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时间:2019-05-15 05:5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第一篇: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时间:2006-6-15 9:58:19 作者:王卫星 来源:《竞技体育信息》,2006年第5期

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能训练在各个运动项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完成高质量技术动作和提升运动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以及防伤防病最有效的方法与路径。近年来有些运动队陆续配备了体能教练,并购置了相应的训练器材与设备,在训练的时间上也得以充分的保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项目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能训练与项目特征和个体特点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训练方法的筛选和负荷结构的设计与实际需求还有些相互脱离。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但无论是哪一种体能训练都应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间接和直接有联系。否则,所获得的已提高的体能训练水平就无法向专项训练方面顺利地过渡与转换,体现在比赛成绩上。马特维也夫也曾指出:不但专项训练手段要从专项出发进行选择,一般身体训练手段也必须从专项出发进行选择,一般身体训练并非是与专项无关的练习。所以体能训练的针对性显得极为重要。

一、与项目特征相结合

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都是由神经肌肉系统参与工作及输出功率的结果,既不是单纯的力量,也不是单纯的速度,是两者的集合,只是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表现的比值不一样,由此构成了运动项目的速度力量的结构特征。如在短跑运动中,优秀运动员脚在地面上的支撑时间仅为0.08秒,垂直力量约为300公斤,而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瞬间的支撑时间为0.11-0.12,而踏跳力量却高达900公斤。同为速度力量项目,但对力量和速度两因素的需求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再如拳击的出拳、跆拳道的踢腿与铅球、铁饼、标枪等投掷器械时的出手相比,都需要速度力量,但前者为爆发性的快速用力(冲击式的击打),而后者为持续性的快速用力(不间断的加速度)。不了解这些技术动作的关键力学特征,就很难将力量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2004年以前,皮划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直集中在卧推和卧拉两个主要手段上(均为近固定)。但通过对运动员在测功仪上的动作肌电分析,发现在插桨阶段,上臂在肩关节做伸的运动,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原动肌在近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但在划桨阶段,则是躯干以肩关节为支点向上臂靠拢,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原动肌在远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也从此转向引体向上、低杠拉臂等远固定的训练手段上,吻合了专项技术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工作形式。

足球是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有人曾对比赛跑动中的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系统供能所占的比例进行过统计,分别为16%、20%和64%。由此选择3200m和YO-YO作为对有氧耐力的测试不无道理。但在足球比赛中有氧系统主要为行走、慢跑、抢位和攻防中中等强度的跑动提供能量,当然,同时也承担着机体的恢复。而起动、短冲、射门、头球、带球等关键性的技术动作却是由磷酸原系统提供能量支持的,虽然只占整个能量代谢的16%,但却是比赛获胜的主要能量系统。

有人曾对韩国外教在我国某女排俱乐部的体能训练中采用400m跑的手段提出了质疑,如果从能量代谢的角度上讲,跑400m是缺乏理论依据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曾进行过一次特殊试验——一天内进行4场各60分钟的比赛,中间间歇60分钟。第四场结束后又进行一场90分钟的比赛。从对测得的生理、生化数据分析来看:尽管排球是一项高强度运动项目,但是高强度动作并不是连续出现到足以产生由于血乳酸堆积所造成的疲劳。所以,进行乳酸能的400米间歇跑,对排球比赛的意义不大。但要从磨练意志品质,培养顽强心理的角度出发则另当别论。

当前对于跑速的训练,其技术重点已由过去的“伸膝蹬地”转到“伸髋扒地”的环节上来,优秀与非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在于:伸髋的速度与力量;落地的距离与缓冲。优秀运动员的伸髋速度快,鞭打动作放松有力,落地支撑点适宜。快速收缩的力量与速度紧密结合,通过伸髋扒地技术来体现。如果还围绕着传统的技术观点-“伸膝蹬地”进行跑速的教学与训练,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势必将不再会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与个性特点相联系

据统计,足球运动员整场跑动距离约为1000米左右,但球员司职位置的不同,跑的强度等级和负荷结构也不尽相同。如果在跑的能力训练方面一视同仁,毫无个性,其结果或是降低前锋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或是削弱中场和边后卫的肌肉耐久力,而这些结果都不是两个位置运动员所共同追求的。

通过对男子双人划艇奥运会冠军孟关良和杨文军的测试,发现两人在肌肉用力的特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孟关良对全身肌肉的调动能力较强,用力特征上属于均衡型。在划桨时可以调动多群及同一功能群中的多块肌肉参与工作,而且左右侧肌肉能够协调配合。杨文军的突出特点是单块肌肉用力特征显著,收缩速度快,拉桨主要依赖三角肌后部,躯干回旋主要依赖腹外斜肌,其他肌肉虽然亦能协调配合,但做功比率远远小于上述特征肌肉。在力量训练上就孟而言,注重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纤维的募集和冲动的能力,而对于杨文军,在保持其快速收缩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肌

