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数据结构》为例研究设计远程教学应用系统
以《数据结构》为例研究设计远程教学
应用系统
传统教学作为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大多以讲授法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国内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教育改革的呼声也在持续升高,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以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的同时,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远程教育本质就是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1],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动态的调整软件和硬件的需求,可以实现课程资料的存储与操作,课程资源的共享,灵活的学习机会。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对于学习发生的认识各不相同,在远程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吸取各学习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从而更符合人们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2]。
下面以《数据结构》为例,在相关应用软件下部署一个远程教学系统。课程介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其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抽象性,本课程对其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网络教学目标、网络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媒体、网络教学策略、网络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说明。
数据结构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数据结构知识,及有关的应用软件所要用到的各种数据结构知识。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算法知识。提高软件设计和编程技能。学会初步对不同的存储结构和相应算法的对比,有一定的算法改进能力。
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特殊矩阵和广义表、二叉树、图、查找、排序。
数据结构的教学媒体
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电视、录像、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教学电视定点服务系统、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图文电视、视频会议系统、MP3、MP4、CD、DV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社会性软件、实践操作包、计算机辅助教学包等教学信息的传送,储存与加工处理,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并且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数据结构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采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情感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等等。“提出问题、情景创设、自主自学、协商讨论、评价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
数据结构的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用,在设计、开发和周期中进行持续性评价,课程开发结束后,通过用户和专家评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评价分析的结果上对课程进行修改和更新为课程注入动力。
■
在远程教学系统中数据结构学习者达到的学习活动要求:①课程与通知发布。②相互协作交流。③资源共享。④作业或心得提交。⑤调查评价。
6.1 远程教学系统管理部分
构建的辅助教学平台模块结构,教师设置各类设计课程中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志》、《课本课程》、《专业课程》、《项目教学》、《主题设计》、《实践教学》、《展示作品》等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授课前,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基本进度、具体课程日程安排,以及课程要求,获取所需的课程图片信息资料,具备完整课程体系概念。
在项目中,有以下目录可以设置,协作应用(邮箱、维基、论坛、聊聊)、业务应用(CRM、报表、创造者)、效率应用(办公门户、写写、格格、笔记)设置等。
添加教学大纲和课堂要求等相关文件,并通知学生。
添加教学日志,与授课任务与计划和教学内容。(图2)
教学辅助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并保持师生之间的三向交流关系(师-生、师-师、生-生),“一站式”管。为了便于使用学生联系交流,教师采用如下步骤管理教学辅助平台的系统:①按照授课班级使用个人QQ账户,并给教师邮箱发送邮件;②课程组教师之间互相发送邮件;③教师将学生及同事来信导人通讯录,并根据班级建立不同组别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讨论组;④随时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6.2 远程教学系统课程日志进程部分
在教学辅助平台上构建基于日历的自动通知系统,具体做法如下:①教师使用管理员账户创建日历,在其中添加日常教学安排与工作事项,并设置电子邮件、弹出窗口及短信息三种提醒方式,用于个人日程管理。②教师从通讯录中导人联系人信息,在日历中分别针对学生及同事设置不同共享权限。③对于需要经常联系通知的学生干部,则指导其创建百会日历并开通短信提醒,这样一旦遇到教学安排调整及布置作业等通知事项,教师只需在日历中修改日程安排内容,日历即可自动提前向共享用户发送提醒短信,实现自动通知功能。④对于需要同事加入协
作的会议等工作事项,教师可以通过“发送给一位朋友”向相关人员提前发出邀请通知。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都能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的使用得以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对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概念。同时方便服装设计课程师生的及时沟通和联系。
第二篇:如何做研究--以博士为例
如何做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xiexiebang.com/),NBER(www.xiexiebang.com),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 Base, Science 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
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
(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
(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
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
(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和发表论文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与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写作毕业论文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六、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
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
第三篇:研究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系统——以7-11便利店为例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
国的启示
