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人类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对世界负责任的庄严态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建设美丽中国,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国理政的新理念
自从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轰动世界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后,有关生态观点与环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逐渐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全球性重要议题。此后,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理论界与政府组织机构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文件,将生态持续优化作为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亦作为发展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得到了人类的公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却也伴生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孙发平
第二篇: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彰显我党执政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是一个 1 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执政党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五位一体”总体格局丰富了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义深远,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党同志要负起时代和历史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让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导向,抛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所做的一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生态文明却是恰恰相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 2 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五位一体”当中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深刻领会其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毋庸讳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我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在过度的攫取中变得千疮百孔。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威胁。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一幅壮丽而动人的图景。
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之美;“半壁见海 3 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李白挥洒的旅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目睹的边塞之美„„农业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相交织,古典世界的风景和诗性相融洽,温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现代化课题。美丽中国于是有了两张面孔:一张因袭乡土中国的冲淡;一张洋溢工业社会的热烈。就像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句,既珍惜“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山川自然之美,也礼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建设之美。
“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风景不能只存在于历史想象和悦耳歌声中。要唱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底气,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其次,“美丽中国”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看似寻常的土地、水、能源、矿藏,正变得日益稀缺。科学发展,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其三,“美丽中国”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哲人有云,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方是唯一的自由。同样,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 4 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
最后,“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才能体现出科学发展的真谛。
“美丽中国”是中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未雨绸缪。地球是平的,世界是一体的,东西半球相互依存,没有谁能置身于地球环境的整体变化之外。“美丽中国”的提出,既是中国重新认识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决意为守护人类绿色家园尽职尽责的体现。
三、今后五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意味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
——报告提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报告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报告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增加生态产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美丽,更需要制度呵护。十八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力着墨,还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 6 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将生态文明要求纳入考核办法”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而此次报告语言表述的具体与详尽也意味着中共中央将在更为实质的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官员政绩挂钩。
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站在十八大这个新的起点上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生机勃勃,中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京津冀3省市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是一项“硬任务”——今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红线划定。
划定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走得坚决而稳健。
作为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排除发展遭遇的阻碍,走出工业化革命以来让世界上多数国家深陷的生态困局,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百姓热词,显现的成果也浸润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五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入耳入心,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模样。
走上充满东方智慧的生态文明之路,是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而其中蕴含的跨越西方国家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也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三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五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频频亮剑,中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问责人数超过1.7万。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砥砺前行。巩固环境改善成果,离不开严格监管、铁腕治污。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横空出世。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8项制度。
五年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为标志,环境法治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五年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取得阶段成效。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跃马扬鞭。
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绿色城市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例如林地的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及自然灾害增多。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森林城市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2016至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发展规划所列的165项重大工程中,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园林绿化行业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方向,更是整个行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法规,响应政府号召,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贡献出园林人的一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祖国一起守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3]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三是加快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要走走循环经济的路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4]
四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立法,建立由环境基本法、单项实体法、程序法等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方行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新探[J].经济学家,2011,2 [5]韩海.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第五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习总书记的讲话,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表明了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通过学习,有如下体会: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清醒认识”揭示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仍然是一项艰巨任务,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确非易事。面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和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而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叠加、生态环境旧的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实在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二、妥善处理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一是继续扎实推进“生态乡村”活动,以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为载体,开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好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生态资源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绿色银行,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三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着力打造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对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因此,要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地面源的污染,以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抓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保证农产品质量,大力提升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大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