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7:4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

第一篇: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

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

——“蓝色世博”主题少先队活动设计

侯玲玲

前言:

借此次全国少先队辅导员活动辅导能力提高班之机,将有幸聆听全国著名少先队专家的活动指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辅导员老师交流切磋,欣喜!喜欢经典的“红”、亦欣赏辉煌的“金”、但作为世博会东道主的上海辅导员,似乎更偏爱博大的“蓝”。故,此次以文赴会,便以“蓝色世博”为主题思考少先队活动的设计……

活动主题?

看——

看世博会主题——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集中探索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二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更和谐;三是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更和谐。

看世博建筑——已经开工建设的世博园区中,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新材料被大量采用。这些绿色建筑凝结着世博会所展示的科技与文化成果,代表着21世纪的建筑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关键词: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思——

思环境现状——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地球的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它已不堪重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还远未得到有效遏制。

思自身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少先队工作者,理应引导广大少先队员践行“生态文明”。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借助世博会契机,应该设计怎样的少先队活动,使队员积极投身“生态文明”行动中呢?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以“亲近绿色建筑,践行生态文明”为主题设计活动。

活动设想„„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世博园区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幅绿意盎然的怡人画卷和一本耐人寻味的教科书。我畅想带领一群富有朝气的少先队员——

行走于绿色建筑之间

——让队员走近绿色建筑 享受生态

看,“绿色地标”——中国馆。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层叠出挑,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

看,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世博演艺中心。当隔断隐藏于场馆顶部时,这是一个容纳18000个座位的中心式多功能场馆,而活动隔断降下后,则可分别转换为12000座、8000座或5000座的不同规模的剧场。

看,木材与中国竹子的黏合的挪威馆。通过将挪威的胶合层木和中国竹子黏合在一起结合成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产品——“黏竹”,并可在展后再利用。

看,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的芬兰馆。3D计算机模型将被用来辅助芬兰馆的整个建造过程,全部建筑元件在进行制造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建筑建成后能被分解和再组装。

再看,垂直花园巴黎馆。将150种共15000株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植”在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成功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

这些绿色建筑尽情绽放着它们的“绿”,无声地传播着“绿色文化”,表达着生态文明的内涵。把队员带到这个大课堂中去吧,行走于绿色建筑之间,他们一定能看到“绿”,深绿,真绿,可循环的绿;他们一定会记住这样的一幅幅画面:雨水、阳光、黄浦江、土地、鲜花、绿草„„人和自然多么和谐地地交融着。

思索于绿色建筑背后

——让队员了解节能方法

感知科技

绿色建筑是如何炼成的?就以“让阳光倾入地下”的地下交通枢纽——世博轴为调查对象吧!

为什么阳光谷要做成形似广口花瓶的环状?原来,这是挑战“循环自洁”课题所应对设计的环状玻璃幕墙。每个“阳光谷”除了形成良好的透视效果,还可用于雨水收集。大量雨水被储存在地下室,经过层层过滤,不仅可以自用,还用于周围其他场馆的灌溉与清洁呢!

为什么世博轴的通道在地下,不用灯光却不昏暗,反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百花绽放呢?原来,为挑战“绿色地下空间”,世博轴采用“阳光谷”和下沉式花园” 的设计应对。

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别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独特形态能够帮助阳光自然倾斜入地下,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

为什么看不到空调,世博轴里依然春暖夏凉呢?原来这里是通过生态技术,利用了地下浅层的地热资源和引入黄浦江水来作冷热源!

就让队员组成学习小组,去找找资料,带着思考去观察和探究吧!让他们把自己的调查和思考写进调查报告中,绘制成一份小报或是组织一次论坛交流吧。队员们需要做的就是思考这些绿色建筑背后所蕴藏的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需要了解更多的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相信此时,他们心中的雨水、阳光、黄浦江、土地、鲜花、绿草„„一定巧妙地被构架起来,队员们应该了解人和自然是如何和谐交融的。

展望于绿色建筑未来

——让队员创想绿色生活 播撒理想

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你会设计出怎样的绿色建筑?

