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终)林业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西南林业大学
林业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2009届)
题目: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教学院(系、部)
林学院
专 业
林学(双外语)
学生姓名
阮毅宏(20090458012)
曹巧伶(20090458009)
指导教师
陈爽
2011 年 12 月 12日
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摘要】 集体林权改革涉及集体林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落实,与从事林业生产的村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搞好集体林权改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国家开始在部分省实施农村集体林权“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也存在不少忧患。本项研究通过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集体林权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集体林权;改革;转债权;抵押贷款
一、中国集体林权的现状及其改革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把农村土地单纯理解为农业用地,也就是田地或者耕地,而忽视了其中还包含着林业用地。实际上,根据有关 部门的权威测算,我国农村集体林业资源总经济价值至少高达2万亿元以上[ 1 ],其中经济林和竹林分别占全国的90%以上,在中国林业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盘活利用这笔巨额集体资产,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大意义,而且是适应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全国有27 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有16 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正在总结试点经验,今年将全面推开;其他省区也在积极开展试点、深入调研,进行前期准备。全国承包到户的林地约6.6 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
林改破解了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林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充分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推动了生态建设和保护。造林面积成倍增加,盗伐乱伐林木案件和森林火灾大幅度减少。二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有效地发挥了林地资源的潜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对林业敢于投入,产出效益显著增加。
二、目前林权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国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或明显或隐藏地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林权流转中出现的山林倒卖、炒卖问题
林权改革的一个基本设计要求是把本村的集体林权在本村之内公开进行拍卖,让所有的村民都有机会参与投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来自非村农身份的投机者,包括不少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却以自己的方式“购买”了大片林权。事实上,即使有的村按照规定举行公开的招投标,但是由于普通农民严重缺乏资金,他们在招投标中根本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外部投标人进行竞标,而后者很容易通过提高价码获得林权,然后再转手高价卖出,从中攫取高额利润。由于很多农民对于林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他们中有的人能够竞标到少部分林权,但往往又以相对低得多的价格出让。
2.关于林权证抵押贷款的问题
目前有些省市的林权贷款发展速度惊人,以福建的永安市为例,2004年年初,该市在银行的支持下,首次试点发放林权证贷款100万元,首开林权抵押贷款的先河。接着,国家开发银行与福建省林业厅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当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永安市政府签订了1.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委托信用合作联社开办林权证贷款业务。在此之后,福建其他地区也相继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到2005年9月,福建涉及森林资源担保的贷款金额已达22.53亿元,其中以林权证抵押贷款4.5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和其他短期贷款不同,由于林木本身的生长周期长,这就决定了其中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如果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必然会增加制度变迁的风险。如前述的A乡就表明,这种贷款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在林权改革的市场化操作中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政府放开林权抵押信贷业务,则可能为某些人筹措资金大开方便之门,助长林地进一步向某些“林主”集中,使林地“兼并”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广大的农民则可能完全失去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林权。
3.林业税费存在的问题
林业税费负担一直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家陆续取消了森林资源补偿费、林业建设保护费,2005年又取消了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林业税费负担有所减轻,这标志着我国林业税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林农的税费负担仍然较重。目前,林业税费已经大大减少了,但目前仍占26%,减少林业税费仍有较大的空间,林业部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6 ]其次,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林业经费使用不规范。林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本应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资助和扶持。但长期以来,林业系统得不到财政足额拨款,经费不足,只好挤占、挪用育林款,严重违背了设立征收育林费的初衷。尽管近年来随着“工业反哺林业”政策的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减免林业税费,但过去国家对税收减免常常是非营林因素考虑较多、任意性较大、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不够。目前,林业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我国林业税费存在种类多、征收环节多、重复征收、税负不公、使用不当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来维持正常的营林费用支出,显得尤为必要。4.农民收入低, 林业投融资不健全, 林业发展存在资金困难
