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
赵雅玲
(陕西省铜川市科协,陕西铜川 727031)
摘要: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这些城市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发展。本文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铜川市推进转型的基本情况、环境、基础,提出了铜川市转型的思路、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充分研究了资源型城市铜川市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研究报告;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铜川市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A Case for Tongchu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ZHAO Yaling
(Tongchuan city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ong chuan 727031, 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s the basis of energy and important raw materials suppliers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mak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se cities to varying degrees of economic imbalance, due to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unemployed and the poor more alternative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fatigue, serious ecological damage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relation to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Fundamenta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ransition from resourc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in Tongchu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Tongchuan city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priorities, major initiatives.Keywords: research report,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based cities, Tong chuan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作者简介:赵雅玲,女,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和科普工作。电话:0919-3283214,E-mail:tongchuanxh@163.com。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这些城市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铜川市推进转型的环境分析
1.1铜川转型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机遇
铜川作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以赵正永省长为组长、娄勤俭常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会得到中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1.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西咸一体化、西安北扩,使我市与西安同城化发展和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1.3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旺盛,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我市紧邻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久的西安市,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吸引国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我市的集聚和重组。
1.4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煤炭开采、水泥制造、有色金属冶炼、汽车零配件和电工电气制造、食品加工、电力生产等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和西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2铜川市推进转型的重点工作
2.1 做特一产
(1)在果牧产业上做文章,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铜川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继续把果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果品深加工产业,开发果品系列深加工及循环综合利用产品,建设渭北果业及深加工基地。加快畜牧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奶牛、瘦肉型猪、秦川牛、肉羊、绿色蛋品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设施蔬菜基地工程,以发展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蔬菜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蔬菜产量。
(2)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台湾旺旺、大匠农科、哼瑞养猪、九州果业、凯维酒业、棋智核桃乳等发展势头良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氽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设渭北食品加工基地。调整和优化食品加工业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发展果蔬饮品、方便休闲食品、奶制品、蛋制品、核桃系列食品、葡萄酒等产品,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形成集有机农副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有机食品产业链,打造渭北现代食品加工基地。
2.2做强二产
(1)打造煤电铝水泥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了升级转型。一要做深煤炭产业,加快煤炭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打造陕西省第二个能源化工基地。二要做大电力产业,大力推进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及铜川铝厂自备电厂改造扩建工程,加快实施煤矸石、煤层气、油页岩和水泥热电联产发电等项目,把铜川建成陕西乃至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电源点。三要做大铝业,把铝业作为载能工业的龙头,大力发展铝型材等深加工产品,把铜川建成全省的铝业基地。四要做强水泥产业、大力发展水泥预制件、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水泥产业重组,把铜川建设成为陕西优质水泥建材基地。五要做优陶瓷产业,加快发展高品位的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打响耀瓷文化品牌。
(2)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一要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等产业,形成现代建材产业集群;二要大力发展重型和微型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三要加快发展铝镁合金、航空铝型材及聚氯乙烯管材等产业;四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3)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基本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在构筑平台、项目落地、改善环境、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建设新区南部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坡头煤电联营、董家河铝业、黄堡水泥陶瓷、惠塬水泥、周陵农业科技、顺金果品加工、彭镇绿色食品医药等八大工业园区,把同区打造成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2.3做活三产
(1)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休闲养生及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业,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建设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占镇(耀州窑)四大景区,形成以照金香山为中心的集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板块;以玉华宫为中心的以佛教文化、避暑滑雪、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北部旅游板块;整合唐风、陶瓷、养生等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创意示范区一大唐国瓷园,推进城市升级、产业转型,使大唐国瓷园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唐文化为主题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世创意园和省内有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将照金香山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药王山、陈炉(耀州窑)分别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照金香山、玉华宫成为近期年接待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300万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品牌旅游景区。组织开展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耀州瓷文化节、姜女泉文化节、宜君中国避暑城生态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铜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渭北物流中心。一是大力发展与建材产业配套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倾力打造中国西部建材商贸中心,促进渭北地区建材交易和物流运输向铜川集中。二是建没集果业研发、苗木繁育、果品物流、果农培训、果品储藏深加工为一体的果品交易集散中心,构建以铜川为中心,辐射国内外的果品市场网络和体系。三是充分利用西安新筑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为铜川发展提供对外物流服务,实现两铜物流运输同城化。
