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时间:2019-05-15 07: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第一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

今天的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高度重视:“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线;为子女的学习掏钱,成了几乎所有家长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的投资;各门学科的补习班和家教,成了最有市场的产业;各种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册,成了最热门的畅销书„„有人将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上升为“理论”:“考试才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也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智育的强烈不满:由于“智育”,学校的其他教育成了橱窗式的摆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智育”,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却几乎等于零;由于“智育”,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或耻辱;由于“智育”,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人格遭受扭曲,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畸形的智育概括为“应试教育”。一方面,是智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智育遭到猛烈的抨击。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智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我呼唤着——一,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著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谈到“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都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的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个目的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智育全部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智育”下出来的孩子,即使通过了升学考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人为此钟情《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原因。无疑,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智育。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它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它是可怕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又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特约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目的的最好诠释。只有这样认识智育的地位,认识智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成为理想的智育。二,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于是,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便是理所当然的了!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首先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的师生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另外,过去人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当然是对的。但今天看来,这句话是有局限性的。第一,在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知识也许远远超过了教师。第二,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只有确立这样的学生观和这样的教学观,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过去我们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或者说这是按照事先的“脚本”来演戏的“教学表演”。在这样教学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要教给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我所谓“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的“研究性学习”(projectlearning),就值得提倡。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改变了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了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更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并运用了许多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种方式不但把传授方法变成了训练方法,而且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了实处。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从2000年9月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还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小有成就,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锻炼了教师与学生。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后,领略了教学的新境界,有的教师“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有一种久违了的新鲜感”,有的教师“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有的教师感受到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喜悦”,而学生们则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三,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有一本曾经产生轰动效应的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其中固然有不少教育的“神话”,但其中有一些意见还是切中肯綮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书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大多数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我国的一位中学老师在其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差不多“验证”了上述两位学者的“假设”。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2000年9月对刚刚进校的高一新生做过一个关于学习情感的调查,结果有46%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21%。一些学生在解释厌学原因时,往往是“成绩不好”、“学习很累”、“从来没有考好过”等等。简言之,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自己也已经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其实,即使不看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态度。应该承认,传统智育偏重于选拔,所以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高考状元”、“奥赛冠军”。这样,它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这实在是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孔夫子还讲“有教无类”呢!我绝对不是反对老师们培养学习上的出类拔萃者,我只是反对只把教育的眼光盯在少数“优生”身上,反对让多数人陪少数“优生”读书的怪异现象。我认为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从何而来?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来。“教育要面对个性”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指向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进一步阐述道:“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当然不错,但并不全面。我在“八五”期间主持东项关于“差生”心理与教育的课题,通过对近万名学生的调查及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由其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而每次考试他总是不及格,他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吗?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他必然厌学。因此,欲转变“后进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进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在这方面,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便是一个典范。该校校长刘京海先生把成功教育通俗地表述位“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他认为,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闸北八中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帮助成功(以‘低’‘小’‘多’‘快’为基本特点)、尝试成功(通过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尝试探索)、自主成功”的三套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四,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智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包括智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总是有机地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比如,学生的主要是任务是学习,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当然是对的。但智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智育的过程中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同样的道理,除了课堂上的智育,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无一不可以渗透着智育因素,成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无不充满知识因素并体现着科学精神。即使就传授知识而言,也应该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能力的培养。知识当然是能力的基础,古往今来,所有大科学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学问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现在有一些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能力属于知识的运用,而对学生来说,知识的运用是将来的事,现在还是把知识基础打好。这种看法肯定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小学阶段既是孩子们奠定基础知识的阶段,也是他们形成基本能力的阶段。1986年到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经过将近四年的调查,研究完成并公布了一份报告,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认为,在普及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各种技能是一美国教育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计划》强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这些技能:质疑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尚且对他们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有着如此的忧虑感,我们每一个中国的教育者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中国的智育再也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了!我们的智育还应该处理好“减负”与“增负”的关系。素质教育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无疑是正确的。但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而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具体说来,我们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应该“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正如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请求而些的声明中所说:“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因此,“减负”后我们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另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应“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关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改革智育必然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减负”。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强调学生的协调和谐、全面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能“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实施全面不发展的勾当”。从学生的发展潜力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发展得特别优秀,取得骄人的成就。但在“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无疑扼杀了不少学生生命的冲动、创造了激情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变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体”,成为没有个性的“克隆儿”。因此,我非常赞赏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合格加特长”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五,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至今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智育就是抓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就是衡量智育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同样实用于智育。著名学者徐惟诚先生在给《爱心与教育》的序言中写到:“(教育者)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基础扎实,学生在国际性的学科测验中屡得高分。尤其是199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调查”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万名学生进行了测验,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科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名列第一,平均分分别为643和607,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韩国(607分)和捷克(574分)。英美等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大多在20名以后。就在新加坡舆论为自己的学生考得高分而大力宣传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很清醒地认为,学生在国际学科测验中考得高分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学生的高分不能转化和体现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甚至反而成为独创性的障碍,那么,这种高分是有害的。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他认为,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并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新加坡现行的教育方式正是适应了考试的要求,缺少的恰恰是对独立性、创新性的鼓励和培养。李显龙的这个讲话为新加坡教育界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促使教育界思考的重点从高分转到创造力上来。中国现在智育的弊端也正是如此。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几乎每次都拿金牌,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至今没有新中国的学生问津。这和我们基础教育单纯追求考试高分有很大关系。直到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大搞分数排名。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要让我们的优生不但学科知识扎实,而且能力全面,特别是在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国际竞争力。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正是这位教育家,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写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以及有校长阿莫纳什维利签名的鉴定,这份鉴定没有一句空话、套话,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分析和对学生的热情鼓励。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仅仅体现分数的智育,无疑会目光短浅,忘却教育的真正使命。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成天陷于题海之中,无暇涉猎其他书籍;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学习量更多,又是补课又是补充作业,他们更没有时间读课外书。《文汇读书周报》曾经登过一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可能有些教育者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额外的任务,而我则认为,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的份内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其作用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视野,而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互相促进,并提高学生对两方面的兴趣。他说:“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所学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汲取的知识的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把这个规定成为“第二套教学大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后进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他说:“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把有无图书馆和是否读书,视为学校于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我再次呼吁我们的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更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火炬,使自己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1]

