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牡丹区二十一中
闫莹(2009年12月)
我走过教育生涯风风雨雨多年,一直在追寻着心目中那个理想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渴望成为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教育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
一、充满爱心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 爱的前提是尊重 • 爱的途径是沟通 • 爱的智慧是赏识 • 爱的艺术是宽容 • 爱的精髓是奉献
• 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种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与美德、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所在。
“去爱一个别人不爱的孩子;去教一个别人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我教育教学中的座右铭。因为教育的最大秘密是爱。课堂教学的最大秘密也是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做老师的底线,是老师的天职,是真爱、大爱、博爱。陶行知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亲根草去”。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老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可以再塑生命。再如,沙莉文老师无私的爱,加上特殊的教学方法,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使她由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成长为学有所成的世界名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最终造就一个“完全的、大写的人”。
案例1:加拿大幼儿园,一位26岁的女本科生。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必须是本科毕业,而且没有结婚。她非常喜欢班里的学生。孩子每周末回家,当每个孩子离开时,她都要抱一抱,然后说:“你爸妈来接你了,你会想我吗?”孩子说:“会很想你。”老师又说:“你是最漂亮,最聪明的孩子,我爱你,星期一我在这里等你,你会回来吗?”孩子说:“我一定来”。当问孩子回家高兴吗?孩子说:“高兴是见到爸妈了,但不高兴是见不到老师了”。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一座神”!
案例2:25年前,有位社会学的教授,叫班上一群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200名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评估。25年后,其中一个学生当了教授,无意间在档案中发现了这份研究报告,于是他又让学生继续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80人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律师、医生、企业家的为数不少。教授很惊讶,问这些学生:“你们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了这位女老师,问她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让孩子成才的,女教师带着微笑答道:“其实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二、充满问题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1、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节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称其为好课。理想的课堂,应该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诱发孩子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满好奇离开课堂。
例如:《井底之蛙》,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的愿望是什么?”大多数同学回答愿意上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只有一位同学说不愿意上来,愿意回到井底。老师批评他说:“就你特殊,那你就下井吧”。晚上这位学生写日记,从环境问题方面写了原因。他写到:小青蛙出去以后,来到河边,刚要下水,这时,老青蛙对它说:“千万不要下来,水有毒,会毒死
你的。”没办法,小青蛙只好又来到了草丛中,这时一只中年青蛙刚要对它说,小心有人捕杀我们,就被一个钢叉扎住,小青蛙看到这一幕吓得魂都没有了,只好回到井底。第二天老师看到了日记,深感惭愧,并向这位学生道歉。
2、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老师想让学生回答冬眠,于是说为什么小兔、松鼠、狐狸都在雪里玩,而蛇、青蛙为何没来,一位学生说:“它们没钱,买不起带毛的衣服”。老师很生气,并说:“你们不知道冬眠吗?笨蛋,真是猿猴没有变好”。
3、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是老师的问题
老师应该做到:①走进课堂:发现问题。②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的一切。③有的老师发现不了问题,那是老师的问题:A、不让学生出问题是老师的问题。B、不发现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C、不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老师的问题。D、不引导学生运用问题是老师的问题。
老师应该用“捉老鼠”的方法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工作方法指导工作:①勤动腿:办公室在问题中。②勤动眼:发现问题,观察问题。③勤动脑:思考问题。④勤动嘴:解决问题。
总之:老师走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办公室设在教室里,围绕问题搞教学研究,真正的专家是从课堂走出来的,学校的研究课题也是课堂上的问题。
三、情境问题探究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熟悉的对心灵有震撼力的生活案例作为情境材料,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把教材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探究、体验和提高。采用这种方法把课堂教学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体验和新的知识;第三步,设置新的教学活动,把知识运用于新的探究之中。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起着引
领、点拨、总结和评价的作用。这一方法对学生提高能力、学习新知识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非常有效。
例如1: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老师把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案例引入课堂设置活动,探究教材中有关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收到了非常强烈的课堂效果。
例如2: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内容(每人回答5个题,有5个评委,全程录像),涉及面很广:1.中国最年轻的副总理是谁?2.说出三位中央台的节目主持人。3.日本的国技是什么?4.古诗词上下句对接。5.说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6.谈一下你了解的诺贝尔获奖者。7.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前20位。8.奥运会圣火采集地点?
例如3:在探究性活动中,中国和日本的学生就不同。到同一个博物馆参观,中国的老师会对孩子们说,你们到各处去看看,2个小时在大门口集合。而日本的老师则给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他们把课堂搬到这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学生是来学东西,而不是来玩的
例如4:训练10人学游泳,中国和美国的训练方式就不同。中国第一步学理论;第二步路上运动;第三步潜水运动;第四步深水游泳。而美国则不同,他们把10人赶到大海里,有可能会被淹死,但是回来的人水平就很高。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体验,才能提高自身水平!
