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2012年)第三期国培班作业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广西东兴市XX镇XX小学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
语文,即语言文字,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延续至高中阶段。我们读书写字,待人接物,交朋结友,思想交流等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的一生。语文无处不在,有了语文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如锦上添花。语言文字,是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重视语文,教好语文,是我们的责任。
语文既然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是理想的语文课?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贴近生活、课堂氛围宽松、凸现语文味的!
一、贴近生活,课堂回归真实。
曾一段时间,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极端,课堂上把课文支解为支离破碎的词语、段落进行语言、篇章结构分析,俨然学院里的“老学究”里的学术研究,似乎语文变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起来。结果花最大的精力、最多的时间,换来的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畏惧和索然无味。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低年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带领孩子从课堂走向课外。例如在学习课文《春雨》 时,和孩子们一同沐浴在春雨中,感受春雨的气息,聆听沙沙的雨声,寻找春天的足迹„„孩子们的心活了起来,思维飞了起来,这样的语文课他们能不喜欢吗?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在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论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提到了这篇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作为名家名篇是应该避免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 ‘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其中‘美丽和宽广’这个短语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 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中的词语重复”。另一位同学说:“文章开头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这‘东西’两个字用的不妥当,‘东西’一般指的是物,从全文看,感动作者的是诸多的事而不是物,所以应该改为‘事情’”。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象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三、凸现语文味,课堂洋溢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只有牢牢把握这一语文的“脉搏”,语文教学才会“柳暗花明”,显露其真本色。
首先要备出“语文味”。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高度浓缩,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民族的进步和高度文明。因此,拿到一个教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它,既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要深入研究相关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生活经验和文本进行反复深入对话,吃透教材。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备出了课文语言和人文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实现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如一位青年教师成功地上了《孔子游春》一课后,当评委问她:在备课的时候,做了什么工作。这位老师说,拿到教材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方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把《论语》与文本一起反复的研读,直至自己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深深教化折服。由此,听者不禁感叹:对教材理解有多深,离成功的课堂就有多近。第二要重视感悟,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凸现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的感悟是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产生的,离开了语言和语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所以,让学生直接阅读语言文字,亲身投入语言环境,即“潜心会文”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读是感悟语言的最基本、最质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训练。正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式,多次反复的从整体感知言语材料,获得一个“朦胧”的印象,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在文本精彩语言之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置换、吟诵等形式的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逻辑感、分寸感、情味感。如《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抓住“盯”这个词,让学生给“盯”换一换词,在读中比较体会;然后让学生想象说一说,种葫芦人眼睛盯着葫芦,心里怎么想;最后读出“盯”的意味。这样就赋予了抽象概括的词语以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体会出了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音外之意,显示出语文课的特征。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对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缺乏教者自身文化知识浸润的课堂是苍白的,就算运用再高明的方法,也无法成为一节好课。看看当今小语教坛上响当当的名师大家们,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勤于阅读之人?“胸藏万汇”才能“笔下生花”“口吐莲花”。要想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自古华山一条路”,沉下心来多读书,自然也就有了浸润课堂的底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凸现“语文味”,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而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稀释情感、淡化感悟、禁锢想像,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生成的语文课堂,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充满“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将活力四射,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总之,语文丰富多彩又凝重厚实;语文教学,鲜活灵动又深刻精湛;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艰辛孤寂又沉稳宽阔。我愿意在属于语文的这片天地间,用热情驱走孤寂,用思考点燃智慧,用实践创造精彩,永远这样跋涉、舞蹈、沉醉。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推荐)
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
一、语文课呼唤真实。