纤维支配的协调性。

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金牌获得者唐宫红在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症状,运动技术水平和承受运动负荷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对运动员的健康检查,“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阻碍运动员正常训练的真正导因,是由于缺乏有氧练习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了健康水平的下降。针对此症,除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外,训练的处方是加强有氧练习。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所选用的有氧练习手段极为简单,即每天步行往返于运动员公寓到综合训练馆(约2公里)。经过3个月的尝试,唐的机能指标恢复了正常,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体能状态随之好转,训练工作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就其有氧练习的手段来看,平常之极,但在唐的整个训练系统中却又效力无比。

目前许多项目都把100米跑作为速度训练的主要内容,其实,即使最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采用此段落训练也只是为了发展速度耐力。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运动员能在100米跑的全程中不减速的,如奥运会男子100米冠军刘易斯在决赛时的加速跑距离为80m左右,加速时间维持在8.12-8.32s,而著名女飞人乔伊纳在获得24届奥运会百米冠军时加速跑持续9.62s,距离为90m。所以,即使较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把80m跑作为速度训练手段的话都不适宜,何况其他非专项的短跑选手呢?

三、正确的训练方法

在筛选和设计正确的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时,除考虑项目特征和个性特点外,对其作用和要求,不能只仅考虑发展某个单一的运动素质。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并不是力量、速度和耐力的简单衍生,而是3种独立的专项运动素质。绝对力量的增加不一定能使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应该将它们从其他素质,如绝对力量中分离出来认识这3种素质。但是,我们在设计发展这些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往往是过多地强化和发展某个单一的运动素质。

例如,长时间的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以及其他周期性练习可以发展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耐力,这似乎很合乎逻辑,并且也在早期训练中获取了成功。但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实施这种单因素的、排他的训练方法着实有些不当,因为在高水平的训练中对任何一种运动素质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例如,在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中,着眼点往往只落在了对有机体的吸氧和运氧功能的改造上,而忽视了机体对氧的使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有氧耐力得到了提高,可在专项技术水平上并没能显现出来。

男子500m速滑冠军美国运动员杰克(1000m亚军),2004年膝关节做了手术并进行了康复性的训练,主要是以功能性的为主。2005年的体能训练也较为宽泛,曾参加过国家级的自行车和滑轮比赛。但却在专项比赛中表现出的超众的专项能力(34.84秒和34.92秒)。加拿大的速滑运动员在夏训中,不仅将自行车和滑轮的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也积极参加公路自行车和滑轮的比赛。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水上运动项目也在冬训中引入了滑雪的有氧训练内容,这种远固定的肌肉工作方式与划桨阶段的用力相一致,收到了很好的体能训练效果。由此看来,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只有将耐力、技术、力量及协调性融为一体的有氧训练,并在不同的时期,根据需要有所侧重,有氧训练才能真正成为专项所需,训练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力量训练也是如此,从实战出发,并非只是对动作外形的模仿和比赛形式的复制,这会导致运动生物力学相应定律的误用。这不仅有碍于准确地发展必要的运动素质和能力,而且还改变了控制运动的神经肌肉程序。因此,注意发展项目的特定运动特征和运

动素质的特定类型是体能训练的关键。

长时期的采用一般体能训练或与运动项目相似的练习来提高运动素质可能会有一些负效应,但对于不同的阶段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看训练方法和手段运用的是否合理。如发展最大力量的最有效负荷是10-15 RM,但这种最大力量的提高是通过肌纤维横断面的增粗来换取的,同时肌肉收缩速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如此的话,对于那些不要求体重分级的快速力量项目,在大周期的早期训练阶段用此法来奠定力量训练的基础,后期再选择以3-6 RM为主的快速力量训练法,效果则会更佳。从对跑速训练研究的结果来看,组合训练法的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训练法。其训练效果的排序依次为①短跑+力量+柔韧;②短跑+力量;③短跑+柔韧;④短跑。不管怎样,在训练的每个阶段,都应分析和界定出所采用方法和手段的正负两方面的训练效应,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在将训练的积极作用充分扩大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将训练的负面影响减至

最小。

四、合理的负荷结构

关于体能训练的负荷结构往往考虑最多的是运动量、强度、密度等因素之间在一节课或小周期中的比例和组合,对此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与介绍。而对于阶段、周期、全年、甚至是多年训练的负荷设计与安排缺乏研究。

机体对训练负荷适应的形成要经历以下阶段,即施加刺激-应答性反应-短期适应-长期适应-下降和消退。其中短期适应是指对刺激产生局部或整体适应阶段。而长期适应是器官和系统在结构与机能上的改造和完成阶段。即使如此,如果训练安排不合理,或长期使用相同的训练负荷,则产生的训练适应会逐渐衰减和消退。