(3)发展金融保险证券服务业。一是积极组建民间融资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来铜川开办网点,建设渭北金融服务中心。二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建没,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三是设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尝试发行企业债券,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省农行和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扩大政府信用贷款规模。四是积极培育经纪、会计、财务、法律、资产评估、企业策划等各类中介咨询、忆力争面向渭北地区开展服务。
(4)做大商贸会展产业。大力发展与建材产业配套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倾力打造中国西部建材商贸中心,筹备举办铜川中国西部夏季建材博览会,带动铜川建利产业升级发展。
(5)做优房地产业。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分层次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扩大经济适应住房和廉租房规模。
2.4做优环境
2.4.1扎实推进“三创”工作
扎实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同林城市工作,突出抓好三个大水三个大绿城市景观工作建设,打造贯穿铜川南北的百里景观长廊,建设“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水绿共映、自然和谐”的城市景观。
2.4.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烟煤综合治理、天然气城市气化、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中心绿化、漆水河及沮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等项目,改造城市景观,保护城市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铜川市推进转型的主要措施
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观念创新促进转型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一是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全社会都要参与城市转型,一切部门的工作都要着眼于、有利于、服务于、服从于城市转型的大局意识。二是通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铜川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意义,使全市干部群众人人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城市转型工作,形成重视城市转型的良好氛围。三是市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解决转型过程中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研究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协商机制,共同推进转型。
3.2坚持以人为本,为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大力培育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适应转型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科技人才,鼓励大学生来铜创业,选拔优秀人才去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外挂职培训。二是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优势,开展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西安科技成果在铜川转化和推广应用。三是鼓励铜川企业与西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支持西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铜川建立研发基地与实习基地。
3.3积极争取中省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是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市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专项转移支付金额,增强其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所有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三是鼓励金融机构设市促进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积极为资源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引导和规范我市煤炭开采和水泥制造企业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二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三是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促进我市的经济转型。
3.5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政策,足额征收和安排使用政策规定的环境补偿和整治资金,做好=卜地复垦规划和土地复垦资金的使用,加大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二是要争取国家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时对我市的倾斜。三是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我市煤炭回采率、洗选率及劳动生产
率,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转型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使铜川走上一条山青、水绿、天蓝、人美的和谐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向阳)
第二篇: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三篇:秀山县委党校江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秀山县为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秀山县委党校 江平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处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随着锰矿资源的开采加工,以锰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是其锰矿资源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在七八年间就会衰竭。为此,此课题通过对秀山县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调查,分析了秀山县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制度保障、产业政策、技术支持、社会氛围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秀山县
重庆市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腹地,与毗邻的湖南花垣县、贵州松桃县并称为中国“锰业金三角”。这里整个锰矿资源储量约2亿吨,占全国1/4弱。秀山锰矿发现于1966年,储量丰富,经勘察探明C+D级资源储量2400万吨,远景储量2600万吨,合计5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16。30年来,秀山县依托锰矿资源为秀山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由此成为渝东南最具潜力的县之一。但是这种过分依赖不可再生又必然枯竭的矿产资源而产生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日益枯竭的锰矿资源所造成的经济结构单
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等,都使资源型城市原有的 1 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秀山县由资源型城市向滨河园林新型工业城市转型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秀山县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一、秀山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锰矿石开采企业现状
锰矿开采业从90年初期兴起,1990年全年生产锰矿石7.65万吨,其中乡办集体企业生产5.97万吨,占78.17%。1995年产量仅为23万吨,九十年代中期,毗邻的湖南吉首、怀化等地大量投资兴建电解金属锰厂,刺激了全县锰矿开采业的发展,1999年锰矿石产量达41万吨,由于当地加工生产能力不足8万吨,约80%的矿石出境外流至湖南吉首、怀化等地,造成财源大量外流。2000年前,全县有采矿企业20余户,年产量约40万吨;1996—2000年,在全球电解锰需求量增加的刺激下,电解锰价格一路上扬至最高每吨1.2万元,秀山遇上了第1轮高价格发展机遇期,由于管理乏力、缺乏有效措施,产业规模基本处于停滞徘徊状态,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底全县电解锰生产能力只有0.3万t,此项主打产品仅占26万人口的湖南省花垣县的1/20。
从2000年开始,秀山开始把锰矿产业作为该县第一产业支柱。到2004年,秀山已经形成锰矿开采企业28户,锰矿石产量为90万t;锰初加工企业73家,年产锰粉、焙烧锰矿达18万t,生产电解锰9.55万t,锰硅合金3.16万t。目前全县有锰矿石开采企业37户,年设计开采能力128.5万吨。2007-2009年锰矿石开采量分别为144.4万吨、144.3万吨、165万吨。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开采过度,矿山管理混乱、无证开采、采富弃贫、矿山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二)秀山锰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储量有限,急需引进矿源
