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32学时 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耕作学、遗传学、育种学、气象学、农村区域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为了强化学生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环境保护、农业高新技术、农村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展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知识和宏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农业区域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地回顾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按照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系统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和主要技术要点。要求学生能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农业区域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农业可持续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最新进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影响我国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本章难点:人类是怎样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1.1.1人与自然关系历经的三个阶段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
1.1.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理解)
1.2.1中国人口、社会、经济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2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4中国的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理解)
1.3.1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
1.3.2 各种资源日趋匮乏
1.3.3农业污染严重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6学时)
本章重点:(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2)可持续农业如何适应气候条件变化
本章难点: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及其破坏作用机制
2.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理解)
2.1.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
2.1.2引起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ive)
2.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
2.2.1气候变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2.2.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
2.2.3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2.3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掌握)
2.3.1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与对抗性措施
2.3.2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措施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6学时)
本章重点:深刻理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措施。
本章难点:我国农业资源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分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3.1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基本特征(了解)
3.1.1资源的定义
3.1.2自然资源的类型
3.1.3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况(了解)
3.2.1气候资源
3.2.2土地资源
3.2.3水资源
3.2.4生物资源
3.3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掌握)
3.3.1不可更新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3.3.2水、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农业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6学时)
本章重点:如何根据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章难点:环境污染的因子及其污染作用的原理
4.1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理解)
4.1.1农业环境污染来源的类别
4.1.2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4.2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掌握)
4.2.1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
4.2.2农资残留污染的防治
4.2.3生活垃圾与畜禽粪尿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高新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学时)
本章重点:了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章难点: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动态
5.1高新技术概述(了解)
5.1.1高新技术的定义与类别
5.1.2上世纪广泛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5.2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
5.2.1在作物育种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2.2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3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
5.3.1信息高新技术的类别
5.3.2.信息高新技术与精确农业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规划设计(4学时)
本章重点: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章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模式及其技术规划
6.1规划与设计的意义(了解)
6.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
6.1.2农业环境多样性需要对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
6.1.3各部门的利益需要置于一个共同的发展战略之下
6.2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与原则(掌握)
6.2.1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依据
6.2.2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6.3乡村户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内容(掌握)
6.3.1生态户的规划与设计
6.3.2生态乡、村的建设与规划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业的考核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华中农业大学翻印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边银丙)
第二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摘 要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 对垦区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难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农产品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1.前言
垦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当前制约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种植业看,由于近几年单纯追求总量增加,简单扩大种植面积, 成片砍伐林地,大量占用草原、湿地,使林木、草原、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不断降低,气候变化异常,导致种植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大;不科学的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的有机含量不断降低;种植结构不合理,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几种作物,耕地不能得到科学休整。
从林业看,由于过度砍伐,林木蓄积大量减少,由于对林业投资极少,护林、养林、造林难以进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防护林建设却停滞不前,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持续经营,又对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从牧业看,近几年各农场都在大力发展牧业, 由于受到比较效益的影响, 牧草地被耕地占用而逐年减少, 牧畜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1.2产业化落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制
以种植业为例, 垦区近十年来粮食年均增长 10%, 国家定购、市场销售、内部消化各占总产的 30%左右。市场销售、流通渠道不畅, 品种、质量均无竞争力。内部消化种子、口粮又占用 40% 以上, 用于转化增值部分仅为总产的 14%。粮食加工能力仅以 3.4% 的速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护资源, 合理使用资源,才能发挥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用, 保证现有资源的相对稳定。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 实现高产稳产;停止砍伐林地, 增加用材林和防护林面积;对非采草地和湿地进行适度开发。
3、对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土壤的科学结构是使其能够达到永续利用、发挥动植物最大利用效益的前提。以土地为依托生存的动植物是可再生资源, 它影响着土地的永续利用。
2.2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有计划的开发农业资源
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手段应从管理水平入手。其次, 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 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 持续挖掘农业资源潜在能力,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生态平衡。再次,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标准程度, 实现技术设计标准化, 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 田间作业标准化, 农机管理标准化。
2、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程度, 在保护农业资源的前提下, 就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现有耕地的数量。其次, 对自然资源应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林业资源应开采与护林、养林相结合,为保持水土,加大植树造林, 避免盲目开采、乱砍乱伐、毁林种地。为保证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以牧促农,应确保牧业资源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是万物的生命,只有保持水资源的清洁,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3、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纯追求总量的增长, 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封闭型内涵生产向开发外延型的产业化经营转变。树立科技观念, 提高科技素质, 走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总之,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 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3.5 坚持秸杆还田,陪肥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经济转轨时期,应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功能,高效地利用土地,有效地培肥土壤,防止重用轻养的短期目标和行为。对在使用土地时注意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土地经营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这将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良性程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有机质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土壤保持其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良好的培肥作用。因此,广辟有机肥源,实施秸秆还田,既可充分利用有机肥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又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3.6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必须进行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搞好试点示范和制定节水灌溉方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垦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发展走向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垦区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