在你的眼前或许会展现出一幅幅智慧的画卷。“小小建筑设计师”或许设计出的绿色建筑也不安装照明灯,把日光储存起来晚上使用;或许他们把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也创造了一种更环保的绿色材料;或许在他们笔下的未来的绿色建筑可以伸缩携带,不占空间;或许他们想象那时造房子不用建筑工人辛苦搭建,凭借电脑机械操作就能轻松完成;或许夏天他们就把房子建在黄浦江底,不用空调照样凉爽……

在孩子们的设计里,他们所看到的绿色建筑,他们所了解到节能减排的知识,一定会伴着他们的想象驰骋。雨水、阳光、黄浦江、土地、鲜花、绿草„„此时定将以新的方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描绘出绮丽的画卷,在他们的想象中,人和自然一定更为和谐地交融着„„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播撒着,欢愉着。

行动于绿色建筑身边

——让队员践行生态文明

知行合一

一号行动令:“比绿”行动(身边建筑pk绿色建筑)

1、开展一次小调查,找找身边建筑的“绿色差距”。

队员们会发现身边的建筑:照明、采暖耗费地球大量能源;使用的多为无法再利用的建筑材料;自来水哗哗流进下水道……

2、举办一次小展览,拍拍身边建筑的“绿色元素”。

比一比“谁的家离绿色最近”,队员们可以用照相机拍下自己家的“绿色”:太阳能热水器、平改坡的屋顶、植物绿墙、保温外墙、节能型真空双层玻璃……

3、组织一次小对比,比比身边建筑的“绿色变化”。

队员们不难发现:建筑越来越重视节能问题,新建筑比老建筑“绿”;高档公寓比普通公房“绿”;新兴小区比老街道“绿”……

4、设计一份小问卷,查查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绿色认知”。

设计几个问题:你认为在上海,室内还是室外空气比较干净?你知道利于环保的空调冷暖温度应该是多少度?你家使用节能灯的比率是多少?……

通过“比绿” 行动,引导队员把目光聚焦到身边的建筑上,用各种形式思考:“我的家、我的学校、我的小区离绿色有多远?”

二号行动令:“添绿”行动(身边建筑+绿=绿色建筑)

1、“拉起伙伴的手”——想一个“添绿”小妙招。

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总结出一些让身边建筑接近绿色建筑的小妙招吧:每天为家居开窗通风一小时,家居空气质量就有所改观;天热时,端一盆凉水放在家里,可以让空调减少运作;给窗户贴上一层贴膜或装上遮阳棚,就能降低室内温度……

2、“拉起家长的手”——纠一个“非绿”小陋习。

和家长们一起行动,改掉生活中有悖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小陋习吧:家用电器用完不拔插头,待机状态费能源,得改;抽水马桶不使用节水型,大小便都用大水冲,得改;夏天空调制冷把温度调到26度以下,得改……

3、“拉起居民的手”——写一份“添绿”小倡议。

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吧:在社区出一期黑板报布置宣传栏,传播“绿色建筑”新理念;小小志愿者走入社区,宣传倡议书,呼吁居民改生活陋习,多使用“绿色建材”……

通过“改绿” 行动,引导队员把行动落实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为身边的建筑添点“绿”。

活动践行!

绿色的建筑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了,绿色的生活方式必让生活变得更和谐,能适切地回答世博会主题提出的“怎样的城市和生活方式能让生活更美好,更和谐”的问题。相信这样的少先队活动能引领队员带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更多的人共同去领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传递的思想内涵。

“走近绿色建筑,追求生态文明”,让我们和广大少先队员们努力践行吧!

2009-7

第二篇:践行生态文明

践行绿色生态文明,做文明河西学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美丽中国新图景徐徐展开。

从保护到修复,着力补齐生态短板

2015年,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北至小兴安岭,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伐木声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伐木工人封存了斧锯,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宣告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结束。

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背后,彰显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

花儿曾对我说,他们好累,在被污染的大气中散发不出自己的芳香;树儿曾对我说,他们好伤心,每天看到自己的亲人倒下,而指不定哪天会是自己;鸟儿曾对我说,他们想在大树上安个家,而不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盘旋飞翔。

朋友,如今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破坏严重、森林面积骤减、淡水资源贫乏、极地臭氧空洞、生物物种减少„„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护行动中来。践行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学校,我们可以使用可更换笔芯的笔,纸张双面利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文具,还可以将保存完好的图书、教材等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在家里,我们可以将废报纸、塑料瓶等变卖给资源回收企业实现再利用,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用于制作有机肥料,将废手机电池、灯管、过期药品等投放至专用箱避免污染环境;在外就餐时,我们可以适量点餐,将没吃完的饭菜打包带走,不使用一次性的纸杯、饭盒、筷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要自带环保袋、外出随身带水杯,减

