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氯碱产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氯碱产业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氯碱工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随着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成熟,传统氯碱企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挤压,发展空间不断萎缩。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氯碱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氯碱产品在市场营销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氯碱产品的市场营销中的应对策略,对加快氯碱企业战略升级,积极调整产品营销模式都将是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氯碱工业 市场营销 发展趋势
氯碱工业是以盐和电为原料生产烧碱、氯气、氢气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氯碱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大,其下游产品达到上千个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延伸价值,广泛应用于农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电力、冶金、国防军工、食品加工等国民经济各命脉部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测算1万吨氯碱产品所带动的一次性经济产值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国一直将主要氯碱产品产量及经济指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氯碱行业发展现状
1929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氯碱企业--天原电化厂,从此揭开了国内氯碱工业从无到有的新篇章。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氯碱工业起步相对滞后,晚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氯碱工业也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
(一)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近几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氯碱行业依托本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规模实力快速扩张,并已迅速成为全球氯碱工业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中国烧碱产量达到2087万吨,聚氯乙烯产量达到1130万吨。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烧碱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38.7%左右,中国PVC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41.7%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氯碱大国,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氯碱行业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氯碱工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保约束问题,实现由世界氯碱生产大国向氯碱强国的转变,是氯碱行业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产业布局逐步调整。2010年底,我国烧碱生产企业176家,总产能达到3021万吨/年,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05.4%。烧碱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内蒙、新疆和浙江六省份,产能合计占总产能的59.4%。我国氯碱行业中拥有百万吨级别的化工集团也在逐渐形成,对于地域性的单个烧碱生产企业而言,2010年进入我国烧碱产能40万吨/年以上(含40万吨/年)规模的企业已增至15家,占总产能的25.6%,相比2009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另外,近几年来,西北地区逐步成为重要的氯碱生产基地。内蒙地区烧碱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8%。新疆地区聚氯乙烯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4.1%上升到2010年的13.4%。
(三)生产工艺不断优化。2010年离子膜法产能所占比例已提高到84.3%。2008年,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已研制开发出自然循环膜极距离子膜
电解槽,并在生产企业运行,运行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010年,中国山东东岳掌握了离子膜从原料树脂到离子膜交换膜工业品的全套制备技术,产品进入工业运行评测,并开始应用推广。我国一次盐水精制技术相继开发了陶瓷膜过滤器和CN过滤器,效果良好,在我国部分企业也均有装臵运行。135m3大型聚氯乙烯聚合釜投入运行,干法乙炔发生工艺不断成熟,氯碱装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氯碱行业的竞争力。
(四)市场需求保持平稳。烧碱下游需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仍旧以轻工、化工、纺织、冶金为主。氧化铝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氧化铝产能4035万吨/年,产量2894万吨;聚氯乙烯下游需求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受国内房地产及工业建设热潮拉动,管材、管件、型材、门窗等用量大幅提升,硬制品比例不断提高,软制品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消费区域仍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另外,随着中国氯碱行业的发展,烧碱和聚氯乙烯的出口开始增多,进口逐步减少,液碱已经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固片碱主要出口东南亚及非洲地区,聚氯乙烯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埃及和独联体国家等几十个国家。
