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圩江湿地公园 建设背景及市场分析(小编推荐)
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项目客源市场分析
一.心圩江湿地公园建设提出的背景
1.时代背景——“绿城”南宁要造“水城”南宁 1)具备开发湿地公园的基本条件
南宁位于西江水系最大支流——郁江干流的中下游河段上,贯穿城区的河段为邕江。城区内支流主要有石灵河、石埠河等18条内河,均属邕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南宁盆地周边的低山丘陵区,汇入邕江。据了解,按照城建计划,南宁市已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内河整治工程项目,实施了心圩江、可利江、竹排冲、朝阳溪、二坑溪等多条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其中心圩江、可利江河道工程一期工程已按计划完成,正在进行二期景观整治的实施。心圩江位于南宁市城西的西乡塘片区,是南宁市建成区内重要的内河之一,属于邕江重要的支流,城市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也是市区内河流水体楔形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圩江东面与广西大学等众多学府毗邻,西面则为南宁高新技术的密集地。心圩江流域的水利条件具备开发湿地公园的可能性。2)政府大力支持
因为做好“水”文章是南宁在成功打造“半城绿树半城楼”城市名片后的又一张王牌。南宁市“百亿元投资内河整治工程”中提出投资100亿元整合整治内河。去年时任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现任百色市市长谢泽宇曾说,南宁的历届领导班子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要把南宁建设成为“中国绿城”,一座宜居的城市。市委、市政府对内河进行更高要求的综合整治,不但要给世人展示出“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景,还要把18条内河打造成为“舞动的城市飘带”。南宁市政府对内河整治工程信心坚定。市委市政府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市区内河脏乱差现象和景观面貌有根本性改变。去年7月份,市政协委员视察内河整治,对南宁市内河整治给予充分肯定,纷纷赞叹内河整治见起色了。南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做好南宁“水”文章,不仅让市民充满期待,也让官员们对南宁的内河充满信心。以至去年,一批中国海外人才考察广西北部湾经济中,抵达南宁后,一位官员向来宾这样介绍南宁:“未来,内河将是南宁最漂亮的地方!”。而心圩江的建设正好时候打造水城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3)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支撑 根据水系整治工作计划,南宁市规划局完成的《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河水系补水工程选线方案规划》已审议通过。按照今年第二批城建计划,江北贯城渠的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同时,南宁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的《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利用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供水水源规划、水系整治规划、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5个子项),于今年5月6日、7日已完成了最终成果的评审,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和修改完善,计划于8月上报政府审批。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建设心圩江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4)巨资投入——建设心圩江湿地公园的保障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是南宁市建成区内重要的内河之一。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南宁市城市环境改善工程利用亚行贷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为12.79亿元,其中一期工程8.84亿元,利用亚行贷款2.77亿元,二期工程3.9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四项:一是河道整治景观工程,整治范围为心圩江外环高速路以南至邕江出口,长度约4.4公里。二是雨水出口及截污管道工程,在心圩江两侧铺设截污管道,收集污水汇入大学路污水干管,截污管总长为6.47公里。三是补水工程,为满足枯水期的水体更新及环境景观用水要求,防止人工湖水体变质,将建设补水泵站及4.4公里压力管。四是环境及生态恢复工程,在心圩江两岸,建设4.4公里的沿河景观。南宁市投资开发公司工程师陈涛说,心圩江综合治理工程将朝着排洪、改善水质、补水、美化等目标进行。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心圩江流域环境状况和提高防治内涝能力,恢复心圩江的生态环境。未来的心圩江两将成为南宁市西部的“绿色走廊”,意味着南宁西城的核心地带产生了一个“绿肺”。2.区位条件背景 1)交通通达度高
南宁高新区位于素有“中国绿都”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市区西区,辖区地理上东嵌心圩江,西邻相思湖,市区快速环道和外环高速两条最畅快的交通要道从工业园并肩而行,地理位置优越,创业居住环境幽雅。高新区距南宁火车站3公里,距南宁港3公里,距南宁机场30公里,距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分别为140公里、100公里和240公里,南宁已建成直达北海、钦州、防城港的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2)高新区各大建设项目相互支撑,互相影响 规划后的心圩江东岸大都是居住和教育科研用地,盛天尚都、康桥蓝湾、盛天熙园、瀚林华府等项目地都位于心圩江东岸,以广西大学为首的众多学府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也与东岸盛天尚都、康桥蓝湾、盛天熙园、瀚林华府等项目毗邻。各项目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规划后的心圩江西岸则包括了公园绿地、居住用地、以及上游的大部分工业用地。规划后的心圩江公园将位于心圩江流域下游地段,将建成西部地区的一个大型市级综合性公园。对高新区的辐射作用不可估量。
二.心圩江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心圩江湿地公园开发的经济价值
2.心圩江湿地公园开发的文化价值
三. 客源市场分析 1.宏观环境层面的调查
1)政治环境:政府近年来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有利于“水城”南宁的规划开发、发展的政策,鼓励心圩江项目的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政府支持。
2)经济环境: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其经济能力,南宁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一方面是东盟的加入,一方面来自城市自身的发展。心圩江所在的西乡塘区金年来经济也在不断的腾飞。
3)技术环境:南宁的“水城”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典范,也走进了全国前列,无论是开发技术、还是管理技术,都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有“绿城”之称的南宁市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因素都越来越有利于房地产的发展。广西许多地方的高级人才都涌向南宁,这既有利于南宁的经济与城市建设,更为心圩江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生就业群体。2.微观环境层面的调查 1)周边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
心圩江流域附近,西乡塘区、高新区雄踞南宁西北部,区域交通路便利,公车有4路、24路、33路、35路、43路、46路、48路、58路、62路、66路、76路、204路、207路、222路、604路、605路。生活设施齐全,附近有北京华联超市、五里亭水果批发市场、五里亭农贸市场,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还有广西武警医院、区人民医院二附院等医院。
2)生态环境状态
