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
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
2013-11-27 10:35
--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心灵牧场
浦东时报 2013-11-15 第10版
编者按>>
11月7日至9日,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浦东成功召开。作为年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11月7日开幕式上,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为题,面对三千与会嘉宾作大会学术报告。
本期“讲座”特摘编报告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人物档案
朱永新,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教育述评》、《新教育》等,著作被译成英、日、韩、阿拉伯等文字,多次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曾被评为回想中国2009年度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在任苏州副市长期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并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本版录音整理符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愿景。
十年以前,《中国教育报》就中小学图书馆问题对我做过一次专访,他问我:“你理想中的中小学图书馆是什么样的?”我当时说,第一,图书馆应该随时随地对孩子开放,没有时间的限制;第二,让爱读书懂读书的人,来管书和推荐图书;第三,书香校园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理想中的图书馆。
理想的图书馆——拥有一种奇妙的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的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废墟上,德国人竖过一块碑文:“没有比毁掉一个图书馆更容易摧毁一个国家的文化。”
公共图书馆在促进进步,支持地方经济,培养人才技能,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提高社会整体的智能水平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精神客厅,也是这个城市市民的心灵牧场。
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公共图书馆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详细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12项使命,比如说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提供个人创造力发展的机会,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
这个《宣言》我们很熟悉,但我们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做到。的确,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图书馆保存、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为地方和社区提供快捷的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也是让图书馆成为这个城市精神客厅的一个重要来源。
所以,图书馆应该尽最大可能去搜集和保护保存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料和文化信息,保存这个城市的记忆,并要通过各种措施推广和传播这个城市、这个区域的文化传统,应该让文字与文物通过传承人、推广人这样的努力,能够得到复活和再现。
对于一个城市的市民来说,图书馆应该是他们的心灵牧场,市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与大师对话,聆听各种讲座,让心灵自由驰骋,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联合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公布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标准,每3万人应该拥有一座图书馆。我这里有一些五年前统计的数据,它们今天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平均图书馆的人均拥有量瑞士大约是30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挪威40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奥地利4000人拥有一座,芬兰是50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英国是1.14万人,法国是2.6万人,美国是3.1万人。
我们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拥有量是每46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这个数据相差太大了。人均藏书也只有0.27册。我们大城市的图书馆也并不乐观,比如说北京大概是55万人拥有一座,上海是54万人拥有一座,广州是65万人拥有一座。我们公共图书馆拥有的读者持证人数更少,大概是582万人,仅占总人口的0.47%,而这一数据,在美国是67%,英国是58%。
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公共图书馆,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那么图书馆是什么呢?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不断地汲取营养,生命最后会如花朵一样怒放;这是一个隧道,在这里能够超越时空。这个肥沃的安静的神圣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它应该拥有一种奇妙的力量。
理想的图书馆——拥有最经典最美好的基本藏书
顾名思义,图书馆本身应该是一个收集存放书籍的地方。近代图书馆产生以后,官方和民间的藏书机构渐渐演变成公共的图书馆。演变成公共图书馆的过程,就是从少数人的独享变成多数人的分享,衡量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藏书的丰富性和经典性。
图书馆的规模和性质不同,最关键的是在于对经典图书、重要图书的收藏。我们要把一个民族培养成什么样,图书馆就要配什么样的书,图书馆配备了什么样的书,就能够决定我们这个民族基本的素质。这样一套基本配备的书籍,应该成为每个图书馆的基本藏书。
因此选什么样的书,作为图书馆的基本收藏,需要国家通过专家仔细研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这个基本藏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文化、核心价值和根本精神。
近年来,我走访了很多学校,看了很多图书馆,发现图书馆的藏书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已经从过去因为没有钱,经济的制约导致无书可读,沦为在经济利益的怪圈里有书无法读的悲哀。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图书,在中小学图书馆里根本找不到踪影。
今年5月,我在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看到这些一些书:《怎样做生意会赚钱》、《赢在营销》、《开公司必读》、《如何练就赚钱的本事》、《蒙牛管理模式》,这样的书,在中小学图书馆里绝对不是个案。
