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马原历年试题总结
一、10个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可供选项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可逆性,不可逆性,持续性,无限性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特征等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属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等;后面太多了,后人补充吧。^_^
二、5个多选: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点 3,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4,对马克思的一句话的理解 还有一个记不请了。选择题还好,不是太难。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理论来源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精神的
3、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渐进过和的中断与发展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四、分析题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下你对这
一方法论的理解。
2,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一段材料,然后用马克思主义原
理分析段话。
不太全,完全凭的是印象。个人感觉试题还是很厚道的,考的都是很基本的原理,对于学过高中哲学的人来说还是
比较简单的呵呵。一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2 时间的一维性体现在 时间和认识的关系是(决定与反作用)4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体现在 唯物辩证法认为要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关键是坚持(实践的)观点 7 自然科学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8 9 10都记不得了 二 多项选择 1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哲,马政经,科社)2 为什么人的本质性是社会性 剩下三个记不得了 三 辨析 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理论来源。3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渐变过程的中断和发展。4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精神的。四 论述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方法论的理解。某领导人在某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文化,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建设社会
注意先进文化云云。。
试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上述材料。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2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3 运动是物质的()西周史伯提出“尚和去同”,这一思想包含的哲学道理是()5 承认绝对真理就是()
A 承认永恒真理 B 绝对主义
C 否认相对真理 D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6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坚持()8 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 属于上层建筑 B 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 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 D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9 阶级斗争对于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表现为 10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分析:单选题多是考的书上的概念,如果看过书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说它不是考的
深入的东西,只要有印象应该就没有问题:)
---------------------------------------
多选 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2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这是因为()3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科学发展 观是()“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5 马克思说,人的奔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D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
分析:多选也是概念为主,还是加有一些分析。主要就是马克思几个理论,辩证法、实践
等等。另外也要多注意它网站上的复习资料,单选9 10,多选2和4都是原题(ms),还有
单选的8也是资料中分析题里面提到的~
---------------------------------------
辨析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惟一的理论来源。2 自然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精神的。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和发展。4 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
分析:辨析和复习资料上的很像,其中第一个就是由资料上的某一题改过的,而4与3和其
中两道选择题又是扣上了的(由此可见复习资料的重要性~~~)
---------------------------------------
分析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试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你对这一方法 论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当今世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
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
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请结合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这个个人觉得当然就是越多越好。抓好要点之外,能多说就多说= =,说不出来就把原文
抄了再分析@@我就是这样的„„
个人总结:
复习的顺序最好是,先看一遍书,理解(当然是对于我们上课没有听讲过的,完全不懂...)然后是看复习资料!这个很重要!因为我发现这次考试很多都跟上面有关~最后则
是再看一遍书,一些很细很细的知识点,不需要太深入,只要有个印象就可以了。
如果根本没什么时间,也需要好好看一下复习资料~个人看法~ 呵呵:)不过个人觉得后面的分析题还是很看人品的= =~ 马原(上),2007年秋试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成立标志是(c)
A,„„ B,《资本论》 C,《共产主义宣言》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可逆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ps:其他的不记得了。。
二,多选题(共5个,共10分)
1,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bc)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bc)
A教条主义 B理论脱离实际 C本本主义 D经验论 ps:其他不记得了。。
三,辨析题(5/个)
1,社会空想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源泉。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吸收这三个理
论的积极成果,结合无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 义。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精神的。3,辨正的否定是事物的中断和发展。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四,分析题(10/个)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说明这一方法论的实际 意义。
2.“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
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一段引文)结合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ps:不好意思,选择题不记得了~~~总之不难:)
课程版上已经发了更全的试题,这里只有我目前还记得的~做点小贡献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三章背得各种昏,结果真是考察了弱项啊„„无语„„
机缘巧合卷子拿回来了~第一次发考题~回馈course版~各位ddmm马原加油哦~:)
不定项选择:(1’×10)
1、马义三个组成部分
2、马义核心()马义哲学、政经学、科学社会主义、马义人学(不知啥东西)
2、马义精髓()实事求是、对立统一„„
4、二元论错误()挺简单滴~
5、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范畴的关系()普遍特殊、本质现象、同一差异、整体部分„„
6、“人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变化而不单是自然界本身”说明
()认识的涵义问题,有个bt选项认识内容和模式是由课题提供的„„嗯嗯,不知道„„
7、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总合~
8、辩证法观点()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不知咋回事儿„„)
10、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简答:(6‘)
1、简述马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学说”
2、简述意识能动性表现(考场上彻底忘光„„)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辨析(6’)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可以归结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天不变,道亦 不变”
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却决于它是否能有效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论述(10‘)
