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

时间:2019-05-14 07:0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

第一篇: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和审议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指出,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又联系到居民消费,许多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动转型,都把医改作为重要抓手。李克强说,医改实践带给我们许多理念和启示,对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其次,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

第三,改革是渐进式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绕着矛盾走。

4、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

2012年11月12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中央政府定的是“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了1000万套,今年开工了700多万套,明年计划开工数量正在研究当中,不会低于500万套,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5、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李克强说,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较过去有更高要求,发达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保障好重大民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经济和民生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搞得好,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搞成“两张皮”,百姓就会缺乏受惠和舒心感,经济发展也会缺动力。政府要顺应这种趋势,加快转变职能,抓项目、上投资等应更多由企业自主决策,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就交给市场,政府则要更加突出依法监管,特别是要加强事关民生的监管,创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这也是考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

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6、2012年我国新增就业创9年新高。

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2012年,全国有25个省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0.2%。

7、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2012年,我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较原定2020年实现的目标提前了8年。

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9693亿元,总支出15502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已达23667亿元。一些人所担心的养老金发放在当前是有保障的。

8、广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深入创建平安广东。

【模块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着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定和落实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抑制房价上涨。这些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3、就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国家必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对生产有能动的反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观念,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

5、提高居民收入的意义:有利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缩小地区间、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政府要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公共安全等,要求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3、.便民利民的政府。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搞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5、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国家重视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抑制房价,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塑造人生。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2、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民生的要求。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要求。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又推动客观实际的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又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千方百计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牵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安全网”。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要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的要求。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的要求。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要求不断地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要求。

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和审议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 ①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 ②既涉及民生又事关发展 ③有利于扩大消费 ④有利于扩大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A 解析: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引导居民扩大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而与“扩大投资”无直接关系,④不选。

2.2013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这一措施 ①关系到民生福祉 ②关系到社会公平③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④关系到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A 解析: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属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属于按劳分配的内容,④无关。3.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时突出强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重要标尺。”整顿食品安全,体现的政府职能是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3.B 解析:整顿食品安全,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多发态势属于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市场监管”职能。

4.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重要作用

④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D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原因。

5.2013年3月1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开始实施。此前涉及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6项国家标准和10项农业行业标准同时废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达2293个,和原有标准比,增加了1400余个。这体现了C A.实践与理论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5.C 解析: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达2293个,和原有标准比,增加了1400余个,体现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我国不断调整食品安全政策(主观),C正确。6.2013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时表示,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D.必须坚持群众群众、群众路线

6.A 解析:B、C与题意无关,不是让广大人民受益的原因;D是怎么办,不是原因;A符合题意。

第二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吴忠民

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汇报的讲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讲题准备分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第二部分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三部分内容是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内容是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内容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左右。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汽车销售场面截止到04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了公车,截止到06年年底国家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7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建设部发言人所宣布的内容,说我们国家现在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在全世界来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社会与经济之间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 重视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说民众对于民生问题越来越看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成为一股重要的历史潮流。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民生问题受到人民的重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如果找原因的话恐怕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项:

第一个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从03年开始我们党首次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接受认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强调的是要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全体人 1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普遍重视以人为本,进一步的要求必然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对民生问题提出迫切要求。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毛泽东时代,可以说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局面。尽管当时的平等有着很多的局限性,但是比以前来说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又多了一条,这就是自由、自主意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的平等竞争,每个人都是自我抉择的自然人,都是一个个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社会对于民众来说,平等和自由的两种意识哪个都没有缺少。一个社会一旦普遍接受了平等和独立意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民众普遍会认为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群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过上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这用的“世俗化”是“世界”的“世”,跟市民的“市俗化”不是一个概念。市民的“市俗化”是一种贬义词,指一个人庸俗、低档、俗不可耐等等。而“世界”的“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意思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成员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来讲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一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看重现实的问题,看重利益的诉求,进一步就会认为人民在当下的世界当中就应该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能把美好的生活放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过去经常谈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谈到美好生活总会加上个限定用语——为了人民“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甘愿献出一切。我们知道每一代人,代与代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他生活的时代当中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焦虑”。大家恐怕有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过于着急,焦虑不安。“社会焦虑”是指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社会焦虑”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焦虑现象,这之后也许有但强度不会这么大,现在人民都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焦虑,这跟毛泽东时代还不一样。