国家短道速滑队在2005-2006年的体能训练负荷结构上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基础训练阶段始于5月初,设计和选用了大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体能训练内容,如自行车、有氧操、跑步、平衡球、梯子格、负重性和自主性力量练习等等,在有17节课的周训练中,陆地训练占到了10节以上,运动员在10月上旬的两站世界杯的比赛中,表现出很好的竞技能力,我队较韩国队优势明显。在专项训练阶段重点突出了冰上训练,陆上训练的课次也随之降为6次,在12月中旬的奥运资格赛中中韩之争基本战平。赛前训练与准备阶段,陆地训练减至3次,而且每节课的负荷量也缩减到仅为基础训练阶段的二分之一,冬奥会赛场上中韩之战我队明显处于下风。而韩国队即使到了赛前训练仍保持着每天两次的两小时的陆上训练(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冰上训练的前或后)。

从年度训练来讲,体能训练与比赛应是统一的,赛前过多的调整体能训练负荷反而会使运动员的机体不适应,使体能训练水平停滞或下降,支撑竞技能力的底座也会被随之削弱。从多年训练来讲,体能训练应该是贯彻始终的,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和运动水平的不稳定与早期体能训练的偏离和后期体能训练的短缺密切关联。体能训练的不系统和负荷结构的不合理无法保证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竞

技状态。

(北京体育大学 王卫星)

第二篇: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南湖小学 高洪林

摘要:本文从体能训练的界定、体能特征和体能训练方法等方面,对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教练员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帮助。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体能训练

当今世界排球技、战术特点是沿着快速、全面、多变的方向发展,一支排球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做到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竞技能力要素的高度协调发展。在以上5个竞技能力要素中,体能是基础,良好的体能将为技、战术的充分发挥提供可能。尤其实行“每球得分制”规则以后,“排球比赛时间缩短,比赛强度和难度提高”[1](P34-38),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排协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全国排球联赛前对参赛的运动员设定了“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4项体能测试项目,规定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比赛。2004年,排协又根据排球运动发展对体能的新要求,取消了“6m×16次网下穿越移动”和“800m跑”,增加“9m×10次移动”和“100m计时跑”。体能测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各运动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力度。无疑,它对促进和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体能训练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者把体育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体能训练由此引出。所谓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地施加专门地训练刺激,使运动员有机体在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都产生良性训练适应地训练过程”[2](P90)。

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机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因此,教练员应深刻认识到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更须加强体能训练,提高他们各项身体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的机能,使之能适应排球技、战术发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等方面的需要。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 排球运动属技能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中的隔网对抗性项目。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力量、弹跳力、专项速度、运动耐力四大因素。2.1 整体力量

“整体力量是运动员在从事排球运动时身体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3](P49-52)。整体力量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三种不同的类型,是各力量成分在专项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它取决于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击速度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同时,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对于减少运动损伤也有重要意义。2.2 弹跳力

排球比赛中,网上争夺是攻防对抗的焦点,扣球和拦网是制胜的关键。运动员在身材大型化的前提下,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弹跳能力和跳跃耐力,用最快的动作速率,多次获得腾起后最大垂直或横向位移距离的扣、拦能力。所以它“是运动员速度、力量、协调能力的综合表现;或是运动员合理运用纵跳动作方法,有效利用各相关肌群的功能,充分发挥各相关身体素质的一种潜能”[4](P119-121)。2.3 专项速度

排球比赛中,低、中和高重心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改变方向移动的能力,是提高防守起球、移动拦网、跑动进攻效率的关键。排球运动员不仅要反应快、判断好、身体重心改变方向和手臂控制能力强,而且还要具备极短距离的快速起动、移动和制动能力,以快球掩护为中心的各种跑动进攻战术,更需要直线或变向的起动和跑动速度。另外,比赛中扣球和跳发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跳跃高度和快速而有力的挥臂速度。2.4 运动耐力

排球项目属于短时间、爆发式的身体运动被“轮转制”和死球间歇等特点分隔开来的间歇运动。决定运动员的供能系统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主导的,“所需要的耐力是在适当间歇的情况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强度能力”[5](P16-17)。表现为频繁移动、防守和攻拦跳跃的耐力,以保持移动速度和弹跳高度的稳定性。所以,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缺氧能力和抗酸性的耐受力,有助于长时间技、战术训练和长时间比赛时正常地发挥水平。

3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掌握合理的训练原理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从五十年代末,我国排球训练就贯彻了“三从一大”的方针,这种超强度的训练方式和对队员自信心的打造,为中国女排的崛起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中国女排的成功,笔者认为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②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③“以赛代练”的训练。

3.1 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不单指运动强度,而是个人所承受的最大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使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更得当、更有效,更贴近运动员的承受度”[6](P31)。从训练结构上来说,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大,刺激训练的痕迹就深。在强负荷的刺激下,人对运动会产生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越熟练,训练效果就越好。但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最大化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控制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是一种“量配”技巧,在对运动负荷量的检测时,除了用心率外,采用生化指标(最大摄氧量、代谢酶、肌糖元、耗氧量等)来控制运动量则更具有针对性、安全性,能使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得到及时修正,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因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应该是训练的主导思想。对此,教练员应科学吸纳日本的大松博文“魔鬼式”的训练方法和学习陈忠和一天三练的训练思想,使训练在内容上有重点、时间上有侧重、方法上有个性、手段上有创新。

