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西采风论文
湘西采风论文37f43d75a3r8gAnz
两周的湘西采风课程结束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观看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品尝了湘西的特色小吃,学习了很多的东西······
湘西凤凰古城是一个美丽而又具有特殊的的小城······
记得第一天来我们到凌晨5点多才来到吉首火车站,搭上了前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天空还淅沥沥地下着雨,感觉好冷。当时我们整整15个小时没睡了,所以在前往古城的路上我们都沉沉地睡着了,直到古城我们才醒来。下车,首先迎来的是一阵冷风,天空还下着雨,就在这里我们认识我们的导游——小周老师。他把我们带到了我们住宿地点,我们一共分成三户人家住白家大院-华龙宾馆-水上人家,都是哪里的住户自己家来的,住进去让人感觉很温馨。我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就去吃早餐,今天是有安排的,所以不能睡觉,我们只好带着沉重的眼皮出发。当我们来到沱江时,我们的心都飞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我把一切疲累都忘记了,沉浸在古城的美丽当中。一条清澈的小江——沱江,横跨在整个古城中间,江水清澈见底。沱江也称为凤凰古城的母亲河,这里的人吃水就是靠它,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凤凰人。沱江上还有一些小木桥,小石顿,石桥,方便过江。江里还飘荡着几艘小木船,有游人在船里嬉笑,岸边还停着好几艘。两岸的建筑更让人惊叹,每一间房子都是运用了古老的建筑方式,小青瓦,花格窗,雕花门,灰色墙,屋顶的四个角都雕上栩栩如生的凤凰,表示凤栖梧桐,是想把龙留下来。两边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还观看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正是这里的建筑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所谓吊脚楼就是有“脚”,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在河边的就伸出几只“脚”,支撑在水上,与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
在青石路边,一个头上绑着一大团深蓝色布的老奶奶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坐在石板凳上,手里编织着花环,后来才了解到,那些头上绑布,身穿蓝色的人,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据说,她们头上的那块布有5-17米长,一圈圈包裹在头上,形成坨形。据我们的调查这中包布大概有45种。逛了一个下午,才知道,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是有做生意的,每一家都是旅馆。这里还是一个特色物品的一个好地方,比如绣花包,围巾,千层地鞋,雕刻物······
在三江博物馆,我们真正领悟了苗族的服饰。苗族是以蝴蝶作为崇拜物,也就是他们的图腾。苗族的服饰有200多种,苗族的姑娘喜爱带银饰,喜爱红色,一般为圆领、长裙、长袖。在三江苗寨里,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导游穿的一套苗服,上衣下裙,一身都是天蓝色的,裤脚和袖子都绣有花,领上绣有一只鸳鸯(代表未婚),披云肩颈上带有银项圈,头插银饰,带有耳环,非常漂亮。她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服装,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就是为了出嫁的那一天穿。银头饰,银项圈,百褶裙,刺绣······每一件物品都是很精致的。我们参观了里面的苗族服饰,有很多的款式。还了解到苗族分花苗、红苗、白苗······,个个苗族的服饰又有区别,例如,花苗喜爱绣花,服饰上面就有很多花鸟的图案;红苗喜爱穿红色的衣服;白苗喜爱穿白色的衣服。苗族的服饰图案丰富多彩,主要有花、鸟、草、鸡、凤、鸳鸯、动物、漩涡······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所以他们所绣的每一个图案都是有寓意的:蝴蝶代表“福”;鹤表示“长寿”;
老鼠、鱼、青蛙、石榴、葫芦指多子多福;用金边锁住的蝴蝶、花、凤、龙则把富贵留住。苗族的服饰图案还很讲究,未婚的苗家人服装是绣花、草、蝴蝶、单鸳鸯,而以婚就绣鸳鸯、龙、凤;未婚的男子衣服上是有5个扣子,以婚则7个扣子。苗王的服饰也有些区别,衣袖、下摆、裤脚会特别大的,所以去苗寨,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苗王。苗族的女孩子都是很会刺绣的,她们从小就开始学,因为当地的习俗是这样的,手工活越好就会嫁的越好,不会刺绣的女孩子很难嫁出去。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苗族以前的劳动工具、住宅、生活方式、习惯等等。
在凤凰古城里,我们学习了蜡染和刺绣。蜡染是在一家叫蜡魂的店里学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接触蜡染,感觉挺新鲜,好玩的。蜡分有蜂蜡和石蜡,一般的蜡染画都是以蜂蜡与石蜡3:7来用。古老的蜡染工艺是从贵州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一直流传至今。蜡染用的笔,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的笔,它是一种钢刀,因为蜡比较容易凝固,用钢刀便于保温。一般的蜡染都是用白布,也有用其他布的。首先在布上打草稿,然后在把烧融的蜡按着先前画的图案自由的在画布上画画。如果想画冰裂纹,就在画好蜡的布是用手抓一抓,就会形成不一致的痕迹。把弄好的布扔进染缸里染,如果需要不同颜色,则要染多几遍。还了解了一
下印染和扎染,三种是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的。
