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市场时代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探析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店、微课、微视频、微营销„„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微时代,“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视听样式,以其题材丰富、制作精巧、收视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正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
微电影的发展背景
影视剧高版权费促进微电影发展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网络视频同质化竞争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自制微电影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自制微电影不但成本低,而且能保证网站在运营中享有更多主动权,同时,微电影的灵活性和投资决策的风险都更加可控。
影视设备拍摄技术更新换代是物质基础
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例如《纵身一跃》就是蔡康永用Sumsung Galaxy拍摄出来的。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没有影视技术的进步普及就不可能有微电影,这是微电影制作的最现实的物质基础。
“碎片化”需求是微电影发展的土壤
“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较大,一个人很难能找到大段的时间来阅读名著或者欣赏电影。人们的时间被切碎了,所以叫做“碎片化的时间”。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手机或电脑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
群众化基础促进微电影普及
电影大片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但是微电影却是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能参与的东西。没有大片的投资,却有着大片的抱负,现在的微电影人无不想通过这样一种短小精悍的方式来展示自己不输给任何人的决心,展示一下自己过人的天赋,正是因为在中国怀揣梦想的人太多,所以才造就了微电影的火热,而这种不需要千万元资金,不需要庞大支持团队的电影表现形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文化产业众多的发展形态中,微电影也许是最贴近百姓的一种。
广告营销新阵地的需要
由于“限娱令”、“限广令”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开始转移广告的投放渠道,而发展火热的微电影则成为了广告商们新的选择。另外,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有些浏览器甚至可以直接将这些广告过滤掉。如今,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一方面,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如说《桔子酒店》,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桔子酒店的植入式广告,这个广告让受众看了以后,愿意接受,愿意传播,达到了植入广告的目的。
多地重视微电影发展
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筹措资金促发展
10月27日,中国行业微电影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由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组织发起,50余家中字头协会共同组成。联盟以“联合起来,服务企业”为定位,以“行业微电影”为桥梁,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为各个行业内的企业提供微电影相关个性化服务,是站在行业的高度上在对企业资源的一次深度整合,整合后的联盟打造中国官、产、学、研、资多赢的产业平台,为各协会辖内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品牌推广、影视投资、产业对接等系列服务。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近日与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暨联合扶持小企业业务发展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为协会提供不超过5亿元的授信。
湖北:借力微电影向大电影扩展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颁奖当天,中国电影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挂牌。据了解,武汉市的微电影产业规模庞大,与本届武汉微电影大赛相配套的首届中国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都是力争将武汉打造成能带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市场综合平台,完成从微电影到大电影交易版图的扩充。
广东:微影讲座进高校
微电影讲座即将登陆广东各地高校校园,由中国微电影产业联盟副主席、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家辉主讲,并邀请多位中国著名导演担任讲座嘉宾,目的是为了帮助对微电影充满兴趣的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微电影,并且借此呼吁大学生们关注生活的点滴,聆听心灵之声。讲座内容主要是针对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宣传手段、拍摄手法以及演员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享。
陕西:微电影节目越做越大
2012年10月,陕西卫视开播《华夏微电影》,该节目是国内首档微电影专业品鉴节目。该栏目开播伊始,就制定了中国微电影电视制作播出标准,到目前为止,共推出700多部作品,几乎斩获了中国微电影的各类奖项。今年5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上,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栏目获得2013年度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突出贡献奖”。陕西卫视还将授权北美代表启动《华夏微电影》北美版的运作,致力于将微电影做大。
未来微电影的发展方向
内容:从娱乐性向多样化发展
影视剧主要集中在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武侠片、悬疑片、历史片等,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不仅仅有剧情片、爱情片等娱乐性为主的微电影,另外,微电影在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也在大胆尝试,除此以外,还有法治微电影、旅游微电影、消防微电影、税务微电影、党建微电影、廉政微电影、禁毒微电影等各种行业微电影,从内容上看,微电影从单一的娱乐性向多样化发展。
制作:草根制作向商业化发展
虽然人人可拍微电影,但个人创作的草根微电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没有盈利点,单靠拍微电影没办法养活自己。其次,人手有限,一个人担负起导演、摄像甚至化妆等角色。再次,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困难。
正因为个人的草根微电影制作困难重重,再加上微电影营收方式的改变,未来,越来越多微电影的制作都开始走向商业化,以剧本创意为例,通常电影都是剧本出来以后再寻求赞助,但是主流的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首先找到广告客户,根据客户的要求再进一步解构,进行创意。在制作环节上,微电影与大电影的拍摄是一样的,包括编剧、拍摄、后期剪辑。
播出:从视频网站向台网联动和影院发展 微电影生于视频网站兴于视频网站,因为视频网站零门槛,同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视频网站与微电影成了天作之合。一部《老男孩》,让“筷子兄弟”组合实现了梦想,感动了亿万观众的同时,也为优酷带来了过亿的点击量。
视频网站播出已经是成熟模式,各地区、各制作方对微电影播出也在寻求差异化发展,台网联动是微电影的发展方向的苗头,很多人戏称这是微电影的“逆袭”。在陕西卫视、湖南卫视、青海卫视等电视台上均播出过微电影。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不仅仅播放微电影,还举办一系列的微电影论坛、国际微电影交流、微电影盛典等活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冯作库认为,微电影占原创优势,中国可以和国外合拍微电影,将微电影搬上大荧幕,让大众看到微电影从网络走向大荧幕的发展前景。