我还注意到,一个省的教育厅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里面,有一些这样的书:《最新医院工作全书》、《老年科内科系统疾病》、《医学细胞学和医学遗传学》、《新编怀孕》等,还有两性情感话题丛书。
其他公共图书馆的问题也不少,一方面购书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图书馆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由于缺少经费,图书更新慢,读者大量流失。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某地级市的图书馆曾经办得不错,按照规定每年应该采购5000多种图书,但是它的购书经费从2009年25万元降到2010年的5万元,所以根本没法买书,图书馆的读者从最多时的上千人减少到十几个人,没有办法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是没有钱买书,一方面是有钱乱买书。随着大家对文化的重视,投资多了,买什么书,缺乏科学的书目指导采购与收藏。
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美国人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文化素养——美国人必须知道的知识》,美国人就把一些经典的图书推介给国民,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没有好书,意味着我们每天在吃垃圾食品。究竟什么样的书是最经典最美好最适合我们国家的图书呢?最近几年我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为孩子们研制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目前我们也在研究高中生阅读书目等,每个书目一般都由几十人研讨,都是从几十万本图书里面最后筛选出100本左右的图书,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推荐出中国人基本书目。明年,我们想启动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这个藏书目录也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的参考。
理想的图书馆——拥有一批用心推荐好书的专业馆员
公共图书馆的另外一个职能就是推荐图书。帮助读者找出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这就是图书馆的使命之一。
图书馆建好以后,如果你不推荐书,让读者自发地去找书读,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图书馆不能称之为图书馆,只能称之为图书仓库。
现在报纸上刊登一些公共图书馆借阅排名榜。就拿今年10月份某一个省的图书馆公布的最近三个月热门排行榜为例,《刑警江湖》、《非木天下》、《青梅竹马》、《博弈高手》等,在文学类的排行榜上没有一本是经典的名著。
这些被借阅的图书都是读者自发的口味。如果完全顺从人的兴趣口味,让读者自发去阅读是不够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有导向的作用,应该把最好的书通过活动和读者一起分享。
我们都知道书籍是精神的食粮,这个精神食粮的口味需要得到营养学家的指导,并学习大厨的烹饪。在当下这个时代,在阅读中很多好书藏在深闺人未识。出版方对作者的推荐或者是排行榜会被利益驱动,很难有公正客观的立场,所以好书被收藏以后,应该开展各种活动主动作推介。
好书推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好书的分享。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阅读的活动越精彩,就会有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活动是组织生命的载体,好的图书馆,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各种专题活动。
图书馆的藏书比较多,容易以专题组织来展开活动,比如说中秋节,我们可以把关于月亮为主题的图书推荐出来。无论以任何方式推荐好书,需要的是有好的眼光,需要的是懂得图书、有专业背景、有理想情怀的人,归根到底就是要有爱书人和懂书人,所以图书馆的馆长和图书馆的馆员应该是热爱书的专业人士。
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馆长都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公共图书馆的馆长也是由社会贤达人士负责管理。我们现在经常把图书馆的馆长作为官,有各种各样的行政级别,反而让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就应该有图书馆的模样。”我呼吁,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社会的贤达人士来担任我们公共图书馆的馆长。
理想的图书馆——面向未来培养读者
一个图书馆的书再多,没有人读它就是废纸。书的生命是由阅读来激活的,它就像一个“睡美人”一样,是通过我们阅读把书“吻”醒的,只有被阅读的书才是真正的书籍。
图书馆的生命是由读者来赋予的,藏书再丰富,如果没有人阅读,图书馆就是一堆废纸的仓库,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图书在被时光沉淀的同时,读者也随时光更换,所以除了用心推荐现有的读者以外,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年幼的读者,这是我们公共图书馆的职责。
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馆都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这是为未来去培养读者。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年为0到12岁的儿童策划很多活动,讲故事、乐器、戏剧的表演、作家和画家的访谈,87个分馆每年都要为孩子们举行1万场以上的活动,“故事时间”、木偶表演,还专门建立了面向儿童的阅读网站。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20位馆长联合向儿童推荐30本儿童必读书,参与“阅读起跑线计划”。英国的公共图书馆,特别为0到4岁的儿童,举行很多亲子共读活动,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如何通过讲故事、唱歌谣等方式分享阅读的乐趣。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针对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读书会,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一起读书。这些做法在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都非常普遍。
从我们国家来看,公共图书馆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根据调查,我国3.67亿儿童人均拥有图书只有1.3册,未成年人拥有读物在全球排名58位。不仅如此,在儿童喜欢看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是不健康的口袋书、儿童卡通书、无厘头的搞笑故事等。
我国少儿图书馆的建设也非常落后,很多城市是没有少儿图书馆的。很多图书馆没有少儿阅读的场所,2006年,有一个经济特区新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大门口写着一句话——“谢绝14岁以下的儿童入内”。这是很荒唐的事,儿童就是未来,童年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伟大的儿童图书的共同特点是非常之纯、充满着真善美的价值。所以,一个好的图书馆,它应该拥有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奠定一个人一生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理想的图书馆——快捷方便没有门槛