刺绣,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古时称为“女红”。我们由一位老奶奶教的,老奶奶从5岁开始就学刺绣,老奶奶店里的刺绣都是她自己绣的,还收藏了一些清朝的刺绣品。苗族绣法有干绣、辨绣、锁绣、贴绣、镶绣、打结绣(疙瘩绣)、锡绣、冯绣。我们还学会了打中国结、盘扣。
来到张家界,我们先后观看了土家绣庄、绣华山馆、军声画院、土家风情园。土家绣庄里,珍藏了好多精致的刺绣作品。那里的刺绣是用丝线,一针针地刺绣而成,有的甚至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幅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恍如是用笔画的。我们还亲手拿针体验了一些刺绣,感觉不简单啊!土家风情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土家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土家族是一个母系社会,由女的来当家作主,连建筑都是根据女孩子的身高来建的。男孩子要是看上了那个阿妹,就得要为她干上9年的苦力,做三件事,建造一间房子,学一门手艺,为阿妹打造一套银饰(吉祥三宝、筷子、碗、勺子)。土家族非常崇拜虎,所以他们是以虎来作为土家族的图腾。那里最有趣的是一座九重塔,也是一座著名的吊脚楼,是世界吉尼斯之最,楼上盘绕着一条雕刻的木龙,是用来雨天收集雨水的,然后至龙嘴的地方流出,龙嘴的下方有几只大小不一的蟾蜍张开嘴蹲着,从龙嘴流出来的雨水就会被蟾蜍接住,根据雨水的多少而流进不同的蟾蜍嘴里。那里的酒也很神
奇,装在竹节里面的,没有口子,不知道是怎么灌进去的。还观看了,当地的哭嫁,织锦,银饰······而
秀华山馆和军声画院都是以沙岩画为主,了解了一下沙岩画的制作工具,都是生活上的东西。
随着隆隆的火车声,搭了14个钟的火车,我们又回到了繁华的广州。
第二篇:湘西采风报告
湘西采风报告——走进“民间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地处湘、黔边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素有“歌海”之称,长期以来,唱歌、对歌已经融入了土家、苗、汉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湘西,无论是在田边、山寨,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谈情说爱,一切都离不开歌。生活就是歌,歌就是生活。这就是湘西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关键词:走进湘西,感受艺术,感悟随想
一、走进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酽。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于音乐。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经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等。“咚咚喹”——一种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还有跳马舞、打溜子,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
于是,2004年6月28日,音乐学系师生一行120多人抵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这醉人的土地,欲将课堂所学理论赴之于实践,采得大“风”归,进行为期10天采风“淘金”大行动。
二、感受艺术
(一)民歌 湘西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浓郁的巫风,它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石。湘西民歌包括了生活在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的民族歌曲,有巫歌,傩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等,它是土家、苗、汉文化融合与交会的结晶。
在土家族村落,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我们表演了即兴演唱。如此年龄的老人,却有一副硬朗的身体,唱起歌来底气十足,丝毫不比小伙子逊色。这大致相当的曲调,他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已经基本固定。其旋律高亢,声音嘹亮,跳度较大,他们唱起来悠悠缓缓,一点都不觉得费劲。现编的歌词也唱出了对远方客人的热烈欢迎。民歌中有用锣鼓伴奏演唱的号子,多是锄草号子、田秧号子等这类抒情的平缓号子。
终于目睹了土家族“哭嫁”这一千古绝唱,但是他们不叫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亲邻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有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分别苦,母教女为人处世等。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我们欣赏的是一段母亲哭女儿的歌,母亲边哭边唱,女儿趴在母亲腿上只哭不唱。这表现的是真挚的母女情,催人泪下!但她们是请来专为我们表演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观到“货真价实”的哭嫁。
(二)器乐
湘西的民族器乐豪放、洒脱,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
