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

时间:2019-05-15 08:2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

第一篇: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

【背景材料】

2013年6月27日,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前,李源潮会见了出席论坛的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苏里南总统鲍特塞,以及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法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外国前政要。“和平论坛”是我国举办的首个非官方高级别安全论坛。本届论坛主题是“世界变革中的国际安全:和平、发展、创新”。历时两天的论坛期间,与会者围绕国际安全趋势、创新与国际安全、国际协作与国际安全、社会发展与国际安全四大议题以及中美安全关系与亚太安全、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防止核扩散及核安全等18个分组议题展开了讨论。论坛主席唐家璇主持开幕式。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历史进步潮流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各国应同心求和平、携手促安全,共同应对面临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举办和平论坛有利于维护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推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积极举办和平论坛,积极发挥在国际和平事务中作用。同时,在本届论坛上,各方围绕“世界变革中的国际安全:和平、发展、创新”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献计献策。这符合时代的潮流,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论坛已经成为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和平理念的一个窗口,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和平发展、共同安全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世界各国既有冲突,又有合作。中国举办和平论坛就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这有利于国家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加强交流合作,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中国无论是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举办和平论坛就是中国人珍视和平的表现。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我国很难避免与一些国家的竞争和冲突,这是曲折性的一面,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与各国的关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世界和平论坛”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起步较晚,但开局良好,前景广阔。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强调,要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安全观念,树立“和平出安全、发展出安全、合作出安全、共赢出安全”的国际安全新理念。这体现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跟踪训练】

本届论坛紧紧围绕国际安全,共同讨论如何通过合作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据此回答1—3题:

1.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必须

①着眼于世界各国共同的国家利益 ②消除国际矛盾,实现和平发展 ③发挥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④尊重和维护他国正当的国家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和平论坛的成功举办

①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②体现了和平的发展趋势加强 ③说明了不同国家的利益根本一致 ④有利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举办和平论坛的意义是

① 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的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③ 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④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与会外国嘉宾也纷纷表达了他们促进安全、寻求和平的理念与主张,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据此回答4—5题:

4.与会各国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表明 A.竞争和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B.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D.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 5.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我国

①积极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积极参与当前的国际竞争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理念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高频词。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议题。据此回答6—7题: 6.中美能否合作的关键因素是

A.两国的共同利益

B.美国不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两国是否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要化解中美矛盾,发展中美关系,美国首先必须

A.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

B.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

C.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

D.平等地与他国进行交往

古往今来,中国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度。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融入血液的内在精神。无论是儒家的“和而不同”,道家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据此回答8—9题: 8“和而不同”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原理

B.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C.辩证否定的原理

D.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9.上述材料说明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B.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追求真理要有一个过程

10“世界和平论坛”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起步较晚,但开局良好、前景广阔。这说明 ①新事物力量是强大的,又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愿望 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③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④新事物的发展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要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安全观念,树立“和平出安全、发展出安全、合作出安全、共赢出安全”的国际安全新理念。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A.积极创新,培养创造性思维

B.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C.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

D.发挥主观能动性 12.树立国际安全新理念,从价值观上表明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13.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演讲时候指出:“中国的外交应当紧紧抓住发展这把解决世界诸多问题的钥匙,更加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协调,不断扩大同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大力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D 6.A 7.C 8.A 9.C 10.D 11.A 12.A

13.(1)主要矛盾原理,要求我们处理问题首先要抓重点和关键。在诸多的国际安全问题中,中国的外交应当紧紧抓住发展这把解决世界诸多问题的钥匙。(2)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面对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凝聚合作力量,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3)事物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和局部的力量。中国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协调,不断扩大同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留住蓝色地球”低碳行在京启动素材

“留住蓝色地球”低碳行在京启动

【背景材料】

2013年6月21日下午,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该项目首期将历时三年,跨越34个省市,联合高端媒体,媒体集团,结合公益微电影等宣传方式,走进企业,走进城市,走进校园,最大范围内发起广泛参与“低碳行动CSR(平安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该项目由国家应对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办,致力于向社会普及低碳知识,宣传低碳发展,提高公众低碳参与意识。美丽中国低碳行联合多家国际组织、国内主管单位及组织及众多主流媒体,搭建了一个向全国及全球公众普及低碳意识、宣传低碳科技、提高低碳发展理念的低碳公众普及教育宣传平台。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开展“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活动,能够调动民众,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留住蓝色地球大联盟中,通过资源互换、整体宣传平台的支持,鼓励低耗能产品生产,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乱象频出,暴露了市场调节的弊端。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调节的弱点。因此,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保监管制度,这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表现。

