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弥勒县为例(发表)
云南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弥勒县为例
赵荣宏
摘要:弥勒县最大的产业是烟草产业,其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未能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而且弥勒县的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低,人才较为缺乏,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弥勒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弥勒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产业的发展是龙头,也是核心。本文从弥勒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和建议,以期能为云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弥勒县域产业发展现状
弥勒县最大的产业是以红河卷烟厂为代表的烟草产业,根据弥勒县2010年统计年鉴,2009年,红河卷烟厂生产卷烟112.1万箱,经济指标按集团的24.45%分配,工业总产值100.2亿元,工业增加值75.8亿元,利税77.5亿元,其中利润15.1亿元。包括复烤、彩印、铝箔、甘油脂、包装、乳胶等卷烟配套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利税1.6亿元。可以看出,弥勒县烟草产业已经发展成熟,产业基础较为雄厚。
弥勒县另一个较大的产业是煤化工产业。截至2009年年底,弥勒县境内主要的煤化工企业有红河锦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弥勒吉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和弥勒嘉麟实业公司焦化厂三家大企业。三家企业均以生产合成氨、尿素、复混肥为主要品种,其他还有焦炭、煤焦油、粗苯等一些化工产品,根据弥勒县2010年统计年鉴对这三家企业的相关数据统计,弥勒县煤化工产业也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除了这两个较大的产业以外,弥勒县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还有绿色食品(较典型的是葡萄、芦笋和核桃)加工业,造纸业、亚麻加工业、蔗糖产业、物流产业和冶炼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基础目前仍然比较薄弱,在芦笋加工方面,已有一家芦笋加工企业即将入驻;在核桃加工方面,弥勒目前还没有从事核桃深加工的相关企业。弥勒县造纸业的产业规模也较小,只有少数几家造纸厂仍在继续从事生产,目前,弥勒工业园区正在开展林(竹)纸浆
一体化项目,预计建成后每年可生产25万吨竹浆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弥勒县造纸业的发展。亚麻加工业在弥勒已初具规模,目前主要有金坤亚麻有限公司、新建亚麻有限公司和润丰亚麻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蔗糖产业是弥勒县的传统产业,产业基础较为扎实。物流产业近些年在弥勒县政府的规划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正在建设中的红河艺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就是在政府规划立项、企业投资运作的方式下建设的综合物流仓储聚散地。冶炼产业在弥勒县也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共有十几家冶炼企业,但规模都不大,主要以铁合金的冶炼为主。
三、弥勒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2010年,弥勒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7:77.6:13.7,与2005年相比,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了下降态势。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由此可见,弥勒县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支柱产业单一,非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些年,弥勒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建立在烟草产业的发展基础之上,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烟草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仍没有被打破。非烟产业的效益不佳,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能力较差。而且多数产业能够带动的关联产业较少,从而产生的经济联动效应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产业链较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从整体上看,弥勒县各种产业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只要细加研究就会发现,弥勒县的各种产业普遍存在着产业链较短的问题,而且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涉及到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都只是在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后就投入市场,导致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不强。此外,由于未能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弥勒县域各种产业的发展。
(四)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弥勒县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专利申请量不高,大部分产业都是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传统产业中通过规模提升得到发展,产品绝大部分还处于传统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除了烟草产业外,其他各产业的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弥勒县域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继续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弥勒县域经济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在第一产业方面,要走精品农业之路,尽可能提高亩产均效益,并积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从而提高综合效益;在第二产业方面,必须改变主要靠政策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断加大内涵式发展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从而做强第二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从而做大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二)扩大支柱产业范围,提高非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弥勒县唯一的支柱产业,尽管烟草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市场需求毕竟有限,而且不同的地区实行区域垄断,烟草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已是十分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弥勒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就必须扩大弥勒支柱产业的范围,提高非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弥勒县的自然资源情况和现有产业基础,可以考虑培育电力产业、煤化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主要是红酒产业)作为除烟草产业之外的支柱产业,对这些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三)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
提高弥勒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发展,还必须对各种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延伸,培育产业集群,尤其是需要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要根据各乡镇的发展特点、区位优势、产业布局要求和产业组织规律,制定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并主动进行引导和服务,发现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并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地方网络的形成。
(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国家的战略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弥勒县经济总量有限、总体科技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滞后的现实,弥勒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应当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在项目选择上,要以关键领域突
破为主,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在技术进步上,要坚持引进国外技术与自主开发并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再次,在发展载体上,要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由企业来主导高新技术的研发。最后,在空间布局上,要以科技工业园区为主,以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者丽艳.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8:253-254.[3]蔡达菲.关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9):45-49.[4]张海峰,张明举,赵涛涛.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810-2812.[5]郑慧娟,柴洪.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特点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69-73.