林权改革之后,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尚不发达,农民收入有限,耕山务林面临着不少财政困难。不少农户在承包林地时都已经花费不少,但是许多荒山或者林地需要开发、管理,才能获得收益。据了解,意杨是一种在湖北阳新县洋港普遍种植的速生树木。但是每棵树苗高达1.5 元, 劈山、整地、挖穴每亩保守估计要380 元,这只是种树的开始,种植之后的管护也需要花钱,如果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回笼,更是要加大投入。虽然湖北省林业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于2007 年6 月14 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性意见》(鄂林改〔2007〕188 号),但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而目前林业贷款利息较高、贷款金额过低、林业保险面较窄等问题还是严重制约着林业投融资的发展,许多商业银行并不“买账”。目前有些地方即使能够用林权证抵押获得贷款,也是数额有限,手续繁杂。
5.地区差异, 致使改革进度不统一
从全国来看,由于自然和历史、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地林地生产力、林业经营效益、林农对山地依赖性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何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改革措施和办法,确实有不少难度。比如在青海省,农民对林改的预期收益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土地瘠薄,林地生产率很低,造林树种单一,生产周期长,成林难度大,经营成本高,林地经营给林农带来的直接收益十分有限。许多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经营林业。此外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在没有国家专项资金的前提下,很难开展此项工作。虽然2007 年底财政部对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林改的省份进行了专项补助,全国共计15.85 亿元,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三、中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方向预测
1.因时因地制宜
2009年 7月7日至8日,第十一次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副主任苏明就林业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作专题报告,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林业发展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一是认真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建设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国际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向更丰富、更宏观和更深层次发展。二是措施更加具体可行。牢固树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到“一个重视、两个坚持、三个加强、四个落实”,即经营外资合作项目要领导重视,坚持以我为主和探索创新,加强项目管理、经验推广和宣传发动,落实工作机构、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三是加强纵向横向沟通协调。处理好与计划、财政和项目执行单位关系,高质量、高水准推进项目实施。四是深层次探索研究项目建设模式。通过实施外资项目,在实践中总结、吸纳、升华国外先进理念,研究完善营造林模式,并逐渐推广。
2.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林业改革发展大局
201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到国家林业局就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研。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林业改革发展大局,加强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何勇对国家林业局在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林业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开展工作,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同时,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反腐倡廉工作与林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
3.传播绿色理念 促进绿色发展
2011年 12月3日,主题为“绿色增长
绿色责任”的第四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广西钦州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在致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一直致力于传播绿色理念,促进绿色发展,为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探讨绿色话题搭建了很好的公益平台。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李育材出席论坛并致辞。李育材指出,要通过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推动绿色增长,担负绿色责任;要继续努力,使绿色观念广泛深入人心,绿色事业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 1 ]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M ],北京:国家林业出版社,2005.[ 2 ] 蔡小伟、赵鹏.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福建推行林权制度改革[N ],人民日报,200612.[ 3 ] 邓惠珍.在全省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Z],广东省林业网(http: / /
[ 7 ] 国家林业局http://
第二篇: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作业论文
论文总成绩: 分 其中:提出问题:(分)
分析问题:(分)观点结论:(分)论文规范:(分)
论文题目:从土豆滞销探讨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问题
目录
一、问题背景„„„„„„„„„„„„„„„„„„„„„„„„„„3
二、土豆滞销原因的经济学解释„„„„„„„„„„„„„„„„„„3
三、土豆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分析„„„„„„„„„„„„„„„„„4
四、对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稳定的市场价格机制的相关探讨„„„4
参考文献„„„„„„„„„„„„„„„„„„„„„„„„„„„5
一、问题背景
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在今年10月17日播出了一部《小土豆,大问题!》的节目,引起人们对北方土豆严重滞销的关注。
北方土豆的大丰收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喜悦,随着温度开始大幅下降,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很多地方的土豆滞销令农民和当地政府心急如焚。
由于去年土豆卖到八毛多一斤,今年很多农民都抢着种土豆。内蒙古达茂旗是全国重要的土豆产地。今年全旗土豆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6万亩,近70%的地都种的是土豆,再加上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今年达茂旗的土豆产量预计在12亿斤左右。据了解,今年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土豆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土豆产量激增带来的是价格不断走低。与2月份相比,10月份全国土豆价格下降35.3%。即使这样,很多经销商仍不敢收购土豆,农民空有土豆却卖不出去。这真是“谷贱伤农”的真实写照。
二、土豆滞销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土豆滞销的现象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土豆获得大丰收农民的收入却减少,甚至要赔本?
