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不出的怀古
走不出的怀古
今生注定走不出对古的一种情结。常思考,怀古之根本是什么?现在想透了,那就是一种淡泊、宁静和文化的氛围。
走的地方不多,偏爱有历史遗存的古迹,尤爱古代的园林、庭园、古宅、旧巷,因为在这里才能进入到古人平民的真正生活,那种恬淡和宁静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以前曾经讲过,走过的那些地方,吴镇将会永远溶入我的血液中了。对于其它在别人眼里不经意的地方,也可能常萦我心。比如潍坊的十笏园,只不过是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的明嘉靖年间的一处私人故宅,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园中紧凑而不拥挤的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无不透漏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态度。漫步其间,便也觉得身上散发出一种谦和、淡然和书香之气了。
济南的趵突泉公园,也是我一进泉城之后的必游之地了,算来也不下十余次。里面的景观闭眼便可复读,但无论走进多少次总不厌倦,因为我需要的是那种氛围,找到的是那种感觉。趵突泉公园是以趵突泉而冠名的,也是因趵突泉而著名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赞誉趵突泉为“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尽管趵突泉因“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之“趵突腾空”之盛状闻名于世,但我却无大欣赏其张扬、跋扈之气。我爱走进着公园,完全是为了在趵突泉的盛名和盛气之下而作为陪衬而存在的其他的小泉和小品,其它的景致和园林,更有园中的那种宁静淡雅和别有的一番韵味。水是公园的魂,没有了水便缺少了灵气。智者乐水,但这水我想不是如黄河壶口瀑布般咆哮的水,而应是潺潺的、宁静而温雅的溪水。如此说来,作为趵突泉陪衬的周围诸如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柳絮泉等在趵突泉的英名下常被忽视的小泉,便是我的最爱了。由这些泉汇集而成的溪和潭也别有一番味道。枫溪便是一处风景。在沧园西北侧有一名叫“枫榭”的水榭,枫榭下便是枫溪,溪水或左曲或右转,或宽之成潭或细处如线,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夏可观柳丝拂水,秋可赏红叶初染。此般景象,怎一个“趵突腾空”所能替代。要讲潭,首推该是“濯缨池”了,潭不大,但在这园中该是不应被忽视了。一位名叫骑士的先生在《湍流涌韵》中是这样描写“濯缨池”的:“屈原《离骚》有云:洛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洛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人便常借之名以彰清洁,纤尘不染。伫立在溪水一路轰涌奔突灌注进濯缨池的岸边,白浪翻滚,盘扭泛沫,想象当年孔子就曾为日夜无休激泻入海的湍流而心生“逝者如斯”的感慨罢,从一座假山顶端引过来的涓涓细流像极了缩微的山涧,山泉淙淙,同样落入到濯缨池里,一道斜阳罩在微风吹拂的柳梢枝头,凭添一股圣洁的暖意。”随着作者的描写,我不禁闭上双眼,在一似清风的甜中,享受着这享受。
之所以喜爱趵突泉公园,还因为万竹园。此园 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走进此园,便是竹的世界,竹多却不铺张,倒好象就该生在这里。没有了竹也就没有了其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此园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元代,因园内筑有 “胜概楼”,赵孟頫曾有诗描写其壮观,称“济南胜概天下少”。明隆庆副四年(1570),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修建“川上精舍”,或经史自娱,或讲学论文。清康熙年间,济南诗人王苹在园内筑书室,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此看来,该园注定是要和文人结缘了。除了竹,我还喜欢这里建筑布局。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站在前门,便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更有五桥四亭三泉一花园等玲拢雅致,古朴清幽的建筑,将这古人的住宅点缀地颇具“清、幽、静、雅”的隐士之风。轻步其间,便有进入世外桃园般的宁静和恬淡,也会生发出些许对古人的妒意和失落。能享如此生活,惟有古人。
实际上,趵突泉公园真正的魂还在于文化。古代的李清照,现代的老舍,是他们给予了这里更丰富的底蕴和内涵,是他们使这里的一切不仅仅只是景致而是韵味和思想。
走出“趵突胜景坊”,眼前出现的便是拥挤的马路,以及对面纯现代风格的泉城广场。门里门外真真切切地是两个世界了。宁静不再,喧嚣又来。但此时,怀古的情结,对于淡泊、宁静和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仍留存在心灵的深处,也许永远也不会走出了。真正的宁静还是应该在心灵。
2007年11月13日
第二篇:走不出的梦境散文
2月29日,天是阴沉的,阴沉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下午两点到安顺开会,接到一个电话,虽然在电话里,打电话的人知道我开会的事,只轻声地说了一句:“有点事和你讲,等你回来再说”就挂断了电话。但这电话总是像老虑刺一样抓进了我的心。
会毕而返,主动上门。说话的人仍然轻言细语,但说出来的话,我只有听的份,没有解释的余地。无论我说啥,最终都只一句话:左右不是人。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只能在这矛盾的漩涡中任凭沉浮。这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两句话的份量!
