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8:2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

第一篇: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

为有效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安排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市场调控作用,引导各类项目投资,优化产业布局,保障我市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和重点服务业项目、重大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促进天津经济和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制定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

一、计划编制依据

(一)按照需求指导供应的原则,合理安排房地产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布局。

经市场分析预测,2009年本市商品住宅交易量约89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交易量与上市量1:1.5、上市量与土地供应量1:1.3的关系,扣除年初存量待销房780万平方米,需新增建设约1000万平方米。其中,“规划环外环”内容积率按

2、滨海新区和其余区县容积率按1.2测算,分别需新供住宅用地约190、365、210公顷,共计765公顷。商业用房需求量338万平方米,按照供应量与需求量3:1的关系,扣除年初存量待销房192万平方米,需新增建设约520万平方米。其中,“规划环外环”内容积率按

3、滨海新区和其余区县容积率按2测算,分别需新供商业用地110、35、90公顷,共计235公顷。

(二)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为依据,着力保证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

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建设计划,2009年本市计划建设770万平方米、约11.2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其中限价商品房150万平方米、2万套,经济适用房550万平方米、8万套,廉租房70万平方米、1.2万套。按照容积率2.5测算,预计需要土地分别约为60、220、28公顷,共计308公顷。

(三)积极适应“拉动内需、保增长”的调控要求,全力满足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需要。

根据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和市发改委、农委等部门提出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按照2008年出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资强度,2009年本市工业用地需求预计在2800公顷左右,根据项目分布,滨海新区为1700公顷,其余区县为1100公顷。

二、计划主要指标

(一)经营性房地产用地

根据需求分析,2009年计划出让住宅用地765公顷,建筑规模1075万平方米。其中:“规 划环外环”内190公顷,建筑规模415万平方米(含限价商品住房约100万平方米);滨海新区365公顷,建筑规模420万平方米(含限价商品住房约 50万平方米);其余区县210公顷,建筑规模240万平方米。住宅用地全部安排普通商品住宅开发,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土地供应量不低于住宅用地出让 总量的70%。

商业用地计划出让235公顷,建筑规模520万平方米。其中:“规划环外环”内110公顷,建筑规模315万平方米;滨海新区35公顷,建筑规模70万平方米;其余区县90公顷,建筑规模135万平方米。

综上,2009年全市计划安排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1000公顷,可形成1595万平方米建筑 规模。其中,“规划环外环”内用地300公顷、建筑规模730万平方米(附表1:2009年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安排表、附表2:2009年规划环外 环内计划供应经营性地块明细表)。

考虑2009年经济运行趋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确保供应与市场需求相对称,将结合土地市场实际状况适时对上述计划在总量、结构上进行调整,维护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保障性住房用地

按照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计划供应各类保障房用地308公顷。扣除已列入经营性房地产用地计划的15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另安排经济适用房用地220公顷,廉租房用地28公顷。(附表3:2009年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安排表)

(三)工业用地

根据需求分析,2009年全市计划出让工业用地3000公顷,其中滨海新区1800公顷、其余区县1200公顷。(附表4:2009年工业用地计划安排表)

三、土地收益

(一)市级土地收益

2008年当年出让项目收取的政府净收益为45.4亿元,政策性成本12.7亿元。根据 2009年出让计划安排,考虑当前房地产形势和市财政资金需求,按照当年出让项目收取额不低于去年的目标,连同上年度出让项目按照合同约定应于本年度收取 的土地收益额,2009年计划政府净收益确保完成50亿元,力争达到70亿元;四项政策性成本确保完成13亿元,力争达到20亿元。

(二)区县级土地收益

2009年区县计划出让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700公顷,建筑规模865万平方米,按照2008年区县出让项目的平均楼面地价和收益率,可实现政府净收益合同额约50亿元。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探索灵活政策鼓励企业购地。一是宗地分块出 让,使企业可以通过分块交纳出让金、分块领证抵押的循环方式融集购地费用,缓解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利用土地储备证贷款政策支持企业融资购地,赋予 意向购地企业短期土地整理资质,发放储备证封闭贷款支付购地款,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困难;三是适当放宽合同约定条件,采取延长出让金缴纳和开竣工期限的 方式吸引企业购地,带动激活土地交易市场。