第二篇: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物流园区是集聚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的实体型经济模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是满足其它产业经济的配套服务。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物流园区的建设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资源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物流特点,而物流的特点势必要通过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予以表现。物流园区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物流园区的建设还要根据本地区产业模式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因素。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西安产业发展的解构以及西安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物流园区发展的策略。由于城市的大小、区位、功能、产业优势等不同,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势必要依托城市自身的特点,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其它城市就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业发展;物流园区;西安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 ' an c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s gathering of logistics park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olid economy mode of logistics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gistics is to meet other industry economy of supporting services.From the purpose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Logistics Park is the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o related industries to provide efficient logistics services to specialized, intensive, process.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s and city of industr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rban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 of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while a city of industry also determines the city's logistic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will have to b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Logistics Park on the one hand you want to serve the region's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ecology to provide ancillary services to the region;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gion's superior resources and favourable factors.This article XI,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of XI '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 a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logistics park made a number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ogistics parks.Because the city's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size, location, function,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s will have to rely on city'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ct as hope through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ther urban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logistics parks;Xian
一个地区的生产资源优势决定了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必须依托自身生产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近而巩固优势产业在整个社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发展与物流发展的关系来看,产业生态决定了物流服务的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势必要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则要重点发展制造业配套服务型物流;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则要重点培养第三方快递业物流。反过来讲,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影响或制约着其它产业的发展,由于现代物流已成为各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备配套产业,物流产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其它产业的发展水平。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区域产业规划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粗放型的产业模式逐步向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技术促进型产业过渡。物流园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力求通过合力集聚,优势明显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从客观性角度来看,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基于该地区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物流园区。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
一、城市资源决定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方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城市的大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生产资源优势、行政资源、产业内外部环境、城市区域地位、城市发展历程以及产业发展历程等都对城市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宏观产业的规划和分布来看,城市决策者和产业决策者必须对这些宏观因素有着充分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充分调研和了解才能得出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才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讲,城市产业的发展则重点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生产资源,如城市的原材料优势、服务型产业资源,如人口数量。简单的例子就是拥有煤铁等资源优势则决定了其煤焦化工钢等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以高素质人才为主的城市则有利于发展高端服务业或各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目前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传统以生产资源决定产业发展的形势虽有所变化,但从产业客观发展的角度分析,采取产业发展的就近原则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来看,物流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另一方面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要根据本地区物流产业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规划,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同时通过必要的对策化解发展物流业的不利因素。
二、城市产业发展决定了城市物流园区的定位
目前物流园区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城市区位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特点不同,使得物流园区在规划和建设的定位也不同。从物流园区的分类来看,物流园区分为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四种类型。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主要根据区域交通地位规划建设,其主要的依托是要形成多种交通运输形式的无缝衔接,提供批量货物的快速转换[1];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则通常依托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并为其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商贸型物流园区则依托各类大中型商贸市场,如建材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五金专营市场等提
供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综合型物流园区则属混业经营,由于城市产业模式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单一的物流形式很难满足城市产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应运而生[2]。综合型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交通运输的主要节点,以城市物流服务和区域物流服务为主。
