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五就业(参考)--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汇报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汇报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王辉
大学生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从最高政府到各个学校都受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也是高度关注。
一、08年和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就业工作的周期是学校的学年周期,不是自然年度,教育部每年在9月1日要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08年情况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07年增加了64万,不包括成人高校自学考试,也不包括网络教育,这些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学校,研究生是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学校的。就业率是稳中有升,保持70%左右;08年的主要工作成效是:情况特殊,冰灾地震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突破;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对地震灾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实施了就业援助,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奥运前期确保了08年毕业生安全离校
1.毕业生规模连年扩大,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04年的毕业生规模是280万,08年是559万,09年是662万,随着毕业生就业规模的增加,就业人数在逐步增加,但是就业率基本稳定。
2.毕业生就业流向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党政机关等的比例在下降,到08年占到1.1%。另外与此相对应的到中小民营企业在明显上升,必须拓宽大学毕业生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就业渠道。
3.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上升,已连续5年实现就业率和就业人数双增长,近几年教育部提出的高职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初见成效。
4.毕业生就业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
从04年到08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传统的就业不存在大学生灵活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全社会的劳动者来说,灵活就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灵活就业也应成为一种就业方式,这种方式虽不应成为主流,但却是一种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者,搞艺术的,搞设计的,当家教,当翻译,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养活自己,有的人说在飘,但也是一种就业形式,北科大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投资意向调查组07对10个省市54所高校5000多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对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作的选择,最多的46%选择从基层做起,逐步奋斗,10%——11%选择继续找工作,参加职业培训。
5.已经落实就业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对全国2万名毕业生的调查,基本满意、比较满意的也较高,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12%。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今天的双向选择是怎样一步步演变 的,是从计划分配的基础演变的。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1951——1984年)
1950年6月22日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公令?》,还没有强制性地对所有学生进行分配,从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里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二)指导性分配阶段(1985-1989年)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重大决策,决定中指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填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毕业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三)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阶段(1989-1993年)
1989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成为当时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
(四)自主择业阶段(1993-2002年)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办?干部”的毕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自主择业的制度,这跟当时的办学体制有关系,98年以前的办学体制是教育部管36所院校,对于中央部门的学校对国防兵工口?人才有非常强烈的需要。如果自主择业,他们可能就不会选择到军工企业和艰苦行业工作。
(五)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指令性计划分配的作用有:
1.有利地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2.对边远地区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去学习 3.对人才的合理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大学生及时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1.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 2.影响了学生学习求知的积极性
3.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使高等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和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活力 4.用人单位吸引和择优录用急需人才
(六)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基本制度(2002年以来)
02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届专科毕业生就业,02年确立了国务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管理体制,02年之前主管大学生就业的部门是国家发改委,之后是劳动人事部,86年后由国家教育部负责,02年后越发感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作,于是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个省成立了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导的协调机构,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框架体系。02年到0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和各部门都发布了一系列文件。02年发布的《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的文件;03年的文件是针对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以及非典起草的文件;04年的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体制,提出以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05年中央下发鼓励毕业生面向自主就业的文件;06年提出了要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发布制度;07年文件提出要强调突出政府的职责,采取救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措施;08年文件提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开展毕业生培训,这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脉络。
政府的政策有国家包到不包,是不是国家不管了呢?还是把学生推向市场,政府就不管了呢?实际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02年更强调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到了07年突出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是把学生推向市场一推了之,政府对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本建立起了以高校为主,社会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主渠道还是在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的三到位和就业信息跨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是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分配到位。高校就业人员的师生比教育部提出是1:500,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经费,要达到学费的1%现在正在建立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78年是16.63万,08年是559万,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