第二篇:试论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试论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摘要】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利用新媒体平台(网络)进行传播的电影形式,在近两年备受瞩目,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的特征及优势,以及微电影和广告的关系,来探讨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电影 广告 互动性 连通性 草根性 传播渠道 公益
一、微电影的特征及优势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 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不妨先从其借助的传播媒介入手,微电影的主要传播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具有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具体来说,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特征与微电影的传播特征有紧密联系,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传播形态以及网络传播、社区传播、即时通信传播、博客传播于一体。2微电影可以综合利用这些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开放性主要是指受众的草根性。连通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也就是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二是受众之间的连通性,如网民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互相转发信息,影响程度强大。
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微电影三个基本特征:1.互动性:受众可以在互联网络平台通过微博、博客、空间、主页进行分享和讨论。2.草根性 :由于大部分微电影的创作者是普通百姓。比如筷子兄弟,所以他们想要表达的必定是普通人想要表达的。他们的作品更能引发老百姓的共鸣。在《老男孩》、《青春期》这些影片中,人物所谈的理想、爱情,离我们每个人是那么的近,似乎谁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3.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这是个快餐文化消费时代,受众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单元,紧张、快节奏、碎片化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对电影消费而言,正如黄定勇所说,“在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构成体中,要想看上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算上排队购票挤车的时间至少要花上3个小时。”因此,“如何花最少的时间看到最多而充实的东西,成为一部分闲暇时间不多但又热爱电影的观众的强烈诉求。”微电影正是适应快餐文消费时代的需求而生,在几十秒乃至几分钟有限的“微时间”里,我们能看到起承转合的设计、有趣另类的创意,这样的电影消费模式肯定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此外,微电影和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2.便利性。相对于传统的院线电影,人们不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因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介都可以用来播放微电影。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边走边看。另外,微电影传播渠道多彩多样,可以实现各个产业的联合,真正属于新媒体时代娱乐形式的创新。除了传统的院线、电视、网络等,微电影还可以通过3G手机、移动电视、楼宇影视、便携式PSP等进行传播。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观看微电影,也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 网站或手机客户端浏览微电影。更重要的是,传统电视、网络也可以播放微电影或或其精彩片段,这些都是传统电影无法比拟的。
二、微电影与广告的关系
微电影正式登陆新媒体以来,其产生的源动力即为广告,如佳能的《Leave Me》,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苹果的《Find Me》等。甚至有人说,微电影实际上就是广告的高级形式。但也有,微电影最初可能起源于广告,但绝不可能是广告的高级形式,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必须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物对白、独特的电影画面等一部大电影的所有要素。
三、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免费服务始终是中国受众的惯性思维,所以目前微电影还没有收费模式,而要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只能依靠植入广告的方式收回成本,甚至某些微电影就是为广告商量身定做的广告大片,这其实也无可厚非。由于微电影的篇幅较短,极易插播广告,同时是免费观看,与观众的经济利益并无纠葛。微电影没有因为“广告过多”而遭受批评,反而因为其独特的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的宠儿。微电影与广告结合将会走得更远。
微电影广告应如何发展呢?微电影广告的主要投放平台是网络,充分考虑网络投放渠道的特点至关重要,网络中悬念、争议、八卦的话题关注度高,因此投放的顺序和步骤要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可以说,在投放方面,微电影广告应该向电影学习,做足宣传的功课。
当然,微电影要想赢得市场还需要经济之外的其他支持,那就是微电影的在内容方面的价值
首先,真正决定微电影未来的,还是其创意。因为这是一个极易审美疲劳的时代,微电影可能开始还能以新鲜的外表引人侧目,但若稍有不慎,即可能在大的市场竞争中落马。有人提出微电影营销的五条策略:1.实现艺术创意与企业文化的完美对接;2.准确定位受众,充分挖掘利基市场;3.把握营销节奏,寻找传播效果的最优点;4.整合营销渠道,打造立体网络传播;5.积极监控投放效果,建立高效的反馈分析机制。
其次,微电影的思想内容的深度也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跟进,大众文化的电影电视剧已经不能供给观影者的需求。在这种网域环境之下,更需要的是具有对生命的体悟的影视作品。朴实无华的戏份,经典至上的文化,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客观上的文化价值现象的传播,起着形成和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再次,公益微电影这种借助于微电影这种新媒介形式进行公益传播的微电影类型,在微电影总数量中占有不小比例,且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足以说明,微电影将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有机结合可以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这样微电影就具有了舆论导向的功能,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社会文化导致的某种“社会善”与“社会美”,区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形态,从而形成社会行为和自我行为的认知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照.《论微电影的广告营销成长策略》,《今传媒》,2012,(06).[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2009年6月第2版.[3]崔笑维.《试论微电影的发展空间》,《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4]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和市场前景展望》,《中国电影市场》,2011,(09).[5]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和市场前景展望》,《中国电影市场》,2011,(09).[6]白靖利,卢和萍.《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现代广告》,2012,(5).[7]李照.《论微电影的广告营销成长策略》,《今传媒》,2012,(06).[8]张歆若.《“微”电影的“深”传播》,《今传媒》,2012,(5).
