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 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 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
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提出“礼”,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要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主张建立在人人道德自觉基础上的礼乐文明社会
④主张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主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 中庸之道: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教育方面:
孔子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晚年编订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言论被弟子编纂成《论语》一书。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③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学而优则仕”)④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⑤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 发展下来。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 民主之路的桥梁 B.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 C.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 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 ②对韩国: A.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B.韩国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在20多所 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
C.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 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④对欧洲: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世界和平)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荣八耻)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把儒家的一些伦理原则和道德用于规范用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改善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而造成的冷漠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1)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但看不到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政治思想: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具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实质: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二)庄子
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
1、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1)“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道”无处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2、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但庄子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还不如“无用”好,比老子更消极。
影响: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将“法”“权”“术”三者糅合为一,吸取道家思想,将法家思想系统化。(1)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2)厉行赏罚。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3)奖励耕战
(4)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
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1.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墨子(墨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墨家的主要贡献:
政治思想: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墨家特点:纪律严密、刻苦俭朴、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4、后期的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了“墨辩”学派,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评价:
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第二篇: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期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璜。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的外在表现。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从城市规划建设自身来看,20世纪追求城市理想的诸多主义—从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化主义、女权主义等,虽说是各有侧重,但也确实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
从城市文化研究的视野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对地域文化的寻求曾兴起一时。当时全国建筑创作有京派、海派、岭南派、西安唐风、武汉楚风等。此后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商业行为逐渐使地区特色消失,建筑创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主题报告提出了“21世纪要促进地区文化精神的复兴”的观点,并指出:“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建筑学必须探求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弗兰普顿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创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产品形式'的建筑”,即强调建筑形式更多地取决于所在地域的特点,而不是生产技术本身。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应落实到区域,回归到区域,并在区域文化中实现整合。不应单纯地就城市论城市,而是要从更大区域范围来认识城市文化,把城市与其腹地及与它相关的城市,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把城市文化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些主张对于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当我们规划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建设时,首先要解决好这座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或者简称为文化定位问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研究课题。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要符合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思想和规范,要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精神,要对本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结构及人口构成作深入地分析,从抽象走向具体,由分散走向整合,将其落实到城市文化环境的要素、特征上。一个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我国学者在研究江南地区城市文化之后,将这个地区城市文化的宏观取向归纳为3个特征:即“亲水性”“文人性”和“统一变化、饶有特色”。这些特征反映在城市景观上,建筑、桥梁、园林、绿化、名胜古迹每每与水亲和,城市景观以水称胜,显现出阴柔秀美、富于灵气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环境显得文质彬彬、诗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虽有以上两点共性,但并非千篇一律,其风格在统一中又千变万化,富有个性,饶有特色。如果我们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观特征,也就接触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态和新的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围。
对自己城市的性质作深入缜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关键。美国的威廉斯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世纪初,洛克菲勒买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国独立战争曾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因而他想将该地的主题定为“革命发源地”。但历史学家认为,革命战争中英美冲突是短暂的,而旧大陆与新大陆的文化传承则是长远的。英国来开发殖民地,使旧大陆的文化进入新大陆,这对美国至关重要。历史学家建议突出这一文化的转化,将该地定位为“殖民时代的威廉斯堡”。这个定位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威廉斯堡确实实现了新、旧大陆文化的一脉相承,因而成为了知名的历史城市、欧美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交往和旅游热点。美国人花了5年~6年的时间,请了名牌的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的教授来论证定位,然后才请规划师、建筑师来研究如何体现这一定位。
有了明确的目标,再来研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当然显著。
2、城市文化环境的评价标准
城市文化环境由于内容综合、涉及面广,而有着多种评价标准。在这里,笔者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这个角度,介绍一个实例:
《美国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后50年的环境与变化时,曾对世界16个城市进行了“城市适意度”的评比,共列出了23个评价项目,并将其归纳为3类:
(1)良好的自然条件及其利用,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喷泉、大公园、林地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温等。
(2)良好的人工环境建设,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大道(系统),美丽的广场(群),街道的艺术,喷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观等。
(3)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馆,富有盛名的学府,重要的、可见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图书馆、剧院,美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可口的佳肴,大游乐场,多种参加游憩的机会,多样化的邻里等。
上述评分标准并非非常完善和科学,但不无启发。首先,城市要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间。其次,城市要保护、利用和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环境。从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环境、城市建筑文化环境,每一个层次均具有广泛的内容,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多么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文化环境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城市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 主要有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街区、风景名胜和城市整体特征等5个要素。
众所周知,标志性建筑(含城市雕塑)对于构成城市形象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罗丹曾说:“我们整个法国就包含在我们的大教堂中,如同整个希腊包含在帕提农神庙一样”。绝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有着“三优”的共性:那就是优越的选点、优秀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纽约自由女神像,选点在纽约湾口,迎着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的航线方向;雕塑形象融圣母玛丽娅、法国大革命女战士与雕塑作者的慈母于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环抱的绿岛上,环境空灵优美。难怪她被誉为美国的象征。有些名城采用大手笔,在一个区域、一座广场、一条轴线上布置若干标志性建筑,在形成建筑艺术高潮的同时也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城市文化特征。如巴黎从卢浮宫到德方斯大门的大轴线、华盛顿从国会山到阿林顿公墓的中心区、北京从永定门到景山的大轴线都是优秀的实例。