锰矿是秀山的优势矿产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秀山锰矿最多能维持3年到5年。锰矿资源目前在秀山并不占优势,如广西崇左市的大新、天等两县及百色市靖西县的1.816亿吨锰矿储量已超过“锰三角”,这些锰矿分布集中,品质优良,具有很好的潜在开发价值。贵州的部分地区锰矿资源也远比秀山丰富。因此,秀山县除了增加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外,必须改变锰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改变靠拼资源、拼消耗、拼市场,集约化程度低,增长粗放的方式来发展锰产业,同时,尽量减少开采环节上的浪费。为了彻底改变锰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矿产资源问题,秀山县要建立引进境外锰资源的购销体系,疏通引进渠道,避免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产业的老路子,由开采加工型向来料加工型转变。
2.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畸形化。秀山县曾经是传统的内陆农业县,与其他内陆农业县一样,农业是第一大产业。但是,自从开始锰矿的开发以来,锰业开发、加工产业就成为秀山县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地位被逐渐削弱,2010年秀山县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1%。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主要是围绕锰业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而依靠自身和周边县市丰富旅游资源带来的收入,在2010年仅为1.12亿元,相邻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0年的旅游收入约1.69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5亿元。其次,第二次产业中,锰业“一业独大”,其他工业发展薄弱。2010年,秀山县第二次产业中,锰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4%,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118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与锰业、硅业等自然资源相关的企业,而天雄、武陵电解锰企业的单产更是高居世界之首。
[2] 3 3.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
秀山县虽然拥有“中国锰都”的称号,也拥有世界单产最高的电解锰企业,但是其生产技术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产业链短的状态。首先,生产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开采技术落后。目前秀山县的锰矿开采大部分依靠简单的机械和当地农民的体力劳动,机械化水平相对很低。其次,加工技术落后,多为粗加工,不能实现锰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另外,产业链短也迫使秀山县必须加快产业的转型。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在秀山,由于“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产业结构,其产业链仅表现为锰矿的开采、加工和进出口,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链和辐射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指出: “所有的资源型(矿业)城市只会采矿,只会开采资源、挖掘资源,而不会做产业链。”这句话正是当下秀山锰矿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4.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新产业发展受限
由于长期粗放型经营,秀山县锰矿企业在锰矿的开采、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开采尾矿、电解废渣、废渣被雨水浸泡形成的废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饮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原本是清澈透明、鱼虾成群的溶溪河、酉水等河流,都成了“黑水河”、“毒江”,既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等。事实上,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关闭了电解锰生产企业,原因就是其污染严重、成本高昂。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关闭相关企业显然不可能,但是加快对产业转型,加大污染防治,是切实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秀山县成为真正的“秀山秀水”之地。
[3]
二、秀山县产业转型的可能性
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原有产业的“替代产业”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但是,要实现这一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国外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就因为没有实现产业的转型而沦为“空城”、“鬼城”,如美国科罗拉多的吉尔曼市、澳大利亚的威特努姆城,前苏联的巴库,等等。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秀山县在锰矿资源枯竭以前,应该是有可能,也有能力实现产业转型的,其理由如下:
1.秀山县农业基础强实,第一产业发展有条件
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全县有耕地54万亩(其中田32万亩、土22万亩)。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粮食作物及烤烟、油菜、油桐、楠竹、柑桔、板栗、中药村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山羊、水禽等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也是秀山具有和潜在的优势。当前秀山县的金银花种植和土鸡养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将相关的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
2.秀山县区位优势突出,商贸服务业发展有优势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形象,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自治县。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公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县。距秀山145公里的吉首火车站、230公里的玉屏火车站、250公里的怀化火车站、248公里的张家界火车站、飞机场、98公里的乌江沿河港是秀山重要的交通出口。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等的建成通车,秀山已经成为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边贸经济,将秀山县建成“大武陵山区物资集散地”,打造“边贸中心”指日可待,特别是生 产性服务业具备跨越发展的条件
[4]3.秀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支撑
秀山地形地貌独特,平坝、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土壤、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风景,处处是风光,人称“武陵明珠”。在其境内有神秘之境石堤酉水、神往之地洪安“边城”、神妙之域川河盖高山草场、神奇歌舞秀山花灯、还有、贺龙同志组建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等旅游景点。在其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张家界风景区,凤凰古城、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耶天下秦城,是乌江画廊、渝东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好处在渝、湘、黔三省市旅游互动的连接点上,是重庆主城和渝东南联接大武陵、大湘西的旅游集散地。近年来,秀山县的旅游业收入和旅客数量都呈逐年上升的可喜态势。2009年,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同比增加28.7%,2010年,同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同比增加2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亿元,同比增加38.5%。
4、已具规模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有支撑。秀山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于矿产品深加工、农林业新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资源加工业和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计划到2011年,建成园区3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50亿元;2020年,建成园区10平方公里,年工业总产值产出能力200亿元。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A区启动2.4平方公里拓展区建设,建成投用8.7万平方米安臵房,开通园区公交车;B区完成园区道路和供水工程,新开工工业硅项目15万吨,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产量突破5万吨;C区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入园企业服务,确保夏朗200万台手机、新久高丰3万台农机、重庆祥华615吨绿原酸提取和维隆5万吨工业硅等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实现了新突破,为秀山将提速打造“一城两园”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作为重庆八大区域性物流基地、市级重点物流园区之一的秀山县物流园区自2009年建设以来,按照“买武陵、卖全国、买全国、卖武陵”的战略目标,修建了占地3.5平方公里物流园区。这个物流园区将是武陵山区市场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辐射效果最好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将有效服务周边300公里范围内18个区县800万人口。2020年,年货运量1500万吨,年交易额将突破500亿元。截止目前物流园区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总部大楼主体工程和部分安臵小区,启动建设秀山民生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园区通道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工仓储区及铁路以东片区道路建设。确保福广建材秀山批发市场、朝天门市场秀山分市场、武陵国际家居建材市场、武陵副食品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建成营业。据了解,物流园区形成后,将带动当地4万人就业,人群多集中在“八区”及餐饮一条街,物流园区成为秀山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5、面临着诸多重大发展机遇有支撑。一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新取向为秀山县谋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将是重要机遇。二是国家在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这将为秀山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三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外迁才能生存下去的生死关头,无疑为秀山承接其产业转移提供无限便利和巨大机会;四是重庆650亿元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秀山经济发展给力。