第二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从懂得什么是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一刻起,我便踏上那条名叫“青春”的未知路。站在时光的河岸,细数着成长的感伤,那一片碧草茵茵的田园,有多少梦在露水中绽放!令我忍不住拿起笔来描绘出青春里那些色彩斑斓的心情:成长带来的感悟,年少的青涩感情,青春最初的萌动,色彩缤纷的青春梦想...在度过了魔鬼般的高中生活后,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川北医学院,一时间,激动、迷茫、好奇等各种感觉迎面扑来。进入川北医之前,一帆风顺的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有很多盲目的雄心壮志,继续做着白日梦;踏入大学校门后,在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屡遭挫折,被频繁的打击拽回了现实,自信心失去了支撑的我开始反思,开始静下心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开始寻找一种观念或者理论来解救和安慰自己,使自己摆脱“一无所长”的自卑困惑,开始了在别人看来很潇洒惬意的生活。现在,我踏着成熟和追求走进属于我的神圣的医学殿堂。我知道,我将在这里绘出那最迷人的人生愿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我知道,我要在这里奏出那最灵动的青春交响——嘉陵滔滔,西山秀丽,春风化雨李桃开;慈怀柔肠,奉献爱心,妙手回春欢颜在;我知道,我会从这里张起那最厚重的船帆,追寻李白的雄心壮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川北医,是我青春永远的典藏,就像炉中煤一样,给我无穷的力量。是她,赐予我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越那束缚个性的高墙,在那青春的天际自由翱翔,放声歌唱。大学,是一个奔跑的岁月。它不再像高中那样三点一线了,课余时间要比上课的时间多,为了赶走无聊,我就不得不到处奔跑,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奔跑中我们会接触更多的人、原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还可以接触社会。因此在这个奔跑的岁月里我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丰富自我!大学,青涩忙碌的单纯生活!