本着“对社会普遍开放,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理想的图书馆应该尽可能的便捷,尽可能取消不必要的门槛。
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人民、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限制,对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比如说少数民族用户、医院病人、监狱囚犯等应该提供特殊的服务。
在国际上很多图书馆还书已不需要任何手续,你只要把书放在图书馆门口的大箱子里就行了。当然,这样的方式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总体上来说,它体现出一种便捷的服务精神,如果借书、还书手续非常繁杂,人们当然不会愿意到图书馆来。
图书馆的服务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事实上,借书还书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读者在高峰期的等待时间节省了80%。在地点分布上,像苏州,当时我在苏州分管图书馆工作,我们就创立了图书馆和社区合作的模式,由社区来买图书,社区图书馆和市图书馆联网,在社区就可以借阅图书馆的书。
事实上,所有的门槛都是面向双方的,图书馆的门槛增高,不仅拦住了更多的读者,也使得图书馆失去了读者,丧失了活力。
理想的图书馆——成为阅读推广的工业枢纽
随着时代发展,影视、网络等休闲方式,对阅读造成了致命的影响,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阅读推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推广阅读的行动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推广成为很多公益组织自发的行动。
前不久美国因为国家经费的原因,有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曾经关闭,所以公共图书馆不可能无限制聘用很多专职人员,所以理想的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利用全世界的阅读推广资源和各种阅读推广团队并肩工作。
比如说新教育研究院下面有一个新父母研究中心,就做亲子共读的推广活动,已经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工作站,像郑州、成都的分站跟当地的图书馆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开展公益阅读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几十场的活动。
可想而知,一旦在阅读的每个层面都有这样的社会资源加入,图书馆的影响力也就会借助这些团队而深入到民间,图书馆本身也因此而成为阅读推广的公益枢纽。阅读推广的民间机构非常多,在北京就有很多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个时候图书馆应该主动地伸出手来,成为所有阅读推广者的公益枢纽。
公共图书馆不仅在传播文化,同时也在创造文化,有这样的枢纽而创造传播的正能量,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图书馆”
那馆、那人、那书香
图书馆,一所大学积淀的标志与象征;学生,一所大学的主体与希望;连接两者的,是幽幽的、浓浓的书香。
两年前,带着满心的期许又夹杂着些许的无奈,我来到了石河子大学—这所美丽的学府。对于一向爱读书的我来说,一开始就被逸夫图书馆深深的吸引住了,她的庞大和现代体现出来的神圣感让一向大胆的我第一次感到敬畏,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爱上了这所大学,爱上了这个地方。
自古以来,书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图书馆,作为书本的聚集地,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走进图书馆,置身于这充满墨香的书海里,一种庄严、高雅且神圣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里是读者的天堂,学者的金矿,智者的最爱,睿者的乐园。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曾经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书是不会嫌弃你的,关键在于爱不爱书的你是否能与书结下深厚的良缘。”不知道爱读书的你怎么样,反正这缘我是结下了。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这万卷书的聚集地—图书馆,为我们每个人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引导我们寻求知识,拓宽视野,成就事业,更为我们造就了放飞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精神有了自由翱翔的地方。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这么一首美丽的童谣,希望在纷乱扰攘,嘈杂不安的闹市中依然保有一份淡雅宁静;或许,我们的灵魂世界都有这么一处美丽的家园,希望在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依然存留着一个纯真的梦想;或许,我们的思想内部都有这么一颗智慧的种子,希望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的宇宙里依然固守一块精神的土嚷„„而图书馆,恰恰给我了我们营造这种氛围的可能。可能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习惯了那种淳朴的自然恬淡的生活吧,突然换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总感觉不适应。图书馆,给了我焦虑不安的心一个安静的归处。走进图书馆,我的灵魂才有一个自由徜徉的园地,一个存在于心灵深处的秘密花园,走进图书馆,我的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图书馆,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鱼离不开水,花草离不开雨露阳光一样,无法割舍,无法抛弃。
依然清楚地记得,当第一次踏进图书馆时,心中的那份喜悦与兴奋之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库这么多的书,有自己钟情的名著,也有自己不擅长的计算机,当然也有自己本专业的书。从拿到图书证的那天起,似乎我的证就一直处在“饱和”的工作状态,好像一次不把八本书借满总有点浪费的感觉。大一空余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渡过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舒适与安逸。大二了,慢慢地已经开始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也明确的知道了自己专业方面的要求,不再像一开始,只要是书,就会爱不释手了,知道了取舍,知道了多读对自己专业有帮助的书,读书的重心也开始转向和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这样的选择与充实,让我对自己的前途更加充满希望和激情。还有那些以图书馆为家的师哥师姐们,每次去都会看到他们努力学习的身影,无论酷暑或是寒冬。这样努力的精神,构成了图书馆最美丽的风景。
在这里,我饱览着人类的文化经典,感受着历史的悠久曲折。在厚厚的史书里寻找民族兴衰成败的规律,汲取当代的科技精华,丰富着各项社会技能,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我变得睿智而谦逊、广博而丰厚,真正明白了品质生活的真谛—恬淡、充实且乐观。淡淡的,就会很美。作为一个年轻人,理因喜欢热闹与疯狂,但热闹只不过是平静的湖面上偶尔泛起的一圈涟漪,是优美的乐曲中跳动的一个音符,只当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充满着智慧,智慧最根本的来源便是书本。用书本来充实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受益终身的投资。如果一个人物质生活丰裕而精神世界却一片空虚,那就如同一个空壳人一样。最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现在的我,早已不在彷徨,真的很庆幸自己已经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这样恬淡的心境与生活源于书本,源于图书馆的广博。
