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革命传统教育于才艺展示中
“寓革命传统教育于才艺展示中”活动方案 姜堰市蒋垛镇社区教育中心校外辅导站
一、活动设计背景。
1.2011年是建党9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姜堰解放60周年、关工委成立20周年。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单位先后发文,要求各镇以此为锲机,结合本地情况,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缅怀先烈、学党史、颂伟业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2.蒋垛镇属江苏著名的黄桥革命老区,这里建有全省唯一的苏维埃纪念馆,馆内陈列了大量了革命斗争史料,红色资源十分丰富。
3.镇中心校外辅导站举办书画班、舞蹈班已经两年,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学员们的书法、绘画、歌舞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进行了多场展示,具备了一定的表演创作能力。
二、活动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通过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创作能力,增长才干,展示才艺,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参与对象。
镇中心校外辅导站书画班、舞蹈班全体学员。
四、活动步骤。
一看、二听、三动、四展示。
即:看泰州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苏维埃纪念管的革命史料;听五老志愿者、新四军老战士宣讲本地区革命斗争史;动手创作歌颂党、缅怀革命先例,弘扬老区精神的书画作品和歌舞节目;展示小书画家、小演员们的才艺。
五、时间安排及实施过程。
1.10月5,辅导员布置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书画班:宣纸、画笔等文房四宝。舞蹈班:演唱用服饰、舞扇等小道具。
2.10月8上午8时集中校外辅导站多功能活动厅。主持人辅导站站长赵锦元讲话,宣布活动开始。同学们,我们蒋垛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千年古镇。在那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蒋垛人为了闹翻身、求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形成了“不怕牺牲,团结奋战,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为缅怀先烈,弘扬老区精神,今天举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大家一展才艺。现在活动开始,先请看家乡革命简史——参观苏维埃纪念馆。全体学员在各辅导员的带领下,穿着统一服饰,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苏维埃纪念管出发。
3.来到目的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瞻仰了巍峨高大的烈士纪念碑,穿过苍松翠柏,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大厅,观看了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抗击“联军”,与恶霸地主、还乡团进行反清乡、反扫荡的图片及革命烈士的遗容、遗物,初步了解了家乡革命斗争简史。
4.__时许,大家集中到纪念碑前的小广场上。主持人:
同学们,刚才我们参观了展示大厅,目睹了家乡人民当年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场景,现在,请出的两位嘉宾——当年战斗在这里的新四军老战士给我们讲述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故事,掌声欢迎。
老同志们讲述的烈士,有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创立第一个党支部、领导暴动,不幸殉于敌人监狱的孟玫祥烈士;有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民众反扫荡,慷慨就义的刘凤美、许汉臣烈士;有在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内线斗争,落入敌手,坚贞不屈的孟起安烈士„„由于都是亲身经历的,听起来如临其境,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两个小时的讲述,不知不觉就过去了。5.主持人布置活动作业。
分两组进行:A 书画班:根据活动内容,创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老区精神的书画作品;B 舞蹈班:排练歌颂烈士精神,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歌舞节目。
6.4日——7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创作、排练。7.9日,才艺展示。
上午9时,地点:校外辅导站多功能活动厅。舞蹈音乐班学员演奏二胡、古筝、钢琴、葫芦丝等乐器,表演了“红心永向党”等歌舞节目,小演员们歌喉圆润、清脆,舞姿优美,表现了较好的艺术天赋。(见歌舞剧照)
画廊里,书画班的学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楷书、行书、隶体、素描、工笔、水墨写意等,形式多样,琳琅满目。“浩气长存”、“万古长青”、“缅怀先烈,弘扬老区精神”、“与日月争辉”、“山河共存”等书法作品,有的俊美清秀,有的雄劲有力。搏击长空的雄鹰、傲霜斗雪的高贵品质,用笔用墨,变化多端,各具特色,展示了小书画家们的才艺。
六、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历时两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媒体关注,家长满意,作品获奖,增强了校外辅导站的吸引力。1.领导肯定。在场的镇党委员负责同志、市关工委领导一致认为这次活动形式新颖、主题突出、效果鲜明,充分展示了小学员们的才艺,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值得推广。2.媒体关注。市电视台摄制组的同志,全程跟踪拍摄,把活动过程制作成专题片,在市电视台上进行播放。市关工委专刊上用大量版面刊登了活动剪影,把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作了专题报道。3.家长满意。陪同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说:“看了活动过程和孩子的表演,书画作品等我们很高兴,觉得农村的孩子终于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少年宫了。孩子们在这里养成了好兴趣,玩出了门道,学到了本领,增长了才干。” 4.作品获奖。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创作的书画作品,有17篇被送到市少年宫参加全市青少年优秀书画作品展览。3 篇获得了一等奖,8篇获得了二三等奖,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附获奖作品,证书照片)5.增强了吸引力。活动产生了社会效应,辐射周边地区,增强了辅导站的吸引力,许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校外辅导站来接受辅导,促使辅导站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打造蒋垛文化名镇,教育强镇贡献一份力。
第二篇:寓管理于服务中
寓管理于服务中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矛盾,但在基层组织工作中,管理与服务具有重要的同一性。首先是构成要件的同一性,管理者即服务者,被管理者即被服务者。其次是最终目的同一性,管理和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担负多重任务:既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带领群众致富,又要保一方和谐稳定,乃至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公平公正地落实各项民生举措,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该如何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既要党和组织满意,又要群众认可,基层干部就必须要少些官员情怀,多些公仆意识,甘当农家人,就要走出办公室、走出机关接地气,走进基层问民计、走进群众听民声,把群众当朋友、当先生、当亲人,到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地方去,到困难和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才能处理好管理与报务的关系管理与服务内涵丰富,基层干部必须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首先,服务决定管理,管理服从于服务。管理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管理是形式,服务是内容。一方面,服务决定管理,当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必然要求基层干部在社会管理中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干部把群众当朋友,沉到基层结穷亲基层干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眼向下看、心向下想、腿向下跑,和群众在田间地头聊一聊,炕头树下扯一扯,串串群众的门,吃吃群众的饭、干干群众的活,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针对性,抓基层才能抓到点子上,决策部署才能和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合拍,也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另一方面,管理服从于服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基层的管理必须服从于服务群众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干部把群众当先生,深入基层寻良策;把群众当亲人,走近基层解难题。管理与服务的对立统一关系告诉我们,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片面地用管理代替服务,会滋生“官本位”思想;片面地用服务代替管理,会增加社会风险。第二,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是基层组织工作的必然要求。基层干部作为和群众直接接触的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更应当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一方面,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摒弃一切妨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社会和谐的陈旧管理观念,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处罚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实现由“管理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加强基层管理工作的方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服务经济建设,操作规范、管理透明、服务高效、执政为民的基层行政管理机制,做到既不失职不作为,也不越权乱作为。