西乡塘水系改造占的比重相当大,心圩江公园的建设和可利江、凤凰江和石埠河等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将使西乡塘生态水系亮点纷呈,宜居优势更为凸显。3.心圩江湿地公园开发项目市场客源定位分析 1)项目的优势分析
心圩江所在的西乡塘区域位置未来有轻轨经过,交通更加便利。附近靠近广西各大高校,充满了书香氛围。吸引高兴科技人才。2)项目的机会分析
西乡塘区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中心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两廊一圈”经济圈的构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广西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给城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构建商贸物流大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心音更多的外来人员,为心圩江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国内客源和国外客源。
第二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设立的基本条件 5.1 面积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以上。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5.2 整体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5.3 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湿地水质应符合GB 3838-2002的要求。5.4 科普宣教
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5.5 管理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6 功能分区 6.1 分区结构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6.2 分区内容 6.2.1 湿地保育区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
需要保护的湿地区域一般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和完整的湿地生态过程,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或迁徙通道。对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受损湿地,进行湿地恢复。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6.2.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6.2.3 湿地体验区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湿地区域。
可以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本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6.2.4 服务管理区 服务管理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体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宦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7 主要建设内容 7.1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7.1.1 保护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开展的工程。
包括隔离设施、管护站点和保护警示标识等设施建设。7.1.2 恢复工程建设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所用的动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湿地水文水质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质的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可通过补水、滞水等措施来实现。湿地水质的改善可通过控制进入湿地公园水体的污染源,改造植被结构来实现。7.2 景观建设 7.2.1 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以及库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7.2.2 植被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以雏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应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
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7.2.3 人文景观建设
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
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
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7.3 宣教工程建设
7.3.1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宣传湿地和环保知识的材料及相关设备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国家湿地公园应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环保要求。7.3.2 宣教中心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应有固定的场所,一般设在服务管理区内。宣教中心应展示国家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7.4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包括科研监测仪器的配备、科研监测设施的建设等。7.5 游览设施建设 7.5.1 指示牌
国家湿地公园的边界、出入口、功能区、景观、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表达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等信息。
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指示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7.5.2 游步道建设
一般道路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人工材料,游步道建议采用生态材料铺设。7.5.3 交通工具
各种旅游机动车(船),应以电瓶车(船)或石油液化气车(船)为主。7.6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按照LY/T 5132-1995中6.5“安全、卫生工程”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建设。7.7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3]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
第三篇: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
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
第127号
《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陈 伟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规范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定和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管理以及从事可能影响湿地公园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享受国家生态建设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条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负责辖区内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具体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有关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二)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申报、组织评审和审批;