此次我们欣赏的最多的是吹打乐。论文大全,走进湘西。艺人们表演的曲目很多,《将军令》是上花轿时所演奏,《安庆》是新郎新娘见面时所演奏,无论演出时的节奏、形式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打溜子”是吹打乐的一种,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镏子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主要由唢呐、锣(两面)、钹(两面)组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五位老艺人站成一行表演,俗称“五人溜子”。那情绪异常粗犷,音量洪大,其旋律又不失优美,打击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固定,就象是在为一曲原始乐舞在伴奏,场面虽不能称为庞大,但丝毫不减热闹的气氛,因此以其特有的魅力,常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两人表演的唢啦齐奏,不显得单调,反而觉得这才是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之所在,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便是华彩段。这种唢呐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唢呐有些不同,要大一些,按孔多一个。《大开门》、《满堂红》都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的曲牌。
还有单纯的锣鼓乐,就是一面锣一面鼓。两位老者表演,但这种已不是纯粹的器乐,中间插有少量的唱段。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据说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
(三)歌舞
民间歌舞又是湘西民间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品种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等,苗族有“鼓舞”、“接龙舞”等。
摆手舞是在摆手节这种土家族习俗中表演的,约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幸运的我们却在这个时候开了眼界。摆手舞在摆手堂门前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了一高约十几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论文大全,走进湘西。在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声中引出全场沸腾的摆手舞。大约近30人围成一个大圈,边走边跳,众人双手按照节奏左右摆动,偶尔还唱出声来,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锣鼓的节奏时缓时急,表演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也有两个人对跳的,但总的队列不变。摆手舞过后,接着表演了茅古斯舞。这茅古斯舞的十几名表演者全身都披着稻草。开始上来一人,边说边唱边表演,情绪缓和。不久众人齐上,一副反映原始狩猎的舞蹈场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其情绪异常粗犷。老人们介绍,这个歌舞是在原始人狩猎之前跳的,因为他们必须要祭管着野兽的山神,否则打不到猎物,即使打到了也要受山神的惩罚,因此以其实用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摆手舞与茅古斯舞都是带着一定的祭祀色彩。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四)曲艺
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十二月采茶》、《捡蘑菇》等当地的茶灯艺术。空旷的场地上,三男三女组成对,在小型的器乐队伴奏下跳了起来,演员们还边跳边唱,场外时而人声帮腔。男演员化装成小丑,动作比较滑稽。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茶灯没有悲苦戏,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多为赞美生活、歌颂爱情,是凤凰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上面的两支曲目是文茶灯,武茶灯一般是一人独唱,众人和。
(五)戏曲
傩戏,又称傩愿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戏曲品种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康熙末年便有傩戏演唱的记载。傩愿戏表演往往粗放,服饰简单,语言通俗,常用道具有牛角、傩铃、师刀、面具等。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等小本戏。曲调有孟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等。傩戏历来无职业班社,艺人多为巫师,或附于坛门。1958年被当做迷信活动禁止,1981年派员参加省傩戏研讨会之后,农村逐渐恢复演出。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过火炕、吞火吐火、踩刀梯等。特别是上刀梯、滚刺床、走犁头、过火槽是傩戏中最精彩的表演节目。我们欣赏到一道士打扮的老人在锣鼓的伴奏下跳、唱,又似在讲话,又似在做法,以祀丰收年成,显赫先民的勇敢精神。
三、感悟随想
湘西之行感悟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方水土造就出的璀璨的音乐文化,它们带给了我莫大的兴趣,并使我陶醉于其中。在室内呆久了,听多了西方的古典交响乐,看惯了那些华丽的西方歌剧,这些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呈现在眼前,真是耳目一新,有中相见恨晚的感觉,西洋古典音乐能够流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什么我们的古老艺术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沧海一粟,更多的“宝藏”还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推广。可如今,如此丰富的“宝藏”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种,得不到那些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过时的老古董,没啥新鲜的,不值得去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这个危机应该尽快的解决掉,否则这些无形的艺术资源就会面临绝种的境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时,由于没有过这样的外出采风经验,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采的过程中遗漏了不少有价值的“风”,记录下来了的,由于水平十分有限,也难免存在错误。回来之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整理出了报告,尽最大努力将湘西之行的个人成果跃然现于纸上。文章中可能纯有大量的谬误,恳请老师能够帮助指导更正!音乐的殿堂