文化设施是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欧洲,以大剧院为中心的文化广场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筑组群,突出了文化设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优美形象。在规划布局时,一定要通过城市设计选好地段,与城市的干道、广场共同组成城市生活的热点。如纽约在西城的贫民窟区建起了林肯中心,随后在对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现了商店餐馆,贫民窟不复存在,这个区成了“不夜城”。而华盛顿其在风景优美的波特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虽然建筑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于它对岸就是阿林顿国家公墓,处于政治性较强的地区,市民只能来看演出,别无其它活动。
《北京宣言》提出:“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观念看建筑”。不论是传统的旧街区还是新建设的现代街区,都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景。现在许多城市开始认识到在旧城更新发展中,保护、保存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多么重要的文化复兴活动。它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民风民俗的展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街区包括产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和商业区,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现代城市文明的风采。住宅建筑一般占城市建筑的60%~70%,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建筑形象,对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现在为了城市大环境的协调,在恰当的地段建设了一些颇具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内陆城市流行的“欧陆风”,则是不伦不类的文化错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归,而中国人也跟着归到人家老祖宗的门下,此风实不可长!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许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传统作法。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发掘、利用其风景名胜;对于新开发的城市,则需要从规划之日起,有意识地打造自己时代的风景名胜。现在一些城市通过新闻媒体评选城市胜景,这是好事。但评选之后还需要择优提高、扩大成果,把优中之优延续下去。这样通过日积月累,也就积累了我们时代的“八景”“十景”。保持和发扬城市的整体特色。自然特色是构成城市整体特征的本底,人为建设是构成城市整体特征的能动因素。两者的结合则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许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与山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西方人好占山头,好入大水,发挥极至;中国人则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后左右都要有所照应。如何把握城市的整体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城市性质定品位,城市规模定尺度,历史文化见文野,自然环境凝风格。
4、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
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效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潢。既要深谋远虑,又需日积月累,在正确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有优秀的城市设计和实施方案,有切实的建设步骤,有特色的运作经营,可以做到“
三、五年有一个小变化,十来年有一个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标志往往是对上述几个要素之中某一点的突破。对于变化,如今人们的认识已由激进转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变化,还应有所不变。“变得像纽约了”“变得不认识了”“世界大同”了,这决不是好现象。一个人不能六亲不认,不能失去记忆,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在这里,笔者想谈谈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统一还是对比。统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对比是指事物的差异性。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创作上都广为运用这两种手法。其实,在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在对比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这本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法则。而最后衡量和评价艺术效果的标准则是“和谐”。“和谐为美”这是古往今来的一条基本美学原则。现代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就说:“形式含有系统间的和谐,是一种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所在”。1978年国际建协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的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建筑学的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国际建协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后期,一些“前卫”的流派各持己见的现象在建筑创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谐,就是要否定公认的原则,以“先锋”“前卫”为先进的标志。我国有些同行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对国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对它们进行片面的颂扬。他们常常举出艾菲尔铁塔、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和华盛顿东馆、蓬皮杜文化中心作为建筑与环境不和谐而成功的佐证。艾菲尔铁塔难道只是因为采用了钢结构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而成杰作? 不然,因为它优美的曲线造型,罗马风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钢结构图案都在与巴黎的建筑传统文化对话。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会在艾菲尔铁塔下举行,音乐会的台口就采用了艾菲尔铁塔的有细部花纹的拱门。这正说明艾菲尔铁塔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欧洲传统文化与工业化新技术的结晶。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在这座利用传统宫殿扩建而成的现代化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中,仅仅是一个进入地下大厅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厅的玻璃屋顶。其尺度在这个大环境中仅是一个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质感并没有阻挡人们观赏卢浮宫的视线,应该说这是大统一中的小对比,无损总体环境的和谐。