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集合体,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和意义
2、结合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据说我们试场没交试题卷。。嗯。。
一、不定项选择题 1'*10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人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E、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人学 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阶级斗争 D、共同富裕 E、对立统一
4、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 B、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E、主张精神第一性
5、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范畴之间是____关系 A、普遍和特殊 B、本质和现象 C、整体与部分 D、多数与少数 E、同一与差异
6、恩格斯曾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是自然界本身”,这句话反映了: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认识是主体的自我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E、认识与主题的认识结构无关
7、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理性、意志、情感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类的共同性 E、生物性
8、辩证法认为
A、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B、哲学上的肯定和否定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赞同和反对 C、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
D、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E、矛盾双方中一方是同一性,一方是斗争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应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的前后相继的联系 E、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0、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包含着错误的认识 B、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D、真理是不完全的正确认识 E、真理是不确定的认识
二、简答题 6'*3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简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三、辨析题 6'*2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以归结为“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异”和“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对立。
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它能否较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四、论述题 10'*2
1、试论述“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及其意义。
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试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辩证关心原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10年1.4 选择题不记得啦。简答题
1.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2.简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辨析题
1.每一次质变都是否定
2.唯心史观的缺陷在与肯定了人们活动中的精神和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述题
1.前面有段材料
运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并说明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联系实际阐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宋国兴老师班
1、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如何用劳动二重性来分析剩余价值的形成?
2、什么资本可被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区分的意义为何
试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辨析.题目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不定项
1、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
2、马克思主义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3、意识实质
4、„„
10、人
二、简答:
为什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真理与谬误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三、辨析: 每一次质变都是否定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认为精神或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作用
四、论述:
古代和谐思想与当前国内矛盾的处理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简答题
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辨析题
1.劳动力商品的买卖符合价值规律 2.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论述题(三选二)
1.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他的实质是什么? 3.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有什么联系? 四.材料题
第一个材料,鸦片XX史,马克思,1858 第二个材料,共产党宣言,马克思,1848 题目: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不发达国家的命运
第二篇:北大马原考研试题
2007年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谈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4分)
2、请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题,18分)
3、请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题,18分)
4、如何认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简答,5分)
5、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简答,5分)
6、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相对剩余价值的提高为前提的。(判断,8分)
7、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判断,8分)
8、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五个方面,杨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内涵、与关系。
9、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及意义?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及意义?
1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2、主要就是一段关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段材料,然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其中包含了哪些原理,然后仔细分析两个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谈谈“改革是第二次革命”(8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5分)
3、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内容(5分)
4、请分析建国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8分)
5、延安整风运动的内涵和意义(8分)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当前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题,24分)
7、简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8、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9、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10、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篇:北大马哲真题
马哲专业
99-07
一、简答题
1、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99】
2、为什么说静止是相对的【99、03】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99】
4、联系和发展的关系【99】
5、矛盾分析方法【99】
6、必然与偶然及其辩证关系【99】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99】
8、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世界发展史的钥匙【99】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01】
10、物质与时空的关系【01】
11、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01】
1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01】
13、社会意识的功能【01】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01】
1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02】?
16、意识的能动作用【02】
17、辩证的否定【02】? ?
18、“规律就是关系”【02】?