四、学生做“主人”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程改革多年,“学生做主人”的课堂还没有
真实地建构成功。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四个一”的现象:(1)一讲到底,满堂灌。(2)一练到底,满堂练。(3)一问到底,满堂问。(4)一考到底,满堂考。以考代练,以练代学,教师轻松了,学生倒了霉。这四种现象从共性上而言都是一种替代:灌输替代了唤醒;控制替代了激发;讲替代了学;放任自流替代了民主管理。这种替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性完全淹没了。
例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在45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是实实在在的“积极课堂”。
环境:三面皆为黑板(水泥地面也可写字做题),课桌以大凵字型或“6+1”方式排列,没有高高的讲台,教师就在学生中间、甚至在学生的后面。教室空出2/5,可作学生活动场地。
活动:学生可坐可立,也可随意走动,也可两两交谈,可小组讨论;渴了可喝水,急了可去小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或朗读课文,或积极讨论,或踊跃发言或演课本剧,或放声唱歌……学生绝对是自由的,也因此被称为“课堂超市”。杜郎口的可学者有三:①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条符合课标精神,并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是一种“积极存在”,这一点也具有重要意义;③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可能,基本上做到了“面向全体”。
五、解放学生思维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这是新课改之前一个著名的例子,几乎尽人皆知。老师问:“同学们,冬天过去了,雪融化了。你们说,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
回答:“变成了水”、“变成了泥土”、“变成了花朵”、“变成了春天”。标准案答是“水”,答其他的全算错了。
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考察。他到幼儿园里去,用粉笔在教室的小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树上的甜果……各种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一所中学的初一年级教室,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全班同学茫然:“这是干什么?”专家语调轻轻地解释:“没有什么意思,只是问,这是什么?”全班同学这才释然,齐声回答:“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专家感叹地说:“通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想像力。”所以说,解放学生必先解放学生的思维
因此,让我们为了心中那个梦想去努力吧,等待我们的一定是灿烂的春天!
第二篇:什么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什么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要有趣、自由、闲适
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
——木心《文学史回忆录》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
当初做学生的时候,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发生过很大的困惑。我曾经想选择新闻系,因言论之不自由放弃了。又因我特别藏不住话,看到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就急于和别人分享,有股好为人师的劲头,后来也便选择了师范。但没想到刚工作便遭遇集中营式的学校模式,深陷课海之中,曾经一个星期一个班便有30多节课,每个月只休息两天甚或一天,整日便在上课和批改作业无休止的二元循环中耗置生命。
备课日少,上课日多。但是许多的时光抛洒在课堂上的结果是,我反而没有受到太多以往课堂模式的干扰,跌打滚爬之中,逐渐厘清了自己对课堂的认识。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戒》中说过的,正是在人身支配和训诫的学校的细枝末节中产生了现代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我也在这种反人道的体制中不断反思自身,努力挣扎,以求得一条精神上的活路。“起风了,努力生存。” 我对课堂的认识
我们提到课堂的时候应该指的两个意义上的课堂:一是空间上的,教学发生的地方,即教室(classroom);一是时间上的,教学发生的过程,即课程(lesson)。
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后来我的看法改变了,后文会详加论述),正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无法选择学校和学生(在现代中国,也没什么好选择的),但对于后者我们则有一定的主动权。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理念和原则,而非一种范式甚或模式。
总的来说,我对于课堂的理念和原则是三个词:有趣、自由和闲适。我们可以从字源学上做一番考察。英文的class来自拉丁文classis,意为“阶级”,可能最初的教室就是一个阶级汇聚接受教育的所在。lesson来自拉丁文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而中国的《说文解字》中说:“课,试也。”“试,用也。”“用,可施行也。”《玉篇》说:“课,议也。” 这些字源词源的考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课堂是各阶级汇聚的所在;其次,课堂要有阅读;第三,中西对于课堂的理解都要求课堂有对话,师生彼此说出自己的见解;第四,课堂是可施行之地。课堂在学校中,古希腊语中的“学校”意为“悠闲”。
因此,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各式各样儿的人物在一起自由的交流有趣的事物,在悠闲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强调这种自由闲适的教学氛围,在中体现在《论语·侍坐》中;在西,我们则看到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漫步学派”,他和学生在自由的漫步中共同切磋学问。
有趣、自由、闲适的课堂
(一)有趣
有趣的课堂,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说起简单,是因为课堂多讲几个笑话,营造轻松的氛围,学生感觉一节课这么一晃而过,即可称为有趣。但是若想在深层次唤醒学生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其自觉地有趣有味,保持一种高度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则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而对于我所教的学科语文而言,长期以来对于文章条分缕析、剖尸一般的解读早就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学生畏读经典,拒绝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唤醒经典中其实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让学生感知到它们的有趣。我们的教师只在实用和工具的层面,填鸭似的灌输学生,导致学生胃口败坏。
到了高中阶段,想要扭转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一个著名的笑话:“鲁迅写下:有病!语文老师:对!说得太对了!作者用铿锵有力的两个字,用近乎呐喊的语气,精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有病!社会病在腐朽落后,国民腐朽在麻木昏睡。这也为作者后来写《药》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滴水不漏,天衣无缝。鲁迅写下:呵呵。语文老师:绝!真是太绝了!作者用尖锐冰冷的笔调,精简又准确地表达了对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以及阿Q们的控诉。所谓谈话止于呵呵,因此这二字也表明作者在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人们麻木思想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坚决而果断。好文„„”
我曾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学生笑得乐不可支,显然极有共鸣。
追求所谓深度阐释,冰冷的手术刀解剖的不仅是一篇篇文章,也是学生稚嫩敏感的心灵,使他们对于美好的东西产生怀疑。
我讲鲁迅,必讲《故事新编》,鲁迅在这部小说集中将圣贤们一个个嘲讽了一番,诙谐辛辣,但他死后也变成了众多牌位中的一个。我教《记念刘和珍君》,不仅仅讲课文,我会把网络历年流传的本文的仿写版给学生看,中国现代发生的很多热点时事,都被网友们用《记念刘和珍君》体加以发挥创造,这不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么?这样的鲁迅学生会感到无趣么?
