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

时间:2019-05-15 08: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

第一篇: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

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

田径项目报名及参考标准

男子组

成绩

女子组 100米 200米 400米 800米 1500米 5000米 10000米 100米栏(84)400米栏 3000米障碍

跳高 跳远 三级跳远 铅球(4kg)铁饼(1kg)标枪(600g)

五公里竞走

全能测试项目

成绩

12秒00 24秒80 56秒50 2分12秒80 4分30秒00 16分50秒00 36分40秒00 14秒30 1分01秒00 11分10秒 1.72米 5.95米 12.90米 14.80米 46.50米 48.00米

23分00秒

100米栏、跳高、铅球、标枪、800米(五项总分不低于3300分)100米 10秒80 200米 21秒80 400米 48秒70 800米 1分54秒10 1500米 3分54秒10 5000米 14分35秒10 10000米 30分50秒00 110米栏(1.067)14秒70 400米栏 53秒50 3000米障碍 9分15秒00 跳高 2.08米 跳远 7.35米 三级跳远 15.60米 铅球(7.26kg)16.05米 铁饼(2kg)47米 标枪(800g)65米 链球(7.26kg)55米 撑竿跳高 4.60米 十公里竞走 42分30秒

400米、110米栏、跳高、全能测试项目 铁饼、标枪、1500米(六项总分不低于3800分)

注:

1、径赛项目标准均为电动计时。

2、凡参加过由国家体育总局或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协会)所主办的下列项目全国性比赛(全国少年、青年比赛除外)的考生不能参加测试:全国田径锦标赛(包括室内、越野赛和竞走赛);全国冠军赛总决赛和大奖赛分站赛等。

3、入学前是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在参加以上所列限制赛事之前,已在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以中学生身份注册者,不受此限。

第二篇:高水平运动员的报名条件及办法

.高水平运动员的报名条件及办法

经教育部批准,全国268所高校(我省19所)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仍由市、县招办负责;经市、县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名单报省教育考试院复核后集中公示,公示名单内的考生自行向拟报考高校报名。经省内高校确认的田径、游泳项目考生,由全省高校联合测试;其它项目由高校单独测试或联合测试。

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之一且年龄不超过22周岁者(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方可报名参加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项测试。

①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从高中入学9月1日起至毕业4月1日止)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或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者。

②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提醒:从2010年开始,未取得运动员等级证书、仅持有中学生体协注册证的考生,不能报考高水平运动员。

各招生高校可在上述基本报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本校报考要求,考生还须符合所报高校的报考要求。考生参加测试的项目须与获得报名资格的项目一致。

3.有关工作日程

由于今年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与高考报名同时进行,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随后也要向高校办理报名手续,因此,相关工作拟按下列时间开展:

①各市于12月31日前上报经审查符合报考高水平运动员条件的考生信息和相关材料(注意:电子数据应与材料编号顺序一致);

②2月底前,我院公示经审核符合高水平运动员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具备报名资格的考生到相关院校报名参加相关院校组织的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测试或参加省田径、游泳项目的联合测试。田径、游泳项目的联合测试时间暂定在2012年4月7—8日,如有变化另行通知。

特别提醒: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仍由招生院校自测或联合测试,考生一定要及时登陆相关院校的网站,了解院校的报名、测试时间、项目及其它要求等。

第三篇:高水平运动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 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通过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取分析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就业提出合理化意见。[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对策

本文通过查找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机制、培养模式的研究、学训研究、就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择业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来分析当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存在的问题。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机制

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生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后,全国共57所大学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时至今日(2016年底统计)发展到275所高校。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可行的,高校运动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试办过程中也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困难,运动队的“高水平”并未得到体现,办队的初衷也没有圆满实现,与国外的高水平运动队仍存在一定差距。

