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5篇]

时间:2019-05-12 17: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

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到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用发展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科学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施教对象为逍林中学实验班学生,学生基本素质较好,在之前学习美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后,对美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3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和布局特点,难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重点是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和布局特点,难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资料展示

展示世界名著《飘》中的片段和图片,“……他们都朝远方望去,越过奥哈拉家无边无际的新翻耕的棉花地,直到红红的地平线上……全世界都迫切需要棉花,而这个县的新垦地还很肥沃,在大量生产这种东西……从那些弧形的垄沟中财富源源涌来…… ——选自《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活动2【导入】新课学习过程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分析)

回顾必修二中有关农业生产区位因素部分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本图2-

17、2-18,思考并回答

1、图中有哪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你还能想到哪些有利于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有没有不利的自然条件?

2、利用课本p52活动题,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过程说明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美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均位于世界前列,农业生产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承转)通过以上两大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得出影响美国农业生产因素。而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量大、商品率高,还和其单产高、地广人稀有关系。为了提高单产和劳动生产效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各地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地区专门化生产就出现了。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农业布局状况)

回顾开始时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请大家谈谈佐治亚州发展棉花生产有哪些有利因素呢? 从文字材料“无边无际……地平线上”可以得出地形平坦开阔;“新垦地还很肥沃”可以看出土壤肥沃;从“全世界都迫切需要棉花”中知道市场广阔。

除此之外,再来看看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的气候资料——从资料中看出气候对棉花生产非常有利。

从以上分析得出美国棉花带分布的区位优势。

从棉花带的分析,再对照图2-

17、2-18,阅读图2-19:

1、完成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的区位分析。

根据美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是否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发展方式是可持续的方式,但是随着人类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使其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展示图片和文字

“……人们感到就像用铁锹往脸上扬沙一样,在自家庭院得摸着台阶进门;行进中的汽车必须停下,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那漆黑的漩涡……

乌云般遮天蔽日的尘暴,高达几千米,使白天与夜晚无异。呼吸、吃饭、散步等生活最基本的事情变得不再容易…… ”

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某年某日发生在美国中部地区的场景,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中部地区出现了的沙尘暴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是怎么发生的呢?还有哪些问题出现吗?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学案中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材料一:美国农业大量地使用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在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使土壤板结、环境污染。材料二:美国南部长期种植单一作物——棉花,使土壤肥力迅速耗竭;西北部大量耕种过度、随意抛弃的农田,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

材料三:美国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材料四:美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时常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猛跌,农场和农民收入锐减,农场纷纷破产,农民失业,由此常常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农药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对于以上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对策解决?

在学生回答相关措施时,适当加以提升,让学生明白相应的专业术语,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在解决土壤肥力下降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阅读p55-56页资料。

美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在发展得同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是美国的农业发展重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3【导入】课堂小结

美国农业发展从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发展地区专门化生产,但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效益,最终使其农业发展受损;在受到自然的报复后调整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局面得以改变。而现在美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是否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呢?比如转基因技术,这就需要我们来发现,来解决了。活动4【导入】板书设计

第二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

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

姓名:赵文军

【课程分析】在初中,学生已对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节课和本单元其它两节课对整册教材起到总结的作用。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点是针对所出现问题应采取什么途径来解决,从而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学情分析】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但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言、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目标。

【设计思路】用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指导课堂,在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设计不拘于课本,遵循三个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因学生在初中对此有所了解,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整体感知;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应在探究“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局长角色,探究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应用中提高;因东北地区离我们较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目的在于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投影】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世纪90年代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绝对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他的学生罗啸自信地说:“中国人养活自己。”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坚定地说:“我们自己养活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2003年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超过日本;李振声培育的杂交小麦亩产700公斤。然而,同学们也应看到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请看一段环境退化视频:

材料二:播放一段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的录像。

教师因势利导: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我们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例来探究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用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导入,激发同学们爱国心及责任感;一段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录像又能使同学们认识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要实录:当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他的学生罗啸,“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信心十足回答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很激动;在场的老师们也很感动;当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最后看录像时,同学们神情又沉重起来,认识到发展农业一定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结合课本插图,认真阅读课本前两目,自主思考,积极回答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指图说明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

3、东北地区有哪些利于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突破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基础较好,已有一部分初中知识做铺垫,再通过自学,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老师讲;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上台指图,一方面学生读图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胆量也得以锻炼,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浓厚。)

(简要实录:学生阅读完课本后,积极抢答,有的学生不看书就能答出;让学生指图时,有三名学生争着来台前指图,且指图准确,获得掌声,三个上台学生也很高兴。)

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一)播放视频,体会成就

【课件投影】材料一:请认真观看一段昔日兵团开垦“北大荒”的视频,体会经垦荒者的辛勤劳动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一段艰难历程。材料二:垦荒者的辛勤劳动确实带来了巨大成就,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60亿千克以上,相当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垦荒者开荒过程及材料二,让学生体会东北地区土地开发成就。)