三、西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物流园区建设定位
西安地处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枢纽城市,交通发达,基础设施齐全。由于历史上特殊的城市地位,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西安还是我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这一切都为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实力。
西安目前的产业集多元化和高科技特点为一身,经济开发区带动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3],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
从西安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多元化、高科技特点决定了单一的物流功能园区肯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西安产业园区规划发展的特点构建配套的专业物流园区是可行的,也是集约化水平最高的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机械加工、航空制造要有配套的制造业物流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要有配套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西安的农业产业要有配套的现代化农业物流园区;而国际港务区经济则要有配套的港务物流和保税物流园区。基于产业优势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是西安物流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西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而物流园区实行专业化物流还是综合型物流则要根据具体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产业构成进行综合考虑。
四、西安物流园区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策略分析
1.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协同发展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中转区域、重型机械制造中心、中草药生产制造基地、现代农业培育中心。多元化的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建设必不可少。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各有优劣,要根据区域产业特征和优势统筹考虑,协同规划两者的建设[4]。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就非常符合西安的城市产业特征。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依托西安铁路货运南站,集中发展石油化工储备、机械建材、中药材储运等三大功能区,同时规划了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地方名优产品工业小区和西安市外迁企业小区。该园区综合考虑了长安镇所在的区位优势和区域产业特征,通过物流功能的主次突出既满足了区域产业对综合型物流园区的需求,但同时又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功能突出,强调了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而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则更加突出了西安物流园区及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占地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形成六大功能主轴、八大功能分区的功能结构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为: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城。西安国际港务区突出
了中国核心陆地港物流和区域中心城市物流港地位,从战略上对产业发展和物流规划做出了指导。
上述两大园区的建设正是西安综合型和专业型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的良好范例,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紧抓重点,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主次分明,通过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5]满足西安产业发展以及物流发展的要求。
2.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合理分布
西安城市大、人口多、产业多,多元化、多样性、区域性的物流需求特点明显,所以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兼顾城市区域产业的分布、人口特点、物流需求的差异进行合理布局。
西安做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就要重点考虑物流园区的布局,对于满足区域内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要按照经济、合理、便捷、高效的要求选择最佳地理位置,这一类园区宜构建于城市主城区之外以及城乡结合部[6]。这样的选择有多种意义,一是基于物流园区的功能,由于提供的是跨区域物流服务,通常物流园区的占地较大,通常只有城乡结合部可以满足这类物流园区的用地需求;其二由于城市较大,主城过于繁忙,交通等硬性条件的制约对大宗型物流在城市主功能区域的流动有诸多影响,不利于高效物流的发展;其三则是将这类物流园区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有利于带动城乡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和间接产业的发展。
对于满足城市内部物流需求的物流园区则宜构建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当然这一类物流园区不必要突出大而全,更重要的是专业化和便捷化[7]。大城市电子商务必然发达,对于快递业物流业态需求较大,而快递业物流的重要特点就是快,所以这一类物流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就要便于这种“快优势”的发挥,数量多、分布广泛是这一类物流功能园区布局的主要要求。
对于其它专业配套型物流园区如制造业物流园区、医药型物流园区,则宜与相关的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通常有二种方案,一种是在相关产业园区内融入专业配套物流功能服务,即在生产加工制造工业区内有专门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区;第二种则是采用就近原则,在开发区、产业园区相邻地建设配套物流园区。与第一种方案不同的是,这种就近物流园区通常可规划为综合型物流,可同时满足多个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物流需求。
3.利用西安人才技术优势发展科技型物流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产以势立。人才决定竞争力,科技构建竞争力,人才和科技做为西安的产业优势,是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目前,合国各地都在建设物流中心,各种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层出不穷,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功能有很大程度的重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就全国而言,在人才和科技方面具备与西安同等优势的城市很少,这是西安的优势,加上西安特殊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一众优势,就构成了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
[8]园区发展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科技的力量。所以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立足
高起点、高科技型特点,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率先实施物流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要致力于打造国内示范型、引导型和科技型物流园区;同时要在物流技术的研发、物流技术标准的制订、物流产业的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已越来越紧密,但物联网技术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流程尚待完善,这些不足为西安物流园区建设中利用人才和科技力量予以解决提供了突破点。西安物流园区的建
设要重点关注人才与科技力量的发挥,这是打造西安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和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兆云,陈潇尧,王喜富等.铁路物流中心业务流程及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8):190-192,19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16.010.[2]史成元.日照建材物流园区项目的投资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3]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4] 徐文静.德累斯顿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2,(4):118-120.[5] 韩波勇,庄雪洁.广东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和优化对策[J].物流技术,2012,31(1):53-5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2.01.019.[6]杜敏敏.铁路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0.[7]刘巍.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及规划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8]王钰铮,纪寿文.义乌小商品城网的电子商务物流业务流程集成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11):82-84.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21.027.
