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14-15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每课一练
第六课小综合练
一、选择题
1.2013年4月12日,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万余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展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终辉煌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答案 B 解析 殷周时期的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影响,但中华文化此时尚未形成,故①错误;古代中华文化走过了辉煌历程,但近代走向衰微,⑥错误。故选B项。2.现在90后人群,或者包括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90后的一种认知标签。汉字的不规范使用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汉字正确的看法是()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汉字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答案 B 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项错误,我国还有少数民族的记录文字。D项错误,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但不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工具。3.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下列对我国史书典籍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C.我国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D.它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 答案 B
B.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特点”这一关键词,应选B项。
4.在央视马年春晚上,民族歌舞大联欢展现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画卷。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稳定性 ②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征相关知识的认识。春晚舞台展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非区域性,①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②不符合题干要求。
5.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汉语拼音。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与台湾就文字繁简体使用所达成的共识说明()A.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迁 B.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时代变迁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本题主要讲中国大陆与台湾对汉字的使用达成共识的问题,没有具体涉及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讲到汉字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问题,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对汉字的使用能达成共识说明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故选B项。
6.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博大精深
C.民族性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博大精深的表现,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出来,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内容之一,“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A项正确。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
B.源远流长 D.多样性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①正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故②③正确,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要有向上的精神。我们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①中华文化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答案 D 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②③④。①不是原因而是表现,故选D项。9.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旖旎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主要体现了()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是中华文化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③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观念,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不仅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故③④错误,故选B项。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整个诗篇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
B.①③ D.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故①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故②错误。王昌龄的《出塞》,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故③④入选,故选D项。
11.成书于8世纪的藏族《四部医典》是我国重要的医药学巨著。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科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被元朝颁布实行。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已经涉及微积分的领域。这些材料说明()①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②中华各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各民族所创造文化的特点,故②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
一、渐趋融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项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材料二 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与在干燥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导致它们之间巨大差异的
B.①②④ D.②③④
因素是什么?
答案(1)①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山东性格”,表明了中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③齐鲁文化是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2)①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②差异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解析 本题以齐鲁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解答第(1)问,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角度来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我国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14.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宋元时期的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城市。同时,泉州还是世界多元文化宝库,从泉州的建筑可窥见一斑。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净寺、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风格的花巷、中山街基督教南教堂、佛教建筑九日山建造寺、后城巷的中式民居、近代南洋风格建筑、摩尼教风格建筑草庵、道教风格建筑老君岩等在此交相辉映,见证着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
泉州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宝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的? 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析 本题以泉州的多元文化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第一问答出包容性的内涵,第二问运用包容性的知识分析即可。
第二篇: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每课一练(新人教必修三)
第10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每课一练(新人教必修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B.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C.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 D.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②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大众日报载文指出,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新时期的山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山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山东人民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井冈山市举行了“观红色经典、忆峥嵘岁月”红色影视作品展播月活动首展仪式。一时间,观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讲红军故事„„“红色文化”红遍革命圣地。发展“红色文化”,有利于()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加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修养,进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③全面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①是个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己科学文化修养 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④能使人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6.“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③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近日,网友们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将其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舆论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生态的缩影,它折射出国民欠缺法治精神、社会法则失范、城市建设不健全等深层次课题。面对这种现象,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们应该()A.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规范 B.制定法律法规,推进法治化进程 C.严格执法,遏制交通违法行为
D.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
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表明集体主义()①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②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④反对个人主义和个 人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9.温家宝指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启示我们()A.必须坚持文化选择的多元化 B.必须反对文化产业的营利行为 C.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重视社会效益 D.必须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C.要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D.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11.胡锦涛同志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之所以要旗帜鲜明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全部内容
B.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C.它的主要内容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
D.为人们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12.随着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的深入进行,各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举办这一活动()①会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②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③能够使每个人都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 ④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3.面对目前全国各地320多万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村官”,央视再次吹响寻找的号角——启动“寻找最美村官”活动。这一活动有利于()A.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C.灌输各种思想和价值观
D.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14.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①凝心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②引领思潮,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公民品格 ③强基固本,提升我国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④弘扬土旋律,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渗透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某市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将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教育活动。这项举措有利于()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一 央视春晚已举办了30多年,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文化品牌。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它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走不出央视,走不出一成不变的模式。“老面孔、老套路、老内容”已成为很多人对它的评价,尤其是它的语言类节目,针砭时弊、幽默讽刺的艺术特色欠缺,饱受诟病。
材料二近年来,央视春晚在破除陈规上有所尝试,然而,在受到部分人叫好的同时,收视率却在下降,吐槽声不减。原因之一是它把小众流行当成了大众口味,过于迁就精英和高端人群的意见,忽视了沉默的、电视机前的忠实观众。
材料三 著名电影导演,以接地气、有幽默感、点子多著称的冯小刚将担任201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对冯氏春晚,有调查显示,72.4%的人期待能多些更有创意的节目。联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如果你是冯导,你准备如何划动2014春晚这艘船?
