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阚如良 刘晗 郑宇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产业现状公析,从区域、形象、产业三个方面对宜昌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峡旅游中心、水电旅游城和支柱产业群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第二篇:关于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
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
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
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
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注释:
①旅游涉及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因这些部门的产品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费,所以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出旅游者消费的部分,计入旅游增加值中。
第三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如何在与之出现的产业单一,无法形成积极盈利等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确定自身的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是笔者想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White Ping Resort Dragon Case
Major: Urban Planning
Student: Zeng Rui
Supervisor: Guo Yan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people free time and more spare tim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How in the industry with a single, unable to form a positive earning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breach,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How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demand, determine it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problem.This article in comb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and other materials under the premise of Bai Ping dragon resort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I
目录
1导 论....................................................................1 1.1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1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1 2.1 基本情况............................................................1 2.2现有资源.............................................................1 2.3 公共设施现状........................................................2 3 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2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2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3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3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3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3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3 4 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3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3 4.2乡村旅游业...........................................................5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5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5 5 总结....................................................................5 参考文献..................................................................6 致 谢....................................................................7
III
1导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不停发展的城市和人们不停加快的生活节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期选择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朴质闲适的特色,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的心灵诉求而变成旅游业的重要分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为主要目的,综合分析目前白坪飞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及基本对策。本文在认真分析白坪飞龙度假村的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建议和策略,对其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联系现有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的现状,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产业模式的新格局,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旅游为推动、以农村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产业旅游[2]。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2.1 基本情况
白坪飞龙度假村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南充、合川、遂宁三个市的接壤处。度假村地处武胜县域东部,嘉陵江以东、万乐路以北区域。度假村北靠岳池县,距离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庆市90公里,相隔南充市54公里,距离广安市39公里。
第一产业为生猪养殖、桑树种植、柑桔种植、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度假村现状第一产业以白坪乡的甜橙生产基地和飞龙镇的蔬菜基地为主。在度假村东南部飞龙镇、百坪镇、猛山乡等乡镇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整个园区分布在省道两侧,交通便利,现状农业基础良好。在鸣钟、双星、沿口等三个乡镇建有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度假村内第二、三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集市为主。
2.2现有资源
度假村水资源丰富,东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涧沟谷的小溪,构成树枝状河网水系。其中,长滩寺河作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从区内东北飞龙乡入境,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等乡镇,是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最好的河流。
度假村内也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盐卤、金和建筑材料等。盐卤估算蕴藏量丰富,但已停产。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较为丰富;金矿规模小、品味低。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小规模的采矿方法,产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资源。药材有香附、半夏、补骨子、白芍、枳壳、苡仁,甘蔗、麻、烟叶、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苹果、樱桃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红豆树、杜仲、银桦、相思树等;野生动物有长吻鼹、蝙蝠、黄鼬、果子狸、狐狸、獭等。
度假村周边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突出的特点,种类多样,格调高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鸣钟桃花山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嘉陵江第一古镇——沿口古镇,还有飞龙武庙、观音阁寺庙等景点及鸣钟桃花节等传统旅游活动。
2.3 公共设施现状
