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和优化对策[J].物流技术,2012,31(1):53-5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2.01.019.[6]杜敏敏.铁路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0.[7]刘巍.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及规划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8]王钰铮,纪寿文.义乌小商品城网的电子商务物流业务流程集成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11):82-84.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21.027.
第四篇: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2010年4省市的《旅游统计年鉴》。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6]。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7]。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8]。
参考文献:
[1]郭元日希,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2]王智新,梁翠,杜涛。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 望,2009,(5)∶50-53.[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4]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旅游学刊,2005,(5)∶62-66.[5]郝明丽。加速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1,(3)∶147.[6]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7]张琴。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47-50.[8]陈刚,张解放。
第五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新突破。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代表的实践经验表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网格化城市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集中应用,而且为城市管理理念提供了新的范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对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基本内容、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以促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1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1.1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迫切需要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调整和变迁,但其弊端一直未能根除,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机构规模庞大、管理人员繁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二是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城市管理在总体上应统一,但具体工作应有明确分工。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缺乏统一调度,层次混乱,职责不清,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或者是多龙治水,或者是无人问津互相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过多地依赖突击管理和运动式管理,结果经常造成管了又乱,乱了再管的局面,浪费了行政资源,降低了管理效果。
四是管理粗放,城市管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均显得被动和滞后,不能做到精确、高效、处理及时。
五是对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效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强化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流于形式。
这些老大难问题依靠传统方法已无法解决,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模式,而网格化就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1.2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改革开放初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8%上升到42%,平均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内地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其中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达94个。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制难度加大、管理问题激增。电话亭、信息亭、停车咪表、造型灯饰、景观雕塑等新型市政设施大量涌现,私搭乱建、无照经营、施工扰民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新问题都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面对这些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只能是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因此,改革城市管理模式,采用先进技术,创设新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3 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新模式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方面,信息化发展初见成效。2005年年底,我国政府网站达到11 995个,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日益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以“金盾”、“金税”、“金审”、“金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新进展。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库已加载12.1亿人口数据。基础传输网形成了以光缆为主要物理媒介,多种传送技术共同构建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2005年全年新增光缆线路长度53万km,总长度达到405万km。另一方面,各地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天津市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全市累计上网办公项目350项;武汉市基础信息网络管线建设规模2.5万km,建成了城市地理信息、国土资源信息等一批重要数据库。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2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2.1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一个新兴概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基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将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有观点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社区网格内,及时发现并综合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机制。以上观点所处角度和概括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基本认识上是一致的。本文认为,所谓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城市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关的几个概念是: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是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不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信息采集器是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
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指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2.2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独具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6大特征:第一,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第二,网格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第三,可以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第四,事前预警性管理;第五,该模式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第六,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也有学者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5大特征:第一,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第二,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第三,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第四,变“小城管”为“大城管”;第五,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结合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本文认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2.2.1 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2.2.2 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效果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管理系统内信息的单向传递,政令频出,但忽视了结果控制,最典型的是一阵风似的运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控制论上属于典型的开环控制(Open Loop Control)。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功能,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构成了监督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有效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了闭环控制。2.2.3 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2.2.4 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3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结合各地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几点: 3.1 管理方法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应用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3.1.1 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法 “网格”是指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m[2]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该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北京市东城区在实行单元网格管理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划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按照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把全区25.38km[2]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从而在空间层次上形成4个递进的、逐渐细化的管理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明确的城市管理责任人。第一个层面是指东城区整个区域,城市管理的责任人是区政府;第二个层面是10个街道,责任人是街道办事处;第三个层面是137个社区、责任人是社区居委会;第四个层面是网格单元、责任人是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
3.1.2 运用城市部件管理法
该方法是指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在勘测和定位标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将全部城市部件分类建立数据库。对每个部件加以编码,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这些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其编码在信息平台中查到。上海市卢湾区把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对象,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房产、城市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建筑等等都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卢湾区请专业部门对城市部件进行了勘探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5大类84种,建立了多个数据库。其中公用设施类有46种,道路交通类有22种,环卫环保类有6种,园林绿化类有9种,其他设施1种。将每个部件都赋予12位的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的信息。3.2 信息采集工具的广泛应用