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更需要的是和谐温馨的气氛。早晨,伴着鸟语花香,伸个懒腰,迎接又一个全新的太阳,没有世俗,没有虚伪,有的是真诚相待,孩童般积极向上的心。中午,伴着辘辘饥肠,抢着跑着,奔向香气四溢的始发点,带着几乎最狂热的渴望,听从着内心强大的呼唤。傍晚,伴着星辰隐约,伴着三五好友,闲庭信步于校园内外,口无遮拦。即使下雨,也有别样情趣,躲在室内,看窗外雨丝缠绵,听雨声淅淅沥沥,在读上几篇小说。生活岂一个“妙”字了得啊!晚上,在喧嚣中告别一整天的课程,在静谧中享受夜赐予的安详和宁静。然后,相继地,进入甜甜的,甜甜的,甜甜的梦乡……初来川北医,我十分迷茫,因为自己还没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感觉医用高等数学太难,老师上课速度太快。不过,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大学生活。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大学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的能力。川北医学院虽小,但她精致。她有高大靓丽的图书馆,有美丽的宿舍区、、、青春的心情故事有过浪漫、唯美、时尚、细腻的绘本甚至涂鸦都是最美好的。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我希望我的思绪能无边无际的“闯荡”,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然而在这大学里,我就可以实现我青春的梦想!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青春,我感受!在青春中舞动的大学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让人嫉妒又羡慕的青春里,没有期待中的那份惊喜,没有那可以接受无数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我们平凡如旧,我们有的,只是那颗火焰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不想活得潇洒自在,不是不想叛逆、放任,不是不想不顾一切疯狂地追寻,只是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它们的差距,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取得那通向自由的通行证,于是,我选择了现实,选择在这个大学里面绽放自己,毕竟我更趋向于现实的温暖。而那绚烂的梦想也会永不凋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回忆里,那是一个属于洒脱青春的梦。

其实,大学就是一首歌,青春则是一部曲,跌宕起伏,或伤感,或欢喜,朦朦胧胧,却回味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诠释这首歌,谱写属于自己完美的那部曲。在这青春的旋律中,我们就是主角,曾经的叛逆与疯狂,曾经的辛酸与眼泪,曾经的感动与梦想,都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好在我已经把它走完,现在回想起来,有艰涩、有伤痛、有希望。而我,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走好,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我们都是梦想的创造者,我们抱着梦想踏入大学,带着感动度过大学,带着希望迈出大学、走向未来。人生就是一张白纸,未来就靠我们的双手去绘画出来。因此我们就应该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一段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现在作为一名大一医学生,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将给自己创造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志存高远,开拓创新,探索医学新境界,任重道远,敬业求是。实现自己“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人生理想!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东北地区的教委主任写过一本关于校长的报告文学,他用的书名是《圣园之魂》。“圣园”是校园,“魂”即校长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校长应该是一校之“魂”。正是因为这个“魂”,学校才显出了生命的蓬勃生机。各种各样的“校长学”已经将优秀校长的素质描绘得淋漓尽致了,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苏联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他说过: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在这里,加里宁说的是教师,但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校长的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的教师,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教师的教师。一个个的教师聚集在学校,而校长便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

任何一个校长,任期都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地方搞校长任期目标制,有的校长可能当的时间长一些,但是,他当的时间再上,在学校的历史上,也还是很短暂的,是学校无尽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环节”,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校长,造就了我们学校的声誉,托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学校的沧桑变迁,学校的兴衰荣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校长的“魂”。完全可以这么说,学校质量如何,学校水平如何,学校境界如何,取决于校长。就像指挥战斗一样,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指挥官,教师们就像一个个将士,他们能不能英勇无畏地纵横驰骋,能不能义无反顾地奋力杀敌,能不能打一场场漂亮仗。就看校长能不能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出来,看校长能不能把全体师生的目标统一在自己的办学理念上。所以说,我觉得校长的使命、校长的重任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校长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奉献精神,第二是人文关怀。

先谈奉献精神。“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种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它把教育既看作一门科学,又视为一种艺术,但首先是当作一项事业,而事业就意味着献身。应该说,现在并不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曾就教育问题说过一段话,讲得非常好,让我很感动。他说:“人生歧途,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但是人生歧途无非有两岔,一是为己,一是为他。人追求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希腊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教师的可敬,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是富足的。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难道不值得所有人为他们三鞠躬吗?”教师的献身精神是如此,作为教师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校长,更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你把它作为谋生的方式来做,是一种做法;你把它作为追求的事业来做,又是一种做法。是否有事业心,这决定了校长的境界。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方式,根据职业道德去做,尽心尽职,不迟到不早退,完成我职业所规定的工作,从职业上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仅仅是为稻梁谋,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干事业却不是这样,事业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会奉献。当然,这是在他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以,我认为没有一种奉献精神乃至一种献身精神,就不要去做校长。就像有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心,你不要来做教师这一行。我觉得对一个校长的要求,应比一个教师的要求更高一层。他必须把学校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校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再说人文关怀。我经常会跳出教育去看教育,这是我和很多教育界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只有跳出教育去看教育,你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社会的质量在本质上取决于学校的质量。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学校教给孩子的一切,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道德风尚,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有的校长总在埋怨社会,最著名的说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说什么“学校里几年功,看了电视就一场空”。我要问一问:为什么学校是几年功,看了一场电视就一场空呢?这恐怕说明你的几年“功”是假功,就像“法轮功”一样。