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四)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二、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五)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六)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
(七)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八)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十一)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三、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十二)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十三)实施有利于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十四)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十五)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十六)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第四篇: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析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就现实情况看,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
一、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人口快速增长给农业可用资源带来沉重压力
新疆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10HM,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5%的人口集聚在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的限制,新疆耕地面积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310万公顷左右,历年不断垦殖只是抵消非农占用耕地,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人口递增,人均基本农业生产资源量持续下降。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60年代的0.4 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18公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另外,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也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业上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二是来自农业外部。由于城市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牧区蔓延,各工厂矿山和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农业环境污染一时还难以有效地治理,将增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严重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引起沙漠化和地力衰退,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三)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为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超载过牧等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一是沙漠化趋势加快;二是森林植被锐减;三是草场退化严重;四是水资源时空配置差,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更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为新疆绿洲生命之源的水资源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是丰富的,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其二,目前全疆地表水引进程度并不低,但由于灌溉工程不配套,防渗条件差,平均渠道利用系数大多为0.35~0.45,亩均毛灌定额比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量约高2倍,水资源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其三,流域内水的利用不公平。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游过量引水必然造成下游绿洲萎缩、河流缩短、河谷林衰败、湖泊干涸、绿洲周围土地沙漠化。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
1、种植业比重偏大。
2、畜牧业产值比例太低,也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称。
3、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过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彻底改变。
4、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的消耗加快,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新疆需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教
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尽快转移到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牧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把农牧区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有效控制城市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实行新上工业项目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限期治理,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遏制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牧区扩散的势头。第三,搞好水源、森林、草场等保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用地膜使用和回收管理工作,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组能力。
(三)保护农业资源,节约利用资源
新疆资源环境脆弱,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并重,才能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新疆农业发展要以维护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和功能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互协调,彻底改变过去对耕地“重用轻养”、“超载过牧”等错误做法和短期行为,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耕地、草场、林地等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利持续利用。
(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一是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因地制宜扩大棉花、甜菜、油料等农作物面积,使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向较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是通过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改变畜牧业“短腿”状况,使新疆畜牧业真正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贸工农、技贸农一体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服务为手段,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使多元经济利益主体结成共同体,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专业化分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农户的市场风险抗避能力和预测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等问题,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也有条件分享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农业产业化能较好地平衡农工商的利益关系,防止农业生产要素超速超量流失,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不会使农业过早衰竭,有利于推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疆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与其它行业相比,其稳定性较差。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前提下,要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建立国家、信贷、集体、农民投入为基础,及横向吸收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全方位重视、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来源的农业投资新格局,为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增添发展后劲提供资金保障。
三、农业发展的部分对策与建议
(一)稳定绿洲规模和耕地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
新疆因自然条件的原因,干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林业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土地沙漠化威胁干旱区绿洲的稳定。另一方面,新疆区棉花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所以应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新疆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新疆在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都较低状况下的有效措施。应把新疆建立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通过应用农业“六大精准技术”和“十大主体技术”技术的配套组装和大范围推广,提高区域农业综合水平,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高效农业的典型样板。
(三)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新疆远离国内外市场,运输成本高的缺点不可克服,大大消弱了新疆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地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是新疆农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环节。龙头企业的培育,要面向市场,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抵御市场风险。
重点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省级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新疆畜牧业的发展,改变新疆畜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牵线搭桥,通过组建棉纺工业大集团企业,促进东西部棉纺工业的联合、引进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等,使新疆成为集团企业棉花初加工生产基地、部分精加工产品的专业生产基地。
(四)实施名牌战略
新疆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实施特色名牌战略。
1、各级政府应积极建立商务网站,发布市场信息,介绍当地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消弱空间距离对新疆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制约。
2、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重点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发动宣传攻势,提高、扩大本地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形成新疆名牌产品。
第五篇:城市供水可持续发展概论
我国水资源概况及节水措施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以及发电、航运、景观和自然美等。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介绍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提出了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水资源不容乐观节约用水可持续利用
【正文】: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年均水总量约为28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约 2200 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总量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再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用水浪费大等因素,使得我国水资源出现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加,使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严峻,节约用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和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正日益受到关注。
1.我国水资源概况
1.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在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00立方米/年,只有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百一十位。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总的来看,我国属于重度缺水,但是目前我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属于世界上极度缺水的国家之一。