二、氯碱产品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等新兴氯碱大国的崛起既改变了原有的全球市场格局,促进了整个氯碱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快速发展,但同时,中国氯碱产品在市场营销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物流成本上升。截至2010年底,我国烧碱生产企业176家,平均产能约17万吨/年;聚氯乙烯生产企业94家,平均产能近22万吨/年,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由于我国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保护,使得我国中小氯碱企业偏多,地区分布不均。虽然随着中西部地区氯碱工业迅速崛起,改变了氯碱工业传统的东西部分布格局,但是“西货东进”、“北货南下”的长途跋涉所需的大量运力和高昂的运费成本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氯碱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布局不合理如不得到有力调整,会对我国氯碱工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影响。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影响力不够。从当前的国际市场竟争来看,氯碱产品参加国际化的竞争不只是看某单一产品的竞争实力,更重要的是看企业氯碱平衡总体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目前有机氯产品、高档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对氯碱工业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小,开发力度不够。聚氯乙烯产品通用牌号多,专用树脂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产品少,PVC产品工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多在国外已经大量应用的领域尚未完全开拓,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不适应升级换代的要求。
(三)产能扩张过快导致行业恶行竞争。“十一五”后期,氯碱行业产能扩张过快,市场开发不够,导致各大生产企业开工率不足,2010年底我国烧碱产能达3021万吨/年,开工率约70%左右,PVC产能达2043万吨/年,开工率55%左右。按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仍有新的烧碱和PVC装臵投产。产能过剩将导致全行业开工率不高和恶性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价格进一步走低,全行业盈利能力降低。
(四)国际化进程中贸易摩擦加剧。随着氯碱行业的发展,国际化也在不断深入。2010年中国出口烧碱154万吨,出口PVC纯粉22万吨。在中国氯碱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一方面,跨国氯碱生产企业通过兼并、合营等方式进行资源重组,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构筑了合理的产品结构,进而获得了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地位,进而对国内企业形成冲击和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全球市场、贸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国贸易保护势力抬头,针对我国企业产品的贸易摩擦显著增多,国内企业的出口环境日渐恶化。同时,随着加入WTO后各种过渡性保护措施的逐步取消,海外企业低价倾销中国市场的风险也将逐渐增大。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复杂的外部环境将成为国内氯碱行业对外贸易必须面临的重要考验。
三、氯碱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国内氯碱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同质化的简单复制式的规模高速扩张阶段,最终导致产业集中度不高、低端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等一系列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根本问题。行业的发展必将对产品的市场营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氯碱产品市场营销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整个行业的赢利能力和产业升级。
(一)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机遇期。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为氯碱行业提供发展空间,氯碱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十二五”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国内氯碱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大背景下,以氧化铝为代表的烧碱下游行业和以型材、管材为代表的PVC下游行业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在这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氯碱及相关上下游行业企业间的资源重组、高附加值新产品制造技术的研发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的广泛应用等将成为这一阶段氯碱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更加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装备,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氯碱产品,紧盯新兴产业,服务新兴产业、融入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氯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氯碱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和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解决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是当前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现有区域资源、能源条件和产能分布现状,充分发挥各区域化工园区的功能优势,促进和推动行业整合,鼓励和支持优势氯碱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提高行业集中度。另外,还要积极推进氯碱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广相关配套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行业企业沿产业链方向整合相关的上、下游市场资源,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成本。