(简要实录:看视频时学生极感兴趣,边看边议论,看材料二时,学生发出感叹,露出赞赏之情)

(二)前后对比,深层探究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组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和三江湿地退化图片,结合课本第二目最后两段探究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选代表发言。)

上扎龙看“鹤舞九天”

丹顶鹤的“聚会”

干枯的湿地

严重退化的湿地

1、美丽的沼泽地有哪些生态意义?如果大面积的沼泽地被破坏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2、“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

3、停止开发湿地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前后对比,给学生视觉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通过第二个、第三个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简要实录:当学生看到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时,赞不绝口;看到三江湿地退化的图片时,惋惜不迭,针对问题,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激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交流和合作,最后小组代表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尤其是第二小组针对第二个探究问题的发言特别精彩。)摘录如下:

我们小组认为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生态意识薄弱,认为湿地是荒地,是不毛之地,没有使用价值;刚建国时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水平低,人们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就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北大荒”变“北大仓”是时代的需要;而退耕还湿,即“北大仓”再还为“北大荒”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用科技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湿地被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人们不得不思考湿地的生态价值,人们生态意识增强了,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

三、迁移深化,活学活用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要求:100字左右,写出为保护黑龙江省的环境,你的施政措施;独立完成,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此问题,兴趣很浓,刚展示出来题目,学生就认真写起来,然后积极展示。学生们的展示赢得阵阵掌声。)现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短文:

王小华:如果我是局长,我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我将禁止人们开垦荒地,并且制定制度鼓励人们对已开垦的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要投资治理退化的湿地;我还要鼓励人们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搞农产品深加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光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产;我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支持我!

【课后反思】我从一开始就不赞同学生学地理光靠老师讲,学生背的方式,但一直未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张教授给我带来了灵感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参加聊城市教学能手评选的一堂课并且获得了成功,这要感谢年已七旬的张教授,是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参赛前,听说聊城一中不采用探究法,因此总担心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合作探究,但我相信诱思探究理论的先进性及科学性,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好,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的。事实正如我所料,学生活动很积极而且发言很精彩。上完课,一些学生主动和我交流,说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型,这样的课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胆量。评委和听课的老师们也非常赞同这样上课,他们认为,这样上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此课被评为第一名。

本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知识,自主获取;探究实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现场模拟。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实现了五官并用,合作交流的课堂效果,真正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对“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的讨论和写小短文“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时,学生激情四射,高潮迭起,发表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大大出乎教师和评委的意料。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学生是能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张教授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的指导思想在本课得以贯彻,且很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通过本堂课,我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认为只要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一堂课只要热热闹闹就是“诱思探究”了,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语,浮光掠影式的热闹课堂,而是一种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学生真正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说、思、做都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求热闹。课前老师下功夫了,课堂上教师轻松了,学生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后,我将坚持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并在课堂上不断的应用、探索、归纳。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精髓化为自己的东西,促使自己进一步的成长。

第三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数字地球(袁老师)

1教学目标

1、掌握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战略位置;

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和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

3、掌握西亚和北非的人文地理特征

2学情分析

学生区域地理的基础很差

3重点难点

1、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的特征;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2、西亚和北非石油资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1、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重要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如23.5ºN,40ºN和30ºE,50ºE,60ºE经过的地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问引入

二战后至今该地区发生了多次战争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为什么该地区战争多发呢?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

一、地理位置:一运、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导读:①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

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纬度处于20ºN——40º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西亚和北非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ºN以南的低纬地区,热带气候为主)

②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有哪些主要的海峡、运河?(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四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内流湖〉)。

③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亚、非)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欧)

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①古代的“丝绸之路”说明西亚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 ②现代海陆交通要冲

A、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B、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土耳其海峡)判读下列海峡和运河的名称

活动3【讲授】

二、范围和国家 导读:西亚和北非有哪些国家?

(西亚以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分开,北非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亚洲分开,以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分开。国家有西亚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北非的埃及〈地跨两大洲〉、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活动4【讲授】

三、自然地理概况(1)以高原为主 西亚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200米以上。著名的高原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在高原的边缘有地势较高的山岭耸立,著名的有西亚的兴都库什山,北非的拉特拉斯山,山脉多在1000米以上。(2)平原面积狭小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及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亦称两河平原〉。早在几千年前,这里都是人口墨迹、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现在这些平原地区也是所在国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区。在地中海沿岸也分布有狭窄的平原,同样也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本区平原面积狭小,但地位很重要。(2)断陷地带——死海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断陷而成的死海,它是东非大裂谷的一个组成部分,属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泊。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湖泊(比一般海水的盐度高七八倍)。

2、炎热干燥的气候(1)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导读:①西亚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有的地区甚至几年不下雨。很多国家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纬度—气压带、风带及其性质;海陆因素—距海远近、风向;地形—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本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高温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00℃以上,以热带为主;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甚至有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常年不降一滴雨,被称为“无流国”,为干旱地带),于是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著名的有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

