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费下载外国论文常用入口(精编整理)
有句老话说当你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当年学校局域网的电子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万方等免费数据库就摆在面前,但是论文却没下两篇;现在上班了,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想再进这些数据库查论文就太不容易了。难道真的要缴纳昂贵的费用去下载论文??抱着对免费资源的无比渴望,我熬了一个通宵整理了下面这些免费下载论文全文或者免费论文数据库帐号密码的途径和方法,大家用了好,记得给点掌声!
1、免费知网、万方、维普论文数据库帐号密码:
入口地址: 帐号 密码 http://
2、免费国外论文资源
入口地址: 帐号 密码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RQT=341 proquestpe education
https://slb.mmm.edu/login jmittica Greenland
http://www.xiexiebang.com/免费全文期刊大全.rar
以及论文期刊查询:http://www.xiexiebang.com/journal.php
第二篇:免费下载外国论文常用入口(精编整理)
有句老话说当你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当年学校局域网的电子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万方等免费数据库就摆在面前,但是论文却没下两篇;现在上班了,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想再进这些数据库查论文就太不容易了。难道真的要缴纳昂贵的费用去下载论文??抱着对免费资源的无比渴望,我熬了一个通宵整理了下面这些免费下载论文全文或者免费论文数据库帐号密码的途径和方法,大家用了好,记得给点掌声!
1、免费知网、万方、维普论文数据库帐号密码:
入口地址: 帐号 密码
2、免费国外论文资源
入口地址: 帐号 密码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RQT=341 proquestpe education
https://slb.mmm.edu/login jmittica Greenland
http:/// 注:学术会议,国内外都有,要发论文的可以关注!
http:/// SCI论文检索!
http://.cn/zwqk/ Internet免费全文科技期刊!
http://highwire.stanford.edu/lists/freeart.dtl
HighWire Press由斯坦福大学HighWire出版社提供,是世界最大的科学免费期刊库,目前可以提供免费全文期刊1000余种,100万多篇免费全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免费期刊指南(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共收录期刊近2000
种,其中,500余种现期可以检索、浏览、下载全文,整库包含文章达80000篇(searchable on article level)。学科范围为综合类。
全文免费下载!
3、国外硕博毕业论文全文下载
Nottingham大学硕博论文库 http://etheses.nottingham.ac.uk/
Virginia工大免费硕博论文库 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
Waterloo大学免费硕博论文 http:///免费全文期刊大全.rar
以及论文期刊查询:http:///journal.php
第三篇:外国文学类论文
编织联络善的暗号
——读《夏洛的网》
说到外国文学经典,脑海中过电影般闪过许多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书名,然而仔细一考虑,真正在脑海中闪现的竟是一部童话。是的,《夏洛的网》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然而我觉得,童话故事只是一个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它不仅适合于孩子,更适合与那些远离童年了的人们。作者怀特用柔韧无比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弱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关于友情和承诺,关于生命本身的童话故事。《夏洛的网》所讲述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一个叫韦伯的小猪展开的。由于芬儿这个小主人的善良和纯真,瘦弱的小猪韦伯得以存活,并住进了一个农场里。这个农场是一个家禽家畜的大家庭,在这里,有牛羊马匹,有一对老实的鹅,有可爱的老鼠,还有善良的蜘蛛夏洛。夏洛在这个大家庭里一直是不受欢迎的“可怕的东西”,只有小猪韦伯把她当朋友。威伯非常崇拜聪明的夏洛,它甚至学蜘蛛的样子的结网。但夏洛并没有取笑威伯,她很喜欢它那股好学的憨劲儿。当得知朋友将要被人宰杀的时候,她苦思冥想想让小猪看到冬天的雪,并对小猪许下了承诺,她说服老鼠为她找来一些美好的字,努力为小猪织出带着这些字的网以此引起人们对小猪的关注。当人们前往观看时,夏洛自己却躲起来,让所有的目光都落在小猪身上。即使她怀孕了,她最后还是跟着小猪去了游园的比赛现场,通过织出带着赞美小猪的字样的网来帮助小猪赢了比赛。因此,小猪博得了主人和人们的疼惜,于是他活着看到下一个冬天的雪。可是夏洛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头猪,特别是一头小瘦猪,它的生命就真的那么没有价值吗?”在《夏洛的网》的经典开篇里,怀特让小女孩芬提出了这个经典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怀特编织的这个童话世界里,他保留了一分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这是一部描写友谊和奉献的书,然而与此同时,他非常严肃地讨论了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命题。也许我们真的不应该去讨论生命价值的大小,就像故事里的小女孩芬说的那样,在关乎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如何去控制自己,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主观的去衡量它价值的大小呢?拯救一只小猪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于这只小猪本身吧。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这个故事里的动物们。虽然傻傻呆呆却拥有一颗善良内心的小猪韦伯,因为友情与承诺而编织生命之网的夏洛,又脏又自私但是却为了小猪冒着危险四处奔走寻找美好文字的老鼠,还有那匹可爱的马。在故事的一开始,马儿对蜘蛛夏洛是恐惧的,甚至在见到夏洛时会晕倒。而在故事的最后,注视着夏洛子女的降生马儿竟然毫不惧怕。这种对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善的改变或许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吧。
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小猪给予夏洛同情与友情,于是夏洛帮助小猪逃离被杀的命运,在夏洛死后小猪又费尽心机的保住了夏洛的孩子们。这种循环是我们喜于乐见的吧。
我比较在意的一个细节是,夏洛死后她的孩子们出生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农场,随风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终究还是有3只小蜘蛛愿意留下来,留在这个农场中听听他们妈妈的故事。我希望这种延续性不仅是生命的传递,同时也是善良、友情、承诺的传递。张炜在《柏慧》里提出了一个引起争议的看法,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好人可能过去都是一个族里的,具有某种血缘的联系,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失散在世界各地。或许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我想补充的是:这些好人们在联络的时候,会相互间说一些暗号,而 “夏洛的网”就是暗号之一。这个暗号唤醒了沉睡在人们甚至是农场动物们心中的人性闪光点,让一些我们眼中的弱者们能够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从而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续写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恰好写了一个在一年中发生的故事。农场的四季,如人生四个阶段,悲欢尽在其中,浓墨淡彩,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最后,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悲剧和戏剧都已过去,只留下平淡的却无尽的人生。即使是在脱离了童年的现在,即使是已读完《夏洛的网》之后很久,我依然希望小猪韦伯能够盼来它的下一个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和农场里的其他动物以及夏洛的子女们继续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关于善良弱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关于友情和承诺、关于生命本身的《夏洛的网》的故事。