幸福的有书看的日子似乎太短了,大学生活刚过了一年,逸夫图书馆因为要重新整修而闭馆了。没有书的日子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之后,在春天悄悄来临之时,逸夫图书馆终于开馆了,新的图书馆更大更漂亮了。常常会一有空就去泡图书馆,带一瓶白开水,捧着自己喜欢的书,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明净而安静的图书馆,可以随心所欲的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没有外界的纷扰,享受着书带给我的内心的静谧与美好。偶尔会抬头看看窗外,飘扬的垂柳、暖暖的春风,满视野的新绿,伴着偶尔经过图书馆的同学们,感到生活是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充满希望、活力与生机。花开正好,微风不燥,世界是如此的美妙。这样的心境,或许只有在图书馆才可以感受的到。
不仅仅是我,因为图书馆而成长,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先哲都是利用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成为知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众所周知,因为马克思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留下的永恒的脚印,才会有名著《资本论》的诞生;毛泽东的满腹才华,与他青年时代在长沙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博览群书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喜欢在图书馆阅读的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滋养,熏陶和启迪,是书籍造就了他们,更是图书馆成全了他们。
越来越真切的感受到,能在这里学习,能在这里看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种荣耀和幸福。
那馆、那人、那书香,是这些年,努力上大学的梦想; 这馆、这人、这书香,是这五年,实实在在的自己喜欢的生活。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征文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征文:
图书馆,心目里的一缕阳光
莎士比亚曾写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此言得之,如果书籍是人心目中的一缕阳光,那么我对图书馆的爱就如那万丈光芒,长照人生路。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是博大精深的。在纷纷杂杂熙熙攘攘的都市背后,是图书馆带我回归了深爱而充满思考的知识殿堂,赋闲午后,呷一口香茗,看诗性的东方从日有阴晴圆缺中观盈虚者如彼,在俯仰之间,察品类之盛。在图书馆,我可以感受古人以自然之眼观天地之物,以自然之舌言天地之情;在图书馆,我可以吹起首首超然唐诗,吐纳段段婉转宋词;在图书馆,于一砖一瓦中我感悟中华文明的浩瀚与博大精深。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是温文尔雅的。在一座用历史的沉淀构建的华丽迷宫中,是图书馆为我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舒爽清晨,品一口清茶,感受历史的纵横阡陌,阅读洒满泪水和欢笑的人生。闲时独坐图书馆一隅,我看见了秦淮河畔精致的画舫,抬头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图书馆里有“六朝旧事如流水”,有“夜船吹笛雨潇潇”。图书馆,你让我细细地聆听了千年文化所发出的低沉的声音,从此,我在这座迷宫中,醉了。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是催人奋进的。
天地万物,众生百态。当今社会,为力足生存,或苦于生计,劳累奔波;或追名逐利,热衷于礼送往来、觥筹交错的喧哗;或流连于闲言醉语,飞短流长的传播里。心灵的空间被挤得窄窄仄仄的,而你,图书馆,给予我心灵的洗礼,给予我奋斗的动力。曾经读过一位女子,她在无声无光的孤独岁月里度过了八十个春秋,却以惊人的毅力接受生命的挑战,带着满心的明媚四处奔波,只为一篇《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震撼了我的心灵。图书馆,你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在人生的生命旅程里,无需太多华丽的言语,复杂的色调,只需一颗简单的心和一股奋进的勇气。
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就像是一首玲珑的五言诗,于平平仄仄之中给我以浩瀚的知识;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又像是一副山水画,于点染勾勒中给我以历史的厚重;我心目中的图书馆,更像是一缕阳光,在我心灵深处,注入鼓鼓光芒,由此,给我以感悟,给我以前进。
浮泛在宏伟与爱与梦的图书馆上,我侧耳倾听,棒书而阅,徜徉在图书馆的海洋中,驶向成功彼岸。
第四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从懂得什么是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一刻起,我便踏上那条名叫“青春”的未知路。站在时光的河岸,细数着成长的感伤,那一片碧草茵茵的田园,有多少梦在露水中绽放!令我忍不住拿起笔来描绘出青春里那些色彩斑斓的心情:成长带来的感悟,年少的青涩感情,青春最初的萌动,色彩缤纷的青春梦想...在度过了魔鬼般的高中生活后,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川北医学院,一时间,激动、迷茫、好奇等各种感觉迎面扑来。进入川北医之前,一帆风顺的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有很多盲目的雄心壮志,继续做着白日梦;踏入大学校门后,在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屡遭挫折,被频繁的打击拽回了现实,自信心失去了支撑的我开始反思,开始静下心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开始寻找一种观念或者理论来解救和安慰自己,使自己摆脱“一无所长”的自卑困惑,开始了在别人看来很潇洒惬意的生活。现在,我踏着成熟和追求走进属于我的神圣的医学殿堂。我知道,我将在这里绘出那最迷人的人生愿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我知道,我要在这里奏出那最灵动的青春交响——嘉陵滔滔,西山秀丽,春风化雨李桃开;慈怀柔肠,奉献爱心,妙手回春欢颜在;我知道,我会从这里张起那最厚重的船帆,追寻李白的雄心壮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川北医,是我青春永远的典藏,就像炉中煤一样,给我无穷的力量。是她,赐予我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越那束缚个性的高墙,在那青春的天际自由翱翔,放声歌唱。大学,是一个奔跑的岁月。它不再像高中那样三点一线了,课余时间要比上课的时间多,为了赶走无聊,我就不得不到处奔跑,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奔跑中我们会接触更多的人、原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还可以接触社会。因此在这个奔跑的岁月里我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丰富自我!大学,青涩忙碌的单纯生活!
