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图书馆的省情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吉林省情数据库为例
1.建设省情数据库的意义1.1 为省内各项事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省情是一个省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文化发展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必须首先对省情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经济、文化、自然民俗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扬长避短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党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深度挖掘和收集整理省情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建设省情数据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省内各项事业发展战略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和有效的智力支持。1.2 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党校肩负着理论研究和培养高素质党政人才的双重任务,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坚持提高干部的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图书馆为教研人员提供针对性更强,具有个性化的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研究省情,研究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党校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之一。积极开展省情数据库建设,收录大量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理论性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 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为教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党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3 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特色资源知识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只有逐步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积极开发整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有特色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数据库,才能更好的满足教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为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党校图书馆开发建设省情数据库,将繁杂、多样、分散、无序的省情研究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这不仅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条件需要,也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特色资源知识服务的需要。2.吉林省情数据库的主体框架和数据来源吉林省情数据库的主体框架按照吉林省概况、时政要闻、吉林历史、吉林文化、经济建设、农业发展、社会发展状况、吉林省志、理论研究为内容分为九大类,将它们作为一级目录,然后再细分到二级目录和三级目录。其中,吉林省概况分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民族、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资源生态、市州概况八个二级目录;吉林历史分为文物古迹、历史问题研究两个二级目录;吉林文化分为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探讨
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探讨
[摘要] 文章分析了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认为高校应主要负责这项建设工程,并就建设程序、建设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经典名著
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
经典名著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史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高等院校文献资源丰富、专家汇集,是普及经典名著的极好之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经典名著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结合本校本馆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设体现自身特色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
1.现状分析 1.1 建设情况
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一些著名的数字化技术提供商都在建设包括经典名著在内的各种数字化图书的全文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数字图书馆。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系统有序的信息资源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检索和自由存取,经典名著资源就包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超星、方正APABI、方舟、书生之家等。
②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名著导读数据库。许多高校不仅规定了大学生必读书目,而且还以名著的目录或全文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一些名著导读数据库,大致有三种形式:独立型、链接型和简单型。独立型是图书馆以自定的格式、分类和标准建立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大学文科信息中心建设的本校80种经典必读书目的导读数据库,就把名著分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四类,并提供名著简介和全文阅读;链接型是图书馆不单独建设自己的数据库,而是把经典名著书目进行分类排序,然后直接链接到超星、书生等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阅读或下载;简单型数据库则仅列出经典名著目录和基本信息,而不提供全文阅读。③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许多商业性的电子图书网站和个人网站也提供经典名著的全文信息,读者可以付费阅读或下载名著,但是这些网站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字、少页、错别字的情况时有发生。④专题性名著数据库。这类数据库目前来说还比较少,内容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就目前来说,经典名著的分类往往比较简单,往往仅采取中国与国外、古典与现代的笼统分法,大致来讲还没有深入到按学科、按时代、按内容等较细致的分类。笔者在网上搜索时只能找到如四大名著、英文名著、古典名著、外国名著等专类数据库,而且这些数据库收集名著的种类和数量也很有限。
