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5 14: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篇: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人为破坏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农业生态系统抗灾害的自然防御能力降低,农田受灾成灾面积不断增加,我国每年因灾害引起的粮食减产量约400亿公斤。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章力建说,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当处置畜禽粪便、农田废弃物,工业、生活污水灌溉,以及“三废”不达标排放、酸雨等,使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不断累积和加重,构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污染,正日益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下降和质量退化现象相当严重,低产农田面积高达40%左右,污染农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农田中有机农药残留量高达50%-60%。水污染也日趋加剧,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地表水除珠江水系、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水质以二类水体为主以外,其余各流域水资源均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处于农业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全国大约有650-700万公顷的农田使用污水灌溉。另据水利部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国有40%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认为,影响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工业与生活废弃物大量排放。其次是滥用农业化学品,单位面积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三是农业废弃物,约三分之一的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被随意排放和焚烧、丢弃。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正礼说,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加剧等原因,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灾害增多。农田受灾成灾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910余万公顷增加到80年代的2000余万公顷和90年代的3110余万公顷。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年因灾害引起的粮食减产量约400亿公斤。

自2002年起,国家环保总局开展题为《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采样点中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珠三角调查区域中,重金属超标元素主要为镉、汞、砷、铜、镍。其中,土壤中汞含量明显增高,增加幅度多在70%-150%。镍在珠三角地区的超标现象也比较明显,该地区某城市镍超标达到59.3%。本次调查中约有50%调查区土壤中铅含量水平明显增高,增高幅度大多在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不过,对照标准,珠三角地区土壤的铅含量并未超标。

该调查项目珠三角区域的负责人、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万洪富认为,重金属只是污染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珠三角土壤农药残留物污染、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物污染等污染也不容乐观。一些以前很少涉及的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氯苯、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脂等污染物质,普遍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土壤、农作物、底泥和灌溉水中检出。农作物农药残留污染也十分严重,“六六六”和滴滴涕农药残留普遍检出竟高达95%以上,其它几种有机农药的检出率也都在48%以上,特别是蔬菜中的有机磷、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珠三角工业发展迅速,但是环境治理没有跟上。在一些地方小型电镀厂、造纸厂、火力发电厂的“三废”没有经过规范的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当地的土壤。还有就是受当地地理特点影响,如在西江流域,镉、镍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的成土母质中含量很高。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造成的后果很严重。而当地农民使用农药化肥极为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农药残留物污染、亚硝酸盐污染等污染,其处理方法相对重金属污染则较简单。

万洪富建议,把好“产前、产中关”。第一是蔬菜产地环境的标准化,即建立相关的标准体系,科学调查产地土壤环境、选址合适优良的产地;第二是种植过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施用的方法和用量。

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大量有害有机化合物残留于土壤中,既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又危害了农产品的安全.因此,利用微生物技术,加快新型高效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促进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加速饲料微生物学的发展,防治环境污染微生物,利用生物净化微生物,治理农田污染及保护环境,扩大微生物资源来源和开发利用研究,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据薛惠尹报道,我国城市与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达4×1010吨,其中工业废水排出镉、汞等重金属为2700吨左右,且相当一部分污染物通过灌溉途径进入农牧业生产环境;我国大约有40%的地面水源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直接影响灌溉农田面积约3.2亿亩;全国有8000万亩左右的农田采用污水灌溉,其中约70%主要或唯一依靠污水作为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中的镉、汞、铜、锌等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会被农作物吸收,从而残留在农产品中。受污染的水源和农作物还会危及畜禽健康,使畜禽产品受到污染。

另据陈同斌(1998)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hm。

(另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年报[R].,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33亿t,其中工业废水203亿t,生活污水230亿t。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44.6万t(包括汞、六价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氨氮),其中汞5.6 t,镉118.1 t,六价铬121.4 t,铅533.9 t,砷463.4 t,挥发酚2445.7 t,氰化物899.5 t,石油类28734.2 t,氨氮413057.8 t。

沈阳张士灌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该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已造成耕地污染面积250多 hm,其中镉污染最严重。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3万hm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农田污染面积达2700 hm。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某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据报道,仅浙江省受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就达33.33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浙江富阳郊区及富春江沿岸某些地段因采矿和冶炼活动引起的农田污染面积达数千亩,人和畜禽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2222

2据赵其国院士估计,我国受污染土壤面积达到1×107 hm,矿区土壤有2×106 hm,石油污染土壤有5×106 hm,固废堆放引起的污染土壤有5×104 hm。