第三篇:微电影:微时代的创意表达
微电影:微时代的创意表达
作者:梁君健《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1日 14版)
近日,微电影领域热闹非凡。央视微电影映像频道开播,将打造“中国梦丝路情”大型系列微电影。首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开幕,以“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面向国内外征集优秀微电影作品„„这些只是微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中国微电影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作品年产量达2万部。微电影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预计未来3年内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然而,微电影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不少打着“微电影”旗号的网络视频,依靠软色情、软暴力吸引点击量。还有一些与微电影相关的创投和赛事活动流于形式,成为商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的门面活动,很少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导演。一些人担忧,微电影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过多过杂的内容会消解微电影应有的艺术品质,可能使这一独特的影视形态在艺术上过早凋谢。因此,我们有必要回溯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艺术特性,找到其核心价值,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
●较短片长:承担艺术探索、大众教育功能
片长较短是微电影最显著的特征。很多知名微电影作品片长都在一分钟左右,长一点的也不过四五十分钟。这一特征直接影响微电影的叙事和创意方式。对于剧情长片,编剧和导演有较长时间去建立故事情境和人物关系。经典的120分钟电影,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往往发生在第15~30分钟之间。微电影需要立即建立叙事情境,将人物置于两难选择或行动困境中。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较强的空间假定性和风格化的摄影剪辑,正在成为优秀微电影必不可少的特征。
电影片长还和更广泛的创作和传播机制相关。在电影诞生之后的十多年间,短片是电影创作的常态。直到20世纪初,慢慢买票进入影院观看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90~120分钟的标准电影长度才确立下来。好莱坞创作者们用从戏剧艺术学习的三幕剧叙事结构和“角色-行动”故事驱动方式,来适应标准放映长度的视听叙事艺术,构成了今天的电影主流艺术特征。但短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态也一直存在,承担先锋实验、大众教育、艺术探索等多重功能,威尼斯、戛纳等主流电影节都保留了短片展映和评奖单元,不少知名导演还参与到《巴黎,我爱你》《十分钟年华老去》等集锦式短片创作中。
●创作热潮:源于新型生产传播方式转变
自“微电影”问世以来,中国文化领域对其关注热度就居高不下。早在2010年,优酷网开始推出微电影计划,当年的项目以“11度青春”为主题,就涌现了现象级作品《老男孩》;2012又邀请许鞍华、顾长卫等知名导演参与创作。电视台也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传播浪潮中。2006年电影频道《爱电影》栏目开播,其子栏目《爱拍电影》专门展示草根作者拍摄的短片;从2012年开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联合其他机构举办了两届类型短片创投季。陕西卫视的《华夏微电影》栏目2013年推出,展播优秀微电影。2013年央视微电影频道开播,助力传统电视媒体的互联网转型。传统电影节也纷纷加入微电影单元,以微电影、短片为核心形态的新兴赛事层出不穷。
当下中国的微电影热潮,与传统短片创作有什么区别?又体现了怎样的创作传播规律?从电影史的梳理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发:既然制片厂和院线观看方式催生了常规片长的电影形态,那么微电影的出现,也一定与生产传播方式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微电影与商业广告有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广告营销界研究者认为,“微电影”最早是由某汽车品牌提出的营销概念,其联手中影集团打造、由吴彦祖主演的广告《一触即发》是中国第一部微电影。除商业策划外,“微电影”概念能够代替传统“短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踩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节点。因而,相对《一触即发》,普通观众更加认同的微电影鼻祖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这部当时还被称为“网络短片”的微电影讲述了小人物们的梦想故事,价值观贴近草根和年轻人,具备当下网络文化的一系列特征,同时也具有基本的电影品质和完整的人物故事链条。微电影的热潮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的碎片化趋势也密不可分。由于移动互联网络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观看行为从电脑转移到手机等移动端。微电影不仅在片长上便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收看,而且在叙事上直奔主题和显著的视听语言风格也满足这种碎片化的收看预期。
●核心价值:代表艺术传播主要发展趋势
发展至今,微电影在一个统称之下出现了不同的变体,不同投资创作主体价值诉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发展瓶颈。例如,出于各种目的的微电影赛事、展映和评奖活动多如牛毛,不仅助长了艺术创作的浮躁气氛,也不利于形成微电影的美学共识。其次,优秀微电影作品的传播机制还不成熟,线上和线下活动缺乏互动,推广和播出平台有限,无法形成应有的影响力,在口碑和经济上还较少能够反哺优秀的创作团队。基于历史和现状,要进一步促进微电影的良性发展和艺术成熟,应当重视营销价值、创新价值和表达价值这三种微电影的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理顺多种创投主体之间的关系,把握微电影在艺术和传播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对于营销型微电影来说,其积极推手是具备特定商业或社会目标的机构。成熟的推广模式往往能使这类微电影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点击量,充裕的创作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影片的视听品质。例如,摄影师曹郁导演的30分钟微电影《城市微旅行》通过纪实手法,将品牌精神和三位独特人物的生活哲学进行巧妙结合。可见,营销价值与艺术品质并不矛盾,很多符合传播规律的营销型微电影具有巧妙的创意和成熟的视听水准,在达成特定传播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看性。由于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又受影视市场陈规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供初出茅庐的影视艺术工作者“练手”,还能实现以往由独立电影和先锋电影承担的艺术创新价值。比如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微电影《风雪山神庙》以定格动画的形式重新构建《水浒传》的经典片段,在动画艺术创作方面有所突破。对于这类创作主体和作品,应当通过设立政府奖项等方式予以奖励,并协助创作者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帮助他们成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此外,微电影还为特定群体提供表达自我的渠道。近年来,一批由农民、建筑工人、医护人员等自导自演的微电影虽然未必有多高的艺术水准,但故事取材于真实经历,感情真挚,为当前传播格局中处于结构弱势的一方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能修正社会大众心中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
总之,微电影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内容都往里面装。无论是草根原创,还是品牌制作,都应以保障艺术质量为前提,以提高思想内涵为目标,围绕营销、创新、表达这三大核心价值展开创作,这样才能保障微电影业在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第四篇:跨步走来 微时代巨献——微电影
微时代巨献——微电影
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关于“微”的时代又到来,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随着都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看整段整段的文字、看太长太长的影片!这也使得微电影乘风而起。提及电影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说起微电影,恐怕还并不是众所周知。其实所谓的微电影就是在常规电影的基础上更简洁的进行编辑拍摄,就像博客与微博的原理是一样的。
微电影是什么?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微电影自然脱离不了它名字里的“微”,3分钟以内抑或10~15分钟都属于微电影的时长,这也决定了微电影较短的制作周期,在微电影制作人的经验中,一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在一周以内,而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整个周期也仅需一个月左右,用30万~50万元的成本便足以完成制作。内容则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与过去故事类短视频的草根身份不同,微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已具备电影专业化的高端气质,从《一触即发》的世界级导演FrankVroegop到《看球记》的导演姜文,以至《不跟随》的主演范冰冰,还有赵薇、黄晓明的尝鲜试水,皆是如此,精良的制作团队与一线明星协作,作品一经上映便会在微博和视频网站上掀起点击热潮。
微电影是这样“火”起来的!
