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理论相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
文章标题:加强理论相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老龄问题概括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和涉及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包括老年人的保健与营养、住宅和环境、家庭、社
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以及教育。后者包括在老年赡养比日益上升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影响。大会通过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既要处理各种影响到老年人的问题,也要处理同老龄化有关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已经成为我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质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是指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积极的战略措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指导原则是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和发展老龄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老龄产业,为满足老年人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提商其生活质量,既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实现长寿;又要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生存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工业社会里,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如果说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食、住和医疗支出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就要依靠老龄产业提供。
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养老院里生活,叫做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里过晚年,叫做居家养老。前者的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兴办的养老机构负责,后者所需要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主张居家养老,理由是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与家庭”的一章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举法使年长者能够尽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瑞典为95.2、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度尼西亚为84、马来西亚为88。
为了解决老年号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再次强调“确认老年人有权享有追求和获得最高程度的健康的权利;随着增龄有些(老年)人将需要全面的社区和家庭照料”。
1999国际老人年的活动重点包括“吁请各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制定综合战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机构内,得到照顾和供养的更多服务。”人老体衰多病,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是老年人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越来多,2000年全国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口占27.71,超过1/4。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只有一对老
第二篇:老龄产业发展情况
抓好管理服务促进老年产业发展
老年产业发展调查情况—人事篇
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我们就市人事局促进老年产业体系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市机关事业单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
市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离退休人员 人,其中离休干部 人,月收入元-元,人均月收入元;退休人员 人(干部 人,聘干 人,工人 人)月收入元-元,人均月收入元。
按年龄段划分情况为:最小的51周岁,最大的99周岁。90周岁以上的 人,80-89周岁的 人,70-79周岁的 人,60-69周岁的 人,50-59周岁的 人(主要为女职工)。
按单位类型划分情况为:行政机关离休人员 人,退休人员人;事业单位离休人员 人,退休人员 人。
按人员类型划分情况为:行管人员 人;专业技术人员 人,占离退休人员的54%(其中:正高 人,副高 人,中级人,中级以下 人);工勤人员 人。
二、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积极提高离退休人员经济待遇水平。2006年工资改革后,离退休人员增加收入主要因素为提高离退休补贴。
离休人员平均月收入提高元,增幅为 %。一是,按照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省人事厅、财政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提高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的通知》规定,将离休干部的护
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600元;二是,按照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的通知》(组通字【2011】29号)规定,落实了离休干部的生活补贴,人均每月元;三是,结合市财力和物价水平等实际情况,参照同职级在职人员提高规范性津贴补贴标准的水平增加离休补贴标准,人均每月元。