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后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引起癌症或其他疾病,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因重金属污染而引起的粮食减产每年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两者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陈同斌,1998)。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不少地区已发展到生产“镉米”、“铅米”及“铜米”的程度。

沈阳张士灌区被污染的耕地达250多公顷,该地生产的稻米中镉含量高达0.4-1.0 mg/kg。江西某县有44%的耕地受到污染,并形成670 hm的“镉米”区(陈同斌,1998)。据报道,广西贵港叶菜蔬菜铜污染超标高达11.81倍,广东珠海叶菜类蔬菜镉污染超标20.10倍,天津北排污河灌区芹菜汞超标9.9倍,河南郑州大枣镉污染超标8.67倍,山东新泰羊肉铜污染超标倍数则高达11.03倍(薛惠尹,1999)。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进入21世纪,面对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化肥农药等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2004年,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4637万吨,氮肥的使用量占全世界的近30%。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从趋势上看,中国的化肥施用量还在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化肥施用量比2000年增长2.6%,2002年增长率为2%,2003年增长率为1.68%,2004年增长率为5.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使用国。1983年,我国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吨;到2003年农药的使用量已达到132.5万吨,比2002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农膜使用量已经达到了159.2万吨,比 2002年增长了3.44个百分点。

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农业污染。首先,中国的化肥施用水平早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所设置的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的化肥安全施用上限。而且,中国化肥投入以无机氮、磷为主,化肥利用率相对较低。未被利用的氮、磷元素一部分被土壤吸附,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成为农业污染源之一。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污染了地下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空气污染等环保问题。其次,农药过量施用。据统计,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可达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公斤以上。第三,兽药安全性较低,滥用和超标现象严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也成为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的畜禽粪便总量达 25亿吨,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处理或回收利用,这些污染物一方面污染周边环境,另一方面造成河流、湖泊、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2、危害 2222

2农业污染已给我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农业污染的危害包括两方面:一是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产生的水土和空气污染;二是农产品污染。

(1)农业污染已经给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带来破坏性影响。全国每年农药、杀虫剂使用量除30%多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我国7大水系400多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2%的断面水域属IV、V类水质,近30%的断面属劣V类水质。我国地下水水质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恶化趋势。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农业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的生物进程被破坏。被污染土壤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如在昆明市的斗南镇,由于土壤被污染,这里的农民已经不再种植蔬菜,因为蔬菜的药残太高,已经无法食用。

(2)农业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首先,我国农产品中药残超标问题依然严重,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对我国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20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及磺胺类药物残留、5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情况进行了年度内的第二次例行监测。监测结果发现,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为8.3%,豆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最高。造成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禁用农药的使用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控制。(数据来源:农业部2005年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报告)药物残留如果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累积,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其次,农业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农村大量人口饮用水不安全。目前,我国农村有3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有1.9亿是水质问题。另外,我国将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的农业污染和人畜粪尿排放造成的。农业污染使水质变坏,会引发一些疾病,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此外,土壤污染也会经过食物链,通过粮食、蔬菜、水果和肉类等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第三,畜禽污染物处理不及时和不当,可能传播人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粪便及排泄物。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随着畜禽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养殖场及动物屠宰场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卫生和环保设施跟不上,畜禽污染物处理不及时和不当,必然带来粪便、臭气的污染和废弃物的扩散。这些污染物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又会对动物体造成污染,特别是畜禽粪便、排泄物和屠宰场、加工厂的污水,还可能造成疫情蔓延。

(3)农业污染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农产品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限量标准,我国出口农副产品不断遭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中止合同等事件,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甚至被迫退出了国际市场。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技术壁垒越来越高,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如水产品、谷物、畜产品、蔬菜水果、茶叶、蜂蜜等都遭遇过此类问题。

(4)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元法统计。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农药浪费造成的损失达到150亿元以上。在受到农业污染影响的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农作物质量下降,口感降低,一些地方的传统农作物甚至无法继续生产。畜禽养殖场的污染不仅影响周边地区,还极易引发疫情疾病流行,使养殖业的养殖成本加大。农业污染还造成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篇: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梁晓龙 汤嘉辉 雷晓东 李媛媛