(四)加大大客户战略合作管理。大客户往往是各自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或重要企业,其一举一动均能吸引行业企业的关注,其战略决策、产品开发及技术研发方向、营销动向等往往成为其它企业模仿的方向。在竞争激烈的氯碱行业,应将大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在思想上重视大客户,培育以大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想大客户所想,急大客户所急,同时还要安排企业高层主管对大客户的拜访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客户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他们具体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总之,因为大客户在企业客户中占有较高的客户价值和影响作用,企业应围绕大客户为中心,采取项目组或者团队的形式为大客户提供增值、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大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培育良好的大客户关系,通过大客户营销战略来提升企业的营销效率和效益。
1.丁兴良.大客户战略营销 [M].企业经济,2008(01)
2.丁兴良.大客户战略营销的六大利器[J].化工管理,2009(04)
3.肖灵机、黄蕾、余鑫.工业品市场营销学[M].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9)
4.郝雨风.大客户战略与管理[M].企业经济,2009(01)
第二篇:氯碱行业发展研究
07年以来,氯碱行业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尽管这几年间国家对其做了结构调 整,例如关闭了小企业,30万吨以下项目不审批,限制上新项目等等。但是靠生产 单一氯碱产品(烧碱、液氯、PVC等最基本的产品)的企业确举步维艰,而循环型企 业,西北、内蒙等拥有原材料的企业日子可能相对好些。面对国家经济的放缓,房 地产等行业的不景气,以及产品的市场饱和。放眼未来十年,这些靠单一生产最基 本产品的氯碱企业,它们的未来之路再哪里?
前十年简单概括:加入WTO以后,经济持续高增长,有色金属供不应求,新工艺、先进工艺得到应用,各地有色金属企业技改扩产,世界经济萧条,国内4万亿刺激,新旧工艺盲目扩张,有色金属库存积压,企业亏损严重、生存艰难,多数企业减产或停产。
后十年简单臆想:市场经济,适者生存,先进工艺进一步得到应用,多元化企业熬过冬季,有头脑、有思想企业开始带领行业发展,银行持续收拢资金,企业负债压力加大,国有企业多数继续亏损存活下来,大产能、大投资工艺项目或拉跨一部分企业,国内行业扩涨减缓,国外市场开始发力,新技术、新工艺继续在国外得到应用,但市场供应关系难以逆转,国内多数企业生存任然艰难。
服务全向:以前要什么设备,基本上是厂家生产好了,只能按型号进行选择,自己没有决定权,你所能决定的就是选那个厂家的同型号或同参数的设备。现在是厂家服务很全面了,你可以把你的要求提出来,由厂家帮你进行设计或选型,也可以针对你公司的要求制定适合你们的产品。而且跟踪服务,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随时可以咨询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那么这台设备对你公司的现场、工艺的适应性更强,更有利用产品质量的保证。有些设备厂家还会到厂内免费进行小试,效果直观,你可以根据效果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产品。
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过程中,自电解槽阳极室流出的淡盐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氯气,一般在0.5-0.8g/L。这部分氯气若不除去,将在淡盐水的输送和再利用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如服饰管路和设备、影响盐水的精制和沉降、服饰碳素烧结管、使螯合树脂中毒。污染和恶化生产操作环境等,因此,淡盐水在重饱和前必须进行脱氯处理。
离子膜制碱法在生产过程中会副产大量的淡盐水,其中NaCl 的质量浓度达到200 g /L 左右。
淡盐水是盐水电解后的产物,由于淡盐水中NaCl 浓度较低,电解效率低,电耗升高,而且电解出的产品浓度低,严重损害离子膜。因此,在离子膜法制碱工艺中,淡盐水必须定期外排。如果对于氯碱行业淡盐水不进行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离子膜淡盐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5]:
(1)温度较高,脱氯淡盐水约75 ℃,经膜法除硝处理的部分淡盐水与未处理的淡盐水混合后约60 ℃;
(2)氯化钠浓度在180 ~ 200 g /L 范围内,常压条件下沸点约为103.5 ℃;
(3)较为纯净,Ca2 +、Mg2 + 等杂质含量小于4×10-5 mg /L;
(4)腐蚀性强。
PVC---聚氯乙烯
电石法:利用电石(碳化钙CaC2),遇水生成乙炔(C2H2),将乙炔与氯化氢(HCl)合成制出氯乙烯单体(CH2CHCl),再通过聚合反应使氯乙烯生成聚氯乙烯—[CH CHCI]n—的化学反应方法。
对于氯碱行业淡盐水的蒸发浓缩上,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是3 ~ 5 效,而且蒸发器效数越多,投资越大。
(3)MVR技术。MVR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热泵技术,将淡盐水浓缩至饱和,达到进离子膜电解槽的要求。
MVR(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是重新利用蒸发浓缩过程产生的二次蒸汽的冷凝潜热,从而减少蒸发浓缩过程对外界能源需求的一项先进节能技术。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德国和法国已成功的将该技术用于化工、食品、造纸、医药、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等领域。MVR的工作原理是将低温位的二次蒸汽经蒸汽再压缩机压缩,以提高温度、压力和热焓,然后再进入蒸发器冷凝供热,以充分利用蒸汽的潜热[7]。这样,原来要排放的废蒸汽就得到了充分利用,既回收了其潜热,提高了热效率,又可回收蒸汽冷凝液。MVR系统除开车启动外,正常运行后整个蒸发过程无需生蒸汽。
由于膜过滤技术仍处于开发阶段,还未见到相关的文献报道,因此在后文的比较中暂不考虑。多效蒸发、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工艺比较见表1(按配套15 万t /a 离子膜烧碱装置)。
1生产流程
编辑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碱的主要生产流程
精制的饱和食盐水进入阳极室;纯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阴极室,通电后H2O在阴极表面放电生成H2,Na+则穿过离子膜由阳极室进入阴极室,此时阴极室导入的阴极液中含有NaOH;Cl-则在阳极表面放电生成Cl2。电解后的淡盐水则从阳极室导出,经添加食盐增加浓度后可循环利用。
阴极室注入纯水而非NaCl溶液的原因是阴极室发生反应为2H++2e-=H2↑;而Na+则可透过离子膜到达阴极室生成NaOH溶液,但在电解开始时,为增强溶液导电性,同时又不引入
新杂质,阴极室水中往往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
