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名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一名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反思:中国的未来可能就败在这上面(分享)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
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
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第二篇: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确实值得一读,这也不愧为一篇好的文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独立的思考问题和批判现实的能力,难得!可惜的是,作者仅仅只是将眼光放在了具体的时间点上,而并没有将目光投放到时间段上,自然他自己也迷惑了,也就无法解决目前这种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这是他的困惑,也是家长、父母的困惑.这实际上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了,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正常结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众他们却不愿意接受,也不能够理解,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如果将我们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的话,事实就相当的清晰、明确了。在小孩子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家长、父母“要我学”,作为学生我们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利,他们只能够被动的听从家长、父母的话,更不幸的是在于他们只能够服从,不能够反对家长、父母,更不能够挑战他们的权威,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即延伸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家长、父母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简单而粗暴的为小孩子做出了最符合家长、父母意愿的选择安排,小孩子他们就已经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人了,比如他们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最重要的质疑精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能力和对权威或者威权进行挑战的敢量与勇气,他们只能够盲目的服从父母经验式的权威或者威权,避免与之对抗,而少吃亏,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是父母、家长手中的一部读书的机器,一个家长、父母自己梦想的玩偶,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读书就不可能成为一种了乐趣,反而成为一种最大的负担。当然我们也应该理解中国家长、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他们却硬生生的剥夺了小孩子自己选择的发展权利,剥夺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剥夺了他们美好的未来,将他们变成一部读书的机器,一部实现他们意志的机器。如何实现“要我学”呢?我们的社会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性管控模式。这就进一步扼杀了小孩子纯洁的童心与天性,可怜!然而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一再的出现,家长、父母却不知道悔改,可悲!
等到小孩子进入到大学之后,他们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要我学”的阶段转到“我要学”的阶段,也就是说小孩子由接受外部强制管理的发展阶段过渡到自我管理的阶段。小孩子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由一个极端发展边到了另一个极端,中间没有任何的过度的阶段,这样的一种社会变迁,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小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摧残。本来已经失去了质疑精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能力和对权威或者威权进行挑战的敢量与勇气的小孩子,在这样的实际面前,他们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理性的选择与判断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来适应这样一种巨变的。他们变得更加的迷惑、迷茫,还有数不清的无助。