三、秀山县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来看,转型模式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主动性”模式和“被动性模式”、“政府主导性模式”和“市场主导性模式”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主动性模式”是指在资源未枯竭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城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多种替代产业,使城市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小,效果佳。相反,“被动性模式”则是指在资源已经枯竭的情况下,被动无奈地寻找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成本高、阻力大、效果不够明显。
“政府主导性模式”是指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制定相关制度、目标、程序、政策等,引导城市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和目的性。而“市场主导性模式”是指城市产业的转型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自由性、盲目性,因此很容易导致某些资源性城市因资金、人才、技术的外流而沦为“空城”、“鬼城”。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共同支持产业转型。在这种模式中,并不一味地强调政府的作用,而是倡导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的原则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政府的主观性和市场的盲目性。
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在秀山县的产业转型中,我们应该采取“主动性模式”和“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型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采取“主动性模式”,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秀山属于枯竭类资源城市,因此,选准和发展好替代产业,对于秀山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秀山的实际,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商贸和物流等应是当务之急。
1、突出重点,积极打造核心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秀山要摒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要着力找准“三个点”。一要重点抓好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建设。着力延长产业链,集中力量推进和提升目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清洁能源、烟草支柱、铁矿开发、新型建材、畜禽产业、药化药业等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硅矿开发、林(化工)产品、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设备制造及电子电器仪器仪表装配、特色饮料(酒)系列、非金属矿开发、印刷包装(装潢)等产业集群。二要重点做好锰矿资源的产业链。应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资源型产业,推动锰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应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三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既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的关键举措,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秀山农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开始由过去的“零打碎敲”向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10余家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企业;7家干水果生产销售企业;5家有机鱼加工销售企业;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6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等格局。为此,作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组织筛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应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提高优势产业的聚集度;要进一步鼓励企业按照“优化配臵、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强弱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2、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从秀山当前来看,秀山县35千伏石堤输变电的建立,渝怀铁路、渝长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秀山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等标准厂房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电力等“瓶颈”将逐步破除,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将逐步凸现,为秀山扩大招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要转变“唯利税为大”的承接观念,注重引进电子、服装等环境资源破坏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发挥就业社会效益和发展加工贸易。
3、大力发展旅游业。秀山是全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与贵乐洞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为此,挖掘好、发展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风民俗旅游是秀山县最大的实际。我们要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秀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使之成为武陵山区特别是秀山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努力把秀山建设成武陵山风景区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武陵山风景区旅游“一盘棋”,突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特色,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各方配合”原则,加快核心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的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结合秀山服务业多分布在商贸、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新兴的咨询、金融、保险、中介等行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很小等特点,应突出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三是运10 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从而逐步提高服务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产业转型有序推进
1、应主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人员的安臵,为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类似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人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人力资本却非常缺乏。在进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秀山县必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这样才能为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从转型企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的培训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使现有的劳动力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和新知识。特别是对于像秀山县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城市,由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要想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就必须更加注重和加强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还应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平台,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到秀山县投资。