近年来,度假村内初步形成了城乡贯通、出口畅通的交通新格局,区内省道304、县道沿三公路、沿罗公路、岳武路畅通,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对外交通较便利,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区丰富的植被,许多景点,非常适合推出自行车休闲和健身活动。综合度假村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与生态布局和功能区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以村公路、拖拉机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闲、观光建设、健身类、各层次鲜明的绿色之路,建设覆盖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度假村内有以连接度假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进行规划。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区域交通优势有位于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三圈层;省道30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庆主城区90公里,距重庆两江新区约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产业方面水产、蔬菜、生猪、蚕桑的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显现出来了城市导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3]。并且拥有政府支持,在未来政府重点发展地区,能够得到政策扶持,所获得的资源力度也会有所增加[4]。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关注土地和就业,部分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无法置换,集中的居民点难以建成,引发土地矛盾,产业需要进行空间、功能的大整合与提升[5]。并且原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导致产业集群没有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短[6]。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国家将加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试点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发展项目,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继续升温[7]。成渝度假村、成渝经济区有能够获得相关政策突破的空间。在两江新区的成立,进一步拉近了试验区的距离和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溢出对试验区的发展机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极大的缩短了度假村与大中城市时空距离,为其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临近重庆地区农产品的成长与地理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社会经济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类似的相当强,甚至导致行业领先的产品生产也非常相似,目标市场和大量的收敛,这使得临渝地区的产业竞争激烈[9]。同时,临渝地区都想在重庆产业转移中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据了具有优势的有利位置,将面对严重的跨区域竞争和挑战。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做为重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进入重庆产业和增大出口的创汇农业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度假村的最优的行动方向[10]。重庆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接入方式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农业生产和管理仍然是基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这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有所阻碍[11]。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产业方面需要结合度假村现状产业,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首先,我们要加快农业研发孵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其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再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把统筹城
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
1.观光农业
通过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增值,借此平台发展有机食品,展示交易、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私家菜园、采摘区、教育科普、文化休闲娱乐等[12]。通过区域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打造重庆及周边市民的休闲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对外形象,发挥度假村作为重庆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对于解决区域农民就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武胜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推送作用[13]。
2.创汇农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的向农业渗透,致使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高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改造,使得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当今国际市场上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方面认同,并逐步由技术发达地区向技术偏低地区倾斜[14]。同时受地理差异化的影响而导致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资源稀缺地区希望从区域或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业资源的补充,这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农业跨境货币交易,农产品的对外交流[15]。
3.“整体流转”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统一到专业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与集体股,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的为家庭股,以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为集体股,并明确了家庭股与集体股的数量和权益[16]。集中起来的土地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
4.“公司单定”模式
以“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模式,联合养殖大户,注册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户”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单,农户养殖,品牌营销”的机制,进行品牌经营[17]。通过入股或土地流转所收益的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制定相关规定和协议,为有能力、勤奋、诚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额的无息贷款,发展订单式生产,确保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农户入住新型社区前,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公司负责统一选种、统一育苗,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每年由公司发给村民管理费;村民住进新型社区后,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公司根据不同肥力地块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将果树托管给公司,由公司对挂果树给予保底金,盈利每年按10%分红。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进协会,协会与公司签定服务合同,按照标准
对果树进行生产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费。村民收入主要为土地租金、果树托管保底金、分红收入、务工收入(园区务工和外出务工)、管理收入等[18]。
4.2乡村旅游业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看,加快度假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武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从度假村发展的需要看,乡村旅游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长空间的新特色[19]。从实现价值的途径看,发展乡村旅游是度假村实现农民增收,能够实现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临渝地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着力把度假村打造成为临渝地区示范样本。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实力业主,整体连片开发。重点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资第二家园,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创新生活方式。
