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19-05-12 22: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

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

姓名:赵文军

【课程分析】在初中,学生已对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节课和本单元其它两节课对整册教材起到总结的作用。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点是针对所出现问题应采取什么途径来解决,从而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学情分析】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但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言、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目标。

【设计思路】用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指导课堂,在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设计不拘于课本,遵循三个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因学生在初中对此有所了解,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整体感知;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应在探究“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局长角色,探究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应用中提高;因东北地区离我们较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目的在于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投影】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世纪90年代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绝对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他的学生罗啸自信地说:“中国人养活自己。”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坚定地说:“我们自己养活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2003年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超过日本;李振声培育的杂交小麦亩产700公斤。然而,同学们也应看到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请看一段环境退化视频:

材料二:播放一段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的录像。

教师因势利导: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我们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例来探究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用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导入,激发同学们爱国心及责任感;一段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录像又能使同学们认识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要实录:当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他的学生罗啸,“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信心十足回答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很激动;在场的老师们也很感动;当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最后看录像时,同学们神情又沉重起来,认识到发展农业一定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结合课本插图,认真阅读课本前两目,自主思考,积极回答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指图说明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

3、东北地区有哪些利于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突破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基础较好,已有一部分初中知识做铺垫,再通过自学,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老师讲;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上台指图,一方面学生读图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胆量也得以锻炼,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浓厚。)

(简要实录:学生阅读完课本后,积极抢答,有的学生不看书就能答出;让学生指图时,有三名学生争着来台前指图,且指图准确,获得掌声,三个上台学生也很高兴。)

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一)播放视频,体会成就

【课件投影】材料一:请认真观看一段昔日兵团开垦“北大荒”的视频,体会经垦荒者的辛勤劳动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一段艰难历程。材料二:垦荒者的辛勤劳动确实带来了巨大成就,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60亿千克以上,相当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垦荒者开荒过程及材料二,让学生体会东北地区土地开发成就。)

(简要实录:看视频时学生极感兴趣,边看边议论,看材料二时,学生发出感叹,露出赞赏之情)

(二)前后对比,深层探究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组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和三江湿地退化图片,结合课本第二目最后两段探究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选代表发言。)

上扎龙看“鹤舞九天”

丹顶鹤的“聚会”

干枯的湿地

严重退化的湿地

1、美丽的沼泽地有哪些生态意义?如果大面积的沼泽地被破坏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2、“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

3、停止开发湿地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前后对比,给学生视觉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通过第二个、第三个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简要实录:当学生看到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时,赞不绝口;看到三江湿地退化的图片时,惋惜不迭,针对问题,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激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交流和合作,最后小组代表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尤其是第二小组针对第二个探究问题的发言特别精彩。)摘录如下:

我们小组认为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生态意识薄弱,认为湿地是荒地,是不毛之地,没有使用价值;刚建国时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水平低,人们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就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北大荒”变“北大仓”是时代的需要;而退耕还湿,即“北大仓”再还为“北大荒”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用科技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湿地被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人们不得不思考湿地的生态价值,人们生态意识增强了,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

三、迁移深化,活学活用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要求:100字左右,写出为保护黑龙江省的环境,你的施政措施;独立完成,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此问题,兴趣很浓,刚展示出来题目,学生就认真写起来,然后积极展示。学生们的展示赢得阵阵掌声。)现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短文:

王小华:如果我是局长,我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我将禁止人们开垦荒地,并且制定制度鼓励人们对已开垦的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要投资治理退化的湿地;我还要鼓励人们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搞农产品深加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光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产;我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支持我!