(三)指导、监督湿地公园管理、经营单位(个人)实施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及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负责组织开展湿地资源的调查、建档和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五)组织开展市、区(市)级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市、区(市)级湿地公园”称号;
(六)组建市级湿地公园评审专家委员会;
(七)其他职责。
财政、国土资源、环保、水利和渔业、旅游和服务业发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资、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
第六条 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 已批准设立的湿地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将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湿地公园主管部门所需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科研等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第八条 湿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资源权属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市、区(市)级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
(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市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全市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四)其他条件。
第九条 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湿地公园所在地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湿地公园所在地区(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报的申请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反映拟建市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四)区(市)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湿地公园土地、水域、地面附着物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五)拟建市级湿地公园前区(市)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所在区(市)人民政府承诺设立市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文件;
(六)其他材料。
第十条 湿地公园采取下列方式命名:市或区(市)名称+湿地名称+市或区(市)级湿地公园。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0年,编制湿地公园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划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
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
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
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三条 已设立的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
湿地公园的改名、撤销、范围的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兴建破坏或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自然景观、地质遗址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保持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批准建立后,按照隶属关系,申请建设单位应当设立相应的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湿地公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负责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二)制定和实施湿地公园具体保护、经营和管理制度;
(三)负责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和其他事项的管理工作;
(四)服从湿地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指导,积极参加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的与湿地保护管理有关的各项活动。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应当设置生态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生态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向公众提供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态旅游服务。
第十七条 湿地公园应当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每月应不少于一天。
第十八条 湿地公园内设置的游览、娱乐和交通等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指标。在游览区域内应当设置防火、安全、环保等设施和警示标志,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保障游览安全和经营秩序。
第十九条 在湿地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采集标本等活动的,应当经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条 凡需在湿地公园内引入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法报批。
禁止引进任何会造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破坏的外来物种。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湿地公园内排放废水、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禁止在湿地公园内擅自砍伐树木、乱采乱挖植物及植物组织、围垦造田、开矿、采石、采沙、挖土、筑坟、烧荒、爆破、放牧以及猎捕伤害野生动物、捕鱼电鱼等破坏湿地资源或湿地景观的活动。