结合村域西部已开发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进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东面已开发香米以及西南部现有的优质水田发展优质水稻基地,大规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种植可形成乡村味浓厚的农业观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动: 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蓝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区以红枫、樱花、海棠培育栽种为主,未来结合土壤条件及产业需求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周边发展自身乡村旅游,可以
利用广遂高速、广武潼安资成高速,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务,搭建度假村交易平台。建立展示交流平台,建立以会议、展览、节事为主题的会展业。总结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田园感受和质朴的农家情怀给人以放松闲适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业,让农业资源依靠这种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20]。而随着人们向往自由闲适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关于旅游产业的盲目开发,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也等待着解决。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春梅.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2]蒋薇.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王素洁,李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59-69+90.[4]马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5]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6]Tongqian Zou,Songshan(Sam)Huang,Peiyi Ding.Toward A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 Chinese Experience[J].Int.J.Tourism Res.,2014,163:.[7]Alenka Verbole,Stuart Cottrell.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of a negotiating process in Slovenia[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2,442:.[8]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02:73-76.[9]郑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19-26.[10]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08:104-111.[11]DonaldG.Reid,Heather Mair,James Taylor.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0,422:.[12]Emese Panyik.Rural Tourism Governance: Determinants of Policy-maker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5,121:.[13]Ling-en Wang,Sheng-kui Cheng,Lin-sheng Zhong,Song-lin Mu,Bijaya G.C.Dhruba,Guo-zhu Ren.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iples, models and the future[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101:.[1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59.[15]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307-314.[17]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19]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20]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336-339.致
谢
本论文完成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真挚的感谢。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艳荣老师,感谢在学习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其次也很感谢我的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刘婷、范怡等同学,他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十分庆幸拥有这份友情。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会一直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不管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他们都给与了我太多太多,感谢他们的付出,我会继续努力和成长的,不会辜负他们的期许。
第四篇: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研究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研究
【内容摘要】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应是贵州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圈合作的不断加强,贵州省内外开放扩大,这些趋势必将给贵州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着重对贵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对之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期贵州旅游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旅游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20世纪后半期,旅游业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经过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也成为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新生力量。世界环球旅游大会预测21世纪旅游市场发展迅猛的是亚太地区,其中以中国旅游市场增长最快,西南地区则是中国最热的旅游线路。贵州地处大西南腹地,高海拔、低经纬的地理地形,造就了丰厚的旅游资源,拥有气势磅礴的“世界第一奇洞”织金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亚洲第一瀑布”黄果树瀑布“,崔嵬不减五岳”的梵净山。但贵州旅游资源组合度和整体优势度较差,旅游资源处于周边热点旅游区的阴影区中,应该根据旅游资源状况和现有的条件,扬长避短发展旅游业。
1、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1、1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优势是自然、人文生态的原生型、多样性。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和价值大,景观资源比较优势及特色明显,是我国和世界旅游资源密集地区之一。
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地区(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金洞、红枫湖、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赤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6.73%,居全国各省市区的第5位。资源相对集中,组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列为中国40佳旅游胜地。
拥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茂兰、赤水金沙沟、梵净山、习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2.74%,居全国第11位。岩溶湖草海,绿草红花,生产栖息于此地的黑颈鹤与珍贵的大熊猫齐全,驰名中外。茂兰原始森林,林海雪原,无山不奇,无水不秀,被誉为喀斯特地貌举世无双的神奇景观。另外还有岩溶温泉90多处,是旅游、休闲、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拥有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杨粲暮、奢香墓、青龙洞、普定穿洞遗址、从江增冲鼓楼、息峰集中营旧址、大屯土司庄园),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1.02%。居全国第21位。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可以大兴假日旅游项目,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们奋发图强,强国强民。
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遵义)和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等),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2.02%和0.75%,居全国的第16位和第18位。集野、奇、秀、幽、险、旷于一体,足以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之情。号称“酒之故乡”、“中国第一名酒”贵州茅台,早已百年飘四海,其它如花江狗肉、宫煲鸡、药膳、黔菜美味佳肴,早已脍炙人口