2主要原料
编辑
氯碱工业的主要原料:饱和食盐水,但由于粗盐水中含有泥沙、Ca2+、Mg2+、Fe3+、SO等杂质,远不能达到电解要求,因此必须经过提纯精制。
3工艺设计
编辑
一次盐水
一次澄清盐水的制备是氯碱生产工艺至关重要的工段,精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传统性的一次盐水精制工艺,采用配水、化盐、加精制剂反应、澄清、砂滤,然后再经炭素烧结管过滤器过滤。近几年新建氯碱装置一次盐水工艺大都采用膜过滤技术制取精制盐水,该工艺路线省去了砂滤器、炭素烧结管过滤器。经生产实践证明,经膜过滤分离方法制得的一次盐水质量指标、设备投资等都比传统工艺理想。所以一次精制盐水工艺采用膜过滤器过滤工艺。
二次盐水精制
离子膜法电解槽使用的高度选择性离子交换膜要求入槽盐水的钙、镁离子含量低于20wtppb,普通的化学精制法只能使盐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降到10wtppm左右。若使钙、镁离子含量降到20wtppb的水平,必须用螯合树脂处理。
二次盐水精制的主要工艺设备是螯合树脂塔,分二塔式和三塔式流程。塔的运行与再生处理及其周期性切换程序控制,可由程序控制器PLC实现,PLC与集散控制系统DCS可以实现数据通讯;也可以直接由DCS实现控制。伍迪公司采用的就是二塔式,其他公司采用三塔式流程。建议采用三塔式流程。
电解工艺
能够提供离子膜电解槽的专利商有旭化成、伍迪、氯工程、北化机等厂家,这几家公司的技术都是成熟的。槽型为复极式自然循环离子膜电解槽。
淡盐水脱氯
淡盐水脱氯有两种工艺路线:一种采用空气吹除法,该法脱氯效果欠佳,从淡盐水中分离出来的废氯气纯度低,无法汇入湿氯气总管送氯气处理工序,只能由烧碱液循环吸收,制成次氯酸钠溶液。另一种采用真空脱氯法,该法脱氯效果较好,通过蒸汽喷射器或真空泵提供的真空系统将含氯淡盐水中的游离氯抽出分离后进入湿氯气总管。建议采用真空法淡盐水脱氯工艺技术。
氯氢处理
1、氯气处理
由电解槽出来的湿氯气,温度高并伴有大量的水蒸气和杂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必须经过冷却、干燥和净化处理。
氯气处理系统分为冷却、干燥、输送三部分。
冷却选用填料式洗涤塔,能够较好地除去湿氯气带出的盐雾,填料采用CPVC花环。氯气冷凝下来的氯水回收送淡盐水脱氯工序。
对于干燥部分,在实践应用中已采用过多种干燥塔型和不同的组合方式,比较典型的有: a、一段泡沫塔、二段泡沫塔;
b、一段填料塔、二段泡沫塔;
c、一段填料塔、二段泡罩塔。
国内采用最多的是填料塔和泡沫塔组合,这是两种典型的塔。
泡沫塔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塔板数多;缺点是操作弹性小、不便于增加硫酸循环量,操作弹性仅为15%,塔板阻力降大,一般为100-200mmH2O,而且开孔的加工精度、酸泥沉积等因素易影响其操作稳定性。
填料塔操作弹性大,易操作,压降小,但投资大,有效塔板数少。
泡罩塔的特点介于泡沫塔与填料塔制碱,塔板数多,压降与泡沫塔相当,操作弹性比较大。经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比较,应选择二段干燥;一段为填料干燥塔,二段采用泡罩干燥塔。氯气输送设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环泵,另一种是离心式压缩机。液环泵对氯气含水量要求不苛刻,但动力消耗大,输送量小,出口氯气压力低,适用于生产规模在5万吨/年烧碱能力以下的氯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具有输送量大、排气压力较高、运转平衡、得以改善工作环境等优点。该设备能量消耗与同气量液环泵相比节电50%,但要求氯气中含水量<100wtppm,适用5万吨/年烧碱规模以上的装置输送氯气。
建议氯气处理工艺方案:湿氯气经氯水洗涤,钛管换热器,氯气除盐、降温后经一段填料塔、二段泡罩塔干燥,使氯气含水量≤50wtppm,氯气输送选用大型离心式氯气压缩机。
2、氢气处理
由电解槽出来的氢气温度高、含水量大、且含碱雾,故必须进行冷却。冷却系统分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两种,建议选择氢气洗涤塔直接洗涤冷却降温、列管换热器间接冷却,水环式氢气压缩机输送。
3、废氯气处理
废氯气处理接纳开、停车时的低浓度氯气和事故状态下氯气系统的泄压氯气,可采用烧碱液吸收或石灰乳吸收,石灰乳吸收效果差,设备庞大,需连接搅拌,动力消耗高,操作环境恶劣。建议选择烧碱液循环、冷却、吸收废氯气,制成次氯酸钠溶液。
氯气液化
通常根据氯气压缩机压力的不同,将氯气液化方式分为高压法、中压法和低压法三种。高压法消耗冷冻量少,不需要制冷机,能耗低。
优点
编辑
离子膜烧碱优点(1)烧碱质量高成品烧碱含R;,}' 30} 50 mg/ kg,可满足化纤、制药等行业对高纯烧碱的质量要求。(2)能耗低国外离子膜法氯碱生产,吨碱综合能耗(蒸汽消耗折算计入电耗中)为2250kW“ h,比隔膜法的平均3 200 k W ” h节省950 kW " h}'}。(3)投资省离子膜法氯碱生产比水银法制碱节省投资10%一15%,比石棉隔膜法制碱节省投资15%一25%。(4)无污染离子膜法氯碱生产没有废物,不存在水银法制碱的汞污染和隔膜法制碱的石棉废物等污染问题。(5)氯气纯度高通常氯气纯度>99%,是很好的有机氯生产原料。(6)氢气纯度高通常氢气纯度>99%,可直接用于要求高纯氢的场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离子膜结构、电解槽设计和电解工艺等方面应用,给离子膜法氯碱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篇:我国调味品产业与市场发展问题
我国调味品产业与市场发展问题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为调味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不利的因素也非常多,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危机同在。
“黑调料”充斥低端市场
近日,在国家质监总局组织的一次质量抽查中,发现酱油、酱产品有1/4不合格,有的产品防腐剂竟超标10倍。而此次曝光的酱油、酱产品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笔者在一家食品专业网站上输入“调味品”进行搜索,仅仅两个页面就包含“北京:鲜风牌鸡精因不合格下架”、“成都食品调味品问题多”、“‘红梅牌’调味品被查出质量不合格”、“1至2月份郑州鸡精合格率不到三成”、“杭州查获440公斤假冒味精”、“非碘私盐冲击食盐市场”、“石狮查获43箱假醋”、“温州查获600包假冒鸡精”、“南京市场假胡椒粉泛滥”等负面报道,占所有搜索结果的1/5以上。
笔者走访了几家大型超市,并没有发现近期被“通缉”的这些调味品,但在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食杂店和农贸市场发现,这些流通渠道里销售的调味品问题很多。以酱油为例,这里大部分都是杂牌、小厂的产品,还有的甚至是无厂名、厂址、保质期的“三无”产品;有的产品根本没有酱油应有的酱香味和鲜味,只有咸味,还有的甚至有些苦涩的味道。香辛料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不少农贸市场里销售的辣椒粉、花椒、大料等大多为露天摆放,连最起码的卫生都无法保证。
高成本低效益