3.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要让“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走进企业,通过强化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效抑制高能耗的产品生产,避免企业把获取经济效益作为自身追求的唯一目标。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活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政府的职能。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共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我国的国家性质。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3.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当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维护能源资源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越来越多的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出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推进“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有助于倡导和践 1

行生态文明观念,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维护能源资源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有利于改善能源发展环境,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充分尊重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实施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跟踪训练】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极端天气和地球灾难频发。干旱、洪涝、热浪等极端气候灾害频繁出现,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家园环境迫在眉睫。据此回答1—3题:

1.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乱象频出。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B.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是错误的C.把行政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D.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弱点

2.为保护环境,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要把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②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保监管制度 ③取消过多高碳能耗的产品生产与消费 ④加强教育,不断提高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3.“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①可能会制约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③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会给企业发展造成巨大困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为了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民低碳行动意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全国低碳日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据此回答4—6题:

4.此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 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②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③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政府在履行____的职能。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6.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要求政府做到

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立法水平②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府 ③把便民利民落实到国家的各项政策中去 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

7.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2006年至2012年实现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6%,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8亿吨。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我国政府坚持科学执政 ③我国政府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④政府在维护人民的一切利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3年6月17日,全国低碳日启动仪式暨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开幕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拉开了今年全国低碳日系列宣传活动的帷幕。据此回答8—9题:

8.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推进“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9.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国务院设立“全国低碳日”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凡是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留住蓝色之美丽中国低碳行的公益项目,力求向全世界推广“天人合一”的国学思想,倡导人与与自然和谐的使命,践行中国作为低碳大国的诺言及向全球的承诺。据此回答10—12题:

10.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如何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为野生动物留下栖身繁衍之地,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避的重大课题。这告诉 我们

A.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B.人们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

C.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们的活动决定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

11.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给自然喘息的机会,把碧水蓝天白云留给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是因为

A.人类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各种客观物质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D.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12.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应当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共同行动。这说明

①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正确的价值观对改善全球气候具有决定作用 ④人类应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未来三到五年,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将联合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走进城市、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走进企业、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走进校园及社区”等系列公益项目。不仅如此,留住蓝色地球之美丽中国低碳行将陆续推出公益微电影、公益歌曲、城市环保音乐之旅、低碳与气候科普校园行、环保骑行、低碳美丽中国论坛、全球低碳智能产品绿色大赏等活动,从不同纬度,对不同人群进行低碳理念的普及。

(1)分析“美丽中国低碳行”的辩证唯物论依据。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1.D2.B3.D4.A5.D6.B7.A8.A9.C10.C11.B12.A

13.(1).①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美丽中国低碳行”活动关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在正确自然观的指导下,开展“美丽中国低碳行”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③实施中国低碳行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及其各种公益活动,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项工程从城市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各个项目和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要坚持互相配合。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陆续推出各种公益活动,从不同纬度,对不同人群进行低碳理念的普及,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③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美丽中国低碳行大型绿色低碳普及教育推广工程,需要通盘考虑,联合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开展。

第三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素材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做到:(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2、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3、查处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2012年12月6日,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接受组织调查,成为十八大后首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据统计,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万多件,结案63万多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万多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万多人,坚决查处了***、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4、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央站在全局高度,高瞻远瞩,对严格党员标准、丰富党内活动、扩大党内民主、严格工作程序、严肃组织纪律,提高党员质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详实,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强,对于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血肉联系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中国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页,复兴中华必将实现。

5、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6、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7、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2013年1月24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说,这是本届政府最后一份工作报告,我们一定善始善终做好工作,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认真负责地对政府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这些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制度,重大决策都要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当然做得还不够好。大家谈的新情况、新思路和新建议,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启发了我们的思考,对我们做好工作很有帮助。

【模块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央坚决查处了***、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公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要求。

3、政府的职能、原则、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政府工作的这些要求。

4、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体现了这些要求。

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命运的主人。第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的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发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6、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政治制度。

(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必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导向、示范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4、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反对腐败,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知识文化修养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的要求。

5、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我们既要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又要看到反腐倡廉任务仍然艰巨,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不断创新的要求。

7、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8、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要求不断的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广大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主要强调了

A.要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B.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C.要建立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

D.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D解析:在反对腐败中,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体现的是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

机制,D正确。

2.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坚持依法行政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C解析: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单

位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和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

3.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

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会议指出,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一大批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根本上说,这样做是由D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的③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的要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D解析: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是从共产党内部来说的,与多党

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系,②、③不选。

4.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

扬的光辉旗帜。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这体现了

A.政治决定文化

B.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推动民主、法制发展

4.C解析:A、B无关;D观点错误,先进的文化才能推动民主、法制发展;C符合题意。

5.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

作。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B解析: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③说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③不选。