群众对政府的信赖,就象一朵娇嫩的花朵,保护得好能开得鲜艳夺目,反之,则易枯萎,凋谢。珍惜群众对政府的信赖,为政者要倍加爱护。
第三篇: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感知美;
二、审视美;
三、创设美。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引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绝不可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在各科教学环节中,都应该贯穿美育内容。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应该成为“百科之首”。
一、感知美
(一)运用教材,感知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所收编的篇目中,无不存在审美价值。编写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它大量收编了许多名家名篇,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如周定舫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廖文根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等,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示了大自然优美的画卷,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等。有的作品反应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画卷,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萧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陆定一的《老山界》等。有的作品描绘童年趣事,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这类作品都是说真话,抒真情,字字句句拨动这读者的心弦,令人感动,唤起学生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如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朱湘的《少年歌》等等。这些名人名篇,有古代或现代的,也有中国或外国的,有短篇小说,也有长篇小说,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说明文,它们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生活、珍惜时光,达到我们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分析字词,由词掘义,感知美
有些字词,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甚至有统帅全篇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也能受到美育的效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些包含激情的文字:“纯洁和高尚”、“坚韧和刚强”、“淳朴和谦逊”、“美丽和宽广”、“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优秀之花”、“祖国之花”。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事例分析,就可以认识到人民战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变”贯穿全篇,作者通过写主人公的多次“变色,鲜明得表现了主人公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抓住“变”字进行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这种人的痛恨、嘲笑,培养学生爱憎分明、辨别虚伪的感情思想。
(三)在诵读中,玩味其意,感知美
诵读课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朱自清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注①)可见,诵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教者通过教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享受其乐。在诵读是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自然。这就要求用普通话诵读,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抑扬顿挫,充分的表情达意。可采取多种形式,把泛读、个别读、齐读、默读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对于短小精悍的诗词,特别优美的句段,乃至整篇,还要求学生能流利背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书读熟了,美感现了,学生从中潜移默化,美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二、审视美
(一)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二)巧设问题,开发想象,审视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层层设卡,循序渐进的提问,逐步完成审美过程。记叙文的提问,要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精神,肖像描写以至环境描写。有时对其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放过,让学生从作品的分析中认识主人公高尚行为和美好的心灵。如教材《分马》分析郭全海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可设问:⑴文章是怎样描写郭全海出场的?⑵文章刻画郭全海这个人物,是怎样通过细节和心理感情的变化的?写郭全海出场:“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忙着,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这个出场,通过语言描写已经写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美。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写了几个戏剧性的细节更现其心灵美。可通过主动换马,动员别人跟老王太太换马等细节分析,逐步展现郭全海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
(三)小结归纳、加深认识美
学生认识美有其过程,开始是从表面上认识美。在教学中,可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来一次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美的认识。如教《白杨礼赞》,可先让学生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认识白杨树美的风格,最后弄清白杨树的风格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身上所体现的风格之间的联系,明确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寄托自己美的理想和对人们的殷切希望。再如《春》一文的教学中,先分析几幅春景图,然后再学习语文最后一部分的设问:“一年之计在与春”、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同前文景物描写所表露的感情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语句,揭示了春天的特性,突出了春的力量和发展前途,启示人们珍惜春光,在大好春光里有所作为。
三、创设美
(一)电教手段,创设美