排球训练负荷调控方式,多采用渐进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强度控制:最大心率=220—年龄,科学量配大强度(180次/分以上)中等强度(150次/分以上),以及起码心率的强度阈“60%×(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所以,教练员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按照肌肉适应的生理过程:刺激-适应-增加刺激-达到新的的适应规律,以及对排球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和合理化的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3.2 强化力量、移动速度和弹跳力的训练 3.2.1 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专项技、战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在运动竞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反应与移动、助跑起跳、挥臂速度,以及防守与攻击的有效性无一不取决于力量素质。郑念华(2001)[7](P122-125)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主要是由下肢快速蹬伸,使身体腾空或在地面快速移动的力量,腹背肌快速收缩、协调用力的力量,上肢最大力量以及肩带肌群快速收缩力量综合形成”。所以在体能上,提高腿部的力量以便能够在场上进行迅速的移动、跳跃,与增加手臂的力量对提高扣球效果同样重要。

发展力量素质有明显的年龄特征。13-14岁之后发展最大力量会更有效果,在此年龄以前发展爆发力较好。因此,发展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先从克服自身体重开始,如:“跳深练习”、在沙地上做各种徒手跳跃练习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利用各种轻器械跳跃练习,最后再用杠铃及组合训练器作大重量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弹跳能力和保护膝关节,避免力量失衡,预防伤病等。

腿部力量的主要训练方法有“重复法”,可采用近似于扣球起跳的膝关节角度60º-90º或屈膝95º±5º左右,进行负重下蹲或卧蹬练习。其负重指标采用运动员本身的最大负荷强度的75%-90%,每次练习组数为6-8组,每组3-6次,每组间歇3秒。

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强度法”,用最大负荷强度为85%-100%,组数为6-10组,每组1-3次,每组间歇3秒;“离心向心收缩训练法”,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起立或推出轻重量或中等重量,并尽量用较长时间慢慢下蹲或收回。

上肢力量的训练主要是提高挥臂击球能力,采用联合器械来塑造肌肉力量,如投掷实心球、牵拉皮条挥臂、持哑铃挥臂等。

力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最主要的是动力性抗阻练习。

3.2.2 移动速度的训练

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时间极为短促,尤其在比赛中,大部分时间是一种无球的移动,加之场地相对较小,所以排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需要的是短距离启动、制动和转换方向的速度,而不是长距离的位移速度”[8](P20-23)。随着排球运动员选材身高的日益增加,高大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和抢救“高远球”及“险球”等实战特点也需得到加强,因此,中国排协选择“9m×10次移动”体能测试项目更具有科学性,这对测试运动员急停转身启动的快速移动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具有等价性。

移动速度除了移动动作的协调性之外,还要克服较大的身体惯性(静止状态到迅速移动)和运动冲量,这需要腿踝有强大的力量,故增加肌肉力量和提高肌肉速率要并进,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运动员肌肉的质量和功能。移动动作是两腿轮流交替支撑完成的。发展移动动作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方法与发展跳跃动作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完成力量练习动作的要求不同,如移动练习距离要短、重心要低,这样重心转移快,移动的速度及步频就快。并多采用徒手或轻负荷、短时间、疏密度和在不疲劳状态下进行练习。

在软地或沙地上做各种小碎步移动:原地小碎步计时跑、小碎步的前后左右移动3m、看教练手势做综合移动步法练习、穿砂衣做突然起动、突变转动、迅速制动的练习等。3.2.3 弹跳力的训练

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主要是弹跳高度、弹跳速度及连续起跳的能力。在排球比赛中,跳发球以及网上的扣球和拦网是进攻与防守对抗的焦点,由于战术变化多,进攻速度快,要求运动员在进攻中,起跳突然性要强。防守中,拦网移动后起跳要快。如拦各种快球或时间差扣球,运动员不仅要跳得高、跑得快,而且还需要快速连续的起跳能力。

“助跑摸高”、“20s连续5次助跑摸高”都是衡量排球运动员连续弹跳能力的指标。由于后者的时间限定在20s内,主要供源物质依然是磷酸原系统。而连续的起跳用力和助跑与排球比赛实战紧密结合,突出反映了运动员的脚步灵活性。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现将发展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方法划分为3个类型:

跳跃类训练:包括负重(强度30%~50%)及不负重的垂直、水平、变向、单脚、双脚的各种条件下的跳跃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的弹性及不同的工作能力,改善肌肉收缩速度,便于将肌肉力量转化为技术所要求的弹跳能力。

离心类训练:负重或不负重的双脚、单脚各种跳深(60~120cm高台);在低于自身

摸高最高点的10cm处,要求连续全力纵跳几百次,并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等多种连续跳跃练