1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当代雷锋”荣誉称号。40多万公里的巡诊路、累计巡诊38万余例次、12万余例的手术,零失误;先后捐款捐物30多万,帮助500多个贫困患者脱贫致富、常年资助30多名少数民族儿童上学„„扎根边疆39年,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少将,一直用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服务,兑现着自己做一个好医生的诺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谈谈宣传道德模范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①创新是春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办春晚。在高起点上推动春晚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是重振春晚的必由之路。②立足于实践,是春晚节目创作、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冯氏春晚的节目创作必须更接“地气”,贴近时代,走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要在对30年来春晚传统运作手法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真正走出央视,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集思广益,将“开门办春晚”真正落到实处。④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主旋律春晚,才是社会所倡导、人们所期待的“全民年夜饭”。为此,冯氏春晚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将大众口味与小众流行调和起来,将平民精神、草根意识注入春晚,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博人民一乐”,这才是人民群众共同期待的“全民大联欢”。同时,应将艺术追求与春晚的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有机结合起来。17.【答案】(1)宣传道德模范,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具体体现。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宣传道德模范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需要。
(3)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作用,是培育“四有”公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第三篇: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每课一练 (人教版 必修1)
第2章
第3节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体内具有遗传功能的大分子化合物 B.细胞内生命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C.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D.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构成。2.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A.5、2、8
B.4、2、2 C.5、2、2
D.4、4、8 答案:A 解析:组成核酸的碱基共有5种,五碳糖2种,核苷酸共8种。3.将DNA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A.核苷酸、五碳糖、碱基
B.核苷酸、磷酸、碱基 C.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D.核糖、磷酸、碱基 答案:C 解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4.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A.核糖核酸
B.脱氧核糖核酸 C.核苷酸
D.核酸 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大分子物质核酸携带遗传信息。5.DNA和胰岛素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A.脱氧核苷酸、氨基酸
B.核酸、氨基酸 C.核苷酸、葡萄糖
D.碱基、氨基酸 答案:A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胰岛素的成份为蛋白质,其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6.在真核细胞中,DNA存在于()A.细胞核中
B.细胞质中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 答案:D 解析: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7.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B.两种核酸中碱基都相同 C.两种核酸中的五碳糖不相同 D.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答案:C 解析:DNA和RNA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五碳糖,二是碱基。
8.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氚标记)。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放射自显影发现放射性物质集
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可以肯定被标记的化合物是()A.一种氨基酸 B.尿嘧啶
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葡萄糖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被标记的化合物极有可能为DNA或合成DNA的原料。9.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A.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B.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含有多种
C.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连接方式是多样的 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答案:A 解析: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位置关系以及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连接方式是固定不变的;DNA虽然只有4种碱基,但数量不限,其排列顺序是极其多样化的,不同生物的DNA具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10.生活在同一草原牛和羊吃同样的草,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有很大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A.蛋白质和DNA不同
B.糖类和DNA不同 C.DNA和蛋白质不同
D.肌肉和味素不同 答案:A 解析:构成所有生物的氨基酸的种类都是20种,但不同生物个体的蛋白质结构千差万别,其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的DNA是不同的。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请据图回 答:
(1)图中的1表示________,2表示___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_________。
(2)3有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用序号表示)__________。
(4)此图若为艾滋病病毒的核酸,3有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与大肠杆菌的DNA相比在组成上有哪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由1、2、3组成的结构形成长链时,其排列顺序代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磷酸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2)4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3)3(4)4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 RNA含有碱基尿嘧啶和核糖(5)遗传信息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核苷酸
B.脱氧核苷酸 C.核糖核苷酸
D.C、H、O、N、P五种元素 答案:A 解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核苷酸。2.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糖
D.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核苷酸的共同点,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合题意。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运用的原理是()A.单独利用甲基绿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在细胞中分布,从而推知RNA的分布 B.单独利用吡罗红对细胞染色,可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DNA的分布 C.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在细胞核、细胞质内可以分别提取到DNA和RNA,由此说明DNA和RNA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剂对细胞染色,显示DNA和RNA的分布。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中,正确的是()A.麻醉→取血→稀释血液→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取血→制片→水解→染色→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C.处死牛蛙→取血→稀释血液→制片→染色→冲洗→观察 D.麻醉→取血→稀释血液→制片→染色→观察 答案:A 5.在观察细胞中DNA的存在实验中,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此时应()A.移动装片
B.调节反光镜 C.调节粗准焦螺旋
D.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D 6.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是()A.五碳糖
B.五碳糖、含氮碱基、磷酸 C.核苷酸
D.DNA、RNA 答案:C 7.由核苷酸形成核酸的长链是通过下列哪种作用形成的()A.脱水缩合作用