我不由得又一次羡慕起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来!作为教师,只要始终如一地像阳光、雨露一样,让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不断地在温暖的抚爱中光彩夺目起来,让一片片纯洁的心灵在不断地滋润中丰富多彩起来,让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在无私的给予中茁壮成长起长起来,就会感到满怀的欣慰,就会感到人生价值的所在,就会感到人世的美好。
相对于勾心斗角的势利社会,学校是一片净土,教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有人说教师清贫。却很少有人想到教师这份职业,有如高山上的雪莲,有着自己纯洁的风采。在众多失去自由的人中,真正属于教师身份者,寥寥无几。更何况,势利社会中,那些看上去红红火火的人,其实,很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要想保住自己已拥有的,亲想谋取自己所没有的,得花费大量心思不说,还得冒着这样那样的风险。有的还付出健康的、甚至生命的巨大代价。
作为一个小小的公职人员,年近半百,虽然已无意于功名利禄,但要生活,要工作。工作的苦和累,我早已习以为常。可最头痛的就是在矛盾的漩涡中被不由自主的冲击得头昏眼花。理解和安慰,像河流遭遇河床断裂似的,化着泡沫,并被无情的忽视!
如果在1982年初中毕业考师范的时候,我能梦想成真,那该多好!
面对现实,曾经的梦想像彩色汽球一样一次又一次高高升起,又一次次破灭在天真可笑之中。
都说人在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得适应环境。可谁知这环境不是说想适应就能适应的。你想尽到最大的努力适应它,它有时却会像百慕大三角似的神秘莫测,处处危机,处处风险。进退两难,欲避不能。想听天由命又实在不甘心!
面对身不由己的环境,我真希望我化着激流恶浪中的礁石!然而,这毕竟只能是一种梦想,一种天真的梦想!
带着沉重的感叹,我走进春天的深处,看着哗哗流淌的溪水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融进一个大大的池塘。我像一条鱼,游到溪水入口的水汇处时,不知为什么,溪流突然变成了洪水,我被卷进了池塘的漩涡!脚下是越陷越深的淤泥,眼望着越来越浑的水,淹上了肩、漫到了耳,惊恐万状之中,声嘶力竭地狂叫一声,从一身如洗的梦中醒来!
也许,很多处境艰难的人,甚至志得意满的人,或多或少生活在这样那样的梦与现实之中。
第三篇:公车改革为何走不出"怪圈"
公车改革为何走不出“怪圈”
年末岁终,有关公车改革的话题再次引起广大干群的关注。在网络上搜寻公车改革,仅用0.07秒,出现335000个有关公车改革的查询结果。公车改革喊了几年,为何总是旷日持久,举步维艰。临近全国“两会”前夕,有关公车改革必将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的热门话题。
一、公车改革为何原地打转路在何
方?公车引发的“车轮腐败”问题,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几年,公车改革经过各地实践,大多采取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办法。由于我国大大小小的官多,尽管各级政府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制度,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政策,可是“公车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道理很简单,公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领导阶层。任何一项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个阶层的利益。如国企改革,一批工人下岗,各级领导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够冲锋在前,大刀阔斧,乘风破浪。但公车改革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痛快,难以“忍痛割爱”了,或左顾右盼,或等待观望,反正不做改革的先锋。如今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涉及到领导阶层的既得利益,就没有工人、农民在改革中那么好说话了,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执政能力建设、遏制两极分化、反腐败斗争等等,说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那么,下一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会不会又在与“潜规则”的博弈过程中扭曲变形呢?首先,补贴的标准如何制定?因为中央没有统一规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地制定,如果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按照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较低级别的领导并无专车待遇,有些地方却大小领导人人都有一份车贴。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第三,新的用车模式下可能出现上级坐车下级出钱的怪现象。因此,公车改革尽管搞了几年,但成效不大,似乎在原地打转,没有走出“怪圈”现象。
