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共5篇)

时间:2019-05-15 08:2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第一篇: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班级:汉本107新闻班

姓名:潘芳荣

民俗学

民间调查报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

武鸣县是一个壮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习俗。武鸣壮族家中有白事时,那一年的丧事会在不同的时间陆续进行,总共分为死者去世当天及第二天、当年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主要的四天,而死者去世第二天天是最主要最隆重仪式最繁杂的一天。

死者去世的第二天,丧事的重要仪式就正式开始。首先是要在这一天提前请道公,一般道公队由四个人组成,另外还有吹奏丧乐的一批人,道公主要是农村里年长的具有一定道教经验的人组成。

祭祀的灵台经道公布置好后,道公便吩咐让四个不同姓氏的人找四种不同的草放到装了谁的容器中浸泡,用这些水洒在灵台前给去世的人洗魂,洗掉死者生前的霉运和疾病,用竹枝将水洒到戴孝的人身上保平安,葬礼的堂内若有与死者同生辰生辰的人不能在场。另外,道公还设有一个天神台,神台上方南面挂有三位天神,道公先用桃木剑画符咒到地上,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然后用竹子做成一个架子,架子的顶上是一个圈,圈着贴上各种符咒,竹子圈外面四面各自点有三根香,子女和亲属跪在符咒圈前,道公念悼词,随着道公的指挥,亲属们一起围着符咒圈转圈,是让死者家属怀念失去的亲人,并祝愿死去的亲人能很好的升天,到更好的世界去,没有病痛苦难。

从夜幕降临到白天,亲属好友都要在灵位前守夜,道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念经文,几个道公一起,手中敲着竹子做的乐器配合孝经的反复诵读,死者家中有未婚的女孩子的,道公会准备八个莲花灯,每个莲花灯里面点上一根蜡烛,摆成一个八卦方阵,四个道公围着莲花八卦阵跳起方阵舞,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给姑娘保留福气,以保佑姑娘将来嫁个好人家,生活能更好。方阵舞跳完后,道公将糯米与朱砂混合与36枚硬币混合一起放在手中,道公会安排死者家属里面的子女辈的男男女女各自拿一个莲花灯绕着死者的灵位转圈,每走一步,停一步,道公作领头,一边走一边念悼词,转满七圈后,道公停下,将手中的36枚硬币发放到转圈的人手中,并说这些硬币可以放在身上辟邪,用来做生意可以保佑那个人生意兴隆,有钱可赚,用在出行路上可以保平安等等。

入夜至凌晨这段时间,道公们每隔两个时辰念一次悼文,唱壮族悼歌,歌文内容页大多是歌颂死者生平及其贡献作为等等,表达死者家属心中的哀伤不舍之情等。

道公们举行的每一项仪式的开始前都要算好时辰,道公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辰推算黄道日,以及适合举行的吉利的时辰。道公会给出禁忌,除了灵堂内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不能出现以免有晦运跟上以外,若是死者死亡的当天是凶日,则死者家中不能有哭声,参加葬礼的人不能哭泣,以免招来恶灵,只有过了当日显凶的时辰才可放出声来哭。

第二天,道公会推算出送死者的骨灰或尸体上山的好时辰,由几个死者生前的好友或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将骨灰或尸体扛上山上的安葬处,安葬出一般条在方位坐北朝南干燥的前方视野开阔的高处,此时放的骨灰盒或尸体都是暂时放置,埋葬尸体的羊角坟过了四年或七年等尸体全部腐烂后才请村里的年长的人开坟捡骨,上山捡骨时,妇女和儿童以及生辰犯冲的人不能在现场看,不能跟随拣骨人上山。捡好尸骨后装到骨罐里放到合适的高处,等找到合适的坟地后将骨罐葬入。是骨灰盒的放置在高处也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坟地才葬入。

将棺材或骨灰抬上山时,道公走在前头指路,死者的儿女或死者兄弟的儿女戴孝走在前头,亲生的儿女用白绫捆住镰刀背在背上,死者兄弟的儿女则各手托一碗满满的用白纸包住的米饭走在第二位置,后边是拿着大捆香的死者女方的人,抬着的棺材和骨灰紧跟在后,旁边有一个人是撒纸钱的,后边跟着的是死者的亲戚及朋友一行人。前往上山的路上需要注意的是,遇到坡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回过头来面对棺材或骨灰盒的位置磕三个头才能继续往前行进,同时,拿着香的人不能让香给熄灭,因为香是指引死者魂魄上山的方向。到放置骨灰盒或棺材的坟地后,死者的亲生儿女不能回头看,要立即离开,离开之前在坟地上抓一把土,离开的路线不能往原路折回。回到自己家中,死者的儿女将抓的泥土撒到饲养牲畜的圈中可保六畜兴旺。

当下葬仪式结束回到死者家中后,死者的儿女及亲戚要戴孝戴草帽到街上去“卖丧”,意思是把霉运都卖出去,同时也带死者逛街,死者的儿女拿着香走在前边,其余人跟在后面排成一列,“卖丧”的人一定要在街上买点东西,不管花大钱还是小钱,一般是要买点糖果和饼干,逛街结束后“卖丧”的人在十字路口分食一点糖果,剩下的就放在十字路口给死者吃,手中带去的香也要插在十字路口。

“卖丧”结束后就是前来吊唁的人吃午饭的时间了,饭席间,死者的家属要到死者娘家人面前下跪叫吃好喝好,娘家人则会起身加以安慰。临走前亲戚朋友有些会给死者家属一点钱表达安慰及帮助的心。

等到死者去世当年端午节那天,是送粽子的日子,死者的姐妹会在这天包上上两个四斤重的大粽子,在端午节这天送到死者家中去,死者的兄弟及娘家人则每人送一袋三斤的米,在端午这天还要聚在死者家中一起吃午餐。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但是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却还有另外的含义。死者去世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壮语里说的“烧纸”的日子,“烧纸”的含义就是给死者烧纸钱、衣服雨伞房子电视等物品的日子,为了给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更好,有钱花,有好的生活。七月初七这天死者所有的亲戚姐妹都要到死者家中一起举行“烧纸”仪式,嫁出去的姐妹要拿香烛、纸衣之前等祭祀用品和一袋米、一只活的黑鸭子到死者家中参加对死者的祭祀。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烧纸”仪式也有特别的讲究。当地壮族老人们说:“烧给死人的钱和物品没有记上死者的名字的话会被鬼节里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鬼魂抢走,因为没有名字记号,死者是收不到这些东西的。按风俗来讲,烧给死者的祭祀物品都要写上一份死者的信笺,一般只有年长的道公或算命先生才懂得这些信件的格式。格式是这样的:在一张白色砂纸上右起第一列写上“中元节气”,另起一列写上“今有阳居***送给***物品**件,钱***亿,***鉴收”,写好后用浆糊贴在这些捎给死者的祭祀品上,一齐烧给死者。送给人与死者的名字前面最好写上两者之前的亲戚等关系。“烧纸”祭祀仪式结束后,用一张大彩纸将祭祀品烧后留下的灰烬收集好包起来,插上两根香烛和三根香一齐带到外面空旷处的石头上放好,这个仪式叫做送死者的魂出门。等将死者的魂送走后客人们可以开始吃午饭了。午饭中死者家属要蒸好一笼黄色的糯米饭以及别的饭类招待客人,菜类主要是鸡鸭鱼肉,最缺不了的是当地出名的八宝鱼生,不论客人的多少,这道菜一般都要有,鱼生显示出饭菜的丰富和对客人招待的周到程度。