窦老师在课堂上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参与整个故事的阅读、讲述。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却又合情合理;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的表达像行云流水,没有压抑,没有任何负担;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敢说“自己的爸爸像猪一样懒”„„她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无论是孩子的会心一笑,还是紧锁的眉头,都会成为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呵呵一笑”是因为爸爸有趣、好玩;“眼睛睁大”是因为故事吸引人„„窦老师懂得孩子的心,所以她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我想:平时很多公开教学中,学生往往很会揣摩老师的意图,迎合着老师的心意。而只有呼唤真实课堂时,孩子们才有真情的流露。如果没有真情,就没有孩子内心的洞开,这精彩的瞬间也许永远都不会闪现——孩子的心依然黑暗,我们看到的“光明”只是我们“自己”的折射,却惟独失去了最重要的“孩子”的参与。窦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一种品质——教育者真情的品质。惟有真情才能点燃真情,心灵才能唤醒心灵。
二、语文课必须扎实。
如今的课堂一般都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热闹非凡的气氛„„但透过浮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有的课堂教学缺失了实实在在的教学。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扎实的,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感悟、体会到了多少,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窦老师时时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抓住契机,或设制问题促孩子想象,使其表达;或轻轻点拨,不露痕迹,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当学生说这是“爱睡觉的爸爸”时,窦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爸爸穿着睡衣待在家里,从而作出判断,有根有据。培养了孩子仔细观察,善于分析的良好品质。当教师板书“强壮”一词时,不失时机提醒学生注意“壮”的最后一笔稍短。就是这样平常的一句点拨,学生心领神会,写字就是这样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
三、语文课渴求灵动。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欣赏。只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时,他们才能获得自信和灵感。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窦老师善于激励学生,采用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当学生勇敢地回答了问题“爸爸很勇敢”时,老师用自己班学生的自制图书作奖品,试想获奖的孩子受到了多大的鼓励;别出心裁的奖品又是新的教育资源,能干的孩子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自己亲手制作一本精美的图书。当学生说“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时,教师毫不吝啬她的赞美:我好崇拜你哦!你和大作家说得一模一样。听了这样的评价,受夸的孩子不激动才怪!正是这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变得日益丰润盈满;也正是这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觉得表达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
四、语文课向往和谐。
窦老师很善于正面引导学生,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第一遍故事讲完时,她陶醉地说:“书就这样看完了,自然要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合上书放在胸前,琢磨琢磨,这本书写了什么?围绕爸爸的特点,哪幅图给我的印象最深?好好品味品味。”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第二遍精读品味。没有命令,没有训斥,孩子们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如此地自然流畅。当学生坚持采用“愉快”,不接受“快乐”时,教师欣然同意,没有丝毫的勉强和尴尬。她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细品这个教学片段,我想起一句话:“教育是生活,它应当自自然然地流淌在每个人的精神历程上;教育是舞蹈,它在我们心灵上流畅而自在地跳跃,留下的是和谐、柔美。”当教育涌动着生命的自然、自由、自在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而异彩纷呈。
五、语文课理当充溢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可以是朗朗的书声,可以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可以是教师的真情投入,可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当师生共同总结“这是怎样的爸爸”时,窦老师不断地出示重点词语完成板书:勇敢、灵活、聪明、温柔、搞笑„„在黑板上形成了一篇习作的提纲网络,潜移默化中渗透习作的要点:抓住人物特征进行选择恰当的材料。原来,读和写结合得如此紧密!当孩子们一遍遍读着“我爸爸像„„一样„„”的句子时,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在孩子心里播下了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
就这样,窦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她说: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她又说: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孩子的心灵没有说话,他们的思想没有说话。最后,她还说: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这是窦老师的教学理念,引领着她的教学行为。我喜欢听她的语文课,因为她的课能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话语扇情但不做作,让人涌起莫名的感动,能让听课的每一个人怦然心动。
真实、扎实,以及那浓浓的语文味还语文课以本色,真情、激情才能演绎出语文课的和谐与灵动,这就是我追求的理想语文课。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理想师生关系
我心目中的理想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师生关系,两者虽说都是师生关系,但是有所区别,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容易处理,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极其微妙,如果处理不好,班级易出现混乱,不能形成向上的班风、学风,班主任是班级的掌舵手,班级的发展与班级未来和班主任有着很大的联系,班主任的心态、班主任的作风、班主任的喜、怒、哀、乐都会在学生那儿得到体现,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班主任有着微妙的关系,学生历来怕班主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区别在于班主任有“生杀”大权,我体会到这一点是在几年前,在我没有做班主任的时候,与学生谈话,学生与我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但是有一次他们的班主任生病了,我再与该生谈话时,他进办公室就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是班主任,一个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与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的心理恐惧程度不同,所以班主任要充分的利用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为班级建设,为学生的学习,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应该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良好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应该的良师、是长辈、是益友。