B.聚合作用 C.缩合和聚合作用
D.分子间产生引力 答案:A 解析:由核苷酸形成核酸长链时,在核苷酸分子磷酸基团的一个羟基与另一核苷酸分子五碳糖3号碳位上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8.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A.1种
B.8种
C.4种
D.5种 答案:D 解析: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类,即DNA和RNA,组成DNA的碱基有A、G、C、T 4种,而组成RNA的碱基也有A、G、C、U 4种,二者共有的碱基是A、G、C。所以组成核酸的碱基共有A、G、C、T、U 5种。
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B.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C.DNA只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不同生物的DNA,其核苷酸的序列是相同的 答案:A 10.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信息只贮存在DNA分子中
B.HIV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
C.所有生物的DNA,都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D.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所以连成长链时,其排列顺序是有限的 答案:B 解析:遗传信息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NA和RNA分子都能携带遗传信息,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即包含不同的遗传信息,构成了核酸分子的特异性。虽然组成每种核酸的基本单位只有4种,但由于组成核酸分子的核苷酸数量不限,其排列顺序是极其多样化的,即它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构成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1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人类了解自身的奥秘,增进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其基础是对核酸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下图表示细胞内与核酸有关的物质或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b元素a―→c―→e―→f d(1)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________;包括两类:一类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二者在组成上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e和f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e共有________种。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元素a主要有________。
答案:[f]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DNA 核糖核酸 RNA DNA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而RNA含有尿嘧啶和核糖 DNA是双链的,RNA一般是单链的
(2)e是组成f的单体 8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3)b、c、d C、H、O、N、P 12.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种物质,请分析回答:
(1)A包括________等元素。
(2)B的名称叫________,1分子的B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连接方式是(用图示表示)________。
(3)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4)D、E在细胞中的分布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分布,物质D被________染成________色,物质E被________染成________色。
答案:(1)C、H、O、N、P(2)核苷酸 1分子五碳糖 1分子含氮碱基 1分子磷酸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4)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甲基绿 绿 吡罗红 红 13.请你利用所学知识用以黄色洋葱为材料观察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用实验用具自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临时装片
(2)用滴管吸取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液滴在盖玻片一侧,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洋葱表皮浸在染色液中。
(3)一段时间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现象:被染成绿色的部位主要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很少,而被染成红色的部位主要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篇: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叙事 人教版必修三.doc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武岗中学 潘树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教材《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源远流长。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一目标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体会只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她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对于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通过中国历史的演变来展示。如下: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辽、元、明、清、民国、新中国
直线代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直线上的文字代表我国朝代或时代的演变。通过这一图示来说明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分析:夏朝,文字的发明,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承开始。商周: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这样说,它预示中华文化正式形成。汉: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宋金辽、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可以说隋、唐、宋、元、明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时期。明清: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开始走向衰微。但即使如此,清代“康乾盛世”时,我国的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只是由于近代实施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才使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
通过这种直线图示方式展开,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既可以使同学们回顾了历史,又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也为
(二)、(三)两个问题作了铺垫,打下了伏笔。而西方文明古国由于异族的入侵或衰落或中断或湮灭或异化,成为文明遗址。教学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达到进一步升华。
对于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仍根据上述直线图示来探讨分析说明。
中国历史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主流。中华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只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中通过中国的汉字、史书典籍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来逐一分析说明。
首先,以通过汉字的发明、方言和民族的多样性与汉字的统一性、汉字的作用来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其次,通过史书典籍来印证中华文化的确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重点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己为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所在。亦可以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说明。
对于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仍根据上述图示来分析说明。
首先探讨:中华文化的衰微。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分析:
17、18世纪,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而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移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化渐趋衰微。但是,中华文化的衰微并不预示着她要走向衰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其次扼要介绍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历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神州六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到嫦娥一号探月,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以现实科学实例教学,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更高的升华。