19、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02】? 20、阶级的实质【02】
2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03】
22、人是社会动物【03】
23、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03】
24、价值与评价【03】
25、哲学世界观与宗教世界观的区别【04】
26、哲学一元论的基本含义【04】
27、意识的本质【04】
28、质和质变【04】
29、自由与必然【04】
30、哲学范畴的世界【05】
31、非理性因素的作用【05】
32、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05】
33、哲学的反思性【07】
34、辩证的否定法【07】
35、真理的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07】
36、价值观及其功能【07】
37、人的在其现在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7】
二、材料分析题
1、“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是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03】
2、“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04】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精髓,不懂得了它,就等于摈弃了辩证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07】
三、论述题
1、“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01】
2、试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就环境问题谈谈你的看法。【01】
3、“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02】
4、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内容,并据此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02】
5、试述“解放思想、事实求实、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03】
6、试述人们社会历史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03】
7、试述认识中的反映和创造的关系。【04】
8、论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04】
9、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05】
10、为什么马哲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05】
11、试论述物质与实践的关系。【07】
12、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07】
北师大历届西哲专业真题(99-07)
一、简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50分)
1、爱利亚学派【99】
2、柏拉图“回忆说”的主要内容【99、01】
3、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说【99】
4、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定义【99】
5、“奥卡姆剃刀” 【99、01】
6、休漠的不可知论观点【99】
7、笛卡儿的二元论【99、03】
8、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论述【99】
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99、01】
10、费尔巴哈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99】
11、恩培多克勒“四根说”【99、01】
12、波菲利问题【99】
1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99、01】
14、先验幻想【99】
15、巴门尼德的存在【99、04】
16、原子和虚空 【99】
17、四因说 【99】
18、流溢说 【99】
19、唯实论 【99】
20、我思故我在【99、02】
21、物是观念的集合【99】
22、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99、05】
23、助产术 【00】
24、四线段比喻【00】
25、太一 【00】
26、前定和谐【00】
27、绝对同一性(谢林)【00、04】
28、真理是过程【00】
29、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01、05】 30、卢梭“三权分立”【01】
31、培根的“四假想”【01、04、05】
3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01】
33、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01、04】
34、“人是机器”【01】
35、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01】
36、“人是万物的尺度”【02】
37、苏格拉底方法【02】
38、经院哲学【02】
39、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02、05】 40、洛克的“白板说”【02】
41、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02】
42、康德的“绝对命令”【02】
43、逻各斯【03】
44、数是万物的始基【03】
45、高尔吉亚【03】
46、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03、05】
47、《上帝之城》【03】
48、启蒙运动【03】
49、黑格尔逻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03】
50、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03】
51、米利都学派【04】
52、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与潜能说【04】
53、百科全书派【04】
54、存在就是被感知【04】
55、因果观念是习惯性的联想【04】
56、泰勒斯【05】
57、芝诺的四个悖论【05】
58、古希腊的“怀疑主义”【05】
59、四因说【07】
真理之路(巴门尼德)【07】 61、教父哲学 【07】
62、人文主义(Humanism)【07】 63、四假相说 【07】 64、我思故我在 【07】
6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07】 66、预定的和谐(莱布尼茨)【07】 67、“百科全书派” 【07】
68、精神哲学的三个阶段(黑格尔)【07】
二、简答
1、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99】
2、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99】
3、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99】
4、观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斯宾诺莎)【99】
5、应该把真正的实体理解为主体(黑格尔)【同本年外哲方向论述】
6、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00】
7、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00】
8、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00】
9、自我设定非我(贝克莱)【01】
10、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01】
11、物质或有形实体是矛盾概念(贝克莱)【01】
12、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黑格尔)【01】
13、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康德)【01】
14、简述费尔巴哈的宗教观【01】
15、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观【01、05】
16、简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02】
17、简述詹姆士的真理观【02】
18、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03】
19、简述英国经验论的发展【03】 20、简述莱布尼茨的实体观【04】
21、简述康德的“自在之物”【04】
22、费希特的“知识学”【05】
23、黑格尔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05】
24、笛卡尔的方法【05】
25、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意义何在?(15分)【07】 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回忆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15分)【07】
三、论述
1、洛克是如何说明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关系的?贝克来在此问题上有什么不同见解?【99】
2、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99】
3、试论述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与继承。【99】
4、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99】
5、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99】
6、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99】
7、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99】
8、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如何发展了笛卡儿的实体学说【00】
8、你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革命”【00】
9、你怎么看待哲学【01】
10、详述并分析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01】
11、论黑格尔的世界可知论【02】
12、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03】
13、论述近代唯理论的发展演变【04】
14、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04】
15、评述近代维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分歧【05】
16、评述康德的认识理论【05】
17、论述近代大陆唯理哲学的实体学说?(30分)
第四篇:北京大学马原历年试题 汇总版
历年试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年期末考试题目汇编
一、2002年6月 辨析
A 流动资本指“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B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价值量 C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简答
A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B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 C 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论述
A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B 试述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所有者的意义
二、2003年6月 辨析题
A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是价值的变动。B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D 固定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来源
E 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反应了同样的物质内容,所以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是一样的 简答
A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B 什么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为什么? C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E 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论述
A 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经济重自发调节的作用
B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并没有减轻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反而是加重了,分析其中的道理。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2004年1月
历年试题 辨析
A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价格的变动反映的是价值的变动。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D 固定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来源。
E 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反应了同样的物质内容,所以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是一样的。简答
A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B 什么是货币成资本前提条件,为什么? C 资本集聚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D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E 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论述
A 用现实生活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B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并没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反而加重了,试分析其中道理。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2004年6月 辨析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B 个别资本家不能长期持久的占有超额剩余价值。
C 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增大年剩余价值量,所以流通领域可以产生价值。D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c+v)=II(c)简答
A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什么?单个资本实现扩大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B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C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是由什么决定的?)