2、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 11 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3、积极推进体制转型。锰矿城市转型的基础是产业转型,而实现产业转型必须依靠体制转型。体制障碍是制约秀山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锰矿分割,城市功能与主体企业功能混同,阻碍着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取得明显进展,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消除矿业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必须把政府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赋予地方政府在调控区域经济方面的更大权限和责任,使政府职能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更多地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为可持续发展协调内外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与理顺中央、地方、主体企业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条块一体、联合发展、共同受益的新体制,变体制优势为整体优势。
4、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秀山工业园区是秀山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武陵之心”,创建“边城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大招商的力度,扩大招商的范围,每年保证有20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入园应是首当其冲的事情。笔者认为,目前应抓好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招商的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形成招商引资的联动效应;二要把吸引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科技 化器,吸引留学生创业、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入园作为招商引资平台的重要内容;三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入园企业的及项目的跟踪调查,推动大12 项目、好项目入园;四要强化与相关园区的招商优势的对比研究,努力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5、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成本高、时间长的过程,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而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必将导致“产业转型后遗症”,如企业资产流失、人员失业、产业空虚化等。但是,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仅靠政府的财政支付是难以支持产业转型的全部费用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多方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加工的过程中,从对相关企业征收的资源税和增值税中提留一部分作为产业转型的基金。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相关产业,如鼓励投资者新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等。这样既降低了政府的负担,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文献述评[J].商业时代,2011(8).[2] 张泽洲.深度挖掘资源 培育支柱产业 建立长效机制——秀山县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路径思考[J].重庆行政,2010(6)
[3] 鲁昕.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在“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理论组的发言[J].辽宁经济,2004(4)
[4] 向涛.把秀山建成渝湘黔交汇地区经济高地和重庆中等城市的思考[J].重庆行政,2003(4).[5] 杨继昌.重庆市秀山县铁合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J].中国锰业,2005(8).作者简介:江平,女,重庆秀山人,重庆市秀山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 社会学、区域经济。
第四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
**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破坏。近年来,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市上下做了大量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工作。1.完善组织制度。
我市先后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协调全市经济转型工作,保障工作有序开展。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工作意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市“十二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文件,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我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市历史文化资源,立足汉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发展
现代物流业。201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较2011年大幅提高了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市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产业,降低煤炭洗选和开采业的比重。
3.严把项目建设关口。
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节能和环保准入门槛,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水平。对于不能通过能评或环评的项目,一律不予以审批、核准,不准许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等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文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确保**市无落后产能项目。
4.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监管,要求重点企业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各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要求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聘任了能源管理人,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统计分析制度。其中,裕东电厂已经建成了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我市重点企业先后实施了矿井水综合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永煤集团能量系统优化、神火集团铝电解槽低电压改造、裕东电厂脱硫脱销改造等项目,有效地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成了“十二五”节能任务,降低了污染
物排放水平。
5.打造循环产业链。
依托我市煤、电、铝等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增链补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链接项目,延伸生产链条,不断改进和拉长煤—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铝—铝材加工、煤—电—建材三大煤产业链和粮食—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饲养业—肉蛋奶、林果—蔬菜—果蔬加工两大食品工业产业链,增强生产要素循环转化能力。永煤、神火均顺利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验收,基本达到了固体废弃物产用平衡、矿井水处理利用平衡、采煤塌陷地塌陷复垦平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设开来实业有限公司煤矸石烧结砖、开控水务有限公司矿井水利用、神火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煤层气发电项目,有效利用了煤矸石、矿井水和煤层气等废弃资源。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使企业早日享受到优惠政策。
6.推进环境治理。
顺利实施“蓝天”和“碧水”大工程,有效控制了粉尘、大气、水和重金属污染。至2014年末,我市地表水责任断面浍河黄口、沱河小王桥水质及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均实现100%达标;全市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低于省下达的71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累计建成5个国
家级生态乡镇和12个省级生态乡镇,改善了农村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当前,全国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市煤炭、钢铁和铝等主要产品需求下降,导致我市企业效益下降,可能会使企业降低对改造升级和转型支持力度。
2.部分单位及人员仍对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某些单位及个人对我市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认识不足,对转变发展模式缺乏积极性,导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如:某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人对节能评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备案项目进行节能评审的比例较低,影响了项目能效水平的提升。
3.产业机构不合理。