②本地区是否只存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类型?(2)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西亚的东部还有一部分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等国境内,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于夏季的气候特征。

3、河流:降水少,河流稀少

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该底漆主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4、植被:荒漠和草原;动物:单峰驼

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下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5、资源

北非:磷矿(摩洛哥)世界石油宝库

分布:波斯湾,撒哈拉地下

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主要产油国

西亚: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本地区消费量少,输出为主,采用输油管道和大油轮(海运为主),有三条主要线路

线路一: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

线路二: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运油量最多)

线路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活动5【讲授】

四、居民和经济

(一)居民:以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1、居民本区人口众多,有4亿多。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以白色人种为主,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注意西亚不是所有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就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2、宗教

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注意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国家:麦加、耶鲁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被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这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三大宗教信徒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关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各方都互不相让,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犹太人)之间更是针锋相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多次发动战争和冲突。

(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高原上较湿润地方或沙漠中有地下水的绿洲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多以游牧的方式。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有名;伊朗等国的羊毛织品和地毯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2、灌溉农业发达,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有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地区,如: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伊拉克两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也是伊拉克等国出口特产。

3、地中海沿岸平原和丘陵地区,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地,园艺业发达。北非摩洛哥盛产油橄榄,并大量出口橄榄油,被称为“橄榄之邦”。

4、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导读: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①修建水渠和输水管线;②大力发展滴灌、喷灌和智能灌溉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而实际上我国也有大面积的荒漠存在,从刚才的学习中,大家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科技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农业生产)活动6【讲授】小结

第四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赵老师)

1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3、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主要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

4、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2和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内容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图表分析的方法。

3重点难点

1、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其发展特点。

3、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看新闻,知天下,欢迎来到中国新闻资讯榜,下面请听新闻播报!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让农民进城变成贫民,绝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2014∕4摘自“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一轮沿海经济再造起航,珠三角超级城市群新鲜出炉。——2013∕10 中国新闻网

2014年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珠三角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后期。——2014∕7南方日报

珠三角一体化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然战略。——2014∕8南方周末

10月12日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泛珠三角合作各方当日在广州签署了50个重点合作项目,金额达875亿元。同时,“9+2”各方行政首长在本届泛珠大会上围绕城镇化发展、商贸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新一轮泛珠三角合作翻开新的篇章。—— 2014∕10∕12新华网 关键词:城市化 工业化 珠三角

活动2【讲授】情境材料《王大民家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我们从王大民家的幸福生活开启今天的珠三角之旅!(学生代表朗读,其余学生找出材料关键词)

材料:王大民老家在湘潭县花石镇。1981年他带着妻子和儿子王小民来到广东珠海开始新生活。最初他与当地农民一样从事基塘农业生产。1984年,王大民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1992年,为了提高收入,王大民几次去当地新办的电子信息企业应聘但都被拒绝。此时儿子王小民大学毕业了,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王小民顺利进入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工作。现在王大民一家在珠海买了房,买了车,生活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从一户普通人家的变迁当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扑面而来的气息,因此案例分析法是我们学习人文地理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承转: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珠三角一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么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上4则探究材料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2、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4、改革开放政策优势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承转:王大民有两个困惑希望同学们能够帮他解答。

王大民的困惑1:我在外资箱包厂工作时,踏实、勤恳、守时,经常受到老板的表扬,还提升我为车间班组长。但我后来几次去新办的电子信息厂应聘都被拒之门外? 【探究活动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展示图表和图片,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规律总结】珠三角工业化发展阶段

1979-1990年(夯实基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特点:外商投资规模小,工业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增长慢)

1990年以后(稳步发展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原因:工业附加值高,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提高)

新闻在线: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每秒2570万亿次)。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美洲虎“(每秒1750万亿次)排第二。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2012年11月13日在珠海航展上首露真容。预计2015年底实现首飞。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3: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原因?

王大民的困惑2:刚来珠海时这里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郊区农村,自从开办外资箱包厂以来,我们居住的地方开始初具规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箱包镇”。后来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高楼大厦崛地而起、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为整个珠三角最核心的城市之一。变化之快让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看图分析:与1985年相比,2002年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归纳:城镇数量迅猛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框题内容,完成表格。阶段 进程特点

形成原因

改革

开 城乡融合,农与非农业相混杂放初的期

以发展

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 纪90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年代 的 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

活动5【活动】探究活动4: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王大民家的幸福生活》(续)

王大民现在已是儿孙绕膝了,他近年回了几次花石老家,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老王很想落叶归根,他认为花石是一座很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镇。于是他决定带着这些年积累的资金、技术以及新的理念和经验回乡办厂。

如果你是王大民,回到家乡会发展哪些产业?发展这些产业让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结合花石镇发展湘莲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来谈。)学生总结归纳: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升华:我们不仅要发展湘莲产业,更要发扬莲的君子品格,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积极向上、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人。

活动6【练习】牛刀小试 完成学案《课时训练》

第五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及分布?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学习主题。

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分析原因?

2.思考回答。(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熊老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