以上是对武鸣县丧葬习俗的调查。

第二篇: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王旭建搜集整理

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1969年建火化场,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也可到寿衣店购买。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设帐桌、账本。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讣告 1 上书“故严亲先考,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辞世(或寿终正寝),享年××岁。泣告乡里。×年×月×日。”母亡,讣告上书“故慈母先妣,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仙逝,享年××岁。泣告乡里。×年×月×日。” 现在一般还要在讣告中简要介绍死者生平,并写上:“谨此,代表全体孝男孝女对乡邻们表示感谢”,还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辈的姓名等,顺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讣告一般由会计书写。

扯孝人,由2—3位中老年妇女组成,负责为死者子女、晚辈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制作、发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后来披麻演变为用麻批儿系在腰间。孝服,死者儿子的必须缝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后还可以做它用,以减少浪费。孝帽,死者孙子、重孙子辈的要戴红布条,并且可以从孝帽上分出辈份来。女的不带孝帽,带塔头。

供品,前来吊唁的亲友,要到帐桌交份子钱,过去交几元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也有上千元的。会计要认真记账,并开好领孝条儿,亲友凭此条领取孝服。除去交份子钱,还有带供品的。供品分为全供、果供、酒供等。死者妈家一般带全供,包括:猪头、整鸡、整鱼、馒头5个、米饭5碗、水果5样、菜5盘。在家中摆就是5样,上坟时摆供就应该是4样。有“人五人

六、神三鬼四”一说。在家中认为死者还是人,没有变成鬼。果供,一是指点心供,二是专指大女儿带的果供,是一种用面粉做好蒸出来的工艺品,上面雕塑着各种人物等,底大上小顶部有花儿,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场购买。也有摆猪头供的。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账本上,会计还要写供条,一式两份,一份挂在灵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也有亲友送帐子的,应该挂在灵棚内显要位置,并写明送帐子人的姓名、与死者的关系等内容。

纸活,用秫秸、纸等材料糊制而成。包括一楼二库(即一座楼,包括保安等,两座钱库,旧时称金银库)、纸车、纸马、纸人、摇钱树等。现在又增加了用纸做成的彩电(天堂影院)、冰箱、汽车、花圈等。都是些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办丧事时,可以欣赏到蓟县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快就变成灰,怪可惜的。纸活还包括幡杆(也称“招魂杆”)、哭孙棒等。幡杆由死者大儿子在出殡时手持,老坟地用白色,新坟地用粉红色。也有满堂幡的,儿子、侄子都持。哭孙棒由死者的孙子、重孙子手持。

棺木,没有实行火化前,一般要用棺木,也称棺材。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用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贫苦人家也有用苇席埋葬的,富户人家年过60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实行火化以后,使用棺木的习俗就成为历史了。

守灵,人死当天夜间,一般由村里找来胆子比较大的人看守灵床和尸体,称之守灵。守灵人一夜不能睡觉。要看好长明灯,随时加油,不能熄灭,还要看好供品,防止猫、犬偷吃。

打墓子,也称打坑子。第二天上午,由4人进行。必须一次呵成。

开光,开光在死者妈家人到场,火化车到来之前进行。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听着另一个人念。念哪点哪(死者五官)。“点嘴公,饮琼浆,点鼻公,闻清香,点眼公,亮堂堂,点耳公,听八方。”旧时开光在盖棺之前进行,现在在装纸棺之前进行。

入殓,未实行火化前,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入殓,也称成殓。先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抱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2个面饼、1个九 2 连环。盖棺前,家人为死者开光。然后由继承人将棺盖钉死。全家痛哭。现在取消火化,以上程序也随之取消。

向遗体告别,火化车到。开始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先女后男,最后孝子孝女。撤走供桌、打狗棒、打发饼子等。

装纸棺,长子抱头,侧身抱,其他儿子抱腰、腿等部位。撤走灵床。把死者装在纸棺,送上火化车。亲友、孝子跪在车前,行礼。吹鼓手奏乐接、送。一般吹鼓手乐队由4—6人组成。去火化场的路上,由死者的姑爷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撒路钱儿。

进灵棚,火化回来,死者长子抱骨灰盒放入灵棚中。摆上死者照片。摆上纸制童男童女等纸人。摆供,儿子准备的鱼、鸡要放在离死者最近的位置,头朝里。妈家的供摆在正中,其余摆两侧。

接祭,就是接供。一般在下午进行。设两张桌子。一张放牌位,上书:“严父(或慈母)讳×××之位”,一桌放供。孝男孝女跪在牌位前。送孝衣给送祭者穿上,然后站在供桌旁。先接妈家的。平辈可并行走。如供多,可分多人接。

磕岁,死者女儿在灵前行磕头礼,谓之“磕岁”,磕头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个。一般都是大女儿磕岁。也有几个女儿接力磕的。这种礼节,消耗体力,有时磕岁时,行礼者坚持不了。现在也有用行鞠躬礼代替的,的确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送行,有送老人西行,一路走好之意。吹鼓手先在死者屋内吹奏,转一圈走出来。然后孝子再进去转一圈,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的旧衣服,端着灵牌,前往小武庙迎接亡魂。吹鼓手奏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转3圈,呼死者上车。把灵魂(送纸时放在庙中的纸)取出,推到小庙,后将命纸、旧衣及纸活焚烧,孝男孝女解开麻结烧掉。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送行时,还要带些水洒在燃过的灰中,以防火灾。

行典(读去声),孝子孝女跪在灵棚内,男左女右。亲友们依次行礼,现在新老结合,磕头礼,鞠躬礼都有,随着悲哀婉转的乐曲,主持人抑扬顿挫的指挥,亲友们在行礼中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敬仰。亲友们行礼时,主持人不断喊着:孝子谢!孝男孝女磕头表示感谢。最后孝男孝女行礼。

灵棚守灵,第二天的守灵任务由死者的姑爷们来完成。

丧事时间,有3天,有5天的。现在一般都是3天,并且按死者咽气时间分为大3天、小3天。

念喜歌,死者年龄较大,也应视为喜事,所以有念喜歌的习俗。旧时,有的人端着盆、瓢等,进门到灵棚前,唱一些夸赞老人、儿女孝顺的歌词。也有打着竹板、拉着二胡唱的。东家送给念喜人一些饭菜、烟酒等做为答谢。现在发展为民间艺人展现技艺的舞台。有的带着各种乐器,包括电子琴、架子鼓、音响设备等,就和专业文艺演出差不多。还有的搭建临时舞台,请人表演节目,有评剧选段、影调戏、流行歌曲等。基本上都是悲哀的曲调,如杨三姐告状哭灵、大出殡等节目。死者的家人和亲友可以点节目,同时付给演唱者一定的费用,表示感谢。使一些没有正式职业的民间艺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出殡,又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目前蓟县农村大部分还没有建立骨灰堂,基本上还是实行火化后土葬。出殡仪式一般在第三天进行,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县城附近的农村一般都是上午举行。出殡时的排列顺序为:纸活儿仪仗队、吹鼓手乐队、孝子仪仗队、棺木(骨灰盒)、女客。吹鼓手乐队到死者屋奏乐,孝子持招魂杆在屋转3圈。抬出棺木(骨灰盒)到门外。吹鼓手乐队奏哀乐,死者长子或其他继承人在棺(骨灰盒)前摔碎孝盆(摔盆时妈家人还要拉一把,有“妈家拉一把,又使牲口又使马”的说法),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他子女亲友紧随其后,缓缓走向墓地。过去棺木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现在改用汽车。出殡时,男人走在前面,妇女坐车在后,死者的姑爷沿路撒纸钱。3 在过桥,路的拐弯处还要烧纸,可能有为死者缴纳养路、过桥的费用之意。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用纸做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现在增加了用纸做的有现代意义的纸活,有些纸活逐渐用花圈取代。死者的外甥举灯走在纸活仪仗队的前面,蓟县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歇后语。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家人、亲友还要点吹点唱。