——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摘要]:综述日本7-11便利店的背景、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说明7-11便利店系统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经营理念等,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本土便利店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有益建议,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7-11便利店 供应链 系统 启示
1、日本7-11便利店背景
7-11便利店的名称最早源于1946年的美国,表示该商店营业时间由上午7时至晚上11时,后由日本伊藤洋华堂于1974年引入日本,并从1975年开始变更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成为在日本广受欢迎的连锁便利店。1990年1月,美国7-11公司被日本7-11公司并购。发展至今,店铺遍布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瑞典、墨西哥、巴拿马、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全球店面数目逾三万家,是全球最大连锁便利店。
仅以日本国内为例,7-11在日本拥有超过9600家加盟店,这些店铺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由于加盟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顾客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各个店铺中陈列的商品是完全不同的。每家店铺的面积大约100~200㎡,他们从总部推荐的4000多种商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大约2000~3000多种,并且每年对这些商品中的70%进行更换。这样一来,店铺就能保证陈列更多的畅销商品,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但是,对于每家店铺来说,运送和保存的商品种类、数量和要求各不相同,每一种商品既不能短缺又不能过剩,而且还要能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货物的品种,因此,如此繁杂的商品信息如何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就依赖于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
2、日本7-11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
日本7-11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包括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其中软件设施包括:顾客需求管理和与供应商的合作;硬件设施包括:物流配送管理和信息系统。以下进行具体的解析:
(1)分析:顾客需求管理
便利店在整个供应链中是离最终消费者最近的,而且它在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它更需要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来赢得竞争地位。消费者宁愿出高一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些的价格,就是想要得到更加便捷和特别的服务。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店铺的选址问题。7-11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便捷。通常7-11 关注的焦点是,周边道路是否畅通、停车场的大小、店铺门前的道路入口是否宽敞以及人流量的大小等因素。
其次,根据便利店吸引客户的特点。在日本,人们进入便利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购买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它通过与生产商、批发商的合作,紧跟需求开发出具有7-11特色的新产品,为顾客提供快速的服务和优质多样的产品。据统计,7-11 的店铺一般有2700-3000种商品,每年更换70%。此外,为了尽可能地缩短顾客等的时间,7-11 还投资建立了电子销售系统,大大提高了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合作:与供应商的合作
供应链上,便利店与供应商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从产品本身,他们与供应商、批发商以及其他大型零售商结成联盟,共同开发新产品。一方面能保证产品在终端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能保证产品在源头上的供应,使得供应链能够实现整体上顺畅地运作。
其次,7-11 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共同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网络。高效率的共同配送体系,将商品库存和进货价格减少到最低,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空间。
最后,在商品调配方面,7-11总部的电脑与各供应商已实现连接,供应商可以根据订单的各项要求来进行生产,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商品;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7-11 店的POS系统了解其产品的销售情况,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来调整生产和商品开发。鉴于此点,日本7-11 在店铺布局上选择在特定区域内高密度地集中开店,利用共同配送模式,大幅度节省相当于商品原价10%物流成本费用。
(3)运输:物流配送管理 A.批发商直送
在批发商直送阶段,7-11并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货物配送依靠批发商来完成的。批发商负责把供应商生产的货物迅速有效地运送到7-11加盟店手中。
B.集约化配送
在集约化配送阶段,7-11将涉足的区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指定一家特定的批发商负责某几个销售活动区域的商品订货,并授权该批发商经营来自各个不同制造商的产品,统一管理该区域内的同类商品的供应商,然后再由该批发商向7-11统一配货。
C.共同配送中心 在共同配送中心阶段,为解决盒饭、牛奶等每日配送的商品配送费用高的问题决,7-11开始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物流共同配送系统,分别在不同的区域统一集货、统一配送。配送中心有一个计算机网络配送系统,利用卫星通信和综合数字通信网,将加盟店、厂家、供应商、工厂生产线、配送中心和总部连结在一起。供应商会在预定时间内向中心发送货物。
D.细化配送
在细化配送阶段,7-11的物流配送主要体现在对于食品的配送方面。新鲜、即时、便利和不缺货。各区域的配送中心需要根据不同货物的特征和需求量向供应链传达不同频率的配送信息,以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吸引更多的顾客。
(4)技术:信息系统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信息技术包括订货、销售信息记录分析、货架管理、订单处理的信息化。根据业务经营及发展需要7-11 公司建立了一套高效完善的综合信息网络,通过该信息网络实现了整体系统化。综合信息网络在业务经营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A.搜集商品的销售信息,包括产品识别、数量、购买日、购买时段以及对客户的年龄、性别、收入的估计,从而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预测未来需求,决定订货,定期发布订货数据。
B.总部通过POS系统分析众多连锁店的订货信息,自动将其传给生产厂商和批发商。
C.生产厂家根据接受的商品订货信息,开始生产商品,而批发商筹集订货商品。
D.配送中心接受来自连锁店总部的POS系统和生产厂家、批发商传来的商品明细表,具体内容包括:各种生产厂家、各种商品种类交货明细表,以及不同配送路线的交货传票等。配送中心根据这些指示单,对各连锁店的配送进行决策。
3、中国本土便利店发展的启示
我国零售业态存在规模小、配货少、批量多等特征,完善中国零售业便利店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同样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A.软件设施:加强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物流是在商品实体流通与信息流通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应(ERC)、射频技术(RF)、管理信息系统(MSI)、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实现物流和信息化、数据化完美结合。
因此充分认识物流信息的重要性及其特征,充分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做好物流信息管理是连锁零售企业开展现代物流活动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B.硬件设施:选择合适物流配送模式