如果从供给法则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则很容易理解。图(1)大致为土豆的供应和需求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土豆数量,纵坐标表示土豆价格,两条斜率为正的曲线是土豆供给曲线,另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是土豆的需求曲线,两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价格和需求量。土豆属于农产品,其短期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即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比较小。换句话说,即使土豆价格下降很多,但市场对土豆的需求增加的并不多。所以其需求曲线比较陡。由于今年土豆种植面积扩大,加上土豆大丰收。土豆产量激增。导致土豆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和需求量发生变化。又因为土豆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供给曲线的移动将更多地反映在价格的变动上,而不是数量的变化上。即土豆价格大幅下降,需求量却增加的不多。
图(2)反映了土豆过剩的原因。其中p1是现行价格,p*是均衡价格。在现行价格下农民愿意出售土豆,但他们不能卖出他们想出售的数量。市场存在土豆数量为Qd-Qs的过剩。这也就是为什么土豆滞销,农民卖不出土豆。
图(1)
图(2)
三、土豆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分析
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土豆淀粉专业委员会会长周庆锋说,去年全国土豆总产量不足五千万吨,而今年全国总产量预计将超过七千万吨。土豆产量的剧增导致了土豆大量滞销。近年来,多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产品价格过低会伤害农民,价格过高则会伤害消费者。那么这种价格的剧烈波动的原因何在?
1、市场信息不对称 造成价格大起大落
一些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关键是没有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农民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影响决策。如今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已与国际市场联动,情况复杂,基层干部和农民根本把握不住。实际上,农民是靠着“去年价格”指导今年生产,总跟不上趟。
2、政府大力推广土豆标准化种植 产销不平衡
近年来,内蒙古多地通过基地示范、农户劳动,在农户中大力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从而使马铃薯成为农民挣钱的主导产业。农民的产量是提高了,但是政府却未为农民找好销路。原有的销路无法消化掉多出来的产量。
3、游资炒作、农民盲目跟风种植 导致土豆产量巨增
土豆价格上涨之后,内蒙古的土豆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在土豆产量巨增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因素就是游资作崇。2010年年初起,不少游资开始纷纷介入土豆种植,内蒙古等主要土豆产区出现了大量外来客商,土豆价格一度延续涨势。游资炒作之后,部分炒客在赚取高额利润后,马上撤离了土豆市场。而去年的观望者今年才在炒客撤离后盲目跟风种植土豆。目前耕种的基本是农民和大型种植户,并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4、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农民承担的风险过高
政府推广土豆规模化生产,很多农民只种土豆,忽视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收入过度依赖土豆。这样风险很高,一旦土豆价格走低,农民必然蒙受巨大损失,生产积极性受挫。不排除来年土豆种植面积急剧减少,价格又回到高位。
5、政府决策失误,忽视市场规律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顾市场,错误引导农民。比如乌兰察布盟希望打造马铃薯之都,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多种土豆,给农民良种补贴。这种补贴可能会适得其反。农民们都跟着种土豆,必然引起土豆市场的大起大落。
6、物流等各项成本提高,土豆售价仍然不低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物流成本、人员成本、摊位费、管理费、不合理的税收、违规收费等越来越高。卖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并没有因为土豆产量扩大而降低。影响了土豆的销售。
四、对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稳定的市场价格机制的相关探讨
那么如何破解土豆价格大起大落,稳定市场价格,让农民卖个好价钱呢?
1、国家需要对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公司化。通过公司这种方式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否则,靠农民单个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盲人摸象。
2、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政府应该做好种植信息的调查,统计,分析,决策工作。现在农业统计是事后统计,如果能将一年内各地
想种多少亩等信息进行汇总,便能为农民的决策提供依据。
3、国家应该降低对农业物流等方面的歧视性税收,依法查处违规收费,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一些困难摊贩进行补贴。
4、支持相关食品行业企业,鼓励相关技术革新、食品深加工,提到附加值。帮助农户、食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5、政府应引导农民种植的多样化,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制,培育,规模化种植力度。比如让农民种植一些有前景的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同时还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
6、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
参考文献:
1、央视财经频道《新闻1+1》2011年10月17日版
《小土豆,大问题!》
2、斯蒂格利次
《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第98—102页
3、财经信息网 《国务院: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五项重点任务》
网址:http:///news/35/655845.htm
第三篇:林业经济管理
第一章 我国林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战略
1、试总结我国林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况。
(1)旧中国的林业发展
①我国古代是一个多林的国家。
②从秦汉时代到鸦片战争的漫长封建社会时期,逐渐变成少林国家。
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剧了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掠夺。
④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对我国大部分领土的军事占领,我国林业方面损失十分严重。
(2)社会主义的林业发展
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年):过分重视林业的行政管理,机构重叠,忽视了林业经济规律的特点。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林业(1953~1957年):林业生产发展迅速,但营林业,采运业、林产品加工业、多种经营业的比例已开始失调,集体林区的木材商品生产收到较大破坏。
③严重挫折时期的林业(1958~1976年):中国林业发展走向低谷,并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④恢复、振兴时期的林业(1977年以来):林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和调整,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试分析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经验与问题。
主要成就:
(1)林业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林业产业体系不断壮大。
(3)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4)林业支撑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5)林业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经验:
(1)坚持以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确立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建立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4)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入机制。
(5)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发展。
(6)坚持科教兴林,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问题:生态形势严峻;发展后劲不足;市场发育滞后;所有制结构单一。
3、什么是林业发展战略?试阐述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措施。
林业发展战略是从林业生产的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林业战略目标,总体地研究林业发展过程全局应该采取的方针政策。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以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战略目标:
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
战略重点:
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渠道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战略措施:
抓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政策
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4、什么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有哪些?