下葬,到坟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锨土,其他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埋土时,要拔幡3次,意为“拔幡3次,节节升高”。新坟地女的不准进。

拜框,在埋坟时死者的儿子、姑爷磕头,谓之“拜框”。

道喜,埋到一半时,给姑爷道喜,姑爷掏钱。埋好后,看阴阳宅的、吹鼓手、杠房的人,依次给东家道喜,东家掏钱,表示感谢。家中的花圈摆在坟顶,其余的都随纸活烧掉。抢财土,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发财。跑到家里,把土放在炕底下。现在这种习俗逐渐淡化。下葬仪式结束后,如是下午出殡亲友就可以回家了,如是上午出殡,亲友们还要回来吃饭。

孝子拜饭,出殡的当天中午,亲友用饭期间,孝子们要到各桌敬酒让饭,谓之“孝子拜饭”。

酒席,办丧事的酒席,根据死者家中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有八八席、十二八等,也有家庭困难的大锅炖肉,炒几样素菜的。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席面的内容增加了海鲜等高档菜。有的到大饭店订制酒席,款待来客。

谢支,丧事结束的晚上,东家一般要请支客和会计等人喝一次酒,名叫“谢支”,意即感谢支客之意。

圆坟,死者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谓之“圆坟”。儿子们起早儿到坟地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谓之“为死者插房子”。一般都早去,有“早瓦房、晚草房”之说。早饭后,死者儿女、亲友到坟地,为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五七,老人死后每7天一祭。一七、二七、三七、五七的头天晚上在家门口烧纸,四七不烧。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在坟前烧纸、烧花(4—6盆)祭奠。死后60天的头天晚上烧船,一般由死者女儿准备。

百日,老人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上坟摆供烧纸。供品有米、菜、水果、肉、酒、烟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等。

周年,死后1、2、3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烧纸、供品等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办周年”或“做周年”。信奉佛教的人,丧事有所区别。死者咽气后,不准穿衣服,儿女亲友不准哭,不准烧纸。死后24小时内念佛。全吃素。直到火化车来,才为死者穿衣,亲友才可以哭。

第三篇: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

盂县民间丧葬习俗整理

盂县的丧葬习俗大体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我就一些细节整理如下,按照丧葬的次序一一道来。

1、穿装裹衣:老人下世叫“老驾”,及将下世为其穿衣服叫“装裹”。“穿装裹衣”,大部分老人在行将“老驾”的时候就由儿女或者家族里本家人给奄奄一息的老人穿好“装裹衣”“也叫“老时衣”。装裹衣一般是,比较困难一点的人家穿三件套。比较富裕好的人家穿五件套。在穿装裹衣前给亡者要洗干净脸、剃好头(女人要梳好头)。装裹衣绝对不能给亡者穿带皮毛质底的服装,尤其不能穿皮鞋。忌讳,怕来世投胎转生牛马等牲畜。穿起以后亡人身底下不能铺毛毡、毛毯等带毛的被单,忌讳,怕亡人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让其数清了毡、毯上几根毛才接受死者的报到。

2、停铺:老人“老驾”的时候,大多儿女守护在旁。一旦咽气,孝子便去告请本家族人。来齐后,先到野外刨一大块白土块,用刀砍磨成一个枕头样子的东西,把一个用红布缝制,叼一粒玉茭豆的鸡形,垫在上面作为枕头。然后摘下一扇门板,把亡人的遗体安放在上边叫“停铺”。“停铺”头朝的方向有讲究,一般是人一咽气,就得看印在灶王爷像上的“皇历”,按皇历说的,头朝太岁不在座的方位,(曰“空方”)安放即是。解放以后,大部分人家已经不循此例,把亡人遗体头朝太阳所在天上的方向安放好则可。在“停铺”的时候有几件事要做。1:挎“打狗饼”.就是把用玉米面或二谷面烧成,直径一寸左右的饼子挎在死者遗体的胳膊上。给挎上的“打狗饼”是按死者年龄一岁一个,再加天一个地一个。“打狗饼”的作用是说,在去往阴曹地府的路上,有许多饿狗,把打狗饼扔给就可以顺利通过。2放“口含钱”。儿女把用红头绳栓好的两枚铜钱放到死者的唇边,叫“口含钱”。说死者赤条条而去往西天,含在嘴里的钱可以当路途盘费所用。

3:捆足手。当家族人中的长者用一缕皮麻把遗体的手足拢住,说是怕死人有“动作”。实则是门扇窄切,以防死者的胳膊抛下来难看而这样做的。

这些事办完了,随即选出当家族人中辈分最长年龄最大者为“主丧人”。由主丧人主持,研究商讨事情办理的大小以及破孝的范围。此事按照“葬父由子”的俗话一般由孝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主丧人吸收大家的意见定妥。

放“起身”炮。死人的临终事情办理完毕就出门外放炮,以告村闾,有人新亡。此炮只放一声,有别于其他诸如搬家、暖房、做三周年等事。

烧断气纸。起身炮放毕,孝子孝女在遗体下面点起“照尸灯”,(旧时“照尸灯”是一盏“灯竖”放一个油灯碗儿或平放一只油灯钵儿,用棉花搓捻加蓖麻油。现在已改用白蜡烛)孝子烧一炷单香。而后孝子、侄儿男女一齐跪地,醮一封五色纸曰“断气纸”,匍匐大哭,以示悲痛,也告慰亡人一路走好。死人断气的时间古话遗留是早上最好,说是‘三顿饭都给儿女留下了,奈何,死亡的时辰一概不能由人。请阴阳。哭过以后,就派人去请阴阳先生。我们这里多请的是苇泊家、霍树头家、五里庄家、山南石涧沟家。(这几家中,头数苇泊阴阳不论贫富贵贱一律对待,而且纸扎活儿也很精干)。等阴阳先生一到,先是“罩面”。就是在所有供着的神龛和祖宗像上面贴一张五色纸,以告诉神祖们丧事期间请你回避,不惊动诸位了。死者的脸上也掩一张,以示成了祖宗,跟祖宗一律对待。阴阳先生常规性的吃过饭后就是坐在丧房开始铰剪门吊,门幡、岁数纸、引魂幡(引魂幡中间的纸条上有字语曰:慈父(母)发引引魂幡)写位牌、糊粘男手捧“孝经”女手拿蝇帚的“童男女”(夫妻都下世的)或男女都拿蝇帚的“孝白童”(一个老人下世的)之类的冥品。这时候家人贴起门吊,把白纸糊在所有的门板两厢。把岁数纸用皮麻栓一块瓦片绑在一根“拉咯”(连枷)柄上挑在大门垛上。岁数纸,每一岁一张,再加天一张地一张,以示亡人享年几岁。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不请阴阳先生来了,一般都是去问下出殡的日期和所用“镇物”,写回位牌就算是请阴阳了,下来的“门吊”“引魂幡”都是请村里的巧手人给好歹铰把一下就算。请阴阳需要特别提到的是:

择功夫。就是选定“发引”的日期,俗称“看天气”。择功夫讲究很多,打发死人虽然是丧事,但也要选择吉利的日子。吉利日子多是“除、危、定、执、成、开”所谓的“黄道吉日”。但是又据阴阳先生说,“建、满、平、收。闭、破”的所谓黑道日也未必没有“吉利功夫”,那就看你择准择不准。择功夫最好是与五天七天碰上。但又要讲究“七不出,八不入”的成规。所以说“功夫”说好择也好择,说不好择也不好择。好择是只能顾及一两头,说不好择是全顾及了就很难择得起来。当然也有遇在四天六天的。如今看来“功夫”好坏在人“迷信”去了,大可不必非阴阳所择的“好功夫”不行。回忆“文革”那几年,谁家也没有择过功夫,谁知道哪天是“吉利”日子,哪天是“不吉利”日子,不是也一样的打了发死人。

定镇物。镇物是按死者死亡的日子和时辰定的。大部分是一些朱砂、桃条、柳条、五色石头、柏木人、小木盒、面鸡、面人、桃核、杏核、黄牛皮,黑狗毛、某种中药等东西。有的要放进棺材里,有的则放置棺材外边。镇物中还有一种最厉害的是就是“黑炭”。一般的死人都不用,就是专为“犯动作”的死人准备的。古话流传说放了黑炭就是把死者的灵魂压在“阴山背后”,永远不得转世。

写位牌。写位牌起首要分朝代,亡人一概叫处士比如:前清处士、民国处士,建国以后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接下来男为显考、皇考(对亡父的美称)女为显妣、皇妣(对亡母的美称)男是某(姓)府君,女为某氏太君(五品以上官职者的夫人或母亲)。硕人(本意指高贵美丽的妇人,写位牌用于一般人的母亲)、孺人、安人(明清时七品以上官职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某府君某太君之下写一讳字(偏左)接下来写薨者名字。名字下下写享艾寿(50岁——60岁),花甲寿(60岁左右)、古稀寿(70——80岁)、耄耋寿(80岁以上)。最下边写“之灵位”左边低两格写生于年月、日、时(时辰记不清就写吉时)。右边写卒于年月日时。现在都以公元纪年,加岁在夏历月日。砍孝棒。与此同时是派出人去砍孝棒,孝棒多数来至野外老坟墓塚的柳树上。男女孝子的最粗,糊裹上剪成条状花边的白纸条。其他人粗细以远近亲疏类推,凡穿孝的每人一根在必要的场合柱上。

破孝。有“大破孝”“小破孝”之说。光景好的一般都是大破孝到五服。小破孝是到直系亲属。但都得请家族中有裁剪技术的上年纪老太,或是村里老者的女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或者临时扯回来的白布,(也叫孝装)拉开做成孝帽、孝衫、孝裤、孝带給孝子、孝媳、孝女、孝侄、孝孙等穿戴,男女孝子均腰系一缕皮麻。孝帽和孝衫两肩上缀“麻圪都儿”过继子、养子、奶子、义子不缀,以示己出与否。孝子绷的鞋子是,已经亡故了一个“老人”后跟绷得留一指宽,父母双亲都下世了的要绷满,但出去的时候一律踩倒后跟。侄儿孙子戴“铲铲帽”,侄女孙女,娶过闺女戴“来回条”,没有嫁人的戴“不来来”。曾孙铲铲帽前面缝一块小三角黄布,玄孙缝一块小三角红布以区别辈分。此两辈的女者娶出去的戴“来回条”没有嫁出去的戴“不来来”也分别染黄头和红头。拉孝的老人一般要坚持到央倒“人主”戴起孝为止。

守灵。一般是多子的长子在丧房守灵,没有特殊情况不出丧房。头不能梳脸不能洗,晚上和衣而卧一时儿。多数时间接济给“照尸灯”添油拨焾,给死者烧香,有的孝子长跪守灵。丧房的地不能打扫,家不能拾掇。(形容父母下世如同塌了大天,顾不得了许多)一直到出殡“服三”完后。

报丧。报丧有说道。“人主家”死者的岳父家(通称小人主)外祖家(老人祖)必须是孝子亲往(一般是次孝子)其余亲戚大都是侄儿、孙子前往。去了以后把孝棒立在大门外,进屋先给人家祖宗爷磕头,告诉人家,谁下世了,几时出殡。不管跑几家都得吃饭,就是水你也得喝一口,说是人家最后给死者款待一顿。你代表死者吃下去是必须的。报丧回来哭着进大门,一进丧房在死人灵前磕头算是交差了事。

吃大锅饭。所有在家或是出去办事的人,都在事主家吃饭,过去吃食不占,人们都很差于那一顿饭,吃起来三大五碗的,好像没有个饱这才留下“死人不张嘴,一天一斗米”的说法。现在大不是前了,有时候还的上门叫吃饭了。

早晚烧纸。死人一般放三至七天(旧时富人家也有入棺停灵正寝月余的,但毕竟少数)三天者叫“短三天”也叫“紧三天”(死小口居多)。现在大都放七天最少五天。期间每天早午晚烧纸,放大炮或响鞭,女孝子们“歌歌摆摆”哭嚎。临时有邻居朋友来吊祭也得有人陪着哭泣一会儿。一日三顿吃饭,不管是谁在灵柩前,第一筷子总的挑给供在桌子上的碗里。说是死者还没有断了人间烟火,让他先来品嚐。

看死人。死人停铺起以后,每天晚上要有两三个当家陪守灵的孝子。说是怕猫狗等长毛的东西进了丧房惊动了死人。一惊动就会变得难看怕人。看死人不能吃炒瓜子、炒黑豆,更不能吃烙饼,说是怕死人翻转身伸出手跟你要,一晚上饿了就勉强吃现有的玉茭面饼子窝窝头。这也许是旧时家不富裕,吃食寡有生出来的说辞和防备他人破费的法儿。

入殓。一般是在第三天或者第五天黄昏时分将遗体放入棺材内叫“入殓”。入殓前在空棺材里放一把干草,(过去防止尸体腐败流出液体还要在最底层撒寸数厚的白灰“把干”)摆七张毛头纸(白麻纸)用七枚铜钱压住。棺材小头朝里架进丧房,按铺单不铺双,论长次,讲亲疏,分远近,由下而上的规矩把所有送来的褥子铺现成(长孝子的最贴身)。褥子上不能有飞禽走兽的“活物儿”(苫的覆面也是如此),然后把遗体安放进去,去掉“口含钱”,解开足手。然后再放一些桃条柳条桑条之类的所谓“镇物”。在入殓时严禁叫任何人的名字,只用手势指挥。不许哭泣,不敢将眼泪掉在遗体上面。迷信说是怕把人的灵魂叫走或带走。入殓毕大哭,燃放大炮响鞭。

筛灰。入殓完以后家中长者领孝子到五道庙筛灰。其所用工具和步骤是:新笤帚一把(栓红布条),簸萁、箩子各一张,先把一抔白灰(现在改用白面了)筛在棺材底,然后就去五道庙如法把灰筛在神台下。路上不得跟任何人说话,一路哭回,在灵柩前磕头,事毕。

烧夜纸。一般在入殓当晚子时进行。到了那时候人都是悄悄咪咪的,有一个人弯下腰去看看棺材底筛的白灰说“有了”,迷信是说死者的生肖属相来过。在白灰上,牛踩牛蹄,虎留虎爪,走下了“脚印”。于是凡穿孝的由一位长着领着都去五道庙烧夜纸。来五道庙后,那位长者例行公事地看看也说“有了”,大家便磕头烧纸立起,调了个方向,对着一处说叫“望乡台”的地方,仍旧烧香醮纸磕头,而后放三声大炮起身返回,最小辈走前,依次类推长孝子在最后,不敢扭头径直哭回。“烧夜纸”有说道,说是死者灵魂在望乡台得见儿孙最后一面,跟着孝子回到大门口就有神鬼把住不让进去了,于是扒住岁数纸大哭三声无奈而去„„。烧夜纸回来,不管好赖总的吃一顿饭,(过去是混锅撅圪垯,现在改吃方便面)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旧时人们吃食不好,熬了一夜的眼填吧填吧肚子„„