退休人员人均月收入提高元,增幅为 %。
三、近五年来退休人员增减变化情况
2007年至2011年共计新增退休人员 人,自然减员 人,增减比为3:1。
四、健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按照机构改革方案规定,市人事局设立了工资福利与离退休科,为行政科室,有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配备兼职人员协助从事此项工作。
五、加强数据库建设,多措并举,服务于老龄人员二次创业。市人事局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数据库,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情况实行专有字段登记,为促进老龄人员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一是,在做好退休人员审批的同时,对其特长进行了登记,根据部分单位用人需求和本人意向进行推荐。
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特长,服务于各项社会事业。主要集中体现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目前,退休后从事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的人员有余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2006年工资改革后退休人员收入差距较大。工改前退休人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工改后退休人员元,造成差别的因素是基本退休费。
(二)工作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老龄工作任重道远。——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在职人员 人,自2012年起,未来10年内有到龄人员人,未来20年内有到龄人员 人,未来30年内有到龄人员 人,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剧。
第三篇:老龄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老龄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描绘了“幸福中国”、“小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愿景,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而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预测显示,2030年~204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点,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将达到30%~40%,到达这个高点后,老年人口比例不会很快回落,而是非常缓慢的下降,甚至有可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维持在高位。同时,与这种严峻局面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社会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养老到底是什么?我们甚至还不能清楚地回答。
“12月19日,全国农业展览馆即将召开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一号馆的展示中,我们就想回答这个问题。”北京巿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对于养老问题和老龄产业我们是盲人摸象,或者可以说触及了养老问题的某个部分,而从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以及每个人,包括老人应该关注养老的什么,参与它的什么,在哪个方面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想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另外,我们还想把北京市政府在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方面想做的事情,让社会都能了解、关注和参与。”
在很多人头脑中,一直把养老当作一种社会福利,这样的观念其实相对偏颇。实际上,养老应该被延展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通过市场体制和机制来推动,覆盖全部老年群体,并且不断为持续增加的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
老龄产业在构成上,应该是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里的一部分。以前分散在各个行业里的部分可能并不是主体,但是随着未来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把它从不同的产业链里、从不同的行业中抽出来,形成一个主体。老龄产业何时能够形成?如何形成?目前仍是个难题。
2012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老龄办开始了一项旨在加速推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调研,这份调研报告将为未来北京养老事业的发展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工作思路、对策和方向。李红兵认为,“不论是北京市民政局,还是北京市社会办和老龄办,都希望通过由北京北奥会展主办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这种方式,真正找出政府在支持和指导老龄市场的建立上,应该做些什么。”
李红兵认为,政府层面重点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培养、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机构来支持养老的服务;如何让老年人组织起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怎样支持和培育一些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使它们能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等。通过依法组织相应的“圈子”,使老年人能够“抱团取暖”,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专长,来实现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这些就是政府能看到,但可能无法持续实现的东西。”他说。