**市第二产业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较高,并且第二产业内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所占比重也较高。虽然近些年来,通过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途径积极进行调整,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优势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完全改变,对转变发展模式造成较大压力。
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较低,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更低。煤炭中硫、氮含量大,燃煤会产生大量SO2、氮氧化物及粉尘,对我市空气质量改善造成了压力。
5.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我市虽已建立节能监察中心及环境监测机构,但面临着装备落后、人才短缺、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市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措施乏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建议 1.制定总体规划。
转变发展方式涉及许多领域,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协调配合。我市目前没有关于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其内容散见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和环保规划,不利于转型工作的开展。当前正是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期,建议乘此时机编制转型发展总体规划,以有效指导今后五年工作。
2.严把项目建设关口,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在新建项目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严格落实能评、环评等制度,优先选择能效高、排放少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
工、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推进西气东输商丘——**段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大巡护力度,确保长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支持**刘河镇20MWP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
4.加强监督执法。
支持**市节能监察中心、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加强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将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并按照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保障资金投入。
市政府应建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安排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本地区重点转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的支持,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
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篇: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作为全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众多煤炭资源型城市或迟或早都会出现因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届时将使这些城市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思维超前、认识领先,抓住机遇,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resourcebasedcity)一般是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以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类型。平顶山市就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起来的,一举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平顶山市一举成为仅次与郑州,洛阳的河南省第3大经济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弊端日益凸现,困难重重,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渐枯竭而面临衰亡,并导致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危机状态。近年来,我国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在整体上也滞后于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1〕。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要进行城市转型,当然我们平顶山也不能除外。
所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相对于原有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持续能力、结构效益等的根本变革,就是从根本上转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单一的结构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急功近利的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转变盲目追求产值产量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要通过转型,使增长后劲更足,增长方式更优,增长效益更显,增长质量更高,经济系统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2〕。由于我囯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我们平顶山市要将政府参与与市场调节统筹起来,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平顶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平顶山市是建国初期为了向国家工业建设提供原料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种问题都不易被发现(毕竟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固有弊端就集中明显化,问题也全面暴露[3]。
1.1煤炭资源日益减少
平顶山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开采至今已有几十年。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且煤炭开采企业在开矿过程中经常出现“吃瘦减肥”现象;非法采矿,大矿小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浪费,使得平顶山市煤炭资源总量日益减少。
1.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我市煤炭采掘业比较发达,而且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且产品也不仅仅是初级产品,然而从平顶山市整个
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依旧是煤炭及其附属产业占很大比重。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单一也将造成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将不不利于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1.3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功能恶化
我市各主要矿区煤炭开采普遍存在严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地下水污染,而且容易造成地面塌方(师专老校区大门一夜之间陷入地下),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事后处理工作不到位,矿区往往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二次影响:塌陷区积水现象严重,山区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
1.4管理体制落后,企业活力不足
中央与地方往往在矿区利益分配,归属问题上发生冲突。对于大型企业往往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经常会导致决策的及时制定与实施;而我市的一些大型国企,比如平煤,神马集团构建庞大的自我服务体系,容易形成大企业小市政的局面,导致城市难以在行政上履行其全面职能;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内部机构冗杂,管理僵化,效率低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能会出现活力不足,将不利于市场竞争[4]。
1.5职工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因此在企改过程中大量职工失业,下岗;同时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再加上企业对下岗职工安排再就业工资做的不够完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更加艰难。
2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模式的探讨
2.1从城市接续替代产业考虑
