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银行信贷管理的认识
—我国商行信贷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信贷管理便是其中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也尚未建立有效地信贷长效机制,不良贷款的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减少不良资产增量也成了各银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字: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引言
信贷即是信用、借贷,银行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偿还计息为条件的货币借贷,其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亦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而信贷管理也在银行经营管理中也居于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和管理操作等都含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无论从宏观角度,银监会给出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9月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045.1亿元,不良贷款率1.66%;到2010年6月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或是,从一些微观的实例案件,例如:2003年的周正毅事件,刘晓庆、杨斌案件,蔡建忠汽车贷款诈骗案,以及2004年的姚康达住房贷款案等等,可以看到近年来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依然时有发生,并且大多案件涉案人员层次高、涉案金额大,而这些案件恰好反映的便是商业银行业信贷管理问题。(一)不良贷款累积
最近几年,不良贷款和比例呈现“双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信贷业务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等。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不良资产仍是居高不下,尤其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最为庞大。
1、重收益而轻安全
国家财政每年下达的利润指标逐步成为了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与奖金、财务费用挂钩,为了完成利润计划,往往容易忽视贷款安全性问题,更甚者,以牺牲安全性换取效益性。这直接违反了银行稳健运行、规避防范风险的意愿。
2、没有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度和约束制度
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往往会忽视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的漏洞会造成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现象的出现;以及贷款责任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最终无人负责。
3、贷款程序操作漏洞
按照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要求,贷款的程序包括企业申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款发放、贷款归还五个阶段。
近几年,盲目“抢大户”的情况十分普遍,新增贷款总是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这种贷款投向高度集中的情况,短期看来似乎有利于减少不良贷款,但这并没有实现收益与风险最佳匹配的资产组合,其潜在风险远大于别的贷款者,一旦损失,其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出于某些特别原因的考虑,贷款过程中,具备贷款条件的甲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获得贷款,再将其根据转贷协议借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乙方。一旦乙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造成的“三角债”又会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贷款发放以后,忽视对企业用款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没有专职人员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给予有效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只有当贷款无法收回才发现问题,结果失去了转化和控制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良机。
(二)扩张冲动,“重贷轻管”
内部管理制度不到位、信贷扩张冲动,致使“重贷轻管”普遍存在。贷前调查做好了,贷中审查也过关了,贷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贷后跟踪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都与其有十分相关的联系。贷后管理意识的薄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这都暗中形成了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为银行经营决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银行体系内部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不及时准确、信息封闭可信度差,这都增大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带来巨大道德风险。
二、商行信贷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权向上过度聚拢
为了全局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资金的广泛需求出现矛盾。(二)片面“零风险”失人心 目前有许多商行的信贷经营中,存在过度的“零风险”经营行为,零风险最优吗?如果仅仅从安全性来说,毋庸置疑,“零风险”确实是控制信贷风险的最优状态。但是,效益最大化才是银行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可能脱离风险,自然,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是绝对的“零风险”,只能是相对的低风险。我们只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机制去降险、控险和防险,但绝不可能做到绝险。如今,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不仅可能使信贷人员缺乏积极性,银行“惧贷”;同时,“零风险”致使的贷款条件严格也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
(三)重“大”轻“小”
商行现在存在一种比较盲目的跟进状态——银行往往愿意给规模较大,资金比较宽裕的企业贷款,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许多商行也会因为别的银行的抢“贷”行为而对此忽略不计。可是,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近年来一批上市公司摘牌退市,诸多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黯然倒闭,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我国的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的冲击不小,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更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四)关联担保、互保,弱化第二还款来源有效性