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更需要的是和谐温馨的气氛。早晨,伴着鸟语花香,伸个懒腰,迎接又一个全新的太阳,没有世俗,没有虚伪,有的是真诚相待,孩童般积极向上的心。中午,伴着辘辘饥肠,抢着跑着,奔向香气四溢的始发点,带着几乎最狂热的渴望,听从着内心强大的呼唤。傍晚,伴着星辰隐约,伴着三五好友,闲庭信步于校园内外,口无遮拦。即使下雨,也有别样情趣,躲在室内,看窗外雨丝缠绵,听雨声淅淅沥沥,在读上几篇小说。生活岂一个“妙”字了得啊!晚上,在喧嚣中告别一整天的课程,在静谧中享受夜赐予的安详和宁静。然后,相继地,进入甜甜的,甜甜的,甜甜的梦乡……初来川北医,我十分迷茫,因为自己还没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感觉医用高等数学太难,老师上课速度太快。不过,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大学生活。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大学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的能力。川北医学院虽小,但她精致。她有高大靓丽的图书馆,有美丽的宿舍区、、、青春的心情故事有过浪漫、唯美、时尚、细腻的绘本甚至涂鸦都是最美好的。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我希望我的思绪能无边无际的“闯荡”,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然而在这大学里,我就可以实现我青春的梦想!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青春,我感受!在青春中舞动的大学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让人嫉妒又羡慕的青春里,没有期待中的那份惊喜,没有那可以接受无数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我们平凡如旧,我们有的,只是那颗火焰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不想活得潇洒自在,不是不想叛逆、放任,不是不想不顾一切疯狂地追寻,只是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它们的差距,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取得那通向自由的通行证,于是,我选择了现实,选择在这个大学里面绽放自己,毕竟我更趋向于现实的温暖。而那绚烂的梦想也会永不凋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回忆里,那是一个属于洒脱青春的梦。
其实,大学就是一首歌,青春则是一部曲,跌宕起伏,或伤感,或欢喜,朦朦胧胧,却回味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诠释这首歌,谱写属于自己完美的那部曲。在这青春的旋律中,我们就是主角,曾经的叛逆与疯狂,曾经的辛酸与眼泪,曾经的感动与梦想,都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好在我已经把它走完,现在回想起来,有艰涩、有伤痛、有希望。而我,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走好,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我们都是梦想的创造者,我们抱着梦想踏入大学,带着感动度过大学,带着希望迈出大学、走向未来。人生就是一张白纸,未来就靠我们的双手去绘画出来。因此我们就应该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一段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现在作为一名大一医学生,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将给自己创造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志存高远,开拓创新,探索医学新境界,任重道远,敬业求是。实现自己“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人生理想!