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宜采用“共同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模式。其中涉及商品种类、交货期限、路径长短、交通状况、运输成本等问题。共同配送可以将运往同一地区的商品用一辆卡车运送,大大地减少了运输车辆,缓解了城市环境压力和交通压力,实现了其“社会效益”。
除了考虑共同配送模式选择参考模型中的企业自身条件外,还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加以考虑。譬如说,区域的不同,交通硬件设施完善与否、各地区政府政策的差异等因素,,决定到底采用哪种具体可行的物流配送模式。
C.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着眼长期收益
关注顾客需求,研究顾客消费心理,尽可能满足顾客的合适正当消费需求,达到供求信息平衡的效果。
注重人才培养,尽快提高人员素质是发展连锁企业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习、考察国内外成功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改造本土连锁店经营方式,取得进步。同时,便利店较密集的地区,举办经验交流会,共同学习经验和汲取教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态度。
D.企业文化:协作团结、谦虚好学、倡导企业公民行为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便利连锁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企业文化,并且不断的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现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协作文化、速度文化、学习文化、形象文化、融合文化。对于便利连锁企业,协作文化是举足轻重的,从订购、配送一直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要求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只有彼此密切协作,才能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形象文化也同样重要。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对外可以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章炳林.7-11(7-Eleven)公司的物流启示.物流技术.2005年第12期 [2]张晓燕.7-11便利店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外物流.2007年1月
[3]肖纯 文劲军 王艳红.发展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日本7-11便 4 国际连锁便利店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7-11便利店为例
利店物流革新的启示.现代物流.第135期第29卷
第四篇: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_以汉江武汉段为例(精)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以汉江武汉段为例
肖 彩 1, 张艳军 2, 彭 虹 2, 黄燕华 3(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2;2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2;31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 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
报道了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及在汉江武汉段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基于 河流一维水质综合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 建立了河流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 考虑了污染物的迁移和生态转化过程 , 可实现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常规预报、水华预 警预报及突发污染事件的模拟 , 并利用 M apO b ject 实现了模拟结果在系统中的实时 动态可视化 , 为河流水环境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
汉江 水质模型 G IS M apO b ject
引 言 , 长期以 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破 坏和污染。江湖河流的水质日益恶化 , 水华 频频发生 , 由翻车、沉船引起的化学物品泄 漏事故也时有发生 , 这些问题日益引起了人 们的关注。但是 , 传统的环境管理方式仅能 对监测特定地点的、当时的水质状况 , 发布 监测到的水质数据 , 在允许的工作量下 , 无 法准确描述管理范围内任意地点的水质状 况 , 无法准确把握水质未来数日的走向趋势 , 无法使发布的数据能直观、简便地为大众理 解。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针对水质状况、水华、化学物品泄漏等水环境问题 , 可在一定精度 内描述其工作范围内任意地点的水质状况、预测数日内的水质状况 , 并能以浓度场的形 , 为大众理解、接受。为此 , 建设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1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1,2]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是以信息技术、水质 模拟技术为基础 ,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遥感(R S、网络、多媒体及计算机 仿真等现代高新科技手段 , 对目标流域的地 形地貌、水质状况、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 等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 动态监 测、模拟各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 并将 其显示、发布给公众 , 成为一个集监测、计 算、模拟、管理为一体的系统;使政府决策 部门对目标流域水质环境进行有效的综合管 理和宏观决策 , 公众能及时得到最新的环境 信息资讯。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分析
收稿日期 :2005-03-02;2005-05-10修回
作者简介 :肖 彩 , 女 , 1980年生 , 湖北武汉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环境规划与管理。
・
1・ 2005年第 3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V o l 111 N o 13
211 系统流程 [2]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是一个由数据层、模 型层、系统界面层和网络层组成的完整体系 , 具备对流域水质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常规预
报、水华预警以及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等功 能 , 其结构示意见图 1。
图 1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结构示意
212 数据层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层 , 由空间数据与 属性数据组成 , 同一位置上的空间数据和属 性数据分别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 , 由相同 的 I D 连接 , 形成一个统一的机体。
数据层从功能来讲 , 则主要由初始数据 输入、数据库、发布子数据库以及数据功能 模块等部分组成。数据来源包括遥感数据、各 种监测仪器自动采集的数据、由人工输入的 历史数据 , 以及由系统中模型计算后的返回 结果;发布用的公众查询子数据库和共享数 据库包含主数据库的部分内容 , 为主数据库 派生而成的独立数据库。数据层提供的数据 功能则主要包括提供自动化仪器的接口和模 型返回数据接口 , 获取数据更新 , 实施三性(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 审查 , 数据资料的 整编、输入、存储等。213 模型层 [3~5] 模型层是整个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核 心 , 它采用 Fo rtran 语言编写水质模型 , 通过
・