6.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强调,相

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中国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页,复兴中华必将实现。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强调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C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

是矛盾转化的条件,C正确。

第四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素材

热点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

【热点链接】

2013年3月5日至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听取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3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俞正声主持开幕会。大会主要议程是: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等。

以下为中国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摘要:

1、经济增长目标7.5%左右。

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综合权衡,该目标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2、物价总水平目标3.5 %左右。

今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主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且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有1个百分点,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 %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要切实保障主要商品供给,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3、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要深化国企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关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紧研究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

4、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具体到积极财政政策,表现在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支出刚性增加,预计今年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范围;还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5、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今年广义M2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6、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现阶段,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必须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7、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8、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土地制度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

10、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1、人口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2、食品药品安全。

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

2、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3、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

4、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6、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国家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2、我国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及听取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等,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

4、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是人民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是坚持我国的政党制度下的重要会议。

6、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7、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和平发展道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先进、健康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4、文化对人的影响。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文化的继承、交流、借鉴、创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6、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等。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真正的哲学(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体现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要求。

2、物质决定意识和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等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等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6、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道理。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过去五年,我国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过去五年,我国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我们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取缔非法收入

③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C解析: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包括取缔非法收入和强化税收调节等内容,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不选。

2.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化,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有利于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③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D解析:②表达错误,应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材料体现的是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③不选。

3.2013年3月6日新华网消息,翻开今年的预算报告,一个直观感受是前面文字部分变“薄”了,后面图表附录部分变“厚”了。70页的报告,图表占用一半篇幅,另有8页全是名词解释。为了便于代表委员阅读,报告还在正文中插入索引以与附图附表相“链接”。这是为了方便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更好地行使自己的①审议权②表决权

③提案权④质询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A解析:全国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主要行使的是审议权和表决权,今年的预算报告的变化就是为了使人大代表能更好地行使这些权利,A正确。

4.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讲话强调,不断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这表明人民政协是

A.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

B.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D.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机关

4.B解析: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排除A;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所以C表述错误;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并非国家机关,不选D。

5.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下列属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是 ①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②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落后文化

③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改造、剔除腐朽文化

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D解析:②、③表达错误,应为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改造、剔除落后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6.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回首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6.D解析: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和客观的实践来检验,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请你为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我国应怎样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3)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我国应怎样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7、(1)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②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开发有市场前景的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环保产品。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职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2)①我国公民要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②我国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及接受监督,从而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从而更好地领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④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

③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⑤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生态文明作贡献。

第五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素材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

201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指出,全球关注环境与发展,中国正在积极行动。十八大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仍是发展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探索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

3、雾霾天气警示城市发展之忧。

2013年年初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大雾咋就变成了毒气?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三分之一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专家指出,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防治空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本质上是环境自净能力达到临界点的提醒。

4、国务院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

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为切实改变过度使用能源的状况,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提出,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

5、广东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2、公司的经营。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可通过社情民意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民主决策;公民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民主监督。

2、我国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破坏生态文明的犯罪活动;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等。

3、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要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5、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它必将影响个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4、尊重文化多样性。环境保护要尊重多样文明,加强世界各国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新理念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文化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崇尚

创新的精神,必将推动我国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

6、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7、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如都江堰等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也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既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

4、联系的观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把握人与自然整体联系,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5、发展的观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开采资源,并造成环境恶化。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但不可忽视环境保护等次要矛盾的解决。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与生态共荣,体现了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25日,因环境污染问题,福建省漳州市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对二甲苯(P

X)工程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原料调整项目,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责令停止建设。这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中的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D.司法手段

1.C解析: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责令停止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和

管理经济,C正确。

2.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

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做的目的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C.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数量、规模相协调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2.D解析:A不是目的,而是手段;B表达错误,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C项只是讲经济

发展“快”的一面,而未包括“好”的一面。

3.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

调,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这就要求政府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更好地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不断加大保护环境的执法力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B解析: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做到①、②、④的要求,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材料没有直接

小,③不选。

4.2012年11月17日,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800余名出席

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使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这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4.D解析:传统生态文化属于传统思想的范围,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现的是传统思想的继承。

5.自2013年1月4日河北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以来,持续20多天时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

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其中天津、郑州、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济南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一次持续时间长达6天。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是物质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5.D解析:A是规律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是讲人类社会,而材料主要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重度污染有关,与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有关,D正确。

6.2012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

外宾并强调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6.B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的是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B项包含了这一内容,应选;A、C都是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D表达错误。

下载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办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