二、不能过高评价公车改革的成果。现在的公车改革是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制订规则、自己执行、自己解释。这就像外科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遇到一点痛就会本能地将手术刀缩回来,肯定不会像给病人做手术那样利索干净有力。难怪干群质疑这种让既得利益者主持公车改革,肯定不会完全代表公共意志。现在各地在公车改革上都有创新做法,大多采取货币化方式,基本做到人人有份,皆天欢喜。而且在算经济帐的时候,总是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十。其实,聪明人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看出,公车改革的帐不能这样算。原来在公车使用中“公务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也就是说,费用中的2/3是不合理的。“车改”后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1/3,其实仍然有1/3不合理的费用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以改革的名义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合法化”了。此外,还有这个节约帐也要看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过去超配了10辆车,每辆车按5万元计算,全年要支出50万元。而车改后包括发放种类补贴,每年只要30万元,意味着全年能节约20万元。按照这样算法,车改的成效就十分明显。反之,如果这个街道按规定仅配了二辆公车,每年仅支出10万元,而车改后按同样规定发放补贴,每年却要增加20万元,这又如何肯定车改政绩呢?因此,这种自吹自擂的政绩要打一定的折扣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公车改革方案要体现社会公众意识。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如今已呈燎原之势。公车改革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卖车买车问题,还有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有的则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有的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有的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
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公车改革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热点焦点,那么,有关公车改革方案一定要体现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否则,改革就不可能彻底或成功。要把公车改革的标准让群众来评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第一信号。
第四篇:中国足球为何走不出亚洲论文
论 中国足球为何走不出亚洲
作者:陆海波 董博文
其他研究成员:张家玮 郑超然
指导老师:豆金楠
随着世预赛二十强赛的渐近尾声,中国足球未来数年在国际A级比赛中销声匿迹的现实几成定局,回顾新世纪的头十年中,中国足球在冲出亚洲的征途上充斥着坎坷与荆棘是中国足球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说足球是圆的,这言外之意就是指足球在高水平球员的脚下是千变万化、诡异莫测的,但我惊奇的发现,每当足球到了国足队员脚下,它的形状就像变为了六棱锥,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双脚灌铅的国足成员却潇洒地“凌波微步”,躺着六棱锥向前方未知的无辜观众席射去,射失球后的队员们则一般会一脸无辜地将原因归咎于裁判的不公正,草皮的不规范,或场中的风过大等一系列可笑原因。可想而知,这样的足球态度和风格要想冲出亚洲是很难的。
今年的足球赛事是不少的,但大多与国足没有直接关系。亚洲杯上的男足未出线丧失世界杯的资格、以及大运会上惨遭日本淘汰。在着一个个糟糕成绩的压力与强大的媒体舆论下,中国足协迫于压力只得做出调整——“换帅”。提到“换帅”那是中国足协展开工作的一大特点但从米卢到高洪波再至目前的卡马乔没有一位带领国足的历史成绩超过米卢在02年出现在世界杯上的那一刻。
当我们羡慕近邻日本近年的足球迅猛发展时,却忘记了我们的基础:6万球员。当日本凭借香川真司第四次夺得亚洲杯时,在国内还有千千万万个香川真司,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裂变式增加。而我们又有什么呢?中国的联赛成立即将20年之际中超送给我们的是“赌球”、“假球”、“黑哨”这些令心已凄凉的中国球迷更加麻木的词汇。
加上中超联赛疯狂引援,主力整容的“国际化”致使中超本土球员发挥的大大限制,导致本土球员成长进度大打折扣,2011年8.3日中超冠军广州恒大在主场迎来了西甲劲旅皇家马德里队,结果,我们所寄予厚望的冠军居然1:7落败,这说明什么?我们作为球迷应当好好想想。请记住,冲超联赛的设立本质原因是为了发展中国足球实力,而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工作问题,更不是为了让一个俱乐部夺得冠军让一个地区的球迷扬眉吐气,是为了培养本土球员,记住,是为了培养本土球员啊。