《现行体制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研究》[1]一文中李檀,王建认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虽然因家教委赋于部分高校特殊招生运动员的权利,但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部分高校利用这个权力招进来一些“关系生”、“后门生”。同时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普遍存在一种“借鸡生蛋”的现象。各省市现役运动员在高校挂名、在高校保持学籍,但是并不在学校学习,或把退役队员招进来参加比赛,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培养,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实质上,这些队员并不是真正的大学生,也不是高校培养的,只是双方(校方和运动员)受利益的驱动而被动的结合。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2]一文中,陈瑞梅认为在现有运动员成长环境中要扭转“重”训练、“轻”文化的现象,应分步采取措施,加强级学校招生环节的管理法制化,杜绝竞技化的单一发展。根据目前适当降低文化分录取标准是有必要的,但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逐步接近直到消除与普通大学生的文化差异。

《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的比较研究》[3]一文中,张勇,范英华把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文中将管理机构进行了比较,中美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宏观控制招生的机构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它对招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各高校都是在它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招生的。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由国家教育部进行宏观管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OO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教学厅(2OO4)2O号)文件附件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规定,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负责具体的招生过程,各省招生办公室对招生学校的测试工作进行监督。

对运动员资格审查进行了比较,中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对其资格都有严格的审查。美国更注重文化成绩的审查,由NCAA资格审查委员会全权负责,其他任何机构无权干涉。正是由于在招生过程中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才能保证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而中国的资格审查则更注重体育成绩的审查,考生资格由各招生学校负责审查,没有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机构。

对招生程序进行比较,美国的招生程序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招生学校与学生的接触形式要严格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中学最后两年的正常学习。中国由于在招生程序中没有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和体育测试,各个学校的自主权利过大。高中学生为了增强升学的保险系数,在高

二、高三年级时,不断的参加各个学校的体育测试,增加与学校招生负责人的接触,疲于奔命,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我国培养合格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初衷相背离。

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生进行了比较,美国在NCAA的统一管理和监督下进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生,协会对于预科生的招收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在2O05年以前,中国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招收预科生,但自2OO5年起,招生学校不再招收预科生。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招生培养中的问题仅限于将招生的机制说明,并未指出其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将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对比也是比较片面的。

2.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在1986年颁布的有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l995年到2O世纪末,使体育教师、体育场馆、设施、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等达到较高水平,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承担世界大运会的部分务.教体艺[2005]3号文件又特别指出:普通院校规定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是为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学分制视野下江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4]一文中,张锐等人认为,大多数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都仅定位于国内教育系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类单项协会举办的比赛,如江西师范大学男女足球队和南昌大学男子足球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健美操参加国性比赛、华东交通大学参加CUBA,宜春学院参加全国毽球比赛.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际重大比赛的计划,有的连参加全运会都从来没有想过.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质量还达不到文件所要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是现有体制下,存在于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的“学训矛盾”无法克服,从而阻碍了各高校现实中的目标定位。

《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5]一文中,石颖、杨学军通过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调查,80%的人认为培养目标是促进高校体育的开展;75%的人认为是提高运动成绩,为校争光;70%的人认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0%的人认为是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6]一文中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机制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中国职业化运动员的基本保证,从人的全面培养角度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但能夯实我国整个竞技体育的基础,而且能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运动员的身份管理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管理将日益有规律可循。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7]一文中,杨剑、季浏把运动员的培养影响因子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归纳,为生源因子、教练员业务能力因子、条件因子、支持因子、信息因子和个体因子。综上所述,国内文章中主要讨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成长方向,成才方式,主要还都限于理论研究,具体提出能付之实践的文章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文章中主要讨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成长方向,成才方式,主要还都限于理论研究,具体提出能付之实践的文章相对较少。

3.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8]中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最大或最难解决的问题,当属大学生运动员关于学习与训练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竞技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竞技又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 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具有早期性、专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同时, 还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是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区间进行的, 这个年龄区间要受到大学学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 必须从大学教育和运动训练这两个基本点出发, 从而实现大学教育和竞技体育在全新理念下的结合———“体教结合”,并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达到所要追求的境界——“脑体平衡”, 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运动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却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管理研究》[9]一文中,陈建民、熊茂湘等总结了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的现状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都是按教育部明文规定招进高校的,有的还是专业队运动员或退役队员,与其他文化考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进人大学后有的运动员的专业文化基础还要从零开始,他们的专业文化学习的负担较重,进人大学毕竟是以学业为主,今后要走上社会,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大学生。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他们负有学习专业文化和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双重任务,目前,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做不到齐抓共进,此失彼现象普遍存在。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10]一文中,刘斌、孙洪涛、张绍臣对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统计。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只有4.4%,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只有6.5%,能够合理安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运动员只有8.5%,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占23.4%,能根据训练或比赛调整学习计划的占34.7%,73.4%的学生的学习是完全由教师来限定的,47.6%的学生的学习是靠家长或教练员以及老师来驱使的。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对我国高校的启示》[11]一文中,范果、郑燕飞将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比较,总结了中国高校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宽进宽出”、“一校两制”、“特殊记录,专门记案”的方法,主要是从训练的角度为运动员减轻压力。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矛盾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籍管理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有的文章还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并已经开始执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对高校毕业生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研究