2)区域分布极度不均匀: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降水充沛,缺水现象并不十分普遍;东北部分地区由于蒸发量少,而且有较多的地表水资源,也不十分缺水;然而华北和西北却是缺水十分严重,首先这里降水并不丰沛,但是却聚集了全国大量的人口,气候干旱加上地表水资源有限和开发难度大导致了这里成为了全国最缺水的区域。
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区域人口占全国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区域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区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区域人均的33% ;长江以北五流域(东北诸河、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黄河、内陆诸河)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5358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相反,南方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2/5,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766亿m3,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1%。
3)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也是近些年热议不断地话题,不单单是地表水资源,如黄河、长江、淮河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就连很多地方的地下水资源也开始遭受工业重金属及化学药品的污染。这种对有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现存的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严重,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1.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供需失衡: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 000亿多元。在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约4.8亿,实际人均用水约为96m3,按照人均每年120m3的标准,城市总缺水量为90亿m3。目前,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在农村约有3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资源供需失衡,缺水的形势在日益严重。
2)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都存在着效率低下、普遍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城市自来水网水量损失率大30%以上,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
3)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
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无疑会加剧水土的流失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个别地区更高,西北地区为53.3%。”由于水污染的严重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地面下沉、海水倒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2.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约用水既可减少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又可减少供水和给水处理费用。还可同时减少排水量和废、污水处理费用。此外,供水的增加,相应的排水量也会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费用也将增加,只有节水,显著减少城市供排水量,才能将费用降下来。不仅水资源贫乏地区要节水,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要节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已把节水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节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问题,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很多人存在着的一些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加强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只有处理好人与水、经济与水、社会与水、发展与水的关系,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与水资源环境的冲突,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机制,需要大力加强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才可能见成效。而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节水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如像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就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但不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尚无节水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一个上一个,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节水水平与国外差距拉大。
3)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由于水价太低,节水的经济效益不能体现,用水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觉行动。工业节水还没有同企业的生存、效益直接挂钩;农业节水还没有 同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增产增收挂钩;生活节水还没有和居民的利益挂钩,这些使得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4)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目前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很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机制问题。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动力不足,行之不远;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
4.落实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要与浪费水的现象作斗争:我们每天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都应做到节约,节约用水不应停留在口头上,应落实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应该从我做起缩短每次用水时间,还应该加强污水回收再利用工作。对于城市里的洗车、洗浴、餐饮、宾馆等这些用水大户,应该出台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水循环的政策,让他们使用循环水,达到节水的目的。对此,政府应从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出发,依法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立法步伐,根据各城市自身的不同特点尽早制定出台适合本城市的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逐步建立起科学、完
善的水法规体系,为节约用水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提高执法水平,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效实施。
2)要实行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战略:节水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而节约供水工程投资,有效的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同时也可以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排污负荷,减轻城市对区域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上的双重压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解决城市水危机过程中,不应把节水作为一项辅助措施,而是应在优先发掘城市节水潜力、充分发挥城市节水效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建设供水工程,开发利用多种非传统水资源,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应是解决我国城市水危机的优先战略选择,在解决城市水短缺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开源为主的战略,建设了大批取水、蓄水及供水工程。虽然这些工程在缓解城市区域水资源短缺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战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水短缺的局面,相反由于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所引发的不适宜的区域开发,或区域开发模式中由于各种设施缺乏集成管理和协调的程序与机制,造成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3)增加节水投入,研发应用多种节水技术、设备、设施,提高节水效果与效益:要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高技术、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节水新工艺、新产品(含引进消化国外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重点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纳入国家重点科学研究计划。此外,节水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应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负担的投资政策,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努力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农村落后的大水漫灌、浇灌为喷灌、管灌、滴灌、微灌,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要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村,特别是缺水少雨地区应广泛推行房前、屋后、田间修建集雨水池,努力提高天然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工业用水方面,组织耗水大的行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制定合理的行业用水定额、节水标准,对企业节水实行目标管理;要支持现有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和沿海缺水地区海水的利用,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在企业中推广节水工艺、设备,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产品单位耗水量。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方面,要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倡导一水多用,降低居民生活用水损耗,减少水的使用量,提高水的使用率;大力推动在公共建筑、宾馆、学校、居民住宅
小区等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利用再生水进行冲厕、园林小区绿化以及锅炉采暖等。
4)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增强全社会爱水、节水、保护水环境的观念:节水工作涉及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加强节水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宣传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不断提高节水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大力宣传节水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节水知识,以及新的节水典型经验和节水方法。同时,要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节水监督工作,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展开批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努力使节水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
5.结束语
水资源紧缺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水不仅对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而且有潜力可挖,但是,要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关键还在于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人民生活,离不开水;城市建设,离不开水,缺水的问题就这样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于悦.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45.[2].朱跃安,朱琳瑜.浅谈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中国科技信息,2011,23(4):68.[3].楚泽涵,封锡强,李艳丽.水资源问题应引起关注[J].古地理学报.2010(04).[4]包颖新,张捷.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07).[5]周剑.浅谈水资源缺乏现状及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0(10).[6]金英杰.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J].江西化工出版社,2009,(3):28-29.[7]马川.节约用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J].今日科苑,2009,(18).[8]马平生,完颜华,杨先味.关于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讨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