电教手段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的演绎,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能很快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二)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我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都峤山、大容山、云天宫等,有意引导学生观察都峤山、大容山的美景,云天宫的精美藏品,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宜一成不变或固定模仿某一教学方法,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的多好:“教学课堂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做好第一线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方法而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那么多的教法都合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加任何改动就用。而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酿选自己课堂教学的蜜之精华。”(注②)我们应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大量吸收中外教育家的精华思想、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尽量将教材中的美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小小说时,师生除了理清故事情节、内容外,更应该挖掘船长——哈尔威这个人物身上的美,他美在镇定、沉着、果断、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指挥有方„„让他的这种完美的形象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格,美化学生的心灵。
我们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着眼点,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雅的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生华为美的情操,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他们更加加热爱生活,展望未来,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奋斗。我们对课文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弄清其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等,就是对作品进行一次鉴赏活动。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样的课文,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提问就有不同得得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七根火柴》一文时,有的老师会这样问:“课文怎样描写无名战士临死前的言行?”或者“无名战士牺牲前说了什么话?做了怎样的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样从文本到文本封闭式提问,就不可能达到审美的教育目的。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这样问:“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注③)这样提问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是文本到人的开放式提问,使由知识领域进入到情感领域、意志领域。既开发了智力,又震撼这学生的心灵,把教育性的提问升华到自我教育的回答,这样就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会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把课文所展示的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希望每一个语文教师担负起审美教育的使命,不断探索,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总之,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注释
①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P108-122 ②教育专家魏书生专题讲座.广西第七届中小学教研观摩活动,2010年10月 ③于漪老师《七根火柴》教学设计,P25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文化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
[3]易中天.〈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 [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六期
[5]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文物出版社.1999年8月 [6]玉林教育.2010年第三期
[7]巴金散文集.海行杂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8]曹雪芹.红楼梦(上下卷)(美绘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2月 [9]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寓德育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社会经济全球化?p信息化?p网络化的新型社会环境,使得广大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青少年思想上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层出不穷。
首先是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品质缺失。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曾经对本校青少年进行了“你认为成功所应具备的那些必要条件”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有权或有钱的父母”,而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靠自己的努力拼搏”。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担忧的人生观价值观失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了。其次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品质的缺失。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父母们对子女的物质条件的无限制满足,使得许多青少年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的“公子、公主”。曾经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从事家务劳动状况,仅有一成的孩子能够参与打扫卫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六成的孩子从没有洗过或很少洗衣服。另外,缺乏团结协作?p互相帮助的品质。现在很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对学校组织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活动,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很多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班级卫生值日都选择逃避或糊弄的态度。
知行统一。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这种形式应该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p情?p意”更为重要,学生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开展综合性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亲身体验,活动育人
德育中养成教育是基础,这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孩子们却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么都要人侍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
在学校,进行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以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以“缅怀先烈,教育今人,激励后人”为目的。它能够将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能够实现他教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育,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喜欢的既时尚又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通过带领广大青少年学生游览自然风光,瞻仰革命圣地,聆听英雄故事,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就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鲜活的教材,达到寓教于游,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接受。
在校外,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现在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所以在青少年的思维中,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而对其他人的付出,却没有任何的感恩。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优秀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志愿者行动与社区服务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学生的志愿者行动和社区服务纳入到大学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社会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包括大型运动会,公共场所的管理,社区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等。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交流,去“对话”,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探求真知。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行动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懂得在享受幸福中知道应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承担一份责任;在行动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在奉献中培养友爱情趣;在助人为乐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