第四篇: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编号:120 姓名:李初 班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1501班
一、欧洲古典音乐简介
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等。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能力。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近代主义乐派四个时期。情感欣赏是进一步的古典音乐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规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我们应该要了解,如慢
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跟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上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二、我感兴趣的乐曲及其作者
在诸多欧洲古典乐曲中,也许是传言中的听了莫扎特的作品智商普遍提高的莫扎特效应的原因吧,我选择了欣赏莫扎特的一些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我选择了知名度较高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其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莫扎特的作品主要包括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交响曲、歌剧等。在这其中,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欢愉畅快、旋律优美、合声简洁、情绪明朗乐观,洋溢着青春活力,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世界。如《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其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更多强调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对位法。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富有创作精神并且思维活跃,也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中可以感觉到有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它显得豁达而超然。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引人入胜。因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而莫扎特所作的歌剧朴素、生动、有力,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费加罗的婚姻》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巧妙地使用音乐形式,使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
三、对莫扎特作品的欣赏
g小调是莫扎特音乐中世人最熟悉也最珍爱的,而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很多人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曲《不想长大》的前奏部分出现的,这首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可以说是在莫扎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为熟悉的一部。
通过查询资料我了解到,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乞求借债的信件。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状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同时,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悲愤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个贫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
在首乐章刚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层层不折,一波接一波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用不安的节奏轻轻地敲击着。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另一个乐章就呼之欲出了,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这也许为这部交响曲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吧。然后又一个全面乐段的重复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很快有了一个微小的停顿,转入了一段安静的旋律,那精雕细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原本乐观开朗的性格。但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持续多久,感觉音乐有了一片不和谐的骤变,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息到处撞击,仿佛不曾有一颗的稳定与安宁。又迎来了一个缓解的小间歇,有一点明朗,抒情,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像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温暖的家庭。断续的节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为这部交响曲投下了一片阴影。情绪转为热烈激昂,却丝毫没有小步舞曲的那种温文尔雅,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攀升,直到最高点才发出音乐最痛彻伤感的泪花。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线突然让我心境开朗,自然是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快乐,可能也象征着莫扎特那种开朗的天性吧,而后却又一串感觉隐含痛苦挣扎的音符,尽管此时的旋律较为柔婉,却掩不过音乐中淡淡的哀愁。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泪水,却又坚强纯真地微笑着。又一串激奋有力的音符,仿佛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稳中获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个急速激昂的高潮,这种性质更加凸显了他的坚定,直到最后,这汹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迈着急速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着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结尾处辉煌而振奋,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艰难,一定要勇敢前进!