除了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我还注重经典与现实的勾连。我在讲《奥德赛》的时候,把古希腊神话和《圣斗士星矢》串联在一起,例举两部作品的同与不同;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提到玄幻小说的作品和人物,我会推荐他们看中国和西方玄幻文学的老祖宗: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榜》、《镜花缘》等等,西方的古希腊神话(施瓦布编撰的)、北欧神话《萨迦》、《尼伯龙根的指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贝奥武甫》等等;讲到《西游记》,我会告诉他们《西游记》里面不仅唐僧有原型,孙悟空也有原型,取自古印度神话史诗的《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学生喜爱玩游戏,我会告诉他们游戏中的很多灵感也来自经典作品,比如说《暗黑》、《魔兽世界》中的各类种族就取自古希腊和北欧神话,而德鲁伊、萨满这样的游戏职业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告诉他们游戏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我还和他们讲《仙剑奇侠传》中的诗词和其中的人物是如何的熨帖„„
我尽量贴着学生讲,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串联。让课堂有生气,不仅仅是课堂上有趣,我更力图让他们把这种有趣带到自己的学习和阅读中去。
(二)自由
我常常是悲观绝望的。这和我读多了鲁迅是有关系的,但是鲁迅由教导我们“绝望的叫战”,使我常怀有苍凉的希望。
查《说文解字》,“校”的解释是“木囚”,这和古希腊对比,实在是令人灰心丧气。但是“起风了,努力生存吧”。我没有办法改变外在的大环境,便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日拱一卒,有机会就做出一点改变。
自由的课堂,必然是学生做主的课堂。我是一个讲起来纵横古今,滔滔不绝的人,有无穷的表达欲。但我又不仅仅想唤起学生那一点点微薄的笑声,而是更想和学生一起自由地交流。
我们无法走向更自由广阔的大课堂,那么在每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我们便尽量的自由交流。我的课堂,一般我会讲很多必要的知识背景交代,然后设置一个或几个具有冲击性和争议性的话题来和学生共同交流。
我谨记着我的大学老师,现代文学郭建军老师的两句教诲:这世上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有人说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问题是指给他们一条河。我努力解开学生思维上的禁锢,有成功也有失败。
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谁是主人公,讨论极其热烈,但最后学生还是要我仲裁。我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让学生对题目的两个翻译“人的命运”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辨析,讨论小凡尼亚究竟是“这一代人”还是“下一代人”。
上面仅仅是课堂讨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自己的课堂,把自由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我采取的方式也很常规,就是课前演讲,讲诗词,讲讲自己喜欢的书,甚至讲讲自己喜欢的新闻。一开始总是舍不得课堂,要讲自己的教学内容。到了后来学生讲一节课,我甚至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
从高一到高三,我每周都把一节课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读书(其实我觉得幅度还是小了),以免他们没有时间读书。学生在这节课内自由地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节课一直到高三我都没有停止。当然,这些只是在有限范围内作出的有限的改变,离真正的自由还远得很。
(三)闲适
有位语文界的老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靶子瞄得越准,打得越偏。”我想这是对于现在应试化教学最好的警戒。我们现在拼命沿着高考这条跑道狂奔,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学习读书。我们交给学生知识,却不能给他们爱和美的感知。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憾和悲哀。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却在拼命加速。我无法完全抗拒这股加速的潮流,但我试图慢下来,努力不是瞄的那么准。因此我的课堂有时看起来比较不务正业的。
我在教室里放电影。除了与课文有关的电影外,还放宫崎骏的动画、BBC的纪录片、皮克斯和奥斯卡获奖的短动画(如《鞋》、《神奇飞书》等)。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电影中感受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我在教室里给学生讲音乐。音乐与文学,流行与经典,从舒伯特到普契尼,在音乐中感受文字,由文字体会音乐。在飞扬的世界中感受这个世界极致的美好。然后告诉他们,高雅与通俗只是权力话语,这个世界只有美好和不美好,用心去感受,不要让别人的话语左右了你一颗爱美的心灵。
我和学生们聊游戏。告诉他们,知识技术无罪,有罪的是人心。我给他们看Ted《游戏改变世界》,告诉他们热爱游戏不是罪,游戏中也有大世界,大文化。
我努力营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世界即语文的氛围,让学生在那么多的课业中不至于觉得太枯燥。当然,这也只是聊以慰藉罢了。每次看到一张张疲惫的面庞,看着电影也能睡着的时候,我也在怀疑自己,究竟能有多大补益?