调味品行业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受原料市场价格与人们消费水平影响较大,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生产工艺周期长、资金占用大、周转慢,且产品本身附加值也很低,因而,“高成本低效益”一直是行业中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近年来,由于行业技术门槛低,外来资本很容易进入,无论个体、集体还是合资企业都相继增多,使市场需求总量趋向过剩。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一些调味品企业彼此竞相压价,大打价格战,导致本就收效甚微的调味产品利润更加微薄,更有甚者是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为分得一匙残羹,有的偷工减料、降低质量,有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大行其市,这样不但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严重无序,更使调味产品的利润、档次极度降低,我们的企业也难创造出质量效益。同样,整个行业也无力使产品价格战从根本上转变为品牌价值战。
地方品牌居多品牌知名度不强
受地方风俗和个人口味喜好的差异性影响,调味品业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已逐步发展为区域性品牌,产品已辐射到部分临近的省外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并不多,就“四大名醋”而言,也还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据地呈主流消费。目前,国内调味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山西、四川几个省、市,其中上海的市场份额达30%以上,有上海太太乐、上海味好美等较多知名企业,其他地区如广州致美斋、北京王致和等亦表现不俗。从品牌结构来看,能在全国市场叫响的品牌比例不到1%,当然这与产品的风味、企业的规模、品牌的价值、地方的差异无不相关,不过,也与调味品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不重视市场需求和强化现代营销有直接的联系。因而,“长期局部作战、市场范围不广,品牌知名度弱”是调味品业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市场对调味品需求日趋旺盛的背景下,国内某些调味品企业的发展步伐却显得相对滞后,整个行业中具有规模效应、强势品牌的企业并不多。据笔者了解,近年来,由于行业技术门槛低,外来资本很容易进入,因此一些调味品企业彼此竞相压价,大打价格战。有的企业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傍名牌大行其市,不但造成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化,更让整个行业无力从产品价格战转变为品牌价值战。此外,受地方风俗和个人口味喜好的差异性影响,调味品业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品牌并不多。因而,市场范围不广、品牌知名度弱已成为调味品业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原料涨价持续不退生产硬成本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在调味品生产遭遇了原料涨价的风潮,从2006年下半年到现在,原材料的不断上涨,市场价格大幅度的波动,极大地影响了调味品生产与市场的销售。同时,随着国家对调味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调味品各子类产品行业标准陆续出台,调味品制作的用料越来越规范。如鸡精行业标准出台后,对鸡肉和氮含量两项硬指标的规定,使得全行业的鸡精制作成本大幅度上涨,鸡精即将面临全行业大涨价。展望未来市场,调味品价格将会随着其原料成本的上升而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
第四篇: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蓝莓市场尚不完善,存在着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加工产品原料短缺、加工产品类型少、质量低等问题。本文研究了蓝莓鲜果、加工品的市场供求关系,调查了蓝莓加工产品种类,分析了蓝莓产品的消费特点,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蓝莓鲜果加工产品市场现状产业发展
蓝莓,学名越橘,是越橘中的蓝果类型。目前用于加工及栽培利用的主要有3类:北美越橘、欧洲越橘和笃斯越橘。其中欧洲越橘是黑果类型,欧洲野生,加工品质优良。国内仅少量进口原料,用来提取花青素类产品。笃斯越橘为我国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野生分布,每年产量数千吨,早期多数出口,少量加工产品,而且目前笃斯越橘原料少量出口,多数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部分生产企业就地加工,形成各类产品,还有少部分作为原料在其他省份加工。野生笃斯越橘资源蕴藏量及可采收量均有限,并且由于单产低,人工移栽及育苗栽植难度大,未实现人工栽培。北美越橘品质优良,果实酸甜适口,并且类型丰富,适宜区域广,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均有适宜栽植的类型,果实既适于加工,也适于鲜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并在栽培上迅速扩展,继美国1937年开始人工栽培后,迅速扩展到加拿大、欧洲,以后又扩展到大洋洲、日本和南美洲。中国从1981年开始引种试栽,30余年来在育种、栽培、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1999年开始北美越橘在我国实现了产业化种植生产,2002年鲜果在北京、上海两地试销,2005年以后有部分基于栽培北美越橘为原料的加工品陆续上市。本文涉及的蓝莓加工品为以上3类原料果实所形成的加工品,蓝莓鲜果来自北美越橘的品种。目前国内蓝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鲜果及加工品市场需求大幅上升,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蓝莓市场尚不完善,存在着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加工产品原料短缺、质量良莠不齐,初加工产品卫生状况不佳,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等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企业、基地和消费者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蓝莓市场和产业现状,研究制约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中国蓝莓市场现状
1.1 蓝莓鲜果市场的供求关系