我们只是从社会心理角度比较,而不是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角度比较。在毛泽东时代规则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社会具有高度的控制力,人民的信仰是高度一致,这样一来民众心理普遍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焦虑。而且当时民众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就是遇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跟着毛主席永 远是胜利的。而且不仅是胜利的问题,当时叫做跟着毛主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带领一批农民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那么落后的武器硬是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人打败了,当时人民对毛主席产生一种心理的依赖。跟着毛主席永远是胜利的,看到毛主席挥手前进的图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产生那种踏实、充实的感觉,甚至充满了斗志。所以当时大家不着急,着急什么?再高明能高明过毛主席吗?毛主席手往哪一挥咱们往哪走就行,当时的描述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下是一种什么局面呢?一种什么情景呢?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在狂欢,一个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哪管其他,充满了一种焦虑。我们看到在彩票发行现场,一双双期望着发财的眼神,一种焦虑的神态,这是深圳股市暴跌以后股民们悲痛欲绝、焦虑不安。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跟这个时代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生大幅度的,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太大,让人民的心理难以一下子适应。人民对于自己未来的前景缺少一种可预期性,往往产生一种不可知未来怎么样的心理,这样一来人民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态。再加上人民有强烈的利益驱动,人民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急剧地变动,这一切造成了“社会焦虑”的现象。

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对这个社会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它会促成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其次会加重人民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不满的情绪,本来有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人民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就有可能把本来不严重的问题看得很严重,所以“焦虑现象”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话,我们不指望彻底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缓解可以做到。而缓解“社会焦虑”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底限,让人民对于未来有一个预期。

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来看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时刻关注民生,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时代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章 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内容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先解释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和一个大致的问题。民生这个概念,就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运用的民生概念,跟古代所运用的民生概念不是一回事。现在意 义说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它的范围太大几乎无所不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几乎都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个概念太大。基于这样一个过大的概念,制定政策可能就很难准确、明确、具体了,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用广义上的民生的概念。狭义的角度来讲,对民生概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是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三块,民生问题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限问题。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社会底限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社会救济、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民生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等等,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要有能力、有机会活下去,这涉及到生计的基本来源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充分就业问题,比如说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基本的权益保护问题等等。

民生问题还有第三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这属于高级层面的内容。中国目前如果做这条恐怕能力有限,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层面,很难满足民生第三部分内容的需求,但是作为中长期的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住房公积金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包括每一个农民工,再比如说公办高校大学生应当实行全部的免费教育。这条好像是乌托邦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很困难就能够做到。比如说前苏联几十年以前就到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全部免费教育,当然是公立大学,我们国家现在的财力远远超过几十年以前的前苏联。现在我们国家主要的任务是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中长期的目标,过一段时间再谈,但是预留到我们规划当中,这条很是应该的。

改善民生有个规律,从现实和操作的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前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部分内容基本实现以后,就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第二节 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是民生问题的特点,我们在把握民生问题的时候,在制定相关民生政策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生活消费性,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性投资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比如说公共资金,本来是用于民众公众的,但是分类不一样。用于基础性的一些大型的设施,比方说高速公路、铁路这样的建设,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公共投入。而这部分内容如果过多会挤占改善现实、具体、迫切的当下的民生问题,所以容易让改善民生陷入一种误区,我们在谈民生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指直接生活消费性,与民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迫切的、具体的民生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三个“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字就说明了民生问题应当具有直接社会消费性这样的特征。

民生问题的第二个特点是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有的时候过于投到一些豪华性的城市广场、豪华大剧院、博物馆,也不是说不能,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在满足了基本民生问题以后再投入豪华性投入,它是指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公共资金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求、基本性的保障,比方说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一会我们还会用一些数字来联系谈一下。

民生问题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改善民生有一个特点,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民生政策的制定只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做减法,或者说多用加法慎用减法。任何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问题。当他们得到了一块,比如说得到了公共资金转化为他的日常生活以后,就会把这块资金当作是自己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公共政策制定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试图矫正,把民众已经得到的一块利益让他拿出来,恐怕难度很大,弄不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慎而又慎,尽可能不要出现失误的情况,一旦失误矫正的难度是很大的。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民生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当然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是这样说的,算是一个定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实际上对中国民生问题有一个定位,用了“比较突出”这样的字眼。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说的——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这是对我们国家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一个大致定位。