第五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东北地区的教委主任写过一本关于校长的报告文学,他用的书名是《圣园之魂》。“圣园”是校园,“魂”即校长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校长应该是一校之“魂”。正是因为这个“魂”,学校才显出了生命的蓬勃生机。各种各样的“校长学”已经将优秀校长的素质描绘得淋漓尽致了,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苏联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他说过: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在这里,加里宁说的是教师,但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校长的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的教师,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教师的教师。一个个的教师聚集在学校,而校长便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
任何一个校长,任期都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地方搞校长任期目标制,有的校长可能当的时间长一些,但是,他当的时间再上,在学校的历史上,也还是很短暂的,是学校无尽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环节”,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校长,造就了我们学校的声誉,托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学校的沧桑变迁,学校的兴衰荣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校长的“魂”。完全可以这么说,学校质量如何,学校水平如何,学校境界如何,取决于校长。就像指挥战斗一样,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指挥官,教师们就像一个个将士,他们能不能英勇无畏地纵横驰骋,能不能义无反顾地奋力杀敌,能不能打一场场漂亮仗。就看校长能不能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出来,看校长能不能把全体师生的目标统一在自己的办学理念上。所以说,我觉得校长的使命、校长的重任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校长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奉献精神,第二是人文关怀。
先谈奉献精神。“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种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它把教育既看作一门科学,又视为一种艺术,但首先是当作一项事业,而事业就意味着献身。应该说,现在并不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曾就教育问题说过一段话,讲得非常好,让我很感动。他说:“人生歧途,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但是人生歧途无非有两岔,一是为己,一是为他。人追求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希腊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教师的可敬,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是富足的。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难道不值得所有人为他们三鞠躬吗?”教师的献身精神是如此,作为教师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校长,更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你把它作为谋生的方式来做,是一种做法;你把它作为追求的事业来做,又是一种做法。是否有事业心,这决定了校长的境界。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方式,根据职业道德去做,尽心尽职,不迟到不早退,完成我职业所规定的工作,从职业上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仅仅是为稻梁谋,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干事业却不是这样,事业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会奉献。当然,这是在他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以,我认为没有一种奉献精神乃至一种献身精神,就不要去做校长。就像有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心,你不要来做教师这一行。我觉得对一个校长的要求,应比一个教师的要求更高一层。他必须把学校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校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再说人文关怀。我经常会跳出教育去看教育,这是我和很多教育界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只有跳出教育去看教育,你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社会的质量在本质上取决于学校的质量。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学校教给孩子的一切,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道德风尚,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有的校长总在埋怨社会,最著名的说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说什么“学校里几年功,看了电视就一场空”。我要问一问:为什么学校是几年功,看了一场电视就一场空呢?这恐怕说明你的几年“功”是假功,就像“法轮功”一样。
这些校长在埋怨社会的时候,能不能对学校本身、对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行一点儿反思?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应引起我们校长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并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使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就必须让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养料。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能拥有广博的人文情怀,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那么他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始终燃烧着一支崇高精神的火炬。
现在的学校相对比较封闭,是关起门来进行“自循环”,很少与我们的社会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继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人文关怀的。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开始下手。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拥有对未来理想的一份憧憬,对人生信念的一种追求,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人。如果校长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没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也就说不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如果他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看得很重要的话,他会尽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它。而学校的声誉又取决于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但在中国,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长的声誉和形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校长的角色没有实现从“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变。在中国,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在更大程度上看上级的眼色,听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为天职,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在世界上,可能中国校长的“寿命”是最短的,如北京大学1898年到2000年的102年间有27任校长,平均每任不到4年,而1869年到1971年间哈佛大学只有4任校长,平均每任25年。任期太短,谁有心思放眼长量?谁有心思未雨绸缪?相反,如果走职业化的道路,校长就像企业家一样,接受市场的选择,学校与校长是契约关系,校长的职责是按照协议要求办好学校,不必过多地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而是相对自由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
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校长都是他所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的历史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校长的努力来维系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树立校长的形象。我到国外看到有很多的学校都很注重这一点。比如,日本有很多学校,在会议室或者是礼堂,都悬挂着一代一代校长的照片,不因为荣辱变迁而影响某一个校长在学校历史中的地位。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是做过某所学校校长的人,都应该在该校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在日本大约看过不下50所学校,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校长的照片。而在我国的学校,最多是在学校校庆的画册上,把我们几代校长的任职时间注明一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注意,这不仅仅是宣传校长个人,而是给校长一个提醒:你将给学校的历史留下什么?同时,也让学校里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看看校长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什么,为这个学校新添了什么华章,学校在他手里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我想,校长如果看到自己和自己前任的像,他的责任感会增加很多。
如果每个校长都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尽管十分艰辛、但同时又十分崇高。人们常说,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而作为校长,他不仅要热爱学生,还要热爱教师,热爱学校。所以校长的爱更加博大,内涵更加丰富。
一所名牌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是在几代几十代的校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奋斗下形成的。一个校长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能够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写一份无悔的人生答卷的话,我想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天津的韦力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韦力在为我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一书撰稿时,曾写过这样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四十一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做校长时所做的一切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一生的经历就在校长的岗位上度过,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感到自豪。我的学校毕业的校友成千上尤,他们大多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作出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我的理想,我的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已经在他们手上传递,我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铁生命价值就是教育,就是校长。人生如果有来世,我来世仍要做校长。”我觉得,韦校长的肺腑之言的确是对他一生的校长工作的回顾,一张满意的答卷。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想的校长,他的一言一行都应把学校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都应把学校的声誉视为至高无上。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这里有三个关键:一个是人生理想,一个是办学理念,一个是办学风格。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校长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在讲理想教师时,对教师的理想讲得比较多,事实上我们知道,教师有没有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有没有。一个充满理想的校长,他会调动教师的激情,他会挖掘教师的潜能,他会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