其实,微电影能火是必然趋势,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苗头。2003年左右,中国互联网上就曾经出现过《大史记》之类的拼贴配音的视频剪辑。2006年初,胡戈那部恶搞《无极》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更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话题。当时的拼贴手法虽然粗糙,但从创意到剧本构架已经基本有了“微电影”的雏形。《大史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都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带旺过创意类视频影像的兴盛,但由于互联网本身条件的限制和拍摄设备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个人化的视频类创意表达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近年来随着拍摄设备的微型化,加上众多新媒体平台对UGC(IT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认识的逐渐深入,尤其是众多视频类网站的兴起,加上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年中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电影的兴盛成为了可能。而发展到如今,众多媒体平台甚至已经开始细分市场,对于“微视频”和“微电影”开始进行区分。微视频立足于用户市场,针对用户,与之相对应的微电影主要是立足于客户市场,主要针对客户。微电影则偏向商业,偏向于专业制作。
2010年,可以算得上是“微电影”元年,而2011年,算得上是微电影确立自己位置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很多社会游资在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诸多乱象之后,开始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微电影投资。之前提到的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其实就是雪佛兰赞助而来的,而同样在2010年底,凯迪拉克的那则微电影《一触即发》更是引发了诸多讨论:吴彦祖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黑衣人追击,他从楼上纵身跃下,终在凯迪拉克SLS赛威2.0T SIDI的帮助下化险为夷„„90秒的短片,由中影集团制造。你可以说它是个广告,但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小电影。虽然所有人都承认,微电影从一开始背后就有广告商的影子,但不论是广告商本身还是导演对于微电影中的植入广告都非常警惕。著名导演李蔚然就表示:“对于微电影,广告客户现在有一个需求,要求把广告藏深点儿,有话题性。因为他们认为,真要拍广告直接投放就行了,但微电影是另外一个东西,全是广告就没必要拍微电影了。”而导演们对于微电影本身,也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李蔚然说:“对于导演来说,做大电影,风险是很大的,制作、审批过程也很辛苦,压力很大,关系到市场回报等。而且,在做大电影的过程中,很多自我表达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省略掉。无论是否追求商业回报,导演都有自我表达的愿望。微电影可以满足这一点。”
微电影:品牌广告的新趋势?
看到《一触即发》为凯迪拉克积聚的高人气,三星、百事等一线品牌也相继投资拍摄品牌微电影,网易于2011年4月份启动国内首届微电影节之后,多方举办的微电影节就在各地相继展开。新浪借微电影大赛谋划布局,凤凰、百度等门户网站更争相开通了微频道。面对微电影的蓬勃之势,掌握丰富资源的影视制作公司当然不会等闲而观,小马奔腾等已与新浪合作开始涉足微电影项目,盛大集团旗下文化传播公司华影盛视也将微电影视为其战略重点。微电影的味道已随处可见,成为愈发炙手可热的词汇。广告投放的精准化走到最终,广告则会变为内容,由内容和品牌组合而成的微电影在当下时代的兴起实为必然。微电影成为落在电影与广告重合处的新事物,在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看来,“微电影是一个更偏重于营销和商业的概念”,然而在电影的品质限定下,它似乎也不再只是长篇广告那么简单。微电影最初因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而产生,又被企业和电视台推动着一路走红,微电影走到现在似乎也是众望所归,只是寒冬走入深处往往都会在另一处萌发出生机。要知道微电影,毕竟不是广告!中国微电影发展现状:微电影能否算开启另一个时代?
过去电影创作是知识精英的特权,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英和草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微电影之所以成为创作者最完美的梦想舞台,是因为任何题材都可以与它的形式相结合。
成本:从拍摄来看,拍摄,只要找个符合的场景即可完成;摄影机也不需要特别专业。至于演员费用、编剧成本,只要你有热情,钱是根本不必在意的事情。“微电影”几乎以零成本、低门槛的方式正在向所有怀有电影梦想的人敞开大门。
盈利:微电影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以外,其他的方式基本上就没有了,目前为止的盈利手段还稍嫌单一而已。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微电影的盈利主要靠广告商植入,而广告商追求的则是其植入作品的用户点播量。微电影的出现,实现了所有广告商试水电影的理想。厂商需要做的就是将产品或品牌植入微电影的过程中,通过准确的剧情设计展现产品的精神及内涵,甚至是品牌诉求。所以,在广告投放选择上商家也会选择性的去投放广告,到底是投入到常规电影还是网络微电影中,而这最终决定权就在于谁的性价比高,而微电影取胜的衡量标准就是他的受众,也就是网络点击率。
宣传推广:常规电影都有大的投入,所以报纸啊电视台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公关稿可以召开新片发布会等方式,只要宣传出去,然后进入影院就会有他的观众。而这也是网络微电影所缺乏的。因为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少则上千多则数万即可。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就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若采取传统宣传方式,比如报纸广告等,费用又过于太高,所以,怎么样宣传推广微电影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潜力:微电影脱离了院线局限和票房压力,脱离了电视广告时段的局限,已被各方看好,微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品牌策略的标配。在企业影视广告、体育、户外等多个方面的品牌计划里,很多企业会拿出一部分很小的预算来拍微电影。华影盛视在2012年的微电影战略则计划制作50部微电影。而且微电影可以超脱网络这唯一的生存空间,凯迪拉克将90秒的微电影《66号公路》剪辑成30秒的电影片花放在电视台播出。并以此将观众带入互联网,在不同媒介用户中实现效果整合。微电影似乎刚入世就被给予厚望,然而尚未完全闭合的价值链却是微电影无法回避的障碍。企业投资、渠道收费、用户收费三者形成稳定的价值循环链才是未来微电影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标志。虽然已有华影盛视对《我多么怀念》的版权出售先例,然而视频网站购买版权的获益空间尚未明确,市场的未来尚无法预测。
剧本:创作是问题。中国电影市场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几乎所有对电影稍微热衷一点的人都可以告诉你:缺编剧。微电影同样如此,尽管降低了拍摄门槛,但在内容的创作方面依然有很大的缺失,能够编出一个合格的微电影剧本的人才依然凤毛翎角。从微博上找故事也不是长久之计。
“合格剧本”的标准目前也模糊不清。如今的中国大银幕,呈现出来的很多内容事先都是要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审查。而微电影由于发布平台基本限于开放式的网络,如今在监管方面也存在着空白。很多视频网站的负责人就抱怨说,现在几乎是“什么部门都有资格来管,但每个部门又都无法给这些视频内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发布,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发布,现在都只能是处于一个事后监管的状态。
总之,中国微电影市场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来筛选。