他们只能够随波逐流,于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在校园里就大量的存在了,这是小孩子的错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存在问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出了问题,才导致我们看到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这实际上再正常不过的结果,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结果,只是这样一种结果在十多年之后,才有机会彻底的表现出来,这样的现实震惊了我们自作主张的家长、父母和整个社会。我们除了震惊之外,就是对小孩子的不是加以指责,将所有的责任强加给小孩子身上,而完全没有将自己当成问题的一部分来看待,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目前结果的罪魁祸首。这又是何其的不幸呢?
目前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整个社会做出思考、检讨和反省。然而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惯性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我们固有的文化,就是要求我们不去挑战权威,顺从权威,于是改变现状就更加的困难。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点,我们其实也很幸运,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社区化的网络时代,这就给我们改变提供了机会,因为社区化的网络时代就直接瓦解了盲目对权威或者对威权的遵从,直接瓦解了强制性的管控模式,让每一个生活在网络社区的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言论、意见或者建立。到底是哪一种文化淘汰、同化哪一种文化呢?社会的发展为为我们做出选择,这样我们的现状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改变。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干部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使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进行管理与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校学生干部团课培训,从中我受益匪浅,并立志成为服务学生的一分子。这次团课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团委的规章制度、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要求以及为人处事的礼仪。
学生干部所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管理工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做干部。在校园中,学生干部所应具备一下的一些基本素质。
一、在政治素质方面,学生干部应当以身立教,为人楷模。要利用作学生干部的机会,培养事业心,明确自己所肩任的重托,并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二、在业务素质方面,首先我们应该学好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同时我们需要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我们工作所应该掌握了解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工作。当然,良好的分析判断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会让我们对自己以及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抉择,以便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学生干部是沟通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充当桥梁的角色。
三、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坚定的意志。
四、集体意识是作为学生干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观点,只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可以将学生干部团结在一起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五、同时我们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观念,服务同学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时也应有民主、开拓、参与的观念,要有校园主人翁的姿态。
而怎样做好学生干部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掌握的。