我经常讲,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必然是对人类、对社会贡献很少的人生。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无所作为的校长。一个人所做的一切绝不会超过自己追求的一切。
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成长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开始就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得很高。我想,校长也应该是这样。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杰出校长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不想超越自己的校长更不是一个好校长。为校长一任,就必须造福校园一方。在你的任期内,你必须比前任做得更优秀,更卓越;你必须给后继者打下扎实的基础,你才能成为学校发展无尽长河中的优秀的一个环节。宋代张载讲过这样一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只有志向远大,你的品德才能完美。志向不仅要大,而且还要恒久。这些都是从理想的角度讲问题。
校长的理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作为教师的理想,把自己的志向作为教师的志向。在管理学里有这样一个词汇叫“共同愿景”。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第五项修炼》,其中有一项修炼就是构筑“共同愿景”——就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让全体老师、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踏踏实实地追求。这实际上就是把校长的理想化成了全体老师的理想,化成了全体学生的行动。这在目标管理中意义非常重大。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三组人做同样的事,一组是有目标型,一组是没有目标型,一组是有短期小目标型。他比较了他们做事的效率,结果有没有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说,人生有没有目标,校长有没有理想,意义也大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思想理念这个东西并不是凭空生成的。我非常强调要读书,在中国校长中真正系统地把握教育思想脉络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如果一旦进入这个境界,成长起来就非常快。系统地接受教育理念熏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里师范专业的课几十年都是老三门,我们没有一套中国老师必读书目的体系。我认为,拟订这样的书目非常必要。应该让我们的教育者系统地读一些教育名著,不要多,哪怕是20本。这20本书你不读,不能做教师,更不能当校长。因为一个没有系统接受人类历史上教育思想财富的人,他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不可能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生产,要有原材料进行加工。你一片空白无法加工,你再想入非非,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我主张中国要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更要启动一项校长读书工程,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一本一本去读。没有源头,走不了多远。校长思想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与人交往与交流。一个不善于交往与交流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好校长。频繁的交流会给我们的教师、校长带来清风,带来观念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将别人精彩的东西接受过来,在工作中去探索,去运用,效果非常好。我非常主张我们的校长多交往,勤交往,而且和一流的大师们交往。校长还应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与思考,写反思心得就是反思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我们的教育行为,看起来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但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情形其实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你没有用心去辨别并用心去思考罢了。当你去思考,去观察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之美,教育原来是如此之美,学校原来是如此之美。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更多地记录了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一点儿时间读点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教育家并不遥远,每个校长都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我们的校长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所谓“办学风格”,我觉得就是校长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在办学上的体现。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一个校长当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历史不会记住苦劳,历史只会记住功劳。而“功劳”就是你的创新,你的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所在,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所在,才是你鹤立鸡群之所在。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对歪才、怪才不要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来,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才能有地位。而办出一所富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才是作为校长应该赢得的人生的辉煌。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具备一种人格魅力。构成校长人格魅力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校长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作为校长来说,宽广的胸怀十分重要,因为校长的宽窄,校长的大度,将决定你能否容纳最优秀的人才。
校长宽广的胸襟,首先体现在他能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提了八个字:“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他把很西方、很海派的教授引入北大,也把很传统、很保守的教授留在校园,让他们各尽所长,争奇斗艳。这使北大不但成了真正优秀的大学,而且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因而孕育了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大师。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行,但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行。校长不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养料,而且也应尊重学校里不同老师的各种观点、各种想法。要尊重教师的思想个性一,要鼓励教师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声音,即校长的声音,那么,这个学校很难说是有生命活力的学校。
校长的宽广胸襟,还在能够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学校,教师的个性往往体现为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往往是他创造性能力的体现。然而,应该看到,现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有的校长习惯于什么都统一:教学风格、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案的写法等等,都要求所谓的“规范”。在这样的学校,有个性的教师往往得不到校长的承认。
我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当然在宏观上应该对学校提出一些统一的目标和指导性的意见,但宏观的蓝图要变成具体的现实,恰恰需要每一位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且不说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相同的学科、相同的年级、相同的学生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不一样嘛!所以校长一定要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扼杀了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真正有宽广胸襟的校长,一定又是善于虚心向教师学习的人。我们校长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全面一些,但一个校长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过教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向教师学习。这里又涉及到校长和教师的关系问题。校长与教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这只是校长、教师关系的一个方面,二者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校长与教师还是共同从事教育实践、共同探求教育规律的志同道合者,也就是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既然如此,校长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向教师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绝不会降低校长的威信。许多优秀校长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一个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的校长,才是真正高明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在今天这个时代,校长的确不好当。因为他的社会角色往往很多,他要扮演不同角色:大多数时候是教育家,但有时候又是企业家(要考虑学校发展所必需的经费),有时候可能又是社会活动家(为了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打交道)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一是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关系,争取领导的支持。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校长要经常主动地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对于上级指示,不仅仅是尊重,而且要服从。即使在思想上暂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行动上都必须服从。当然,有时校长对办学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思路,这就需要校长与上级领导加强交流与沟通,以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是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现在中国的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来支持教育,这就往往需要校长主动与有关企业建立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说到争取企业的支持,可能有人只想到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吸纳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辅助办学,是政府所提倡的。但是企业的支持,还不仅仅是经费上对学校的赞助,还应包括让企业家们从社会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提出一些建议,这往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另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沟通,甚至包括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善于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要学会主动地关心社区,关心社区的发展,关心社区的命运,主学校和社区共同成长,学生和社区的居民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做的好的校长都十分重视和社区的关系,非常善于利用校园所在社区的丰富资源。我们学校的资源也要尽可能地向社区开放,像学校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一个校长没有社会产、责任心,怎么可能希望社会来关心你?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善于处理好与其他学校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其实,竞争并不妨碍合作,而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也好,合作也好,并不是只有一个赢家,也不是只有一个输家。学校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既作对手,又做朋友。对于差的学校,优秀学校衣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它,改造它,提升其办学水平,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