未来及展望: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有故事可写,有故事可演!于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便跃于微博之间,都市人开始疯狂迷恋微博。而在微博红得发紫的时候,微电影也乘势而起,旨在诠释“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同时,大导演、大明星均参与其中,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微电影,搞笑的可以为生活加点料,动情的可以让忙碌的我们不那么漠然……
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是迅捷的,它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包括微电影。导演管晓杰就为微电影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微电影的概念其实是控制在几分钟内的用以互联网传播的短片。”它的发展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就像肖央说的那样:“网络催生的短片叫微电影,其实没有网络它都叫短片。再加上现在微博也兴起了,人们才开始给这类制作精良的互联网短片命名叫微电影。” 盈利模式(受众)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终归是要寻求生存模式。对于微电影来说,它的出现是电影的新生,承载了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如此契机,又该如何发展?在导演管晓杰看来:“吸引受众来观看微电影还是它的内容,支撑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的还是盈利模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的话,微电影肯定会消亡。”可是怎样的模式才是合理的,或许大家都在揣摩,肖央说“微电影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付费模式,注资越多,这个行业发展得将越健康。”
广告(一些导演的认知和赞助商的低沉本投入)
有些微电影导演曾经都是广告导演,这其实是一种常态,许多TVC广告其实在拍摄的时候都会有两个版本的视频,一个用于互联网传播的小短片,一个是只有几十秒的用于电视播放的广告。王岽鉴说:“广告导演拍摄微电影是一种潮流,就像以前最早《疯狂地石头》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好多导演去拍黑色幽默这种题材的电影,而现在微电影还是有它的一块市场”。
随着微电影发展成为当下潮流,许多数码IT厂商也涉水微电影市场,毕竟软性传播品牌和产品比硬广的效果要好出不少。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三星电子,自去年邀请周迅、黄立行、张静初和余文乐拍摄《四夜奇谭》之后,今年再次发力邀请蔡康永、那英等艺人拍摄了多部微电影,对产品进行软性植入,取得不错的效果。“微”投入,“巨”产出。
“专业化”微电影:已成年轻导演重要“练手”方式
2011年,微电影在中国蓬勃发展、开始形成气候的一年。不但作品更多,而且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微电影像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更多的专业导演、演员参与其中,甚至诸多文化名人也热衷于跨界执导。似乎正是因为李蔚然所说的原因,2011年在互联网上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人员开始从事微电影的拍摄:霍思燕与筷子兄弟合作了《老男孩》、又合作《父亲》已经被人津津乐道了很久;彭浩翔推出的《四夜奇谭》短片集也成了风靡一时的现象。而除了个人化的作品,更多许多有组织的微电影行为出现:爱奇艺推出的微电影“城市映像”系列,将镜头聚焦到中国不同的城市,由背景各异的导演每人“认领”一座城市,通过微电影展现出这座城市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搜狐联合中影公司,推出了以明星为导演的“7电影”,黄渤、黄磊、王学兵、李光洁等明星演员每人执导一部微电影,过一把导演的瘾;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微电影”营销的灵思影视网络中心,投资拍摄了《微博有鬼》微电影三部曲,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张亚东、包小柏等音乐人也对微电影大感兴趣,纷纷跨界执导„„
从2011年的微电影作品来看,既有草根出身的平民化作品,也有专业导演操刀的影像,而专业导演中除了电影学院的毕业生,甚至有不少成名导演都参与其中。微电影这个名字不过是一种噱头,其本质与电影短片毫无二致,而拍微电影和拍传统电影相比更有挑战性。微电影的情感一定要比大银幕电影更强烈、直白。
来自台湾的纪录片导演苏哲贤执导了台北篇,在他看来,微电影这种形式和纪录片类似,都可以给年轻导演提供“练手”的机会。微电影《神医》的导演王之则表示,创作上的自由是微电影最吸引他的地方。“假设拍一部进影院的长片,电影在同观众见面之前要先过很多道关口。投资方得先审一遍,制片人也要审一遍„„问题是,把守这几道关口的人未必和观众想法一致。而这几道关口过完之后,影片最终要直接面对的,还是观众。相对来讲,微电影在创作上的限制要少一些。”
第五篇:微时代
时代
微时代的来临
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依然是百家争鸣,依然是众声喧哗,依然是此起彼伏的热点变换,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价起价落,还有不断被创造出、又不断被抛在身后的各种流行语。一连串流行语,就可以将这个大时代的繁 杂世象串连起来;只不过,在这个多元分化的时代,你已经很难找到一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时 代的丰富和复杂。盘点和总结今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谈到了一个字:微。
主要是微博的蓬勃兴起及其纵深发展,让我们在每个公共事件上,都可以感觉到微博的存在。你不关心微博,也许微博会来关心你;你不上微博,肯定会被人说 OUT 了,甚至很难与人交流,因为我们谈论的很多话题,都来自微博,很多流行语都是从微博上兴起的——有调查甚至说微博正在成为 “主流媒体”。许多官方机构都开了微博,并通过微博与民众互动、交流;很多事业都通过微博去发展,比如微慈善、微公益。无论在什么事情前加个“微”,都好像比较时尚。在公共事件中,微博 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时尚,也体现着一种社会变革的方向。我们每个人以微小的力量,融入这个大变革、大变动的大时代之中。每个“微”的后面,都是一个公民,我们的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公民美德,就是由这样的作为个体的“微”所构成的。微博这种技术平台,能把这种分散的“微”彰显出来,并给了这些“微”一个凝聚起来展现自身力量、发出自己声音的制度平台。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似某种急剧的转轨和变化,更不像暴风骤雨般狂飙突进,其实恰恰是这样一些微小力量推动、微小进步累积的结果。微博,正因为顺应了这种时代进 步的节奏和发展的特征,所以它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并很快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微”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和一股股鲜活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正是 在微博和我们每个微小的个体的推动下,这一年,我们国家和社会有了很多细微的进步。虽然在历史的长河和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进步还相对微小,却弥足珍贵。比如慈善组织的不断透明,近日某慈善组织表态说“以后哪怕捐一块钱也会开发票”;比如微博打拐,促成了政府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说 “争取不让街面出现一个流浪乞讨的未 成年人”;比如我们的校车标准正在加快完善,我们的贫困标准线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 提高了,房价开始下降,保障房多起来了,醉驾因法律修改而得到了遏制,等等。
这些进步虽然细微,却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阳光,让我们看到了公民的力量,看到了舆 论的力量,看到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小悦悦事件”尽管让我们备感羞耻,可平凡的陈贤 妹阿婆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然,我们从微博上也能多多少少感觉到某些负面情绪,然而客观地审视,大多数公众 从中感受到的还是一个“进步的中国”。很多时候,我们对社会进步的认同,会放在心里,而不会挂在嘴上。同时,我也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 是你的中国。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是谁?就是我 们每一个公民,就是我们身边彼此亲近的公民。有怎样的微公民,就有怎样的大中国。