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多、景观地域组合好,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有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和红枫湖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尤其在亚洲第一瀑布黄果树,是贵州在全国最具有号召力的景区,吸引力具有洲际向性。贵州旅游的自然资源具有高密度、多样性和原始性,喀斯特地质地貌形成迷人的真山真水原始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工业化进程的缓慢,使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得以保存,气候四季如春无疑也是贵州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适于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1、2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劣势条件1、2、1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市场区位条件不理想
贵州卡斯特自然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具有生态上的脆弱性;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可能急剧的萎缩、消亡。因此,脆弱的旅游资源成为贵州旅游业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远离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也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等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不利的旅游客源区位条件,降低了贵州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1、2、2旅游文化产品品味不高,缺乏旅游品牌产品
贵州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远未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由于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文化底蕴展示及文化包装不够,使得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品位不高。目前贵州旅游市场仍是低产出市场(国际级国内游客平均逗留时间短,日消费水平低),旅游产品性质仍是“观光型”而非“目的地型”,旅游产品与周边邻省区的产品有较大的雷同性,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产品。1、2、3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贵州旅游设施条件还不完善、不配套。交通条件始终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公路交通通路状况较差,铁路则网络较薄弱,密度较低。开发较高产出的国际旅游业,主要依赖于有航线直飞客源市场地区或是直飞服务于该市场的主要航空枢纽,二至今贵州只有贵阳—香港、贵阳—泰国的两条国际航空线。因此,大交通不便,小交通不畅,可进入性差,制约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1、2、4知名度不高,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贵州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较模糊,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又影响了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树立。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宣传经费不足;宣传促销方式收发不丰富,利用科技手段入国际互联网来进行促销欠缺;宣传促销内容主要以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来招徕顾客,在树立贵州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产品上宣传不够。
2、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2、1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2、1、1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再加上“奥运效应”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时显现出来。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给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大家了解中国、领略中国的意愿普遍增强。尽管金融危机压制了这种意愿向实际需求的转变,但这种潜在需求将有可能随着国际旅游的复苏而日渐浮出水面。而地处西南的贵州省无疑将成为这次中国热的焦点地区之一。2、1、2区域性开发和合作的加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化,贵州的地位将得到不断提升,参与度显著提高。通过区域合作,贵州旅游业可以吸取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同广州、香港等客源地的交流和联系,大大提高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1、3“拉动内需”将刺激旅游投入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已经和正在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尤其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下,国家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此外,旅游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也将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随着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陆续建设,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2、2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除黄果树瀑布之外,共性大,旅游行为层次以基本的观光层次为主,容易受到周边地区及类似区域的替代性竞争。周边省区不少自然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知名度高,如桂林漓江、云南玉龙雪山、四川的九寨沟峨眉山、重庆的三峡和湖南的张家界等,不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100多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贵州省虽有8处,但除黄果树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度还不高。贵州旅游自然资源的龙头品牌黄果树景区的规模有限,游客逗留时间短。贵州旅游的历史定位:“公园省”、“喀斯特明珠”突出贵州的自然风光与喀斯特地貌,但与周边区域相比,贵州的自然风光与喀斯特的独特性并不是“第一”的,仅就自然风光来定位,贵州旅游并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对策3、1突出贵州自然山水风光特色3、1、1突出喀斯特山水风光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国土面积1716万km2,73%的面积分布着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这么大,这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喀斯特自然景观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山、水、泉、洞、瀑布,锋、丛、石林、落水洞;给人的感受是幽、奇、险、静、惊、美。如果在这些自然景观上狠下功夫,精巧构思,认真开发,赋予其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贵州旅游业是有广阔前途的。3、1、2保护完善自然景观,使山水风光更诱人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旅游资源是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资源的保护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亦能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一个风景名胜区就是一个旅游环境,这个环境只有保护得好,经常予以培育、完善、才有可能保证风景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关键,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培育大面积绿色景区的同时,难免不增加一些人造景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和以后旅游发展的总体形势看,景点不宜重复建设,更不能遍地开花。一定要展现出本地区的特色,质量品位都要高,还需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切不可粗制滥造。因为人民文化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各地的交
通条件都不断地得到改善,国家又实行5日/周工作制,城市居民出游的机会多,路程在不断地延伸,景点的质量品位若不高,失去吸引力,便会导致旅游业的失败。3、1、3不断地为景区景点注入文化附加值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通常做法,一是将景观寓意和人类寄托的情感提炼出来加以命名。例如:黄果树景区的“银练坠潭”、安顺的“龙宫”、织金的“三月滚潭”、“草海”、“百花湖”、“黔灵山”、“飞云崖”、“招堤”、“银雨树”、“霸王盔”等,这些命名就很好,能揭示景观的主题思想,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文化氛围。能唤起人们旅游的意识和欲望。