第二十二条 违反前条规定,由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一)向湿地公园内排放废水、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二)盗伐、滥伐树木、乱采乱挖植物、猎捕伤害野生动物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三)采取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的,违反关于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进行捕捞的,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的,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的,由水利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四)擅自在湿地公园内围垦造田、开矿、采石、采沙、挖土、筑坟等破坏湿地资源和湿地环境的,由国土资源、环保、林业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五)干扰、阻碍、拒绝湿地公园管理人员依法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三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湿地公园的土地。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改变湿地公园内土地和自然湿地用途的,用地单位必须征得批准建立湿地公园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湿地公园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侵占湿地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投诉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凡在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湿地公园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 从事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造成湿地资源破坏的,依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云南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
云南省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健全本省湿地保护管理体系,规范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省级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按照有关规定和规划,纳入湿地保护体系予以管理,供公众休憩和科学普及的特定区域。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区、市)级。省级湿地公园是指按照本办法规定,经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设立的湿地公园。
第四条
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参与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与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旅游、教育等部门按照职责,依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配合做好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第七条
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云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符合《云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
第八条
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同意,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通过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向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设省级湿地公园的申请。
第九条
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总面积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不低于30%;
(二)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
(三)边界和范围不得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重叠或者交叉;
(四)具备以下任一条件:
(1)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省或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具有示范性;(2)湿地野生植物或动物物种丰富;
(3)分布有珍稀、濒危、狭域特有野生植物或动物;(4)水禽或某一野生动物物种重要的栖息地;(5)湿地恢复成效突出,且具有示范性;
(6)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价值。第十条
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州(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请示文件;
(二)县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三)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明确拟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文件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拟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五)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证明材料;
(六)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档;
(七)反映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现状的科考报告、图片或影像资料。
第十一条
申报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应当遵照以下程序:
(一)申报主体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提交申报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申请,并提交有关申报材料;
(二)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现场查验,提出意见,报州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三)州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四)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在当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五)根据公示情况,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是否同意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意见。
第十二条
省级湿地公园的命名方式为:县(市、区)名简称+ 湿地名+ 省级湿地公园。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批准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后30个工作日内对省级湿地公园的名称、位置、边界范围等进行公告。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省级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机构,保护管理机构接受本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或者业务指导、监督,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和界线完成勘界、设置界桩和标识牌;
(二)宣传、实施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做好湿地执法的相关工作;
(三)组织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协调湿地保护管理有关工作,落实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措施,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并做好湿地公园建设的档案积累及其管理;
(四)制定和落实湿地公园管理和巡护制度;
(五)负责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做好外来物种防控;
(六)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知识。
第十五条
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按照《云南省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编制。
第十六条