习。目的用于改善肌群的制动和持久的工作能力,提高肌肉的伸缩性。速度类训练:各种短距离的起跑、牵引跑以及利用坡度为3º左右的加速度跑。目的是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改善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群的转换速率。3.3 “以赛促练” 的训练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国内外赛场日益火爆,运动员所面临的比赛越来越多,赛期越来越长,每场比赛的间隔也越来越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各项竞技能力,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去积累,在这特定环境中去磨砺,特别是与强手的激烈对抗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知和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据统计,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年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的平均达到15场左右,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超过20次,甚至30次。

跳发球是运动员受到体能直接影响的技术动作之一。美国男排主教练比尔博士经过实验和世界比赛的检验,提出了男子选手跳发球的速度最少也要超过每秒30米,不然就很难直接得分。就雅典奥运会排球比赛看,这一理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特别是世界强队,无一队采用清一色的跳发球,轻重结合性能变化,与找点找人相间交替的发球战术,被普遍采纳且收效显著。陈忠和教练及时顺应了形势发展,对中国女排的训练进行了及时调整,根据本队选手的个人特点,布置了适应自己的发球战术。中国女排首发阵容中,王丽娜、杨昊和张萍是大力跳发,周苏红跳发与跳飘相结合,而冯坤和刘亚男则采用跳飘发球。从比赛看,对手对于中国队忽重忽轻的发球不太适应,跳发球较好的队伍,如美国、古巴等队,对我们的跳飘不适应;而发飘球较多的队,如巴西、德国等队,同样不适应我们的跳发,因此我们跳发得分较多。战例告诉我们,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真正做到训练与比赛有机地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提高。4 结论

4.1 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必须解决因训练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单位时间内运动量加大与受训者负荷承受能力的不对称,改变训练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训练观念,根据排球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4.2 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要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测出该运动员某一阶段的最大负荷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司职位置需要,制定训练目的、目标、内容、方法,采用不同的负荷进行。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后,再调整训练负荷。

4.3 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表现为弹跳力、移动速度和手臂挥臂击球能力等三种身体运动能力,训练中必须加强与专项技术直接有关的肌肉群(腰背肌、上下肌)的训练,加强协同肌和拮抗肌的训练,同时,不可忽略加强小肌肉群的训练。

4.4 体能训练就是为了技战术在比赛中正常运用或超常发挥,而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通过比赛促进训练,不仅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起到完善和检验技、战术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等.实行新规则后排球比赛规律初探[J].体育科学, 2000,(3).[2]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3] 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 1997,(2).[4] 王建民.实行新规则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 2003,(1).[5] 邹本旭.新赛制新规则下排球赛间训练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3).[6] 唐文慧, 刘铁一.运动负荷地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J].中国排球, 2004,(6).

第三篇:高水平运动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 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通过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取分析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就业提出合理化意见。[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对策

本文通过查找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机制、培养模式的研究、学训研究、就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择业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来分析当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存在的问题。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机制

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生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后,全国共57所大学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时至今日(2016年底统计)发展到275所高校。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可行的,高校运动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试办过程中也产生了种种矛盾和困难,运动队的“高水平”并未得到体现,办队的初衷也没有圆满实现,与国外的高水平运动队仍存在一定差距。

《现行体制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研究》[1]一文中李檀,王建认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虽然因家教委赋于部分高校特殊招生运动员的权利,但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部分高校利用这个权力招进来一些“关系生”、“后门生”。同时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普遍存在一种“借鸡生蛋”的现象。各省市现役运动员在高校挂名、在高校保持学籍,但是并不在学校学习,或把退役队员招进来参加比赛,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培养,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实质上,这些队员并不是真正的大学生,也不是高校培养的,只是双方(校方和运动员)受利益的驱动而被动的结合。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2]一文中,陈瑞梅认为在现有运动员成长环境中要扭转“重”训练、“轻”文化的现象,应分步采取措施,加强级学校招生环节的管理法制化,杜绝竞技化的单一发展。根据目前适当降低文化分录取标准是有必要的,但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逐步接近直到消除与普通大学生的文化差异。

《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的比较研究》[3]一文中,张勇,范英华把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文中将管理机构进行了比较,中美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宏观控制招生的机构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它对招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各高校都是在它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招生的。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由国家教育部进行宏观管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OO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教学厅(2OO4)2O号)文件附件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规定,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负责具体的招生过程,各省招生办公室对招生学校的测试工作进行监督。

对运动员资格审查进行了比较,中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对其资格都有严格的审查。美国更注重文化成绩的审查,由NCAA资格审查委员会全权负责,其他任何机构无权干涉。正是由于在招生过程中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才能保证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而中国的资格审查则更注重体育成绩的审查,考生资格由各招生学校负责审查,没有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机构。

对招生程序进行比较,美国的招生程序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招生学校与学生的接触形式要严格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中学最后两年的正常学习。中国由于在招生程序中没有全国统一的资格审查和体育测试,各个学校的自主权利过大。高中学生为了增强升学的保险系数,在高

二、高三年级时,不断的参加各个学校的体育测试,增加与学校招生负责人的接触,疲于奔命,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我国培养合格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初衷相背离。