2.1.1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5],是指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根据资源型产业类型的不同,可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同、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基础上进行延伸,寻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横向转移的可能性;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接触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延伸产业链条一般有三条: 一是开采—洗选—发电;二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三是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个人认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未来发展应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积极扶持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来革新产业结构,同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2.1.2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是指在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一直以来煤炭开采产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产业,为了保证平顶山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转型过程中,可积极发展先前就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化工、能源、电缆等主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2.1.3新型产业植入模式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6],是指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它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石人山风景区、石漫滩水库风景区、二郎山风
景区、香山寺、应囯古墓、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三苏坟等。而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平顶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因此,个人认为平顶山市未来的城市转型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2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考虑
如图1所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和转型期(衰退期)。
图1 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
总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顶山市的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就图1看来,应该是出于成熟稳定期。成熟期是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城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稳定,城市尚未出现矿业衰退问题,政府财力相对充足,有一定能力解决相应问题。因此,个人建议平顶山市应抓住这一机遇,现阶段就应该着手制定相关措施为城市转型做准备。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考虑现阶段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政府在资金要方面要给予支持,进而保证政策的早日出台。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现阶段平顶山市就应该为城市转型做准备,着手制定相关措施。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方向,个人认为平顶山市可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利用先进技术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以发展化工,能源等新主导产业;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平顶山市城市转型保障体系的建设
城市转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体制改革,调动企业活力
平顶山市政府可以着手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服务性行政体制,依法行政。对于城市的一些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的审批可以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主产业,优秀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的大型煤炭企业如中平能化集团应加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调动企业活力,进而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2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引进、新技术研发等
方面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未来我市可能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同时可以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城市转型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离不开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目前有平顶山学校,河南城建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和平顶山教育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质量工程学院等专科院校。因此可以立足于这些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争取使这些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未来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建设者。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让他们为城市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3.4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攻关力度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对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早日实现产业的升级与重组,提升未来平顶山的发展实力。
3.5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市场是基础,政府是主导,城市转型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对于现阶段平顶山市各大煤炭企业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对于企业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故要彻查相关责任人;在关于大型煤炭企业的归属及管理问题上,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出现“两个管理班子”现象。只要这样,政府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
4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目标
城市之所以要转型,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顶山市未来城市转型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全方位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平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走以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而是要经济、环境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治理,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全方位发展就是平顶山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打破单一发展煤炭产业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围着这一目标去开展。5结论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看,在技术条件和消费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从形成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因此在传统主导产业衰退以前,及时探索发现、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提升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是促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构建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前提。由于我国资源型城
市的资源类型、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这一问题上,不存在普适性的模式。这就需要在充分分析把握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内核驱动力(如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发展基础等)与外援驱动力(如市场供求关系、政策调整空间等)及其互动效应的基础上,遵照“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目标导向展开工作。而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标准应主要看产业发展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升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否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是否有利于加强产业体系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缓解社会矛盾。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即现阶段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的主体。因此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同时,必须把自然资源保护、资源节约型生产、开发新资源、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宏观管理、搞好自然资源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从而实现提高自然资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持能力,强化支持全国经济建设资源承载力的目标。这不仅可以加强我国短期内经济的适应性,而且符合国家中长期资源安全战略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