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时间:2019-05-15 08: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第一篇: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坚持文化自信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2016年12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路甬祥表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要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公平,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

张峰在致辞时指出,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还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柔性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支持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注重工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解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张峰强调,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二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三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对外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展示国家工业新形象。

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探讨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中国创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湖北省黄石市政府等10余名领导、专家与业界领袖,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作了主题发言,研讨新形势下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工业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面向社会正式启动发布了四项重要活动,包括《工业文化系列丛书》首发仪式、“中国工业大百科”青少年科普纪录片拍摄启动仪式、一带一路中国工业形象传播“六个一”工程启动仪式、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成立仪式等。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新闻出版等社会各界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论坛。

第二篇: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黄坤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了全面深刻的巨大成就,发生了具有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日前,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就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的?

黄坤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深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多次研究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党中央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先进代表、中国记协第九次理事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代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您对过去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何总体评价?

黄坤明:五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鲜明有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动书写了人民的实践,热情讴歌了人民的业绩,真切抒发了人民的情怀,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力彰显,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文化繁荣发展成果丰硕。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大量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造力,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记者: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一是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组织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写出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读本(2016年版)》,出版总书记重要讲话单行本50种、论述摘编13种,为人们提供了权威学习读物。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制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心组学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一批重头理论文章、新闻综述、言论评论等,进行全面深入阐释解读。

二是理论宣传普及深入人心。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组织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宣讲,编写出版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活动,浓墨重彩开展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安排部署200多项课题,全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由7家扩容为15家,遴选支持21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资助39家中央和省部级党报党刊。举办“治国理政论坛”系列理论研讨会,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四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央出台专门文件,对加快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资助各类项目2.5万余项,投入近90亿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批遴选25家单位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记者: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全面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氛围愈加浓厚。

一是深入宣传中央大政方针政策,推动全社会思想高度统一、力量更加凝聚。精心组织总书记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出访等场合的现场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讲话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等,组织开展主题宣传。

二是深入宣传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开展“回顾十二

五、展望十三五”主题宣传,组织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宣传。精心组织“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全面生动地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

三是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着力稳定预期、安定人心。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

四是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主流舆论阵地巩固壮大,开办一大批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型媒体,立体多样的传播矩阵已成规模。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网络传播更加规范有序,网络生态更加积极健康。

记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都有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坚持以正确价值导向凝魂聚气、成风化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认知认同不断增强。组织中央地方、网上网下等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创作刊播“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叫响“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二是榜样力量充分彰显。集中宣传罗阳、龚全珍、廖俊波、黄大年等全国重大典型,推出万少华、张楠、高宝来等一批 “时代楷模”。评选表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共116人,推出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道德实践广泛深入。制定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勤劳节俭、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志愿服务、文明旅游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传承家风家教、弘扬优良校风校训、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

四是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有力推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的修订完善之中,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

五是文明创建利民惠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34个、文明村镇1159个、文明单位2242个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300个。

记者: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坤明:五年来,党中央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推动文化艺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一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国文艺骨干和管理干部共13万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单位、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

二是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完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重点文艺门类的扶持政策。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是评价体系导向更加鲜明。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拓展新的文艺评论阵地。贯彻落实《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幅压缩评奖数量。加强对演出活动和从业者的管理引导,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

记者: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坤明:五年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自觉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系统推进。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整理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

二是传统文化精粹得到传承光大。制定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加大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三是传统文化呈现新样式、焕发新活力。摄制播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三季180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记者:文化改革发展都有哪些进展成效?

黄坤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99项,其余5项正按计划推进,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制定出台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新闻单位采编播人事制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70个有关改革文件。加快文化立法步伐,相继出台3部法律和1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制定修订19个行政法规,出台一系列部门规章。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成中央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理顺内外宣体制和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配套文化经济政策。

二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基层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即每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完成“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

三是文化产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3.0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3.48%提高到4.07%。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推动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从21部增长到45部。电视剧生产量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长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总收入从723.5亿元增加到832.3亿元。

记者:这几年国家文化软实力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

黄坤明:党中央把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制定印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部署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整合中央媒体外宣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今年初成功开播,目前开设英、法、西、俄、阿和纪录国际6个频道,在168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强同国外主流媒体和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形成一系列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二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不断拓展。完善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等重点工程。2013年以来“感知中国”累计在22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举办近30场活动;2016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2100多项文化活动。

三是对外文化贸易持续扩大。在国际贸易普遍低迷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千亿规模,2016年达到1142亿美元,图书版权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从2012年的1∶2.1提高到2016年的1∶1.55。一批优秀的中国图书、影视剧走出国门、热销海外。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质性成交2241亿元,比2012年增长56.5%。