少垃圾产生。

个人的行动也许微不足道,但当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就足以实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我们可以从用言行感召身边的人,将垃圾减量分类、节能减排等知识和方法告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邻居朋友,那么,一个学生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就可以影响一个片社区,真正让践行生态文明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天津一员,九河下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是自然的美好生态,而作为河西学子河西区坐落在海河河畔,更应该倾一己之力,从小事做起,努力保护好这条“母亲河”。

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栖息于此;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鸟孤独,更不能让心孤独。看,远处,我们不曾涉足的山巅,那里鸟语花香、百花齐放,那不正是我们诉求已久的人间天堂吗?让我们践行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第三篇:生态文明 绿色家园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新洲乡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引导全体职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的主题日活动,通过张贴宣传画和标语、举办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栏等普及节能和低碳常识,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节能的责任意识和知识水平,形成公共机构做表率的良好氛围。

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体验活动。各单位通过停开空调和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进行能源紧缺体验。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践行“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形成“领导带头示范,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开展废旧品回收活动。各单位采取以旧换新、知识宣讲等形式,组织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宣传活动。积极宣传“资源有限、再生无限”的理念,引导干部职工形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

通过活动的积极开展,全体干部职工节能意识明显增强,节能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切实抓好节电、节水、节约能源工作,形成全民节能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了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

第四篇: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

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

牛文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够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全球、国家、区域的发展原则是: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另外人类在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必须要服从公平、合作、共建共享的总原则。在上述两大基础上,生态文明用“有序、循环、协调、共生、和谐、简约、高效”等元素的总和,参与人类共同形成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以此去规范我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

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通常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是就是对于两大主线的认知,第一主线要求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应当处理好人和资源、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里面讲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提炼。生态文明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这个“索取”包括了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整体环境,包括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包括了在实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生态服务与生态演进。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索取了自然的各类财富,我们对自然本身回馈的水平和强度是不是抵消了这种不断的索取?这是生态文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实现不了“索取”与“回馈”的平衡,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必然受到加倍的惩罚。

第二主线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区际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互相损害、尔虞我诈,还是互利和谐、共建共享?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还是通过协调达到“双赢、多赢或共赢”?这些均可从生态文明中得到借鉴。

可持续发展理论贯穿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这两大主线。而这两大主线在生态文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升华和凝炼。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承载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全世界在100多年工业革命进程当中,对自然界的资源、能源以及自然环境方面的掠夺和干扰,应当超出此前的几百倍。现在经常提到干部的政绩,我们过去比较清楚的是最好不出现“财政赤字”,知道借了钱将来要还,银行的贷款将来要还。但要是问一个干部“生态赤字”怎么样,他就会基本不管,留给后代。我们通常讲借债要还,父债子还,我们留下的生态债务,后代也一定是要还的。因此生态赤字要逐渐和财政赤字一样引起中国未来发展的充分注意。这两大赤字将来都应当作为衡量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

要正确认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了解这样的背景:世界上国土面积在7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有6个,包括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在这6个国家中,中国的资源总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总体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所有优势被13亿人口这个分母一除之后,基本上变为了劣势。中国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我们要在这上面建设、发展,当然要比平地付出的艰辛更多。中国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区荒漠区,70%的国土上每年遭受到典型的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东亚季风给中国带来的自然灾害在世界大国中是罕见的。我们有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大陆的平均高度是世界大陆平均高度的1.83倍,我们是在一个高平台上搞建设,这样它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很高。我们有13亿人,以每年土壤和岩石的搬运量和运输量的总和作为一个指标,世界有一个统计,每年中国总强度是380.17亿吨,每人大概是33吨左右,而世界人口平均是15.6吨,也就是说中国平均翻动地表面的频率和总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的2倍还要多。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中国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这个频率的次数是以每损失多少财产,死了多少人,损失多少面积来算的--大约1500年前的隋代,每年1.6次,逐渐加大到现在每年的3.9次,从现在到未来的30年当中,我们还可能增长到4.1次。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环境污染。目前,中国的CO2排放超过50亿吨(居全球第二),SO2排放2500万吨(居全球第一),COD排放1200万吨,废水排放量482亿吨,中国665座城市中有41.1%的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1800万吨。

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6%左右。2006年,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1%,草原退化速率平均每年200万公顷。中国的黄土高原(如陕西安塞)近25万年以来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退化。这种现象有自然侵蚀的原因,自然侵蚀再加上人类不断增加的活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共同造成了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干扰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五个基本瓶颈