2・ 2005年第 3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V o l 11N o 13 动态链接库(DLL 链接到 VB 开发的系统 上。其基本理论包括 : 21311 河流一维水流水力学数学模型 连续方程 : B 5t +5x =∑ q i(1 式中 :B — —河道宽度 , m;h — —水深 , m;t — —时间 , d;Q — —流量 , m 3 s;
x — —河水的流动距离 , km;q i — —旁侧入流或出流 , 以单宽流量 表示 , m 2 s。动量方程 :-x =g x +g t + 2 C n 2R + gA(2 式中 :z — —水位 , m;u — —流速 , m s;C n — R — ,;q — , 以单宽流量表 示 , m 2 s 1 g — —自由落体加速度 , m s 2;A — —河段断面面积 , m 2。21312 物质输移对流扩散方程 t +u d x =x(E x + ∑ S i(3 式中 :c i — — 反应单元内 t 时刻的污染物浓 度 , m g L;
u d — —河段水流的流速 , km d;E — —纵向离散系数 , km 2 d;∑ S i — — 河段水体的污染物的源漏 项 , m g(L ・ d。
21313 富营养化的动力学模型
富营养化主要考虑的参数包括浮游植 物、浮游动物、COD、氮、磷、溶解氧、温 度和光照等 14个参数。其中最为重要的浮游 植物的反映项可以用浮游植物的出生率和死 亡率来表示 : S k 4j =(G p lj-D p lj-K s 4j C 4j(4 式 中 :S k 4j — — 浮 游 植 物 的 源 漏 项 , m g(L ・ d;C 4j — —浮游植物浓度 , m g L;G p lj — —出生率 , 1 d;D p lj — —死亡率 , 1 d;K s 4j — —降解率 , 1 d。
其中 , 出生率 G p lj 是温度、光照和营养的 函数 : G p lj =G(T G(I G(N(5 式中 :G(T — —温度调节因子;G(I — —光照衰减因子;G(N — —营养限制因子。: 1G Z +1R(6 R 的氧化率 , 1 d;K 1G — —浮游动物的捕食率 , m g d;Z(t — — 与碳等价的浮游动物浓度 , m g L。
214 网络层和系统界面层
为避免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 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 , 信息流不畅 , 致 使信息化大量投入的结果成为“信息孤岛” ,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通过网络层采用 C lien t Server(客户端 服务器 方式向各级水利系 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 类信息在部门间得到充分共享;并根据公众 要求提出数据库的部分内容 , 架设 H T T P 服 务器使部分预测结果采用 B low ser Server(浏览器 服务器 方式向公众开放 , 凸现水环 境保护的社会效应。
系统及界面采用 VB 在 M apO b ject(G IS 的二次开发控件 与 A rcSD E(空间数据库引 擎 的基础上开发 [6], 其中 A rcSD E 用于空间 数据库管理 , M apO b ject 则用于数据库表达。・ 3・
2005年第 3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V o l 111 N o 13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功能 311 常规预报
鉴于水污染难以逆转 , 并会对人类造成 相当大程度的危害 , 所以水环境管理中需要 在其发生恶化之前 , 提出预警预报 , 以便及 时采取措施 , 对水环境污染加以有效抑制、减 缓、控制和整治 , 以期减少各种危害和降低 危害程度。水质预报系统中的水质预测模型 需要包含磷、氮、COD、BOD、DO 等多种水 质参数。
312 “水华”预警预报
“水华” 预警预报模块在综合考虑各种浮 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磷、氮、碳等的基础 上 , 还考虑了水文条件如流量、流速变化对 浮游植物的影响 , 此外还考虑了气象因素如 光照、云层消光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繁殖时 , 313近年来水污染突发事故屡见不鲜 , 水污 染事故不仅造成直接的财产损失与健康伤 害 , 而且造成许多环境灾害问题。为了使水 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减小到最低程 度 , 有必要对水污染事故造成的污染水体进 行时空监测与模拟 , 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事 故应变决策依据。
对突发污染模拟需要给定污染物种类、发生时间、地点、浓度、总量等参数 , 来模拟水 污染事故造成的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的污染范 围、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的污染影响程度。应用实例
从多年的水质检测结果来看 , 汉江武汉 段水质总体状况尚好 , 大部分指标符合 II 类 水质标准。但是随着汉江沿江两岸经济的发 展 , 汉江污染加大 , 部分与富营养化相关的 指标严重超标 , 至 2004年已观察到的 “水 华”现象有 5次 , 这反映出汉江脆弱的水环
境状况。同时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 汉江干流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 研究汉江中下 游水环境变化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 点 , 为此 , 建立汉江武汉段水质预警预报系 统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411 流域概况
汉江在武汉市境内长 62km , 市区(从新 沟起 江段长约 50km , 城区(从新港起 27km , 流经武汉市的蔡甸区、东西湖区、汉 阳区和汉口的石乔口区。汉江武汉段河道弯 曲 , 丰水期江面宽度约 400m , 枯水期约 100m;汉江是武汉市重要的饮用水源 , 同时 又是重要的工业、农业用水水源以及部分工 生活污水的承。
2层、模型层、系统界面层和网络层组成 , 考 虑到以后各水利部门间的数据交互 , 预留可 被其他部门查询数据的接口;并可提供适当 的 B low ser Server 服务 , 以供公众查询。413 系统功能
汉江武汉段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功能包 括 :数据处理、常规预报、水华预警和突发 污染模拟等。数据处理指将历史数据、实测 数据以及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归类整理后存入 数据库 , 按加权平均法或向量模法 [7]对水质 进行初步评价 , 并在系统中显示评价结果;常 规预报是指模拟预测河流正常情况下磷、氮、COD、BOD、DO 等指标的迁移转化 , 反映河 流水质状况的变化趋势 , 效果见图 2(图 2显
示 , 汉阳县、四水闸、龙王庙附近江段有一 个或多个排污口;汉江武汉段上游至汉阳县 为 类水 , 汉阳县至慈惠农场为 类水 , 慈 惠农场至四水闸为 类水 , 四水闸下游部分 为 类水 , 龙王庙上游至龙王庙为 类水;水华预警是指根据实测资料 , 预测数日内藻
・
4・ 2005年第 3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V o l 11N o 13
类的生长速率、总量以及是否可能发生水华;突发污染模拟则是针对目前频繁发生的化学 物品泄漏事故 , 可模拟污染的范围、影响时 间等 , 效果见图 3(图 3显示 , 慈惠农场上游 江段发生了突发污染事件 , 慈惠农场上游至 舵落口为污染带。
图 2 常规水质预报界面显示 5 结 语
水质预警预报系统针对传统计算流程中 只能依据经验、截取其中的某段在某个时刻 的结果来代表整体、而不能将水环境变化的 连续特征反映出来的不足 , 可实现实时、连 续地反映各种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变化。它同 时还利用了 G IS 的空间表达能力 , 以直观的 形式表达了各种污染物的矢量场 , 浓度场 , 使专业的空泛的数据实现了可视化 , 可满足 普通人群对环境的广泛关注。
汉江武汉段水质预警预报系统作为水质
预警预报系统的一个试点范例 , 顺应技术发 展的要求 , 在汉江武汉段的水环境管理中得 到了较好的应用 , 若在整个汉江流域上通过 本系统联网 , 可突破以往水环
境管理的地域 限制 , 对汉江流域实现统一管理。将该系统 加以推广 , 必将在水环境管理决策中得到更 为广泛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Fo ster J A , M cdonald A T 1A ssessing po lluti on risk s to w ater supp ly intakes using geograph ical info r m ati on system s(G IS 1Environm ental ・