现在企业贷款普遍存在关联担保问题,即使是非关联企业,互保现象也不在少数。而对于许多企业的贷款,其抵质押物质量不高,股权、教育收费权、经营权等等的变现困难,都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三、国内对比外,改善商行信贷管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贷款“垒大户”,一味“扎堆”在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少数目标客户上;商行为抢留客源,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放宽贷款条件等诸多违规要求,也为信贷风险创造了便利条件;客户对银行提供信息不实、客户信贷活动不履行相应义务,淡薄的信用文化都会使得商行信贷风险的产生。那么,面对诸多门槛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组织结构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水平制衡的管理方式不同,我国是重视垂直管理的,正是如此,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商行进行过内部结构调整,但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详细有效,没有更加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或部门来进行管理。(二)风险控制意识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采取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而我国商行的工作重心在于风险的化解,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国内银行虽借鉴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并没有有效及时的反映风险。(三)人员管理 国外银行给予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使其避免了贷款审批与发放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商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许多激励措施不到位,一味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并落实到贷款责任制上。于是只能建立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的手段,期望约束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却加大了违规成本。但事实上,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即使是严密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的,近年来的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强化责任约束,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行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商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不断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
[2]何五星.银行风险与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 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5] 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6] 朱强标.论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机制[D].湖南:湖南大学
第二篇:银行信贷管理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原则和关系
答:有三个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安全性既是银行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银行信贷管理中必须摆在第一位的因素,离开了安全,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无从谈起。坚持安全性固然对流动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坚持安全性有可能损失一些盈利的机会,特别是一些有可能附带风险的盈利机会;流动性作为联结资金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不可缺少的手段,既对安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又对盈利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身是一个经营原则的指标,同时又对其他两个指标有重要影响,银行不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安全性将时时受到冲击,实际上盈利性也难以得到保障,但过多的流动性,又会降低盈利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盈利是在安全和流动有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长期维持的。辩证的看,追求绝对安全、充足的流动性和高盈利水平,只能是理论上的极端情况,实际运行则是在三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平衡的实质是在维持安全和流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盈利最大化。
2.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是:a.产权清晰 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与企业间的产权关系通过明确的法律形式予以界定:即出资者拥有企业资产的法律所有权。b.权责明确。c.政企分开d.管理科学。
3.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分析
答:许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分析就集中在5个方面,即所谓的“5C”:品德、资本、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
一、借款人的品德借款人的品德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贷款的意愿,还要具备对贷款使用的负责态度。
二、借款人的能力它是指借款人在借入资金后,凭借自身的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获取利润并偿还贷款的能力。
三、企业的资本资本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反映了借款企业的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资本数量越大,借款人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越大。
四、贷款的担保贷款担保的作用在于为银行贷款提供一种保护,在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处分担保品或向保证人追偿而收回贷款本息,从而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
五、借款人经营的环境条件这是指借款人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
4.票据贴现贷款和一般贷款的区别
答:(1)资金投放的对象不同。普通贷款以借款人为授信对象,贴现以持票人为授信对象,实际上是一种票据买入行为,把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2)在信用关系上的当事人不同。一般贷款的当事人是银行、借款人和担保人,而票据贴现的当事人主要是银行和贴现申请人,但当票据到期不能兑付时,贴现申请人、承兑人、出票人以及若干背书人都负有连带的清偿责任。所以贴现时一种较安全可靠的资金运用。
(3)资金融通的期限不同。一般贷款的期限可以达1年,乃至数年,票据贴现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而且计算期限的方法和依据也不同。