第三篇:采风论文
艺术设计系2013级
专业课采风考察心得
专业班级: 1307 学生姓名: 盛 瑞 指导教师: 江晨 学生学号: 13081181
写生采风这段短短的日子,让我们留下了许多温馨美好的回忆,这不仅仅是在我心中,也深深印在我们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心里。
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短短的两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大华东地区,进行了持续十天的写生实习。
10月10号,我们刚刚结束了十一长假,来到学校,早上8点,所以的同学都准时集合上车了,我们整装出发,一路欢声笑语。坐在去那的车上,心中有许多说不出的激动,许多憧憬。车渐渐离学校远了,从窗外望去,都是一副美不胜收的风景。好久没看到过在这么美的景色了,这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真好。最有意思的是过山路的时候,弯弯曲曲的山路把我们摇得一换一换的感觉像是坐在摇篮里。从窗外看去都是高山,是那么的近,让人有种想爬上去的冲动,向下看是细细的清澈的河水,真想去碰碰它„„
我们经历了影城横店的卞凉一梦。明宫清苑里的建筑令人惊叹,仿佛是把紫荆城搬到了横店,这里虽然是仿造的,但是威严的感觉还是在这里。那些离我们很远的电视剧里的一些场景也是在这里拍摄取景的。我们遇到了剧组在拍戏,还遇到了喜欢的明星,远远的看了他们拍戏的样子,很幸苦,果然每一行想取得成就都不容易,必须得自己付出成倍的努力。
我们去看了清明上河图的舞台剧,那些扎实的舞台功底,使得演员完美的重现了前人的历史,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很好,华美的服饰,逼真的道具,并没有出现侧重于男女主角,而忽略配角的情况。这部大戏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在最后惊险的表演中,使得观众惊叹,欢呼。观看这部大戏就让人感觉我们生在其中,令人惊叹。结束后都是意犹未尽,感觉很神奇。
一到杭州,人便安逸下来了。我们去吃了杭州本地的美食,也逛了顶顶有名的国美,国美的建筑是很有个性却不张扬,前卫却不失传统气息,现代又充满田园风味,包容、诗意、传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这是中国美院给我的直觉。来到了杭州一定的去的地方还有西湖,赏西湖美景,西湖治理的很好,四周都是大树和免费的公园,没有吵杂的摊贩,没有繁忙的商业街,随处一弯便是一景,名人故居·名人手笔更是随处可见,题在柱子墙面上的,没有一幅不是赏心悦目的佳作,让人玩味再三。空气中夹带着浓浓的桂花香气,沐浴在这样醉人的空气里,让人不由自主的觉得幸福起来。想起宋人的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这样迷人的熏风里,在这样迷人的熏风里,也难怪当年宋高宗宁可把杭州作汴州了。景美;物美;只觉得畅怀无比。杭州,真真是我心目中的天堂了。我们最后离开杭州的时候深感惋惜,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更多的了解这里。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番前来,深有感触。
离开了杭州,我们来到了大都市上海。上海外滩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然形态各异,既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格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各有千秋,却又如此的协调一致。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而有华贵的气势。
世博中国馆,改名为上海艺术馆,里面成列了许多中外艺术家们伟大的绘画作品。我们特意又去看了清明上河图,世博的上河图和横店里的汴梁一梦舞台剧不一样,这次是利用高科技真实还原了画中的场景,让里面的人物动了,更是有白天黑夜的区别,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影院。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地步向城门;此时,虹桥上已是一片喧杂,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出行的官宦„„或许,很多人已经熟悉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里的城市风景,可赶路的脚夫真的边走边吆喝、河边的纤夫拉着船索唱起劳动号子,如此一幅水会流、人会走的《清明上河图》,只有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才有。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东方足迹”展区的一大看点。夜里的东方明珠,美的不可方物。夜幕降临,东方明珠的灯光照亮了黄浦江两岸,上海滩光彩夺目,展现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迷人之夜。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东方明珠真是一颗无比绚烂、充满魅力的璀璨明珠!