这些校长在埋怨社会的时候,能不能对学校本身、对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行一点儿反思?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应引起我们校长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并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使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就必须让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养料。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能拥有广博的人文情怀,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那么他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始终燃烧着一支崇高精神的火炬。

现在的学校相对比较封闭,是关起门来进行“自循环”,很少与我们的社会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继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人文关怀的。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开始下手。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拥有对未来理想的一份憧憬,对人生信念的一种追求,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人。如果校长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没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也就说不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如果他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看得很重要的话,他会尽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它。而学校的声誉又取决于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但在中国,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长的声誉和形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校长的角色没有实现从“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变。在中国,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在更大程度上看上级的眼色,听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为天职,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在世界上,可能中国校长的“寿命”是最短的,如北京大学1898年到2000年的102年间有27任校长,平均每任不到4年,而1869年到1971年间哈佛大学只有4任校长,平均每任25年。任期太短,谁有心思放眼长量?谁有心思未雨绸缪?相反,如果走职业化的道路,校长就像企业家一样,接受市场的选择,学校与校长是契约关系,校长的职责是按照协议要求办好学校,不必过多地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而是相对自由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

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校长都是他所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的历史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校长的努力来维系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树立校长的形象。我到国外看到有很多的学校都很注重这一点。比如,日本有很多学校,在会议室或者是礼堂,都悬挂着一代一代校长的照片,不因为荣辱变迁而影响某一个校长在学校历史中的地位。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是做过某所学校校长的人,都应该在该校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在日本大约看过不下50所学校,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校长的照片。而在我国的学校,最多是在学校校庆的画册上,把我们几代校长的任职时间注明一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注意,这不仅仅是宣传校长个人,而是给校长一个提醒:你将给学校的历史留下什么?同时,也让学校里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看看校长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什么,为这个学校新添了什么华章,学校在他手里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我想,校长如果看到自己和自己前任的像,他的责任感会增加很多。

如果每个校长都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尽管十分艰辛、但同时又十分崇高。人们常说,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而作为校长,他不仅要热爱学生,还要热爱教师,热爱学校。所以校长的爱更加博大,内涵更加丰富。

一所名牌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是在几代几十代的校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奋斗下形成的。一个校长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能够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写一份无悔的人生答卷的话,我想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天津的韦力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韦力在为我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一书撰稿时,曾写过这样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四十一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做校长时所做的一切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一生的经历就在校长的岗位上度过,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感到自豪。我的学校毕业的校友成千上尤,他们大多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作出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我的理想,我的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已经在他们手上传递,我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铁生命价值就是教育,就是校长。人生如果有来世,我来世仍要做校长。”我觉得,韦校长的肺腑之言的确是对他一生的校长工作的回顾,一张满意的答卷。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想的校长,他的一言一行都应把学校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都应把学校的声誉视为至高无上。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这里有三个关键:一个是人生理想,一个是办学理念,一个是办学风格。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校长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在讲理想教师时,对教师的理想讲得比较多,事实上我们知道,教师有没有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有没有。一个充满理想的校长,他会调动教师的激情,他会挖掘教师的潜能,他会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

我经常讲,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必然是对人类、对社会贡献很少的人生。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无所作为的校长。一个人所做的一切绝不会超过自己追求的一切。

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成长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开始就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得很高。我想,校长也应该是这样。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杰出校长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不想超越自己的校长更不是一个好校长。为校长一任,就必须造福校园一方。在你的任期内,你必须比前任做得更优秀,更卓越;你必须给后继者打下扎实的基础,你才能成为学校发展无尽长河中的优秀的一个环节。宋代张载讲过这样一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只有志向远大,你的品德才能完美。志向不仅要大,而且还要恒久。这些都是从理想的角度讲问题。