(4)融资的流动性不同。一般贷款发放后,往往都是贷款到期后收回,而票据贴现,可以在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时通过再贴现或转贴现的方式在银行间转让,融资比较灵活。
(5)银行收取利息的时间不同。一般贷款都是以约定的时间收取利息,而票据贴现在贴现时就预先收取了利息。因此,贴现利率一般低于同期普通贷款的利率。
第三篇:银行信贷管理部
银行信贷管理部:
资产负债管理部工作职责
1、负责编制、下达全行的综合业务经营计划;
2、负责按月对全行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负责编制实施全行资金营运计划和非生息资产清降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
4、负责全行资金的管理、调度和调剂以及资金管理制度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制定;
5、负责各支行备付金的管理和考核;
6、负责对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和全行头寸资金的管理;
7、负责结售汇业务中人民币资金的清算;
8、负责传导和执行总、分行利率政策,并制定本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制度;
9、负责本外币信贷计划的实施、调整及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怪;
10、负责本外币存、贷款利率和系统内往来利率的执行和调整,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11、负责支行超权限贷款利率的定价测算、定价审批及对超二级分行权限的贷款利率定价进行申报;
12、负责代理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工作;
13、负贵全行各类统计报表数据的统计、上报和分析、预测,并依法进行统计管理和统计检查;
14、负贵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考评办法,并定期通报各支行的业务考评结果;
15、负贵协调落实银监局、人民银行等有关全行资产负债综合监管事项;
16、负责全行大额现金审批、备案及权限管理;
17、负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8、负责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银行信贷管理复习资料
银行信贷管理
信贷管理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以信用的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存款、金融债券发行、借入资金和自身积累资金。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针对各部门、各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证券投资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管理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的学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创造收益,切入点是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财务收支。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和内容相比具有独立性,两者虽有相联系的一面,更有重要的区别,信贷管理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任然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管理制度——总分行制
信贷资金的来源渠道:
1.各项存款—— 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农业存款、其他存款
2.债券筹资——发行金融债券、卖出回购证券
3.向央行的借款
4.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统称同业往来
5.代理性存款——代理财政存款、委托存款及委托投资基金、代理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基金
信贷资金的运用渠道:
1.各项贷款——短期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
2.债券投资
3.缴存准备金存款
4.存放同业和拆借同业
5.代理业务
6.本外币库存
“存差”现象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银体制,只有一个银行和一种企业,金融资产结构单一,除贷款之外,没有证券工具,外汇储备极少,银行唯一的资产就是贷款在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转向二级体制,实现了货币发行与信贷业务的分立,因此,判断“存差”的性质和经济含义,必须根据银行体制和金融结构的变化,发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存款的基本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银行信贷管理的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安全性是银行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信贷管理必须摆在第一位的因素;流动性作为连结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不可缺少的手段,既对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又
对盈利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盈利性是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实际运行则是在三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维持安全和流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福费廷:指银行对未到期的国际贸易应收账款进行无追索的贴现,也称为买断或包买票据,即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承兑的、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信贷管理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拥有方为了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各种交易方式通常会使另一方利益受到侵害,这就是理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逐步退出市场,而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贷款的展期:银行发放贷款一般不得展期,借款人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只能展期一次。短期贷款的展期不能超过原定期限;中期贷款的展期不得超过原定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的展期不得超过三年。
银行贷款的道德风险:在签订协议时充分信息对称,但协议签订后,由于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或者在投资获利后不按时归还本息等,违反合约而产生的风险。
授权管理:在实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为提高贷款决策和风险管理效率而在上下级机构、管理者和业务部门等之间通过划分贷款决策者和管理权限而建立的一种委托代理机制。
授信管理:就是为客户提供信用支持,是指为客户提供各种形式的直接金融或融资支持。狭义的授信是为控制信用风险而建立的一种信贷管理制度安排,常见的有统一授信和建立在统一授信基础上的公开授信。
审贷分离:是将贷款的调查、审查和检查分离开来,将审批贷款和发放贷款的当事人区分来,避免贷款人人为提高或降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产生道德风险。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区别
区别:存期——活期存款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入、支取和续存