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生进行了比较,美国在NCAA的统一管理和监督下进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预科生,协会对于预科生的招收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在2O05年以前,中国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招收预科生,但自2OO5年起,招生学校不再招收预科生。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研究中,对于招生培养中的问题仅限于将招生的机制说明,并未指出其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将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对比也是比较片面的。

2.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在1986年颁布的有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l995年到2O世纪末,使体育教师、体育场馆、设施、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等达到较高水平,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承担世界大运会的部分务.教体艺[2005]3号文件又特别指出:普通院校规定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是为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学分制视野下江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4]一文中,张锐等人认为,大多数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都仅定位于国内教育系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类单项协会举办的比赛,如江西师范大学男女足球队和南昌大学男子足球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健美操参加国性比赛、华东交通大学参加CUBA,宜春学院参加全国毽球比赛.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际重大比赛的计划,有的连参加全运会都从来没有想过.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质量还达不到文件所要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是现有体制下,存在于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的“学训矛盾”无法克服,从而阻碍了各高校现实中的目标定位。

《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5]一文中,石颖、杨学军通过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调查,80%的人认为培养目标是促进高校体育的开展;75%的人认为是提高运动成绩,为校争光;70%的人认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0%的人认为是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6]一文中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机制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中国职业化运动员的基本保证,从人的全面培养角度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但能夯实我国整个竞技体育的基础,而且能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运动员的身份管理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管理将日益有规律可循。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7]一文中,杨剑、季浏把运动员的培养影响因子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归纳,为生源因子、教练员业务能力因子、条件因子、支持因子、信息因子和个体因子。综上所述,国内文章中主要讨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成长方向,成才方式,主要还都限于理论研究,具体提出能付之实践的文章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文章中主要讨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成长方向,成才方式,主要还都限于理论研究,具体提出能付之实践的文章相对较少。

3.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研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8]中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最大或最难解决的问题,当属大学生运动员关于学习与训练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竞技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竞技又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 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具有早期性、专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同时, 还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是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区间进行的, 这个年龄区间要受到大学学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 必须从大学教育和运动训练这两个基本点出发, 从而实现大学教育和竞技体育在全新理念下的结合———“体教结合”,并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达到所要追求的境界——“脑体平衡”, 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运动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却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管理研究》[9]一文中,陈建民、熊茂湘等总结了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的现状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都是按教育部明文规定招进高校的,有的还是专业队运动员或退役队员,与其他文化考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进人大学后有的运动员的专业文化基础还要从零开始,他们的专业文化学习的负担较重,进人大学毕竟是以学业为主,今后要走上社会,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大学生。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他们负有学习专业文化和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双重任务,目前,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做不到齐抓共进,此失彼现象普遍存在。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10]一文中,刘斌、孙洪涛、张绍臣对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统计。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只有4.4%,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只有6.5%,能够合理安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运动员只有8.5%,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占23.4%,能根据训练或比赛调整学习计划的占34.7%,73.4%的学生的学习是完全由教师来限定的,47.6%的学生的学习是靠家长或教练员以及老师来驱使的。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对我国高校的启示》[11]一文中,范果、郑燕飞将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比较,总结了中国高校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宽进宽出”、“一校两制”、“特殊记录,专门记案”的方法,主要是从训练的角度为运动员减轻压力。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矛盾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籍管理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有的文章还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并已经开始执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对高校毕业生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研究

冯进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12]一文中,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总结为:1.在就业过程中,讲条件,重待遇,功利主义色彩浓厚;2.依赖心里严重,竞争意识不强;3.不关心时事,忽视对就业环境和政策的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走一步,算一步”的意识表现较为突出;4.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欠缺。

《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一文中,植秀成、秦明红、何春兰总结了大学生应该怎么面对现在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更新就业观念,应该先从心理上就业,以成熟的就业观作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注重在校期问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就业市场要多研究、及早接触,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正确把握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人人增加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密切关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准

[13]确把握自己的实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确立个人就业目标。

《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14]一文中,王利民等总结了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为:运动员的性别、高校对运动员就业的关心程度、高校知名度及地方就业政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特色等。用人单位要更新观念,高校应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高校所办运动队要有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

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15]中,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建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机会评估,考察周围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

5.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择业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樊钉在《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研究中,从就业制度自身纵向历史变化和横向影响就业制度的其他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就业制度及其制度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对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以及虽已发现但尚未形成系统花的各种制度化、非制度化管理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远景分析。

程延园等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制度研究》一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协议功能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就业协议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就业协议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矛盾。认为总长期发展看,就业协议应与劳动合同合二为一。

丁打建、张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一文中,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利用调查数据,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本科毕业生就业预期的水平、构成及理性程度、影响毕业生就业预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后果。结论指出别业生就业预期水平显著偏高,其构成与现实需求结构不符,毕业生的学校、专业、学习成绩、性别、家庭所在地、在校消费水平等变量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产生影响。