⑤名著光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由数据加工商合成数字化、平面设计、多媒体等多项技术开发制作的经典名著光盘,影响比较大的有《中文经典数字图书馆》、《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古今中外名家名著配音配乐图书馆》、《中外经典名著1000部》、《英文名著3000》等等。这些光盘收集量大,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产品,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原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所以有不少高校就直接购买这样的光盘在校园网范围内供读者使用。1.2 存在问题
应该说经典名著数据库的开发和宣传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经典名著的全文,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的经典名著信息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缺乏专门的经典名著数据库。现有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么是包含在比较大的数据库,如超星等数字图书馆之中;要么就是仅由少量作品简单组合而成,信息量不够,且不具备检索功能。如果要对经典名著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就必须单独建立经典名著数据库。②信息源的范围狭小。目前高校建立经典名著数据库一般仅限于本校的必读书目,学科范围也主要是文学领域。实际上每门学科都有一系列经典名著,建设经典名著数据库应该尽量把各门学科都包括进去,同时可以把经典名著的范围扩大到文献资源之外,一些其他形式的经典名作,如经典音乐、经典书画、经典影片等,都完全可以纳入其中。③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目前的经典名著数据库仅仅完成了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向数字形式的转变,还基本上没有深入到对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加工、提取知识内容、提供知识服务的层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④缺乏统一格式。由于目前没有专门建设的经典名著数据库,各种数据库在数字化技术和浏览格式上自成体系,例如超星、书生、方正等多家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就各有各的格式,而且必须使用专门的浏览器阅读,相互之间难以兼容,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就比较困难。
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
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3.建设程序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设程序
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准备、数字化转换、数据整理加工和整体协调几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数据库的总体规划,包括数据库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一是要确定数据库应包含的经典名著的范围,并按统一的标准分类,二是要设计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如全文阅读、全文检索、名著导读、研究综述等等;形式设计则是要规划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包括数字化总体方案设计、数据库页面框架设计以及数据库后台设计等。数字化转换就是把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转化成数字资源形式,可以采取人工录入、扫描、光学识别等方式来实现,如果能解决数据格式问题,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名著光盘或电子图书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数据整理加工就是要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类、描述、组织、存储实现数字资源的有序化。资源分类可以借鉴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分类标准;资源的描述和组织可以采用超文本这种非线形组织手段或者元数据方式来序化各种与经典名著相关的媒体信息。
整体协调阶段的工作包括数据库网页的整体设计和校园网内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最终要把所有的经典名著数据库资源统一规划到校园虚拟网的范围之内,让所有的校园网用户共享。3.2 应注意的问题 ① 著作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经典名著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般不涉及到著作权问题,而且图书馆对经典名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仅仅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盈利之途,所以高校建立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没有侵权之嫌。②分工协作与总体协调问题。经典名著资源丰富,单所高校图书馆肯定不能承担全部建设工作,所以由各所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分工配合比较适当,既能发挥各高校图书馆所长,又能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同时,考虑到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统一性,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国家的总体协调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国家可就此建立专项资金,成立临时工作组,专门负责数据库建设的总体分工、资金调配和标准制定,保证建设过程的高质高效。
③内容建设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与简单的电子图书的集合应有所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前者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库和思想库,除了实现所有经典名著数字化以外,还必须考虑如何深层次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建设:一是要确保经典名著数字化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数字化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避免出现瑕疵;二是要研究开发经典名著的全文检索系统,构建对多部名著同时进行全文检索的检索平台;三是要从名著介绍、背景透视、历史价值、现时意义等多个方面来充分挖掘经典名著资源的内在价值。④形式建设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要重视内容的完整,也要注重形式的完美,要体现蕴藏在经典名著背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同时也不能忽视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历史文化氛围的烘托可以通过内容的深度和网页色彩的搭配来实现;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则可以通过数据库网页的动态设计来实现,突破纯文本阅读的模式,加入一些与经典名著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如取自名著题材的音乐、电影、绘画、雕塑等,一方面可以充实数据库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数据库的表现形式。⑤建设队伍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最终要靠人来完成,拥有什么样的建设队伍会最终决定数据库的建设质量。要建设好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图书馆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同时,在建设过程还必须非常重视专家的作用,让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在如何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提炼思想、观念和学术精华,如何实现经典名著与现代学术生活的融合方面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