冯进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12]一文中,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总结为:1.在就业过程中,讲条件,重待遇,功利主义色彩浓厚;2.依赖心里严重,竞争意识不强;3.不关心时事,忽视对就业环境和政策的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走一步,算一步”的意识表现较为突出;4.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欠缺。

《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一文中,植秀成、秦明红、何春兰总结了大学生应该怎么面对现在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就业观念,应该先从心理上就业,以成熟的就业观作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注重在校期问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就业市场要多研究、及早接触,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正确把握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人人增加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密切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准

[13]确把握自己的实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确立个人就业目标。

《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14]一文中,王利民等总结了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为:运动员的性别、高校对运动员就业的关心程度、高校知名度及地方就业政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特色等。用人单位要更新观念,高校应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高校所办运动队要有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

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15]中,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建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机会评估,考察周围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

5.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择业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樊钉在《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研究中,从就业制度自身纵向历史变化和横向影响就业制度的其他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就业制度及其制度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对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以及虽已发现但尚未形成系统花的各种制度化、非制度化管理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远景分析。

程延园等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制度研究》一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协议功能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就业协议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就业协议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矛盾。认为总长期发展看,就业协议应与劳动合同合二为一。

丁打建、张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一文中,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利用调查数据,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本科毕业生就业预期的水平、构成及理性程度、影响毕业生就业预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后果。结论指出别业生就业预期水平显著偏高,其构成与现实需求结构不符,毕业生的学校、专业、学习成绩、性别、家庭所在地、在校消费水平等变量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产生影响。

根据上述文献所述,学术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培养、学训矛盾的研究也比较多。还有部分学者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但也是针对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是针对比较特殊的省市进行。而对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所涉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综合各方面招生、培养、学习训练等因素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文章比较少。因此,我认为应该将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各种因素综合归纳,找到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檀,王建.现行体制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研究[J].教育艺术研究.[2]陈瑞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J].体育承认教育学刊,2005.8.[3]张勇,范英华.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28.[4]张锐等.高校学分制视野下江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5]石颖,杨学军.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J]教练园地.[6]周雷 凌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2.[7]杨剑,季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J].体育学刊,2002.5.[8]王亮,裴伟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1.[9]陈建民 熊茂湘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管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刘斌 孙洪涛 张绍臣.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11]范果,郑燕飞.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8.[12]冯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国情观察,2009.7.[13]植秀成 秦明红何春兰.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6.[14]王利民等.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教练园地.[15]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高水平运动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指导性培养(教学)计划

一、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的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体育专项技术与技能,能够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育领域从事管理及教学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4、掌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所必须的计算机技能;

5、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五、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其中: 一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95.5(理论)+19.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4;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4;

(4)体育竞赛学分≥5;

(5)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二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105.5(理论)+23.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8;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6;

(4)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学分≥6(其中理工类学分≥4);

(5)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学分≥2;

(6)体育竞赛学分≥1;

(7)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8)达到素质拓展学分要求。

2、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学校关于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条例要求。

191

第五篇:重庆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及教学管理办法

重庆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及教学管理办法

(试行)

为了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促进人才培养, 推动我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鼓励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和资格认定

(一)高水平运动员是指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教育部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有关规定,选拔并录取具有体育特长的普通本科学生,或经学校选拔成为校高水平运动队成员的普通本科学生。