聘帮忙人。除了放短三天的死亡当天即请人外,停放七天的,一般到四天,根据事情的大小聘请帮忙的人。(主要是挑葬的抬棺材的,叫 ‘土工’。做饭的叫‘锅上’)。孝子由一名长着引领去要请的人家磕头。大事(上罩)的聘请二十余人。小事则聘请十四五人。大事聘到家族远股,小事则在近股聘请。古话说孝子的头不值钱(凡是用人,见面不管辈数大小就磕头),最值钱(一旦孝子给磕下头,再忙也得应承,按时前去)。

买器物。用别人家一次性用品要付钱。死了人办事难免有的东西自己家没有,那就得向邻居别舍告借,凡一次性的东西就得给人家付钱,比如干草、茭圪榄、白灰都要付给几毛钱,对方也知道不说多少如数收起。说是取个吉利。

破土。破土是孝子先在坟茔“后土碑”前烧香磕头醮黄表纸,其他事去了。

接下来就是土工们挑葬打墓。这是帮忙人的主要营生。这个营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般老者早年或自己“弹挣”或儿女“张罗”就把墓葬碹好。这种情况帮忙的只是来挑开“八九七尺二”(指深度)的“阳圊”把里面的余土腾撒出来(已经埋进死人的打开“垭门”)即可。另一种情况是按照习俗不能直接上坟的,英年早逝父母尚在者或非正常死亡者要择一地方打坟墓“寄埋”。此种情况,为的将来再挑容易。所以阳圊不打多深,只是用一种叫“牛扯腿”办法打下四五尺即可,这样的寄埋坟墓一般打在“阳坡弯弯”,起码是不会聚水的地方。不管挑葬还是打墓,营生必须做得妥妥当当,不得偷工减料。相反七扭八歪,下葬困难,就要挨“土工们”的咒骂。当然事主家要好好招待,早上给红稠饭馏大米,中午大把拉面压河捞的给吃好,半前晌送馒头卷子的干粮。把那些帮忙的待承的满心满意。干起活来也就全心全意的了,即使有的主家招待稍有差迟,人们也只是在背地里说说或明里“阴嚓”几句,但把营生还是要干好的。因为有“甲倒累甲,户倒累户”这样一句古话。在鞭策着大家。

请总管。丧葬的的目的所在就是把死者顺顺利利,体体面面埋殡了,对于孝子来说叫做“黄金入柜”。所以第七天的出殡发引,事无巨细,说辞也多,得有一个精心的总管,有合理全面的分工。不少总管都是全村里能说会道的精明人。他一去了,首先把人员安排名单张贴出来,所有人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总管会同“主丧”有权司掌、实施、裁决一切事宜。

搭供蓬。过去没有租赁这一说,全是自己用杉杆绑架,大帆布扯起。有的人家还要另搭一个灵棚,根据门戚大小,櫈几块宽大木板摆贡献用。灵棚两侧挂一副挽联,多是:“白雪离天岂有归云之路,黄花落地再无返树之期”“想从前赤手无资辛苦成家亲力瘁,叹今后丁年失怙苍颜莫睹子心悲”之类的话。

摆孝子供。灵棚搭起之后,先将族里家谱挂起,近股祖宗位牌请出摆放中央。供上孝子的贡献(二十五个光馒头,有的也摆汤饭。围像人)。

摆全供。老人一下世,闺女就的披麻戴孝回婆家磕头请贡献。到第六天下午由大戚人(多是亡者亲家翁)领儿子,抬食落,(食落整架125件半架75件,整架的办完事折走75件,半架全部留给事主)来给亲家摆供“烧朝天纸”。一进村放三声大炮以通知,家里戴“铲铲帽”的和帮忙的去接住贡献把花草纸扎一起肘回来。其余侄女的也同样接待。唯独外甥是“迎门孝”,没有人接,自己哭着进来。等贡献到齐后,吃“打食落饭”。多数是一碗扁食汤。临了按远近亲疏开始摆供。盂县人不摆高供,一律是馒头(蒸供)松圪桃、麻叶(油供)的平供。讲究人家摆一路花儿馒头,(顶子上捏一出如《黄鹤楼》《吕布戏貂蝉》《梁祝姻.楼台会》等戏剧人物或者“孔雀回头看牡丹”“野雀登梅”“五福捧寿”等面塑,后来几年又添了“龙凤呈祥”等等。事主家要给来客抬食落、担盒受苦钱,随着人们的不断富有,食落过去5 ——10元,现在上涨到50——100元。担盒也由5角1块翻了10倍之多。

叫“门上家”。办理丧事一般都要叫一伙以鼓乐唢呐为主的“红火班儿”也叫“门上家”。人们戏谑地叫“粗王八”。“红火班儿”有“真”“假”之分,过去花钱请的“行里”把式谓之“真的”。不花钱叫自己村里的业余娱乐班(俗称戾把)叫“假的”现在也有些人家用电喇叭也叫“电王八”是“假的”了。近年来“假王八”这一说没有了,一律是“真王八”。“真王八”里加进了晋剧的鼓板、梆子、马锣、铙钹、小锣和文场“四大件”,有三、四位“唱手”(多数是业余戏剧爱好者)唱一些《斩子》《走山》《教子》极少数也唱《大报仇.哭灵堂》等选段。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不少唱流行、通俗、摇滚流行歌曲。与“粗乐”相对的是有笙、管、笛、箫组合的“细乐”乐手是化妆成的僧侣道人。“粗乐”除了三次烧香以外都在大门以外,所以叫“门上家”。“细乐”在院里灵棚两侧“放焰口”念经“超度亡灵”。还有不少地方兴起女子军乐队,也成了吹鼓手的主力。

烧香。等所有贡献摆起,开始烧香。烧此一炉香纸的首先是死者的“亲家”。叫做“烧朝天纸”。“朝天纸”用整张五色纸叠就。烧的时候头朝上。意思是说,我来祭典你了,愿你乘此香火登高而去极乐世界。(所在因地域不同也可能敷衍出许多另外之说)。

在此之前,孝子的岳父家要给女婿汉戴一顶“缰绳凉冠”(此物是用二寸宽窄的硬纸糊成一个帽子大小的圆圈,再把同样宽窄的纸做成一个半圆形糊在中间,然后用一根牵牲口用的新曳股盘住),外人一看就知道是有了家室。接下来是侄女外甥等亲戚,亲戚烧完才是家里男人,从孝子开始依次类推,女人也如此。烧香完毕,接下来是奠酒,按烧香次序2——3人一对(一人把酒2 人执盏)进行。第三步是烧纸,仔细人家按烧香次序进行,多数人家去掉冗琐,干脆集体一次性烧完了之。烧香完毕就到账房记礼。账房先生把各家所有的贡献、礼金、花圈、纸扎、花炮一并记完,发给“抬食落”“担盒”的“劳碌钱”(分别多则100元少则10元,5元不等。上饭。是要把女婿汉或孝子事先准备好的一桌酒菜(通常是八碗席)给死者敬上。此事原本是由女婿汉穿戴整齐把菜肴一碗一碗地顶到灵棚前,有孝子跪接一下,再送进丧房灵柩前。上过一道,就掩门(把丧房门关上)说是让亡灵享用。大约十几分钟以后开门继续,接下来的两道也如是进行。