为什么不干脆再大胆些?自从我接手文学社后,带学生去了几次书店,还带学生去了江边,在上巳节的时候踏青。我想,我自己的课堂为什么就一定要局限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今年开学,正是丹桂飘香之际,我把学生拉到了室外,带着他们绕着学校走了一圈,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学校池塘里的鱼们,顺便赏赏正在静放吐幽的桂花。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使学生“成人”,让他们感受“爱”与“美”,成为有情趣的人,而不仅仅是工具。
我自己的教室
我原本以为教室是固定的,是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除了做班主任的时候,设计过教室以外,我有段时间是无为的。但是随着教书的年深日久,我逐渐不满足起来,不满足于自己的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为什么不想办法尝试做一点改变呢?我和班主任商量把自己的书放在班上,大多数班主任还是支持的。于是教室多了一角学生可以自由栖居的精神家园。
而两件事情让我的步伐迈得更大了一些。一个就是接手文学社,我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虽然小,是别人筛选过才给我的,但意外的惊喜是里面居然又阅览室不用的书架。我于是把自己放不下的书籍挑选了不少放在了这里,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室。我把这里作为了自己的第二课堂。我让学生们来自由的阅读。我带学生去过,也常有自己班不是文学社的同学来借阅,现在甚至有些外班的同学也回来借阅。这不也是一种课堂的延伸么? 接手文学社后,我因为有了两个课堂,我的视野逐渐打开了。我给文学社设计的课程我也常在自己的班级讲授,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我开始敢于把学生带出去。带他们去逛书店,带他们去江边踏青,带他们去欣赏美丽的植物„„当然我们也坐在教室里自由地聊书籍、电影、音乐,甚至我还把自己的煮咖啡工具放在了文学社教室,煮上一壶香浓的咖啡,在氤氲中神接古今,不亦乐乎,也可以暂时忘却了高考的烦忧,实际上又对高考不无补益。
第二件事情,是我今年在南大听了六天史航先生的戏剧影视课。史航先生博古通今的渊博和口才自让我钦服,但最让我感佩的是史航先生的慷慨。
我也送学生书,但是很有限。我陪着史航先生逛了书店,看到他买了几捆书籍,带到南大,就在授课间,问答中送给了在场的学生。他在黑板上把这些书一字排开,非常的震撼人。这使我触动很大。
我以前一向认为我在书这一方面还是相当慷慨的,舍得借书给别人,舍得送书,但是这几节课直让我有“望洋向若而叹”之感。今年开学伊始,我也去旧书店,挑选了几百块钱书籍,我认为比较贴近学生的书籍,在开学的几节课中也是在上课问答间送给了学生,学生的反响也让我感动。这让我对书籍的理解和教学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教学就是共享,只要我们放开手,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起风了,努力生存
胡适曾经引用佛经的故事:“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在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胡适说:“今日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何敢言功?但求少过。以日拱一卒的精神,但求减少良心上的谴责罢了。
“起风了,努力生存。”
第三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从懂得什么是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一刻起,我便踏上那条名叫“青春”的未知路。站在时光的河岸,细数着成长的感伤,那一片碧草茵茵的田园,有多少梦在露水中绽放!令我忍不住拿起笔来描绘出青春里那些色彩斑斓的心情:成长带来的感悟,年少的青涩感情,青春最初的萌动,色彩缤纷的青春梦想...在度过了魔鬼般的高中生活后,我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川北医学院,一时间,激动、迷茫、好奇等各种感觉迎面扑来。进入川北医之前,一帆风顺的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有很多盲目的雄心壮志,继续做着白日梦;踏入大学校门后,在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屡遭挫折,被频繁的打击拽回了现实,自信心失去了支撑的我开始反思,开始静下心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开始寻找一种观念或者理论来解救和安慰自己,使自己摆脱“一无所长”的自卑困惑,开始了在别人看来很潇洒惬意的生活。现在,我踏着成熟和追求走进属于我的神圣的医学殿堂。我知道,我将在这里绘出那最迷人的人生愿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我知道,我要在这里奏出那最灵动的青春交响——嘉陵滔滔,西山秀丽,春风化雨李桃开;慈怀柔肠,奉献爱心,妙手回春欢颜在;我知道,我会从这里张起那最厚重的船帆,追寻李白的雄心壮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川北医,是我青春永远的典藏,就像炉中煤一样,给我无穷的力量。是她,赐予我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越那束缚个性的高墙,在那青春的天际自由翱翔,放声歌唱。大学,是一个奔跑的岁月。它不再像高中那样三点一线了,课余时间要比上课的时间多,为了赶走无聊,我就不得不到处奔跑,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奔跑中我们会接触更多的人、原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还可以接触社会。因此在这个奔跑的岁月里我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丰富自我!大学,青涩忙碌的单纯生活!