定期存款存款人只能在预先指定的时间内取款;
灵活性——活期灵活性高,定期灵活性低
利息——活期存款利息很低,定期存款利息相比较多
借款人资信状况分析:
5C——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能力capacity担保collateral环境条件(condition)
5P——个人(personal)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前景(perspective)
5W——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及如何还款(How)。
贷款定价的主要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
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贷款价格的构成:贷款利率、承诺费、补偿余额、隐含价格
贷款定价的因素:资金成本、贷款的风险程度、贷款费用、贷款期限、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借款人的信用及其与银行的关系、补偿存款余额、贷款供求状况。
个人消费贷款的特点:
以分期付款偿还方式为主贷款期限长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低
受它所处的文化传统影响很大经济周期的影响大
银行需要获取个人信用信息与保护个人隐私存在矛盾
个人信用消费者在于银行的信用交易中处于弱者地位
个人消费贷款的竞争主要是服务品质和风险控制的能力的竞争
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因素:
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支付风险、欺诈风险、抵押物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特点:
用于个人住房消费,主要是个人贷款品种
贷款数额大、期限长以住房的产权为抵押,附带其他保障措施 往往通过证券化在二级市场转售政策性较求强
个人助学贷款的特点:
(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院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第二学位学生发放的助学贷款)
社会公益性风险较大银行操作成本较高政府参与
贷款风险:指在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类型: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汇率风险和国家风险
贷款五级分类(标准):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的因素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取极少部分。
五级分类的因素分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财务状况、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银行信贷管理
贷款的担保
抵押担保:是借款人或第三方以一定的财产为手段,用来担保履行债务的贷款方式。
质押担保:是以借款人的动产或权利的移交贷款银行而由贷款银行提供资金的贷款管理方式。
与抵押担保的区别:动产或权利要实现移交或实质性由贷款银行占有。
抵押物的条件:价值相对稳定和变现能力强,不允许存在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抵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特定的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时候,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卖得的价金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
质权:为担保一定债券而成立的物权,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担保的特定财产或权利占有,就其交换价值优先受偿。
区别(是否将转移担保标的物的占有)
可以质押的权利:
一,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
二,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
三,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
可以质押的财产:1.证券类,票据、债券类、存款单、物品证券。2.知识产权上的质权。3.不动产收益权上的质权
抵押物选择:
1.(如果房产)全款的房产 有房产证
2.无任何权属纠纷
3.所有权明确
4.能够快速处理回款
5.有良好的职业 或收入来源证明
6.信誉及资历良好的担保人
进出口贸易信贷主要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出口买方信贷、援外优惠贷款、外国政
府贷款转贷、海外承包工程贷款、境外带料加工贷款等业务。
出口卖方信贷是指在大中型机器设备与成套设备贸易中,为支持出口商对外国进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口技术、设备,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对出口商提供的中长期贷款。
出口买方信贷是为了扩大本国的大型机器设备或成套设备的出口,进出口银行对其认可的国外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以扩大本国设备的出口
个人消费贷款的历史、现状、前景
19C50年代分期付款消费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个人消费信用的开始,之后逐步推广到各个商品领域。中国有着悠久的信用交易历史,发达的公共信用即政府参与的信用交易活动非常发达。但是中国的民间信用,主要是个人消费信用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我国的消费贷款起步于20C80年代,98年以后消费贷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2年末,比97年末增长了61倍。消费贷款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
1.住房贷款是消费贷款的重点2.助学贷款稳步发展3.汽车消费贷款发展适度。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以及存单、国库券质押贷款和信用卡等品种和形式的消费贷款发展较快。从消费贷款发展规律,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消费贷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我国消费贷款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发展,客观上为消费贷款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消费贷款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其次,买方市场的出现,是消费贷款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再次,消费制度改革是消费贷款发展的制度条件。最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优化贷款结构,为消费贷款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与此同时,消费贷款的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明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发展消费贷款的基础性工作。
在个人消费贷款的发展方向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消费信贷发展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是消费贷款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要适度发展汽车消费贷款,认真解决汽车消费贷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力发展助学贷款,重视发展耐用消费品贷款,积极与商家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耐用消费品贷款。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鼓励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