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3.建设程序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设程序
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准备、数字化转换、数据整理加工和整体协调几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数据库的总体规划,包括数据库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一是要确定数据库应包含的经典名著的范围,并按统一的标准分类,二是要设计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如全文阅读、全文检索、名著导读、研究综述等等;形式设计则是要规划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包括数字化总体方案设计、数据库页面框架设计以及数据库后台设计等。数字化转换就是把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转化成数字资源形式,可以采取人工录入、扫描、光学识别等方式来实现,如果能解决数据格式问题,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名著光盘或电子图书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数据整理加工就是要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类、描述、组织、存储实现数字资源的有序化。资源分类可以借鉴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分类标准;资源的描述和组织可以采用超文本这种非线形组织手段或者元数据方式来序化各种与经典名著相关的媒体信息。
整体协调阶段的工作包括数据库网页的整体设计和校园网内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最终要把所有的经典名著数据库资源统一规划到校园虚拟网的范围之内,让所有的校园网用户共享。3.2 应注意的问题
① 著作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经典名著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般不涉及到著作权问题,而且图书馆对经典名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仅仅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盈利之途,所以高校建立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没有侵权之嫌。②分工协作与总体协调问题。经典名著资源丰富,单所高校图书馆肯定不能承担全部建设工作,所以由各所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分工配合比较适当,既能发挥各高校图书馆所长,又能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同时,考虑到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统一性,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国家的总体协调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国家可就此建立专项资金,成立临时工作组,专门负责数据库建设的总体分工、资金调配和标准制定,保证建设过程的高质高效。③内容建设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与简单的电子图书的集合应有所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前者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库和思想库,除了实现所有经典名著数字化以外,还必须考虑如何深层次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建设:一是要确保经典名著数字化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数字化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避免出现瑕疵;二是要研究开发经典名著的全文检索系统,构建对多部名著同时进行全文检索的检索平台;三是要从名著介绍、背景透视、历史价值、现时意义等多个方面来充分挖掘经典名著资源的内在价值。
④形式建设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要重视内容的完整,也要注重形式的完美,要体现蕴藏在经典名著背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同时也不能忽视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历史文化氛围的烘托可以通过内容的深度和网页色彩的搭配来实现;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则可以通过数据库网页的动态设计来实现,突破纯文本阅读的模式,加入一些与经典名著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如取自名著题材的音乐、电影、绘画、雕塑等,一方面可以充实数据库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数据库的表现形式。⑤建设队伍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最终要靠人来完成,拥有什么样的建设队伍会最终决定数据库的建设质量。要建设好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图书馆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同时,在建设过程还必须非常重视专家的作用,让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在如何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提炼思想、观念和学术精华,如何实现经典名著与现代学术生活的融合方面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第三篇: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现状浅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网络调查方法,以详实的数据阐明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特色库现状问题建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识别技术、检索技术、扫描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起特色数据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所建特色库如果发布上网,形成网络资源,为更多的用户会快捷方便获取系统资源,这对形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和整体化无疑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就笔者对黑龙江省所属11个高校所建特色库的网上调查得知,实际的状况不是十分乐观,问题很多,感觉大多数学校的特色库反而不“特”。本文以网络调查的形式,析出存在的问题、叙述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1黑龙江省高校特色库建设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已全面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在局部、个别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高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本馆的特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但是,据表一和表二统计数据看出存在的问题也比很多,特色不突出、很少把自己的突出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作为建库的重点,70%以上学校自建的特色库还是处于自建自用的状态,不能被外网访问,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没有深入加工,数据更新、维护停滞表现出特色库发展并不是沿着可持续发展势头进步,整体上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