对学校来讲,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越是教育科学研究搞得好的学校,越能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科研又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而轻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校长。
校长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第一,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教育科研的身体力行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校长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要组织教师认真攻读教育名著。
第二,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和名家联系与对话常常能使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在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一下子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名家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他们能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窗外的世界。所以我主张,搞教育科研要抓住大师,和大师对话。
第三,校长可联系高校来办基地、做实验。有的课题要我们中小学自己操作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请高校一起来做课题。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与高校一起做课题,就自然知道并真正掌握了课题设计、抽样、检验、取值等教育科研的环节和方法。这是学校受到教育科研基本训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比自己摸索或单纯看书要强得多。
第四,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中小学,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也可以主动地争取承办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对学校来说,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带来的效益往往是多方面的、长久的、难以估量的。通过这种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水平能得到提升,教师以及校长本人的能力和知名度能得到提升,学校办学的境界和品位能得到提升。
第五,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校的教师。校长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力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建设好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当然,校长组织教育科研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带头从事教育科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作出成绩,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使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可以这样说,凡是真正优秀的校长,同时一定是一个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大展宏图的天地,也是教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校长要特别善于为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学校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没有这样一个辉煌的舞台。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一个角色都表演到位。校长就是要把教师推到前台,让教师做主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里是没有主角、配角之分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具体岗位上都是主角。校长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校长什么时候最得意、最精神?应该是教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候。校长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在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教师为你拼命工作。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相当的潜能,这个潜能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这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态度,给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句话,看校长能不能凝聚人心。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他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快乐,都在于学生超过自己,值得自己崇拜。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校长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校长要想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
高明的校长并不怕教师抢自己的“风头”,相反,他总是鼓励每个教师去追求优秀,追求卓越,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探索,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而且,这样的校长总是甘于为教师的成长做铺垫性工作,总是尽一切努力让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跳得更高,做得更棒!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说,在他的帕甫雷什中学,有一批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而我认为,如果一所学校产生了一大批名师,乃至产生了教育家,这样的学校绝对是第一流的学校,而这样的校长当然也是绝对第一流的校长。
要让教师成功,前提是校长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校长经常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心与心的交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只有善于走进教师心灵的校长,才会真正懂得教师需要什么,才会真正满足教师的需要,才会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创设他所需要的成功条件。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的教师,会有一种幸福感,他会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已者死”的工作激情,而这种激情最终会使他走向事业的成功。拥有一大批事业成功的教师,恰恰标志着一个校长的成功。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优秀的校长,能够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教育本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这就是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总是和活泼可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校园首先应该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花园和乐园。苏霍姆林斯基在创办帕甫雷什中学之初,亲自为学校的修建设计蓝图。他首先考虑的是学校要有大自然的美,要有鲜花和绿树。后来建成的帕甫雷什中学经常被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称做“我的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现在一些学校越修越豪华,但就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学校,可能有喷水池,却没有足球场;可能有塑胶跑道,却没有学生在兴奋时可以打滚的草坪;可能有不锈钢雕塑,却没有供学生可以胡乱涂鸦的地方……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除了自然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庄严殿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散发着优秀文化的气息。凡是第一流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所谓“校园文化氛围”,我想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过去走过的历程,知道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杰出人物,从而产生“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的进取精神。
二是设臵“硬性”的校园文化标志。比如在校园专门辟出空间作为“艺术墙”、“生物角”、“文学园”,等等。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闪烁,进而点燃自己的智慧之光。
三是结合各种特殊日子举办各种活动。注意,这里不仅仅指国庆节、教师节等一些大的节日,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比如,“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纪念”等等。
四是多开展一些供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造的活动。比如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科技活动月、艺术节等等。
五是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读书会,书法协会、舞蹈协会,等等。
校长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校长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校长的境界也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校长的精神。学校的环境最能体现出该校特有的气质,最能反映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风貌,当然,也最能反映出校长的文化品位与教育追求。
中国教育正在走向新世纪,而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着一大批教育家。教育家从哪里诞生?我想,未来中国的教育家不会在书斋里诞生,不会在象牙塔里诞生,只能在教育第一线诞生,只能从无数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中诞生,首先将从无数优秀的校长中诞生!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其实也是我身边无数优秀校长的典型。我写下对他们的真诚敬意,也写下我对新世纪必将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家们的热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