摘要:本文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调查,总结出应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总政策。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199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和8.7%,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多数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增产,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国家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一批关系到今后发展能力的骨干项目,包括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万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67亿吨,油料产量达到2244万吨,肉类总产量5000万吨,水产品2525万吨,乡镇企业实现产值达3.9万亿元;原煤产量达12.92亿吨,原油1.49亿吨,天然气176亿立方米,钢9297万吨,化肥2587万吨,汽车150万辆;进出口总额达到2808.5亿美元。

然而,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生态环境上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表现在: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压力。据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产能力可承载最大人口数为16亿人,而中国目前的总人口已超过12亿人,在严格的人口控制之下,人口数量仍将增长,估计最高人口数可达15—16亿人。

2.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很低。中国是人均耕地拥有量很少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如淡水、森林、矿产等的人均拥有量也很低,大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由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

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日显突出。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严重退化草地面积达7300万公顷

4.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中国的大气污染一直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和工矿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相当严重。与此同时,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导致的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固体废物污染也由于排放量的日益增多而日趋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装备简陋、工艺落后,污染型乡镇企业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首先详述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来源,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一)、大气环境污染

1.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环境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了三级标准。-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疏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5倍;

2.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危害最为严重,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出现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地区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该区域酸雨污染程度较弱,但分布范围较广;华南地区的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间,中心区域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范围;广西地区的酸雨污染较普遍,大部分地区酸雨出现频率在30%以上。长江以北地区以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为主。目前酸雨波及的面积达100多万乎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长期的酸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速土壤酸化过程。

3.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即沙尘暴越来越多。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二)、水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7大水系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2类的占32.2%,符合3类的占28.9%,属于4、5类的占38.9%。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威胁到人民的健康,人群流行病中有80%是由污染水传播的。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较差,赤潮频繁(中国赤潮20世纪60年代以前平均每五六年发生一次,70年代每两年一次,80年代平均每年增至4次)。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随着域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固体废物污染 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污染相当严重。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已 达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其中占 用农田3700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1993年全国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2亿吨,2/3的 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完成后,每年可 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600万 吨,有效地缓解生活垃圾对城镇环境污 染的压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 用项目完成后,每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量和处置量4000万吨,可少占土地 约400亩,节省大量的建财原料,比较有效地防止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污染事 故的发生。

下面是有关环境污染损失的估算 :

世界银行1997年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由于中国环境污染加剧,使得环境事故迭起,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中国主要城市,估计每年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的危害而过早死亡;

来源于生活及取暖用煤和生物质燃料燃饶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约造成11.1万例早亡;

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致病而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

在沈阳、上海及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受调查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平均超过被认为对智力发展不利水平的80%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中国经济损失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

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为367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NP的2.1%;

1992年公布的污染损失为1096.5亿元,占当年GNP的4.5%;

1993年的环境污染损失佑算的结果为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

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仅中国每年空经济损气和水污染造成的失高达540亿美元,算是相当于中国内内生产总值的3%~8%。

由此可见,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已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毫无疑问,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整体水平和质量不高,结构也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实际上是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道路。例如,单位产值能耗中国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约30%,而工业发达国家在4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只有30%。这种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使经济发展本身缺乏后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作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发展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产权关系尚未理顺,政企不分问题也未彻底解决;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还刚刚起步;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特别是计划、财政、银行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以社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制约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进。

(2)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较低和支持性配套措施不力等。表现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导致带来巨大环境代价,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工业方面,设备陈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交通、运输部门的“瓶颈”制约加剧,资金不足;第三产业方面,总体水平落后,结构配置不均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沿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经济增长本身难以持续。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当逐步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控制环境污染,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的反作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我们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 从全局和长远讲,两者是统一的。

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后果不堪设想。环境保护可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强调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2. 从局部和眼前讲,两者又有着不相统一的一面

一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边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会导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农业化肥、农药、助长剂的使用,虽然增加了农业收入但其过量使用却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和人居环境污染,不但给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影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如发展养殖业,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丰富食品结构,但是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全面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成为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一项意义重大深远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要把环保和生态治理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这是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其次,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淘汰、关闭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重视退耕还林,大搞植树造林 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

"

二、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开发

生态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保护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并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也不是政府和社会的包袱,而是潜在的巨大资产、资源和效益。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那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环保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例如,调整能源结构,利用再生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形成环保产业。例如我国部分农村已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家居清洁温暖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沼气用于农户烧饭、取暖,沼肥用于农田,沼液经集中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创造新机制,注入新活力,切实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步伐。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需要比现在更多的投入。政府投入主要起引导作用,而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吸引外资则是投入的大头。“十五”期间,全国污染防治的投资需求就达7000亿元 政府不可能包下来,必须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

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战略任务制定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应有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切合实际的目标,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有明确的部门职责和监督检查制度。违背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搞好总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制定之后,要分步实施,并严格执行。这是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应怎么规划才合理呢?