文化附加值还表现在名人对景观的歌咏、题词、题字、著文等⋯⋯。这些也能增加景观的文化氛围,使景观随名人一起出名,提高知名度。例如:南宋李曾伯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使得中国家喻户晓;唐朝韩愈描写桂林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把桂林山水定格为山水风光的极品,桂林山水的文化品位很高,是能吸引游客众多的原因之一。雷振邦写的电影歌曲“刘三姐”,使桂林山水的画面随电影、歌曲一道漂洋过海,蜚声海内外,这就是名人赋予景观的文化附加值。这种文化附加值愈高,吸引游客就愈多,旅游的价值就愈大。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尤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人文景观。文化就是灵魂,没有文化,景观也就不复存在。
3、2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3、2、1再造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
贵州的本底文化并不优越,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这很不利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再造贵州本底文化,形成优势品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体制与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聚人才,实现人杰地灵;要及时发掘与创造贵州的闪光点,结合“遵义会议”、“茅台酒文化”等优势资源,运用文学创作等手段塑造贵州的形象;结合“黄果树”等著名旅游资源精心创造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优势品牌。3、2、2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与优势
黄果树瀑布———世界瀑布博物馆:世界上的瀑布景观不少,贵州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但要形成无可替代的吸引力,就必须创造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图片展览、夜游项目,通过软件建设,创造世界瀑布集锦,成为世界一绝。
织金洞、龙宫洞、天生桥———建设国家岩溶公园:黔中地区石灰岩分布集中,岩溶地貌类型齐全,这是贵州的一大优势。可考虑利用国家正在实施地质公园计划的大好时机,精心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列入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计划,建设成为“世界岩溶地貌观止”,早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科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基地。
红枫湖———高原避暑胜地、民俗博物馆:贵阳气候得天独厚,气温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春城”和“南方的北戴河”的美誉。我们认为“贵阳春城”比“昆明春城”更加宜人。因为昆明的海拔比较高,紫外线较强;而贵阳的紫外线相对较弱,如今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异常强烈,“贵阳春城”更加迷人。红枫湖,湖光山色,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建设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利用其岛屿较多和贵州少数民族多的优势,实施“一岛一族”,建立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示贵州真正的民俗文化。
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由于交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目前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开发
条件。舞阳河、习水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考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强化保护意识,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博物馆。我们认为,只有区域人口素质、经济、交通及管理等相关条件具备了,舞阳河、习水等地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目前讨论发展大众化旅游业,为时尚早。
3、3旅游促销3、3、1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
旅游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上所述,贵州的品牌优势重要在于瀑布、岩溶、气候、民族等,因此其吸引对象应该是度假避暑的都市人群,国内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国际则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都市为主。在此区域范围内,又以与中华文化有渊源关系或对中华民俗文化向往的人群为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是发展贵州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贵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万不可不分主次先后,盲目草率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目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要不断转换卖点,实现有效供给。3、3、2优化宣传与促销系统
宣传与促销,是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大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如何抓住新闻热点和目标市场的注意力,进行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太阳黑子增多,紫外线强,夏季酷暑难熬,宣传贵阳春城热忱欢迎来避暑度假;利用国家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时机,针对高等学校等目标市场大力进行贵州岩溶博物馆的宣传与促销,热忱欢迎旅游者来贵州考察修学。抓住时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对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和科学报道,把贵州的特色全方位展示出来,把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吸引到贵州来,不断拓展贵州旅游市场,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充分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要突出优势,抓住机遇,弥补劣势,迎接挑战。除做到上述建议对策外,还需,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意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旅游设施,尽快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我们坚信,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虞孝感,曹文宣,陈吉余,等.专家论坛: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
[2]江厥中.可持续发展的贵州风景名胜事业[J].风景名胜,2000
[3]张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资源特殊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张丽杰,张晓杰.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J].商业研究,2003
[5]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6]欧静.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
[7]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
[8]张跃西.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
第五篇:平凉市崆峒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
平凉市崆峒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15-1 姓名:谢雯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不少民众休闲娱乐的选择,国内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
一、崆峒区旅游业简介
(一)地理位置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区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二)著名景胜
崆峒区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三)旅游时间 崆峒区四季皆宜旅游。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5.9℃,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466毫米,日照2455.7小时,无霜期180天。
(四)历史文化