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更需要的是和谐温馨的气氛。早晨,伴着鸟语花香,伸个懒腰,迎接又一个全新的太阳,没有世俗,没有虚伪,有的是真诚相待,孩童般积极向上的心。中午,伴着辘辘饥肠,抢着跑着,奔向香气四溢的始发点,带着几乎最狂热的渴望,听从着内心强大的呼唤。傍晚,伴着星辰隐约,伴着三五好友,闲庭信步于校园内外,口无遮拦。即使下雨,也有别样情趣,躲在室内,看窗外雨丝缠绵,听雨声淅淅沥沥,在读上几篇小说。生活岂一个“妙”字了得啊!晚上,在喧嚣中告别一整天的课程,在静谧中享受夜赐予的安详和宁静。然后,相继地,进入甜甜的,甜甜的,甜甜的梦乡……初来川北医,我十分迷茫,因为自己还没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感觉医用高等数学太难,老师上课速度太快。不过,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大学生活。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大学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的能力。川北医学院虽小,但她精致。她有高大靓丽的图书馆,有美丽的宿舍区、、、青春的心情故事有过浪漫、唯美、时尚、细腻的绘本甚至涂鸦都是最美好的。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我希望我的思绪能无边无际的“闯荡”,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然而在这大学里,我就可以实现我青春的梦想!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青春,我感受!在青春中舞动的大学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让人嫉妒又羡慕的青春里,没有期待中的那份惊喜,没有那可以接受无数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我们平凡如旧,我们有的,只是那颗火焰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不想活得潇洒自在,不是不想叛逆、放任,不是不想不顾一切疯狂地追寻,只是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它们的差距,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取得那通向自由的通行证,于是,我选择了现实,选择在这个大学里面绽放自己,毕竟我更趋向于现实的温暖。而那绚烂的梦想也会永不凋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回忆里,那是一个属于洒脱青春的梦。
其实,大学就是一首歌,青春则是一部曲,跌宕起伏,或伤感,或欢喜,朦朦胧胧,却回味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诠释这首歌,谱写属于自己完美的那部曲。在这青春的旋律中,我们就是主角,曾经的叛逆与疯狂,曾经的辛酸与眼泪,曾经的感动与梦想,都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好在我已经把它走完,现在回想起来,有艰涩、有伤痛、有希望。而我,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走好,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我们都是梦想的创造者,我们抱着梦想踏入大学,带着感动度过大学,带着希望迈出大学、走向未来。人生就是一张白纸,未来就靠我们的双手去绘画出来。因此我们就应该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一段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现在作为一名大一医学生,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将给自己创造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志存高远,开拓创新,探索医学新境界,任重道远,敬业求是。实现自己“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人生理想!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东北地区的教委主任写过一本关于校长的报告文学,他用的书名是《圣园之魂》。“圣园”是校园,“魂”即校长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校长应该是一校之“魂”。正是因为这个“魂”,学校才显出了生命的蓬勃生机。各种各样的“校长学”已经将优秀校长的素质描绘得淋漓尽致了,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苏联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他说过: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在这里,加里宁说的是教师,但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校长的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的教师,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教师的教师。一个个的教师聚集在学校,而校长便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
任何一个校长,任期都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地方搞校长任期目标制,有的校长可能当的时间长一些,但是,他当的时间再上,在学校的历史上,也还是很短暂的,是学校无尽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环节”,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校长,造就了我们学校的声誉,托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学校的沧桑变迁,学校的兴衰荣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校长的“魂”。完全可以这么说,学校质量如何,学校水平如何,学校境界如何,取决于校长。就像指挥战斗一样,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指挥官,教师们就像一个个将士,他们能不能英勇无畏地纵横驰骋,能不能义无反顾地奋力杀敌,能不能打一场场漂亮仗。就看校长能不能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出来,看校长能不能把全体师生的目标统一在自己的办学理念上。所以说,我觉得校长的使命、校长的重任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校长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奉献精神,第二是人文关怀。
先谈奉献精神。“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种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它把教育既看作一门科学,又视为一种艺术,但首先是当作一项事业,而事业就意味着献身。应该说,现在并不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曾就教育问题说过一段话,讲得非常好,让我很感动。他说:“人生歧途,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但是人生歧途无非有两岔,一是为己,一是为他。人追求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希腊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教师的可敬,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是富足的。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难道不值得所有人为他们三鞠躬吗?”教师的献身精神是如此,作为教师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校长,更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你把它作为谋生的方式来做,是一种做法;你把它作为追求的事业来做,又是一种做法。是否有事业心,这决定了校长的境界。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方式,根据职业道德去做,尽心尽职,不迟到不早退,完成我职业所规定的工作,从职业上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仅仅是为稻梁谋,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干事业却不是这样,事业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会奉献。当然,这是在他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以,我认为没有一种奉献精神乃至一种献身精神,就不要去做校长。就像有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心,你不要来做教师这一行。我觉得对一个校长的要求,应比一个教师的要求更高一层。他必须把学校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校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再说人文关怀。我经常会跳出教育去看教育,这是我和很多教育界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只有跳出教育去看教育,你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社会的质量在本质上取决于学校的质量。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学校教给孩子的一切,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道德风尚,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有的校长总在埋怨社会,最著名的说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说什么“学校里几年功,看了电视就一场空”。我要问一问:为什么学校是几年功,看了一场电视就一场空呢?这恐怕说明你的几年“功”是假功,就像“法轮功”一样。
这些校长在埋怨社会的时候,能不能对学校本身、对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行一点儿反思?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应引起我们校长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并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使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就必须让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养料。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能拥有广博的人文情怀,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那么他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始终燃烧着一支崇高精神的火炬。
现在的学校相对比较封闭,是关起门来进行“自循环”,很少与我们的社会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继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人文关怀的。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开始下手。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拥有对未来理想的一份憧憬,对人生信念的一种追求,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人。如果校长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没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也就说不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如果他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看得很重要的话,他会尽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它。而学校的声誉又取决于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但在中国,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长的声誉和形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校长的角色没有实现从“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变。在中国,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在更大程度上看上级的眼色,听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为天职,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在世界上,可能中国校长的“寿命”是最短的,如北京大学1898年到2000年的102年间有27任校长,平均每任不到4年,而1869年到1971年间哈佛大学只有4任校长,平均每任25年。任期太短,谁有心思放眼长量?谁有心思未雨绸缪?相反,如果走职业化的道路,校长就像企业家一样,接受市场的选择,学校与校长是契约关系,校长的职责是按照协议要求办好学校,不必过多地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而是相对自由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