2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库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库的学科特色只限于纸本文献的转换,学科、地域特色不够突出
表一显示,被调查特色库48,属于馆藏纸质文献的电子转换、原文献题录的数据库有28个占总数据库的53%,而体现学科特色的仅有15个,占总数的30%,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经济的只有2个学校建立了地域特色数据库,占学校总数的18%,以建库总数算,体现地域特色的只有5个不到总数的10%,表明,目前数据库的选题还只停留在学位论文、科研成果、学科导航层面,没有把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地域特色作为选题的重点。除了齐齐哈尔大学和黑龙江商业大学建立地域经济、文化或抗日的数据库外,其他高校都没有涉猎。
2.2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较差
通过对能够访问的4所高校调查,特色库建设中存在许多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经访问得知,建库的标准不够规范,高校自选软件,建库过程都是依据软件自身所带的标准建库,对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检索、数据传递、数据交换以及数据维护等标准各异,没有采用的国际标准,建立兼容性强、标准高的数据库。在访问这些数据库时,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由于文本格式不规范,数据下载困难或不能下载;由于检索令不规范,同一系统中出现有多个检索命令;由于标引不规范,文献信息检索经常出现误检、漏检现象等。
2.3数据的深层次加工与后续维护力度不够,数据更新慢
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文献加工方面:该校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只是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转换,数据库停留在一次性建设上,没有深入加工和提供增值服务。
数据更新方面:在被调查的11个数据库中,有7个数据库(有1个数据丢失)从20xx年11月30日到20xx年5月30日数据没有更新,占64%。
后续维护维护与可否使用方面:在对该校11个数据库33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数据库没有技术维护、读者不能够点击访问的次数各有15次,占抽查次数的45%,音像数据库数据完全丢失,已无法访问。我们对黑龙江省另3个可访问的高校的抽查也得到近乎一样的结果,(另3个高校的访问登陆太慢,没有列出每次调查数据)许多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搭建后,后续建工作停滞,数据更新停止,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相对滞后和缓慢的状态,很多数据库的数据长期处于不可用或不更换的状态。
2.4检索点设置与检索系统不完善
数据库最大的功用在于检索,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该校使用TPI检索技术,只提供初级检索和二次检索途径,途径单一,我们发现数据库设置的检索点和数据所做的'标引并不一致,比如“野生经济植物图片数据库”,数据标引的“形态分布”在检索点上没有设置,没有设计高级检索功能,有个别的自建数据库就根本没有检索功能。
2.5重建轻用现象普遍、数据库联网使用率低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发展的很快,但调查得知,11所高校图书馆上网率不到36%,而实际联通率还要更低,多数高校进行IP网段封锁,外单位用户应用搜索引擎检索很难查询到高校的自建数据库,即使检索得到,绝大多数数据库也没有权限访问,特色数据库仅供校园网用户内部使用。
2.6共享和市场化理念亟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目的是为不具备本地资源的用户提供研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建立特色库的宗旨所在。而大多数图书馆是重藏轻用或者把资源封闭起来,不是积极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投入偌大的人力物力建起的数据库,今供少数人使用,是违背建库初衷的,如何像清华大学的CNKI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那样,能够被98%的高校利用,走向市场化,是需要一定的促销手段。
3建议
3.1标准化、规范化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应制定和遵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通信标准(TCP/PI)、码标准、标准通信置标语言/可扩展置标语言(SGML/XML)、元数据(Met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等。CALIS在特色数据库子项目建设中采用《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项目所推荐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的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各高校在建设特色数据库时有必要参照使用。
3.2共建共享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各部门、各系统和各地区的协调,还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布局、合作共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库建设上像过去在合作共建联合采购外文数据库、集团采购CALIS方面那样,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分工建设、统一共享、统一采购软件等。更深层合作共建应次,实现共享
3.3突出特色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数据库中,要集中有重点地开发某一领域或某一品种的数据库,选题必须是在馆藏基础上充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表现出独一无二。
3.4深层次加工原始文献
对于有传统馆藏文献转换而来的数据,要在标引,链接上下功夫,让原生态的文献产生多处知网节,以便用户的检索使用。
3.5完善的检索工具
充分吸收成熟而先进的建库技术和完善的检索技术,能适应脱机、光盘、联机和网络检索,直接获取一次文献。多设置检索点,在检索途径上,应初级检索与含有布尔逻辑算符高级检索并行以充分挖掘数据库资源。
3.6适度宣传
特色数据库要立足用户市场,即发挥知识效益也要发挥经济效益,实现以文养文良性发展的数据库发展的道路,关键是做宣传和促销工作,具体的可以采取.网页广告、培训讲座、主动推介等方式推销自己。
3.7数据要及时更新、长期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领导必须重视、统筹安排,全面部署,有一套专业力量队伍,先立项论证,一旦确立,便持之以恒,对于已建成的一定规模的特色数据库,要保证有可靠的数据资源,有专门的人员续建更新数据,也要专业人员后续维护,以保持数据库的正常运作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尽,实现特色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对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学报,20xx(5).[2]韦衣昶.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xx,(6).[3]王盾,张红燕,袁宝财.等特色全文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网上的信息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xx(4).[4]邓晓辉.网络环境下的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xx,(1).【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现状浅论文】相关文章:
