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时间:2019-05-15 08:4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第一篇: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近期沪上高校密集开学。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的讲话往往被视为对大学精神的阐释和对该校学生的期待。与往年大学校长的言语诙谐不同,今年,校长们不约而同从常识和经典谈起,和学生聊聊“大学是什么”以及在大学里他们不希望看到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都会犯糊涂。”复旦大学(微博)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表示,社会更应关注大学具有的“永恒的属性”,在他看来,带有永恒性的东西恰恰有时候就是一些简单的常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要用很多新的现代的语言来解释。”

杨玉良引用教育大家蔡元培的话表示,“‘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视野,是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灌之以理想,则是机械制教育,非所以施以人’。所以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不是训练各位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至少它不仅仅是。而在教育当中应该灌予理想在里头。”

而这个“理想”,则包括四个方面:调和世界观与人生观、担负起将来的文化、培养独立不惧之精神和培养安贫乐道之志趣。

在上海交通大学(微博)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张杰同样引用经典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他心中,大学是学术的象牙塔。美国著名的思想家艾伦·布鲁姆认为,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在他心中,大学是思想的源泉,是国家的智库。”

在此基础上,张杰认为:“今天,大学正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心。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心的最后堡垒。”

在华东师范大学(微博)的开学典礼上,新任校长陈群则连用了4个比喻:“大学是一道地平线。它的界限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却又在你永远不能抵达的地方;大学是滋养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殿堂,大学固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沉淀着现代社会所有的美好与无奈,但大学更应该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一个高地,一个标杆;大学还是理性和科学产生的土壤;大学更是与这个世界连接的通道。”

“你们就是大学!”在演讲的结尾,陈群勉励大家“你们今日与未来的创造,就是师大的未来与创造。”

拒绝科学研究中的“愤青”

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在以理工科见长的华东理工大学(微博),校长钱旭红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向研究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是脚踏实地地做研究,还是愤愤不平地抱怨?他明确要求研究生——做科学研究中的“杰青”,而不要做科学研究中的“愤青”。

在钱旭红看来,做“愤青”还是做“杰青”,已不仅仅是政治活动领域的事情,而是关系着能否发挥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因素。他引用了一篇博客文章中的话说:“杰青多脚踏实地,心无旁鹜,潜心妙手著文章;愤青多胸怀世界,爱好广泛,希望铁肩担道义。”

钱旭红告诫新生们:许多人都是在抱怨中度过了一生,而抱怨的结果是恶化了他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一个真正想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人,他会把所受的委屈、所受的压力变成动力,以另外一种方式把它释放出去,而不是用道义来放弃自己对自己的控制。

钱旭红并不否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的理想的意义,他以广为流传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的墓志铭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你想改变一切,从你自己开始。

在复旦大学,解答了“大学是什么”之后,校长杨玉良接着问:为什么要上大学?他引用了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在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话:如果你是为了升官发财来到复旦学习的话,那么你在学校会受到鄙视。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浮躁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心态对今日中国之大学的普遍的侵蚀,使得我们有时很难坚守作为一所大学和作为一个学生的本分。学生的本分是什么?学习。”

之后,杨玉良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今年在复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劝同学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的客观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的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当中来完善自己。”

在华东师大,校长陈群则告诉同学,世界上有两种疯狂最为可怕,一种是什么都敢做的疯狂;另一种是什么都不做的疯狂。“所以,在华东师大,我希望你们学会脚踏实地做事与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同学们,珍重自己,努力创造!”分享到: 微博推荐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原文地址:www.xiexiebang.com NBA录像

第二篇:“为升官发财上大学”未尝不可

“为升官发财上大学”未尝不可

近期高校密集开学,开学典礼上,各校校长免不了对新生提出要求和期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谈及“为什么要上大学”时,引用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在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告诫新生:如果你是为了升官发财来到复旦学习,那么你在学校会受到鄙视。

一般语境下,“升官发财”似是一个贬义词组,与“贪图富贵”同义,为很多人口头上所不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首先要“诚意、正心、修身”,做一个道德君子,此乃立身之本;现代大学教育也讲求精神、气质、品格,升官发财太世俗,似与大学精神格格不入。无论是复旦老校长说那句话,还是现任复旦校长重复这句话,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观念。