根据上述文献所述,学术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培养、学训矛盾的研究也比较多。还有部分学者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但也是针对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是针对比较特殊的省市进行。而对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所涉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综合各方面招生、培养、学习训练等因素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文章比较少。因此,我认为应该将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各种因素综合归纳,找到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檀,王建.现行体制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研究[J].教育艺术研究.[2]陈瑞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J].体育承认教育学刊,2005.8.[3]张勇,范英华.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28.[4]张锐等.高校学分制视野下江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5]石颖,杨学军.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J]教练园地.[6]周雷 凌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2.[7]杨剑,季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J].体育学刊,2002.5.[8]王亮,裴伟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关系”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1.[9]陈建民 熊茂湘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学习管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刘斌 孙洪涛 张绍臣.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11]范果,郑燕飞.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8.[12]冯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国情观察,2009.7.[13]植秀成 秦明红何春兰.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6.[14]王利民等.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教练园地.[15]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高水平运动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指导性培养(教学)计划

一、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的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体育专项技术与技能,能够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育领域从事管理及教学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4、掌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所必须的计算机技能;

5、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五、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其中: 一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95.5(理论)+19.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4;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4;

(4)体育竞赛学分≥5;

(5)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二级运动员:

(1)必修课学分≥105.5(理论)+23.5(实践);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8;

(3)专业特色选修课学分≥6;

(4)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学分≥6(其中理工类学分≥4);

(5)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学分≥2;

(6)体育竞赛学分≥1;

(7)体育训练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8)达到素质拓展学分要求。

2、学位授予条件:符合学校关于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条例要求。

191

第五篇:简论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简论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李丹山东省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

【摘要】本文在分析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的基础上,就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各专项素质)与方法进行基本阐述和研究,以期能在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这个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提高乒乓球运动训练的综合化水平。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专项素质体能训练方法

当今的乒乓球运动正朝着高速度、强旋转和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以我国运动员为代表的快攻型技术更着重提高快攻的攻击力和杀伤力,充分体现了现代乒乓球“抢、争、狠”快速进攻的技术特点,国际乒联有关采用大球以及赛制的改革,同时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乒乓球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体能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比赛中的攻击力。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形成与保持竞技状态的重要条件。运动员各专项素质的提高,也反映出身体机能水平的改善,这是承担较大运动负荷和进行系统训练,提高技战术水平,培养顽强意志的根本保证。

乒乓球运动员各专项体能素质训练

1.专项速度素质训练。

乒乓球运动的专项速度,是非周期性的单个动作速度,即击球时的摆臂速度和为了取得适宜站位而移动身体的速度。在打乒乓球时,在单个快速动作之后,肌肉即可得到放松和保持短暂的间歇,因而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不易疲劳。在乒乓球比赛中。

要求判断快、反应快、起动快、摆速快、移动快、动作和方向变化快,只有如此,才能在快速而又复杂多变的比赛中,掌握住每个有利时机,去夺取主动和赢得胜利,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专项速度。发展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1)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做单一技术或者组合技术的徒手挥拍练习30秒至1分钟(可规定练习次数);(2)通过加快多球练习的供球速度,迫使练习者提高击球的摆速和击球速率;(3)并步或跳步左右移动的手法、步法练习30秒至1分钟(在球台两边线之间);(4)用并步或交叉步移动摸球台两角练习30秒至1分钟(在球台两端线之间);(5)进行推挡、侧身、扑右(左)角的手步法练习30秒至1分钟;(6)进行多球练习:加快供出各种不定点和不同旋转节奏性质的球,迫使练习者在回击时迅速提高判断反应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和击球的挥拍速度。

2.专项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程度的高低,具体表现在运动员对动作应变速度的快慢和判断是否准确。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专项灵敏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必须用灵巧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各种反应。发展灵敏素质,可以进一步改进专项技术动作中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如果一个运动员的动作很不协调,不管他是否具有其他素质,他的灵敏性就比较差。如果一个运动员不能随机应变地操纵自己的身体,不能精确地控制自己的动作,这也说明他缺乏灵敏素质。在专项运动中,改进灵敏性的最好方法是在对抗中正确地、快速而反复地练习这些动作,重视发展专项的协调性是提高专项灵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专灵敏素质通常与专项技术敏捷、灵巧和精确紧密相联。发展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1)按照事先规定,听哨声或者看手势,或者快速向前跑、后退跑、或者向前跑、向后转跑、或者急跑、急停等;(2)看或者听到信号后,按照要求变换各种步法结合练习;(3)掂球接力赛:分两队,掂着球跑并绕过规定目标后折返跑,将球传给下一同伴,快为胜方;(4)追逐跑:在托球跑动中,听到一声哨声,单数追双数;吹两声,双数立即变为追单数;不断变换;(5)进行轮换击球练习:三人为一组,两人各站球台一端,另一人站在球网附近,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进行跑动中轮换击球练习;(6)多球练习:两人一组,在球台的任何位置上放置目标,在规定的多球数目中看谁击中目标的次数多为胜方。