5・ 2005年第 3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V o l 111 N o 13 M odelling & Softw a re 12000, 15(3 : 225 234 ~ 513 520 ~ 59 2 L enze M A , L uzio M D , R iver run an in teractive G IS and dynam ic grap h ing w eb site fo r decision suppo rt and exp lo ra to ry da ta ana lysis of w a ter 3 彭虹, 张万顺, 夏军 1 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数值模 4 彭虹, 郭生练 1 汉江下游河段水质生态模型及数 5 雒文生, 宋星原 1 水环境分析及预测 1 武汉: 武 ・6・ 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20001168 219 ~ 值模拟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4 : 363 369 ~ qua lity p a ram eters of the low er Cap e Fea r river 1 Eu rop ean Jou rna l of A gronom y 12003, 18(6 : 型 1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02, 35(4 : 56 ~ 2005 年第 3 期
贵 州 环 保 科 技
o l111
N o 13 V 图 3 突发事件水质模拟示意 6 薛伟 1 apO b jects2地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 1 北 M 7 陆书玉 1 环境影响评价 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网上浏览 《贵州环保科技》 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1165 214 ~ 社, 20011 93 95 ~ h t tp: ∥www.xiexiebang.com h t tp: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以P2P为例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以P2P为例
摘 要
文章首先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以及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实践,其次选取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进行分析,并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各种法律问题和信用问题。最后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出现的以上问题,并运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理论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风险规避、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信用体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金融风险
Risk of Internet Banking: A Case Study in P2P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followed by Internet banking selec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2P lending platform for network analysis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P2P lending platform explosive growth causes, and it brings a variety of legal issues and credit problems.Finally, the problem of P2P network lending platform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in the early emerge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use the Internet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living environment of financial theory specific analysis, risk aversion,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credit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Internet banking;P2P;financial risk
目录
一、引言..............................................................................................................................................................1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
(一)互联网金融分类................................................................................................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P2P模式的发展现状...........................................................................................................................1
1.P2P模式的概念界定...........................................................................................................................1 2.P2P模式的特点...................................................................................................................................1
(三)P2P网贷平台的生存环境...................................................................................................................2
1.网络环境分析......................................................................................................................................2 2.法制环境分析......................................................................................................................................2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3
(一)信用评估的风险..................................................................................................................................3
(二)业务层面的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系统安全性的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4
(一)风险规避..............................................................................................................................................5
(二)建立信用体制....................................................................................................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7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互联网金融抓住了金融现代业务里的盲区,这是互联网金融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谓的盲区即指现代金融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量小,而现代金融业务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民间私企、小额贷款涉及的较少,而小额贷款在民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互联网金融诞生的前提是小额贷款的供需不平衡,它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必要性都将对未来的现代金融业务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原因、发展、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法性问题和信用问题。最后我们对以上的研究内容进行结论,并提出P2P网络借贷平台走向良好发展轨道的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P2P为例