省级湿地公园实行分区管理。应当划定湿地保育区,根据保护、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可以划定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科研、监测活动外,不得开展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无关的活动;恢复重建区可以开展恢复湿地、科研和监测活动;合理利用区鼓励开展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旅游、有机种养殖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和服务等活动。
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的总面积应大于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0%,且其中的湿地面积应大于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50%。
第十七条
省级湿地公园应合理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知识和湿地公园特点,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省级湿地公园应当为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学活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和野外实习创造便利条件。
第十八条
省级湿地公园的更名、撤销及范围、功能区的调整,需按原申报程序报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除国家、省对湿地范围禁止性规定以外,省级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截断湿地水源、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
(二)房地产、度假村、宾馆、会所、高尔夫球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三)擅自引进外来物种;
(四)破坏湿地保护设施设备,擅自移动省级湿地公园界桩、界标。
(五)其他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第二十条
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监管采取评估制度,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
省级湿地公园经评估发现问题的,责令有关管理机构限期整改,并逐级向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撤销省级湿地公园资格。
第二十一条
省级湿地公园经评估,达到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条件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十二条
州(市)级、县(区、市)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可以根据本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
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
一、相思湖湿地公园的范围
相思湖湿地公园位于相思湖新区、邕江上游,包括相思湖、可利湖、可心江、明月湖以及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等水系湿地,向南整合相思湖新区石埠片区水域,向北囊括龙门水库、天雹水库、罗文水库和金沙湖水库,往东拓展至高新区明月湖上游,往西北沿外环高速路两侧300m绿化带。相思湖、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自北向南注入蜿蜒而过的邕江,天雹水库、罗文水库、金沙湖点缀其中,总面积约2万亩,超出南宁“中国水城”规划水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相思湖湿地公园近期建设主要包括相思湖、可利湖、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可利湖—明月湖连通运河等项目,内容涉及河道整治、生态恢复、雨污管网、生态补水、景观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目前可利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已进入后期阶段,相思湖公园河道主体工程及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核心区全面达到“湖清、岸绿、水畅、景美”的“中国水城”建设要求。公园景观面貌焕然一新,行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修复,配套项目逐步建设,成为市民观赏游玩的一大生态景观园区。可利湖—明月湖连通运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桥梁灯光亮化和景观绿化提升方案已通过规划审批。可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景观工程、石埠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西明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石灵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正有序开展。
三、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建设相思湖湿地公园有利于提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南宁现代宜居城市品质,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是还景于民的为民公益项目。通过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使环相思湖水系成为畅通的行洪道,使相思湖湿地公园成为以生态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文公园,使公园成为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全区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中国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水城”的最佳展示窗口。
四、相思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主体及组织结构图
相思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统一在相思湖新区管委会的指导下,由相思湖投资建设发展公司作为建设平台,湿地公园建成后,采取分段分步的方式移交给其子公司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
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四库”、“三湖”、“两河”、“两江”、“一岭”,下设1个湿地公园管理机构,1个水库森林管理机构、1个河道管理机构及1个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暂定)。
五、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时序
相思湖湿地的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移交的模式。建设时序如下:
一期:2011年—2013年,以相思湖、可利湖为重点,向东西两侧用地拓展。完成可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二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完成主题公园、相思湖红豆酒吧街以及比干祠堂、乌龙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要素提升。建成相思湖湿地公园核心区,争创国家4A级甚至5A级旅游胜地。
二期:2013年—2014年,以相思湖、可利湖为核心,沿连通暗渠和外环高速公路(预计变成城市快速环道)两侧300米绿化带,将相思湖湿地公园进一步延伸至西明江、石埠河和石灵河以及天雹水库、罗文水库和金沙湖、龙门水库、明月湖上游等水域,延伸拉长滨水旅游观光产业和共生产业。