【课后反思】我从一开始就不赞同学生学地理光靠老师讲,学生背的方式,但一直未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张教授给我带来了灵感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参加聊城市教学能手评选的一堂课并且获得了成功,这要感谢年已七旬的张教授,是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参赛前,听说聊城一中不采用探究法,因此总担心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合作探究,但我相信诱思探究理论的先进性及科学性,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好,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的。事实正如我所料,学生活动很积极而且发言很精彩。上完课,一些学生主动和我交流,说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型,这样的课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胆量。评委和听课的老师们也非常赞同这样上课,他们认为,这样上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此课被评为第一名。

本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知识,自主获取;探究实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现场模拟。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实现了五官并用,合作交流的课堂效果,真正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对“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的讨论和写小短文“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时,学生激情四射,高潮迭起,发表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大大出乎教师和评委的意料。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学生是能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张教授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的指导思想在本课得以贯彻,且很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通过本堂课,我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认为只要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一堂课只要热热闹闹就是“诱思探究”了,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语,浮光掠影式的热闹课堂,而是一种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学生真正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说、思、做都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求热闹。课前老师下功夫了,课堂上教师轻松了,学生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后,我将坚持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并在课堂上不断的应用、探索、归纳。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精髓化为自己的东西,促使自己进一步的成长。

第二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及分布?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学习主题。

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分析原因?

2.思考回答。(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篇: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崔闽

第二课时

课题范围:后两个框题。即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2.能够分离并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授课重点: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难点:农业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过程:

课间播放背景音乐《大东北》,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调动气氛。

[导入新课]

欢快的歌曲声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东北地区农业的丰收景象。不仅歌曲在称赞,全国地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也一直非常关注。那我们就了解一下。

[出示资料]张国宝: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这个作用越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到1/3。

[教师据材料提问]那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建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

1.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地广人稀,人口少,人均占有量高。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

1、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而东北地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且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较好。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下,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教师转折]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图片(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

[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形平坦,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

地区专业化生产──区域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

[教师解释]地区专业化生产概念:由于地区内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国家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同农作物的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看图,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作物种类以春小麦为主。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

玉米: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教师过渡]东北地区的玉米分布在我国著名的玉米带,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十分典型,也形成了分布集中的玉米带,那两国玉米带在分布条件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且生产规模都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

不同点: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较低。且经营方式不同,我国是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农场,而且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转折]通过比较,我们得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是尽善尽美。

[设问]那现在东北地区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同时出示东北地区几幅图片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以补充]

由于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问题跟上]那你认为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学生继续回答]要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相结合,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师继续设问]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想靠继续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加之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同,那么东北地区的不同区域的农业该如何继续发展?现在政府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假设你们就是东北政府请来的专家智囊团,每一组的专家所擅长的领域略有不同。平原、西部草原、山区,针对东北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你们将会给东北的行政长官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下面我们的智囊团就平原、西部草原以及山区农业的发展进行讨论,并用关键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写在纸上),东北的农业是否能够发展起来就看各位专家的团体力量了。

参考答案如下:

[教师可适时解释和适时补充]

1.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说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威胁。

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以图4、13为例。以三江平原较为普遍的沼泽地为中心,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栽培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良性共处。

3.西部草业和中部平原区,能够既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也能使中部产量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密切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折]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可见咱们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结]咱们学习东北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东北本地,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清晰的分析思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首先要了解其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其发展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发挥优势,要解决问题,继而实现本地区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折]东北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可是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那南方地区到底在发展农业方面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根据本节的思路,咱们专家智囊团再接再厉,课下讨论论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南方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基塘生产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粪、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的回收利用了。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相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砂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低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功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结束本课]既然基塘农业这么好,那咱们当地也发展基塘农业,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既然不可以,那本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是怎样的?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那本地的农业该

如何发展?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何能够放心的将家乡的将来交给咱们呢?所以咱们就把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咱们课下的实践作业。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薛辉第四节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

薛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 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思路:

出示本课主题及教学大纲解读

出示图片(2014年美国农业出口额创纪录、美国农产品出口量及位次、几种世界出口量第一的农产品)

师: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判断出,美国的农业相当发达,为什么呢?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出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个农业带及分布地区)

师:那什么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呢(出示概念)?