第五篇: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西方音乐风格嬗变的人文解读
摘要:西方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资助和保护,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音乐理论。目前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政权更迭,国家兴衰,沧海桑田,西方音乐也因社会、宗教、政治、文化、地理、作者个性等因素经历了多次转变,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这么七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主义音乐。下面本文将就上述人文因素展开介绍各个时期的西方音乐风格特征。
关键词:西方音乐 时期 人文解读
文学以智性的方式触及我们,油画唤起我们活生生的情感,而音乐则唤起了我们心灵的全部激情。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从古至今。而作为人类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音乐,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下面本文就西方音乐的八个时期展开介绍,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主义音乐。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最早创造文明的国家。古希腊的文明史发源于爱琴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在文学、建筑、雕塑、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早已为人们所仰慕。但相比之下,音乐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更重要。遗憾的是,音乐方面有许多资料没能存留下来。我们今天对古希腊音乐方面的了解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神话传说来了解,第二是从一些文字记载、绘画、浮雕等历史遗迹上了解到的。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
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古代希腊音乐的最初历史与其对神的崇拜、同神话和传说交织在一起。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同时,古希腊也是管弦音乐的源头。虽然古希腊音乐以声乐为主,但乐器仍引起古希腊人的强烈兴趣。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用不同音色的乐器演奏乐曲,赋予其以丰富的色调。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
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征服了希腊,咕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古罗马。古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遗憾的是,古罗马并没有把希腊音乐中全民的、健康的东西继承下来,而是发展了音乐中娱乐、消遣、外观宏大的特征,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一种倒退。古罗马音乐走下了祭坛,成为大众的音乐。这个庞大的帝国充满着攻击性,对内时刻镇压奴隶,对外频繁军事扩张,庞大的军队中,一支军乐队显得格外重要。古罗马统治阶级豢养了庞大的军乐队,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贵族们为了炫耀,组建私人奴隶乐队,在杂技和戏剧表演中,庞大的歌队和乐队人数有时甚至超过观众。
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公元476年—1300年)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它既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时期,又是西方音乐艺术的构成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迅速发展对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世纪文化又被称为“基督文化”。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中世纪很多的音乐家都来自与寺院,他们在寺院中从事教士和神父等工作,同时他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学习音乐艺术理论,对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在调式理论,复调地位,乐器演奏法,记谱法等方面创立了完整的宗教音乐体系,为西方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西方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中,最能代表早期中世纪音乐风格的音乐体裁就是“格列高利圣咏”。它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源泉。该圣咏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而得名。公元六世纪,各地的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实行集权制,统一了天主教礼拜仪式,改革宗教音乐。它收集原由的教会圣歌着成《对唱歌集》一书。并要求各地天主教会予以采用,使其浸透剑宗教礼仪的每一个角落。他利用这种旋律冷静、超脱、毫尢私心杂欲的宗教经文歌曲来加强自身统治阶层的力量。作为西方中世纪宗教音乐早期发展的丰体,格列高利圣咏可说足沃十一片。它推动了音乐理论和记谱法的研究,四线谱就是在那个时代发明的,为复调音乐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音乐学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即便是现代调式体系也都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的。直到今天,在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仍常常被采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公元1450-1600年)
西方的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一方面,是出于当时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都认为自己是再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另一方面,他们要求摆脱宗教禁欲的束缚,在关心灵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世俗的享受。于是此时的音乐开始从显贵气派转向大众化;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的表达,与具有神秘、抽象、禁锢感情等因素的中世纪艺术风尚相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声乐复调创作是这个时期音乐形式的代表,以合唱最为突出;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独立发展的器乐剧体裁;音乐创作中心为15世纪的尼德兰和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日益趋向世俗化和专业化发展,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分野比较含混模糊;音乐创作手法、体裁的运用和协作的规范趋于标准化,亦出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情感表现的特点是静态的、一元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性的二元对立的因素也在酝酿当中。
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征可以用歌剧的诞生作为一个总结。歌剧的体裁、内容的自由化、感性化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倾向的写照,同时,歌剧的复调性、主调性、加上歌剧内容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正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变化的真实写照。
四、巴洛克时代(公元1600年—1750年)