(二)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土地出让渠道。成立土地招商办公室,统筹各区 和土地整理单位开展土地招商,形成共同招商的联动机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土地招商,举办全国性的大型土地招商会活动,参加国家部门及其他 省市组织土地招商推介会,多渠道发布地块信息,并组织成熟地块到市外、境外招商引资;创新土地出让理念,变“出让”为“营销”,通过组织座谈了解当前开发 企业的需求和投资取向,变“供给主导”为“需求引导”,有针对的开展地块包装策划,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促进招商落实。

(三)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快重大项目用地的落实。建全完善对市、区 县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适时掌握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到提前有准备、办理有高效,促进项目落地建设;推行远程网络交易,各区县设立土地交易窗 口,与市土地交易中心联网运行,实现全市域不同地区同步报价、同步竞买、统一时点成交的零距离网络交易,下半年覆盖到全国,为购地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服 务。

(四)实行出让合同网上填报,强化供地监管。2009年起全市土地供应数据全部纳入监测监管系统,通过实行土地出让合同统一网上填报,统一审核,对全市土地供应的情况的适时掌握和监控,确保全市土地市场秩序良好发展。

第二篇:天津市土地登记技术规范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土地登记技术规范》的通知

(津国土房籍[2007]269号)

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土地登记技术规范》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总则

1.1.目的、依据

1.2.概念、分类

1.3.适用范围

1.4.统一登记制度

1.5.职权分工

1.6.土地登记簿

1.7.与房屋权属登记的关系

1.8.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

1.9.土地证书的种类

1.10.登记费用

1.11.登记人员管理

1.12.信息系统管理

2.土地登记程序

2.1.土地登记申请

2.1.1.概念

2.1.2.申请受理程序

2.1.3.申请人一般要求

2.1.4.申请人

2.1.5.申请时限

2.1.6.土地登记申请人应提交的资料

2.1.7.申请条件审查

2.1.8.申请的受理

2.2.地籍调查

2.2.1.依据

2.2.2.坐标系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2.2.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2.4.宗地划分

2.2.5.地籍勘丈方法

2.2.6.指界

2.2.7.地籍调查的办理时限

2.3.权属审核

2.3.1.概念

2.3.2.权属审核应达到的标准

2.3.3.不予登记的情形

2.3.4.权属审核的内容

2.3.5.权属审核的程序

2.3.6.权属审核的办理时限

2.4.注册登记

2.4.1.概念

2.4.2.依据

2.4.3.内容

2.4.4.土地登记簿

2.4.5.土地证书的字头

2.4.6.注册登记的办理时限

2.4.7.登记日的确定

2.5.颁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2.5.1.证书发放对象

2.5.2.缮证

2.5.3.核证

2.5.4.核发证书

2.5.5.办理时限

2.6.公告

2.7.复查

3.初始土地登记

3.1.概念

3.2.程序

3.3.初始登记的效力

3.4.工作要求

3.4.1.复查

3.4.2.注册登记

3.4.3.核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4.设定土地登记

4.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1.1.概念

4.1.2.申请人

4.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1.4.审查要点

4.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2.1.概念

4.2.2.申请人

4.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2.4.审查要点

4.3.填海造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3.1.概念

4.3.2.申请人

4.3.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3.4.审查要点

4.4.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4.1.概念

4.4.2.申请人

4.4.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4.4.审查要点

4.5.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5.1.概念

4.5.2.申请人

4.5.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5.4.审查要点

4.6.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6.1.概念

4.6.2.申请人

4.6.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6.4.审查要点

4.7.收购、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7.1.概念

4.7.2.申请人

4.7.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7.4.审查要点

4.8.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

4.8.1.概念

4.8.2.申请人

4.8.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8.4.审查要点

4.9.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9.1.概念

4.9.2.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9.3.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9.4.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9.5.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10.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