对中国蓝莓市场的供给调查主要有为产品供给源、品种、数量和售价等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市场销售的蓝莓鲜果全部为进口,并且数量极少,仅限于上海、北京等超大型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超市,售价昂贵,价格约600元/kg。从2002年开始,国内各产区开始陆续产果,市场鲜果供应量大幅上升,参与蓝莓鲜果生产的规模较大企业,从2002年的1家上升到2010年的约16家,近年这些企业的商品果生产基地多已进入盛果期,蓝莓鲜果的供应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蓝莓鲜果供给源已转为国内企业供给为主。据统计,中国蓝莓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持续快速上升,2001年—2007年栽培面积分别为24、53、95、143、198、597、1323hm,产量分别为3、17、72、181、342、390t。到2010年,蓝莓栽培面积超过5000hm(包括未投产面积),产量超过1000t。随着鲜果产量的逐年提高,鲜果的平均零售价已从最初的400元/kg(盛果期价格)降到200元/kg左右。但目前的鲜果市场零售价格仍然很难被多数果品消费者接受,而且鲜果零售价远高于鲜果的生产和市场流通成本,综合以上结果,初步可以认为,目前我国蓝莓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市场上的进口鲜果供给以冬季无果期进口量较多,主要来源是智利和阿根廷,开始批量进口时间为2007年,气候进口量迅速增加,到2010年,进口量约100t。由于蓝莓果实不耐贮运,果实从采收到销售的冷链系统建设是完善蓝莓鲜果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多数蓝莓鲜果产品 的运输过程均在常温下完成,在运输过程中果实腐烂率高、水分 1 22
流失大、震荡擦伤果实较多,严重影响了果实商品质量,并增大了果品流通的损耗,同时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流通距离和区域。
1.2 蓝莓加工品市场的供求关系
我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区有利用中国东北野生蓝莓进行加工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野生蓝莓、红豆越橘、树莓等加工产品。但一直以来产品影响范围很小,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对蓝莓等果实营养保健价值认识水平都不高,一直未形成产业。20世纪80年代,蓝莓加工研究工作有所发展,也有新产品出现,但产业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初,世界范围的蓝莓热,我国蓝莓加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前后,仅野生蓝莓产地附近的几家企业少量生产加工品,销售也仅局限在局部市场。到2010年,进行蓝莓加工的企业已超过100家,产品有10多个大类几百个品种。
目前,我国的蓝莓加工品原料绝大多数为野生蓝莓,产地以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区为主,分布面积182000hm,但可采收量很少,2003—2007年,年采收量为400~7000t,2008年以后每年产量为
3000~4000t。2007年以前,70%左右的衍生蓝莓加工成速冻果出口,伺候,年出口量不足采收量的30%。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要考虑资源的更新周期和永续利用,不能过度开发和采摘,儿中等规模果汁加工企业一套生产线半天就能加工50t原料,全国的野生蓝莓年产量尚不足一家企业半年的加工量,这也是目前蓝莓深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料短缺,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也同样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加工产品的质量。蓝莓果汁,果酱和果酒中果浆含量较多,但野生品种果实偏酸、颗粒小,少量用于加工的栽培品种也是品质较差的,这就直接导致深加工产品必须添加大量的糖或甜味剂。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蓝莓加工制品质量标注,蓝莓加工品品质出现分化,以目前产量最大的蓝莓果汁为例,质量较好的蓝莓果汁通常每瓶售价为30元,其中有栽培品种果实成分,且浓度较高;每瓶售价3元左右的蓝莓果汁中基本不含蓝莓成分,重要是利用蓝莓香精勾兑而成。这些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严重影响了蓝莓加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2
1.3 蓝莓加工产品的种类
(1)初加工产品蓝莓加工品主要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类,初加工产品的主要类型有干果、冷冻果和纯果浆,可作为添加成分直接融入到加工品中。作为深加工原料,初加工产品在市场销售较少,通常以网络销售和直接销售为主,无品牌产品居多。初加工产品以干果和冷冻果为主,纯果浆仅占较小的比率。但纯果浆在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包装简陋(通常为塑料桶或密封袋包装),杂质较多等,卫生情况堪忧,急需规范和管理。
(2)蓝莓果汁果汁是中国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蓝莓加工品,在品牌数量、消费总量、知名度方面均处于加工品的前列。据笔者调查统计,中国市场拥有独立品牌(不考虑包装容量)的蓝莓果汁品种约30余种,从价格看可以分成3档,即每瓶10元以下、每瓶10~20元和每瓶30元以上,包装材质以玻璃瓶居多,但是20元以下的与30元以上的产品在包装档次上明显不同,尤其是过100元以上的蓝莓果汁(进口蓝莓汁价格均在100元以上),虽然包装材质也是玻璃瓶,但在包装物的商标设计、图形设计、文字和色彩设计上,通过合理配置组合,达到形式美的效果,给人以豪华的感觉。国产果汁在产品商标设计方面,有源于蓝莓颜色的设计,如蓝格格、蓝牙、蓝吻等,有借助产地宣传的,如长白工坊、北纬53°等,其中蓝牙、长白工坊、蓝格格、兴安庄园、哇哈哈等知名度、零售终端铺货率较高。另外,从蓝莓果汁产地看,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市场的蓝莓果汁绝大多数原料都是野生果,生产厂家位于野生蓝莓的主产区,如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非产区加工厂通过收购原料进行生产,分布在浙江、大连、江苏等地。从产品品质分析,每瓶10元以下的果汁,基本不含蓝莓纯果浆,过通过勾兑香精再添加野生蓝莓果而成,营养成分有限,由于制作过程中果粒不易清晰和过滤,经常含有果梗、果叶等杂质。20元左右的果汁中有部分品牌含有蓝莓原浆,最多可达50%,进口产品中果浆含量较高,价格也昂贵,但从零售情况看,还以10元以内蓝莓果汁销售居多。目前含果粒的蓝莓果汁把北方市场作为主销区,南方市场对果汁品质要求较高,刚进入时不断接到消费者对杂质的投诉,因此销售增长缓慢。
(3)蓝莓果酒中国市场的果酒类中葡萄酒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葡萄酒行业中排行钱10位的企业可占行业利润总额的80%以上,主销区集中在中国的沿海一带,中西部销售份额较小。其他果品,如梨、浆果(如桑葚)、山楂,酿造的果酒量很少。蓝莓果酒的加工酿造比果汁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由于酒类的酿造工艺要求原料果含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之果汁要求偏高,具有一定的滋补和保健功效。从笔者市场调查情况看,不同品牌的蓝莓酒大概有20多个品种,生产企业均分布在野生蓝莓产地,只有青岛一家是委托加工的形式,很多企业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了高中低档不等品种,如忠芝、鑫野、超越等品牌,产品价格从每瓶10~300元不等,另外兴安庄园和北极冰品牌推出了品质更高的蓝莓酒,单瓶售价在1000元以上。从销售渠道看,以超市、专业店、餐饮店、展会、网络直销为主,烟酒专卖等渠道较少,销售区域以产地东北三省较多,沿海发达城市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4)蓝莓罐头和果酱中国目前是生产果品罐头的大国,品种和产量均处于世界前列,生产技术和工艺等有明显的优势,其苹果、柑橘等罐头加工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这些地区的设备优势开展蓝莓罐头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沿海地区也是目前我国蓝莓栽培的主要区域,生产更具优势。另外也有利用野生果生产的蓝莓果酱产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只有辽宁、黑龙江等省生产的少数几款产品。蓝莓果酱品种也较少,多来自野生资源,市场上仅有1中产品采用栽培品种原料。自从销售情况看,蓝莓罐头、果酱在销售区域上和果汁、果酒有明显的不同,东北地区品种较为单一,而上海等大城市较多,这可能与不同