目前,在我国的老龄市场中,供需双方都还不太明确,许多老年人的需求没有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产品的供给也没有被清晰地列举出来,可以说老龄产业还没有成为一个让大家十分关注并热情投入的产业,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被人口老龄化刚性需求托起的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培育和支持。由于我国老龄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老龄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才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第四篇: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蓝莓市场尚不完善,存在着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加工产品原料短缺、加工产品类型少、质量低等问题。本文研究了蓝莓鲜果、加工品的市场供求关系,调查了蓝莓加工产品种类,分析了蓝莓产品的消费特点,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蓝莓鲜果加工产品市场现状产业发展
蓝莓,学名越橘,是越橘中的蓝果类型。目前用于加工及栽培利用的主要有3类:北美越橘、欧洲越橘和笃斯越橘。其中欧洲越橘是黑果类型,欧洲野生,加工品质优良。国内仅少量进口原料,用来提取花青素类产品。笃斯越橘为我国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野生分布,每年产量数千吨,早期多数出口,少量加工产品,而且目前笃斯越橘原料少量出口,多数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部分生产企业就地加工,形成各类产品,还有少部分作为原料在其他省份加工。野生笃斯越橘资源蕴藏量及可采收量均有限,并且由于单产低,人工移栽及育苗栽植难度大,未实现人工栽培。北美越橘品质优良,果实酸甜适口,并且类型丰富,适宜区域广,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均有适宜栽植的类型,果实既适于加工,也适于鲜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并在栽培上迅速扩展,继美国1937年开始人工栽培后,迅速扩展到加拿大、欧洲,以后又扩展到大洋洲、日本和南美洲。中国从1981年开始引种试栽,30余年来在育种、栽培、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1999年开始北美越橘在我国实现了产业化种植生产,2002年鲜果在北京、上海两地试销,2005年以后有部分基于栽培北美越橘为原料的加工品陆续上市。本文涉及的蓝莓加工品为以上3类原料果实所形成的加工品,蓝莓鲜果来自北美越橘的品种。目前国内蓝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鲜果及加工品市场需求大幅上升,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蓝莓市场尚不完善,存在着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加工产品原料短缺、质量良莠不齐,初加工产品卫生状况不佳,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等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企业、基地和消费者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蓝莓市场和产业现状,研究制约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中国蓝莓市场现状
1.1 蓝莓鲜果市场的供求关系
对中国蓝莓市场的供给调查主要有为产品供给源、品种、数量和售价等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市场销售的蓝莓鲜果全部为进口,并且数量极少,仅限于上海、北京等超大型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超市,售价昂贵,价格约600元/kg。从2002年开始,国内各产区开始陆续产果,市场鲜果供应量大幅上升,参与蓝莓鲜果生产的规模较大企业,从2002年的1家上升到2010年的约16家,近年这些企业的商品果生产基地多已进入盛果期,蓝莓鲜果的供应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蓝莓鲜果供给源已转为国内企业供给为主。据统计,中国蓝莓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持续快速上升,2001年—2007年栽培面积分别为24、53、95、143、198、597、1323hm,产量分别为3、17、72、181、342、390t。到2010年,蓝莓栽培面积超过5000hm(包括未投产面积),产量超过1000t。随着鲜果产量的逐年提高,鲜果的平均零售价已从最初的400元/kg(盛果期价格)降到200元/kg左右。但目前的鲜果市场零售价格仍然很难被多数果品消费者接受,而且鲜果零售价远高于鲜果的生产和市场流通成本,综合以上结果,初步可以认为,目前我国蓝莓鲜果产量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市场上的进口鲜果供给以冬季无果期进口量较多,主要来源是智利和阿根廷,开始批量进口时间为2007年,气候进口量迅速增加,到2010年,进口量约100t。由于蓝莓果实不耐贮运,果实从采收到销售的冷链系统建设是完善蓝莓鲜果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多数蓝莓鲜果产品 的运输过程均在常温下完成,在运输过程中果实腐烂率高、水分 1 22
流失大、震荡擦伤果实较多,严重影响了果实商品质量,并增大了果品流通的损耗,同时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流通距离和区域。
1.2 蓝莓加工品市场的供求关系
我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区有利用中国东北野生蓝莓进行加工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野生蓝莓、红豆越橘、树莓等加工产品。但一直以来产品影响范围很小,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对蓝莓等果实营养保健价值认识水平都不高,一直未形成产业。20世纪80年代,蓝莓加工研究工作有所发展,也有新产品出现,但产业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初,世界范围的蓝莓热,我国蓝莓加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前后,仅野生蓝莓产地附近的几家企业少量生产加工品,销售也仅局限在局部市场。到2010年,进行蓝莓加工的企业已超过100家,产品有10多个大类几百个品种。