但是,倘若不说升官发财,而是说做官员或做公仆、做企业家或做生意,大概就显得光鲜亮丽而无贬义了。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因此,升官发财本不该是贬义词组,而应是中性词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诚意、正心、修身”之后,应该做的就是“学而优则仕”,通过做官、做大官来“治国、平天下”;现代教育优于古代教育之处,在于做官并非读书人的唯一目标,职业选择、生活方式多元化,人们上大学的目的五花八门,但做官仍是目标之一。事实上,如果说古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途径,那么,现代大学教育则承担着培养未来官员的重任,不该鄙视学生为做官、升官而读书。

做官,一种职业选择罢了,任何职业都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何况从“应然”角度说,做官也可以造福于民。大学毕业生选择从政,乃至从一开始就冲着做官读大学,实在没什么可丢人的。做官如此,发财亦然。现在高校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说不定将来会涌现出一批企业家。企业家自己发财,同时为政府贡献税收,为社会提供工作岗位,这是荣耀之事。高校一方面鼓励毕业生创业,一方面鄙视学生为发财而读书,有些自相矛盾。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升官发财尽管为一些人口头上所不齿,但事实上是很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连一些高校也以培养了多少高官、富豪为荣。这本来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罔顾法律和规则;有些人升官之后贪腐堕落、为所欲为;有些人发财之后为富不仁、横行霸道。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人败坏了“升官发财”的声誉。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如果从教育上找原因,那么我认为,恰恰因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假、大、空,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出现道德虚无化、精神荒漠化。与其希冀将学生打造成道德君子,不如放下身段,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遵守法律和规则、具有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让道德因子自然生长。

拿升官发财来说,学校大可不必教育学生鄙视升官发财——这样的说教本身就很虚伪,不会有多少学生相信——而是要教育学生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升官发财;升官之后要有更大作为,要廉洁自律、服务于民;发财之后更要遵纪守法,不要横行霸道,要履行作为富人的社会责任,不要为富不仁。我想,这样的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对社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篇: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月12 日,复旦大学 2014 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2014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

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

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

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第四篇: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大学开学在即,少不了的话题,是大学校长的新生寄语。

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对学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也曾叮嘱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关乎为学、为人,关乎为国家、为社会。老先生们的寄语朴实无华,却体认着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成为关于大学理念与风骨的隽永之言。

可后来一段时间,大学校长的新生寄语逐渐“变味儿”了,成了“走过场”的仪式。千篇一律的套话,让大学校长的寄语,少了几分风骨、多了些形式主义。直到最近几年,随着话语表达方式的变化,随着大学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大学校长们新生寄语的形式与内容也悄然发生变化。校长给新生的“第一堂课”,正越来越关照现实,个性而精致。

你会独立思考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必须直面的疑问。

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强调一种人内心只保留了肯定性的一面,而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这种人一味认同现实,对社会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因而丧失了创造力。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许多“单向度的人”。

对于这种情况,大学校长们自然有忧虑,也有期许。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在开学典礼上与新生分享了自己的趣事:“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和复旦的邓景发教授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体现。”

2012年的开学典礼上,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就将“独立精神,批判创新”这八个字寄语新生。在他看来,“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在于大学具有独立精神,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象牙塔’,并被人们寄予厚望,是因为大学崇尚批判,追求创新。”他殷切希望:“同学们在继承传统,承接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批判和创新……大学生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对于社会的各种失范和各种流弊,我们绝不可以随波逐流,更不可以推波助澜。”

陈寅恪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赵校长对大学新生的嘱托恰与之相契合。

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大学新生也有相同的期望:“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帮助你们激发好奇心、启迪想象力、建立批判性思维,才能促使你们真正走向成熟,也才意味着你们可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他希望学生能够实事求是,遇事不跟风,不盲从,不依附他人和权威。

你的内心宁静吗

有人慨叹现在的大学变了,行走校园,总会觉得有些吵。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声鼎沸,这些“热闹”的形容词常被用来描摹校园景象;剽窃造假、考试作弊、恶意竞争,这些社会现象现在也出现在大学校园。这不免引人忧虑,而今大学里学生们的心还能静下来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曰,“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学是纷杂世间一方知识的净土,学子们身处象牙塔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应多读读“圣贤书”,守住内心宁静。