D 金融资本是如何实现对经济和政治的统治的? 论述
A 劳动力商品的特征是什么?
B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五、2005年1月 辨析
历年试题
A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B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为前提 C 简述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的内容
D 土地的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简答
A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B 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C 简述资本主义扩大在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D 简述地租的两种形式 论述
A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 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六、2005年6月 辨析
A 马政经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C 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不违反价值规律
D 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家控制工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 简答
A 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B 简述级差地租的产生原因、条件、源泉 C 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D 资本主义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什么?所有企业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怎样的? 论述
A 请分析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改变
B 请分析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大生产条件下企业资金运转的一般规律
七、2006年1月 辨析题
A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互为前提。B 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实现了资本的积聚。
C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D 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简答题
A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历年试题
B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C 利息率是怎么决定的。D 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实现。论述题
A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B 为什么价值是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八、2006年6月 辨析
A 马正经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分类的 简答
A 人们交换商品,表明上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相互比较和劳动的交换关系
B 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C 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 D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3论述
A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影响有哪些 B平均利润率是如何产生的 它形成后为何还有利润率的差别
九、2007年1月
名词解释(2x5=10): 1.一般价值形式 2.级差地租 3.经济危机 4.剩余价值率 5.资本有机构成
辨析(5x3=15):
1.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都是剩余价值资本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产生失业 3.垄断资本主义只能阻止生产力发展
简答(5x3=15):
历年试题
1.什么是价值规律,它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2.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内容 3.借贷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特征
论述(10x2=20):
1.劳动的二重性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金融寡头怎样形成,怎样实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十、2007年6月 辨析题
A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
B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简答题
A 级差地租的原因和源泉;
B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论述题
A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B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A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织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出自马恩全集),如何理解?
B 列宁说:“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如何理解?
标 题: mzj试题部分回忆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8年01月03日10:14:1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辨析:(5*2)
1.价值的实质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
2.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成为商品
简答:(5*2)
1.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论述:(10*2)
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如何理解金融寡头是国家的“万能统治者”
分析:(10*2)
历年试题
1.“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 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
2“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传统的仇外心理的重 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 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本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 世界” 如何理解?
标
题: 马原题目2008-06-09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8年06月09日16:31:0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把卷子拿出来了@_@
一、简答题:4*3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 矛盾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3。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二、辨析题:6*2 1。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三、材料分析题:12 材料(略,有关资本主义变化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些变化的理解(从产生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及其实质等方面来谈)。
四、论述题:12*2,三选二
1。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统治的? 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3。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标
题: 周二78节马原期中题目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9年04月14日17:30: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1.马克思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可否解释本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2.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两题均为必做!和昨天的题目相比,还是有很大共同点的......题目:论述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历年试题
论: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你对其的评价? 周二56 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任选其一。
材料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回答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时间:12:30-14:20 形式:开卷 满分:15分
第五篇:山大新闻学+传播学历年试题--参考版原题
2004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专业卷(共150分)
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3)论述
『新闻史』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遐尔贯珍(1)红中社(1)竖三民(1)邹韬奋的办报经历和报刊名称
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初,共产党主办的日报有哪些?创刊时间?地点?编辑?(3)
『新闻理论』 通讯社(1)符号(1)三大媒介(1)新闻自由(2)新闻事业(1)新闻价值(2)
社会功能(2)报纸的商品性(3)新闻控制、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3)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精确新闻(1)新新闻主义(1)/(2)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提出者)(2)
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1)/(2)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代表人物、作品(2)
报刊的四种理论(2)理智性与感情型(评论写作的两种类型比较)(3)
『写作』
根据所给材料写评论。“两位优秀女生因发表了不同于招聘单位观点的意见,而被淘汰”由此写评论一篇。2005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史
名解
循环日报 邵飘萍 新闻联播
简答
竖三民 指那三分报纸?创办人和主编是谁?真理大讨论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
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西方新闻理论
名解
新新闻主义 精确新闻学 二级传播理论
简答
社会责任论为什么难以付诸实践?