校长的理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作为教师的理想,把自己的志向作为教师的志向。在管理学里有这样一个词汇叫“共同愿景”。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第五项修炼》,其中有一项修炼就是构筑“共同愿景”——就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让全体老师、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踏踏实实地追求。这实际上就是把校长的理想化成了全体老师的理想,化成了全体学生的行动。这在目标管理中意义非常重大。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三组人做同样的事,一组是有目标型,一组是没有目标型,一组是有短期小目标型。他比较了他们做事的效率,结果有没有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说,人生有没有目标,校长有没有理想,意义也大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思想理念这个东西并不是凭空生成的。我非常强调要读书,在中国校长中真正系统地把握教育思想脉络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如果一旦进入这个境界,成长起来就非常快。系统地接受教育理念熏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里师范专业的课几十年都是老三门,我们没有一套中国老师必读书目的体系。我认为,拟订这样的书目非常必要。应该让我们的教育者系统地读一些教育名著,不要多,哪怕是20本。这20本书你不读,不能做教师,更不能当校长。因为一个没有系统接受人类历史上教育思想财富的人,他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不可能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生产,要有原材料进行加工。你一片空白无法加工,你再想入非非,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我主张中国要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更要启动一项校长读书工程,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一本一本去读。没有源头,走不了多远。校长思想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与人交往与交流。一个不善于交往与交流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好校长。频繁的交流会给我们的教师、校长带来清风,带来观念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将别人精彩的东西接受过来,在工作中去探索,去运用,效果非常好。我非常主张我们的校长多交往,勤交往,而且和一流的大师们交往。校长还应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与思考,写反思心得就是反思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我们的教育行为,看起来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但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情形其实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你没有用心去辨别并用心去思考罢了。当你去思考,去观察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之美,教育原来是如此之美,学校原来是如此之美。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更多地记录了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一点儿时间读点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教育家并不遥远,每个校长都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我们的校长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所谓“办学风格”,我觉得就是校长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在办学上的体现。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一个校长当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历史不会记住苦劳,历史只会记住功劳。而“功劳”就是你的创新,你的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所在,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所在,才是你鹤立鸡群之所在。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对歪才、怪才不要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来,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才能有地位。而办出一所富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才是作为校长应该赢得的人生的辉煌。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具备一种人格魅力。构成校长人格魅力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校长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作为校长来说,宽广的胸怀十分重要,因为校长的宽窄,校长的大度,将决定你能否容纳最优秀的人才。

校长宽广的胸襟,首先体现在他能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提了八个字:“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他把很西方、很海派的教授引入北大,也把很传统、很保守的教授留在校园,让他们各尽所长,争奇斗艳。这使北大不但成了真正优秀的大学,而且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因而孕育了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大师。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行,但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行。校长不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养料,而且也应尊重学校里不同老师的各种观点、各种想法。要尊重教师的思想个性一,要鼓励教师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声音,即校长的声音,那么,这个学校很难说是有生命活力的学校。

校长的宽广胸襟,还在能够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学校,教师的个性往往体现为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往往是他创造性能力的体现。然而,应该看到,现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有的校长习惯于什么都统一:教学风格、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案的写法等等,都要求所谓的“规范”。在这样的学校,有个性的教师往往得不到校长的承认。

我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当然在宏观上应该对学校提出一些统一的目标和指导性的意见,但宏观的蓝图要变成具体的现实,恰恰需要每一位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且不说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相同的学科、相同的年级、相同的学生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不一样嘛!所以校长一定要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扼杀了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真正有宽广胸襟的校长,一定又是善于虚心向教师学习的人。我们校长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全面一些,但一个校长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过教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向教师学习。这里又涉及到校长和教师的关系问题。校长与教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这只是校长、教师关系的一个方面,二者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校长与教师还是共同从事教育实践、共同探求教育规律的志同道合者,也就是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既然如此,校长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向教师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绝不会降低校长的威信。许多优秀校长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一个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的校长,才是真正高明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在今天这个时代,校长的确不好当。因为他的社会角色往往很多,他要扮演不同角色:大多数时候是教育家,但有时候又是企业家(要考虑学校发展所必需的经费),有时候可能又是社会活动家(为了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打交道)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一是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关系,争取领导的支持。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校长要经常主动地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对于上级指示,不仅仅是尊重,而且要服从。即使在思想上暂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行动上都必须服从。当然,有时校长对办学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思路,这就需要校长与上级领导加强交流与沟通,以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是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现在中国的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来支持教育,这就往往需要校长主动与有关企业建立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说到争取企业的支持,可能有人只想到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吸纳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辅助办学,是政府所提倡的。但是企业的支持,还不仅仅是经费上对学校的赞助,还应包括让企业家们从社会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提出一些建议,这往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另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沟通,甚至包括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善于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要学会主动地关心社区,关心社区的发展,关心社区的命运,主学校和社区共同成长,学生和社区的居民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做的好的校长都十分重视和社区的关系,非常善于利用校园所在社区的丰富资源。我们学校的资源也要尽可能地向社区开放,像学校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一个校长没有社会产、责任心,怎么可能希望社会来关心你?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善于处理好与其他学校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其实,竞争并不妨碍合作,而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也好,合作也好,并不是只有一个赢家,也不是只有一个输家。学校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既作对手,又做朋友。对于差的学校,优秀学校衣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它,改造它,提升其办学水平,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