(一)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背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人口的再生产数量很高,物质再生产没有跟得上去,因此长期处于一种短缺经济,尤其是粮食的短缺,使得中国整体的发展构不成一个生态型的社会。当人口总量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永远不可能是生态型的社会。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的再生产之间产生了良性的好转。但是不要忘记,现在中国的人口列车仍以巨大的惯性每年800万-1000万的增量向前奔腾,还要延续30年左右。我们如何保证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生态型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背离。过去我们过分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水资源,把它的生态价值,特别是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于生态型社会的体会比较浅,而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联合国曾经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做过一个实验,把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叫在一起,在热带雨林当中砍掉了1公顷的树木,然后计算它的价值。如果造纸或者是做家具等等,它们能够换来的价值是多少?生态学家就把这片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态功能、生态服务能力,它对水、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进去,最后计算的结果是生态价值高出生产价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大家可以看,在过分强调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它的生态价值之后,我们实际上欠了大自然的债。

(三)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和自觉养护的失衡。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当中,都要把自己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抛弃到自然环境之中,你丢我丢,丢来丢去,直到最后环境容量无法消纳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我们一些企业、生产者仍然对于环境容量还是抱有无偿占有的心态。什么时候它和自觉养护、自觉维护、自觉的保持,自觉的回馈相平衡的时候,那么生态型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失衡。过去我们注重效率当然非常必要,但是公平就不重要了吗?我们通常讲可持续的发展有三大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发展动力,用高效率或者是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们单位时间的产出等等。第二个元素是发展质量。质量主要是考虑在生产过程当中,从源头到末端,整体的过程当中对于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是怎样的,如果破坏超出了环境容量,那么这种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个元素就是公平,也就是说发展的成果要有利于或者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知道经济的增长是有区域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西北地区和东部一样,产出那么高,这个是不争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谁经济产出高就应当独自享受,必须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应当享受社会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说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五)经济运行成本的外部化必须得到克服。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如果你在生产过程当中该付出的成本你却不付,而推到社会上让别人付出的话,作为企业公民是不合格的,这将会导致制度失灵。总之,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要以生态型经济和生态型社会的完整图景作为前提。

三、从生态文明到制度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完善的规范性制度。

一是产业补偿制度。这个十分复杂,应当把每一个产业在它的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

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干扰的净值来计算。世界上已经开始做了,我们也在研究。在不同链条当中你对环境本身的干扰和破坏的能力,以及你自己的水平要算出来,这样算出你所作的贡献和你造成破坏的差值,如果有的话,你就需要补偿。包括第二产业当中的源头产业和后续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旦我们建立起来了,我们对战略环境评价也好,生态补偿也好就有了一个定量的依据。

二是生态补偿制度。我们有区域的,包括东部、中部,对于西部的生态屏障、脆弱地区的生态补偿,这是一个面上的。从一个线上讲,大江上游对中游下游的关系怎么处理。从一个点上讲,比如对水源地周边居民的生态补偿。我们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生态补偿中,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和谐的关系。通常我们移民的时候为什么矛盾那么大,就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不合理引发的。

三是灾害补偿制度。灾害大家都不愿意发生,但肯定要发生。在某一个地方是随机的,在全国大局面来讲又是必然的。这种灾害发生在哪里,实际上不应该只由那个地区去承受,应该是整体社会都要分担,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四是社会补偿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对于贫困地区、对于整体的低收入阶层等等人群的补偿。

从整体来讲,我们只有从战略上和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生态精神、生态理念和不超出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我们的服务价值、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力这样前提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

作者简介

牛文元,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中心专家组成员。美国耶鲁大学SDLP讲席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Fulblight教授。《中国发展》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社会物理学,已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北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983年参与联合国布伦特莱委员会起草世界可持续发展奠基性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行者之一。199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自1999年以来主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10卷。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总主编)与牛文元(执行总主编)共同主编并出版中国首部权威性巨著《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20卷)。2007年9月与意大利前总统钱皮一道,获颁“圣弗朗西斯国际环境大奖”。获“2007中国10大科技英才人物”。

第五篇: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矢志不渝打响蓝天绿水保卫战

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兰考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顺应脱贫后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走出一条节能减排、循环低碳、绿色共享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努力把兰考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科学谋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先后编制完成了《兰考县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兰考县畜禽限养区和禁养区划分》、《兰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兰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7—2020年)等系列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变成具体可行的施工图、作战图,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打造生态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工业,依托沐桐环保、光大环保新能源、环嘉循环经济小镇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实行“负面清单”