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05年颁布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05年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对西部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打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通道,经胡锦涛同志的批示,人事部、教育部、劳动部等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和初稿,最后由总书记签发。
(二)《意见》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意见》的主要内容有: 1.充分认识到基层的意义
2.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政策障碍 3.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培训、经费、编制等政策 4.采取项目组织的手段鼓励学生到基层 突出特点是:
1.主题更鲜明,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认识更深刻,提高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角度
3.机制更完善,是在市场导向的原则下的毕业生自主就业
4.措施更有力,提出了一些经费上的支持,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 5.更加人性化,考虑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文件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的基本情况较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初见成效 1.毕业生踊跃报名
2.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3.进村进社区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新亮点 4.非公有制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2004-2008年中央、地方各类基层服务与就业项目招募毕业生人数统计,04年整个项目数只有18个,各基层服务项目数量08年有118个。
(四)存在的问题 1.许多基层单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紧张,超编严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接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空间有限,同时基层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某些基层单位用人机制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2.一些政策措施地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协调,进一步作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3.目前的组织引导措施多为1到3年的短期服务项目,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满后的去留和二次就业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应予重视妥善引导
4.教育力度的问题。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学生所学专业到基层用不上,所学非所用,学生的择业观念还存在偏差。
四、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部分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美国、俄罗斯的就业率较高,我们与印度离校时的就业率是25%;我国的就业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就业率统计由三个渠道来做。
1.政府机构:美国是劳动统计局,国家有教育统计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2.中介机构:如美国大学生和雇主协会;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中心 3.高等学校自己在做统计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
国外是以劳工部门为主,教育部门结合。这是国外的管理体制。英国原来是教育部和就业部。95年改为教育就业部。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几经改革:
教育部与就业部合成一个部——教育就业部——教育技能部——分为儿童:学校
1.工作模式:政府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事务,并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作用(如日本、德国等)2.以市场调节为主
3.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三)国外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措施 1.法律手段 德国有专门的劳动法院
2.行政手段 日本出台了全面就业实施计划,刺激就业岗位的产生
3.经济手段 美国的“为美国而娇”,实施到落后地区从教,由政府发给学费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的高校在就业中的作用超过了政府
1.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我国叫就业指导,国外更多强调的是生涯教育,在美国,在中学就业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培养。报考大学时中国考生往往不清楚怎样报自愿,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在美国除中学外,大学有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转专业很容易,学生会到就业指导中心区咨询,一对一的进行指导,课程一般按照年级进行。
2.开展就业咨询和辅导,是预约式的、进行量表测试来帮助分析学生喜欢、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3.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每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设有就业信息网。4.举办招聘活动和提供面试服务,美国大学举行招聘会,一年2到3次。5.就业统计和监测,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率。
6.就业问题研究,有些问题是学校的,有些是区域性的,有些是政策性的,政府担负着研究的责任。(五)国外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 1.校园招聘 2.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3.亲朋好友推荐 4.媒体广告
5.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是个性化的服务,是对所有人的最基本的服务。
6.营利性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工作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支付这笔费用,占的比例不高。
(六)国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占15%到20%,但据了解,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并不多。哥伦比亚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仅占4%,世界各地鼓励大学生就业有优惠制度,如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七)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
欧美国家:高校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所以高校对社会需求非常敏感能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而我国的情况很难办,学校没有完全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八)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动向
1.政府教育部门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国,2008年成立了大学生毕业专向领导机构,美国纽约州成立大学生就业委员会,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2.先实习,后雇佣
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2008年有一个调查,90%的雇主愿意通过实习发现他们满意的员工。我国的情况很难,找一个实习单位很难,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8个不利因素: 1.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 国际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1月28日发表的全球就业机制报告指出09年的失业人口和07年相比要增加180万至30万,如果形势继续恶化,失业人口可能增加1000万。
美国2008年失业人口达到260万人,创二战以来最高水平,预计2009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将达到8.7%.我国的目标是控制在4.6%。
2008年10月以来,世界多家企业纷纷宣布裁员。国内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名为十年开最低增幅。
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出现金融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接业现象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的压力逐步加大。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当充足的大国,与西方大学生不一样,白领当不成还可以当蓝领,但中国的大学生不具有比较优势。
去年10月以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三个变化值得注意:
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幅下降,前9个月平均是90%,到十月份是8%。
二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三季度后用工需求下降了5.5%,今后可能还要增多。三是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受影响较大
(1)地域,涉及东、中、西部地区