1.规划要包括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利于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的项目上马建设。

2.规划要强调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产生量和资源、生态损耗量。对于造纸、水泥、医药、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浙江重视淘汰作坊式的传统工艺,通过鼓励和支持这些行业改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改变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提高管理水平,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传统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降低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这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家庭,都应当注重典型示范。

4.加强协调和统一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必须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提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总体水平。

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难度非常大的事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既包括治理技术,又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要通过汲取世界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路子。

要重视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国际上环境治理的成熟技术很多,但成本往往比较高,有些技术也不适合在我国运用。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更要重视我国适用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如成熟的沼气、太阳能、垃圾发电和污水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既经济,又有效,应当积极推行。

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估价环境形势、确定工作目标,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都要注重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管理,要实行由单要素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污染防治管理,要实行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大力推行污染监测自动化,生态监测遥感化,环境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广泛普及生态环境科技知识,强化科技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国务院颁布了30多件环保法规,部门规章达7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采用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其次要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1994年; 盛洪,“外部性问题和制度创新”,《盛洪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三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风能

太阳能

三、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汽车尾气污染

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4、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城市居民水污染

噪音污染宣传标语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人口压力

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三)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农业污染

谁来阻击“农业污染”?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

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宣传图 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国际环境法

中国节能认证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倡导绿色消费宣传图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 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4]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12):67,69.[5]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

第四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徐波交运1201班20120010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 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

一 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 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 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因此,可持续发展对 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 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系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 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

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 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 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 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 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是要及时坚 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 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 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 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 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六、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只要 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使用。而应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即用生态的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 普通的成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这仅依靠个别人不 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因此,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 持续发展。

第五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筱惠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我着重讨论的是我的一些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们国内也不例外。资源分配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发达国家所占有的资源大大多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同样的,富人的资源占有量远远多于穷人。而这就违反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社会要发展,必然的,人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环境的破坏。最终使得环境无法恢复,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而到了最后,人类也自尝苦果,要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它的核心则是“可持续”,当代人要充分尊重后代人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等权利。可是,我们不但没有未后代着想,甚至没有为自己着想,就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破坏殆尽。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不安全。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条件,更是不堪设想。

现在的中国,表面上是与旧时的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但本质上,与“大跃进”时区别不大吧,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平均水平,而把GDP的增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知道,经济的过快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相信很多人对“大跃进”印象深刻,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虽然治理早已提上日程,国家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边治理边污染,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真的不知道该怪罪于谁。我们一边在为治理而忙碌,一边却在大力破坏着。防护林、草方格······都无法遏制沙漠的蔓延,而另一边我们却在大量砍伐树木,出口一次性筷子;一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不够,一方面却又在污染土地······

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是“先污染后治理”,那是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污染环境的代价。但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这一道理,却还是在走这条道路,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吧。我们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更不清楚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人

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弃未来于不顾,根本就没有长远的目光,也不为后人着想,百年身后事,管那么多干嘛?重要的是现在赚多点钱,享多点乐。利益驱使着人们不顾一切地行到,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我觉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我们人类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即使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无法弥补造成环境破坏的事实。当然,社会是一定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但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环境。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相反,环境的发展是依赖于有好的环境的。好的环境不仅仅指没有污染,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小动物、要随手关闭水龙头······而不是仅仅靠地球日、环境日、植树日等等这几个节日才想起要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当然,也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环境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努力,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还得靠全民行动。

下载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农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最终版)

    甘肃农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思 论文关键词:甘肃;甘肃农业;生产率;劳动力转移论文摘要: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实现甘肃农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浅谈野生动物落户广州野生动物,广州。 这两个词,感觉他们的距离相差很远。野生动物的数量目前在不断减少,生存空间也以未知的速度在不断被蚕食,由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过度......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吕黄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会展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 程 名 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考 查 学 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考 查 方 式课 程 论 文姓......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和才 蔡健 梁荣华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

    观摩会技术培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据统计,2012年全所全年组织举办现场展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23次,直接和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63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12万份,推广新技术9项;签订合作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课程论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小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小议 张婧婷S12020417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硕士1班摘要: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