第五篇:银行信贷管理(定稿)
一、选择
1供各种服务便利,满足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2、利率交换:在同种货币间进行的,交易双方始终不交换本金,仅仅交换利息支付款项。
3、央行的货币市场工具: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央行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短期融资券。
4、表外业务的种类:中间业务,创新业务(担保或类似或有负债;承诺类;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表外业务;资产资产证券化的表外业务)。
56、浮动利率:在一定范围内,银行上调1.7倍、农村信用社上调2倍。
7、保证: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债务人履行债务而向债权人所做的一种担保。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8、核心投资比率:核心投资比率4%、总资产核心投资比率不低于8%
910、回购业务:回购协议是一整套渗透到货币市场各个领域的金融工具中的一种。
11、转账结算的原则:钱货两清;维护收付双方正常权益;银行不垫款。
12、存款管理的内容:管理对象不同可分为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银行存款结算管理、银行存款核算的管理。
13、资产负债管理的原理:规模对称、结构对称、目标替代、分散化。
1415、银行的资本:注册资本;股权资本,又叫产权资本、股东产权或所有者权益。
16、银团贷款的管理人:一般情况下牵头行作为管理人,也可以选举产生。
17、贷款展期的期限:短期不能超过原有期限,中长期不超过原来的一半,长期不超过三年。
18、客户经理制:现代商业银行在开拓业务经营中建立的以客户为中心,集推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拓展管理客户于一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
19、信贷资金的管理机制:推行对分支机构等级管理,改进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办法;建立完善的信贷责权利相统一的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完善客户经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信贷监督控制机制,不断提高信贷监督质量;加强银行间业务合作和金融系统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消费贷款的种类:信用卡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其他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旅游、质押)。
21、信用卡的种类: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22、5C23、贷款管理责任制:贷款管理实行行长负责制;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应建立有行长或副行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贷款的审查;建立审贷分离制;建立贷款分级审批制;建立和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离职审计制。
24、存款管理的重点:
25、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存款利率。
26、委托贷款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再贴现: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票据贴现给央行的行为。
2、贷款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金融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的评价。
3、关注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潜在的缺陷,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
4、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为调剂短期资金余缺而相互融通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5、贷款风险:理论上分析,贷款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银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实际情况分析,贷款风险主要指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能按期收回和正常周转,导致资金出现呆滞、呆账和坏账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6、银行信贷管理:泛指各类银行运用各种手段,对信贷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
三、简答,论述
1、“五级分类法”和“一逾两呆法”
损失贷款五个档次。
②“一逾两呆”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状况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
2、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定价考虑影响因素
答:①资金平均成本;②目标收益率;③贷款的风险度;④贷款费用;⑤贷款期限;⑥资金边际成本;⑦补偿存款余额;⑧借款人运用其他筹资方法成本;⑨银行与借款人关系。
3、商业银行要参与银团贷款的原因
答:①分散风险;②降低承担者的资金负担;③中小集团参与国际融资的机会。答:①“五级分类法”不仅适用于贷款,而且包括透支、贴现、押汇、对外担保等其他表内外信贷资产。具体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4、贷款担保的三种方式
答:①提供贷款保证担保,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②抵押担保,是借款人或第三方以一定财产为手段,用来担保履行债务的贷款方式;③质押担保,是以借款人的动产或权利移交贷款银行而有贷款银行提供资金的贷款管理方式。
5、我国短期贷款的特点
答: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小,为短期周转或临时垫付性质。
6、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实施的步骤
答:①查阅信贷档案,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②分析档案资料,审查贷款基本情况;③进行贷款初分和确定分类结果。
7、商业银行的资产负责联合管理思想,应如何运用融资缺口模型加强风险管理
答:㈠基本原理:①规模对称;②结构对称;③目标替代;④分散化
㈡经营管理原则:①流动性;②安全性;③盈利性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指通过分析、监控、调整计划期内商业银行资产和负责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缺口的大小来进行资产负责的综合管理,主要目的是将低商业银行资产负责的市场利率风险。
8、影响存款总量的因素有那些
答:①存款利率: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可以吸纳更多的存款,反之,将会使更多的货币流入市场。
②居民收入:当居民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一定时,可用于储蓄的资金便会增多。
③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
④投资方式: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
9、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持银行的存款量
答:①保持适当的存款利率。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③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