为了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做一个清晰的界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从2012年开始,通过持续调研走访,深度解析资讯,最终梳理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并在2013年的“清华金融周互联网金融论坛”上首次提出。
(一)P2P模式
1.P2P模式的概念界定
P2P(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目前,出现了几种运营模式,一是纯线上模式,此类模式典型的平台有拍拍贷、合力贷、人人贷(部分业务)等,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通常这些企业采取的审核借款人资质的措施有通过视频认证、查看银行流水账单、身份认证等。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此类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另外,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现在还处于质疑之中,这种模式是公司作为中间人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以个人名义进行借贷之后再将债权转让给理财投资者。
2.P2P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信贷模式相比,P2P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对象平民化。P2P信贷主要针对那些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等,帮助他们实现培训、家电购买、装修和兼职创业等理想。这一特点也直接决定了P2P信贷的数额相对较小,一般不针对大企业和数额较大的借款人,不涉足热点投资领域,也有人称其为“微型”金融。
(2)方式网络化。由于时间和空间成本的限制,P2P信贷的借方和贷方不可能面对面进行商谈,所有的借贷行为依靠中介平台,其联络的桥梁则是网络,因此,P2P信贷被直接称为“网络信贷”。
(3)借贷便利化。P2P信贷的借款人一般不用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全凭个人信用进行贷款,借贷相对简单便捷,个人信用情况由中介机构进行把关审核,现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根
据中介机构提供的借款人资信情况,出借人可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和选择,信用级别高的借款人将得到优先满足,其得到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更加优惠。
(4)直接透明化。P2P信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直接签署个人间的借贷合同,一对一地互相了解对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出借人及时获知借款人的还款进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
(5)准入低端化。P2P信贷被称作“人人贷”,既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借贷,也可以理解为“人人皆可借贷”,其准入条件非常宽松,有几千甚至仅仅几百元的资金或者需求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借贷。P2P借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可以很便捷地进行,每个人都能很轻松地参与进来,所以P2P信贷也被称为“草根”金融。
(二)我国P2P网贷平台的生存环境
1.网络环境分析
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网络环境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和软件。目前,大部分的P2P网贷平台运行惯例是,花几千元买个廉价的系统,再在网上注册一个域名,P2P网贷平台就这样诞生了,甚至有传闻,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的P2P网贷平台,搭建网站模型的成本只要10元。如此低准入门槛、低成本运作导致网站的安全系数极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大批的P2P网贷平台被黑客攻陷,例如今年4月,丰达财富网站遭到黑客袭击,网站瘫痪长达70多小时,引起大批用户恐慌,最后在亚马逊、Cloud Flare和美国西海岸安全服务商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地度过这次危机,而这并非个案。开心贷在4月17日也遭到黑客攻击,连首页都遭到了修改,甚至对方随后发帖称“你的服务器对我来说真没难度”。某业内人士认为,平台技术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道坎。
廉价的系统加上不成熟的技术,其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如果了解这些相关信息,P2P网贷平台的第一步就很艰难。即使在平台发展到资金上千万,如果系统不得到升级,技术没有得到提升,那上P2P网贷平台对于黑客们来说就是一养猪场,等猪养肥了,再来牵走。所以,在技术和软件部成熟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这一行业是极具危险性的。
2.法制环境分析
(1)P2P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传统的P2P网贷模式是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网贷平台只提供第三方服务且不承诺本金保障。P2P网贷平台承担的是信息公布、信用认定、法律手续和投资咨询的职能(有时候还包括资金托管结算中介、逾期贷款追偿等服务),收取服务费,不参与到借贷的实质经济利益中。民间普遍把高于4倍基准贷款利率的借贷关系成为“高利贷”。当这种高利率被称作“高利贷”时,也连带了道义上的谴责。在国内P2P网贷实践中,出现了实际利率不超过4倍,但加上P2P平台的服务费用超过4倍基准贷款利率的情形,目前没有能判断其违法的法律依据。何况,资金成本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片面进行道义谴责也没有必要。
(2)P2P行业自律和监管。一般情况下新兴行业的成熟和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行业的透明性、自律性和品牌声誉。P2P网贷行业的自律性和透明性主要包括:
第一,必要财务数据的透明。P2P行业部分从业者在强调其自身平台安全性的同时,却对核心数据尤其是流动性指标和坏账率指标上讳莫如深。在不涉及商业机密,但与投资者资金安全相关数据上,P2P网贷平台以及专业放贷人应该及时做出说明。
第二,运营关联性的合理切割。该合理切割包括小贷担保模式中的网贷平台业务和担保关联业务的切割,以及与关联担保公司的切割;债权转让模式中的资产评级业务不能由与专业放贷人关联的机构来操作,保持其风险审核和资产评级的独立性,而非内部循环等等。当然,这样的切割不是理想化全面化的,第三,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对于小额贷款这种金融形式,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对称的情况下,其本来就有相对较高的风险。行业部分从业者为了吸引大量的投资者,片面地夸大了安全性,那是极具不
负责任的。P2P网贷平台应该做好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并尽量挑选或者培养具备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优秀投资人。
第四,独立意见机构监督管理。P2P机构应该加强与独立意见(评价)机构的合作,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交易结算都通过第三方机构实现,不使用平台自身账户进行托管和结算,切断资金线和业务线的关联性,同时平台不生享有资金的支配权。独立审计机构;定期对坏账率和流动性指标进行审计,保持信息公开、透明。独立律师事务所;定期审计公司法人的状况,检查债权债务关系,抽查留底文件。独立资产评级机构;用其来避免债权转让“自评自卖”行为。
第五,行业自律组织与行业标准。一是业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征信信息共享和黑名单公示机制,以及与同行业平台形成共享的常态备案机制。二是考虑对授信共享机制形成共识和初步行业标准。三是成立自律性组织,承担监督和警示责任。
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金融行为,仅有行业自律是不够的,还得有严格的他律。相关部门应该研究讨论,确定P2P网贷平台机构性质,确定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形式。主要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政策部门应该考虑对P2P网贷平台进行机构风险评级,对社会和投资者公布,发布风险警示。同时通过财税政策、资本金注册和补充要求、风险警示窗口指导和投资者保护政策引导进行风险控制。钱、追求社会地位、追求理想这都是正面的目的。但如果目的是骗钱、还债、自己借款,这时候就需敬而远之。
