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间:2019-05-14 05:3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篇: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背景资料: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要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们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

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

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落实好农村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

切实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知识精析:

一、关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经济生活知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只有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3)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4)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力的基础,平等就业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5)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财税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7)劳动者必须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自主创业,自谋出路。

2、政治生活知识

(1)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符合我国国家性质;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正是从我国目前的形势出发做出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决策;劳动者也要从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职业或者自主创业。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体现了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道理。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就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就业两个积极性。

(4)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做为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外因;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内因。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

二、关于“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经济生活知识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2、政治生活知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三个代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基本生活,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会严重下降,体现了这些道理。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4)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劳动者既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根据当前实际,今年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体现了这一点;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既要有利生产,又要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相应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具体途径和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关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5)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等措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三、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1、经济生活知识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2)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3)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4)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权利。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建立由有关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体现。

(5)财政具有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央财政投入3 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体现了财政的巨大作用。

2、政治生活知识(1)国家职能。为了保障公众身体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医药购销制度同步改革。这表明我国政府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体现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同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医疗改革,必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3)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部署,体现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积极采取各种改革,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势在必行。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医疗改革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抄、照搬、照用,应结合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历史传统等具体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4)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良性发展。

四、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经济生活知识

(1)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要求,是注重公平的体现,是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2)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政府致力于低收入者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3)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解决住房问题。

(4)房地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产生积极作用。但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直接影响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2、政治生活知识

(1)国务院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重视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的表现,体现了政府是人民利益捍卫者的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关系密切,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着眼整体,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调控好房地产业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4)政府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政府既要具体部署,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创新练习: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回答1~2题。

1.温家宝总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这启示我们

①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②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③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到农村就业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回归到现实,放下架子,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大学生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趋向表明

A.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通畅

B.大学生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C.大学毕业生应该接受职业平等观

D.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素质与能力普遍提高

温家宝总理说,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回答3~4题。

3.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B.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C.政府行使好经济职能

D.政府对医疗卫生要直接管理,保障民生

4.有人认为,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责任全在于政府。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是

A.错误的。把我国政府看成是能包办一切的政府

B.错误的。没有看到政府应该行使的职能

C.正确的。认为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D.正确的。看到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求真务实

2010年2月24日,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引发中毒事件的炼铅企业腾达公司,曾被县市两级环保局几度叫停,但仍继续生产。回答5~6题。

5.嘉禾“血铅事件”的发生表明

① 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等缺陷

②必须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③市场依靠市场规则来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炼铅企业的经营者,你应关注

A.效益创新推动力 B.便宜品种高效益

C.安全知名高品质 D.盈利产量低消耗

7.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如果请你为政府撰写建议书,你的观点可以包括

①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职业培训

③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④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W市政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表明我国政府高度关注民生

③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

④体现了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我国政府重视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A.国家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B.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C.我国经济不发达 D.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10.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涉及民生的内容,比如就业、房价、公共卫生、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要履行好

A.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B.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职能 D.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11.材料一: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材料二: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如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等。

(1)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3)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B

6、C

7、C

8、B

9、B

10、D

11、(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人民利益,要做到执政为民,关注人民的就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必须按照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履行好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抓好关系到人民生计的就业工作;重视解决就业问题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等情况,国家制订了有关的就业政策。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国家完善各项政策和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实现就业的重要措施。

(3)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必须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二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丁守庆

所有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问题。是稳疆兴疆之本。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1、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保障民生对落后地区意义突出。群众的要求更为迫切。

2、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打造“四个认同”需要民生支持。思想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由社会福利、社会意义和社会组织等三个系统所支持。

小平:单纯的思想教育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民生保障。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扩展就业渠道。少数民族一次性就业率20%,全国为70%。

3、是社会和谐的直接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思维、统筹摆布。和谐社会必须最大程度防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人力资本失灵。防止人力资本失灵,是解决不同群体电入差距,防止弱势群众被边缘化。屁股指挥脑子?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贯彻落实

1、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安居是民生之基。2020年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对口援疆的资金用主要用在民生方面。张春贤

2、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始,双语教育也是民生工程。双语教育有利于增强四个认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3、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根本还是解决就业问题。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群体,末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三个群体就业问题。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制度。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贫困地区民生之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三项扶贫重点工作。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能让边远地区同志既守边又守穷。

三、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夯实责任

1、转变观念、更新工作思路。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执政理念、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切实关注平均数字之后的民生实情----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字。

2、切实脚踏实地、追求务实效果。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民生工作的成效既是各级党政执政理念、能力、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各级干部对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

3、切实接受监督,注重群众认可。;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公众认可度作为衡量民生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县级城市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是“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内涵。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基本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人民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1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在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成果更好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可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又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只有群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消费才有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才有持续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体现在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结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群众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及时了解各种民生诉求,继续加大民生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狠下工夫做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这篇大文章。

不断做大民生“蛋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努力筑牢物质基础,同时不断加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现阶段,我省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更要深刻认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联系,既要狠抓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又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大的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努力做大民生“蛋糕”,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进而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积极为富民兴赣大业贡献力量。

切实补齐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各级党委、政府应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时间、下大力气把那些急需办、又有能力办的民生之事办实办好办出实效。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避免“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的状况,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其要时刻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真心关怀、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尽快补齐涉及民生问题的“短板”,不断开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局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实现党的宗旨、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谋发展、搞建设,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从而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实现幸福和公正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民众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未来的几年内仍需多方努力。

其一,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民生的决定性、基础性因素。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迈进,但毕竟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更基于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急需脱贫,而且,整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此外,在全球化的国家竞争中,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即使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还要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只有进一步做大蛋糕,国家的财力才会更加雄厚,也才会有更好的条件、资源和手段去解决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在于富民,增进民众的福祉与自由。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做大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的政策就必须适时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和分配好蛋糕。为此,可从几个方向着手:一是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免征额,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二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国家贫困线标准;三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保网络,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加大劳动参与创造和分配GDP力量;五是就业优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三,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用民主与法治确保公平分配,确保社会正义。温总理在两会前夕与广大网民的在线交流中指出,让人民幸福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显然,这“三心”不单单从经济层面能解决好的,必须厉行民主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立起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人们的各项权利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才可能真正做到“舒心、安心、放心”。

民生大如天,幸福和公正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辉。未来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只要政府以百姓的福祉为自己的责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公正,民众也一定能够实现幸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拓展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目标。

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辩证关系:一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基本途径。二是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三是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是增进社会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四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真正缓解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确立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第一,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民生为本的重要性作过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二,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确立民生为本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体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度,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重视再分配中的效率问题。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五篇:2016两会学习心得(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6两会学习心得——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6年3月5日在京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慈善法草案将上大会审查和审议。而我们百姓最关心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事求是地讲,进入新世纪,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倍,连续超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下更大气力予以保障和改善。2010年,我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一方面,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提高,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持续热议,到个税草起征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的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持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实现。

当下,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保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下载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 (2011年3月23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5.保障改善民生的意义 背景资料:城镇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挥税收职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做好税收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政热点专题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一新2008年4月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