苏州被誉为“园林城市”,百园百样,一步一景,为我们这些美术生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参观了一些著名苏州园林,走进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代表,走在廊厅,透过漏窗,看着园林的景色,呈现在你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感觉自己象走在画中一样。漏窗拓展空间、扩大视野,又达到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借景的目的。拙政园使我领略到一点点苏州园林筑设计特点,知道了一些苏州园林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批杰作。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10月22号,我们坐了一整天的车,晚上回到了熟悉的武汉,车外下着淅淅小雨,灯火阑珊,感慨万千。通过这次的写生,我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平时设计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与现实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积极自觉地去参加各种实习考察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在学习中,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就是这次写生的意义所在。
第四篇:采风论文
中原文化艺术特征及其民俗现象的研究
摘要: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关键词:中原文化 中原艺术 中原民俗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历史文化名城。“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提起洛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来洛一日,还你千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余年。
洛阳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0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其所辖之地。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中国 陕西西安临潼以东30多千米。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帝王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 , 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帝王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帝王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帝王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中原文化的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第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原创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第三,包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第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第五,基础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民俗还创造了民间的生活形态和艺术品,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中原民俗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
第五篇:采风论文
当深秋来临之际,我们动画专业历经10天的写生结束了。一周过去了,疲惫的身子终于有了适度的缓解,我坐在窗前,执起字笔,听着蝉鸣,回忆着写生经历。十多天内,我们一群朋友走过闽南,观赏风景,品尝特产,了解风俗,侃侃而谈时增进着对彼此的了解。
福建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属于中国华东地区或华南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鼓浪屿、客家土楼、漳州布袋木偶、培田古民居、福州三坊七巷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面积1.87平方公里,2万多人,现为思明区所辖。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面,与厦门岛只隔一条宽600米的鹭江,轮渡5分钟可达。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乃因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鼓浪屿,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炒地皮、贩劳工,成立“领事团”,设“工部局”和“会审公堂”,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一些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1942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历史。鼓浪屿面积仅1.91平方公里,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常住居民2万人。岛上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因长年受海浪扑打,形成许多幽谷和峭崖,沙滩、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鼓浪屿楼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热带、亚热带林木里,日光岩奇峰突起,群鸥腾飞„„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鼓浪屿有许多钢琴世家,那里有音乐学校、音乐厅、交响乐团、钢琴博物馆。每逢假、节日,常举行家庭音乐会,有的一家祖孙三代一起演出,使家庭、团体、社会充满音乐气氛。鼓浪屿音乐人才辈出,蜚声中外乐坛的有钢琴家殷承宗、许斐星、许斐平、许兴艾等。中国第一位女声乐家、指挥家周淑安,声乐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著名指挥陈佐湟,还有李嘉禄、卓一龙等,可谓群星璀璨。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门楼壁炉、阳台、钩栏、突拱窗。争相斗妍,异彩纷呈,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鼓浪屿的夜显得清静幽雅。尤其是夜景工程建设后,代表着自然景象的日光岩、代表着异国建筑风格的八卦楼、代表着音乐岛钢琴造型的候船厅和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等,在各色灯光映照下透明通亮,熠熠发光。特别是有几条激光射线跨越鹭江海空,变幻摇曳,令人眼花瞭乱。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与厦门市区隔海(500余米)相望。她像一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厦门岛外碧波万顷的海面上,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海上明珠”。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又叫“圆洲仔”,最初只是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元朝末年,才有李代家庭逐步上岛开发。因海滩上有一块二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时发出略略之声,酷似鼓声,被人称为“鼓浪石”,岛也因之得名为“鼓浪屿”,并在明朝正式命名。明万历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题刻“鼓浪洞天”。至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于此,训练水师,使鼓浪屿的声名得以张布。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福建土楼,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在漳州市我们参观了专门做布袋木偶的艺术学校,没想到还真的有这样的学校。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现如今,随着布袋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现在的漳州人提起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戏偶,上演着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划人物性格。