(三)我国P2P网贷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基本现状就是“三有三无三集聚”。具体而言P2P网贷行业的三有是:有需求、有供给、有中间服务,但是P2P网贷行业却长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形成三积聚:大量的资金往P2P平台积聚;很多人觉得这是个挣钱的机会纷纷入场形成了人才的集聚;P2P平台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积聚。
以某金贷为例:2012年6月,:上线即发布“秒标”吸纳融资。5天后创始人携款潜逃。某财在线于2013年7月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拆标。之后出现“遭黑客攻击”的报道,投资人相继提现造成挤兑,平台无力满足提现要求。某力贷2013年9月虚假发标拆标。巨额资金流向某借款人和平台法人。现法人卷款潜逃,投资人无法提现。
当前我国P2P网贷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服务的领域属于民间借贷,因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贷观念;二是P2P借贷平台的贷款利率很高,远远超越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三是有些P2P平台推出了本金保证担保等模式,让投资者在平台放贷时感到放心;四是P2P平台的投资原则是小额分散投资者参与的,门槛很低故参与者甚多;五是有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支持平台运营较低;六是P2P高举普惠金融旗帜符合国家金融发展的政策趋向,起着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也吸引了一些公益慈善人士的投资和加入;七是在本轮地方金改中P2P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截止2013年底全国P2P网贷平台已有几家促成民间借贷金额多达亿元。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以P2P为例
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点
1.技术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发达的计算机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便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TCP/IP 协议的安全性较差,加之计算机病毒以及电脑黑客高手的攻击,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大
多引自国外,缺乏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技术选择的失误则极易造成系统性的紊乱,造成巨大损失。因而,为了应对技术风险,应提高相关软硬件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逐步摆脱国外的技术制约。同时,加强行业内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防止选择性技术风险的一再重演。
2.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的操作规范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损失,进一步可能导致交易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支付结算的中断问题。交易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失误,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都会构成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累积,因而,应该加大信息披露的程度,建立个人信息信誉体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加大互联网金融操作规范与流程的宣传力度,形成相互信任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市场。
3.法律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应该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资金流动与退出方面的规则,建立统一标准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监管体系,同时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规范,完善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以及交易证据确认等方面的规定,最终营造权责分明、法理明确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二)P2P网贷存在的风险问题
以P2P网贷为例,P2P网贷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风险问题: 1.制度风险
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公司一般注册为金融咨询、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类公司,但其实质都在进行互联网贷款活动。目前对于P2P网络贷款平台只能通过合同法、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些相关的规定,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应该作为民间借贷案件来受理,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而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很多借款已经超过了基准利率的4倍,其多出的部分就不能受到保护。
2.监管缺失
尽管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但是其监管门槛却很低。中国人民银行曾明确表示不监管网络贷款公司,银监局也曾表示,网络贷款公司的业务并不和银行之间发生关系,且其身份也属于公司,而不是银行的合作机构或派出机构,因而很难予以限制。网络监管部门也表示,网络贷款平台的日常经营行为并不归他们监管。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三方都不管,在这种局面下,被网贷平台“骗”了钱的借款人不在少数。
3.信用风险
我国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P2P网络借贷平台无法像银行一样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了解贷款人的资信信息,而只能将贷款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资产材料、结婚证、亲友合影等纳入信用审核,拍拍贷甚至将网络社区、用户网上的朋友圈也纳入其信用等级。可能会出现冒用他人材料,一个人注册多个账号来骗取贷款的情况。
4.投资风险
由于贷款人和借款人彼此不认识,很多都是相隔很远。借款完成后,借款人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所借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跟踪。一旦贷款人将所贷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股市、高利贷,甚至用于个人的奢侈消费,则会给借款人的资金带来很大的风险。而面对坏账,P2P网络借贷平台并不承担借款人损失的本金和利息,因此,借款存在很高的风险。
5.行业透明度低
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行业透明度低,借款人借钱给贷款人,但是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很难得到
贷款人的个人资料。在这种情况下,P2P网络借贷平台很容易就可以伪造出一个虚假的借款,借款人也没有办法去调查贷款人的信息真伪。
6.缺乏自律
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贷款人和借款人,为了吸引资金,很多P2P网贷平台不得不通过高息来吸引借款人。而且有些平台是给自己的投资项目融资,自容自用的风险就更加难以控制,2012年“优易网”倒闭,杭州的借款人被卷走了约400万元,后来经过查实,优易网就是一家自融资网站。
四、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建议