第三篇: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
**乡党委书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来,**乡党委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对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2011年全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完成任务2600万元的71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512万元,增长49.6%;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5412万元,增长54%;农业总产值达到8100万元,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较上年增长75.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较上年增长53%。
(二)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大力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工程。
土地平整取得突出成效。不断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可灌溉良田的有效灌溉和农业丰收,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规模产业,实现了苹果创强目标。
5、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等村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美化、亮化了村庄。
(三)城乡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建工作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人行道扩建、下水道修建、行道树补植、路面店面改造等10余项小城建工程,城乡亮化率、绿化覆盖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完善了小城乡功能规划,对小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特别在整治环境卫生上花了大力气,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新建了多个垃圾台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就全乡总体发展局面看,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社会和谐繁荣,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相对粗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果业、建材业、煤炭产业发展局面良好,但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相对比较迟缓,集群招商的效果不明显。三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强村建设力度大、效果好,经济薄弱村仅限于整治农村环境。另外,大多数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思想偏差,只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忽视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乏力。四是对外开放领域不够宽广。体现在重点大项目引进乏力,引进项目质量偏低等方面。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根据当前的发展局面,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果业强乡、打造全省文化名乡、建设全市商贸大乡”的发展思路,工业上上规模,农业上创特色,城建上讲个性,三产上聚人气,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建设水平、社会和谐水平、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立足培优扶强,挖掘发展潜力,在工业经济上上规模。工业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我们要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和节能降耗减排要求,大力发展工业。突出重点抓工业。抓好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增加值。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工业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争创省优、市优品牌,大力培育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主导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优势。建好项目抓工业。认真研究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带动乡域经济整体实力扩张。强化服务抓工业。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全力支持工业发展,继续实行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创优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思想向工业统一、精力向工业集中、措施向工业倾斜。
(二)立足富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新农村上创特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牢商贸重乡基础。培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区经济、村组经济,努力形成“户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特色、外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稳定粮油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油产量和质量。突出发展鲜干果产业、蔬菜产业和畜禽养殖业,扩大苹果、蔬菜和畜禽养殖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公路、沼气、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性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推出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的示范点。提升农民素质。利用好“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共同建设和谐**。
(三)科学规划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在城乡建设上显个性。根据城乡的产业、人居等发展需求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将全乡划分为行政区、商贸区、生活区三大区域。根据功能区划分特点,规划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步行街建设及街道的绿化、亮化和配套设施建设。
(四)立足壮大特色,积足发展后劲,在繁荣三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乡地处铜川、富平、蒲城三市县交界中心的区位优势,做活商贸物流,繁荣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餐饮、批发零售、娱乐、建材等商贸服务业,按专业特性分类规划建设商业街,吸引大型商贸零售业落户**,加快步行街和建材街建设,大力发展物流经济,使我乡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流通于一体的人流密集、物流通畅、商流兴旺的中心区域。
(五)立足争资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在扩大开放上求突破。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出招商引资大步伐。充分发挥**的生态、资源、交通优势,抓住产业项目、税源项目、品牌项目不放松,切实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产业政策,精心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中央、省、市盘子,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接替有序。借助省内外各类节会,大力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在**投资兴业。构建全民创业大格局。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全乡上下大力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生动局面,为商贸重乡建设助力添彩。营造加快发展大环境。坚持服务为本,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畅通“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大的支持、最佳的发展平台,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可发展、能赚钱。