球迷也同样会影响到球员的发挥,试问中国球迷对于中国足球的期望是什么?夺得大力神杯,这个目标对于发展未成熟的中国足球未免难度太大,球迷的冷嘲热讽致使球员的热情得不到提升,所以,所有的球迷朋友们,不管我们深爱的中国足球成绩多么令人伤心,请赛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丢球后多给他们一些支持,输球后多给他们一些安慰,赢球后多给他们一些掌声。
要问中国足球为何冲不出亚州,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你们学校有人踢球吗?你们老师鼓励你们踢球吗?你们周围有足球场吗?你从小到大看过一场足球比赛吗?好了在我一连串的质问之下,答案显而易见,意义不言而喻。
再者说,社会矛盾也使得球员的心态受到影响,对于球迷眼中的“高丽棒子”和“小日本鬼子”是中国队在亚洲球队当中的死敌,这与政治历史色彩有着显著的关系,而足球界偏偏就是喜欢促成矛盾球队间的对话,亚洲杯,大运会,每一次都被死敌踏着肩膀捧得冠军,这也促成了“恐韩症”和“恐日症”,一些无聊的人一定要统计近几年来中国落败情况,这就是的球员心里收到一些影响。中国球员心里素质有待提高,意大利足球在06年第四次捧杯,但是那一年恰恰是意大利足球遭遇毁灭性打击的一年,电话门事件下是意大利球员艰难战队的场面。
曾经我们梦想世界之巅,而今我只望突破亚洲,希望这一小小的,但被13亿国人赋予了大大的希望的梦想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
请不要给已经麻木的中国足球再注入一针吗啡,她怕受伤。
第五篇:走不出圈子的人杂文随笔
安是个走不出圈子的人。
我躺在床上看着坐在那头对着泡面呲溜呲溜时的安时忽然想,如果窗外突然有个人用枪朝他射击,他大概是不会躲开的吧。
我和安大概是在高二时成为彼此唯一的室友的,具体何时已经记不清了,努力回想也只能想起我们一同去吃宿舍管理员的闭门羹时管理员的表情。在此之前我们也仍然是室友,只是那时的记忆实在是不甚明朗了,大概不是吃几个核桃就能想起来的事情。
我对那时的安的记忆仅停留在他那双并不太白净的腿,以及一对又一对的中短白袜上。当时我们的宿舍是上下铺的,而按我的头平视过去又刚好是上铺的床板,所以我和上铺的人交谈时为了省力,往往会盯着他们的下半身说话。安也是四位上铺拥有者的其中之一,而我们在班级里的位置又相距甚远,所以我对那时他的脸不太有多少印象。
那第一次找他商量换寝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呢?
学校的秋天并不显得萧瑟,往来的学生们反而给这个季节增添了唯美的气息。连那些忽明忽暗的情侣们的口中,也能听出一股秋天的腔调。
在高二的某天,因为经常一起去食堂的小伙伴不在,我只好一个人裹着衣服慢慢踱到食堂。随便点了几个菜过后便开始寻找座位。其实寻找座位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一件事,不管什么原因,当你坐下时如果和不远处的同班同学目光相对,就会面临“要不要过去”这样的选择。
这次也是如此。当我看到不远处的安一个人坐着吃饭时,也一瞬间陷入了挣扎。不过这次挣扎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概是因为他和我体型的反差让我失去了戒心,我马上迈开步子走到他旁边,放下餐盘打了个招呼。安好像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也热情的接待了我的一些奇怪的问题。
“如果你正在参加重要的考试,突然发生了可怕的火灾,在接到通知之前你会逃跑吗?”
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能在危急时刻立刻反应过来的人。这大概与我小学时的经历有关。我小学低年级时宿舍是30个人一间,大家都并排睡在每人一张的上下铺上。一共有3排,也就是说有两个过道。我们很喜欢玩“飞跃过道”游戏,其实就是从这头的上铺跳到那头的上铺,不过后来听说有人这样子摔死了后就没有继续了。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什么驱蚊设备,夏天就只靠几盏摇头晃脑的电风扇和每个过道的两点蚊香支撑。有一次半夜我被一股烟味熏醒,探头一看原来是蚊香坏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也没看清,只看到一大股黑烟正在向上冒,还伴随一丝丝的火光。我吓得急忙把头缩回被子里,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晚上休息时不允许随意出去,作为纪律遵守者的我居然打算忍到明天早上。事情结束后看到被烧的面目全非的床板时我不禁想,若不是后来有个同学突然跑出去叫来了管理员,我们可能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熏死了。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着实很大,直接导致了我从那时起对自身不敢“打破常规走出封闭圈”的厌恶。
安想了想说:“应该……会出去吧,毕竟是火灾嘛。”
很显然,他并不会出去,而是和我一样,等待通知才会行动。能马上作出逃生判断的人可不会这么吞吞吐吐地回答。
不过因为能认真回答我的问题的人并不多,大家一般都是回答“有病”或者“你问这些干嘛”之类,所以我立刻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而且我也不讨厌再认识一个走不出圈子的人,所以我直接告诉了他我的打算——换寝。
很幸运,我的第一个合租室友就通过这么简单的方式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