要求对森林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综合加以考虑,在满足当代利用不损害后代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森林效益的供需平衡和生态平衡。
内容:
(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
(2)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
(4)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
5、试分析我国林业发展态势及世界林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林业发展态势:
(1)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转变
(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世界林业的发展趋势:
(1)林业产业形态发生变化
(2)林业功能将转换
(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
(4)林业国际化趋势增强
(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
(6)林业日益社会化
第二章 森林资源经济评价
1、名词解释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克拉克理论:土地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减去雇佣劳动的数量乘以市场给定的工资率。
林地资源经济评价:评定林地资源的生产力高低,并根据其生产力和预期林地收益评估林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林价:广义:林价是森林价值的货币表现;狭义:林价是森林活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
外部性理论:指某些经济活动能影响他人的福利,而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买卖。
2、森林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
(1)森林资源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
(2)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森林资源分布广泛
(4)森林资源具有稳定性
(5)森林资源生产能力较强
(6)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显著
3、如何理解森林资源生产经营的排他性?
林地资源有多种用途。但当选择一种用途后,则必须放弃其他用途。由于一项资源在用于某一方面的用途时,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方面,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方面的所得正是因为放弃了用于其他方面的机会而产生的。因此,被放弃的其他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可能产生的收益应当从被选方案及其得到收益的机会成本。或者说,所放弃方案可能产生的收益应当从被选方案所获得的收益中得到补偿。
4、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现行森林资源经济评价的看法。
第三章 林业经营
1、试析我国主要林业经营理论的差异及其与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的异同。
2、试从供求角度分析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的演变。
3、试从产权角度分析不同林业经营形式的优劣。
4、试总结我国林业产权的变化历程。
第四章 林业企业管理基础
1、应掌握的概念
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实体。
个人业主制企业:是指业主个人单独出资兴办,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人以上共同投资和共同经营的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依据《公司法》规定,由股东出资成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林业企业:是指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相关多种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是法律所确认并保护、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企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由企业经营者依照一定的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来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的一系列综合活动。
企业管理原理: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和规范。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司(法人)制企业制度。
2、企业有哪些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企业:盈利性、自主性、风险性、市场性。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清晰;法人制度健全;政企职责分开;经营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
3、林业企业的任务是什么?
(1)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运用企业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积极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量,为社会提供各种林产品或劳务。
(2)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利用林区资源、场地、厂房、设备以及劳动力等优势,引进技术、资金,发展一、二、三产业和多种经济成分,以增加适销产品,满足社会需要。
(3)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改善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讲求经济效益,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积累。
(4)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抓好企业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职工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素质;制订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努力在生产技术方面赶上国内或国外先进水平。
4、含义
(1)系统原理:就是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对管理系统及诸要素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分析,使其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目标。
(2)整分合原理:就是指在企业管理中,把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归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3)反馈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指挥系统发出的指令信息的实施后果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指令信息,或者调整目标,以达到有效的管理。
(4)封闭原理:指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之间应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5)能级原理:是指依据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在实现系统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
(6)弹性原理:是指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都必须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使管理对象系统和各要素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要使管理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
(8)“人本”原理:是指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人的工作作为根本,重视人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效益原理:是指对管理对象系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效益为核心,促进系统中各部分的最佳配合,力争取得最好的效益。
5、企业管理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
性质:是指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是由协作劳动引起的,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创新。
6、林业企业全面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与劳动管理。
第五章 林业企业要素管理
1、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
资金运动:指的是资金的形态变化或位移。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流动资金:流动资产的货币形态称为流动资金。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没有物质实体的,有助于企业长期获得超额收益的资产。
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2、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网络时代,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两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存要素——质的管理,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工作动机有什么影响?