(2)行业:金融、证券、外贸、房地产等行业(3)学历层次,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影响较大
(4)用人单位类型:中小民营企业冲击大,但是从08年的就业数据看,中小民营企业能吸纳大学毕业生的30%。
从学校的情况来看,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数量和岗位数量都在减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取消校园招聘会;
2.取消录用已签定的协议的应届毕业生 3.推迟已录用的2008级毕业生的入职时间 4.提高学历要求 5.降低薪水
2.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就业形势的幅面压力,在压力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也出现在非毕业生身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加,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下降,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忧虑极易转变为就业焦虑。
就业敏感性强的活动、区域、人群等易生事端,一些大型招聘活动有形无实。一是金融的招聘单位减少,二是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生就业比东部更困难。
3.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
4.高校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比重持续增加,从04年到07年一直是900万,08年新增就业岗位是1000万,到09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900万,而大学生就占了611万。
5.结构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流向分析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就占了一半。6.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供给解构与社会人才需求解构不相匹配。一级学科:工学就业最高,法学最低(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法学专业。)
二级学科:排在前面的是工学,排在后30位的比较复杂,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7.大学生的能力问题 有过实习经历的都要高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实际上学校也需要反思,大学生自己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其次是社会关系。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分析就业信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政策宣讲和咨询,个性化就业辅导。
8.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低位徘徊,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英国是1.2%。前面谈到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现在谈论如何应对。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12月14日胡锦涛考察了辽宁考察人才市场,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温家宝也就这一问题提出把高校大学的就业问题,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月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会议在历史是第二次。19日国务办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通知》提出七方面政策举措,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基层就业单位的范围要有所扩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国务院从02年提出高校毕业生落户要取消落户限制;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个体经营免收事业性收费,小额贷款达到5万; 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6.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困难家庭学生、录用公务员,)。
国务院将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的职能进行调整。现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教育部门的职责,把战略重点和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创造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上来。一手抓教育培养,一手抓就业指导。
(三)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重要举措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逐一作出决定?
2.全面系统地对2009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推动。3.广泛征集信息 4.挖掘政策潜力
5.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6.强化离校前的实习、实践 7.对于教育领导确保安全、稳定 8.教育引导
(四)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项主要政策 1.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适当扩大工学方面的研究生
2.专业学位允许应届学生报考,正在出台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3.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待岗计划,3直5年制定农村教师岗位新的机制,将来农村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要优先录用待岗计划服务期满的大学毕业生。
4.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每年的11月12日是入伍时期,采取预征的办法,学生离校前征兵部门进入学校进行预征,预征完后,学生先回家庭所在地,到11月份从家庭所在地入伍。
政法院校进行招生体制改革,高职学历的学生免试进入成人本科或者通过一定考核进入普通本科。
5.鼓励高校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学研究,国家到地方的科研项目拿出一部分预算基金,用于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学号:
姓名:郝文静
院系全称:法学院
专业名称:法学
上课时间:周一
上课地点:
交稿日期:20124175858—10节 E105 2014年6月4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毕业生自身因素十分突出。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现状因素自主创业 校企合作学校专业职业教育 国家政策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已十分严峻。“房奴”,“蚁族”等此类新名词已经成为了一脚刚踏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的形象代名词。
2010年数据显示,各高校自身就业率存在差异,综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人是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用人单位及各高校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其中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尤为突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方面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门槛要求也尤为突出,然而大学生自身在校表现并未全面综合自身发展要求去适应相关能力锻炼的环境,因为大学生除了对主修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
之外,课外素质能力拓展也属于其精通的一方面。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据2007届xx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某毕业生表示,他至今仍未找到一份工作的原因是其当初高考志愿录取时被调剂到了这个他不乐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全属表面应付,一直只以大学取得毕业证为在大学四年的期待,对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求职心理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薪”“高职”的就业思想在大部分求职者心中已根生蒂固。但没有基层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就想直奔高阶管理层,这完全违背了职场中的常规运行秩序。如此这般的行事作风更是对职场人员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学校专业职业教育方面
对于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诸类专业教育课程,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合的不到位也或多或少地对高校毕业生在今后职场中的发挥有所负面影响。据xx农业大学2009届动物医学专业某同学表示,在生理解剖实验课上,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以致不能让每位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实践,所谓“熟能生巧”。然而,这种以实验为中心的科学教程缺乏了其特有的内在教学方法,传统的说教式讲学并不会真正让学生亲身体味到学生所修专业与今后职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毕竟,理论不能完全覆盖实践,更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
(三)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政策方面对大学毕业生有着密切关系,就当前律师行业的“律师京籍调整实施方案”,教师职业待遇的稳步提高及2009年全国兽医职业资格认证等国家规定,该类制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着大学毕业生这一批求职者尽早踏上职业道路,并协调各行业的发展模式,优化国家大学生就业结构。