总之,本节课通过图示展开教学,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中国这样泱泱大国延续了几千年,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中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探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逐渐增强与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树立了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12月12日
2007
第五篇:高中政治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1个框题。本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2.解析:本框概述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下设三目:第一目“古代辉煌的历程”既是本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本框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延续问题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探寻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缘由,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目“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情境分析。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以及作为其见证的汉字与史学典籍。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情境回归,将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及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华文化走向了衰微,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必然走向复兴。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1.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1. 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 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
3. 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4. 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5.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解析:(1)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合作探究活动中体会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3)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试着归纳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辉煌---衰落----复兴,并从中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走向复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所以对本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应该不太难。但本框知识信息量比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归纳不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课具体用这两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借助探究材料, 层层设疑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课前和课后都阅读过很多书籍, 对中国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对本框题的阅读将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I.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小结→课堂目标检测 II.教学情景
请看课本P62材料和两幅图片,回答问题: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漫画A和漫画B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决策观点。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看课本P6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论证吗?
设计意图:本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所给材料,引发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价格听证会,感受公民真实享有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看课本P65探究材料及问题:
1、忆一忆,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
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该探究活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历史过程的回顾,反思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认识文化的衰微与国家衰落的关系。
(三)小结
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走过了辉煌---衰微----复兴的历程。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感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才能走向复兴,明确中华文化的发展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四)目标检测
1、(2008江苏卷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B)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08广东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C)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目标检测,加强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师生活动:教学小结后,视情况,要求学生用3--5分钟的课堂时间完成。
六、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A)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B)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B)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7分钟。
二、巩固题(B组题)
1.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C)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2.2006年5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指出,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A)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A)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 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同等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4分钟。
三、提高题(C组题,多选题)
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就是说不只有一个源头。比如,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这说明(AD)
A.古老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C.文化的源头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D.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 2.200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文化需要承载体,从文字、音乐到传统节日.从挂春联、买桃花到吃粽子、划龙舟、登高望远,一项项活动无不在做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这表明(BC)
A.中华文化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我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C.中华文化有其丰富而绚丽的内涵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200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以洛阳古都凝聚的文化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幅射性。这说明(AB)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B.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C.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4.2006年5月8日召开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切实保护好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ABC)
A.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B.记录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C.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选择所涉内容的原形,对其作提高水平的变形,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理解的不足。估计完成时间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