现在上饭弄成很低俗的闹红火了,则是由红火班的人(多数是女人,加一丑角在其中打诨)化妆成古装大姑娘小媳妇端酒上菜,大部分人看红火热闹,不管低俗下贱。这时候乐队随便尽力地乱吹(有意向女婿汉要‘小份’)丑婆丑汉们在场上瞎胡折腾,一两个小时好歹才算了事。这样的事情听说闹出不少笑话儿,比如说,孝子白乎乎的跪了一地,红火班儿吹得是《大红花呀开满地》,本来是打发老人,他又吹《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要不就吹起《今天是个好日子》弄的事主家哭笑不得,听说有的吹鼓手还挨过孝棒。

时至一两点钟,晚上事才告一段落。按规矩女婿汉看守灵棚贡献,说是怕猫舔狗爪,刮风下雨。其余人等回家歇息。

烧早香。出殡当天早上,事主家放三声大炮以示请叫。帮忙的人一早听得炮声各各来齐,首先在灵棚烧香,完了各自去干自己的营生。家里人按次序,孝子在前侄儿、孙子、曾孙以此类推。然后女婿、侄女、外甥烧香,仍如晚上奠酒,烧纸,早香结束。

吃早饭。过去不管红白喜事,东盂县一带早饭一律是小米煮豇豆的红稠饭,就山药丝丝或炒酸菜。光景好一点的人家给做碗混锅抿格斗汤。现如今富裕了改吃蛋汤油条的很多,有的干脆吃“大把拉面”籍口说是“试面”。

扫墓。吃罢早饭约末到半前晌时分,主丧人安排去坟里扫墓事宜。按成规扫墓是孝女的事,一般有一两个侄女侄媳作陪。没有女儿的就由孝子媳妇代劳。个族人引领,拿一把栓了红子的新笤帚,(早先还要带一张新簸箕,现在省略了)沿灵柩要走的道路,一路哭到坟里。女孝子进墓葬用笤帚倒着身子象征性地扫三下出来。回来可以走近道,但到门前仍然大哭至丧房对灵柩磕头,事毕。

接客人。上午陆陆续续有亲戚和村亲前来吊奠,大门外有戴孝的侄儿孙子接住,引至棚底烧香醮纸。每来一家,灵前掌事人都要呐喊“孝子磕头——。孝侄磕头——孝孙磕头——。只是呐喊,至于磕不磕,孝子一般都很忙,也没有人稽究。礼到了即可。

接人主。此事重大,必须慎重从事。上午十一点左右全体孝子孝女以及全体戴孝人,到村外路口去等人主家。人主家大都来得比较迟,孝子远远暸见即刻头抵孝棒匍匐在地,大放悲声。待人主家拉起,接过贡献哭至灵棚磕头。人主家即被领至一处干净之屋,有人陪伴喝水抽烟稍事休息。

看遗容。时过一会儿,主丧人领全体穿孝人跟孝子跪在地下。主丧人说请“舅舅们”到丧房看看死者。人主家或者全体或者派代表去看死人遗容。过去要掀开衣服逐一查看。临了哭上几眼。

央人主。看了死人返回,孝子们跟回下跪。主丧人请人主提出孩子们对死者生前死后的不到之处和以后的要求。现在大多人主家是事而非的敷衍几句带长远性的安慰话了之。待人主恩准,孝子们大哭而回。然后主丧人请人主家统计出来人的辈分,都带什么孝,去丧房缝制。当然在过去也有的人主当的不好,根本不能使人接受的过分指责,使人难以答复的无理要求,甚至决绝出殡。弄得孝子们几个钟头长跪难起,是可忍孰不可忍。赶来看央人主的邻里别舍忿忿不平,帮忙的当家族人忍无可忍,于是合计一下,“拉了锅”不给做饭。几个“愣杵”把四平八稳坐在炕上的人主家拽了下来,忽绕着孝棒,连推带搡地哄出街门外边,肘进棺材盖钉了,出殡!人主家干看没闹,挨着唾骂声灰溜溜地走了。从此甥不认舅,舅不认甥,结仇几代。“小的们”下来碰了面,扭头而去,形同路人。

题外话:旧时“人主家”最厉害,说不让出殡就不能出殡,听说有的死人曾经停灵一个多月发不了丧。夏天臭的路人就很难经过。古话说“有理不过人主”确实也是。现在不同了,人主家成了一般亲戚。戏谑的话说:拿准“四点儿”就是“好人主”,哪“四点儿”?“温凉糊嘟吃上点儿(来得迟了饭都凉了),寡皮淡水说上点儿(不接触实际),临场发挥挤出点(眼泪),去到坟里留下点儿(坟前的贡献是人主家的)。

戴孝烧纸。多数人家此时已经大体有了准备。时间不大主丧人领戴孝人如前跪倒,请人主家戴孝,戴孝一毕就到灵棚烧香、烧纸,孝子跪陪,孝孙跪顶香纸盘。

开饭。其实在央人主前已经开放。东盂县打发死人中午一顿,一般吃杂面河捞,最好的是光拉面,极少动盘盘碟碟。上世纪60年代不少人家吃上一顿“混锅圪斗”就算不赖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吃开“凉菜浅子面”,多数人家“六冷八热”的上开酒菜,甚者“二八十六”有鱼有鸡。最起码也是“混菜”馒头大米。鼓乐吹打。出殡这一天凡孝子出出进进都的弯腰大哭,“门上家”也都得的吹打迎回,反正从烧早香开始到央毕人主这段时间,红火班吹打的一直要求吹打不停。所以他们也得练就上好的本领。那才留下,“吹唢呐的嘴,赶牲口的腿”这一说。过去“专业班子”一般都是叫本邑孙家庄或平定县中佐村的,这些班子人手齐楚,讲究“行里”规矩。特别到牵牛镇,韩庄这些要样儿的地方,什么客人来吹什么牌子,灵棚底下掌事人就知道以什么礼仪相迎,丧事进行到什么阶段吹什么音乐,如烧香吹《大拜场》,《朝天子》等,起丧《吹苦伶仃》《哭皇天》„„。现在鼓乐班子到处有之,加上这几年兴起的女子军乐队风骚一时,这些班子,吹打起来加进晋剧、秧歌、二人台、小花戏、流行歌曲等等杂耍。虽然讲究不多,道也哗众取宠,可是有时候也会闹出好多的笑话。笔者曾经见过一家出殡,灵棚里“假道士”吹得是《十送红军》中门下孝子出出进进军乐队吹得是《打靶归来》大门外鼓乐队奏的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哈哈,你看看滑稽不!