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目标是什么?
内容: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培训和开发;报酬方案;绩效管理;员工关系。
目标:
(1)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员工来实现。
(2)为提高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的业绩,人们应把促进组织的成功当作自己的义务。
(3)与组织业绩紧密相连,具有连贯性的从事方针和制度是企业最有效利用资源和实现商业目标的必要前提。
(4)应牡蛎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方针与企业商业目标之间的匹配与统一。
(5)当企业文化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方针应起支持作用;当其不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方针应能够促使其改变。
(6)创造理想的组织氛围,鼓励个人创造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作风,它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适宜的土壤。
(7)创造灵活的组织体系,反应灵敏,适应性强,进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8)提高员工个人在决定上班时间和职能分工等方面的某种选择性和灵活性。
(9)提供相对完善的工作和组织条件,为员工充分发挥其潜力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支持。
(10)维护和完善员工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5、绩效考评的SMA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现实的)、Time-bound(有时限的)。
6、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方法:民意测验法;共同确定法;配对比较法;要素评定法;情景模拟法。
8、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认为人具有三大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思维属性
(2)经纪人假设
(3)社会人假设
(4)自我现实人假设
(5)复杂人假设
9、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要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10、如何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方式?
(1)精神激励:对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表扬、鼓励和嘉奖,可增强员工的进取精神,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全员的工作积极性。
(2)物质激励:企业在可能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也是必要的。
(3)情感激励:企业的领导对员工的关心和信任,可以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忱和本职工作的责任,强化其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4)目标激励: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开启奋发向上的动力。
(5)惩罚性激励: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11、企业的筹资动机及相应的筹资方式选择。
(1)创建筹资动机:企业的创建,是以充分的资本准备为基本前提的。
(2)扩张筹资动机:是企业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追加对外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筹资动机。
(3)偿债筹资动机:企业为了偿还债务而产生的筹资动机。
12、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是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特点:
(1)固定资产的用途相对稳定;
(2)数量比较稳定;
(3)其价值转移与实物形态变化相分离。
13、固定资产的计价。
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
14、流动资金的特点和内容。
特点:流动性大,占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波动性,数量和需求量都不断变化;容易变现性。
内容:货币资金;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款;短期投资。
15、林木资产的特点。
资产的增值性;形态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林木资产的不可移动性;管理的艰巨性。
16、林地资产及其特点。
林地指国家法律上所确认的用于林业用途的土地,林地的资产属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
特点:
(1)林地资产的共有属性
(2)林地资产的有限性和缺稀性
(3)林地资产的永续利用性
(4)林地资产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
(5)林地用途的多样性
(6)林地报酬(收益)递减现象
17、成本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内容: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
要求: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加强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健全各项基础工作。
18、无形资产的内容。
专利权;专有技术;专营权;场地使用权;商标权;商誉。
19、什么是林业技术?林业技术的特点有哪些?