二、调查解决措施
(一)树立学生就业全局观念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好基本专业知识,针对专业与自身兴趣多参与与此有关的课外活动,深入挖掘自我潜能,以至适应各企业的高门槛需要;不求做到专业对口就业,但须以自我选择的责任为主,与兴趣对口,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角色;脚踏实地,夯实基础,落实基层工作,从社会的基层工作中汲取职业经验,坚持正确的从职理念,以工作责任为第一就业要义。
(二)建立学校多元教学模式
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三赢”发展模式来强化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面发展。大力投入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力发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教学介绍工作,采用“多模式”“多角度”的教育教学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制定国家就业鼓励政策
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协调求职者与公司各方面的关系,并以“优民、惠民”的职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者予以定义,鼓励
大学生自主创业,健康就业,例如适当提高某职业领域的工作待遇等。通过详细数据的参考及分析,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这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当前的时代竞争激烈,想要将“房奴”“蚁族”等成为历史,靠的始终是我们大学生自己,不仅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具有承诺性的责任,让自己踏上职场,分享在工作中付出与收获的喜悦。
总而言之,无论在大学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今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在求职路上遇到了多大的麻烦,只要有所付出,你总会有所收获的,更何况,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难题始终是要靠自己解决的,因为同时也意寓着一种责任。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社会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近几年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的介绍,就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应届毕业生占80%,往届毕业生为20%,其中男生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5%,女生所占比例为65%。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根据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往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具体表现为:2010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将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到了22%。同时,今年整个中国内地共有48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由此可见,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 2009年更为严峻。另根据2010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举办的针对6000多名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
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从中似乎预示着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上述统计和调研的数据可能只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就业层面的预估,因为各个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形势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将此作为标准而只能是对现存状况分析的参考,并且作为重要统计数据的一次就业率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因此“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虽然耸人听闻,但是从一定层面上客观地反映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艰巨性。
要解决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综合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种种现象和凸显的问题,并针对此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和合理、辨正的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期望薪资偏高
收入水平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今年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月工资综合指导价位,最高档5727元,中间档1872元,最低档1145元,即大部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月均工资不足2000元。而调查中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
(二)大部分人钟情机关外企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有高达六成多的被调查者即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三)大学生求职过度依赖大城市
大城市,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完备的硬件环境,集中了许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因此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相对的生活成本高昂,竞争异常激烈,有限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同不断增长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大城市依旧情有独衷,容易在求职过程中患上“大城市依赖症”,出现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二线城市用人岗位。
四、采取的建议与意见
(一)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搭建课程的大类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
(二)政府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因该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并切实地落实,建立合理的大学生低保体制,各职业介绍所要为待业大学生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另外,整个社会要积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企业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就业竞争中的“裙带关系”、“人情纽带”、“学府偏好”和性别歧视,以公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应
聘者。与此同时,社会媒体的报道要负责和理性,大众认识要清醒全面。如此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三)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涉世不深、历练不够,自主创业易受挫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参与高校毕业生定向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采取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用人单位应善于成为伯乐,科学用人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规范招聘流程。
(五)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能力,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
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总结
以上是我本人在暑假中通过调查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肤浅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在完成这个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充分的锻炼了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其次,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深刻得认识到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正确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同时,针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地处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年8月5日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次调查的主要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改变做系统的调查,以便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1年7月-8月
三、调查对象:
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
五、调查总结:
(一)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女生就业难度大于男生: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在岗人数与待业人数的比例高于女生,可见女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