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 依山傍海的美丽厦大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是我国唯一位于经济特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重点大学。厦门大学也是国家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是加入国家珠峰计划的17 所985 高校之一(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是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先后为国家培养了陈景润、谢希德、卢嘉锡、曾呈奎等20多万名优秀本科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厦门大学是当今中国著名大学中唯一一所没有通过人为的行政合并实现规模扩张的大学,也是为数极少的没有通过盲目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实现低水平扩张的大学之一,是中国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学中唯一一所没有改名的大学。“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厦门大学旗帜鲜明的办学宗旨。精英教育是厦门大学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建校伊始,《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1924年,《厦门大学组织大纲》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这种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国大学中极其罕见。一所大学的魅力,要看它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沉淀。一所没有人文精神的大学注定是缺乏底蕴、气质、品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快餐式大学。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教育大家和学术名流,如林语堂、顾颉刚、鲁迅、陈景润、余光中等都和该校具有渊源。厦门大学从创建起就卓尔不凡,站在一个极高的起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和民族使命感。1919年7月,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中,陈嘉庚慷慨陈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正因为有这种使命感和几代“厦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厦门大学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影响力而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名牌大学之一。所谓大学之“大”,是指内涵之博大,而不是规模之巨大。2007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厦门大学是唯一获得两项自然科学奖的高校。2007年4月20日揭晓的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奖项),厦门大学一等奖数以及一二等奖合计数排在北京大学之后,位居第二,一二三等奖合计总分则仅次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一同位居第三,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五强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中,厦门大学以全国高校唯一的19项全优的成绩高居第一。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厦门大学发表演讲,并接受厦门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由此可见厦门大学在海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气质的写照,一个好的校训将始终使一所大学保持高雅脱俗的精神高度,并指引它骄傲地前行。综观当今中国大学之校训,大多相互雷同,没有创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一厦门大学校训是校主陈嘉庚先生和林文庆校长确定的,是中国大学中富有特色、耐人品味的校训。厦大名师云集、精英荟萃,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近60人,现有两院院士2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博士生导师458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9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讲座教授14人;有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厦大校友遍布天下,政界领导、商界奇才、学术大家、社会精英,可谓群星璀璨。校友捐赠是厦大充沛的资金来源,是厦大硬件发展的强大保障,更重要的是,校友代表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校友对厦大的贡献不只是物质方面,智力贡献、人脉资源更是重要。校友代表着一个大学的生产力,代表着这个大学的社会支持、社会影响、社会地位,校友资源可变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和学术资源。校友是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维持着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力。2006年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余光中先生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母校校庆,有6名诺贝尔奖得主为厦大学子做学术讲座,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名校在内的国外40余所大学的1校长、副校长前来参加厦大校庆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厦大校园依山傍海,因此有“海上花园学府,南方之强”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环境育人”的理念在厦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侨、台、特、海”是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厦大的招生规模适当,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学生的择业。厦大不少专业的优势明显,以法学院为例,国际法领先全国,民法、刑法等也是南方最强。同北方大学林立、毕业生众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相比,南中国沿海名牌大学很少,屈指可数,不过厦大、浙大、中大而已,但南中国沿海发展机会却更多,特别是厦大的优势学院,如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同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但面对的就业地域空间却很广阔,这就使得就业有了更大的保证。厦门是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厦门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之一,素有“海上花园”、“海上明珠”的美称,是中国著名的海港风景旅游城市,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厦门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 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合作城市”等荣誉,是国内获得城市荣誉最多的城市。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到厦门时曾称赞,厦门是他38年遍访的全世界上百个城市中最美的一个。在2005 年3 月公布的中国200 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市位居第九。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要离开了!再次走在福州的街巷,只是更亲切了些,好象在这里已经呆了许久的感觉,看着擦肩而过的游人,很羡慕她们可以继续在这个地方发呆,旅行的时光很容易的就这样过去,留恋而不停留,因为远方的风景在等着我,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在这儿,远离世俗的浸染,远离烟尘遮掩下的繁华,想着在都市里来去匆匆,不过也是为生活一样忙碌的人群,此时此地的人生却是如此的简单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