一、信任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信任每一个学生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学生是有思想的灵魂,他们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们在意班主任的任何一个笑容与眼神,他们 能从老师的脸上或眼里读出你对他们的态度。所以班主任对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信任他们,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只是在学习或生活的过程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办法和途径,我们应该信任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哪怕是一次短暂的谈话,一个信任的眼光,一句鼓励的话语,所以信任他们,只有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向你展示他们五彩的心理世界,他们活泼、开朗,他们积极、进取,信任是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二、严厉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纪律保证 班级的纪律好坏取决于班主任的严厉程度,所以班主任应该有严厉的目光、严厉的语言,严厉应该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严厉的班主任是学生期望的,所以严厉是班级纪律的保证,也是师生良好关纪律保证,学生怕班主任,不是因为严厉,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所以严厉的班级管理,严厉的班主任是纪律的保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保证,所以,班主任要严厉,严厉不会让学生怕你,反而学生会尊敬你,班主任,严厉起来吧。
三、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沟通途径 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可以分为许多种方式,如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谈话,通过书面周记的形式,学生要能对班主任说实话,信任、严厉是保证,否则谈话没有效果,谈话是在信任的基础上,所以谈话是班主任和学生相互了解的方式,班主任可以及时的了解班级的动向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可以及时的把班级的动态,自己的心理话写给班主任,谈话的时间可长可短,谈话的地点可以随意变换,只要谈话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时间与谈话的机会,所以谈话就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谈话要在班级最合适的时候,才能给班级的良好运转提供发展的动力,这需要班主任谈话的艺术,需要班主任灵活的谈话方式。
四、幽默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凝聚力量 谈话需要艺术,谈话需要方式,幽默是班主任迅速建立良好班级气氛的凝聚力量,幽默可以在班级疲惫的时候,幽默可以在班级失败的时候,班级可以在学生灰心的时候,幽默的管理方式,幽默的管理语言是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收益最大的一种管理方式,幽默可以给学生妙趣的体验,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调节学习压力的机会,所以幽默是班主任获取学生喜欢的凝聚力量,幽默起来吧。
通过以上途径,班主任与学生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的益友,班主任应该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给予严厉的制止与批评,班主任应该在学生灰心的时候给予鼓励与帮助,班主任应该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给予微笑与赞赏,信任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营造一个属于我们的空间,我们团结友爱,我们活泼开朗,我们勤奋好学,我们一起成长。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对祖国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如今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我心中有一个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政府官员廉政为民、官民和谐的社会。伴随着中国不断的向前发展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多地方“贪”“受贿”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你不接受这个潜规则你就无法生存。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而且用于公务员吃喝的公款竟是教育经费的好几倍。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滥用职权欺负弱民。在理想社会中以上现象都不会发生。当官是为了给民做主,官员各司其职、严于律己、爱民如子、公平执法与子民共享繁荣。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重视教育、科学教育的社会。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数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在理想社会中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教育是为了造就卓越的人,是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学生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成长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人们避而远之、有人搭讪问路一句“不知道”躲开、公交车上对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样的社会让人感到寒冷。在我心中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善良的,每个人之间都是真诚的互信、互助,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讹诈,每个人都是热情善良的。尊老爱幼、互助互爱的社会才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严于律己、积极配合,这样的社会就会不仅仅出现在心里,而是变成现实!
第五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
作者:张晓雷
摘要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教育是一份造就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但是教育不是企业工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教师对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方式、途径的选择和潜力的发挥
关键词
传统教育;自由教育;小学。
理想中的小学教育什么样? 有人说,这个主题很有诗意,但讨论起来却很残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理想中的小学教育应该什么样,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我们又只能把理想搁置起来,无奈地为孩子作出各种选择和安排,“什么都从小抓起”,用他们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换取未来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理想。因为,理想给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连理想都不谈了,那我们就真的只剩下梦想了。
有人说,教育的理想是天使,教育的现状是魔鬼。这话有失偏颇,却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对教育的不满。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就提出,当前的小学缺乏三种教育:一是公民教育,二是生活教育,三是平民教育。这种缺失使得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怪圈,即所谓的好小学是把初中的课上好,好初中是把高中的课上好,好高中是把大学的课上好,而大学却在讲小学、幼儿园就应该学的东西,比如养成教育。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以快乐为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首先是快乐,因为只有快乐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坚持不懈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取得的成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就。在愈来愈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孩子将来生活过得高人一等,能胜人一筹。