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时间:2019-05-13 22: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一篇: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又是一年春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来,中华大地的绿色一天天增多。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年多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3年多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密集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 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钱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 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振聋发聩——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去年金秋十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政绩考核,去除“GDP紧箍咒”。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 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 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去年8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发展取向,从追求“数量”变成注重“质量”。

各省份的两会正密集召开,这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北京不以GDP论英雄,要求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 环境上,明确了今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5%左右等多项较高的生态环保目标;福建强调要保住“清新”,决不能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那样做 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子孙后代。丢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不会长久,最终也会丢掉。

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里,“生态文明”成为高频词。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公众参与,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爷爷,别给我买烟花,我今年不放了!”11岁的乐乐从重庆回天津过年,临行前提醒爷爷。乐乐经常拿爸爸的手机查看空气质量状况,知道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

放烟花爆竹的少了,参与“光盘行动”的多了。“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同时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新词语。3年多来,干部戒奢尚俭,民间反对铺张浪费蔚然成风,低碳环保正成为新时尚。

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随手拍”拯救家乡河流„„越来越多的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度不断提升,“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 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 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严厉法治重拳出击。

1月21日,备受关注的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尘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泰州一家企业的再审申请,被告企业被要求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余元的审判结果维持不变。社会各界拍手称快:新环保法,确实有钢牙利齿!

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611件,实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2511件;环保与司法部 门通力合作,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478件。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并于今年元旦开始施行;立法机关正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加严。

督促地方推进环保。

1月中旬,环保部约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实环保责任为目的的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在过去一年备受瞩目。河北廊坊市、江西九江市、安徽铜陵市、云南昭通市等地的党委“一把手”,先后出现在当地的综合督查情况反馈会上。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从“督企业”到“督政府”,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推动各地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监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地区的环 境质量得以改善。困扰河南焦作市民十余年的山阳区龙源湖公园养殖场污染彻底消除,呼和浩特市查封了沙尔营煤炭物流园区内56家无证照、无环保设施的煤场。

治污攻坚初见成效。

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被称为“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各有十个方面35项具体措施,为打赢治污攻坚战提供了充沛“弹药”和真金白银。

各地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提升了“气质”,减轻了公众的“心肺之患”。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为抓手,突出重点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涤、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质改善,恢复生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华丽转身搞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从不足15万人次,逐年 递增到去年的5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来自省内外的游人络绎不绝。“铁矿资源总有釆完的时候,七步沟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不会用完!”高如增对未来充满 信心。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日益变绿变美、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发展日益低碳节能的3年——

“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承诺”作出表率。

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这是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的3年——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与第四次监测结果(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 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这是生态保护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盖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业局卫星林场,春节期间家庭旅馆生意红红火火,白雪变成“白银”。2014年4月,全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职工们纷纷办起了家庭旅馆。“比拉木头强多了!”忙碌着的“大潘客栈”老板娘胡秀英,乐呵呵地说。

从黑龙江到吉林、内蒙古,广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到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从 “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29个,占 陆地国土面积14.8%。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大熊猫等一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壮大。

春潮滚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第二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重要论述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周生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将化为泡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造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同志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气、地下水等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群众反映强烈。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治气、净水、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趋向,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

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总方向努力,严格按照这个总要求进行部署,抓紧细化实化这个总措施,全面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利用好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倒逼机制,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

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完整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经验教训,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综合治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尽量缩短污染治理进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些要求,催人警醒,意味着我们党将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一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创性事业,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提出保障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行动,坚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二是立足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环境保护,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子纳入相关税种设计,建立健全环境税收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深化绿色信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政策。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科学快捷的立、改、废程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跨地区交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肃处理,尽快解决。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积极配合组织、监察等部门,扭转一些地方仍以国内生产总值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

四是发挥主阵地作用,用新思路新举措推动环境保护新发展。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继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首先,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其次,以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改善环境质量。以细颗粒物(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村镇环境连片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再次,以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建立并完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环境管理体制,使环境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

第三篇:走向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模版)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要更新发展观念,凝聚社会共识,明晰目标取向,而且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格局调整,形成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顶层设计、目标体系和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重大成果。

一、明确新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入和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计划和项目建设中,特别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目标列入跟踪管理和督查中,落实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等目标管理,以促进经济增长切实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内需消费上来。

二、树立新观念。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的保障和环境的承载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战略问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摒弃传统发展观和社会意识,再构涉及长远发展的观念、政策和体制,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伦理,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推动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逐步到位,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三、构建新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构建既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体现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要加强顶层设计,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规划相互衔接。特别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度设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

四、践行新方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审视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用新思路新方式来解决资源环境新问题。

五、形成新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持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并重,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土地管理制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六、建立新秩序。当前,生态安全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强化国际视野,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球化,加强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国际合作,创建和遵守生态文明共同准则,制定鼓励绿色发展的国际贸易政策,携手应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难题,承担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态文明国际新秩序。(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第四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写帮整理)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年多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3年多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钱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5年金秋十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评价权重。

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里,“生态文明”成为高频词。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并于2016年元旦开始施行;立法机关正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加严。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被称为“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各有10个方面35项具体措施,为打赢治污攻坚战提供了充沛“弹药”和真金白银。

各地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提升了“气质”,减轻了公众的“心肺之患”。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为抓手,突出重点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涤、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质改善,恢复生机。

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日益变绿变美、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可圈可点。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承诺”做出表率。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与第四次监测结果(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从黑龙江到吉林、内蒙古,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到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2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14.8%。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大熊猫等一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壮大。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病假单模版,病假条范文,住院病历

http://www.bingjiadan.net 安觅柔檲

第五篇: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彰显我党执政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是一个 1 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执政党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五位一体”总体格局丰富了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义深远,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党同志要负起时代和历史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让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导向,抛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所做的一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生态文明却是恰恰相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 2 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五位一体”当中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深刻领会其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我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在过度的攫取中变得千疮百孔。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威胁。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一幅壮丽而动人的图景。

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之美;“半壁见海 3 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李白挥洒的旅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目睹的边塞之美„„农业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相交织,古典世界的风景和诗性相融洽,温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现代化课题。美丽中国于是有了两张面孔:一张因袭乡土中国的冲淡;一张洋溢工业社会的热烈。就像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句,既珍惜“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山川自然之美,也礼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建设之美。

“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风景不能只存在于历史想象和悦耳歌声中。要唱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底气,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其次,“美丽中国”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看似寻常的土地、水、能源、矿藏,正变得日益稀缺。科学发展,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其三,“美丽中国”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哲人有云,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方是唯一的自由。同样,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 4 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

最后,“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才能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真谛。

“美丽中国”是中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未雨绸缪。地球是平的,世界是一体的,东西半球相互依存,没有谁能置身于地球环境的整体变化之外。“美丽中国”的提出,既是中国重新认识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决意为守护人类绿色家园尽职尽责的体现。

三、今后五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意味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

——报告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报告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报告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增加生态产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美丽,更需要制度呵护。十八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力着墨,还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 6 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将生态文明要求纳入考核办法”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而此次报告语言表述的具体与详尽也意味着中共中央将在更为实质的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官员政绩挂钩。

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站在十八大这个新的起点上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生机勃勃,中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下载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5篇模版]

    新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引申一点, 这次报告中首次把“......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五篇材料]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4.04.23 10:4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它......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五篇]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5则范文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2日07 版) 主持人: 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