第一节 民生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我们简单勾划一下,限于时间我们很难详细展开。第一个问题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城市低保县以下的城市居民是2300多万人,农村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也就是1196块钱,这是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来看的话,08年年末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再一个就是就业压力比较突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再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面临着很大的难题,我们应该承认这几年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甚至可以说这几年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看到至少由于两个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在一个时期当中甚至未来的一个时期当中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一个难题是什么呢?我们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欠账太高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共欠账2.5万亿,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我们知道偿还历史的欠账难度是极大的,这是一个难题。

再一个难题是我们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期被忽视,而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了。第四方面的问题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存在明显滞后的状态,另外教育乱收费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学校当然是知名度比较大的中学,曾经收的学费是天价。这些不仅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质量,而且还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几年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国家有大幅度的举措,我们是讲一个时期以来的欠账太多,一下子难以全部偿还清。

第五个问题是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这是很大的样本抽样调查),在我们国家现在有病没有到医院去看的一些患者比例占到患者人数中的49%。将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到医院去了,到医院去的人又有接近30%的该住院不住院了,很多人没钱看病更没钱住院。还有报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药卫生整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的公平性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我们国家现在一直高度注意这个问题了,原因就在于这里,大量的人看不起病,药费那么高,出厂才几块钱经过不同的环节(“以药养医”这样的做法),可能出厂价20块钱的药品就卖到几百块钱,负担都转嫁到患者那里去了。

第六方面的问题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令人担忧。我们国家的劳动者队伍十分庞大,但令人担忧的是称职的、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的比例下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劳资纠纷和冲突。劳资关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就势必会造成许多的社会风险,比如说劳动的工作时间过长,不少工人的工资被拖欠,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对于很多工人包括很多农民工来说缺乏社会保险最基本的一种政策。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我们国家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近年来我们国家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比较高。有一个统计数据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煤炭产量占到全世界的大约35%左右,而矿难死亡的煤矿工人占到了全世界的80%;再比如说我们国家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每年发生的断指案一共是3万起左右,一共断掉手指头4万根。这是劳动关系中的一个表现,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会引发事后的纠纷甚至是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还有一个民生问题就是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比较明显。可以这样说在我们国家现阶段凡是能够显示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在中国社会现在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一种迅速恶化的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是这样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们用国际上通行的4个指标来衡量,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是比较明确的。第一个指标是基尼系数,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偏高。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大约是0.46,而按照大批学者独立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国家的行列了。这是第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第二个指标是城乡差距,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来看恐怕是第一位的,07年是3.33倍,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一些统计学家学者认为如果把农民用于来年生产投入这块扣除,然后再把城市居民各种隐性收入、隐性福利加起来,中国现在实际的城乡差距在5倍到6倍,远远高于世界第一。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差距是1.7倍以内,超过2倍的国家都很少,我们现在不但达到了3.3倍,而且很有可能是5倍到6倍。明显说明我们国家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的,应当引起我们国家各个层面的成员高度关心和关注。

第三个指标是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不用数字来描述,联合国05的人类发展报告有这么几句话比较形象,说中国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的上海市发展水准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中国的贵州省发展的总体水准相当于非洲的加纳,所以差得太远了,就是这样两种反差巨大的现象,在中国大陆同时是大面积存在的,这是第三个指标。第四个指标是富裕群体在社会全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我们说一个数字,现在有调查显示城市当中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其他90%的这种家庭,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全部加起来那些人占所有财富的另外55%。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加起来一块来统一计算的话,有可能10%高收入者占有全部包括城乡财富的50%,而另外90%的城乡居民占社会全部财富的50%,就对半。那一对半是10%占有,这一对半是90%的人所拥有,显然这个差距是过大了。

前面的这些指标说明在30年当中,我们国家就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现象比较明显的国家,这样快的变化是令人担忧的。

第二节 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中国民生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表现,这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行为主体的作用、角色。但是正如0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公共职能没有到位的现象所直接引起的后果,而且比较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作为执政党来说,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必要的公共投入来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常态运转和健康发展。这就引出来一种重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该进行怎样的安排才是公平合理的。世界上凡是改善民生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什么意思呢?一些豪华性的建筑像音乐厅、城市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型体育设施之类的工程,不是不应该举办而是应该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当基本民生问题改善差不多的情况下再去举办,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一倒过来非出问题不可。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短的时间内,我们应当客观地承认国家的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颠倒状况,很不正常。近几年来尽管有明确的好转,但是仍然没有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公共投入的资金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公共投入资金最低的国家之一,几乎是倒数第一。像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三块,我们衡量一下拿出数据来看一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我们不跟它比。我们国家如 果在这方面投入的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证明我们国家有问题了,过早地进入了高福利的国家。问题在于在超过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字——倒数第一,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在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这是我们做专门的资料搜集、对比研究发现的,是倒数第一。不用说低于巴西这样的国家,就是跟印度相比,跟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投入的指标来看的话,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就这么低。