记者再新闻报道中怎样避免主观倾向?
论述 新闻评论对读者的作用
新闻理论
名词 媒介 5w
简答 简述新闻价值的提出与大众化报纸产业的关系
简答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分为那几类?
论述怎样理解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举例
2006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史
名词
梁效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红中社
简答
解放日报再整风运动中确定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论述
五四时期报刊改革的成果
西方新闻理论
名词
精确新闻学 创新扩散理论 新闻性特写
简答
西方新闻界关于新闻评论的见解有那些?举例
社会责任论的观点
论述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产生发展过程
新闻理论
名词
南方周末 新闻价值 大众传媒
简答
新闻报道中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是什么?
报纸的版面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论述
新闻把关与新闻事实是否矛盾?关系如何?
2007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特视特写 大众媒介
二、简答
1舆论的定义和作用
2新闻控制的手段以及作用
三、论述
关于“新闻事业的首要职能是传播新闻”的理解
新闻史
名词解释
时务文体《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苏报案
简答
1黄远生通讯的特色是什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过程和意义
《新华日报》在重庆时期如何与国民党报纸作斗争,以及其意义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一 新新闻主义 精确新闻学 特视特写
二 如何加强解释性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性?
三 20世纪40年代,在新闻闻自由旗帜下,新闻界有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社会责任论的主张2008年山东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试题 新闻理论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
新闻自由、新闻手段、舆论
二、问答
1、你同意哪种新闻的定义?为什么?
2、为什么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
三.论述题(15分)
请结合自己的新闻传、受经验,运用所学新闻原理,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他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新闻史:
名解——王韬、苏报案、合理想像
问答——
1、兴中会的革命报刊的评价
2、《新华日报》与国民党的斗争
论述——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和评价
西方新闻概论:
名解——二级传播理论、CBS、WEB2.0
问答——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新闻报道兴起的原因
2、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
论述——举例说明西方的评论对读者的五大作用 答:1.帮助读者在纷纷复杂的事件报道的阅读中理清头绪,特别是提供认识、思考有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借鉴。
2.促使读者开动脑筋,帮助他们从盲信或幻想中解脱出来而代之以理性思考。
3.给舆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能作出明智的决策。
4.帮助读者维护自己的民主自由权利,特别是防止政府决策可能造成的损害。
5.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能够识别编辑的偏见;认清事实真相
2009新闻传播初试真题
新闻理论部分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 自我修正(过程)报业集团
简答:怎样评价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论述:受众是上帝,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媒介——请给出你的看法。
中国新闻传播史部分
名词解释:申报 徐宝璜 中央电视台
简答:梁启超提出的报刊的四项标准
抗美援朝时期有哪些重要通讯作品和报告文学
论述:结合邹韬奋的办报经历论述他的办报思想
西方新闻事业部分
名词解释:托马斯杰斐逊 议题设置 倒金字塔
简答:便士报的致命缺陷
公共新闻学的产生背景
论述:举例论述评论的独立性原则 评论写作
评论是给你一段材料:鲁迅和许广平的雕塑在广东图书馆揭幕,而这尊雕塑与以往鲁迅横眉冷对的形象有所不同,体现的是鲁迅宽厚,睿智的文学气质。让你对这一材料写一段新闻评论,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左右。
2010年新闻传播试题
上午新闻传播理论
新闻学部分
一
1、真实性原则,2、新闻媒介,3、新闻控制
二
1、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2、新闻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 请联系实际阐述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有效遏制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
中国新闻史部分
一
1、《亚西亚日报》,2、《政治周刊》,3、李永得和徐璐
二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有何异同?