微时代与互联网的之间相互作用及联系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自由驰骋在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也因为互联网的出 现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小过我们手中的地 图。微博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 “微”。当比尔?盖茨、苍井空等名人,以及普通小老百姓相继开通微博后,我们 忽然发现,世界已经掌握在弹指之间。微 博,也正在引爆全民“微时代”。播,成为一个重要特征。3G的普及,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借 助掌上电脑或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非常方 便地传递信息。以微博这款产品而言,借 助手机,人们可以将信息以图片或文字的 形式传递出现。在此之前,人们的信息传 递模式,还局限于邮件、BBS和博客等载 体。各种新兴互联网应用的出现,让信息 以碎片的方式进行传播。“碎片式”传 Twitter很红;国内,新浪微博很火,这是 微博颇受认可的最佳佐证。只有140个字的微博,可以说是 “微时代”的一个典型产品。事实上,除微博外,互联网还有微小说,秒杀 等“微”产品,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是 “微”的天下。微博,将加速互联网向 “微时代”迈进。互联网迈进“微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有了互联网,身在地球两端相隔 万里的人可以方便地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正因于此,很多资深人士认为,互联网 将加速“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缩短 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 “微”;微博的出现,信息越来越微,微 媒体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互联网还催生 了“微小说”等新生事物……
有人总结,互联网正迈入“微时代”。所谓微时代,是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掌上电 脑、手机等方便快捷的小型高科技介入社 会生活的诸多小细节,使信息的传播方式 和手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互联 网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革命,那么微时代 的各种产品,就是对互联网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和简便传播,也是互联网“微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从微博这款产品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微博,是“微时代”的一个典型产 品,而且是一个很具代表性,很有影响力 的新生事物。在很多从业人士眼中,微博 目前或许并不成气候,仅有几千万用户。可是,在互联网正在加速向“微时代”迈 进的环境下,红火的微博正发起一场革 命。如同很多互联网产品一样微博也是一个舶来品,是基于Twitter的复制。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也可以称为迷你博客。由于每一条微博只能容纳140个汉 字,不像博客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的书写 容,人们才形象的称之为微博。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中,140汉字的微博凭借 简洁的优势博得了众多网民的认可,这也 是微博能够迅速火爆的原因所在。国外微博给力“微时代” 从形态上来说,只有140个字的微博,绝对是一个正宗的“微”互联网应用。在 互联网已经把地球变成一个“微”空间的 年代,微博似乎并不起眼。然而,纵观整 个业界不难发现,微博正在加速互联网向 “微时代”迈进。微博,并不仅仅给网民创造了一个典 型的“微”应用,还让媒体产生了质的 变化,以新浪为代表的新闻门户,正在向 “微媒体”华丽转身。对于新浪而言,微 博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载体,还是一个创新 新闻的平台。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新浪微 博的作用已经锋芒毕露。2009年底的一场大雪,让北京首都机 场大量乘客长时间滞留机场。部分航班乘 客被困在机舱十几小时,既不能起飞也不 能下飞机,情绪激动。碰巧经历现场整个 过程的前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微博说又成为了一个新生事物,一个用140个 汉字书写小说的新生事物。微博的出现,衍生了微媒体和微小说。显而易见,微博 正在给力“微时代”,并引爆全民“微时代”。微博引爆全民“微时代” 与传统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微博超 低的门槛,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的一个 主流应用。只要你会发短信,你就可以玩微博;只要有手机,你就能更新微博。眼 下,微博正成为一个使用率极高的互联网 应用。微博的影响力被挖掘出来。随后,央视新大楼起火、玉树地震,都有热心的微 博用户搞直播,新浪也意识到了微博这一 “微”应用的影响力,开始重金打造微博平台。如同博客平台一样,新浪微博也是走名人路线,多年的积淀,新浪不仅积累了众多的媒体资源,还与名人保持着良好的 关系。现在,知名影星和艺人,以及全国 各地的媒体均已入驻新浪微博。在刚刚过 去的2010年中,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已经在 一些新闻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些媒体从业者,甚至把新浪微博变成了 一个“微媒体”。尽管微博只有140个字,但记者用有限的文字,尽量展现更多的细节,保证各条 微博之间的逻辑连接,最后形成一篇准特稿或创新型的微博特稿,较为详细地呈现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邓飞在新浪微博的 报道,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微博着实 具备了媒体的属性。微博,本身是一个互联网应用。但微 博与新浪这个新闻门户平台的嫁接,让微 博成为了一个“微媒体”。在新浪微博声 势浩大的“微小说”比赛落幕之后,微小说10.0%,实际月度有效浏览时间从760万小 时上升至7700万小时,增长超10倍。微博将会是一种主流的互联网应用。一旦用户成为规模,各种微博应用也会风生水起,届时,互联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微小说是微博火爆衍生的一种典型应 用,那么,除了微小说之外,还有哪些微 应用呢?不得不承认,在越来越多网民涌 向微博这个平台后,微博每天都会产生大 量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帮助用户筛选有价 值的信息,一些微博应用开发者推出了 “微博日报”,将每天有价值的信息汇总 在一起,供微博用户阅读。在手机高度普 及的今天,移动运营商和一些媒体联手推 出了“手机报”,这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应用。未来,微博的火爆,肯 定会催生“微博报”。33 争鸣 Contention 微博报,有可能会以一条微博或多条 微博的形式存在,但与传统的报纸和电 视相比,微博报是一种微小的应用了。由于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四大门户 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并试图将微 博与门户进行有效融合。可以预见,未 来微博对于互联网新闻门户而言可能是 一个媒体平台,微博也可能大为一个 “微”媒体。微博,微小说,微博报,微媒体…… 微博红火之后,大量的微应用也会因此火 爆。由于微博有如此低的门槛,很多手机 用户都可以轻松的操作微博,我们不久之 后将迎来全民微博时代。而全民微博时 代,中国互联网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全民 “微时代”。短短一年,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 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微博用户也从 草根阶层,发展到包括明星、企业,甚至 政府机构在内的庞大群体,中国进入全民 微博时代。微博的火爆,催生了微小说、微媒体等“微”应用,未来必将加速全民 “微时代”的到来,微博无疑是引爆全民 “微时代”一味催化剂。微者,博天下百里/文 微,古汉语中“只有一寸的百分之 一”之意,可谓微乎其微,竟然能于今时 博天下?不错,这是一个草根时代,也注 定是一个微时代,微博越来越给力!尽管 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言自语,可是大家还是 愿意弄个“围脖”玩玩,每个人都能成为 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或许在这个物欲 横流的年代,“围脖”真的可以取暖减 压。