第三篇: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四篇:坚持四个统一 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四个统一 建设文化强国

马建辉

2013-01-04 15:43:38来源:《光明日报》2013-01-0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血脉永续,我们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只有精神家园殷实,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有意义和方向感。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坚实而独立的文化根基和鲜明而有尊严的文化形象,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构建。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必须立足实际、遵循规律、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坚持先进与丰富、精神与主体、传承与创新、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先进与丰富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里内在地蕴涵了“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思想。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两个基本体征,一是先进,二是丰富。落后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贫乏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在先进和丰富两个方面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使之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坚持先进和丰富相统一的根本保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坚持先进与丰富相统一的根本要求。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就能使文化产品的人民性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使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这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同时,因为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多样需求,也必然要求文化产品的多样和丰富。“三贴近”原则中的“实际”、“生活”和“群众”都是最丰富和最多样的,贴近他们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丰富性诉求。

在先进与丰富这一对关系中,先进是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更为根本的方面。丰富是在先进指导下的丰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之下的丰富。同时,丰富对于先进又有正向推进作用,丰富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可以为先进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可以说,没有先进性的丰富,不是真正的丰富;同样,缺乏丰富性的先进,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先进。

坚持精神与主体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定的主体条件,需要进行人的人民性素质和公民性素质的建设和培育。文化强国的落脚点是在人民上的,是在人民的精神上的,其着力点应在以文化来立人、强民,通过立人、强民来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精神与主体相统一,使主体成为摆脱动物性的文化主体、摆脱物质性的精神主体,实现赋精神予主体。优秀文化产品是人类灵魂的钟声,它可以加强和推进对主体的心灵建构和精神提升,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激发其自身立人的理想和热情,充分发挥其对于人的建设的重要作用。

坚持精神与主体的统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德教来从精神上化人、育人,使主体统一于精神,或使精神统一于主体,弥合主体与精神之间的裂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培育主体的美德认知能力,使其知真假、晓善恶、识荣辱、辨美丑。要积极培育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社会生活中不乏假以真出、恶以善出、辱以荣出、丑以美出的现象,要引导人们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不以现象遮蔽对本质的认知。其次,应培育主体的美德践行意志,意志源于责任,责任感愈强则意志力愈强,在我们这个时代,美德不仅仅是一种修养、一种教养,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因为美德不仅对于肯定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通过肯定人来肯定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还应营造一种崇尚美德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朝向真善美的时代风尚,实现社会环境要素对人的肯定性精神要素的积极配置。

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一切文化都是当代文化,传承是其基因,创新是其生命。没有传承,文化就没有积淀和底蕴,就会失去历史血脉;没有创新,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跟现实结合,其意义的生长与丰富就会受到阻碍,就会失去时代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建设其传承体系,弘扬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传统和历史语境的前提下,以一种当代视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来关怀和问题意识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挖掘出新意蕴、新向度、新品格,使传统文化在保持精华的基础上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传承是蕴涵创新的传承,也只有蕴涵创新的传承,才能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

统,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造活力着眼于创新,但其内涵也离不开传承,是蕴涵传承的创新。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地跟新时代、新实践、新主体、新需要、新思想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文化创新同科技创新一样,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当代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动机,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要求内在地蕴涵了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辩证法,主张要把文化发展和文化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坚持快速发展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呢?应该说,快速发展,尤其是更多地受市场调节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产业资本的逐利本性,它与经济效益是必然地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有快速发展一般就会有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则不然,它不必然地和快速发展连结在一起,二者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时反而是成反比例的。因此,对于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必须一再强调,反复强调。

坚持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首先要明确只有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快速发展才是良性的、好的快速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从实质看,从长远看,社会效益都是比经济效益更能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既要在快速发展中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划出底线,更要对其做高标准要求。这是我国近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果有的文化生产部门只注重追求发展速度,至于社会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则以不碰触、不突破底线为限,不是向高标准看齐,而是着眼于最低标准,坚守的是道德底线,而非道德高原,这就会使部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始终在底线徘徊。因此,即使发展文化产业,也必须坚持内容为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始终坚守精神高原为荣。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才能真正具有恒久的家园魅力,才能真正聚心、化人、立民、强国,也才能真正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第五篇: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自觉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

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到”,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文化的新崛起和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体现人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全会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政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定不移地把全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八个“着力”。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入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示范区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西部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支持计划等,推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广大文化工作者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下载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