2、在20世纪60年代的杂文大发展中,我国报刊有哪些有影响的杂文专栏?
三 试论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提出和解决的新闻理论问题。
西方新闻事业史部分
一
1、模式示范论,2、NHK,3、约翰·弥尔顿
二
1、简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2、西方新闻评论确定选题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三 评价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这一理论对西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下午新闻传播实务
广告学部分
一
1、什么是“心智图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广告创意中的对比策略?
3、全球品牌四大建立模式是什么?
4、USP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二 应用发挥题
1、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整合营销传播”八种定义的认识。
2、谈谈你对蒙牛事件营销的认识。
编辑写作部分
一 名词解释
1、新闻随笔,2、“S形”美感原理,3、庾报,4、按语
二 简答题
1、假如你是党报编辑,谈谈在处理娱乐新闻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2、新闻图表有哪些基本功能?
三
1、分析并评价下面消息中各报道角度的不同。
2、根据网站和报纸的不同特点分别为该消息制作导读、标题。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报道9月11日,陈水扁家族世纪大案在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陈水扁一审被判无期徒刑,罚金2亿新台币,剥夺终身公权。此外,扁妻吴淑珍也被判无期徒刑,遭重罚3亿新台币。陈水扁成为台湾首位遭判刑的卸任领导人的形象被外媒纷纷记录下来。
“台湾前“总统”被判无期徒刑!”——11日,美联社、法新社、CNN等国外主流媒体都大幅报道了陈水扁被判刑的消息,所有外媒都清楚地写明了陈水扁的“贪腐”罪名。
美联社文章称,台湾地方法院依渎职、贪腐等罪名判处陈水扁无期徒刑,“陈水扁这个曾经因承诺结束腐败、深化“台独”立场而上台的台湾前领导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名誉扫地。”报道认为,这一宣判是台湾“混乱的政治史上的分水岭”,也是岛内民主进程的试金石。报道还援引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教授廖达琪的话说,这一判决反应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在过去的18个月内,“岛内对这位前领导人任期内台海关系、台美关系的恶化,以及其贪腐行为越发不满。”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媒提到了当天在台北地院门前所爆发的“挺扁派”与“倒扁派”的激烈冲突。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台湾因前领导人的宣判而爆发分歧》为题称,台北地院对陈水扁的无期徒刑判罚在岛内上下产生分歧,这一“重判”将加剧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长久以来的交恶状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天将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的消息与“9.11八周年纪念”并列为“全球要闻”,CNN网站还配发了陈水扁在狱中的照片。面对外媒的纷纷大肆报道,不少岛内民众也对陈水扁戏谑一番。有网民说:“阿扁被判无期徒刑,成功宣传台湾观光。”“扁珍被判无期徒刑,立刻成为国际媒体焦点。”
岛内媒体方面,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说,陈水扁背叛台湾人民,不可原谅。文章说,一位三级贫户的佃农之子,苦读成为台大法律系高材生,最后在民主浪潮下终能实现“政权轮替”,这曾是台湾在全球传颂最精彩的一则故事。然而“随着案情的揭露,这个梦想丑陋地幻灭了”。文章说,台湾全民目睹“第一家庭”如何孜孜不倦打造“海角N亿”的奇迹,“看着一个成功故事腐臭成国际笑柄,台湾人民的心都在滴血”。
与此同时,不少评论对台民进党在陈水扁宣判之日依旧袒护陈水扁的“护腐”态度颇为不满,民进党的形象因此再受重创。台湾《苹果日报》评论说,民进党真是无可救药,到现在还在为要不要挺扁举棋不定,“民进党自己受制于陈水扁的魔咒而无法长大独立是多么可笑”。
新闻评论写作部分
根据下列图表素材写一篇新闻评论。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1000字。
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一座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前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将被拆除一事在坊间流传,引起热议,人们担心两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会因北京城的“建设性破坏”而消失。幸好,北京市文物局后来下发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以及清华大学内梁思成另一处故居将得以保护。至此,围绕着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拆迁一事引发的坊间热议,算是告一段落。但是,鲁迅故居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院落,将何去何从?(在网上没有找到完全一样的内容,基本上是这么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