总之,我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第四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市域社会治理,是指以地级市的行政区域为范围,依靠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主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对辖区内的人民、事务、组织等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总和或过程。市域社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枢纽角色和作用。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当前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在既有基础上寻找深化之路、实现在新时代市域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深入研究并予以破解。
一、绍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一)坚持党建引领
绍兴市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力量和资源统筹。一方面,以“五星达标、3A争创”“五星达标、和美家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强化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基层党建全域提升引领市域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基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以集中培训、基地跟学、师徒结对等方式,提高其能力。制定并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底线管理标准、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十条忌语”等,促进党组织书记作表率、守规矩、履好职。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以保民安赢民心。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加大对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危化物品、敏感物资、寄递物流、网吧、民宿等行业领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二是以集民智聚民力。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体制机制,激发、调动“红枫义警”“五邻社”“越乡村嫂”等一大批基层群众,开创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新局面,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增长点。三是以纳民言重民意。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涉黑涉暴、“两抢一盗”、电信网络诈骗、校园安全侵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打击整治重点,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三)坚持防范化解矛盾
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防范风险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及早防范,严把矛盾风险源头关。推广应用寄递实名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寄递信息实时采集、实时比对、实时预警。加强民宿行业治安监管,全市291家提供住宿服务的民宿(农家乐)实现“民宿移动采集系统”安装应用全覆盖。全面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决策前。二是及早发现,严把矛盾风险化解关。建成市、县两级大调解平台7个,乡镇平台118个,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元主体互动的矛盾化解体系。在交通、医疗、社保等13个行业设立69个专业调委会、157个调解工作室。注重培养专业调解人才,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充实基层调解力量。三是及早处置,严把矛盾风险管控关。全面整合各类防控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开展治安大巡防活动。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刑事解教人员、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管控,再犯罪率和脱漏管率均低于省定标准。
(四)坚持夯实基层基础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一是做强乡镇(街道)治理单元。深入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乡镇(街道)治理中枢,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规范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改善运行模式,推动行政资源、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二是做细市域社会治理细胞——“全科网格”。以农村80—120户、城市300户以下为标准,彻底整合原先的“七网八网”为一张“全科网”。切实发挥好网格员的信息员、服务员、宣传员作用。三是做专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广大乡贤及其组织在反哺家乡、奖教助学、扶危济困、道德示范、矛盾化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发展1832个村级乡贤参事会(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72%),会员20918名。
二、市域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安全风险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高度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是现代公共安全风险的最大特征。比如极端个人事件、生态环境危机、债务危机等,可能导致大规模社会恐慌传导。当前群众对环保、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风险的“燃点”和耐受度不断降低,一些以往的“普通事件”容易通过传播发酵引发公众负面情绪,甚至触发恐慌。
2.风险的易触发性和复杂多变性。当前自然和人为的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一些“天灾”受到“人祸”而放大影响。社会流动加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流动,违法犯罪空间扩大、链条拉长、机动性增强,既有社会矛盾和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潜在风险源不断增多。
3.风险的监管缺位和机制不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反恐防暴斗争复杂严峻,人员管控压力逐步增大,重点场所目标防范漏洞仍然存在。安全生产工作量大面广,执法代替管理的现象广泛存在。同时新兴行业领域不断出现,导致安全监管盲区随之而来,安全监管责任难于落实。
(二)社会结构调整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增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内由于政策调整及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各种矛盾纠纷多发、易发,且相互交织,城乡利益调整面将更大、更深刻,各方利益博弈冲突更为激烈,既对大局稳定、社会安定、公共安全等提出更高要求,又使社会治理难度增大、隐患增多。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问题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参与人数不断攀升。
2.信访压力和金融案依然严峻。当前由利益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不少,涉及的群体多、领域宽、诉求多,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思维仍根深蒂固。总体信访维稳形势仍较严峻,越级上访居高不下,信访案件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全国性、全省性的非法集资风险扩散到外地,外地输入型非法集资风险急剧上升,致使部分投资人经济损失较大,维稳压力增加。
3.心理问题和价值取向的错位。当前,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学业、竞争等心理压力加剧,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精神疾患、抑郁自杀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扭曲的心态、变异的心理,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使得报复社会、应激恶性案件等风险增加。