跟世界上很落后的国家比,比如老挝、柬埔寨、阿富汗、莫桑比克大致是一个梯队,这跟我们国家这种大经济指标是极不匹配的。我们国家经济怎么样?按照现行汇率来看是世界第三,但是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看的话,一美元实际购买力可能很难抵得上6个多人民币。从实际购买力来看,我们可以查阅一下世行报告、人类发展报告这样的一些大型数据、大型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经济总量位置是更靠前的。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远远是世界第一了,而与这些经济指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方面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问题确实又很麻烦了,所以我们国家民生问题之所以一个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直接的原因。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或者明显颠倒,第二方面的表现是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例过大,高居世界第一,占GDP的比例的话我们国家每年被浪费掉的公共资金是多少钱呢?最保守的估计以05为例大约是2万亿,天文数字!我们国家每年的城市各级低保政府加起来也不过是一百多亿,这个被浪费的太多了。通过三个部分去浪费掉的,高昂的行政成本、豪华性的城市建设(这是最大的浪费),然后大型的具体的豪华工程、豪华建筑物的建设,这三方面每年吞噬我们国家巨额的公共资金。

我们看几张图片,大家看这个图片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就这么奢华,比国务院、很多总统府、总理府还豪华,投入了二三十亿,这是县级的政府。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县级市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它的风格是按照美国的白宫盖的,比美国的白宫还要大,美国白宫是总统府,我们这是县长府,我们投入这个资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是个街道办事处,我们看这种奢华,类似的建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这种景观。

既然我们国家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明显颠倒了,那么改善民生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很可惜,所以民生问题必然会在一个时期当中,得不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第三部分内容。

第四章 改善民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再来谈第四部分内容,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我们没有经验。我们不是要开脱,我们要承认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是没有经验的,搞市场经济更是没有经验。所以有的时候难免政策跳越幅度比较大一点,像这样一些问题也只能是在发展和改革中予以解决。近年来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开始有了空前的进展。现在的这样一种改善民生的举动和势头,如果再能保持十年,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第一节 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它的目标和任务,十七大报告以及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部署。限于时间,我们很难一一涉及到,这只强调三点,这三点尽管不多,但如果做到的话就会很管用。

第一点我们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是现在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求,也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邓小平思想当中的一条主线。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现在应当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问题,而且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地具备了这个实力。反思我们过去有的时候也是有些缺陷,比如我们当时考虑改革政策出台的时候,民众对于改革政策能不能承受得了?所以一提改革往往就是要承受些什么,我们应该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要换什么角度呢?让老百姓总是不断地得到什么,让老百姓不但承受些什么,而且应该让民众不断地获得一些什么。

民众、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只有做到了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使改革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的誓言,才能从本源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什么呢?还需要我们特别看到的一点,我们国家毕竟是个平均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平均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群众基础都是比较雄厚的,有的时候很容易抬头。所以我们要特别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这就需要我们在强调共享的同时,同时要强调共建。其实这个社会不但是个共享的社会,更是一个共同建设的社会。平均主义以及相关的劫富济贫的观点一旦抬头,就会损害经济的发动机,就会损害社会的活力,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强调共有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共同建设的问题,以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第二点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物质条件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蛋糕不做大的话谈不上分蛋糕的问题。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在谈论现代社会的一些书籍和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这些人总是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性条件。比如说十七大报告是这样说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一定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基础性的东西。

第三点我们现在应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我们改善民生应当遵循两个基本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相辅相成的准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尽力而为。作为一个执政党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对于改善民生必须应该是尽力而为。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有限的财力又决定了改善民生必须是量力而行。根据这样两项准则就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