2.理工类签约情况好于文科类:
根据调查结果,理工类毕业生以工作人数比例为35%,在岗实习的比例为38%,而文科类学生的工作及实习分别只有24%、12%,都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
3.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个工作: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在岗工作人员当前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为22%,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为34%,没有任何关联的为42%。
4.实践经历、“干部”经历可以增加就业几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工作率为40%,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工作仅有1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工作率为36%,未当过干部的学生工作率只有24%。
5.多数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肯放下身段去从事底薪职业,高强度工作的人数为22%,是工作情况而定的为64%,不肯从事底薪职业的大学生为14%。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
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经验与阅历都有所欠缺,导致一些高新工作岗位无法胜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存在着用人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只要那些有打工经历的待业大学生。(某开公司的亲戚说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而且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可是,当大多数的人都报考这些专业的时候,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5.地区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6.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调查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题目,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进步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很多部分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重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
2.全面进步个人素质,进步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进步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进步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进步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十分为重要,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往、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业观。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认
真看待自己的能力,正确面对就业形势。
六、结束语: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挫折,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二、大学毕业生供给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量和薪酬水平(起薪)取决于大学毕业生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及其两者之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大学毕业生供给是既定的,其就业量和起薪完全决定于需求因素。在长期内,供给是可变的,其就业量和起薪就主要取决于供给因素。下面先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因素。
首先,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其供给总量超过了经济社会的需求总量。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趋于下降的总量性因素。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大学招生规模同经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在1999年以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只有3%左右,基本上属于“精英教育”,同迅速发展的国家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所以,从1999年起,国家决定实施大学“大众化教育”计划,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大学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和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长,超过了经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这必然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出现就业困难。
不仅如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总量的增加,有一部分研究生“放下身段”,进入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之竞争就业岗位。同时,有一批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许多中专毕业生现在成了大学生,也进入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之竞争就业岗位。这两个“挤占”因素,也增加了本科毕业生的供给总量,加剧了大学本科毕业生供求总量的矛盾。
其次,在就业市场达到均衡时,有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大学毕业生(多数是城市独生子女)不接受均衡工资率(起薪),宁可在家里“啃老”。这就形成了“自愿失业”。也有些大学毕业生不满意某些岗位所在的企业、行业、地域或工作条件,有意继续花费时间寻找工作。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62.2%的被调查者称,即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就业。这也是一种“自愿失业”。目前,我国“自愿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底有多少,我们还无法获得确切的数据。但这种现象是可以观察到的。
再次,有些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等,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岗位有空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据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在外企工作。许多外企因物色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报怨。
最后,有些往届大学毕业生不满意既有工作,毅然辞职并再次进入大学毕业生市场,寻找合意岗位。这些往届大学毕业生就成为“磨擦性失业者”。他们的进入,既加剧了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也压低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起薪。
三、结论和建议
(一)稳定大学招生规模
力争大学毕业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总量上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导致当
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首要因素。因此,稳定大学招生规模,适当控制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速度,保持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率与就业岗位增长率相适应,是缓解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正确选择。
(二)改革大学教育模式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在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等方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改革大学教育模式,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适合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势在必行。大学教育要根据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转变就业观念
某些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偏颇,不愿屈就次劳动力市场,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勇于面对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在普通劳动者岗位上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是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增加资本积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同时,要加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总体就业弹性系数。重点是加快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交通、通讯、IT、餐钦、服务等产业发展,扶植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
法政学院 劳动社会保障一班 黄子阳10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