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校长都是他所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的历史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校长的努力来维系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树立校长的形象。我到国外看到有很多的学校都很注重这一点。比如,日本有很多学校,在会议室或者是礼堂,都悬挂着一代一代校长的照片,不因为荣辱变迁而影响某一个校长在学校历史中的地位。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是做过某所学校校长的人,都应该在该校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在日本大约看过不下50所学校,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校长的照片。而在我国的学校,最多是在学校校庆的画册上,把我们几代校长的任职时间注明一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注意,这不仅仅是宣传校长个人,而是给校长一个提醒:你将给学校的历史留下什么?同时,也让学校里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看看校长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什么,为这个学校新添了什么华章,学校在他手里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我想,校长如果看到自己和自己前任的像,他的责任感会增加很多。
如果每个校长都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尽管十分艰辛、但同时又十分崇高。人们常说,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而作为校长,他不仅要热爱学生,还要热爱教师,热爱学校。所以校长的爱更加博大,内涵更加丰富。
一所名牌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是在几代几十代的校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奋斗下形成的。一个校长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能够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写一份无悔的人生答卷的话,我想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天津的韦力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韦力在为我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一书撰稿时,曾写过这样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四十一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做校长时所做的一切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一生的经历就在校长的岗位上度过,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感到自豪。我的学校毕业的校友成千上尤,他们大多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作出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我的理想,我的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已经在他们手上传递,我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铁生命价值就是教育,就是校长。人生如果有来世,我来世仍要做校长。”我觉得,韦校长的肺腑之言的确是对他一生的校长工作的回顾,一张满意的答卷。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想的校长,他的一言一行都应把学校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都应把学校的声誉视为至高无上。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这里有三个关键:一个是人生理想,一个是办学理念,一个是办学风格。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校长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在讲理想教师时,对教师的理想讲得比较多,事实上我们知道,教师有没有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有没有。一个充满理想的校长,他会调动教师的激情,他会挖掘教师的潜能,他会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
我经常讲,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必然是对人类、对社会贡献很少的人生。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无所作为的校长。一个人所做的一切绝不会超过自己追求的一切。
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成长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开始就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得很高。我想,校长也应该是这样。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杰出校长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不想超越自己的校长更不是一个好校长。为校长一任,就必须造福校园一方。在你的任期内,你必须比前任做得更优秀,更卓越;你必须给后继者打下扎实的基础,你才能成为学校发展无尽长河中的优秀的一个环节。宋代张载讲过这样一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只有志向远大,你的品德才能完美。志向不仅要大,而且还要恒久。这些都是从理想的角度讲问题。
校长的理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作为教师的理想,把自己的志向作为教师的志向。在管理学里有这样一个词汇叫“共同愿景”。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第五项修炼》,其中有一项修炼就是构筑“共同愿景”——就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让全体老师、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踏踏实实地追求。这实际上就是把校长的理想化成了全体老师的理想,化成了全体学生的行动。这在目标管理中意义非常重大。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三组人做同样的事,一组是有目标型,一组是没有目标型,一组是有短期小目标型。他比较了他们做事的效率,结果有没有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说,人生有没有目标,校长有没有理想,意义也大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思想理念这个东西并不是凭空生成的。我非常强调要读书,在中国校长中真正系统地把握教育思想脉络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如果一旦进入这个境界,成长起来就非常快。系统地接受教育理念熏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里师范专业的课几十年都是老三门,我们没有一套中国老师必读书目的体系。我认为,拟订这样的书目非常必要。应该让我们的教育者系统地读一些教育名著,不要多,哪怕是20本。这20本书你不读,不能做教师,更不能当校长。因为一个没有系统接受人类历史上教育思想财富的人,他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不可能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生产,要有原材料进行加工。你一片空白无法加工,你再想入非非,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我主张中国要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更要启动一项校长读书工程,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一本一本去读。没有源头,走不了多远。校长思想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与人交往与交流。一个不善于交往与交流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好校长。频繁的交流会给我们的教师、校长带来清风,带来观念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将别人精彩的东西接受过来,在工作中去探索,去运用,效果非常好。我非常主张我们的校长多交往,勤交往,而且和一流的大师们交往。校长还应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与思考,写反思心得就是反思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我们的教育行为,看起来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但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情形其实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你没有用心去辨别并用心去思考罢了。当你去思考,去观察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之美,教育原来是如此之美,学校原来是如此之美。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更多地记录了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一点儿时间读点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教育家并不遥远,每个校长都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我们的校长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所谓“办学风格”,我觉得就是校长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在办学上的体现。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一个校长当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历史不会记住苦劳,历史只会记住功劳。而“功劳”就是你的创新,你的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所在,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所在,才是你鹤立鸡群之所在。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对歪才、怪才不要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来,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才能有地位。而办出一所富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才是作为校长应该赢得的人生的辉煌。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具备一种人格魅力。构成校长人格魅力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校长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作为校长来说,宽广的胸怀十分重要,因为校长的宽窄,校长的大度,将决定你能否容纳最优秀的人才。