对学校来讲,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越是教育科学研究搞得好的学校,越能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科研又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而轻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校长。

校长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第一,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教育科研的身体力行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校长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要组织教师认真攻读教育名著。

第二,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和名家联系与对话常常能使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在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一下子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名家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他们能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窗外的世界。所以我主张,搞教育科研要抓住大师,和大师对话。

第三,校长可联系高校来办基地、做实验。有的课题要我们中小学自己操作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请高校一起来做课题。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与高校一起做课题,就自然知道并真正掌握了课题设计、抽样、检验、取值等教育科研的环节和方法。这是学校受到教育科研基本训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比自己摸索或单纯看书要强得多。

第四,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中小学,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也可以主动地争取承办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对学校来说,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带来的效益往往是多方面的、长久的、难以估量的。通过这种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水平能得到提升,教师以及校长本人的能力和知名度能得到提升,学校办学的境界和品位能得到提升。

第五,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校的教师。校长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力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建设好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当然,校长组织教育科研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带头从事教育科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作出成绩,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使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可以这样说,凡是真正优秀的校长,同时一定是一个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大展宏图的天地,也是教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校长要特别善于为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学校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没有这样一个辉煌的舞台。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一个角色都表演到位。校长就是要把教师推到前台,让教师做主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里是没有主角、配角之分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具体岗位上都是主角。校长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校长什么时候最得意、最精神?应该是教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候。校长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在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教师为你拼命工作。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相当的潜能,这个潜能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这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态度,给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句话,看校长能不能凝聚人心。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他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快乐,都在于学生超过自己,值得自己崇拜。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校长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校长要想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

高明的校长并不怕教师抢自己的“风头”,相反,他总是鼓励每个教师去追求优秀,追求卓越,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探索,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而且,这样的校长总是甘于为教师的成长做铺垫性工作,总是尽一切努力让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跳得更高,做得更棒!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说,在他的帕甫雷什中学,有一批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而我认为,如果一所学校产生了一大批名师,乃至产生了教育家,这样的学校绝对是第一流的学校,而这样的校长当然也是绝对第一流的校长。

要让教师成功,前提是校长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校长经常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心与心的交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只有善于走进教师心灵的校长,才会真正懂得教师需要什么,才会真正满足教师的需要,才会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创设他所需要的成功条件。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的教师,会有一种幸福感,他会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已者死”的工作激情,而这种激情最终会使他走向事业的成功。拥有一大批事业成功的教师,恰恰标志着一个校长的成功。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优秀的校长,能够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教育本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这就是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总是和活泼可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校园首先应该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花园和乐园。苏霍姆林斯基在创办帕甫雷什中学之初,亲自为学校的修建设计蓝图。他首先考虑的是学校要有大自然的美,要有鲜花和绿树。后来建成的帕甫雷什中学经常被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称做“我的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现在一些学校越修越豪华,但就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学校,可能有喷水池,却没有足球场;可能有塑胶跑道,却没有学生在兴奋时可以打滚的草坪;可能有不锈钢雕塑,却没有供学生可以胡乱涂鸦的地方……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除了自然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庄严殿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散发着优秀文化的气息。凡是第一流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所谓“校园文化氛围”,我想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过去走过的历程,知道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杰出人物,从而产生“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的进取精神。

二是设臵“硬性”的校园文化标志。比如在校园专门辟出空间作为“艺术墙”、“生物角”、“文学园”,等等。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闪烁,进而点燃自己的智慧之光。

三是结合各种特殊日子举办各种活动。注意,这里不仅仅指国庆节、教师节等一些大的节日,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比如,“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纪念”等等。

四是多开展一些供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造的活动。比如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科技活动月、艺术节等等。