4.10.1.概念

4.10.2.申请人

4.10.3.应提交的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10.4.审查要点

4.11.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

4.11.1.概念

4.11.2.申请人

4.1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4.11.4.审查要点

5.变更土地登记

5.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1.1.概念

5.1.2.申请人

5.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1.4.审查要点

5.2.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的变更登记

5.2.1.概念

5.2.2.申请人

5.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2.4.审查要点

5.3.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3.1.概念

5.3.2.申请人

5.3.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3.4.审查要点

5.4.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4.1.概念

5.4.2.申请人

5.4.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32

5.4.4.审查要点

5.5.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

5.5.1.概念

5.5.2.申请人

5.5.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5.4.审查要点

5.6.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6.1.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6.2.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6.3.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7.土地使用权抵押变更登记

5.7.1.概念

5.7.2.申请人

5.7.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7.4.审查要点

5.8.土地使用权出租变更登记

5.8.1.概念

5.8.2.申请人

5.8.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36

5.8.4.审查要点

5.9.名称变更登记

5.9.1.概念

5.9.2.申请人

5.9.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9.4.审查要点

5.10.地址变更登记

5.10.1.概念

5.10.2.申请人

5.10.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10.4.审查要点

5.11.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5.11.1.概念

5.11.2.申请人

5.1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5.11.4.审查要点

6.土地注销登记

6.1.依申请土地注销登记

6.1.1.概念

6.1.2.申请人

6.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6.1.4.审查要点

6.2.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的土地注销登记

6.2.1.概念

6.2.2.申请人

6.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6.2.4.审查要点

7.其他登记

7.1.更正登记

7.1.1.概念

7.1.2.申请人

7.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7.1.4.审查要点

7.2.地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登记

7.2.1.概念

7.2.2.申请人

7.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7.2.4.审查要点

7.3.土地查封登记

7.3.1.概念

7.3.2.申请人

7.3.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7.3.4.审查要点

7.4.补发土地证书

7.4.1.概念

7.4.2.申请人

7.4.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7.4.4.审查要点

7.5.换发土地证书

7.5.1.概念

7.5.2.申请人

7.5.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7.5.4.审查要点

8.土地登记的其他规定

8.1.土地证书查验

8.1.1.概念

8.1.2.区域性土地行政执法中土地证书查验的程序

8.1.3.查验内容

8.1.4.对有关问题的处理

8.2.违法处罚规定

8.3.登记人员行政责任

8.4.公开查询

8.4.1.基本概念

8.4.2.申请人

8.4.3.查询原始登记资料应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

8.4.4.不予查询的情形

8.4.5.查询管理规定

9.附录

9.1 规范性表格

(1)《天津市土地登记申请书》

(2)《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批表》

(3)《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登记申请书》

(4)《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登记调查、审批表》

(5)《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注销登记申请书》

(6)《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注销登记调查、审批表》

(7)《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

(8)《土地登记复查结果审核表》

(9)《界址表》

(10)《土地登记收件单》

(11)《土地登记簿》

(12)《地籍调查表》

(13)《天津市土地登记资料查询申请、审批表》

9.2 规范性文书

(1)《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证明书》

(2)《土地登记授权委托书》

(3)《土地登记、地籍调查委托书》

(4)《地籍调查指界通知书(存根)》

(5)《违约定界通知书》

(6)《测绘资料报告样式》

(7)《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承诺书》

(8)《土地登记通告》

(9)《土地登记申请审核情况公告》

(10)《注销土地登记公告》

(11)《补正告知书》

(12)《不予登记通知书》

(13)《更正登记公告》

(14)《更正登记告知书》

(15)《协助执行告知书》

(16)《因拆迁注销土地登记登报声明》

(17)《土地登记资料协助查询单》

(18)《查询结果证明》

(19)《查询理由告知书》

9.3 规范性用章

(1)注记开工、竣工、证书有效期的专用章

(2)注记划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转让、出租、抵押的专用章

(3)抵押情况注记专用章

(4)注销专用章

(5)核对原件专用章

(6)骑缝章

(7)土地证书查验专用章

1.总则

1.1.目的、依据

为了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土地登记规则》、《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1.2.概念、分类