农业地区专门化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多种农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师:美国农业生产形成农业地区专门化产区,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分布呢?如果在乳畜带的位置大规模种植玉米呢?可以吗? 生:(思考)

师:说到这,我们首先来回忆下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成两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图片)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农业区位条件怎么样。师:各小组结合地图册当中的美国本图地形图,本土气候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分为哪几大地形区? 这样的地形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何优越性?

平原上有哪一条大河流过?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

美国本土大致处在什么纬度?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其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最后我们要找同学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生:(略)

师:条件分两方面,有利和不利

有利条件:美国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中部的大平原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密西西比河流在这经过,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东部低矮的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阻挡不显著,夏季降水较多,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种植业如小麦、玉米、棉花和亚热带作物等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西部山地热量不足,降水较少,宜发展畜牧业。

不利条件:大平原南北贯通,冬季极地冷气流可长驱南下,直达墨西哥湾,形成大风、雪、寒潮天气,对南方亚热带作物造成冻害。师: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1.本土位于北纬25°~49°之间,热量充足,降水适宜 2.中部平原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灌溉 4.地广人稀,利于农业商品经营

师:好,我们现在看能不能解决刚才那个问题,如果乳畜带大规模种植玉米,可以还是不可以?各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生:(略)师:很明显不可以,之前在发的导学案我们也已经了解到,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玉米的生长习性就是喜温,喜湿,喜光。而乳畜带分布区,纬度偏高,气候温凉,土壤有较为贫瘠不适于玉米的生长和成熟,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乳畜带不能大规模种植玉米。

师:那么除了自然条件,还有什么原因影响着乳畜带的分布呢? 生:(略)

师:对,就是市场,乳畜带位于东北五大湖工业区附近拥有巨大的牛奶盒乳制品的销售市场。

这时乳畜带分布地区和成因,那么其他农业带的分布和成因就交由各组同学自己讨论总结。师:(出示总结)师:我们知道个自然带的分布既受自然区位因素的影响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影响,我们来看几组图片,同学们总结,美国农业生产受那些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出示图片)

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1.国内、国外市场广阔

2.完整的储运系统和交通网络 3.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

4.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科技,如:农业科技、保鲜技术

师:好,我们思考下一问题:根据美国的自然条件,分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否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学生小组讨论)生:(略)

师:美国农业带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当地自然条件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的。

师:最后我们来看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出示图片)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1.分析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2.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有哪些?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略作解释,“精确农业”留等以后GPS内容中说明)

3.具体了解“处方”农业: 课堂演练 小结

第五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反思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为期两周的教学研讨课,已经接近尾声,在21号,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区域农业发展》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区域地理知识后,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区域思想后,带着综合分析的想法,展开的。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东北地区的分析上。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和P89图4-2-3。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引导的前四个问题: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特征,(2)地貌格局,(3)气候,(4)植被类型;

2、东北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有哪些;

3、区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东北农业布局有何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了小组合作探究题: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在第一课时中,我对于导学案中的这几个问题,我只是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只是形式可以更加灵活一点,比如对于第(1)、(2)两个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那么我立即追问,山环是什么山环,水绕是什么水绕,沃野指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就傻了,因为学生的习惯是看文字内容,而不喜欢看图,即使看了,也还缺乏正确而科学的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说出;而对于第(3)个小问题,在学生说出教材中的“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答案后,立即追问,单纯从气候类型名称来说,东北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叫什么?因为本节的内容是讲东北的农业生产的,而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所以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我又再问,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对于第(4)个小问题,我只问了两个小问题,东北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对应的分析于哪些地区?对于第2个问题,除了学生从教材中归纳出的几点外,特别强调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多这个特点,因为这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条件。在学生回答问题3后,我接着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主要有哪些?提示一是要从粮食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分析,第二是突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其商品率高。

下载“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