狭义: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完成某项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广义:是指人类在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操作方法、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
特点:结构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环境的适应性;开发的长期性;应用的分散性。
20、林业企业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林业企业生产设备管理
(2)林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营林生产质量管理(作业设计质量管理;种苗质量管理;造林抚育质量管理;抚育间伐质量管理)
(3)林业企业技术改造
第四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是针对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竣工结算等全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审核、分析、评价,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一.课程论文内容
本课程结业论文要求从专业范畴,针对某一方向或某一项目的招投标方案,制定或设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
1)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
2)项目初步设计方案需要完成的内容
3)项目施工图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
4)工程施工的具体工序安排、技术管理与质量检测、工程造
价管理等内容和方案设计
5)工程结算与竣工结算方案设计
6)工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工程项目选题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时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也可以自己查找相关项目。
二.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要求以文字、图标、框图等形式,详细论述和说明所选项目的设计内容。格式上,以章节分部论述不同层次内容,全文总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
第五篇:林业经济管理[模版]
一,“人本”与管理的释义
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谋利的最主要手段,再加上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剩余,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然是从属于资本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也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知到人对企业生产率以及利润目标的贡献,“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
如今,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现代企业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要以企业中的人即企业员工为本,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同时发现了另外一种“人”,这就是顾客。企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或消费者的需要。可以说,员工是创造科技、运用科技的人,而顾客正是享用这些科技的人。但是,还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和顾客,还包括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求职者、企业所处的社区、企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把企业放到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中考察。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成为企业的精髓,成为企业的灵魂,它才能全方位渗透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之中。
企业中的科技也应该以人为本,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单一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二,人本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四层需求
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内部员工的四层需要:
职员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所谓生理和安全需要,就是所追求的保障职业,防止意外,企业的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都是针对此种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双因素理论来看的话,都是属于保健因素,做到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职工全力以赴地工作,但做不到的话,就一定会使职工不满。后面的几种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以此为基础。
社交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小汤马士·屈臣有这样一段言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要达到利润目标就必须借重优秀的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光有优秀的员工仍是不够的。不管你的员工多么了不起,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与公司隔膜重重,或者他们感到得不到公司公正对待———要使经营突飞猛进简直就难若登天。良好人际关系说来容易,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不忘力行其事,同时要确实知道经理人员是正在和你一起同心齐干的。
尊重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不外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企业对此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没有什么保密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在职员中树立此种信念,企业将无往而不利。在这一需要的驱使下,职工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这一需要。分权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分权给予员工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领域,其基本约束仅仅为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则任由员工去选择,去创造。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坚持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实践自己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把企业战略和每位员工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全局性规划,显然具有长远性特点,同时,企业战略是使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同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保持和加强适应性的过程。因此,又具有适时性和应变性的特点。它应该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相匹配。人才和员工的成长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器是以重视人才而著称的,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经验。该公司内部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也是一所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每年的预算高达10亿美元,每年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多达1万,作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韦尔奇,每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该所讲课一次,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2、进行人才的配置。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这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能力来选拔、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
3、激励手段,让人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从西方管理学百余年的经验中得到了证明。
早期管理者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但到了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管理者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形式也有致命的问题。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是因为中国普遍的收入很低,低水平的生活决定了企业员工们对于收入的重视。
4、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创新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一个。1984年以来,海尔做到平均一天有一个新产品,一天有两项专利,产品已累计拥有42个门类8600个品种。5年前,海尔与日本GK设计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海高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有6个设计分公司和10个信息站,产品设计从最初的单一的冰箱产品发展到所有家电领域,使海尔的海外市场产品实现了本土化设计,即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进行开发设计。创新过程中,人的能量也充分发挥了作用,从而不会受到压制。这对企业和每个人都是必须的。
如今,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类似国籍、文化背景、语言都不相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
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异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2.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文化上要优势互补,先把文化做强做大。再优秀的公司在制度上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管理者再职业化也会带有主观性,不公平的现象无论哪一家公司都绝对存在,员工的抱怨更难以避免。但优秀的公司一般有强大的文化,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公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员工愿为大“家”做出适度的个人让步乃至“牺牲”。文化建设是公司领导层的核心任务。如今,二,健全的完善的制度。诊断此类问题的思路:管理者分配工作任务的程序是否公开、公正?是否向员工解释清楚工作分配的理由?是否考虑了员工的素质和需求特点?是否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给成就欲望强的员工委以重任,给有培养潜力的员工加大工作压力,给有特定专长和兴趣的员工安排对应的工作,并与员工面对面的充分沟通,优秀公司并不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深圳华为公司这样理解:提倡学雷锋,但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一家公司应通过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与优化,确保高绩效者获得高待遇。面对员工抱怨时,请思考一下,公司的薪资制度是否不甚合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制度、程序就是管理者的“利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承担制度建设的责任。
三明白什么是人?他需要什么?文化与制度固然重要,问题是面对既定的文化与制度,管理者做什么与怎么做?管理者最紧要的是,用心做做“人”的文章,可以根据上面所分析的人的四大需求来思考。满足人的需求,就要在公平合理的制度保障下,各尽所能,但也不能一碗水端平。平时工作中,相同岗位的员工拿相同的待遇,却经常性地担负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任务,那些自感负荷大的员工就会感到不公正,由此滋生不满情绪,这时他觉得的付出和需求有了差额。管理者原本是想培养某个关键员工,并已通过沟通示意给该员工。但总的原则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各尽所能,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结束语: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本文分析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人”包括员工、顾客、和企业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四层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把企业战略和每位员工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进行人才配置,采用激励手段,让人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