一、要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作为学生,我们应以学为主兼学多样。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同学们的好榜样,使学生干部群体更具有信服力。作为服务于同学的群体,学生干部必定承担了一份责任。我们应当不相互诿卸责任,不丧失工作热情,不拈轻怕重。在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方面,我们既然选择了做学生干部应当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应多牺牲一些休息娱乐的时间来做好我们的工作,并且坚持不懈。能否把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干部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应树立良好的形象。作为学生干部,我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形象,同时更是整个学生干部群体的形象。我们要使整个学生干部群体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以便协助老师进行管理,就要从个人做起,是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一个学生的规范,使同学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是组织能力。要善于思考规划,学校里的许多大型活动都是
需要我们组织完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如何进行学生工作,如何开展活动做一个全面的思考规划,这样才能有所改进、突破、创新。其次是协调能力。我们作为沟通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良好的协调能力可以使我们和各方面的关系更为融洽。同时更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要注重与人的交流。人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我们作为学生干部 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应主动与人多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影响学生干部交流的因素。要注意自己所交往的人群与所处的环境,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三、社会因素。
四、心理因素。
1.学生干部之间要相互合作、团结,不能相互猜忌;
2.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3.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作为学生干部的主旨是服务学生,切忌高人一等的心态;
4.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沽名钓利。
我们也应注意协调与老师间的关系。要做到多请示、多汇报、主动沟通。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也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更好的学习、工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在见习过后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
第三篇: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观后感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观后感
看了文章《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我自己心中有些不一样的想法。文中作者在大学中经历了种种,凭自己的能力竞争成为了分团委副书记并在半年后辞去了这个职位;大学毕业时还主动放弃了学校的保研名额。工作后,在能力上受到大家的肯定并且即将得到出国任职的机会时,辞职了,而是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任职。作者的思想从“从政为国”到“从商为国”,到最后的“投生到教育中去”,这是作者选择的一条自认为唯一能救这个“缺文化,缺教育,不缺钱”的中国,我认为这也的确是一条对人生极为有意义的路,其意义何在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对于该作者对大学的一味的否定表示不同意。