1.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现状浅议论文
2.分析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的现状论文
3.图书馆文化遗产建设现状论文
4.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论文
5.特色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共的论文
6.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论文
7.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论文
8.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路论文
9.以建设图书馆文化为题的论文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库研究_夏红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库研究
夏 红
(安徽教育学院,合肥230061)索效率,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2.6 可扩展性原则
特色数据库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缩放性和升级 能力,能兼容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网络平台,使数据库能 随着技术发展、信息膨胀、业务扩展和联网扩大,实现平滑升级和过渡。2.7 服务性原则
相对于普通的数据库来说,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最大
区别就是,内容特色化,并强化了其服务方式特性化功能。因此,今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重视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 和个性化服务,在提供检索结果的同时,积极提供文献传 递服务,使远程用户了解怎样获取原文以及所需的费用、付费方式,从而提高用户使用数据库的积极性,以取得更 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步骤
数据库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数据库的 设计阶段,二是数据库的实施和运行阶段。其中数据库设 计阶段的质量对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影响最大。3.1 需求分析
图书馆要使自己的数据库产品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建库前的调研工作,做出尽可能详细 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包括对本校已有的或在建的数据库信 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对特定的用户群现实信息需求和 潜在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数据源及搜集渠道的分析、调查;本馆的软件环境、硬件配置的考察等。通过需求分 析,给出应用领域中数据内容、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和数据 操作任务的详细定义,为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 物理设计奠定基础。3.2 数据库的系统设计
数据库的系统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 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 够有效地存储数据的过程。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2.1 实用性原则 系统结构要按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和建设,力求操作简
单、使用方便。一个好的数据库不但应有高质量的数据资 源,还必须提供完善的检索系统,才能深受广大用户的欢 迎。
3.2.2 先进性原则
系统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在考虑综合性能价格比 的同时,选择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构造系统的支撑平台 和运行环境,以保证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拥有良好的适应性。3.2.3 可维护性原则
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的设计应具备监控、故障隔离、故障恢复、以及升级维护等,同时系统还应具 备出错设计,有较强的纠错容错的功能,以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连续地运行。3.2.4 安全性原则
数据库是共享资源,既要充分利用它,又要保护它。
除了确保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环境安全,还要设置数据库 的保护屏障,保护数据安全和防止非法入侵。要建立数据 库的访问控制,限定相应的操作权限。同时针对高校用户 在使用数据库时常常出现相对集中的特点,数据库的系统 设计还应考虑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协调和控制,防止 多个进程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时发生冲突、造 成错误。
3.3 数据的采集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库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
取决于数据的质量。现阶段各图书馆可利用现实馆藏、社 会资源经常收集,同时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在数 据的采集时,首先要坚持专业化和专题化的原则,注意收 录新颖、前沿的相关信息,保证每个数据的信息含量。对 某一特定主题的数据的采集,收录范围要广,并尽可能检 索多种文献载体,保证数据收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质量是数据库的生命。既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新颖 性,又要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系统性。对检索到的数据, 要逐项审核,剔除信息含量低的数据。为确保数据来源不 间断,要有组织一定的人力、经费等条件来保障数据源的 可持续发展。
3.4 数据的整合和发布
数据的整合和集成的最终目的是采集到的数据资源分 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整理,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 技术将图、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合起 来,为数据库综合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查询和数据挖掘支持 服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条件,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必须 保证一定的集成性和一致性。3.4.1 集成性
将孤立的信息系统数据经过整合、集成后,应该达到 查询一个综合信息不必再到各个子系统进行分别查询和人 工处理,只要在整合、集成后的数据信息仓库中就可以直 接访问到。3.4.2 一致性
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应该根据一定的数据转换模式和 规则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和字段语义编码转换,尽量避免语 义冲突带来数据集成结果的冗余,干扰数据的处理、发布 和交换。
3.5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与维护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 性工作,它贯穿于数据库建设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的内容:即面向数据源的质量控制、面向系统建设的 流程控制以及面向具体应用的技术控制。在数据库建设过 程中,对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原始数据的选取、数据加工、数据库的集成等阶段都要严格实行规范操作和质量控制, 从而保证数据库的整体质量。