(二)体育学院负责高水平运动员的复选和管理工作。高水平运动员的复选办法由体育学院制定并报教务处备案。每学年11月底体育学院完成复选工作并将当年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报教务处审查。

(三)教务处网上公示高水平运动员名单,经过7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审批。

(四)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并取得成绩的普通本科学生,可持获奖有效证明到体育学院申报当年的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体育学院分管领导对获奖有效证明真实性进行审核并签字盖章后,将名单和材料(附获奖证书)在学期末送教务处审定。

(五)学生在试读期间,不再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进入运动队。

(六)各代表队成员组成人数:男子篮球队不超过16人(主力队员8人);女子篮球队不超过15人(主力队员8人);足球队不超过 25人(主力队员15人);男女排球队各不超过12人(主力队员各8人);男女乒乓球队各不超过5人;男女网球队各不超过6人;男女田径队、男女游泳队以学生实际测试达标成绩或获奖为准,男女田径队各不超过16人;男女游泳队共不超过20人,其中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田径队为学校重点运动队,其他为学校非重点运动队。

二、教学管理

(一)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并严格考核。学生的训练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后由体育学院报教务处备案,体育学院据此负责向学生的授课教师请假,否则缺课按旷课处理。

(二)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参加学校规定的训练。重点队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非重点队赛前集训一个月,每周5次,每次90分钟。高水平运动员应严格遵守训练制度,每次训练要做好考勤登记和训练记录,不得无故缺席,如遇伤、病必须向教练员请假,训练工作实行教练员负责制。由于训练所耽误的课程由学生课后自行补习。

(三)凡因参加省(直辖市)及其以上比赛,报经教务处同意的集中训练时间,由体育学院向其授课教师请假。若因比赛不能参加课程考核者,经主管校长同意后,文化素质教育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程由任课教师按平时成绩计分;专业选修课、必修课程由学生申请,学生所在学院按“缓考”办理。

(四)对运动水平高、在国际或全国性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且学习成绩优良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申请转专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予以优先考虑。

三、成绩管理

(一)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成绩由所在运动队教练给定,每学年的训练课计2学分。训练课学分可替代文化素质教育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程,其替代课程学分累计不超过各4学分。

(二)高水平运动员以体育训练代替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成绩由体育学院统一计分并上网。如学生每学期的训练时间缺少五分之一(因实习等特殊原因除外),按体育课不及格计。

(三)高水平运动员所在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当年所修各门课程的正考成绩可按以下公式折算,替补队员系数降一个档次,但乘有系数的课程最终成绩不能超过85分。高水平运动员按比赛名次进行成绩折算处理当学年有效。

C=KR,K为考试分数,R为系数,其取值如下:

全国性比赛获得单项前六名(含团体)、集体项目(篮球、足球等)前八名、比赛分区赛前二名系数为1.5,全国性比赛参赛、省市级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含团体)、破市纪录者、集体项目前二名系数为1.3,省市级比赛获得单项四至六名(含团体)、集体项目第三名系数为1.2,省市级比赛参赛、其它赛事和训练等系数为1.1。

(四)竞赛项目与范围:

① 省级体育竞赛活动:指以省(直辖市)政府、省(直辖市)教育厅或省(直辖市)教育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全省(直辖市)性或跨省(直辖市)的体育竞赛活动。

② 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指以国家政府部门或全国性教育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

(五)课程最终成绩由教务处统一处理,任课教师按学生实际考试成绩记载上网。按以上方式处理后学习成绩仍达不到及格标准者,应当进行补考。

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有关规定停止执行

下载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及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天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2年天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为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推动学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2012年我校继续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具体细则如下:一、......

    中国人民大学2013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2013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公布!据悉,男篮、女篮、男排、女足、田径、网球等项目招收高水平运动......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

    江南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关于“学生《标准》测试......

    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1年03月23日 15:07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大学,座落于冰城哈尔滨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招收五个项目......

    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精选]

    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为了推动浙江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时间:2006-6-15 9:58:19 作者:王卫星 来源:《竞技体育信息》,2006年第5期 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能训练在各个运动项目中得到越来越......

    东华大学2009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东华大学2009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大学。学校的足球、......

    东华大学2008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东华大学2008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大学。学校的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