记份子。死者或者孝子的乡里乡亲朋友弟兄,有的给死者送一块覆面(俗称苫的),有的合起伙来(几人不等)买一个花圈,或是买一块缎被面送来。也有直接送人民币的,还有的送挽幛,挽联。挽幛上多写“永垂不朽”“仪容犹存”“音容如在”等字。挽联多在文化圈里时兴,内容多是应人的联句。我见市二轻局局长郭汉山(东村人)逝世时孝子的朋友送一幅挽联“德才贻谋业绩归录后人能当家国事;壮志已酬典型可范我辈应存创业心” 南韩庄胡喜银挽姑母(原阳泉市城区人大主席)胡瑞林联:“四十五载勤恳工作业绩不亚须眉朴实贤良磊落光明有口皆碑留取懿范范昭后世;六十六岁恪守本分风节当数斯人品德可钦精神堪效无言凝志收来秋色寄哀思”上章召郭俊卿挽他父亲的联语是:寿逾八旬先父竟辞尘想当年半路失妻抱儿携女亦父亦母苦熬苦曳艰辛备尝终成家每忆亲人伤心难禁千行泪;世续四代棘人真饮恨痛今日一棺横陈杖履空存弗闻弗见欲孝无期隐憾常怀奈若何更令举室悲哀不绝九回肠”“诸如此类文学性较好的挽联多被有心人记录了去。

以上所说的无论送什么都叫“记份子”。记份子的人有的来坐席吃饭,有的不来,事后孝子拿礼物登门谢致。现在有的乡村提10件贡献去了不坐席的烧醮完了留下4件后各自回家了事。

看苫的。待人主家吃罢饭,主丧人端了所有敬献的覆面,领孝子跪请人主家给死者覆盖。仔细点的人主家还要一块一块地点数过目,问明是谁的,然后清数了之。

净脸。人主家一到,孝子孝女(有的是孝媳)端一瓷碗,放一点烧酒,用棉花蘸酒象征性地在死者遗体脸上左饶三圈右绕三圈,说是给死者洗了脸干干净净去往极乐世界见祖宗,见佛祖。

苫死人。人主家先把孝子孝女的覆面一块一块慢慢地苫住死者,(孝子的覆面从头到脚)其余苫到齐胸处。这时候有人给自己的小孩要一小块做个兜肚说是“取吉利”可以长命百岁。由人住家扯给。另给打引魂幡的(一般是长孙)留出红绿两块搭在肩上叫“披红挂绿”。娶进来没有上过坟的妇女也要给拉一条红布系在腰间,表示新人上新坟。

烧香封口。苫盖一毕,所有穿孝的,亲戚来人一律到灵棚上香。此事有灵前掌事人一一“呼叫”。先是孝子依次而排,亲戚也是如此。烧毕奠酒,烧纸。烧香完毕。有土工人肘进棺材盖盖上,把材上的“八吊”安好,将事先准备好的七寸洋钉每边四个打入钉好。(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

揣富贵。凡戴孝拖灵的人到灵棚供桌下由掌事人发给两个馒头或烧饼。叫做“揣富贵”说是揣了富贵受祖宗恩泽,长命富贵,发财多是。

三送。(有的地方叫三迎)第一次,长孝子抱灵位,次孝子们陪着请至引轿正中。第二次,孝子把童男女抱出放在引轿内灵位两侧。第三次,请灵柩。灵柩一般由六个人擒出,背棺材大头的人要给三尺红布,和供在棺材头的贡献(后来事主家给换成八个馒头一听罐头或者一瓶白酒)。引魂幡在前落至大门外的天平上(索绑棺材的木头架)。女孝子跟出于灵柩之后哭泣。

打说辞(这里念si)碗。此事,过去由阴阳先生来办。把供在棺材头边(每天每顿挑进头一筷头)的个那碗饭,摆在一把破旧厨刀上,出大门以外劈下打碎。说是表示亡人断绝了人间烟火,同时了却了在世时一切恩恩怨怨留下的说辞。

扫殃。就是把所有门上的吊子白纸扯掉,用一把新笤帚把撒在丧房的地上的白灰等一切垃圾扫起倒在一处偏僻的地方。这事在过去也是阴阳先生所为。现在是出高价觅人,用小汽车叫,请来一个愿意干的人还要帮助下葬“拔料向法”等。

起丧。待灵柩索绑好以后,将女儿的团圆被覆盖在上面,龙头大罩十六人上肩,有“罩上家”敲锣呐喊“起灵——”灵柩抬起。前面有一本族长辈端条盘内摆死者照相,一叠花儿馒头引道,后鼓乐、军乐、细乐;挽幛、挽联、花草、纸幡紧跟,一路哀乐送行。

拖灵。在灵柩前栓十几丈白布,(现在改用麻绳),由全体穿孝人拖曳前行,表示为死者拉纤送葬。沿路孝子孝女要给路人扔钱,(过去是铜钱。现在改为硬币),摱纸烟。说是给亡者买路,也像是死者说,乡亲们,我走呀,再给大家递最后一支烟„„,究竟是什么?在人演绎了。

挂包头。出殡的时候,男孝子的岳父家或姻兄或小舅子(俗称拉包头的)把一块丈二的白布给孝子披在肩膀上。女孝子也在婆家亲戚中请一位辈分大的女人同样把一块丈二白布捏住三角,顺肩膀披在身上。男女拉包头的人象征性地参扶着一直到卸孝。

邀祭。(也叫路祭)一般是女婿汉(也有相好德厚的朋友、干爷儿)在灵柩经过的路边,摆一张桌子供三叠贡献,磕头、烧纸、奠酒、放炮。过去讲究棺材一旦抬起就不能再着地。所以邀祭时抬棺材的一律脸朝后,拖灵的向后转给对灵柩磕头。

挂箩烧草圪节。凡是灵柩经过的地方,细心人家都要把一张筛面的箩子挂在门上,夹挤块大火里的红碳点燃一盆牲口吃剩的草圪节,然后关了大门。待灵柩走远才得开开。此说是把门罗上,点起火炭运来防避鬼魅闯入。

夺肩。灵柩抬至中途,有人上来替换他人抬上一程。这叫“夺肩”。夺肩的人大多是孝子的朋友弟兄,或者死者在世时对其有恩情,现在所为有报答之意。此事孝子家也得记住事后拿礼道答谢。

卸孝。灵柩抬出村外停下,孝子给磕头。收起拖灵的绳子,龙头大罩卸去,冠冕堂皇的发丧出殡算是结束。抬棺材的人颠开快步径直向坟里走去。孝子孝侄腿脚好的也要帮助抬一截路。

下葬。棺材在坟茔落地。抬材人七手八足把绳索解开绾成套子把棺材吊下阳圊,然后顺劲推进墓葬。阴阳先生跳进去象征性地拔料一下方向,把一块中间书“敕令镇墓”,左书“天雄“右书”地雌“的板瓦等镇物摆放好,孝子下去给父母盖好团圆被。摆放好小桌茶具吃食。阴阳摆放好童男女(一边一个,将泥俑的头拧向后面)掐破公鸡的冠子“唰甩”一顿鸡血。土工的人用砖石垒了垭门,撒一把五谷(麻、麦、谷、黍、豆,有的说麻、麦、谷、黍,稷),浇几股浆水以封闭了鬼魂。然后在阳圊口摆起三叠(人主家的)贡献,大家烧香,醮纸,点燃花草纸扎。

掩土。开始埋殡,首先有孝子孝女孝媳按长次先后背对垭门口,拿铁锨剷三锨土,朝后填进阳圊。而后给土工磕头,恳请埋殡好亡人。磕头完毕怏怏而去。走的时候孝子们都要捡最长最重的麻绳背回去,说是谁背的最长最重谁以后最发财。土工的人们七手八脚填满阳圊,封起墓塚,在新墓塚上撒一把五谷,劈倒插在墓丘上引魂幡,埋殡结束。下葬的时候吹鼓手的鼓、镲、唢呐一直等候在场,烧香时“七声八气”地吹打几下了事。

迎位牌。返回至“卸孝”处,引轿抬了孝孙抱了位牌走另一条道返回,途中孝子们要给位牌磕头数次。一直到大门口。

扶头。大门口已经摆好一张小桌,上面放一盆清水,一把新木梳,那把破旧厨刀。女孝子逐一跪下,有一老媪象征性地给蘸水梳头三下。女孝子拿起厨刀在脸盆边上来回磨三下朝后抛出,立起回家。其意思是稍微整理一下守灵期间的蓬头垢面,要回家拜见祖宗。朝后扔厨刀意在不让凶神恶煞跟进家门。