校长宽广的胸襟,首先体现在他能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提了八个字:“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他把很西方、很海派的教授引入北大,也把很传统、很保守的教授留在校园,让他们各尽所长,争奇斗艳。这使北大不但成了真正优秀的大学,而且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因而孕育了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大师。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行,但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行。校长不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养料,而且也应尊重学校里不同老师的各种观点、各种想法。要尊重教师的思想个性一,要鼓励教师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声音,即校长的声音,那么,这个学校很难说是有生命活力的学校。
校长的宽广胸襟,还在能够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学校,教师的个性往往体现为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往往是他创造性能力的体现。然而,应该看到,现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有的校长习惯于什么都统一:教学风格、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案的写法等等,都要求所谓的“规范”。在这样的学校,有个性的教师往往得不到校长的承认。
我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当然在宏观上应该对学校提出一些统一的目标和指导性的意见,但宏观的蓝图要变成具体的现实,恰恰需要每一位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且不说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相同的学科、相同的年级、相同的学生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不一样嘛!所以校长一定要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扼杀了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真正有宽广胸襟的校长,一定又是善于虚心向教师学习的人。我们校长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全面一些,但一个校长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过教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向教师学习。这里又涉及到校长和教师的关系问题。校长与教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这只是校长、教师关系的一个方面,二者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校长与教师还是共同从事教育实践、共同探求教育规律的志同道合者,也就是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既然如此,校长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向教师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绝不会降低校长的威信。许多优秀校长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一个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的校长,才是真正高明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在今天这个时代,校长的确不好当。因为他的社会角色往往很多,他要扮演不同角色:大多数时候是教育家,但有时候又是企业家(要考虑学校发展所必需的经费),有时候可能又是社会活动家(为了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打交道)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一是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关系,争取领导的支持。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校长要经常主动地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对于上级指示,不仅仅是尊重,而且要服从。即使在思想上暂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行动上都必须服从。当然,有时校长对办学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思路,这就需要校长与上级领导加强交流与沟通,以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是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现在中国的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来支持教育,这就往往需要校长主动与有关企业建立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说到争取企业的支持,可能有人只想到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吸纳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辅助办学,是政府所提倡的。但是企业的支持,还不仅仅是经费上对学校的赞助,还应包括让企业家们从社会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提出一些建议,这往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另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沟通,甚至包括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善于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要学会主动地关心社区,关心社区的发展,关心社区的命运,主学校和社区共同成长,学生和社区的居民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做的好的校长都十分重视和社区的关系,非常善于利用校园所在社区的丰富资源。我们学校的资源也要尽可能地向社区开放,像学校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一个校长没有社会产、责任心,怎么可能希望社会来关心你?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善于处理好与其他学校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其实,竞争并不妨碍合作,而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也好,合作也好,并不是只有一个赢家,也不是只有一个输家。学校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既作对手,又做朋友。对于差的学校,优秀学校衣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它,改造它,提升其办学水平,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
对学校来讲,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越是教育科学研究搞得好的学校,越能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科研又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而轻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校长。
校长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第一,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教育科研的身体力行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校长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要组织教师认真攻读教育名著。
第二,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和名家联系与对话常常能使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在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一下子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名家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他们能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窗外的世界。所以我主张,搞教育科研要抓住大师,和大师对话。
第三,校长可联系高校来办基地、做实验。有的课题要我们中小学自己操作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请高校一起来做课题。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与高校一起做课题,就自然知道并真正掌握了课题设计、抽样、检验、取值等教育科研的环节和方法。这是学校受到教育科研基本训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比自己摸索或单纯看书要强得多。
第四,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中小学,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也可以主动地争取承办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对学校来说,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带来的效益往往是多方面的、长久的、难以估量的。通过这种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水平能得到提升,教师以及校长本人的能力和知名度能得到提升,学校办学的境界和品位能得到提升。
第五,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校的教师。校长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力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建设好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当然,校长组织教育科研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带头从事教育科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作出成绩,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使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可以这样说,凡是真正优秀的校长,同时一定是一个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大展宏图的天地,也是教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校长要特别善于为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学校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没有这样一个辉煌的舞台。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一个角色都表演到位。校长就是要把教师推到前台,让教师做主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里是没有主角、配角之分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具体岗位上都是主角。校长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校长什么时候最得意、最精神?应该是教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候。校长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在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教师为你拼命工作。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相当的潜能,这个潜能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这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态度,给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句话,看校长能不能凝聚人心。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他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快乐,都在于学生超过自己,值得自己崇拜。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校长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校长要想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