目前,我国的蓝莓加工品原料绝大多数为野生蓝莓,产地以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区为主,分布面积182000hm,但可采收量很少,2003—2007年,年采收量为400~7000t,2008年以后每年产量为
3000~4000t。2007年以前,70%左右的衍生蓝莓加工成速冻果出口,伺候,年出口量不足采收量的30%。作为资源依托型产业,要考虑资源的更新周期和永续利用,不能过度开发和采摘,儿中等规模果汁加工企业一套生产线半天就能加工50t原料,全国的野生蓝莓年产量尚不足一家企业半年的加工量,这也是目前蓝莓深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料短缺,中国蓝莓加工品市场也同样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加工产品的质量。蓝莓果汁,果酱和果酒中果浆含量较多,但野生品种果实偏酸、颗粒小,少量用于加工的栽培品种也是品质较差的,这就直接导致深加工产品必须添加大量的糖或甜味剂。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蓝莓加工制品质量标注,蓝莓加工品品质出现分化,以目前产量最大的蓝莓果汁为例,质量较好的蓝莓果汁通常每瓶售价为30元,其中有栽培品种果实成分,且浓度较高;每瓶售价3元左右的蓝莓果汁中基本不含蓝莓成分,重要是利用蓝莓香精勾兑而成。这些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严重影响了蓝莓加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2
1.3 蓝莓加工产品的种类
(1)初加工产品蓝莓加工品主要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类,初加工产品的主要类型有干果、冷冻果和纯果浆,可作为添加成分直接融入到加工品中。作为深加工原料,初加工产品在市场销售较少,通常以网络销售和直接销售为主,无品牌产品居多。初加工产品以干果和冷冻果为主,纯果浆仅占较小的比率。但纯果浆在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包装简陋(通常为塑料桶或密封袋包装),杂质较多等,卫生情况堪忧,急需规范和管理。
(2)蓝莓果汁果汁是中国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蓝莓加工品,在品牌数量、消费总量、知名度方面均处于加工品的前列。据笔者调查统计,中国市场拥有独立品牌(不考虑包装容量)的蓝莓果汁品种约30余种,从价格看可以分成3档,即每瓶10元以下、每瓶10~20元和每瓶30元以上,包装材质以玻璃瓶居多,但是20元以下的与30元以上的产品在包装档次上明显不同,尤其是过100元以上的蓝莓果汁(进口蓝莓汁价格均在100元以上),虽然包装材质也是玻璃瓶,但在包装物的商标设计、图形设计、文字和色彩设计上,通过合理配置组合,达到形式美的效果,给人以豪华的感觉。国产果汁在产品商标设计方面,有源于蓝莓颜色的设计,如蓝格格、蓝牙、蓝吻等,有借助产地宣传的,如长白工坊、北纬53°等,其中蓝牙、长白工坊、蓝格格、兴安庄园、哇哈哈等知名度、零售终端铺货率较高。另外,从蓝莓果汁产地看,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市场的蓝莓果汁绝大多数原料都是野生果,生产厂家位于野生蓝莓的主产区,如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非产区加工厂通过收购原料进行生产,分布在浙江、大连、江苏等地。从产品品质分析,每瓶10元以下的果汁,基本不含蓝莓纯果浆,过通过勾兑香精再添加野生蓝莓果而成,营养成分有限,由于制作过程中果粒不易清晰和过滤,经常含有果梗、果叶等杂质。20元左右的果汁中有部分品牌含有蓝莓原浆,最多可达50%,进口产品中果浆含量较高,价格也昂贵,但从零售情况看,还以10元以内蓝莓果汁销售居多。目前含果粒的蓝莓果汁把北方市场作为主销区,南方市场对果汁品质要求较高,刚进入时不断接到消费者对杂质的投诉,因此销售增长缓慢。
(3)蓝莓果酒中国市场的果酒类中葡萄酒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葡萄酒行业中排行钱10位的企业可占行业利润总额的80%以上,主销区集中在中国的沿海一带,中西部销售份额较小。其他果品,如梨、浆果(如桑葚)、山楂,酿造的果酒量很少。蓝莓果酒的加工酿造比果汁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由于酒类的酿造工艺要求原料果含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之果汁要求偏高,具有一定的滋补和保健功效。从笔者市场调查情况看,不同品牌的蓝莓酒大概有20多个品种,生产企业均分布在野生蓝莓产地,只有青岛一家是委托加工的形式,很多企业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了高中低档不等品种,如忠芝、鑫野、超越等品牌,产品价格从每瓶10~300元不等,另外兴安庄园和北极冰品牌推出了品质更高的蓝莓酒,单瓶售价在1000元以上。从销售渠道看,以超市、专业店、餐饮店、展会、网络直销为主,烟酒专卖等渠道较少,销售区域以产地东北三省较多,沿海发达城市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4)蓝莓罐头和果酱中国目前是生产果品罐头的大国,品种和产量均处于世界前列,生产技术和工艺等有明显的优势,其苹果、柑橘等罐头加工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这些地区的设备优势开展蓝莓罐头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沿海地区也是目前我国蓝莓栽培的主要区域,生产更具优势。另外也有利用野生果生产的蓝莓果酱产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只有辽宁、黑龙江等省生产的少数几款产品。蓝莓果酱品种也较少,多来自野生资源,市场上仅有1中产品采用栽培品种原料。自从销售情况看,蓝莓罐头、果酱在销售区域上和果汁、果酒有明显的不同,东北地区品种较为单一,而上海等大城市较多,这可能与不同
地区的饮食消费习惯有关。蓝莓罐头必须直接使用果实,市场调查到的2款产品价格分别为20元(野生果实)和25元(栽培种果实);而果酱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产品价格7~25元,按目前原料果实价格,野生种蓝莓冻果价格已经达到4万元/t,低价位产品只能通过降低原料量来实现。目前国内销售25元左右的蓝莓果酱,原料来自栽培品种,品质与进口产品相当。从消费者反应来看,普遍认为果酱中含有较多整个果实、果胶较少的产品更放心。