作者在第一部分说道大学之中,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作者在文中有很多“很多人”、“有的人”等词语,说明在大学之中还是有乐于学习的人的存在,应该说照成大学之中这些不好的风气的存在的原因是那些不愿学习、在大学里混日子的人而不是大学的制度。我认为大学中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成果”是一种对教师的能力的评定,教师有能力了,才能对学生负责。而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学生的教师的行为恰恰证明了这些教师不够资格去教授大学的学生知识。本来这种要求,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因为这种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图省事、没能力的教师的存在才是这种制度之下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作者在文中就提到过很多好的、对学生负责的教授,难道他们就不需要完成“科研成果”?难道他们就不用“评职称”?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之下得出的是不同的结果,为什么?这不是制度的不对,而是在于人。人怎么去对待这个制度,就会得到什么结果。一样是上课,有人逃课,有人在课上睡觉,有人在认真听课;学习好的之中又分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目标的。一样是教学评定,有的教师认真对待,对自己,对学生负责,有的教师为了自己而放弃了学生,同时也放弃了自己;这两种教师,后者的生活会比前者辛苦吧,因为他的能力不足,他的内心要承受这种现实和能力差落。
也许你会说,那这种没资格教书的人为什么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拿那份不属于他的钱?为什么他没有被辞掉?该作者在文中说到好的教师在大学之中被排挤,还说到在大学之中组织活动要听上面领导的吩咐。我想说的是,大学之中没有有意义活动是不行的,这点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照成我们现在所组织的活动对学生没意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上面领导”!是人!而那些被排挤而离开的教师,在我看来,离开是他自己选择的。客观因素是大环境中些有教师的行为让人愤怒,而主观因素则是这些教师看不惯这些行为,认为自己跟他们呆一起就是流俗,然后不顾自己手下带着的一帮学生选择离开。照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人,人心!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中国的大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中国大学的制度,或者说,中国大学的制度并不是中国大学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毕竟它只是一个硬性规定的东西,它能存在下来就说明它是顺应中国的发展的;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在执行这些制度时的态度和行为,态度有没有端正,行为有没有正确按照制度存在的要求去做。比如说文凭这个东西,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是证明一个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就有人利用各种方法去伪造它,还有人削弱了得到它的难度,作者认为它是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的一张纸。可是我认为,这张文凭有没有内容有没有分量是由我们自己的所做所为决定的。作者在大学四年里认真学习了,学到了能力,那么这张文凭就是有分量的,就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但若是那些在大学里混日子的学生,他们手里的文凭自然是无用的。一张文凭有没有意义由人来决定,而不是想作者说的那样,“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
第四篇:武汉大学2009届优秀毕业生名单
附件:
武汉大学2009届优秀毕业生名单
文学院(14人)陈玉凤 陈中源 陶孝芳 罗婧奇 齐晓燕 刘 奎 王学进 朱宏华 龚 玲 童宁宁 黄关垒 徐晓霞 薛艳妮 李 娟
历史学院(8人)薛梦潇 郭 锐 孙新华
哲学学院(11人)王幸华 廖璨璨 丁 刚 陈平卢晓容 蒋 娟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2人)张梦颖
陈丽丽
徐冬一 熊
莺
金
菁
陈晓静 高柳敏
楚
歌
陈莹莹
新闻与传播学院(21人)万文婷
陈若君
徐璇子随雯茜
陈海城
马
超何俊哲
李小勋
王伊妮
艺术系(3人)马 立 卜 实 姜吉峰
信息管理学院(20人)李
列
马浩琴
刘晶晶 张蔓蒂
钱
杨
宋正华 孙婉茹
陈
林
吴文丹
经济与管理学院(83人)周勇
李爱民
孙逸然 李霏斐
彭春城
黄
晶 孟思文
吴尚蔚
刘
治
李 戴 雷 杨 原三娜 禇 雷 张
楠
刘
畅 严笑荷
董海燕 陈
品
张申威
彭巧云
姚四方 孙
欣
吴远定 徐
蓓
赵书影雍维薇
欧阳珊 廖
芬
张德成 石
云
彭鑫瑶
陈家琴 张秀丽
马丹丹 朱欣凤
胡聪慧 1
明朝方 刘雨扬 赵
倩 尹
婷 李冰清
周磊 王
磊
周阳
郭
丹
袁
圆 戴美萱 洪思思 唐 乾 山 姗 袁
茜 梁
红
张静华 燕
山 曾
伟 黄
俊 宋
威 夏龙水 曾
景 刘华春 叶 茹 贾
晓
张玮璇
仇尹盈张
媛 陈文燕 周燕妮 高
见 周依静李柄颉
赖
莹
周锴
孙国良
胡丹琪
周怡
徐
冰
张
伟
韩
笑
陈琼柳
吕
颖
陈荆夷
程
瑶
王
喆
梁友莎
王
刚
李莎莎
许
吉
刘
冰
周靖
武慧敏
唐荣胜
粟林英
朱源飞
汪海群 张海雯
曾晋莹
赵一君
张
燕
刘
妮
魏
琼
李
立
周琳林青蓝
熊晓琴
马
俊
程一民
杨
扬
王
莎
刘
琳
郑建平陈
超
杨
敏
蔡芸芝
尹
亮
潘雅敏
黄碧祺
王
岩
刘文婷陈俊峰
马
悦
陈
雪
吴敬芳
徐丹妮
朱晶晶
张晓磊
吴结飞张
明
朱
蕾
常吉祥
法学院(21人)周艳丽 李振邦 黎 倩 高亚宁 冯坤仑 于 雷 牟 静 宋 爽 刘 敏