第二节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十七大报告当中所说的要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义务教育的问题;劳有所得,劳动权益的保护问题;病有所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问题;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可以说如果我们把这5个“有”字的生活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就可以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在于9个字,这就是低水准,水准一开始不要太高,一步步来;广覆盖,把每一个人都包括进来,特别是每一个农民都包括进来;有实效,现在我们国家就财力而言,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跟别的国家做对比,美国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这样的体系的?1935年开始的,英国是是1945年开始,从实际人均收入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35年的美国和45年的英国,从公共财力这个角度来讲更是超过当时的美国、英国许许多多倍。美国、英国在70年以前60年以前就开始这样一个体系的建设,我们现在更有能力把这个事情做好,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建立这样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够做到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去做的问题,只有想去做,这个体系肯定能够很顺利地建立起来。

以上的内容就是改善民生讲题的主要部分,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备战2014】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素材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做到:(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2、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3、查处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2012年12月6日,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接受组织调查,成为十八大后首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据统计,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万多件,结案63万多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万多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万多人,坚决查处了***、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4、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央站在全局高度,高瞻远瞩,对严格党员标准、丰富党内活动、扩大党内民主、严格工作程序、严肃组织纪律,提高党员质量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详实,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强,对于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血肉联系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中国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页,复兴中华必将实现。

5、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6、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7、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2013年1月24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说,这是本届政府最后一份工作报告,我们一定善始善终做好工作,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认真负责地对政府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这些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制度,重大决策都要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当然做得还不够好。大家谈的新情况、新思路和新建议,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启发了我们的思考,对我们做好工作很有帮助。

【模块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央坚决查处了***、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公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要求。

3、政府的职能、原则、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政府工作的这些要求。

4、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体现了这些要求。

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命运的主人。第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的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发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6、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政治制度。

(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必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导向、示范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4、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反对腐败,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知识文化修养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的要求。

5、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我们既要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又要看到反腐倡廉任务仍然艰巨,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了不断创新的要求。

7、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8、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基本矛盾的解决,要求不断的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广大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创新试题】

1.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主要强调了

A.要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B.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C.要建立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

D.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D解析:在反对腐败中,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体现的是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

机制,D正确。

2.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坚持依法行政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C解析: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单

位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和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

3.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

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会议指出,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一大批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根本上说,这样做是由D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的③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的要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D解析: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是从共产党内部来说的,与多党

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系,②、③不选。

4.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

扬的光辉旗帜。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这体现了

A.政治决定文化

B.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推动民主、法制发展

4.C解析:A、B无关;D观点错误,先进的文化才能推动民主、法制发展;C符合题意。

5.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

作。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B解析: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③说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③不选。

6.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强调,相

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中国必将开启崭新的一页,复兴中华必将实现。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强调了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C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党员居安思危、精诚团结、共同奋进”

是矛盾转化的条件,C正确。

第四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保障 民生 社会 建设

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这些新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

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的系统建设。一、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定位

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目标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在党的文件中,最早提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也正是这次全会决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决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沿用了这样的提法。伴随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不仅是定位和目标认识的深化过程,而且是丰富了社会管理的内涵,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境界从格局到体制,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国在社会管理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积极向前推进的态势。我国社会体制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适应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与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创新、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确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来推进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 社会管理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八个新的亮点,这些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同时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突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公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必要条件,是关系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还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体制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意义。因此,加强社会建设,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工夫。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县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个教育阶段,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把教育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保障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强化政府责

任,优化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进一步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自主创业者和自谋职业者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劳动者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搭建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要切实规范分配秩序,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大力规范“灰色收入”,严格调控垄断收入;要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个税调节力度,推进个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要大力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

慢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应该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扩大公众的参与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政府公共管理的途径,还可以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承担者。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公共服务,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自己提供,而是要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样社会组织就可以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

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城乡居民自治组织集自治、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现在,大多数地方社区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已逐步由政府延伸到社区的服务窗口承担起来了,实现了初步的政社分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落实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政府不包办代办。要理顺社区内部治理关系,健全社区自治相关制度,规范决策办事程序,形成新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组织体系。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社区经费来源,结合城区改造、征地拆迁、股权改革等增加社区服务实力,使之切实承担起服务“社会人”的责任。

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

特大安全事故。

第五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研材料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依靠,群团组织是社会协同管理的重要角色,是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最可靠、最可信、最强大的承接载体和执行主体。新形势下,群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探索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手段,是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群团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依靠,在代表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承接载体和执行主体,在表达群体利益、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和培育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并实现社会协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枢纽型重要作用。群团组织如何探索创新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手段,是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对锦江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社会