安神祖。全体戴孝人在灵棚祖宗前烧香磕头,然后,闺女、侄女、外甥分别把自己的顶子贡献折去,孝子把祖宗牌位请回。

洒扫。这是出殡的最后一道流程。多少年来人们误认为是要把死人的鬼魂撵走,所以按习俗草草了事。其实不然,洒扫是驱赶死了人时降临的一尊神,这尊神叫“殃神”。“殃神”何许人也?有故事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把留给自己的“东岳天齐”位子都被好友“黄飞虎”占去。他自己只落得每年大年三十在当院心坐起“一时三刻”,留下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说。他老婆不让了,非得要个位子,姜子牙想了想说:“位子是没有了,你以后红门就进,逢喜声就到吧。”这老乞婆听成是;逢门就进,逢哭声就到。所以谁家一死人她就不邀而至。人们称她是“殃神”。亦叫“丧门神”。“殃神”的“买卖”不好,经常没有人招揽,出去又没有个“搁落”处,所以赖着不想走。人们只好点起干草火把,燃放鞭炮,桃条柳条打鸡,生铁火炷敲刀,在每个家门前绕过,浇一股浆水,撒一道白灰,呜呼呐喊,驱赶至村外荒郊一偶。回来以后把那把破旧厨刀劈在丧房门框上,门扇后面都贴上阴阴先生给书的符。临了,不管是帮忙的、还是家人分着吃完那一封供“殃神”的手捏糕(63个)作罢。

后坐。洒扫完毕,家宅恢复正常。事主家备几桌酒席,犒劳土工和当家族人。虽说死人的事情谁家也有,但是大家误起很紧要是营生,四五天的尽力帮助,实在是难能可贵,十分需要感谢的。所以事主家往往是拿出好酒好烟招待大家,这时候孝子拿着酒壶一一给在场人筛酒敬俸,感谢叔叔大爷哥儿兄弟,在丧了考妣的时候鼎力相助。现在酒劲一来,好几瓶老白汾竹叶青不大一会儿就大碗大碗地下去,人们的精神头一时焕然,你看哇,非得醉倒有几个不然。

打散。就是事主家给帮忙的族里人带礼物表示致谢。礼物一般是八个大馒头,纸烟罐头多寡不等。另外办事借用过人家家具的也用馒头谢致。

服三。出殡第三天上午,男孝子们抱了所有用过的“孝棒”,扛一把铁锨,女孝子哭嚎至坟里。上供、烧香烧纸。祭奠一毕,把把全部孝棒插在墓塚上再把没有埋好的墓塚重新整理得“圆”一次。

谢孝。一般是服三当日孝子带馒头(按人主家来人的户数每家6——8件)给人主家送去,以示答谢和安慰。

做七。按亡人“死忌日”算起,七天为一“七”。如几“七”跟初七、十七、二十七遇到一起就算是“犯几七”。(迷信说,犯“五七”是犯在“五阎王”手下受罪。又说,其实“五阎王”面恶心善。大可不必为死者操阴间的心。)“做尽七”(七七四十九天叫尽七)前一天按死者的岁数制作若干面五色纸小三角旗和一把“黄罗伞。当天上午,孝子孝女按照出殡走的道路,沿途左一面右一面插好,女孝女一边哭嚎一边将碗里端的小米捞饭捏在小旗下哭道“妈妈呀,爹爹呀,阎王爷打你的时候,旗旗儿底转过来伞底藏呀,我的那妈呀(我的那爹呀)。如此一直插到墓塚前,把三叠贡献摆在”祭石圪台,而后坐在墓冢前哭嚎一番了之。

近几年也许是人有钱还是有时间了,伺候的死人更勤快了,有的地方逢“七”必做,这也所见不罕。

做“尽七”摘帽。不管你做了什么样的“七”到七七四十九天都得做“尽七”。那天,到坟里贡献一毕,孝子们把孝帽拆了,缀在帽子上个孝衫上的麻圪嘟和绷鞋布烧了俗称摘帽。在未摘帽期间不能理发,再热的天气也得戴着孝帽。现在不同了肩膀上戴一嵌有孝字的桃形小牌即可。

做百日。这件事宜不太复杂,只是唤起对死者的怀念。百天头上,孝子们去坟里烧纸贡献,再把插在墓塚上的孝棒拧几圈,目的是不让它来年活了长成树,不利于养种土地,也不利于(埋葬一口人的墓葬)将来挑开阳圊。

做新节。从死忌日算起至第二年清明节,不满一年者要做“新节”。前来祭奠的是出殡是所到的亲戚们。孝子到坟前哭祭一回吃毕饭(当然是盘盘碟碟)则罢。

换孝。此事据说有一些随意性了。闺女们妯娌们过了一年,最迟二年,约定个日子,各人到茅子(厕所)里脱下白鞋在茅樑石上磕打三下扔出去,换上一对其他颜色的鞋回去就算是换了孝,以后穿衣服就可以随便了。

守孝。按周礼一般是三年。这三年里,第一年不走亲戚,一般没有急事不得外出。更不得离乡背井远离故土。讲究人家,不穿大红大绿,不闹红火,不扮戏装。即使换了孝也是穿黑色和灰色鞋帽衣着。就这样丧葬礼仪习俗逐步进行完毕,直到“做三周年”,人们对死者的思念也就随之慢慢淡化着„„。

上文所述之大体是正常死亡。这里还须提到几种特殊的殡葬方式: 寄埋。大体是年纪轻的小口因病、因事故所殁的,再就是寻死短见的。这几种人不能上坟,只好寻一僻静之地单个儿浅葬掩埋,叫寄埋。死在外乡。死在外乡的人,灵柩回来不能进村,一盖放至村外的“官山”(公共的山林之地)。在那里搭起灵棚,祭祀吊奠,进行发引事宜。此说是怕把孤魂野鬼带回村里。

卖妮儿骨。死在娘家。这种罕见的出殡方式只用于未出嫁的“大闺女”。死在娘家说是“犯扫败”,棺材不能走大门。只好拆倒院墙一豁手递手舁了出去,草草掩埋于一片荒冢。过些年这闺女的骨殖以“妮儿骨”卖掉。

扻死孩。旧时因“破伤疯”“天花”“脑膜炎”“痨病”等疾病,小孩夭折不为罕稀。小孩一死就得立马叫人(俗称扻死孩的)裹一把干草用“拾粪筐”背了,扔至“天道”早些让狼拉狗啃了。“天道”每村都有。因四季而指定在东西南北四个荒凉之地。阴婚合葬。死者在世没有配偶,死后晚辈们给出钱买来一付“妮儿骨”用小棺材“盛殓”抬在出殡的棺材后面,到坟里一同埋殡,叫“合葬”阴婚有的“攀亲”,有的一次性了之。

捏假人。死者在世没有老婆,死了也没有买来骨殖。便用白面、谷面、黄米面捏成的佣作为配偶,埋进坟墓,也算是合葬。白面捏的姓白叫“白氏”,谷面捏的姓谷叫“谷氏”,黄米面捏的姓高叫“高氏”。也有极少数人家用金银打的小人这便姓金姓银叫“金氏”“银氏”了。以上《话说》盖为笔者从记忆中搜寻而来。东盂县地域大焉,十里乡俗有所不同。加之时世变迁,花样翻新也是自然。好好赖赖权当一个时期的丧葬文化现象遗存吧。怎奈,愚下孤陋寡闻,不到之处还请邑中方家哂正,期以完善。

第四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五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下载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习俗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

    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