在互联网金融中,经济活动表现为货币信息的传递与调拨,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在网络内流动。“虚拟”的金融交易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加快、波及范围扩大。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业务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交易对象不明确、交易过程透明度低,都加剧了金融管理部门调控和监管的难度。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业务对金融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必须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增强计算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硬件环境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在网络运行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风险,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应从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建立专门从事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技术队伍。
2.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选择风险的基础。以人民银行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全面收集非银行信用信息,建立客观全面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者因信息不对称作出不利选择;针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确定性,避免客户因不了解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服务质量而作出逆向选择。
(三)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1.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2.是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法
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加大量刑力度,明确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3.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
在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的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1.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将是否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设备、是否掌握关键技术、是否制定了严密的内控制度、是否制定了各类交易的操作规程等内容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互联网金融各种业务的开展加以限制和许可;根据开办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主体及其申报经营的业务,实施灵活的市场准入监管,在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聚的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
2.是完善监管体制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我国应协调分业与混业两种监管模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综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对单独的国内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需与有较高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协调
1.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市场代表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各国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然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又使监管者无法任由互联网金融无限创新,严格的监管会削弱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甚至阻碍技术进步与业务创新,监管者面临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两难选择。应建立统一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适度的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实时监管,防止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抢占未来国际金融市场。
2.消费者权益与金融机构利益的协调
互联网金融市场在提供给消费者高效交易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之争,监管者既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维持市场的信心,又要维护机构的权益,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的协调性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消费者在权益的分配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更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因而,监管者应格外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维持金融市场的信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进相关服务,加快创新步伐。
3.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协调
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这一界限,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分业监管的模式无法对互联网金融的综合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不仅会造成重复监管,而且各部门间的信息协调问题也会影响到监管效果。尽管监管机构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对于传统金融的分业经营还可实施有效监管,但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业监管模式也受到挑战,应协调分业与混合两种监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综合监管。
五、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互联网企业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手段将互联网的一系列经济行为融入金融要素产生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合理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才能使互联网金融更好的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麟、钱峰.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J].新金融时代,2013.[2] 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3] 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4] 李广明、诸唯君、周欢.P2P网络融资中贷款者欠款特征提取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1).[5] 张娜.P2P在线借贷研究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0(8).[6]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41-44.[7]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12.[8] 奚尊夏.P2P网络借贷组织生存机理与框架设计研究[J].区域金融.2012 ,(8):27-30 [9] 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0]张劲松.网络金融(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