此外,数据修正、数据维护、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等
后续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必要手段。要定期对数据 内容进行更新追加、清理和修正,经常对系统的运行状况(如存储空间状况)和响应时间进行分析,结合用户在使用 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改进措施,使系统逐步完善。4 当前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加强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对文献的内在信息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对隐性信息 显性化,满足用户对实质性信息的需求。并对相关的文章 —178—
现代情报2004年9月第9期 September.2004No.9 □工作研究 2004—04—2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KJ075)作者简介:夏 红(1963—),女,现任安徽教育学院图书馆情报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十余篇。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库研究 夏 红
(安徽教育学院,合肥230061)〔摘 要〕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库原则和建库步
骤,并提出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in academic library,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and puts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Key words〕
academic library;characteristic database;databa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4)09-0177-03 1 建库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各高校都相 应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快了重点学科建设,以增强竞争力 和办学优势。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 服务之重任,为适应和配合学校的这一转变,必须加大重 点学科专业文献的收藏和特色馆藏的开发力度。目前,中 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其目标为高校的 教学、科研人员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络环境,以 实现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其中,自建一批有中国高 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是CALIS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 容。
建立特色数据库,是一种以最小投入,获取更大利益 的服务策略。以学科为中心,以原始收藏为支撑,建立具 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使其在学校的教学 和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效益,是发展高校 图书馆事业、走向数字化图书馆道路的重要途径。特色数 据库的建立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各有所长、各具 特色的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价值,实现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特色数据库的建库原则
与普通数据库相比,特色数据库更具有内容的原始性、数据相对的稳定性、信息检索的彻底性、检索结果的准确 性、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等特性。因此,它的建立具有自 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2.1 特色化原则
特色意味着优势。特色数据库的选题应围绕高校图书 馆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任务以及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 要,有重点地开发、建设某一领域或者某一品种的数据库, 或体现馆藏特色,或体现地域特色,或体现本地区特有的 人文信息资源特征,以此来确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向以 及数据采集计划。这样既可以降低建库难度,增强建库的 针对性,又有利于获得经费的支持。多年来,高校图书馆 围绕本馆的服务对象、研究范围进行馆藏建设,已逐渐形 成了本馆的藏书特色,这种业已形成的特色,正是特色数 据库的内核。2.2 实用性原则
特色数据库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发挥特色化信息 资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建库时 应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充分调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 求和处理需求,全面分析数据库的实用价值以及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保证所建数据库能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需要, 能进行深层次开发,实现增值效应。2.3 协调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学科重点、馆藏特色以及地 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建库目标,在全国 中心、地方中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建 设,做到既要发挥各自的专长,又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树 立精品意识,确立建设高水平数据库的工作目标。通过特 色数据库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信息 资源保障服务。
2.4 规范化、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和规范化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存在 价值和发展前景。因此,所建数据库一定要采用国际、国 家和行业标准,包括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标引标准、规范 控制标准及各种协议等,以较成熟的软件和通用标准为技 术平台,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专题数据库。2.5 共建共享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建设除了要遵循统一的规范标准, 还应具备较佳的联网性能,以提高数据的共享效果。要着 力推广标准化程度高、兼容能力强的系统,这样既有利于 实现本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库之间的转换、互联和互访,同时又有利于用户节约检索时间和降低检索 —177—
2004年9月第9期
September.2004No.9现代情报 □工作研究