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东馆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现代建筑。它在环境上的成功首先在于其遵守了总体规划的边界条件和高度控制。东馆、西馆一今一古,却有着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轮廓线,并采用了出自同一石矿的灰色石材饰面。东馆主入口向西,与西馆的东门处在同一条轴线上。贝聿铭先生精心采用这些措施保证了东馆这组独具个性的建筑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
对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筑单体设计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巴黎旧城区的城市风貌上则不得不持否定的态度。1996年,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赴法进行学术交流,当法国接待官员介绍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统一谐调时,笔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请教。这位官员作了一个遗憾的表情并说:“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们新的POS(城市规划规范)和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总体规划,现在报批这个方案是通不过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国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凡事还是以基本原理和实际效果来检验为好。
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艺术上,基本原则的回归已成为世界主流。在1999年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两个主题报告和所通过的《北京宣言》就是时代的强音。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谐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和谐为美”这是一条永恒的美学原理。
第三篇:烟草行业文化建设历程概况
30年来,行业文化从无到有,经历了从感知到试用、从试用到完善,从完善到创新的不断提升过程,走过了因文化而文化,文化与活动结合、与品牌广告结合、与管理、企业战略的相融的道路。
烟草行业文化建设历程概况
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从文化足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从1978年到现在,灵动的足音,真实而亲切。今天文化已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写入党的报告进行倡导,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进行提升,并逐步呈现出春色满园的喜人景象。30多年的文化之旅,正合拍于30多年改革的步伐,烛照行业思想解放的进程,映射中国烟草经济跃迁。回顾历程,莫不有这样的感慨: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睦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在她当初的牙儿,浸透了牺牲的血汗,洒遍了奋斗的泪雨!
30年来,行业文化从无到有,经历了从感知到试用、从试用到完善,从完善到创新的不断提升过程,走过了因文化而文化,文化与活动结合、与品牌广告结合、与管理、企业战略的相融的道路。
蹒跚学步,从感知到试用。当改革开放打开尘封已久的国门,伴随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的引进,企业文化如清新的风从远方徐徐吹来,60-70年代实践之果结于日本企业,70-80年代初理论之花开于美国的新型科学慢慢亮像于人们的视野,刷新人们的思维,思想超前的企业家们在欣喜之余开始起步,在进行理论探索、认知的同时,带着几分懵懂、几分激情、甚至是形而上学,勇敢的迈出了实践的步伐。在此之前,企业文化多在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大庆的王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维系。当时,常德卷烟厂是启动文化较早的烟草企业之一,听当事人回忆:“都感到企业文化很重要,大家满腔热血,把当时仅有的国外翻译来的文化理论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但还是像狗咬刺猬一样,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是谁,想到了要征集厂歌。”于是,以政工部门的名义向全厂发起了征集。一时间全厂闻风而动,会写会唱的积极填词谱曲,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军旅出身的转业干部乐树生创作的歌词为基础,请来省内的词曲名家润色后,形成当时为数不多的工厂厂歌,传唱下来让员工们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在歌词的中提炼出了“爱国爱厂爱岗位,争先争优争贡献”的企业精神。随后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工具,常德烟厂报创刊,其时是1984年5月1日,当工厂几个人在简陋的办公室自编自画,报纸散发出淡淡墨香时,才知道这就是行业最早的报刊。当时上海、杭州、济南等厂也有了行动。很显然,这一时期是文化导入的最初阶段,工厂不仅文化人才奇缺,而且文化载体也凤毛麟角,不仅理念打上当时政治化的深深烙印,而且活动也停留在文体层面,多以精神文明为主,文化建设自发但零星,其效果也可想而知,迷茫与希望交织。
迈开正步,从试用到完善。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专业机构相继涌现,处于文化建设迷茫时期的企业,依稀看到希望的星光,将青睐的目光投射到专业公司,寻求他们的指导来构建理想中的文化,常烟与当时的湖南大学下属的一家文化设计公司携手,专业公司提出了根据企业精神,对厂徽进行设计的想法,几几经沟通,确定方案为常烟拼音字母声母C与Y的变形构成,圆、三角与长方形的线条的组合,类似于以后的太阳神口服液的标识,虽然现在看来简单、还有几分幼稚,也没有充分表达出企业精神的内核,但当时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随后,做成厂旗在大门口和国旗一起迎风飘扬的时候,感到是多么的庄严与神圣。后来,专业公司又提出成立企业公关和军乐礼仪队。一下子让工厂像煮沸的水开了锅。反对的、好奇的、赞同的呼声都有,更多的有对公关礼仪队曲解,仿佛就是在挑选三陪的先生和小姐,但礼仪队还是在不同声音中坚持成立,好在不久的厂庆大型活动中,礼仪队彬彬有礼的表现打消了员工的顾虑。那时,专业公司专业化程度远不如今天,对企业文化的设计只是停留从企业到的表层着手。所以,文化用起来总有隔靴搔痒般不过瘾。
1994年,常烟又一次引入广东的一家专业公司,这一次与以往不一样的是,企业和专业公司的相法与任务都非常明确,企业因为以前专业公司为企业设计的厂徽和太阳神口服液的标识惊人的相似,需要创新,而专业公司不仅仅只考虑企业的VI体系,而是还考虑了和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切合,常烟“全球、高效、多元”的发展战略,“超越自我、挑剔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三高”的品牌战略,都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同,这为芙蓉王的问世奠定了初步的理念基础。