(5)乳制品蓝莓乳制品中的蓝莓均为辅料成分,部分产品添加少量果粒或果酱,如部分酸奶产品。但大部分产品仅添加香料,实际不属于蓝莓加工品。由于乳制品属于日用消费品,流转看,因此大众接受程度高。产品中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国内5家以上乳制品厂家出产过相应产品,价格以低端为主。
(6)其他蓝莓产品出以上蓝莓品种外,深加工产品还包括糖果、烘焙类、果冻、保健品等食品类别,约100种,还有韩国、美国等开发的蓝莓提取成分化妆品,如韩国品牌The face shop和爱茉莉的蓝莓BB霜、护手霜、防晒霜、洗面奶等,卖点主要是延缓衰老等。
1.4 蓝莓产品的消费特点
中国消费者经过10年的认知,对蓝莓产品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大多数消费者只是停留在名称、属性等表面因素,对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等所知有限,由于中国市场人口基数大,需求总量不容忽视。经笔者对长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问卷和询问调查发现如下需求特征。一是需求总量开始上升。蓝莓属于新兴事物,产业处于成长期,虽然较之柑橘、苹果、香蕉等大宗果品需求总量仍然较少,但从国外请况看,目前产量仅能满足消费需求量的40%~50%,中国市场基数较大,随着人们对食品及水果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健康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这个方面蓝莓产品优势明显,相信国内需求一定会有很大增长空间。二是蓝莓需求动机呈现多样性特征。蓝莓消费者已由最初的以购买进口商品为主的阶层转为大众阶层,各类消费者动机不一,消费主体以孩子、老人、时尚青年居多,消费目的有健康、时尚、好奇、礼品等,表现出求新、求异、好胜等多重动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认识消费者的各种变化,明确消费主体,根据行业特点,从心理学角度,抓住其从众、模仿等心理,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三是不同市场区域需求存在差异。例如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北方城市长春比较相似的南方地区,虽然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北方企业生产的蓝莓产品有些质量标准难以达到要求,但南方消费者对蓝莓果汁中的果肉成分,要求不能存在果蒂、果叶等,而北方用于加工的原料多是野生蓝莓,果实小、偏酸,生产工艺有限,采摘之后过滤较为粗糙,这与美国果汁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野生果即为中国引入的栽培品种,果大、水分多、营养成分高,且生产工艺先进,不存在类似问题。促进蓝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2.1 长远规划,扩大与原料基地面积
针对蓝莓加工品原料短缺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高瞻远瞩,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首先,加快蓝莓种植业发展,扩大蓝莓栽培面积。蓝莓已经从最初的24hm发展到2010年底的超过5000hm,发展迅速。特别是相关地区政府如吉林、辽宁、黑龙江愤愤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做出发展规划。蓝莓新栽培区域如浙江、江苏等地也快速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将达到6万hm,产量达到60万t左右,这是解决原料问题的根本措施。其次,要有效保护野生资源,在从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经验,积极探索野生资源的扩繁、扩建项目,利用人工技术使其大幅度增产。再次,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企业可以调整结构,在盛果期增加用于加工的鲜果比例(美国的栽培果中43%用于加工、45%用于鲜销,12%用于自采等),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鲜果的稀有性,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蓝莓商品果生产企业也可以重新定位,专门栽植用于加工的蓝莓品种,兴城蓝莓深加工专用原料基地,解决蓝莓加工业的“原料荒”问题。222
2.2 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产品品质
蓝莓鲜果从采收到销售的冷链系统建设是提高零售蓝莓鲜果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冷链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果实采收时遮阴处理防晒降温、果实快速预冷至10℃、冷藏间分选及贮藏、冷链运输、冷藏货柜销售等。冷链系统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并可有效降低蓝莓鲜果在贮运过程中的损耗,冷链系统的总贮藏期可以达到60天左右。中国已经建立了60多种果蔬汁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80多个果蔬罐头产品标准,但涉及蓝莓产品的行业标准还在酝酿中,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蓝莓加工制品优质化质量标准,安全作业卫生标准和监管措施。这是蓝莓加工业以产业化为前提,实施现代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蓝莓加工品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蓝莓加工品的产品说明中应明确标注果品含量,杜绝不含蓝莓成分的假劣产品进入市场,规范蓝莓初加工生产的管理,改善初加工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卫生状况,改进初加工工艺,剔除初加工产品的杂质。利用高科技检测系统对产品进行分析,制定涉及生产重要环节的各种具体的参数比例,如原料、生产人员、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质量控制等,并定期进行抽查,加强监管力度,有效提高整个蓝莓加工业的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树立精品意识,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针对蓝莓加工产品市场较为混乱的局面,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平台,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和谐发展,可以建立企业联盟,在协商共赢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确保食品安全,加强行业自律,共谋发展。推进地区间、企业间、消费者间的互动,可以使产业信息流循环畅通,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质优妩媚的蓝莓产品,不仅可以转变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为蓝莓产品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对蓝莓行业的满意度,还能够为企业赢得信誉,促进蓝莓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2.4 引入和研制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