“只有看淡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身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曾这样嘱托新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始,作为新一代交大人,我希望大家志存高远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行的培养和内在品格的塑造,不被眼前的名利虚妄所蒙蔽,守护内心的净土,在不断修身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不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社会上的功利之风难免令大学校园沾染浮躁。但大学校长在孩子们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就告诉他们,名利并不能成为奋斗的方向,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注重内心世界、关照精神生活,足见用心良苦。

“大学是唤醒奇迹的地方、超越功利的圣地和飞扬理想的疆域,期盼你们以一颗宁静之心,远离浮躁喧嚣,浸淫中外经典,锤炼‘修齐治平’的情怀,锻造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成为求真问实的提问者;以一颗赤子之心,吸吮知识,探索真理,培育有职业适应力、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品质的健全人格;以一颗担当之心,创新创造、竢实扬华,开启丰富多彩的壮丽人生。”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用“宁静之心”“赤子之心”“担当之心”关注着新生的内心世界,把“远离浮躁喧嚣,浸淫中外经典”作为寄语,展露着大学不变的宁静与追求。

带领年轻一代坚守精神的沃土,才能让大学恢复纯粹,进而为整个社会注入宁静与理想的力量。

你有担当精神吗

对祖国和民族使命的承担,这历来是大学校长新生致辞的共同主题。1932年,烽火频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就曾用“大学不要因自己环境之舒适,而忘怀园外的情形。在中国今日状况之下,除安心读书外,还要时时注意到国家的危难”劝诫新生。

直至今日,时代变迁,语句变化,但那份情怀不曾动摇。

翻开南开大学2014年新生录取通知书,龚克校长的寄语便映入眼帘,“‘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是南开文化的内核,是南开人终生恪守与践行的信仰……惟‘公能’兼济且秉‘公’尽‘能’,方为真正之南开人……张伯苓、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这些伟人先贤是南开人的骄傲,自是你们做人做事之榜样。南开园是英彦蔚起、人才辈出的摇篮,但南开人的‘功成名就’从来就不为‘垂史册’,只因‘传遗志’。一代代南开人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个民族的脊梁和基石,惟怀此抱负且矢志不移,方为真正之南开人。”

他把南开大学的精神内核传达给学子,正是为了将大学的责任代代传承。

有人曾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道出当今某些大学生的问题,一番论述引起四方哗然。的确,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固然无可厚非,但若满心只存“小我”,甚而不惜损人利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即便是针对社会需求把自己打造得异常“精致”,也不会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大事,但心中必存大志。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曾在开学典礼上说的,“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的良心和成才的摇篮,是同学们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地方。希望同学们都能充分地利用大学的好时光,刻苦、刻苦、再刻苦,拼搏、拼搏、再拼搏,实事求是,成为敢于担当、忠诚国家、热爱人民,扎根文化沃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领导力的栋梁之材。”

这实在关乎大学的责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代先贤口中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是指不拘于物、不拘于己、不拘于时的“大学问”。我们如今的最高学府自然也要教“大人之学”,不为一己之私,心胸广大,为社会带来风气的变革,成为国家的铮铮风骨。

培养优秀学子、建设一流大学、推动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是一校之长的责任。而新生寄语中的深思与期盼,正折射出一校之长的担当、品格与风骨。

第五篇:复旦大学校长新生寄语

复旦大学校长新生寄语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杨玉良致辞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甚至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下载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演讲稿

    随着各高校新学期的开学,还有大学新鲜人的进驻,各高校为了迎接这一批大学新生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开学典礼。昨天,国内一流高校,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20xx级新生开学典......

    2011复旦大学校长毕业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毕业致辞:让心灵和想象力飞翔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

    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 核心观点 大学要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一味保守而偏至复古固然不行,但忘记传统而完全流俗,也就是放......

    复旦大学校长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演讲五篇

    复旦大学校长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演讲 复旦大学校长XX年新生开学典礼演讲:大学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

    复旦大学校长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 2012年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 2011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 2011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演讲稿2009[★]

    各位2009届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想先擦去眼角的一些泪花,否则我恐怕看不清楚我的稿子。4年以前,你们来到复旦,和所有的复旦人一起享受复旦的百年庆典。那时候,你们作为最年轻的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