这一时期文化多是和品牌携手前行,和传播相映生辉。同时,行业黄山烟“一品黄山、天高云淡”广告亮相于香港新世纪广场,经济日报“痛心疾首说玉溪”拉开了品牌文化传播的先河。曲靖烟厂的“福”文化,长沙烟厂“飞翔”的鹤文化,宁波烟厂“胜利”的鹰文化,龙崖烟厂“拼搏”的狼文化,相继成型,无不突出品牌文化。湖南零陵烟厂以文学促品牌文化,芙蓉王品牌传播语从“华夏瑰宝、一王情深”到“创造无限、体验成功”再到“传递价值,成就你我” 也实现了从品牌诉求到文化诉求的转型。许多卷烟企业将企业理念纷纷附加到品牌上,倡导“赋予品牌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这样将品牌文化视为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强加在品牌上,让品牌传递企业理念。
快步加速,从完善到创新。品牌文化终究不能担负企业文化的功能,行业开始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探索和创新。2001年开始,常德卷烟厂和很多烟草企业一样,再次开始企业文化的整合提炼,这一次,采取招标形从品牌的功能诉求式,专业公司在实战中成长,专业化水平水涨船高,三家国内大型文化专业公司前来竟标,他们理直气壮的拿出成堆卷的象模象样的案例里面,响当当的名企和名人从中熠熠闪亮,叫你不由不信还拍案叫绝,任务是对企业文化的理念和行为规范系统进行丰富和提升。常烟文化办应运而生,由企业一把手挂帅,抽调了厂内的文化、管理、营销方面的年轻骨干,一同参与,文化访谈、实态调研,一同头了头脑风暴、设计提炼,相互交融,相互挑剔,不断完善,让激情与理性结合,形成了具有常烟特色的芙蓉文化。
芙蓉文化在打上企业历史的深深烙印后显现出个性。常烟50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了企业不竭的动力之源。成为后来企业精神“超越”的有力前奏。芙蓉文化在针对企业现实的千丝万缕中体现出特色。文化通过融入管理发挥作用。在烟草企业长期在专卖体制的保护伞下,竞争、创新、效率等元素稀缺,激励手段失效,市场应变力不强等铁一样的现实,在企业文化新定位中得到了高度强化。如“直面竞争,力求双赢”的竞争观,“严明精准,效率至上”的效率观,“做得更好就是创新”的创新观,“快速反应,精确执行”的管理原则等,都针对现实的不足表明了鲜明的导向。芙蓉文化在引领企业未来的战略导向中寻求不同。基于国家局烟草局对行业发展归核化的要求;基于常烟与世界烟草巨头和国内烟草龙头企业在品牌实力上的差距;基于入世之后国际化发展方向对中国烟草提出的客观需求。将企业战略确定为“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同时,将常烟的战略目标确定为“成熟企业、行业先锋”。
芙蓉文化不仅成为企业党代会的思想主旋律,而且在机构改革、人力资源改革中不断强化芙蓉文化的导向,芙蓉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开花结果,姜成康局长称:常烟文化清新自然,2002年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当地工人节目花了半小时时间以“学习的快乐“为题对常烟文化进行了报道。随后又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企业的责任文化与欧洲社会责任协会进行了探讨。这时期,行业不少工商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业绩的卓越,受到业界的推崇,如长沙烟厂的简单管理,红河烟厂“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经营战略,湖北鄂州家的文化以及红塔集团“超越自我”的文化等等。2005 年初,国家局党组制定下发了《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印发了《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烟草行业文化评价体系》,企业文化以组织保障的方式从上而下全面推进,从企业文化建设试点铺开、到自觉自发。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推进联合重组的,谋求更大的发展,发挥重点企业的优势。增强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实力。应对跨国烟草公司的竞争,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文化就是变革的源动力。
2006年第二届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展示展览在北京举行,全国25家烟草工商企业参加文化盛典,企业文化建设多姿多彩,呈现出勃勃生机,企业文化品牌,春华秋实,硕果满枝。上海烟厂文化的精强稳健,嘉兴烟草文化与人文风物的诗情相融,吉林烟草文化的创新模式、广东中烟文化的市场导向等无不引人注目,给人们以启迪。
2006年起,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内外结合,及时推出了公司母文化,以核心理念层的构建回答了“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我们生存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什么,我们要怎么做”的五大关键问题,经营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用以指导经营管理和员工行为准则,并且对构建母子文化提出了:“一元主导,整体协调,尊重个性、融合创新”的建设原则,常烟根据行业对生产工厂的新定位进行了工厂子文化的构建,这一次的文化提炼的没有外脑的参与,从调研、框架设计,到理念诠释凭着自身力量拿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厂文化,工厂文化即考虑和公司母文化的融合,又考虑对芙蓉文化的传承,还考虑了和管理的对接,更考虑了工厂未来发展的导向,丰富充实了母文化的内容,2013年,湖南中烟又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以13233为发展目标,和21有发展坐标,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也伴随喜悦与欢笑,不只是常烟,烟草人一批批文化人已经成长,在国家文化促进会和劳动保障部认可的中高级文化师名录中烟草人就达100人之多,可以预言文化的烟草一定赢得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发展概况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生产能力达5000多万盒。1996年,湖南出版音像制品294种,电子出版物10种,生产总量达到524.9万盒,销售总额突破4000万元。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兼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推出了《洪湖》协奏组曲等优秀语言音像出版物和《解放军报全文检索》等50多个光盘产品;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致力于湖湘本土文化题材的搜集、整理工作,《湖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集锦》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选题计划;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注重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再现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率先出版了国产录相节目、社会教育节目、科普教育节目以及地方戏曲节已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赞赏;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围绕开拓少儿智力和少儿原创音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号角》等多部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第五篇: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