中国从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以来,加工设备和工艺多是在引入基础上开发研制的,但是种类多集中于常规加工,对一些新科技项目还在探索中,如色素提取、果粉胶囊等保健品化妆品的研制,尤其是新兴的固体果蔬粉加工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鲜果可以经过低温干制粉碎后,制成蓝莓果粉,极易被人体吸收,营养成分更高,且便于贮藏运输,被广泛地应用于婴幼儿食品、糖果制品、烘焙类制品等。这些产品多适宜经济收入高、对新产品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比一般的深加工品增值空间要大,企业可以抓住机遇,紧跟国内外果蔬加工发展的新趋势,填补市场空白。另外,鲜果的采后贮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需要加强,具体如气调贮藏、机械冷藏、超声波处理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成为研究重点。
第五篇: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基地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思路,以“抓规划、上规模、强科技、扶龙头、增效益”为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校地合作、良种引进、基地建设、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由农户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转变,由坡地、土壤瘠薄地向平地、土壤肥沃地科学化选址转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1万吨,平均单产52公斤/亩,总产值4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目前,全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核桃专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是良种推广不规范。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核桃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育苗、良种建园和高接换优都要求实行了良种化,但是在良种引进、良种管理、良种调运、良种采集、良种育苗、良种采穗圃建设、良种建园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忽、漏洞和缺失。如采穗圃建设、育苗资质的认证、品种鉴定、良种考察、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督查、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因此,出现了部分品种不清,来源不明的劣质苗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量、质量和效益,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2、加强苗木质量监督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一要对育苗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二要对苗木质量进行监管。三是要对苗木质量严格进行检验。在种苗管理上,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种苗
组织)。协会要有章程,要有专人办公,要经常性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县镇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加县镇(办)技术人员名额,填补技术人员编制空缺,以加快技术推广进度,提高技术人推广水平。在技术推广中,要制定技术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推广任务,明确技术推广责任。三是引导扶持组建生产服务机构。如核桃生产管理服务公司、核桃生产管理中介机构、核桃防虫个体户、核桃修剪个体户,核桃嫁接个体户等核桃生产管理机构。解决缺劳力、缺技术及经营大户生产管理问题。四是开办农资销售门市。开办以销售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专用肥等农资门市,以方便群众购买。五是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有利于全县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效果,六是抓好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科技示范扶持项目,加大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县、镇(办)要分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县上重点抓好5个标准化示范乡镇,18个镇,每个镇要抓好2—3个标准化示范村、每村抓10个专业示范户,达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主体,其他有资质培训单位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2—3年时间,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普及,基本达到有技术、有工具、能投资、会管理的新型核桃果农。只有这样,3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