韩某开微博“喂”了一声便有应者过 万,足以说明,微中有一种力量,一种积 少成多的力量,一种民众的力量。历遍网络帝国,精神之境界:顶贴,灌水,人肉,博天下。菜鸟网民无非从赞 一声好的顶贴开始,继而发动制造之能事 转帖加唠叨,等到有大爱滋生的时候便加 入人肉的队伍,一回眸发现社会舆论能力 有限时,即收山自修,而博客从普通等级 修到微博,便有博天下之意。能够有博天 下的情怀,基本上都曾经到过一种独孤求 败的自信境地。不过也有直接“织围脖”的,因为微 博操作门槛低,我等移民微一下,也算是 安贫乐道。需要给微博想十条优点。站在经济危 机的低谷和宏观调控的高峰,必须十条才 行,不够十条不专业,不够十条不疯魔,第一,“围脖”首先当然是暖和。大 多数微博说出来的都是可以忽略的流言蜚 语和闲言碎语,网角里抖一抖便随风而逝 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此 呢?很明显,现实的生存压力太大了,处 处需要谨言慎行,否则哪句对工作上的牢 骚得罪了同事或老板,轻则给下绊子,重 则饭碗便丢了;办事儿的时候也不能对人 家态度蛮横的人员牢骚,必须陪着笑脸,否则没有好果子吃,办不成还四处折腾 你。如果只能任由得满腔怒火中烧,一来 二去还不烧坏了?于是需要微一下,暖暖 自己孤独而孤傲的心。据有关部门研究,一个人一天最好说几个简洁的语句,这样可以 大大减轻生活之压力。但是字字 珠玑不容易,姑且原谅吧!第二,“围”当然可以围观。喜欢窥 视别人是一种人性上的从众心理。这种心 理也挺怪的,因为它是在标榜特立独行后
微电影
微电影是微时放映,区别于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的长度,微电 影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二是微制作。微平台播出,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微电影大多在网络、手 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远远大于 普通电影。微旅行
微旅行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微旅行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就是短小的旅 随时发生的旅行。不用提前计划行程,行,随时发生的旅行。不用提前计划行程,不用订机票,不用收拾行李,拿上背包,不用订机票,不用收拾行李,拿上背包,随 时出发。微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时出发。微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 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可以到一个陌生 的城市,走一条陌生的小路,看陌生的一切; 的城市,走一条陌生的小路,看陌生的一切; 也可以逗留在原本生活、工作的城市,也可以逗留在原本生活、工作的城市,逃离 一切或者部分电子产品,只是读读书、一切或者部分电子产品,只是读读书、晒晒 太阳、发发呆; 太阳、发发呆;又或者到陌生的地方找陌生 的人闲聊片刻。微小说
微小说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 微小说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生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大家对微小说评论不一,生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大家对微小说评论不一,各抒己见。微访谈
无微不至,有问必达
是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产品。与传统访谈不同的是,《微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普通网友,并且由访谈嘉宾直接进行回答,真正做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微心情 微笑话 微民 微动力 ……..微电影
“大电影”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为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人都可以参与。而微电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飞到寻常百姓家”
你听说过《父亲》吗?你看过《老男孩》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out了!因为微电影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影视界,而上述两部都称得上是微电影的开山鼻祖,见证中国微电影时代的开启之作。
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如今博客逐渐被微博压过势头,而微电影的诞生也动摇了大电影的地位。“大电影”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为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人都可以参与。而微电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飞到寻常百姓家”。
机遇:大势所趋
如今,80、90后是视频网站的核心用户,这批网络群体有着自己的生活需求:快节奏的步伐使他们没有时间观看完整的一部电影;无聊的业余生活需要感动滋润;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因此,“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等特点快速被网友所接受。
“短短10多分钟,单一的人物和场景却包含感动人心的力量。”赵雨润表示,时下年轻人通常习惯睡前一两部微电影当作“睡前故事”,这也催生了微电影的巨大需求量和发展前景。
据介绍,盛大“华影盛视”今年推出了包括《星辰变-昨天》、《缘来柿你之告白》、《趁年轻约会吧》、《Cool Guy变形记》等4部不同类型的作品,总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大量的点击率使微电影成为时代主流俨然势不可挡。
动力:资源整合
由于目前微电影市场缺乏一个衡量和划分的标准,没有完善的发展体系,难成规模。对此,赵雨润表示,华影盛视主张细分市场,整合产业链。
剧本是决定微电影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据悉,近日,华影盛视正式与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的在线文学平台盛大文学达成战略合作,拟为盛大文学旗下畅销网络“微小说”拍成“微电影”,同时也将邀请网络小说作家成为“微剧本编剧”,有效融合文学和影视各自的优势资源。
另外,华影盛视旗下美我网作为影视原创者开放平台,目前已汇聚了包括编剧、演员在内的近万名影视原创者。每周发布一个微任务,每天有近10万字的原创文字上传。赵雨润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我网可以说是影视领域的“起点中文网“——免费提供平台,鼓励原创内容,看重版权运营,注重内容价值。
挑战:量化需求
低成本的微电影为草根实现电影梦的同时也给出品方带来经济压力。“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和影响力,才会有盈利的空间,预计每部微电影的利润率将达到30%左右。”赵雨润表示,微电影现在还无法产生足够的盈利,对于美我网这样的平台而言,拍摄一部微电影基本上保证收支平衡就很满意了。
2012年是一个微电影发展年,它未来的商业价值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微小说
惜字如金,回归汉语文字之美。微小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百度百科里,微小说被认定为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和补无数网友和评论家眼前一亮,他们欣喜于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从而使文字一洗繁复,变得简洁、有力。有人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微小说让许多不爱古典文学的人也看到了排律、古风、互文一类几乎消失于当