三期:2013年—2015年,全面完成西明江、石埠河、石灵河、明月湖上游湿地公园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以及金沙湖、明月湖的景观改造。打造南宁市旅游新亮点,形成南宁市“东部游山、西部戏水”新品牌,成为南宁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胜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四期:2015年以后,完善罗文森林公园、罗文水库、天雹水库、龙门水库和相思湖新区石埠南区4000公顷森林公园水库涵养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旅游及相应配套设施维护以及相关后续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完善南宁市北部山脉水源涵养地,注重湿地公园长效管理,巩固湿地旅游业优势。
六、湿地公园整体规划设想
为满足生态多样性的要求,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公众开放区和旅游服务区等。生态保护区包括天雹水库、金沙湖水库、龙门水库等水库,以及外环高速300m绿化带等水源地、生物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只允许开展各项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公众开放区包括可利湖、相思湖等湿地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旅游服务区以河流、湖泊绿化带外侧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相思湖新区的石埠南区,作为湿地公园的预留发展区。
(一)相思湖公园(上游定位为半开放区,下游为开发区,以可利大桥为界)
相思湖公园北起天雹水库大坝坝脚,南临邕江,东西介于相思湖东路与西路之间,是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标志性项目。分为相思花园(爱情区)、东盟花园(友情区)、田园牧歌(乡情区)、林源野趣(怡情区)四大区,分别代表相思文化、民族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化主题园。
1、相思花园(爱情区)
相思花园位于大学路与江北大道之间,紧临邕江,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特色人文风情园。以“红豆”、“相思”为主题,通过对“红豆风情环”、“红豆心愿”等硬环境景观的塑造,对“南国七夕”、“三月三情歌节”、“心愿广场树”等爱情文化软景观的筹划,打造一个具有浓厚南国民族风情的“爱情相思湖”圣地,充实相思湖公园的游览内容,提升“相思湖”品牌。
2、东盟花园(友情区)从相思湖西路北上,位于相思湖北路与大学路之间是东盟花园。东盟花园是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热带风情园,园内种植代表东盟各国特色的棕榈科大型植物、宿根地被植物,淙淙的流水和沿岸青山、绿树交相辉映。广西民族大学等学府均坐落于其旁边,使东盟花园充满浓浓的书香味。
3、田源牧歌(乡情区)
位于可利大道与相思湖北路之间的田源牧歌是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乡情区。区内芦苇在水边茂密地生长着,茵茵草地上种有棕榈树、榕树还有不少芒果树等热带果树,观赏石错落有致地遍布在区域中。相思湖红豆风情酒吧街位于此区的可利大道以南,相思湖东路以西,可以江以北,相思湖东岸,将打造一处集大学生活交流、年轻人浪漫娱乐、文化人静思创意、多民族民俗风情互动演绎、以桂北民居风格建筑为载体和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红豆风情特色酒吧街区。整体布局体现了四个主题思想,即民俗风情酒吧街区、大学生活动街区、浪漫爱情酒吧街区、文化创意酒吧街区。建筑形态采用桂北民居干阑式木结构,形成以桂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风貌特征。
4、林源野趣(怡情区)
位于可利大道以北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怡情区——林源野趣。区域内可以看到许多植物,有芦苇、花叶芦竹、睡莲等水生植物,岸边、岛上种有秋风、香樟、菩提榕等陆地植物。无论景区岸边还是湖中小岛,都蜿蜒着3—4米宽的闲情小道。泥土清新的气息,水鸟在湖面尽情飞翔,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位于此区的可利江大桥采用桂北传统木构风雨桥廊形式修建广西最大的风雨桥,与北侧的湿地公园相得益彰。
风雨桥东北面是占地200亩,可容纳3000人至5000人的大型水上乐园,可满足成人、儿童等所有年龄层的吃、喝、住、玩、乐等各种休闲活动。随着可利江景观二期绿化提升工程的完工,相思湖公园水域面积可达3万平方公里,市民可以看到以灌木、片植灌木草本、棕榈科及竹类,垂叶榕、马占相思、凤凰木、朱槿、红花马缨丹、假槟榔等为代表的绿化,以及同时开展的水生植物等湿地建设。水美草绿、白鹭栖息,营造出岸青水绿的优美滨水生态环境,打造“一轮明月,两岸相思”的温情美景。
(二)明月湖(即心圩江)(上游为半开放区,下游为开放区,以高新大道为界)
可利江、明月湖将由可利江—心圩江连通运河串联起来。运河位于八桂田园上游,沿八桂田园北侧穿相思湖新区东路后,占用高新区创新路直至创新路滨江路口的心圩江湖,运河总长3.65公里。运河水面与绿地面积按照1:1比例控制。运河周边设置亲水步道,运河上建设9座跨河桥梁,形成一桥一景,成为南宁市城市西部的一条“绿色走廊”。
(三)西明江(开放区)
西明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加快打造“中国水城”的重大举措,贯穿相思湖新区高教职教基地,东濒相思湖,西临石埠河,南接邕江,北至罗文水库。以人—与蓝色绿色共生,将南宁绿城的绿色理念与西明江碧绿的水环境作为设计理念,将西明江周边原生态与河道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相结合,景观控制节点和景观联系节点,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公园分为湖滨入口区、欢乐天地区、自然生态湿地区、滨江运动区、环湖水上运动区、滨江游憩功能区,各功能区由园路相通,即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
1、湖滨广场入口区:城市道路与滨江公园的相接处都设置有广场及主入口,便捷地将人流导入滨江公园。
2、欢乐天地区:在滨水公园从罗文大道至大学路东南面,以“简洁开朗”的树阵及疏林景观为主。相应布置停车场、公共汽车停靠站、厕所、公园管理用房、球场、儿童游乐场等景观服务设施。
3、自然生态湿地旅游区:位于主轴线南面、鸟语花香生态小岛,既临水又有两级缓坡草地相连配植水杉带,视野开阔,景色绝佳。属于安静的休息景区。
4、滨江运动区:滨江公园边界,为减少繁忙的城市道路给公园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设计了浓密的边界林带,使滨江公园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考虑到周边是高教区学生多的因素,设置了读书区、运动区,并在密林与环湖主路之间设置了一些小的休息广场空间以方便中老年人晨练等场地。
5、滨水游憩区:采用生物护堤措施,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营造安全而充满野趣的景观。同时,为各种鸟类和小动物提供繁衍栖息之地。
6、水上运动区:位于公园南部,适当布置游船码头,沟通东西南北各景点,宽阔水面,可组织具有民族的划龙船等水上运动。
(四)石埠河(开放区)位于南宁市西部,包括大学西路延长线至金沙湖水库坝址,总体布局以石埠河流动的水系为纽带,将各具特色的几个景观段连成整体,从而构成“一带五段多节点”生态、娱乐、观赏的江滨绿化带。“一带”指一条河道流动的水系及两侧护岸绿化带;“五段”指五大功能区景观段,由北向南分别为:自然生态区景观段、湿地景观区段、科教活动区景观段、市民休闲活动区景观段和市民健身娱乐区景观段。各景观节点包括有调蓄湖湿地、藤绕奇石广场、紫藤广场、藤生植物园、七彩广场等。石埠河整治后将建成弯曲河道,成自然的蛇形。在河道较宽处设有河床沙洲,沙洲周围有浅滩与深潭,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形成“水清岸绿石埠河,青藤老树叶婆娑。四季花开蝶飞舞,风光独具凭观摩。”的生态、自然、优美的滨水环境景观。
(五)石灵河(开放区)
石灵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位于南宁市高速环道至邕江交叉处。根据南宁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对石灵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但使水变清,还要对河岸自然生态进行修复和保护,对河道两岸进行分步和动态园林绿化建设,打造园林精品,形成水系绿化带。突出亲水特征,配套建设观景廊桥、亲水平台、河滨散步道、休闲座椅等水岸服务设施,凸显滨水生态园林景观特色。
通过水域整治改造和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相思湖湿地公园将成为生态怡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经济繁荣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成为凸显邕城历史文化,展现壮乡民族风情,展示区域性国际城市形象。形成“街依水走,水依街生”的城市景观,以更新的姿态向广大市民展示“中国绿城”、“中国水城”新风采。同时,以湿地开发与管理为平台,将相思湖湿地公司建成及湿地开发、公园管理、旅游开发、文化服务集一体的旅游开发投资公司。南宁市相思湖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