(三)网络技术革命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网络犯罪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利用网络谣言、舆情炒作等使社会热点发酵,进而带来群聚事件屡见不鲜。传统违法犯罪借助网络蔓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黄赌毒、盗窃、诈骗、传销及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快速增多。因网络漏洞造成秘密失泄、基础数据改变蒸发,进而引发金融紊乱、供电中断、交通瘫痪等公共安全事件将进一步增多。
2.网络空间治理缺乏有效的手段。以手机为基本平台的网络社会,使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甚至社会行为以新的机制形成,传统的社会管理已难以奏效。具体表现为:手段不适应,现有的新闻管理方式手段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管理缺乏支撑,对一些网站的查处存在处置效率低甚至无法处置等问题;治理缺乏震慑,查封的处置权限、约谈等措施没有震慑力;风险缺乏评估,缺乏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估意识和工作机制,容易导致舆情的发酵和事件的复杂化。
3.平台整合数据共享进程有差距。网络技术与社会的全方位融合,数据信息炸裂式增长,但操作平台分散,大部分不能互通,还存在不断新增的趋势。部门数据鸿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重要信息无法共享,多头采集、更新不快、利用不足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如一些村级网格员要熟练掌握十来个APP采集信息方式,一些镇级指挥室有七八种系统接入,并要分别受理、处置各个平台的事件和信息。
(四)履职能力不足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1.部分工作理念不够适应。市域社会治理涉及众多主体与对象,需要统筹全局、系统治理、整体发力。但在现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不少地方和部门,仍存有老观念、运用老方法,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中,仍存在“做自己会做的,而不做自己应当做的”,有时出现治理“真空”,有时又存在交叉治理,甚至存在“文件打架”。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老思想,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破解难题的能力不足。
2.社会参与程度不够深入。培育、引导、推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办法和措施仍然不足,群众自治队伍相对缺乏,对社会组织的引导不够,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应有作用未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社会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管理水平不高,在社区教育、社区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等基层治理方面存在参与领域不广、不深,发挥作用及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
3.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新时代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元化参与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还未形成。统筹衔接机制尚不完备,资源共享共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需要继续打通卡口。人才保障机制有待加强,社会治理人才还有一定的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热心肠的网格员、调解员、村官、社区社会工作者等。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夯实基层基础等前提下,在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丰富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1.提升党组织统筹能力。加强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统领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党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及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各级党委统筹谋划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研究确定本地市域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政策导向、目标任务、方法路径,制定出台政策意见。深化完善“堡垒指数”星级管理,定期分析研判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倒排一批软弱落后党组织,加快整转提升。深化“亮旗”行动,全面推进“五星”系列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主动亮剑,带头示范,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2.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大力实施“法润绍兴”行动,使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的理念深深扎根广大市民的内心,融入到血液。实施“民主法治村(社区)”亮牌提升工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法治惠民”工程,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构建网络立体化的法律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农村党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挖掘一批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党员、村(居)民代表以及居住在村(社区)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命名表彰一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实现家家都有“法律明白人”。
3.提升文化引领能力。健全“最美绍兴人”挖掘培育、学习宣传工作机制,实施“千村万户文明示范工程”,设立“新风榜”“功德榜”“和谐榜”等文明榜单,实现德润人心。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依托其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深入人心的法治小品、法治汇演、法治晚会等乡土气息较强的活动,发挥其中心集聚效应,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广泛开展村级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活动,加强身边好人选树培育和学习宣传,组织先进典型“晒、比、读、讲、演”等活动,用好典型示范,汇聚社会善行。挖掘乡土文化,厚植文明乡风,弘扬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领。
4.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健全完善行政、司法、人民调解、专业调解“多调合一”的调解制度,拓展专业、行业、企业、市场调解领域。充分利用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将线下纠纷尽量引导至线上调解。创新调解主体,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拓宽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渠道,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构建三级心理服务平台,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预警干预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防管理机制,向辖区公众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实施“雪亮工程”,加快社会面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加强其在重点人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应用。