五是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读书会,书法协会、舞蹈协会,等等。

校长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校长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校长的境界也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校长的精神。学校的环境最能体现出该校特有的气质,最能反映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风貌,当然,也最能反映出校长的文化品位与教育追求。

中国教育正在走向新世纪,而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着一大批教育家。教育家从哪里诞生?我想,未来中国的教育家不会在书斋里诞生,不会在象牙塔里诞生,只能在教育第一线诞生,只能从无数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中诞生,首先将从无数优秀的校长中诞生!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其实也是我身边无数优秀校长的典型。我写下对他们的真诚敬意,也写下我对新世纪必将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家们的热切憧憬。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学习《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心得体会

泗洪县人民路小学杨红娟

最近,阅读了经济学家江濡山撰写的《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感受颇深。文中指出了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发展之路。文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常常会为身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弊端而烦恼,可却又无能为力。

一、我认为的教育弊端

(一)班额庞大现在的县城学校班级中60多人是正常存在的现象,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繁多看看小学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体育、美术、地方、劳技、班队、书法、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不知要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要让学生肚子里塞进多少所谓的知识。

(三)作业繁重老师和学生每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要做的课堂作业有以下几种:语文笔记(或是《补充习题》)、作文、习字册、读书笔记、毛笔字,一共是5种作业。除此之外,学生肯定还要做一些巩固性的作业,不是老师想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想保证“教育质量”那是必须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是8周岁,做这么多的作业难道是老师们想这样做吗?

(四)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导向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加大的压力。

(五)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我是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年9月

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个个都是那么可爱之极,他们对小学生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期待,头脑中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时间过去不长,他们的那些好奇心就被繁重的作业磨灭了,甚至有些孩子有了不愿上学的念头。我们的心其实都在疼痛,可是,你能让他们不写作业吗?

(六)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局限于课本,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渐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有厌学思想。残留的兴趣,可能仅局限于今后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七)教学与现实脱节学生每天都在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很多教育只局限于口头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写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因为没有实践生活。他们没有去大自然中感受过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又怎能写出景色优美的文章呢?他们没有动手操作过实验器材,又怎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没有亲自去帮助过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又怎么知道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呢?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怎么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方面有特殊才智呢?

(八)学校接受上面的活动繁多,老师和学生都身心疲劳,无心教学和学习。

(九)教育资源严重不均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没事做;一面是学校里有些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老师没事做。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一)班级中的学生数在30人左右,老师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减少作业的种类,让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把学习真正的内化,而不是把很多的时间花在那些为了检查而必须去做的作业上。

(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权利,而不是广泛的学习每一门课程,结果,对什么学科都没有了兴趣。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的。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乐趣,使知识真正成为人类发展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为分数而学习的东西。

(五)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六)教育发展要均衡。要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无论进入哪一所学校都会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上访的途径挤进某些学校。

(七)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一块净土,而不是要天天为应付上面所搞得名目繁多的活动所累倒。

.....其实,不是《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的作者,也不是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很多很多的人都感受到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离实现国民心中的理想教育到底还要经过多长时间呢?谁能够解答。

第五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

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演讲稿)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孩子的引航,.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然而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孩子的起蒙老师。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人。”然而在孩子幼小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和家长。那么怎样做才是一位理想的幼儿教师呢?

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当然专业知识并不是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宽广,富地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

(一)爱心

如果一个教师在孩子做错事以后也不告诉原因就斥责或打骂,而不是耐心的讲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顽固、冷酷、残忍,会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耐心

对待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该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潜在的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的认识,这类人越多将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三)责任心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来上课了,是否学会了?孩子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这样的教师我想是不会教出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或对工作不负责,后果不堪设想。

(四)沟通和理解

沟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长和老师还是孩子和老师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与孩子示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在幼儿园学会与教师同位的沟通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讲理的乱说一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我们各位教师应取长补短,尽力让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下载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心目中的理想智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那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应该是不断充实自我。 教师......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这个时代又是充满各种诱惑、矛盾和机遇的时代。新的时代必......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钟乐江 一、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 俗话说,选好一个校长,就等于办好一所学校。可见,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教育观念下,一所名校,......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 作者:张晓雷 摘要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教育是一份造就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

    我心目中的理想师生关系

    我心目中的理想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师生关系,两者虽说都是师生关系,但是有所......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对祖国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如今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我心......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陈旭 暑假里,我读了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用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使我感触很深,理想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曲德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