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将本应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孩子,用所谓的兴趣班和培训课把小鸟关在了封闭的牢笼,把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自以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忘记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让孩子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应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往往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其实适当的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这是教育的最佳形式。最后我认为要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积累.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方法。古语:“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本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教会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我认为更应当是对做人的培养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缺少对素质的教育,对责任的教育,现在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有他人的错误,苛求老师完美,而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可以上课睡觉,而老师却不可以。学生可以不交作业,而老师却不可以不判作业。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育要树立责任的观念,老师因为育人的责任更好的教育学生,学生因为肩负时代的责任更好的学习来回报家长和老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在成年的教育中方法的学习和积累是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内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文明昌盛,读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等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种精神感召下,无数教育工作者以满腔热情与执着实践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作善也。”的新诠释。站在新一轮教改的门槛上洞察教育的各个层面,它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用词,而应是作为最合乎人自身事业的发展点,它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设计、自我逆造,能使人“诗意地栖居”,使人成为创造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和自由的人。也可以说是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熟记再多的公式、范文,充其量只是区别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知者;一个具有科学精神,拥有科学思想的知者,不过是区别于愚者的智者;而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爱国思想,胸怀远大抱负的智者才是真正能够承担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志者。知者诚可喜,智者价更高,志者最可贵。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我们倾心尽力培养的应当是一批批这样的志者!从这一点出发,“为今人而作,为后人而作”的教育与教师又多了几份沉重与责任。它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亲切关怀、悉心教导而茁壮成长,保证许多学生的成长路程就像抒情的教育诗。我们必须明确: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博大、深厚,天地知晓,上下无所不通。正是在教师的渊博里,学生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正是教师的勤知里,学生学会了重抬劳作的欢乐;正是从教师不倦的教诲中,学生领悟了做人的本质与真谛!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之路的牵引者,是一
部文化人生的大书籍。
在西方,教育原意是引导、诱导,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发展。从我国历史看,孔子曾对教育有过精辟的阐述,并在实践中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用“叩其两端”逼向问题的实质,经常鼓励学生“阖各言心志”。孟子对教育下的定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宽松的环境使战国时期的养士既能“谋政议事”,又会“鸡鸣狗盗”。单一的发展目标,沉重的负担,使教师与学生始终在“误区”中不能自拔。置于新的背景,教育的功能被赋予更深的内涵。这就要求它的实践者时时不忘为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尽一份义务,为饥饿的小鸟喂上一撮粟米,给干渴的花朵浇上一勺雨霖,为艰难的跋涉者送上一根拐杖,给流泪者递上一方毛巾,为他
人创造一份惊喜,为社会送上一线温馨。的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生涯如一曲如泣如诉如板的行歌,展示并教育者的品行;坚韧质朴而平和。看看身边的教育者,无论在严冬寒冷的清晨,还是初春寒意料峭的万家灯火之时,总有他们为年轻一代不懈而细致辅导的背景,在简陋抑或舒畅而时时充溢着朗朗书声的校园中,总有他们艰辛而快乐的忙碌身姿。他们总是以父母特有的细腻与爱意,关注着稚嫩心的一言一行,引导他们解答一道道难题,帮助他们走入知识宝库的大门,启发他们在人生的海洋中如何畅游!带着几份欣慰,夹着几许遗憾,就这样地走来,即使风寒路滑,也始终高歌而行,踏遍青山人未老。时间的磨砺,丝毫不减他们的细腻与跃动;工作的繁琐,更增加了他们的热情与执着,学生永远是他们心底挥之不去的最深切的牵挂,而且真情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关情学生,更是他们浓得解不开的情绪。这就是我们的教师对教育的实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他们孜孜力求的目标。
一位哲人说过:学校里最大的财富,不是高楼器具,而是莘莘学子。英国的塞缪乐•斯迈尔说得好: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在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大军的呼唤于期盼,正象朝露沐浴不了久旱的裂田,广袤的土地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大军的参与。教师作为有知识的负有特殊使命的公民,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才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基于教育实践之中,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空间,打造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知识,是当代教师大胆实践的使命。为此,我们强调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新意;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在成为一条常流不息的小溪!时代要求教师在新的时空交织中穿梭,社会需要教师为智力资源的培育而抛砖引玉,现实需要教育作出更加有为的回答!有先人奋斗的足迹,我们应深感欣慰;有今人实践的探索,我们是满怀激情;有年轻一代奋发努力的剪影,我们会信心百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万里路遥为何惧,驾驭朝夕。”教育者用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苦乐年,用云白的底色,诠释了生命的蔚蓝,镌刻了生命的旅程;用一腔热情与执着,挑战了人生的风浪,抒写了人生的真谛。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驿站,他们始终与使命同行。真正是“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念,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教育职责正是要把一棵棵幼苗育成一朵朵芬芳的花朵。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自身易,求无愧于隐微难。这虽是古人的认识,但今天看来,还不算过时。在三尺讲台上为桃李芬芳而不倦耕耘的教师,也应尝着这“难”,也需要玩味这世界、体味这人生国。时代在呼唤,社会在期盼,责任已明,前人为范,作为
今日的教育者何乐而不为呢?