5.提升工作推进保障能力。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保障,将其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按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牵头抓的思路,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按照权责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原则,建立市域社会治理配套保障机制,强化力量、经费保障。坚持试点推进和全面部署相结合,选择县(市)和乡镇(街道)先行先试,适时总结推广。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督考工作体系,建立督查考核奖惩问责机制,通过组建工作指导组、督查组等方式,加强动态督查。
第五篇:浅谈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以石狮市为例
浅谈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石狮市为例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本文以石狮市为例来讲述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市的服装产业群是我国沿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石狮的服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都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从原材料到成衣,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并形成了整体优势。基地化生产特征也开始凸现,石狮市已经形成了彭田运动服装、凤里童装两大服装基地。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使得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服装市场、面料市场和辅料市场,以服装市场为例,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及其原材料集散地之一,全市共有18条以服装为主的商业批发街,8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18条商业街上分布着1万多家商店,其中有6000多家服装店,从商人员3万多人,服装年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而且,石狮市正在投入资金建设大型现代化服装商城,服装城中心区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为了提高竞争力,石狮服装业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营销网点四通八达,为石狮服装更快、更多地占有市场提供了充分保证。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具有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和意大利,那些特色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要比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表现得更为良好。那么,以石狮为代表的中国服装产业集群有什么特征呢?
(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主要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主要以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的小企业群生型。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与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不同,石狮服装产业群众多的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竞争力较强的有机的产业群落,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3)多数集群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少数集群步入成熟期。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这个时期集群内企业较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集群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并趋于价格竞争模式。
(4)集群内大企业地位彰显。据统计表明,服装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仅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5.37%,而工业总产值则占到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67.41%,销售收入占61.69%,利润总额占70.24%,平均职工人数占56.87%,产量占产业集群总产量的50%。仅占1/4的企业,用一半多的职工,创造出70%以上的利润,足见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平均水平,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以石狮为代表的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等先行优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服装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石狮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服装产品主要为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2)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加上设计能力差,企业很难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3)品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品牌的企业还比较少。石狮服装产业在福建省内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全国驰名商标还只有2个,国际知名品牌还没有。(4)人才紧缺:石狮市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现在服装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两类:一是设计师,二是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产业集群的特征和问题,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1)注重学习和创新、塑造集群持续生命力。从长远来看,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必定缺乏竞争能力。产业集群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知识在产业集群中的传播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服装产业集群明显知识流缺失,属于模仿复制型集群,创新和学习能力下降,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风险反而不断上升。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能激励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能使新技术会不断被采用、产生和提高,因此,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十分重要。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公共信息服务、行业信息服务、培训咨询、检验检测、专业设备设施共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服务、与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以及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为服装产业集群中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整体进步。
(3)强力打造服装品牌,带动产业由数量竞争向价值竞争迈进。品牌战略能带来销售渠道的变革和创新。销售渠道应由单一的批发市场走向多元化。品牌战略对产业内品牌提出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要求。个性化、差异化能为企业营造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高品质和高性价比可以吸引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从而激励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创新行为和服务意识,从而形成了“品牌促市场,市场助品牌”的良性循环局面。
(4)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借助其规模优势更有利于吸引人才。人才的不断引进能有效地提升了集群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又促进了集群人才的学习能力和集群对人才的培育力度,进而有效地增进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