高明的校长并不怕教师抢自己的“风头”,相反,他总是鼓励每个教师去追求优秀,追求卓越,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探索,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而且,这样的校长总是甘于为教师的成长做铺垫性工作,总是尽一切努力让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跳得更高,做得更棒!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说,在他的帕甫雷什中学,有一批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而我认为,如果一所学校产生了一大批名师,乃至产生了教育家,这样的学校绝对是第一流的学校,而这样的校长当然也是绝对第一流的校长。
要让教师成功,前提是校长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校长经常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心与心的交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只有善于走进教师心灵的校长,才会真正懂得教师需要什么,才会真正满足教师的需要,才会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创设他所需要的成功条件。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的教师,会有一种幸福感,他会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已者死”的工作激情,而这种激情最终会使他走向事业的成功。拥有一大批事业成功的教师,恰恰标志着一个校长的成功。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优秀的校长,能够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教育本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这就是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总是和活泼可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校园首先应该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花园和乐园。苏霍姆林斯基在创办帕甫雷什中学之初,亲自为学校的修建设计蓝图。他首先考虑的是学校要有大自然的美,要有鲜花和绿树。后来建成的帕甫雷什中学经常被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称做“我的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现在一些学校越修越豪华,但就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学校,可能有喷水池,却没有足球场;可能有塑胶跑道,却没有学生在兴奋时可以打滚的草坪;可能有不锈钢雕塑,却没有供学生可以胡乱涂鸦的地方……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除了自然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庄严殿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散发着优秀文化的气息。凡是第一流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所谓“校园文化氛围”,我想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过去走过的历程,知道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杰出人物,从而产生“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的进取精神。
二是设臵“硬性”的校园文化标志。比如在校园专门辟出空间作为“艺术墙”、“生物角”、“文学园”,等等。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闪烁,进而点燃自己的智慧之光。
三是结合各种特殊日子举办各种活动。注意,这里不仅仅指国庆节、教师节等一些大的节日,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比如,“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纪念”等等。
四是多开展一些供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造的活动。比如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科技活动月、艺术节等等。
五是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读书会,书法协会、舞蹈协会,等等。
校长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校长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校长的境界也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校长的精神。学校的环境最能体现出该校特有的气质,最能反映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风貌,当然,也最能反映出校长的文化品位与教育追求。
中国教育正在走向新世纪,而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着一大批教育家。教育家从哪里诞生?我想,未来中国的教育家不会在书斋里诞生,不会在象牙塔里诞生,只能在教育第一线诞生,只能从无数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中诞生,首先将从无数优秀的校长中诞生!我心目中理想的校长,其实也是我身边无数优秀校长的典型。我写下对他们的真诚敬意,也写下我对新世纪必将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家们的热切憧憬。
第五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学习《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心得体会
泗洪县人民路小学杨红娟
最近,阅读了经济学家江濡山撰写的《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感受颇深。文中指出了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发展之路。文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常常会为身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弊端而烦恼,可却又无能为力。
一、我认为的教育弊端
(一)班额庞大现在的县城学校班级中60多人是正常存在的现象,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繁多看看小学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体育、美术、地方、劳技、班队、书法、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不知要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要让学生肚子里塞进多少所谓的知识。
(三)作业繁重老师和学生每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要做的课堂作业有以下几种:语文笔记(或是《补充习题》)、作文、习字册、读书笔记、毛笔字,一共是5种作业。除此之外,学生肯定还要做一些巩固性的作业,不是老师想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想保证“教育质量”那是必须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是8周岁,做这么多的作业难道是老师们想这样做吗?
(四)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导向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加大的压力。
(五)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我是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年9月
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个个都是那么可爱之极,他们对小学生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期待,头脑中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时间过去不长,他们的那些好奇心就被繁重的作业磨灭了,甚至有些孩子有了不愿上学的念头。我们的心其实都在疼痛,可是,你能让他们不写作业吗?
(六)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局限于课本,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渐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有厌学思想。残留的兴趣,可能仅局限于今后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七)教学与现实脱节学生每天都在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很多教育只局限于口头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写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因为没有实践生活。他们没有去大自然中感受过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又怎能写出景色优美的文章呢?他们没有动手操作过实验器材,又怎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没有亲自去帮助过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又怎么知道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呢?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怎么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方面有特殊才智呢?
(八)学校接受上面的活动繁多,老师和学生都身心疲劳,无心教学和学习。
(九)教育资源严重不均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没事做;一面是学校里有些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老师没事做。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一)班级中的学生数在30人左右,老师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减少作业的种类,让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把学习真正的内化,而不是把很多的时间花在那些为了检查而必须去做的作业上。
(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权利,而不是广泛的学习每一门课程,结果,对什么学科都没有了兴趣。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的。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乐趣,使知识真正成为人类发展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为分数而学习的东西。
(五)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六)教育发展要均衡。要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无论进入哪一所学校都会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上访的途径挤进某些学校。
(七)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一块净土,而不是要天天为应付上面所搞得名目繁多的活动所累倒。
.....其实,不是《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的作者,也不是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很多很多的人都感受到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离实现国民心中的理想教育到底还要经过多长时间呢?谁能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