地区的饮食消费习惯有关。蓝莓罐头必须直接使用果实,市场调查到的2款产品价格分别为20元(野生果实)和25元(栽培种果实);而果酱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产品价格7~25元,按目前原料果实价格,野生种蓝莓冻果价格已经达到4万元/t,低价位产品只能通过降低原料量来实现。目前国内销售25元左右的蓝莓果酱,原料来自栽培品种,品质与进口产品相当。从消费者反应来看,普遍认为果酱中含有较多整个果实、果胶较少的产品更放心。
(5)乳制品蓝莓乳制品中的蓝莓均为辅料成分,部分产品添加少量果粒或果酱,如部分酸奶产品。但大部分产品仅添加香料,实际不属于蓝莓加工品。由于乳制品属于日用消费品,流转看,因此大众接受程度高。产品中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国内5家以上乳制品厂家出产过相应产品,价格以低端为主。
(6)其他蓝莓产品出以上蓝莓品种外,深加工产品还包括糖果、烘焙类、果冻、保健品等食品类别,约100种,还有韩国、美国等开发的蓝莓提取成分化妆品,如韩国品牌The face shop和爱茉莉的蓝莓BB霜、护手霜、防晒霜、洗面奶等,卖点主要是延缓衰老等。
1.4 蓝莓产品的消费特点
中国消费者经过10年的认知,对蓝莓产品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大多数消费者只是停留在名称、属性等表面因素,对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等所知有限,由于中国市场人口基数大,需求总量不容忽视。经笔者对长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问卷和询问调查发现如下需求特征。一是需求总量开始上升。蓝莓属于新兴事物,产业处于成长期,虽然较之柑橘、苹果、香蕉等大宗果品需求总量仍然较少,但从国外请况看,目前产量仅能满足消费需求量的40%~50%,中国市场基数较大,随着人们对食品及水果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健康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这个方面蓝莓产品优势明显,相信国内需求一定会有很大增长空间。二是蓝莓需求动机呈现多样性特征。蓝莓消费者已由最初的以购买进口商品为主的阶层转为大众阶层,各类消费者动机不一,消费主体以孩子、老人、时尚青年居多,消费目的有健康、时尚、好奇、礼品等,表现出求新、求异、好胜等多重动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认识消费者的各种变化,明确消费主体,根据行业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抓住其从众、模仿等心理,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三是不同市场区域需求存在差异。例如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北方城市长春比较相似的南方地区,虽然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北方企业生产的蓝莓产品有些质量标准难以达到要求,但南方消费者对蓝莓果汁中的果肉成分,要求不能存在果蒂、果叶等,而北方用于加工的原料多是野生蓝莓,果实小、偏酸,生产工艺有限,采摘之后过滤较为粗糙,这与美国果汁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野生果即为中国引入的栽培品种,果大、水分多、营养成分高,且生产工艺先进,不存在类似问题。促进蓝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2.1 长远规划,扩大与原料基地面积
针对蓝莓加工品原料短缺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高瞻远瞩,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首先,加快蓝莓种植业发展,扩大蓝莓栽培面积。蓝莓已经从最初的24hm发展到2010年底的超过5000hm,发展迅速。特别是相关地区政府如吉林、辽宁、黑龙江愤愤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做出发展规划。蓝莓新栽培区域如浙江、江苏等地也快速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将达到6万hm,产量达到60万t左右,这是解决原料问题的根本措施。其次,要有效保护野生资源,在从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经验,积极探索野生资源的扩繁、扩建项目,利用人工技术使其大幅度增产。再次,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企业可以调整结构,在盛果期增加用于加工的鲜果比例(美国的栽培果中43%用于加工、45%用于鲜销,12%用于自采等),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鲜果的稀有性,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蓝莓商品果生产企业也可以重新定位,专门栽植用于加工的蓝莓品种,兴城蓝莓深加工专用原料基地,解决蓝莓加工业的“原料荒”问题。222
2.2 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产品品质
蓝莓鲜果从采收到销售的冷链系统建设是提高零售蓝莓鲜果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冷链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果实采收时遮阴处理防晒降温、果实快速预冷至10℃、冷藏间分选及贮藏、冷链运输、冷藏货柜销售等。冷链系统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并可有效降低蓝莓鲜果在贮运过程中的损耗,冷链系统的总贮藏期可以达到60天左右。中国已经建立了60多种果蔬汁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80多个果蔬罐头产品标准,但涉及蓝莓产品的行业标准还在酝酿中,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蓝莓加工制品优质化质量标准,安全作业卫生标准和监管措施。这是蓝莓加工业以产业化为前提,实施现代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蓝莓加工品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蓝莓加工品的产品说明中应明确标注果品含量,杜绝不含蓝莓成分的假劣产品进入市场,规范蓝莓初加工生产的管理,改善初加工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卫生状况,改进初加工工艺,剔除初加工产品的杂质。