土地登记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准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等土地权利,并在登记簿上注册登记的行为。

本规范所称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设定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注销登记和其他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

设定土地登记是指初始土地登记以外对一宗土地上新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是对一宗地上经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注销土地登记是指因土地权利灭失或其他原因致使原登记内容失去效力而将已登记内容进行注销的土地登记。

其他登记是指上述登记以外的土地登记。

1.3.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辖区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等土地权利的登记应当遵照本规范。

本规范颁布前土地登记有关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

1.4.统一登记制度

本市土地权属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等土地权利应当统一登记,土地登记簿应当统一、土地登记的技术规范标准应当统一、土地登记机构应当统一。

涉及房屋和土地权属同时登记的,应当在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上进行。

1.5.职权分工

全市行政辖区内国有土地及城市发展控制区内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登记,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发展控制区以外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登记,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由所在地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

经授权,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全市行政辖区内国有土地及城市发展控制区内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审批的工作,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发展控制区以外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审批的工作;开发区、保税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范围内土地登记工作。

两证合一已有规定的,按照市政府和国土房管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1.6.土地登记簿

市国土房管局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登记簿。

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办理土地登记簿的,由网络系统自动生成土地登记簿。

信息系统网络暂时未开通的,土地登记簿纸质文件由登记机构保存并备份电子文档储存于U盘或移动硬盘。电子文档于注册登记一周内上报市国土房管局。

土地登记簿电子文档由市国土房管局委托市地籍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1.7.与房屋权属登记的关系

根据《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土地上已经建成房屋的,在申请房屋权属登记的同时办理土地权属登记,由市土地和房屋权属登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房地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

市土地和房屋权属登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房地权属登记簿,制作统一的房地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1.8.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

土地登记以宗地为登记的基本单位。

宗地是指由土地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

1.9.土地证书的种类

《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天津市房地产权证》、《天津市房地产他项权证》。

1.10.登记费用

土地登记收费按照《天津市土地登记收费及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津政发[1991]53号)的规定执行。

根据《天津市土地登记管理办法》(津政发[1994]86号)的规定,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必须按期申请土地登记,逾期不申请土地登记的,其登记费应比照规定的登记费标准,每逾期一个月加收20%。

他项权登记收费按照《关于降低非住房所有权登记费收费标准的通知》(津价房地[2005]37号)的规定执行。

1.11.登记人员管理

我市实行土地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土地登记人员应当经过岗位培训,经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考试合格,取得《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从事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上岗资格证的土地登记人员每年要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1.12.信息系统管理

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土地登记情况纳入信息系统。市国土房管局建立统一平台的地籍信息系统,实现与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网,并实行统一管理。

2.土地登记程序

2.1.土地登记申请

2.1.1.概念

土地登记申请是指土地权利人或土地权利变动当事人,按照规定向土地登记机构申请其土地权利状况或权利变动事项,在土地登记簿上予以注册登记的过程和行为。

2.1.2.申请受理程序

土地登记申请分为提交申请、申请条件审查和受理申请三项内容。

2.1.3.申请人一般要求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是土地权利人或者土地权利变动的双方当事人。包括单位和个人,单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其中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直接申请,而自然人中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可以直接申请土地登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均不能直接申请,而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代理申请。非法人单位在取得法人单位授权其为登记主体的情况下,可直接申请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申请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理申请。代理人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2.1.4.申请人

(1)国有土地使用权由使用该国有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登记。

(2)集体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申请登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申请登记,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可由乡(镇)人民政府代为申请登记。

(3)集体土地使用权由使用该土地的单位或个人申请登记。

(4)与地上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经批准独立使用的地下空间,由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人或建设者申请地下空间的土地使用权登记。

(5)土地他项权利由申请土地他项权利的单位或个人和土地使用权人共同申请登记。

(6)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按份共有的应当分别申请登记;共同共有的应当共同申请登记。