— 1 — 管理,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依法取缔656家“散乱污”企业,依法处置、盘活“僵尸企业”22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提升发展生态旅游,围绕“三点一线”黄河旅游带建设,加快建设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黄河大堤花卉林木观赏带、果品种植采摘园、农业生态休闲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以特色高效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高效种植业,全县新增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58.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二、突出重点,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把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控尘、控排、控煤、控车、控油和控烧,以“三治标、三治本”为统领,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关键点,达到控源减排的目的。扬尘方面,对全县90个线性、块状等各类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一票停工制、封土行动、三员管理制度,凡督导发现达不到治理标准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上限处罚、公开曝光,半月内不予验收;县城区主次干道、国省干线公路、城乡结合部按照以克论净标准实施“人扫+机扫”作业模式,持续开展“清零”行动;加大对重型货运车辆的引导、管控力度,严控输入性扬尘污染。控煤方面,全县10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87家、燃煤大灶110 台、经营性小煤炉 80台,全部完成整治;依法取缔散煤销售点14处;建成洁净型煤生产仓储配送中心1个和配送网点11个,均已投入运行;完成1万户电代煤、气代煤任务。— 2 — 控油方面,完成 3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查封70家黑加油站。控车方面,全县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2350辆。控排方面,全县6家企业完成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改造,实现达标排放。控烧方面,按照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的原则,精心部署、联防联控、强力推进,确保实现全县夏秋两季卫星监控零火点。

三、城乡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

按照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城乡生态绿地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县城绿化面积达到1432万平方米,绿地率37.6%,人均公园面积1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大浓荫、大园林、大绿化的城区绿化特色。在城市周边建设国储林基地5处,造林1.6万亩118万株,打造清晰的城乡分界线;全县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2%,林荫路推广率达61%。全县林木覆盖率26.08%,活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

狠抓生态水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体,突出亲水、生态和特色文化,打造生态景观28万平方米,2017年由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变为全年用水1.2亿立方米。建成三个城市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全面加强河道监管,按照“属地管理、一河一策、分段治理”的原则,以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为抓手,对11条县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污水管道12.9公里,河道清淤122万立方米,— 3 — 清理垃圾3610吨,封堵排污口60个,整治河道周边工业污染企业33家,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定目标要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维持在100%。

开展以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源保护、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对镇区及周边68个村实施共157.5公里的截污纳管,消除黑臭水体。引入3家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环卫企业参与农村卫生保洁,累计培训专职保洁员2303名,添置垃圾桶42188个,投放大型运输车辆273辆,形成了“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网格化管理”的农村卫生保洁网络,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营造氛围,培育生态文明新风

夯实环境监管责任。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环保会议14次,带队实地调研26次,实地督办环保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县级领导分片督导、问题交办、整改销号审签制,所有副县级领导对分包工地、分包乡镇坚持现场一线督战,督促指导整改任务落实;不断细化部门整治标准,聘请第三方对我县污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坚持最严督导问责。组建500人的环境攻坚决胜群,密织县、乡、村三级步调一致抓环境攻坚的网络监管体系,抽调150人组建六城联创办、四好公路办、扬尘办、餐饮油烟办、创卫办、攻坚办六个督查组,将《兰考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兰考县— 4 — 在建工地10条标准》等标准规范编制成册,达到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监管主体、督导主体人手一册。强化督导责任,对执行政策措施打折扣、“一长三员”驻点监管走形式等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一律进行公开曝光、严肃问责。制定严厉奖惩措施,2018年以来,对问题整改不力的主管部门及工地罚款200余万元,用于奖励先进,释放最严整治环境污染的坚决态度。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以开展 “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和“12.4”法制宣传日为载体,结合环保“五进”活动的深入推进,在道路入口、街道、广场、游园等主要地段设置电子屏、灯杆宣传牌、墙体标语、宣传版面、横幅1600个,在电视台开辟“直击环境攻坚一线”专栏,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系列政策措施,对环境攻坚战日调度、周通报、月观摩考评情况进行公开曝光,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巩固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攻坚格局。

下载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亲近绿色建筑 践行生态文明(方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校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

    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绿色家园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 大赛参赛作品 参赛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赛作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参赛选手:侯金哲 指导老师:宋懿娥 2007年12月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

    倡导生态文明_建设绿色家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

    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特色发展——金桥小学 “绿色学校创建”巩固提高工作汇报材料金桥小学小学现有学生303人,教职工15人,学校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3......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双峰八中初中部 74班 朱璐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但近几年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惨遭威胁,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当我走在......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又是一年春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来,中华......

    倡导生态文明_建设绿色家园

    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