利用高科技检测系统对产品进行分析,制定涉及生产重要环节的各种具体的参数比例,如原料、生产人员、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质量控制等,并定期进行抽查,加强监管力度,有效提高整个蓝莓加工业的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树立精品意识,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针对蓝莓加工产品市场较为混乱的局面,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平台,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和谐发展,可以建立企业联盟,在协商共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确保食品安全,加强行业自律,共谋发展。推进地区间、企业间、消费者间的互动,可以使产业信息流循环畅通,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质优妩媚的蓝莓产品,不仅可以转变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为蓝莓产品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对蓝莓行业的满意度,还能够为企业赢得信誉,促进蓝莓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2.4 引入和研制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
中国从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以来,加工设备和工艺多是在引入基础上开发研制的,但是种类多集中于常规加工,对一些新科技项目还在探索中,如色素提取、果粉胶囊等保健品化妆品的研制,尤其是新兴的固体果蔬粉加工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鲜果可以经过低温干制粉碎后,制成蓝莓果粉,极易被人体吸收,营养成分更高,且便于贮藏运输,被广泛地应用于婴幼儿食品、糖果制品、烘焙类制品等。这些产品多适宜经济收入高、对新产品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比一般的深加工品增值空间要大,企业可以抓住机遇,紧跟国内外果蔬加工发展的新趋势,填补市场空白。另外,鲜果的采后贮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需要加强,具体如气调贮藏、机械冷藏、超声波处理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成为研究重点。
第五篇: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基地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思路,以“抓规划、上规模、强科技、扶龙头、增效益”为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校地合作、良种引进、基地建设、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由农户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转变,由坡地、土壤瘠薄地向平地、土壤肥沃地科学化选址转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1万吨,平均单产52公斤/亩,总产值4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目前,全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核桃专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是良种推广不规范。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核桃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育苗、良种建园和高接换优都要求实行了良种化,但是在良种引进、良种管理、良种调运、良种采集、良种育苗、良种采穗圃建设、良种建园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忽、漏洞和缺失。如采穗圃建设、育苗资质的认证、品种鉴定、良种考察、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督查、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因此,出现了部分品种不清,来源不明的劣质苗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量、质量和效益,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2、加强苗木质量监督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一要对育苗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二要对苗木质量进行监管。三是要对苗木质量严格进行检验。在种苗管理上,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种苗
组织)。协会要有章程,要有专人办公,要经常性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县镇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加县镇(办)技术人员名额,填补技术人员编制空缺,以加快技术推广进度,提高技术人推广水平。在技术推广中,要制定技术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推广任务,明确技术推广责任。三是引导扶持组建生产服务机构。如核桃生产管理服务公司、核桃生产管理中介机构、核桃防虫个体户、核桃修剪个体户,核桃嫁接个体户等核桃生产管理机构。解决缺劳力、缺技术及经营大户生产管理问题。四是开办农资销售门市。开办以销售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专用肥等农资门市,以方便群众购买。五是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有利于全县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效果,六是抓好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科技示范扶持项目,加大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县、镇(办)要分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县上重点抓好5个标准化示范乡镇,18个镇,每个镇要抓好2—3个标准化示范村、每村抓10个专业示范户,达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主体,其他有资质培训单位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2—3年时间,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普及,基本达到有技术、有工具、能投资、会管理的新型核桃果农。只有这样,3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