这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君主国家走向繁荣,宫廷的权力和财力扩大,统治者热衷于扶持艺术,宫廷音乐和沙龙音乐盛行,为贵族服务的音乐显示出豪华和娇柔的气息,刻意修饰成为风尚。但是音乐家自己生活在人民中间,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创作的音乐也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富于感情,体现了音乐家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文艺复兴晚期出现的歌剧音乐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几乎都是围绕歌剧这个大主题展开的。
通常来说,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很是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像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由于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巴洛克音乐家开拓出很多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曾被一些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成为了此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发展、演变,从而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
五、古典主义音乐(公元1730年-1820年)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音乐从教堂走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连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是短小的二四小节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方整型乐句,音乐呈现简单、优美、动听的特质。古典乐派的主要成就在器乐方面,合唱作品相对不那么突出,但音乐上的特征是一致的。在表现时的要求
也相同。古典时期的合唱作品谨慎地使用渐快和渐慢,速度标记是名副其实的,不能随意改动。渐强和渐弱的使用较多,但多数在一个音量等级之间。重复的乐段或乐句,如果初现时较弱,重复时必然较强,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律。不协和和弦予以解决的进行,明确的终止式,大、小调式的转换和远近关系调的转移都充分利用来表达内容,和声的功能作用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古典时期音乐的感情仍然比较内省,表演时切忌过分夸张,这些作品结构清晰,段落分明,表现上含蓄,主要运用对比性手法表现矛盾冲突或者戏剧性题材,无论内容和情绪都应该是明确清楚的。
六、浪漫时期的音乐(公元1820年—1900年)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通常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此音乐最早在德国和奥地利兴起,它与古典音乐有着体裁形式,作曲技法的继承关系,然而从贝多芬延伸到瓦格纳,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都呈现“护展”,有调性的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的写作扩展到极限,尤其足管弦乐的创作。和声应用变得更加丰高多彩,和弦及连接愈来愈复杂,音乐内容反映的面广泛,作曲家主观体验作感受的思想情感有了充分表现,浪漫主义作曲家普遍重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热衷于与标题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积极而有力地推动着西方音乐文化向纵深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
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七、现代主义音乐(公元1900年至今)
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因为某些作曲家(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J.西贝柳斯等)虽然也在20世纪写下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但从总体风格上看,他们仍属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西方传统音乐相比,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音乐;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1912年在伦敦首演,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新音乐试验的温度有所下降,但还是继续出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23)、瓦雷兹的实验性作品和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1945年以后,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实验音乐又时兴了起来,勋伯格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发展成了序列音乐,从当初很少有人接受它,到现在被普遍采纳。斯特拉文斯基在节奏方面的创新,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的作品不再具有强弱规则交替的节奏形式,甚至把节奏从小节线所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音色和音响成了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无论在人声还是在乐器使用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探索。不仅如此,还对开发新的音源显示出浓厚的兴趣。20世纪10、20年代试验过的噪音音乐,原本是以失败告终,现在又死灰复燃。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还有偶然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等,确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很多作品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也有的作品主要不再由乐音所组成。与此同时,民族风格不再受到重视;但在形形色色的新音乐创作中,也有作曲家基本上仍按传统的风格进行写作。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起,音乐的发展虽然呈多元化的态势,没有哪一种风格占据中心位置,但新的音乐实验的高潮过去了。进入近现代之后,文化趋向于多元化,人们也不拘泥于某一种音乐体裁或者形式,而是更多地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体裁。而且,20世纪至今,许许多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体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通过信息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艺术不再局限于西方,而是扩展到了全世界。
漫长人类发展长河,总有音乐相伴,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正反映了其时代人类社会特征。音乐用它独特的魅力与力量为我们带来希望和欢愉,故而总有些音乐历经世纪,洗尽铅华,却依旧为人喜爱,这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娜.论西方音乐发展简史.剑南文学 2011,3:78-78 [2]何巍.浅谈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及其在手风琴作品中的体现.时代文学 2009(19):125-126 [3]李嵬.西方音乐的魅力—以西方三个主要时期的钢琴作品为例.大舞台 2011(10):42-42 [4]董清君.20世纪西方音乐中创新因素的体现.教育艺术 2011(1):36-37 [5]朱敬修.西方音乐风格演变的内涵辨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8(4):34-35 [6]何畔.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文化之演变.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53-54 [7]胡水欣.基督教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11):178-180 [8]高潺.祝捷.浅谈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青年作家 2011(3):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