崆峒区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是全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二、崆峒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截至今年6月底,平凉市接待各类旅游者743.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01%和23.4%,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以推进旅游产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化为统揽,着力推动旅游大景区和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品牌营销、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抢抓旅游发展新机遇,紧盯旅游发展态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思路,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大会,印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方面指导性文件和《2016年全市旅游工作要点》,与县区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签订旅游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全市“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主体,抽组专人精心编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指导大景区和养生产业园编制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开展多角度、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全省整合宣传,先后在央视一套、甘肃卫视等平台播出形象宣传广告,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北京王府井广场等场所LED电子显示屏播放全市旅游宣传片和形象广告,在《中国旅游报》《读者》杂志等进行整版宣传,在机场、火车站等布设灯箱、廊桥广告。举办了省内外百家媒体、旅行社“问道崆峒·走进平凉乡村养生游体验活动”。举办2016中国西北营销大会平凉旅游(西安)专场推介会,与152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奖励协议;在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期间开展崆峒武术和养生理疗项目展示,推介养生旅游线路;组团参加了相关节会,平凉市先后被评为“指定养生宜居城市”“2016最聚人气的山水旅游名城”,崆峒山景区被评为“2016最佳特色摄影地”。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实施500万元以上旅游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77.7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1.5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2个、计划完成投资13.57亿元,续建项目13个、计划完成投资7.96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4.17亿元。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3.6亿元,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1亿元。加快推进崆峒镇西沟村、党原镇城刘村等7个旅游专业村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21户。
精心打造景区特色旅游演艺,促进旅游商品研发推广,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统揽,主动融入体育赛事与运动养生、采摘观光与农事体验等活动„„深化旅游与文化融合,加快旅游与养生融合,推进旅游与多行业融合。
起草《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印发《平凉市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办法》,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游客”及“三查三比一提高”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加强智慧旅游建设,新版平凉旅游网正式上线,通过平凉旅游官方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各类旅游信息。组建崆峒山智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崆峒山大景区省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开通景区旅游网及免费WIFI。与携程、途牛等知名网站平台签订景区网上售票协议,实现了网上预订服务,8家星级宾馆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服务。
三、产业转型
良好的养生业发展也标志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平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紧紧把握现代旅游市场发展动向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就将旅游发展的主要精力投向养生领域,制定了“神奇崆峒·养生平凉”的战略发展品牌,在该品牌的指引下,养生旅游项目建设、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养生旅游宣传营销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积极开发养生旅游产品。充分挖掘针灸鼻祖皇甫谧“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效应;依托重点旅游景区,推出了不同主题的系列养生体验产品;大力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养生项目;推出的“问道祈福养生游”“养生体验健康游”“养生休闲森林游”等六条精品养生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崆峒山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古成纪文化内涵,扶持旅游企业加大养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力度,提升养生旅游产业附加值。
大力开展养生旅游宣传推介。紧紧围绕“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大力开展宣传营销,先后举办了中国·平凉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13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和首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等节会活动,炒热了旅游市场,“养生平凉”旅游品牌整体形象逐渐凸显。
通过《乡约甘肃平凉》《养生之道平凉-清迈》《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皇甫谧》《主播带你去踏青-平凉》《休闲养生话-平凉》等节目分别在央视《乡约》《城市1对1》《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进一步提升了养生平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策划制作的《烟花三月游崆峒》宣传专版在《西部之旅》刊发,出版发行了注重平凉传统和民间养生实践的《崆峒养生学》《崆峒养生与中医文化》等养生著作,助推了养生平凉旅游的快速发展。
高点定位,合理规划,绘就宏伟蓝图,平凉发展养生旅游的前景令人向往。
积极组织专业团队,策划编制了“中华崆峒养生地”之宏伟蓝图,提出了“传承六大养生文化、打造六张养生名片、建设七大养生产业园区、实施十大养生项目、开发十大养生名宴和养生小吃、推广十大养生运动、传承发展十大国医保健术和十大国医理疗术、培育壮大十大养生产业”的发展思路。
按照规划建成后的中华崆峒养生地,将高度融合养生农业、养生膳食服务业、养生休闲旅游业、中医适宜技术保健业、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业等十大产业,形成风格各异、功能互补的七大养生旅游产业园区。崆峒道文化养生园主要打造道家养生旅游产品;大云寺禅修养生园主要发展佛文化养生旅游产品;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主要发展国医养生旅游产品;山水龙泉养生园主要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品;莲花避暑养生园集森林养生、休闲度假、科普探险、草场体验、骑射运动等于一体,重点发展森林沐浴、森林探险等森林旅游产品;云崖避暑养生园集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消夏避暑、森林科普、水上娱乐于一体,主要发展民俗养生和避暑养生旅游产品;静宁金果养生园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特色餐饮于一体,主要发展农业休闲养生旅游产品,打造慢生活旅游体验区。七大风格的养生产业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目前正在落地实施,建成后的产业园区必将成为日后养生平凉旅游不可取代的主体。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平凉市委、市政府借势利导,紧紧抓住了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陇东南中医药养生旅游保健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养生旅游发展步伐,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都对养生旅游发展开绿灯,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下,已经形成了“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养生产业发展格局,很多市内大型企业已将自己的发展战略转移到养生领域。养生旅游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慕名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逐年增加,浙江商会等著名商业财团亦看好并投资平凉养生旅游,这些大型企业与地方文化充分互动,已经催生出养生会所、中医养生馆、养生健身等一大批新型业态,整个城市的养生环境初步形成,平凉的养生旅游发展已经迈向跨越发展的阶段。