二、动手操作,环境育人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园环境建设,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我校在校园建起“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新知提供了平台。里面的蔬菜区:种马铃薯、辣椒、萝卜、玉米、黄瓜等;夏天,师生们为基地中植物浇水、施肥、捉虫,进行管理;秋天,是师生们收获的季节,收割庄稼,采摘瓜果,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师生们忙着给小树穿棉衣以保护它们顺利过冬。时常看到学生们拿着小本记观察日记,老师们带着学生到基地上课„„等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班级文化建设一样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开展“特色班建设”,进行环境育人。
三、家校合力,分层育人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本着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比如根据学生爱看、听故事的特点,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请家长帮助搜集传统美德故事,或者是可以是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家庭小故事。同学们通过搜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同时,亲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养成教育渠道,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聘请知名人士等来校讲座,进行各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中,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多努力实践,才能够探索出德育渗透的最佳模式与方法,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课堂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课堂教
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利用名人故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让学生讲故事,而讲故事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讲解方法。尤其名人的故事,学习了许多名人的传记,比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孙中山虽是总统身份,却过着平民的生活,他的“布衣”特点恰恰符合了他的“民 主”、“平等”、“权利”、“博爱”等政治思想,他的故事教会我们生活要懂得节俭,在为人处事方面还要注意对人民主平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爱国英雄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名垂千古,学习诗句的同时还感受他的爱国魂,让学生懂得做人不要忘本,学会感恩,学会爱家,爱学校,爱故乡,爱祖国,通过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并付之于行动。
二、通过作文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写作文,内容多样,读后感就是其中之一。读 后感,“感”是重点、是关键。因此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读后感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个人思想行为谈谈读了文章后的感受,篇幅可长可短。如阅读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学生能抓住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乐观主义精神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很深入地谈了乐观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学生们谈到了现实生活中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父
亲的勤劳、坚强、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亲严厉,这 次学习让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感谢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在背景和人物介绍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在讲授每篇课文都有必要对写作背景和主要的人物作介绍,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如我讲老舍《济南的冬天》,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作者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可见,作者内心郁闷,郁结之深且难以释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一时迷惑不解。这时需要插入一些写作背景作解释。由于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 地,因而朱自清陷入苦闷彷徨当中。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革命者要走出他们的革命道路确实不简单,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刚刚建立在他们的无私奉献的基础上,我们应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应该向学习他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求学生明白这些思想品德,并付之于行动中去。通过自我实践 自我完善。
四
实践出真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班主任,负责班级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唱歌,打扫卫生;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五、通过朗读,进行思想情操教育
叶圣陶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名家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少了语音这个重要的表情要素,再好的文字表达功能也是静止有限的,只有好的文字再加上恰当的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文字加上这些情态才能活起来。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情操感染,一种精神享受,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会真正地体会其中的情感,我试图不断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不过想象与实际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我还是努力地去探索,尝试。
六、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深化思想。
通 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品 德。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社会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方式,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高尚的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名著。如华罗 庚、罗曼·罗兰等名人的传记和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等文学名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订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以便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思想境界。除了开展课外阅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走进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智慧,德育也是一样.被重视、被尊重、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用爱去感染学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在教坛上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五里甸子学校 付祖奎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