组织结构框架雏形,取得蓬勃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验,并在全区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但是,社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现有一些制度和社会原因,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与阻碍日益浮现,迫切需要对现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不仅是政府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问题, 更是社会组织自身的诉求。与此同时,随着形势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化发展。锦江在经济发展先走一步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较早暴露,创新社会管理、化解各种矛盾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己经成为现阶段重要的中心工作。

二、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坚持党建带群建为指导、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系特定社会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枢纽作用,主动承接、积极参与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良好格局,为继续保持锦江区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领先优势,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

为促进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必须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加快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构建“枢纽型” 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所谓“枢纽型”管理体系,就是由包括人民团体在内的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组织联合体取代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使之逐步成为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大型联合性组织。这样做,一是可以整合同类社会组织的资源,用“枢纽型”组织的大平台,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把分散在行政部门的社会组织集中起来,通过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培育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政策和资源,使社会组织逐步承担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二是可以成为政府部门连接社会组织的中介桥梁,反映社会组织共同的诉求,形成与政府部门畅通的信息沟通和对话机制。而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这一载体,将党的建设、服务监管等职能加以覆盖和落实;三是有助于机制创新,社会团体不具备行政手段,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是服务、培育和监督,新的工作机制也必将随着新体制的建立逐步形成。

目前,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建立,给我国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模式,在秉承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前提下,锦江区有必要在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方面,借鉴北京模式做一些试点和尝试,其中包括:(1)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临时机构,负责全盘整改工作。(2)参照社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模式,确定一批单位作为首批枢纽型组织进行试点培育,将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组织整合到同一枢纽组织旗下,在全区建立若干个社会组织联合会或区域性联合会,形成社会组织的枢纽型服务管理工作体系。(3)明确一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和有关职能转移项目作为试点,以枢纽型组织为扶持监管通道,用社会公共事务项目,帮助社会组织孵化成长。

(二)创新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

1、创新群团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

(1)进一步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一是坚持把深化“共同约定行动”与加强集体合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结合锦江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较难的实际,根据同行业、同区域职工相同或者相似利益诉求,大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对流动性强的餐饮小型企业“抱团”协商、家政服务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协商、农民工“亦工亦农”最低工资标准协商、以楼宇为单位集体协商等。围绕建立协商主体、履行协商程序等重点环节完成工资集体协商,形成能效仿、可复制、好规范的经验。

二是积极推进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的有效工作机制。按照法律赋予工会的职责和权利,将开展集体协商要约作为工会主动作为、表达职工利益诉求的抓手,进一步推动形成“工会依法主动要约、对出现问题的企业限期整改、劳动监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推动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深入、持续、有效实施。

(2)拓展就业创业平台

大力开展用工需求调查,采集用人需求信息,想方设法挖掘整合空岗资源,及时为下岗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完善职工创业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创业培训、项目、政策、信息动态、创业典型等资讯,为广大职工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持续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援助工程”,探索工会援助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有效工作模式。以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服务平台,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青年创业提供有效融资支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创业带头人提供咨询及技术、网络支持,依托专业团队,开展项目管理评估、创业指导、技术交流、项目孵化、项目推介等系列服务,大力促进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

(3)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机制

加快建设区、街道、社区三级残疾人关爱体系,完善残疾人托养中心,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抓好涉农社区助残工作。深化青少年群体关爱行动,针对进城少年、低保户未成年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深入开展“真情助困”、“爱心课堂”等关爱行动。持续开展春蕾助学活动,完善“春蕾女童”长效帮扶机制。继续抓好“送清凉”、金秋助学活动和“十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多渠道开展“博爱送万家”等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围绕帮助困难家庭、贫困患者、残疾儿童,抓好红标?成都“亮眼工程”、“救急行动”、“贫困先心病、尿毒症”、“嫣然天使行动”等医疗救助活动。

2、创新群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机制

(1)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推动向产业系统以及街道、社区发展。工会组织要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抓好“一平台三机制”(大力建设社区(园区)工会服务站,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机制、社会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全区行业性职代会、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制专项行动等工作,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做好排查和化解工作,把劳动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实现企业发展和劳动者利益共同提升,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权利

持续开展“两普”工作的同时大力宣传企业职工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围绕工资集体协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社会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三方四家”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抓好职工维权工作,积极参与同职工权益、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制定,积极参加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执法检查和清理整顿。强化法律法规意识, 依法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监督检查, 从制度上规范劳动合同、工资增长、安全卫生等做法,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畅通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渠道,有序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更多的民主管理权利。