诗人臧克家说过: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泰戈尔告诉我们: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在抒写教育篇章的征途中,尽管也是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抱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信心,把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坚定信心,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在这方心灵的田野上耕耘,那少年青春的菁菁之树定会更多枝繁叶茂!这也
是教育的使命。我心目中的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
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传授知识是老师工作的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园丁去做呢。而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我心目的理想教育的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教育还应是促进创新的教育。我们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创新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就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让我们学生处在思考和探索求知的状态中,这也是我心目中教育的理想化。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我们学生不应该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学习的快乐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记得在幼儿园时期,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
总之,我心目中的教育是这样的。但是“园丁”的培育,还需要我们“花朵”的配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认真扎实、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我们这些花朵在辛勤的园丁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快乐的成长,长大后或百花争艳、或成为参天大树!
我心目中的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
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传授知识仅是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园丁去做。而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我心目的理想教育的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教育还应是促进创新的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创新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就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让学生处在思考和探
索求知的状态中,这也是我心目中教育的理想化。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不要让学生感觉学习那么枯燥乏味!学习的快乐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我们成人回想一下,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
总之,我心目中的教育是这样的。但是“园丁”的培育,还需要我们家长的配合。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学生从小做起,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认真扎实、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我们的这些花朵在辛勤的园丁的精心培育和家长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快乐的成长,长大后或百花争艳、或成为参天大树!
教育是什么?
我开始反思那个现代教育的定义,对知识的强烈追求淡化甚至吞没了对智慧的渴望,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由此导致教育界出现了种种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到了大量考试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得最佳发
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
我不想多年以后可悲地承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将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了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一代人。值得欣慰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
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已经或者正在不懈地努力着。
中国人说,“教书育人”,可见,教育不仅仅是要教人学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人学会做人。如果单纯把教育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将教育停留在仅仅学习知识上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北大原校长蒋梦麟先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至于究竟什么才是最恰当的途径和方法,也许暂时我还没有能力找到,但至少,我知道了该向着哪个方向去努力。不敢说自己能为教育做什么,只能说,做为一名教育者,我很想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教育做点什么。我永不会放弃我为之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不求每一个孩子都成绩优异,只求我们教育出的孩子
都是心灵健康,品德优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是一种关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就是给人以关心爱护,是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对人的一种帮助;关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态度,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加强自身修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但要给成功者、佼佼者以尊重,更要给失败者、落后者以尊重,宽慰与鼓励。但“教不严,师之隋”,教师应把对学生的爱和严结合起来,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对差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不让一个学生离开集体,让他回到集体中来”,教师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寻找、一次次谈心……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化老师从事教育工作26年如一日,事事处处以“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来看待自己的学生,被称为“用心编织花篮的人”。她以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把爱献给每一位学生,用爱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她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斐然。
教育是一种鼓励。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返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丁有宽老师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得益与曾经受到过某种激励。激励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激励不是重复的道理,激励更不是板着面孔的批评。激励是暗夜里的一丝光亮,激励是干涸的心田上的一缕清泉,激励是一支点燃奋进之火的火柴。孩子的奋进之火一旦被点燃,便一发
而不可收,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极至境地。教育是一种宽容。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内在前制的开发和拓展,它应该让孩子象野草一样自由的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 就是宽容!一位哲学家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鼓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教师不希望学生一夜成材,因为罗马不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长城不是在一年中建造的;真正意义上的宽容,不对学生恨铁不成钢,不对学生拔苗助长,不对学生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
教育是一种付出,一种将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的付出。这种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它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慈母之爱,真实平等的朋友之爱;这种爱的付出是连绵不断的,如涓涓细流终年流淌于平凡的琐事中: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语,病房里的一句问候、一次补课,课间的一番闲聊、一场游戏,假日的一份牵挂、一趟远足。就如新学期伊始,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处之泰然,一接到学生的名单时就兴奋起来,带着惊喜去了解每个学生,带着责任去规划这个班级。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相信,“差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变好,“优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更佳。这不是享受吗?对!这是一种善于规划的责任,一种知难而上的胆量,一种推崇谋略的智慧,一种得失皆喜的乐
观,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教育的意义,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细节决定成败,平凡成就伟大。只有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在给他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快乐和自信,这样才能干好教育。
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真谛的所在,用爱与自由组建的学校,让学生自主发展,因材施教,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参考文献
1、专著
[1]A.S.尼尔.夏山学校[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6.2、电子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