或知识点进行链接,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建 立指引库,提高数据库的附加值。在全面普及二次文献数 字化的基础上,加大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同时要进一 步加大网络数据挖掘力度,建立综合数据的挖掘模型,实 现文本、图像、模型数据的综合利用。4.2 统一建库标准,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由于目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格 式,造成现行的数据库建设存在很多无序现象,因此,建议图 书馆界加快统一标准的制定,包括书目格式、元数据、信息交 换码、网络协议等标准的制定,以规范数据库的建设。4.3 设计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的检索系统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另一方面要降 低检索难度,并逐步引进采用自然语言的智能型情报检索 系统,使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自由的、多层次的反馈交 流。考虑到制作和管理数据的系统操作人员和直接使用检 索系统的终端用户对计算机操作、汉字输入等方面熟悉程 度的不同,以及今后提供上网浏览的发展需求,对数据库 可设置两个不同系统,采用了不同的界面设计:管理界面 简洁、方便;而对面向终端用户的检索系统,操作简单, 体现开放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4.4 加强数据库产品的市场开拓和使用培训
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在数量、规模、类型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来说,利用率不高。除了部分原因是由于建库中缺乏质量控制外,忽视数据库的 应用和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图书馆应该借鉴企业发展 中的运作方式,融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多样的营销手段,如 大众媒介、新闻发布会、网站介绍等,向消费者介绍数据库产 品的特色、内容、范围、更新周期、检索方法等,激发他们的信 息消费行为,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为便于用户利用,图书馆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宣传工 作,通过网络节点在主页中介绍自己的资源特色和特色数 据库的使用方法。在高校图书馆,由于用户层次水平存在 差异,他们选择数据库的能力有所不同,无论是对用户进 行数据库使用的培训,还是对馆员进行的业务培训都会对 数据库的使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证明:做好数据库的 宣传和使用培训工作,是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重要措施。4.5 重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特色数据库作为建设中的大规模资源库群,也面临文
献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知识 产权保护问题。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适应知识产权国际秩序 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适度的法规调整,解决好特色数据库 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是建设特色数据库特别要注 意的问题。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使用有关的 信息资源时,尽可能标明出处;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可在 自建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示网络地址(URL),然后建立 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另一方面,要做好自 我保护工作,在研制特色数据库之初,就应着眼于与国际 接轨,既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又要采取切实措施,做 好数据库上网后被套录、被盗版的防范工作。参考文献
[1]丁兰兰.图书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监管评估[J].图书情报知识,2002,(2).[2]张晓林,曾蕾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与规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3]于丽.对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思考[J].现 代情报,2003,(5).(上接第176页)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信息机构可以伸展出去,利用各种 信息渠道主动融入用户的信息交流网,如网上的网络利用 咨询、网络导航、信息主动预送等,以灵活、形象、直观 的形式来表现服务,抓住用户注意力。
让信息机构成为用户信赖的、依赖的对象。提高其服 务过程的人情味,“急人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和内容的 可感受性,即提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从而确立其 在用户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强调用户需求并没有贬低技术
及有偿服务,只不过是把激发信息需求行为的战略思考重 心放在用户上。4 结 语
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服务都与信息需
求与行为研究密不可分。信息需求的研究对帮助用户克服 信息交流的障碍,解决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信息利用之间 的矛盾,使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得到有机的统 一具有重大意义。另外,许多研究指出了用户信息需求新 的研究方向,即从多元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多元化论点提 供了信息需求和行为用户模式的一个方向,因为没有任何 单独方法可以塑造人类行为模式,所以以用户角度为方向 重新出发,并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是如何取得信 息等相关讯息,及行为背后存在的原因,这才是现今研究 必须要走的路。参考文献
[1]胡忠红,王以群等.网络信息需求分析[J].南华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王建芳,雷晓庆.试论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J].上 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2,12,(4).[3]邓小昭.因特网用户信息需求的发掘与跟踪[J].图 书情报工作,2002,(12).[4]刘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J].理论 月刊,2002,(9).[5]徐仕敏.高校创新的信息需求及其满足[J].图书情 报知识,2001,(4).[6]黄雪玲.线上读者信息需求[J].台湾大学图书馆学 研究所.[7]陈致荣.意义建构理论[J].辅仁大学图书信息学系.[8]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9]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做研究--以博士为例
如何做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xiexiebang.com/),NBER(www.xiexiebang.com),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 Base, Science 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
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
(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
(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
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
(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和发表论文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与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写作毕业论文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
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