代的语言风景。汉语文字简短而丰富、含蓄而情长的优势,在微小说的写作中,无疑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小大”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概括微博文学,“越短越吸引人。”互动性强,每个人都是小说家。借“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儿”的微博为载体,微小说与传统文学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互动性,这让微小说有着强烈的参与度。一旦作品发布,读者就可和作者在线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热门小说的评论可多达上万条。这样的“即时性”让它紧扣当下地抓住了网友。微博的诞生也极大地降低了文学创作的成本和门槛,使更多普通网友能够参与进来。所以微小说的创作群体庞大,包括作家、记者等专业人士还包括在校学生、工人、白领、明星、农民等非专业人士,他们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登陆微博,随时都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全民性的创作群体和随时随地有感而发,使得微小说可以展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让微小说的草根性愈发浓烈,其内容也演绎出人间百态。“取精华,弃糟粕”微小说不仅要有艺术性和写实性,还应该具有思想性、批判性和对社会建构能力,才能完成它作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代言,也才能经得起更反复的阅读。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这三大要素,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文学体裁。微小说140个字数的限制决定了其很难将小说的三大要素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它可能也只能集中展现一点。所以微小说需要通过基本的结构与情节,或反映某种生活,或表达某种感情,或传递某种思想,从而体现出小说的价值本质。对此,有人支持,有人质疑。无论各方观点如何,微小说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有限的表现空间里真正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留给人们回味的空间,震颤受众的心灵。这也是文艺创作的本意所在。
理性面对微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
通过便捷高效扁平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收集或提供信息、发表意见或建议。但是,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面临着如下弊端:
首先,人们之间的信息差距将显著扩大。信息移动终端的持有与上网条件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将会影响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使得一部分
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过程之外。而且这种鸿沟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平等程度会加剧。
第二,小群体内的微型传播将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的林立,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人们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其中人们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身的信息,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
第三,传播的扁平化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原来的主导信息不复存在,来自不同传播节点的“传播中心”却可以将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以及志愿者精神,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这必然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在微时代,受众排除无谓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将比自由选择信息更加重要。
迎接微时代,选择乐观主义
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将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而不再是匀质的、无差别的传统概念中的大众;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信息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机制和功能将发生变革,原来的宣传平台将演变为公共话语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媒体将成为信息内容的制作商和提供商。在微时代,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传播活动,它将为传播活动带来哪些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何处理好传播平台的拓展与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传播“微化”造成的“信息茧房”弊端,这些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下面我组挑选了几个小的方面,试着用哲学的观点去解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的联系,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事物。微博的产生和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量变到质变)
微博与百姓大众之间的联系在其产生之前就微妙的相互作用着,当代是构建在和谐社会的大旗帜下的,而在此之下的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的愿望被时时的激发。
微博在最初只是一种发表新鲜事儿的平台,可随着社会和人这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在性质上和存在状态上有了量变到质变的不同程度上的发展。由此,微博便成了新事物,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事物,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和空间(比如受众群和使用者)上的广泛交替,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社会的运动,它的变化形态,结构等的更新。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没错,是这个分享,让微博不再单纯的只是发表自我的言论和展现自我个体的话语权。夸张的说,巨无霸式的分享(特别是热点话题和明星效应),让原本单薄的微博成为推动浪潮的大风,所以,它质变是显而易见的。
而质变必然是从量变而来的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和作用,其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改变也同样是推动主体的交替,飞跃和渐进。
用辩证否定观看微博的发张过程
像腾讯QQ一样,从最初的OICQ到我们正在用的是经过了改变和发展的,最初,我们有了博客,可是冗长的用户名和寻址地址让人慢慢熟落,所以微型博客应运而生,这是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被自身否定之后的发展便是如此,也是 因为有了自身的矛盾,让微博从过去的记录这发展成了集记录着,评论者的有机辩证的综合和统一。另外如微博的加“V”认证,私信的语音化,等等都是新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扬弃,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积极的因素,及时批判又有事继承。
意识与微博产生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最生动的,当代需要我们开放的言语,大胆的表达,和以往太多散漫的平台不同,这就是微博呈现给我们的,我们的语言在其上是平面化,最形象的直观表达,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去反映,以某种形式去反映,表现出一种主观的选择性,当然在行动之前就会有活动的步骤和计划,人们发微博,分享微博,以感觉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并进行加工,依次进行构建,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其中,就要说微博让意识的指导作用大大加强了,意识不再限于基本的主观头脑里,让其“物化”,让每个“微民”都进行切实的行动和实践。这所有,都是微博构成的这个微时代让我们给我们的,同样我们也进行了这样的选择,是力量是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