四、前景定位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而衍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只有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才能使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各展风采,焕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崆峒区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优势。这些人文性质的文化资源优势,是经过传承与积淀而留下来的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最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因此,加强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以此为依托,不断挖掘潜力、充分彰显特色、瞄准市场需求、实现雅俗共赏。近年来,崆峒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当下要抓住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成立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有利契机,用丰厚文化土壤育旅游产业大树。面对市场,崆峒区在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
一是要找准定位,明确崆峒文化旅游的特色。特色是旅游和文化共有的灵魂,现在一些景区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项目开发上无视地区文化传承和民风民俗,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搞“大杂烩、一锅煮”,或是跟风引进和随意嫁接,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结果给游客造成视觉混乱,感受混淆。如何通过对景点进行定位,规划和设计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去年市委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的战略部署,按照“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建设框架,成立了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示范区按照“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的目标定位,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为依托,奋力加快推进以生态、文化、旅游、创业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步伐。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内核,提升崆峒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意识;要充分发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整合资源的重要平台作用,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加大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力度,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与文化产业的合作;要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系列化发展。顺应现代旅游注重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的趋势,由一般的观光休闲产品向深度体验性产品升级,由单要素、少要素产品向全要素产品升级。
三是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近年来,跨区的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相关地区间展开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统一市场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崆峒区旅游景点少,地理位置优越,应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产业要素互用。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周边县区市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
五、综合发展分析
2016年,平凉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大众旅游时代要求,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在品牌打造、宣传推介、项目建设、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平凉市旅游业运行特点
(一)、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升。2016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43.74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2亿元,同比增长23.4%。2016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06万人次,增长20.1%,其中,国内游客1599.87万人次,增长2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79亿元,增长23.1%,其中,国内旅游综合收入86.77亿元,增长23.1%。游客接待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有效拉动了服务业的增长。
(二)、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大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支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编制崆峒山大景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修建性规划,印发《平凉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绘就了全市旅游发展新蓝图。设置了崆峒山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泾川大云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争取中华崆峒养生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专项建设基金项目5个,当年实现融资11.14亿元,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
(三)、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和品牌塑造。全年实施35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较上年增长了15.5%,其中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完成投资较上年增长了21.2%,新(改)建成旅游厕所27座,争取国家、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补助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421万元,成功举办一批特色节会,进一步提升了道源崆峒、佛宝圣地、大美关山和养生平凉名片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积极开拓宣传营销和融合发展新领域。先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北京王府井广场等国际都市繁华街区、央视等高端媒体播放了平凉旅游宣传广告。组团参加了第八届世界养生大会、第十二届海峡博览会等节会。制作了平凉旅游智慧卡、旅游线路折页等宣传资料。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改版升级了旅游政务网,开发了APP手机客户端、旅游资讯网。举办了平凉旅游(西安)专场推介会和省内外百家媒体旅行社“问道崆峒、走进平凉”乡村养生游体验活动,推出“崆峒游学”主题旅游产品,开启“游+学”养生旅游新模式。平凉市先后被评为“指定养生宜居城市”“2016最聚人气的山水旅游名城”,崆峒山景区被评为“2016最佳特色摄影地”。
(五)、创设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新载体。以建设旅游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和主题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体验休闲产品为载体,大力推进旅游专业村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52家,新增直接就业人员2400多人,实现旅游脱贫2万余人。印发《平凉市农家乐管理办法》、《平凉市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办法》,评定星级农家乐12家。
(六)、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假如我是一名游客”活动为主线,举办“养生平凉”全域旅游知识暨导游风采大赛,建立旅游执法长效机制,实现旅游“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实现三星级以上酒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游客中心WIFI全覆盖,全年共受理旅游投诉21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参加第四届全省导游员服务技能竞赛,平凉市选手张婷、徐丽君分别获得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十一”期间,崆峒山荣获全国旅游秩序最佳景区称号。
六、展望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作为市场上的新兴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旅游业往往被称为“经济发动机”。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平凉市应该抓住此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为西部开发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