(3)创新志愿服务新模式

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 不断拓宽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在青年群体中营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创新活动主题,围绕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组织动员志愿者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打造一批有锦江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品牌,进一步扩大锦江志愿者的社会影响。深入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社会网络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涵盖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实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和使用体系。探索建立全区统一的群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育管理、参与发展、服务保障机制。

3、完善群团维权工作机制

(1)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深入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增强青少年的守法和依法自护意识。以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空间为基地,“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连接点,构筑青少年维权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沟通媒介,畅通青少年维权渠道。

(2)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加快《妇女儿童保护法》、《锦江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宣传和实施。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及法律援助站的作用,优化12338维权热线,实现“一个号码找妇联”便捷服务,确保群众对热线接通率、回复率、问题办结率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3)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加大《残疾人保障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法律意识。调动街道残联、社区残协以及各专门协会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与广大残疾人接触面广的优势,结合残疾人维权三级网络建设工作,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整合群团组织资源,开创工作新局面

1、健全群团组织联动的组织机制和领导机制

近年来,锦江区群团基层组织联手互动,相继在和谐社区、扶贫帮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新形势下,群团组织要进一步在探索联动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全区群团组织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相关职能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收集群团组织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建立全区群团组织社会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群团之家”联动共治平台等,形成全区群团组织社会建设工作合力,定期组织群团组织就一些工作的共性问题、重要问题达成共识、共同作为,共同研究解决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统筹推进锦江区社会建设工作。

2、完善群团组织联动维权机制

维护群众权益是群团组织的基本职能,也是群团组织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群团组织构建社会化维权网络,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探索构建集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为一体的维权机制,如完善已有的接访制度、调研通报制度、专报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掌握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呼声和疾苦,加强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向相关部门表达意见和建议,推动党委政府的决策,保证群众有问题能够有地方反映,能够有地方受理,能够有地方解决。坚持关口前移、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依法维权,促进维权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要整合和优化各个群团组织的维权工作网络,形成触角遍及各个群体的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工作机制,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真切切使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搭建群团组织联动宣传平台

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积极配合,联手打造一个宣传平台。利用各种媒体对全区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定期系统介绍全区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情况、特色亮点和典型经验。利用传单、专栏等多种方式扩大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五一”、“五四”和“三八”等传统节日以及禁毒宣传日、法制宣传日、艾滋病宣传日等重要节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典型案件报道,推动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楼宇,加大《工会法》、《劳动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与渗透力,努力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为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法治舆论环境。围绕“城乡互助 群团搭桥”——“爱生活、爱锦江”活动,以开展和谐社区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在社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及教育培训,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广大职工、妇女、青少年儿童提高道德文明素质,争做道德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努力营造争创促和谐、文明展新风的良好氛围。

4、构建合作型的组织网路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空前变革,社会管理的对象、范围、体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新的行业、新的组织、新的群体不断涌现,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受到挑战。这就要求群团组织积极改进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健全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目前改革的重点有六。一是加强群团组织自身的组织服务功能。着力加快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工会和团组织进程,尤其是抓好落户锦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行业性区域性工会联合会组建,构建“全覆盖”的组织网络。加强社区(园区)工会服务站、职工之家、妇女儿童之家、青年之家等阵地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建议针对目前社会构成、职业分布等方面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特点,应在现有的纵向工青妇组织体系基础之上,与各类自下而上的工青妇组织横向构建合作型组织网络,形成以工青妇等枢纽组织为核心的,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平等互助的合作型的组织网络体系,扩大网络覆盖面和工作渗透力。二是探索建立群团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新机制,将各群团组织的职能延伸到社区、院落并集中力量针对特定社区、企业、家庭开展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整合各群团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宣传等活动,将各部门开展的活动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点”,以一个相同主题共同开展,扩大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专业人员、志愿者的作用,在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科研支撑、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建立互动机制,扩大工青妇枢纽型组织的活动范围,把他们发展成为工青妇工作的有效力量。五是不断健全职工维权、帮贫助困、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以增强广大职工、妇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切实扩大群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下载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高考政治 热点时政问题考点挖掘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5篇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合集五篇)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答记者问 2007年10月30日09:22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社会建设问题,请您谈谈......

    浅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民生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

    浅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浅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要: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摘要: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作提纲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订单10-3夏武涛1001031526 摘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