信息采集工具广泛应用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北京市海淀区将视讯采集技术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工具——安装在某一单元格内的摄像设备采集的信息可实时传送到视频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控。城市管理监督员普遍采用的信息采集器是专为快速采集与传递现场信息而研发的专用工具。该工具以手机为原型,装有网格化地图,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城管通”监督员可以通过“城管通”,对城市部件、事件发生的问题进行拍照、录音,并将有关信息发往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对有关城市部件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热线电话、互联网等渠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3 组织设计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组织体制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其中一个轴心是指“监督轴心”,“监督轴心”的职责是发现问题、传递问题信息,并对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另一个轴心是指“调度轴心”,“调度轴心”的职责是接收监督轴心传递的问题信息,继而通过指挥调度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上,不同地区略有差异。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对各部门城市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前者即“监督轴心”,后者即“调度轴心”。监督中心下设3个中队辖10个分队,每个分队负责一个街道的管理范围。招聘了400多名城市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负责巡查大约12个网格单元,18万m[2]和1400个城市部件。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是在市政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与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的27个专业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单位。两者在空间安排、人员配置上都是截然分开的;北京市海淀区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行政事务呼叫中心“三心合一”的组织设计,通过空间合并和功能整合、实现了“监管分离”的同时降低了转换成本。3.4 管理流程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见图1)。新的管理流程在各地区实行情况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6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每个单元网格内的监督员、视讯采集设备、责任单位(个人)等作为收集信息的主体,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一定渠道向监督中心报告。同时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特别服务电话以及网站等渠道了解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立即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立即派遣相关的专业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如果是市属部件发生问题,指挥中心则协调市级部门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通过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反馈结果后,立即派出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和现场核查两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给予结案。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有关数据资料,作为考核评价有关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3.5 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新体系。所谓内部评价,就是按照设计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平台自动记录的有关数据资料实时生成评价结果。所谓外部评价,就是对信息平台记录数据不能反映的指标,由有关人员按照要求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的意见,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以及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和门前三包负责人等四级责任主体。各项评价指标均以五级计分法进行测评,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公布。4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关键技术 4.1 3S技术
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三项技术的缩写。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与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对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目了然”,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以空间为基础的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为海上、陆地、空中和空间的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遥感能及时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内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数据,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4.2 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组成的系统,它是物理上分散在若干台互相连接着的计算机上,而逻辑上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它的物理数据库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在多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中,对于每一用户来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模式。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需要用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从概念上讲,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方法,在这种算法中,组成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和对象位于已连接到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用于城市管理的数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系统或者数据库中,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来构建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4.3 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
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在网格计算中,资源是分布的,资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中,各种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网格和网格计算技术对信息处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4.4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功能模块、软件构架、分析件、设计模式等。应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的系统,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4.5 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位子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具有易集成、易移植、高可靠、易使用等特点,可分为数据库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面向消息中间件、基于对象请求代理中间件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中间件技术能够将分布式的、多层的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使其更高效、灵活地运转。4.6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4.7 移动GIS(M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简称LBS)和移动终端四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可见,移动GIS具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2)动态(实时)性;(3)强大的应用服务支持;(4)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性;(5)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指挥中心利用移动GIS技术可以随时了解网格管理员的位置信息及工作路线,网格管理员则通过PDA手机可以自动获取自己所处位置周围的基础地理信息。5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5.1 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北京市东城区自2004年10月24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政府系统本身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0.09%,问题平均处理时间为12.1小时,而过去要1周左右;结案率为89.78%,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而过去每年只能处理五六百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上海市长宁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0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三个月内有效立案16391件,按时处置结案16249件,处置完成率为99.1%。上海市城建热线平台针对卢湾区的公众投诉量明显下降,2005年11月重复投诉率为零,卢湾区内各条城建热线的投诉量也同比下降50%左右。武汉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05年10月18日建成投入试运行,截至2006年4月13日,立案13210件,结案率达80%以上,日均处理事件100余件。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了高效、精确。5.2 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一方面,数字化的信息传送方式使得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同时,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使得各类损害、危险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从而降低各类城市部件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组织人员的集约化分工配置成为可能,传统管理模式下,某一区域内不同类别的设施、事件,需要不同专业部门分别派人监督,而在新模式下这些工作可以完全交给一名监督员来完成。专业部门不再承担发现问题、捕获信息的责任,彻底从“监督”工作中解放了出来,降低了人员消耗。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10%左右,各类费用明显降低;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人员分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部件、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发现及时,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也大大降低。测算结果表明,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而该区为实施新模式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到2000万元。5.3 有助于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信息收集传递的及时准确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走出了过去“群众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尴尬境地;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方式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提高了管理主体的活力和效率;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下的管理工作流程再造,使得城市管理由过去的粗放、被动、分散向高效、敏捷、系统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5.4 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民主是实现政府“善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缺陷是公众意见表达渠道不通畅,造成管理者的行为失准,降低了管理效率,甚至损害了公众利益。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是沟通渠道的双向性,通过“监督轴心”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信息传递,密切了政群关系。市民的问题能够及时传达给管理者,方便了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同时,市民评价被列为管理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了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市民参与管理、协助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5.5 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维持城市内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城市管理应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关怀的理念,重“疏导”,轻“压制”,重“沟通”,轻“命令”。而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中“以罚代管”、“以压代管”、“暴力执法”等不和谐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者的价值取向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在绩效考核环节过于重视组织内部评价和机械的指标评价,忽视了外部评价和主观评价。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下衍生的新型绩效考核制度,将市民和相关方面的主观评价列为一项重要指标,内外兼顾,起到了端正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的功效,彰显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