3.专项力量素质训练。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使乒乓球的技术动作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弧圈球打法的广泛使用以及对旋转和速度的要求,要求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做基础。所以,注重发展力量素质,对各种打法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发展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1)发展上肢专项力量素质练习:各种徒手(规定练习次数或者时间)的挥拍动作练习;持铁制球拍(约为0.5公斤左右重)的各种挥拍动作练习;持轻哑铃的各种挥拍动作的练习;用持拍手进行乒乓球掷远练习;进行扣球击远的练习;(2)发展下肢专项力量素质练习:负重半蹲跳起练习;负重半蹲侧滑步练习;负重交叉步移动练习;负重单、双脚跳练习;穿砂背心或者绑砂护腿进行各种步法移动练习。

4.专项耐力素质训练。

由于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打乒乓球时所需要的耐力,是一种在运动节奏和强度均处于不断变化并与速度、力量和灵敏紧密相联的专项耐力素质。特别是当前国际乒乓球协会改用了40毫米的大球进行比赛,并且还修改了部分的发球规则,在发球时将执行“无遮挡式发球”,使乒乓球的运行速度和旋转强度比原来明显减弱,从而使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相持球回合次数明显增多。乒乓球运动员在参加重大的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往往要连续进行6至10天左右的比赛,运动员要承担激烈比赛时的运动负荷,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耐力素质。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后期,由于专项耐力不好而导致比赛的失利。实践证明,除了坚持一般耐力练习外,还应加强专项耐力素质的练习。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耐力,能够满足所有运动项目的需要,所以采用重量轻、反复次数多的练习能较好地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

发展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1)800米、1500米、3000米跑;(2)10分钟越野跑(计算距离);(5)50米变速跑+50米慢跑×(8~10次);(4)1分钟至3分钟组合技术的手步法练习:如左推右攻、推挡侧身攻后扑右(左)角、正反手削长短球等练习;(5)移动中连续扣杀200~300个多球练习;(6)在球台两端线之间做1分钟至3分钟各种步法移动练习;(7)进行3分钟至5分钟各式跳绳练习;(8)持铁拍进行单个或组合击球动作的练习。

二、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应坚持系统的体能训练,在进行一般体能训练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乒乓球各种打法的特点进行专项体能素质的训练。

2.由于每个运动员的打法类型都不同,故在安排体能训练时,应考虑各运动员的打法特点。3.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和各自的体能训练水平,来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计划。

4.速度练习前可适当进行一些强度稍大的短跑或者强度稍大的上肢动作练习,有利于提高神经过程的兴奋性,使体能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5.速度练习后,可以进行弹跳力的练习,这两种练习有利于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协调起来,从而促进两种素质都得到提高。

6.灵巧性、协调性的练习,最好安排在运动员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进行,即应安排在训练的前半部分。因为只有精力充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才比较强而均衡,准确性才高。在这种状态下,才有利于发展灵巧性、协调性和掌握精确的技术细节。

7.在耐力练习后,要及时做些快跑或者快频率的动作练习,以防止速度素质的下降。

8.应注意掌握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通常,负荷强度越大,则负荷量就要减少,负荷强度适中,则负荷量就可以加大些。

9.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应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和运动量的节奏,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练习的次数。可按加量———巩固———再加量———再巩固的方法,逐步加大运动量;同时还要注意大、中、小运动量的结合。

10.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和兴奋性;还应注重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进行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练习时,应该适当安排一些上肢或腰腹力量的练习,使身体的某一部分活动时,另一部分可以得到积极性休息。

11.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注意安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训练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应做好恢复和放松活动,并且注意加强医务监督。

参考文献:

刘伟.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及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6,34-42. 罗蕾,刘鹏.我国乒乓球运动专项体能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8-33. 唐建军.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研究状况及其训练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4(2):10-22.

李智伟,陈志军,周烈铭.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及训练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80-95.

吴焕群.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及其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8(15):65-88.346科技教育__

下载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天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2年天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为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推动学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2012年我校继续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具体细则如下:一、......

    如何提高体能训练效率

    如何提高体能训练效率大家都知道军事体能在军队中,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基 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尺度。体能素质直接反映出个人军事素质是否过得硬。这个重要性不讲大家也知......

    击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5篇)

    击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文献资料法和多年的运动实践经验,对现代击剑运动的体能训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击剑运动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击剑运动员......

    击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研究5篇

    摘要:文章根据文献资料法和多年的运动实践经验,以击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主要研究范围,主要从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五大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击剑专项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体能......

    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推荐5篇)

    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一、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体能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的身体能力(physical ability),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机体机能状况、......

    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2011年03月23日 15:07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大学,座落于冰城哈尔滨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招收五个项目......

    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精选]

    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2018年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 为了推动浙江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

    高水平运动员的报名条件及办法

    .高水平运动员的报名条件及办法 经教育部批准,全国268所高校(我省19所)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仍由市、县招办负责;经市、县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