社会学系(6人)蒋 说 齐 凡 熊 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6人)郭 跃 李元春 黄英平刘 倩 孙 鑫 章吕静
数学与统计学院(18人)谢大军 谢 玲 席 栋 胡逸婧 禇召辉 李添峰 李 丽 刘 成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3人)任雯廷 汪家柯 汪 强 徐鹏霄 戴书洋 王 琳 吴其乐 李 昕 张金金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18人)李运顺 彭诚诚 曾 尚 武文博 吕志新 帅 亮 吴小珍 李泽勇
高 蔚 马 杰 杨 婷 唐婧婵 刘云海 宿潇鹏 秦 臻 黄珊珊 杨建萍 王 鑫 洪文婷 高海平刘 诗 邓 锦 黄 玮 向雪霜 肖小康 郭 靖 冯美鑫 郭 啸 边丹媚 张 旭 李 俊 蔡政旭 林世贤 徐 黎 2
聂 淼 王浩宇 杭苏红 张传月 沈永东 智 慧 樊鲁斌 谢东峰 郭 严 刘晓兰 李玲娟 程 坤 王恩宇 邵 然 马兰芬 杨雅琳 方盛飞 于 燕 李鸿渐 虞峙峰 师大伟 陈 伟 黄 静 张 喆申 超吴 轩 王中政 雷锦江 王 颖 曾巧玉 田 烨 刘见功 王长城
生命科学学院(19人)孙丹妮 纪怡冰 倪桂英 计山明 赖全荣 孙立伟 杨 光 郭培培 吴 渊 谭 博 刘 瑶 尹荣华 张佳宇 周 历 张博文 朱先桥 张伟伟 余 弦 孙 伟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9人)虞昌彬 李林海 朱丽萍 谢 潇 李文浩 肖 昱 许允波 刘 颖 朱正邦 孙祎雯 杨建顺 余 莲 杨 洋 陈 莹 赖万明 陈文方 田婷婷
药学院(9人)孙仙萍
吴
喆
温荣华 聂神有
水利水电学院(40人)马玉岩 徐 博 陶警圆 王云燕 黄 凯 周 锐 王永翔 薛应科 刘文琨 孙春敏 刘 瑜 杨 迎 薛 超 郑 凯 钱小慧
电气工程学院(29人)胡 微 张前雄 杨 磊 陈开达 江 倩 程志万 崔跃飞 刘鹏飞 杨 帆 徐教珅 杨海华 黄 宇
动力与机械学院(45人)蒲志强 洪明海 王雪竹 林 丹 高 杰 杜 俊 王 健 赵 希 严 婷 赵瑞祥 郑贵荣 李奇龙 陈齐平卢 浩 葛建立 陈 超 陈丽娜 陶宏伟
王维莉 王伶俐 苏燊燊 唐 倩 刘 峰 任 婕 田
园
钟雅珊 陈志鹏 祁小辉 张伯涛 杨 皓 陈正兵 宋雪航 蒋北寒
周小迟 栗 飞 张新荣 曾 正 蒲兵舰 李思晔 刘 斌 丁晓飞 师文海 李 磐 邓 卫 云昭洁 庄洁玉 陈章冰 刘雅婷 史佩珍 邓 黎 董朋鹏 曹丽娟 王一鑫 苏 磊 刘 勇 杨 菲
蒋 雪 何 伟 陈
莹 李宇轩 易 谦 岳 遥 曾思栋 朱祖国 陈 冲 曾 琦 杨跃光 陈 勇 张 佩 陈 乐 冉 青 李 威 马 盟 张南南 杜支凤 李 姗 冯 敏 周建银 陈雨田 闫 霞 陈恩泽 邓海刚 李 昊 裘有斌 邹海华 廖长城 蔡容容 黄一茹 夏 维 杨子江 李
翼 徐 曼丁 刚张 婷 田 甜李 想 朱迟锐 吴开武 史钧杰 贺东京 刘大玲 李文平杜海亮 余 菲
城市设计学院(9人)袁 源 曾斯婕 钟 杰 徐 宁 李明思 田 静 孙 倩 张 曦 任 真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9人)王晓虎 魏 健 张 力 谢 鹏 周平武倩倩 帅昌立 陈 学 马 军 娄泽芳 田 恬 夏巨伟 徐 彬 文国想 钱欢欢 涂望龙 肖 阳 查 旭 刘宇闻 房 潮 方 诚 郝 峰
计算机学院(35人)张圆圆
聂勇伟
丁乙华 张笑盈
王亚军
胡
君 刘
扬
马小艳
陈守明 张通博
吴振湘
寇
鹏 龙成江
崔
征
陈国路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人)王国军 孔祥皓 叶 岚 潘红播 陈梦婷 娄 晨 李 亮 何璋广 刘珠妹
电子信息学院(41人)杨水亲 魏启元 杨 成 夏 宇 杜正平常超杰 孙 宁 胡文莉 詹诗萦 孙梦杰 吴礼华 刘小兵 翁寅侃 牟健平尤 君 刘军伟
国际软件学院(46人)李 恒 李 权 朱 倩 王泽华 张 帆 张麟媛 张 旭 张冰锋 贺 韬 张 宝 姜 娉 王新健
汪平王小翠 张孝春 徐 凡 饶
立
李
萍 徐
珣
胡明昊 刘
哲
秦
阳 许
静
方喆君 汪 蔓 徐 阳 金鼎坚 彭菁菁 厉 剑 张耀广 李 岩 韩高峰 向卓鹏 邓斯铭 杨 亮 柳 青 周清晨 曹 兵 马德琳 范四珍 战凤翔 潘伟平褚舒墨 李 玄 朱小双 李伯韬 秦 韬 4
何 雷 方
博 向冬冬 熊辰炎 方传云 姚 芳 曾晓茹 王 磊 蓝 羽 蒋新新 冯 浩 胡昱希 代 健 周晓燕 杜鹏飞 李 烨 胡 威 任正伟 陈
华 高云翔 刘新文 王晓南 刘一良 朱得糠 郑懋风 丁 建 唐 瑞 程 达 刘学彬 刘保晓 郭鹏光 宛 茹 张佩茹张
文 赵成志 阎
栋 周姚 宋小璐刘雪俊郑 舟 程春霖 毛 骞 吴钟乐 陈 蛟 吴发强 李 雪 胡适涵 李志勇
王安然 毛大春 蒋 焜 程 豪 萧丽娴 沈 阳 薛 飞 李良豪 杜立博 黄 笑 杨景天 邓 双 许川江 黄瀚明
测绘学院(31人)龚子桢 张 旻 田丰瑞 王 磊 朱元彪 李 军 李 勇 刘 佳 王立影 杨 茜 赵文祎 李 明 徐明辉 徐伟民 郑雪芬 张怀相 王维娜 茅 盛 黄 瑾 何 冰 朱巧云 张 星 杨 铭 吴 穹 龚春龙 成 清 龙 强 曾 敏 贺伟光 王 浩 李 莹
印刷与包装系(10人)王功泽 刘 蕾 吴志梅 陆 瑞 刘 钰
第一临床学院(10人)柳林荣 李泽华 高 丽 高 天 崔红营
第二临床学院(12人)欧阳雯 宋志明 曽 灿 熊媛媛 孟 晔 刘平平
护理学院(6人)成 思 吴圆圆 吕嘉敏
公共卫生学院(1人)黄 斌
中国边界研究院(3人)马
喆
秦蓓蓓
张
菡
赵雨燕 高睿遥 汤 怡 张阳阳吴云鹏 刘国兵 周奕融 黄玉琴 王丽英
罗 毅 徐建威王晓兵 邓 鹏 李 蓓 师云波 陈 哲 杨飞宇 江汉强王 璐
第五篇:武汉大学毕业生落户借住证明
借住证明
借住人 ,公民身份号码,现借住在本人(公民身份号码)家中,详细地址为。
证明人(手写签名):
联系方式(手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