(7)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应当分别向土地所在地的土地登记机构申请登记。跨县级行政区域的线性工程用地,向市国土房管局指定的土地登记部门申请登记。

(8)军用土地申请人为土地使用人,使用权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或武警部队后勤部。

(9)公用房屋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人为公用房屋管理机构。土地使用权人为市或区县人民政府。也可由取得授权的房屋使用人申请登记。

(10)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登记,由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出申请。

(11)收购、储备土地使用权登记,由市政府确定的收购储备机构提出申请。

2.1.5.申请时限

(1)设定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当事人自发生之日起30日内应当申请变更土地登记。

(2)土地使用权抵押权、承租权及其他土地他项权利的设定、变更(不含继承)、终止及注销土地登记,当事人自发生之日起15日内应当申请土地登记。

(3)土地批准文件中对土地登记申请日期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期限申请登记。

2.1.6.土地登记申请人应提交的资料

(1)土地登记申请书

申请人申请土地登记时,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土地登记申请,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填写工整、齐全,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个人印章或指印。

(2)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和个人身份证明

单位设立证明、法定代表人证明或者个人身份证明及户籍证明,委托代理的应提交委托代理证明文件及被委托人身份证明。单位设立证明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团体登记证书等;法定代表人应与营业执照中的一致;个人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护照等;委托代理证明文件指土地登记委托书;被授权的非法人单位应提供法人单位出具的《土地登记授权委托书》;自然人的代理人为法定代理人的,需提交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的监护人证明和户籍证明。

(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直接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和土地权属参考文件。

直接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土地证书、有批准权的机关批准用地的文件、确权文件、权属争议调解书、司法机关的裁定或裁决文件、合法的转让或设定权利文件,土地调查时达成的《权属界线协议书》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具体包括:有偿使用合同、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集体农用地的征用转用批准文件、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等;土地管理部门的建设项目用地验收合格证;税费缴纳凭证:包括出让金、契税、租金等。

土地权属来源参考文件包括:土地公有制实行前的土地契约;单位或个人土地使用权调整、交换时双方的协议或有关材料;地上物买卖、交换、继承等证件;领导对用地的指示;集体土地交换协议;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合法产权证明等。地上物权属来源证明:包括房屋所有权证、记载房屋信息的房地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4)地籍测量资料:包括测量成果报告、宗地图及符合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要求的电子文件。

测量成果报告包括:封面、解析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宗地面积计算表。

宗地图应包括的内容及要求:图幅号、宗地号、指北针、图廓线;土地使用者名称、宗地面积、地类号、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及界址边长、弧长、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邻宗地界址线(示意);邻宗地、道路、街巷及名称;道路红线用虚线表示。纸张最小是A4纸;宗地图要按规范图式图例表示;申请登记宗地要用红色线划标注。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2.1.7.申请条件审查

对申请人提交的复印件资料均需核对原件留复印件并加盖“与原件核对无误”专用章。

2.1.7.1.对申请书的审查

审查申请书是否有漏项,申请人是否加盖印章并签字确认。

2.1.7.2.对主体资格的审查

(1)对法人资格的审查。审查申请人提交的营业执照是否为年检合格的,事业单位代码证、身份证明等与原件是否一致。

(2)对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的审查。审查提交的法定代表人是否与营业执照中的一致,其身份证明是否为法人组织开具的证明。单位名称是否为全称且与公章名称一致。

(3)对自然人的资格审查。自然人的提交的身份证明应为身份证、户口簿、护照等有效证件。无户口簿的土地使用者,应有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

(4)对代理人代理手续的审查。审查委托书、委托书代理事项、代理期限、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名称。按法律规定,法定代理人不需要办理委托书的,应有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的证明和户籍证明。

2.1.7.3.对土地权属证明文件的审查

审查权属证明文件是否齐全和证件、证明的效力等内容。核查土地证书与登记簿是否一致。

2.1.7.4.对地籍测量资料的审查

测量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测量资料中界址点与界址表中界址点及宗地图中界址点是否一致;实测面积与批准用地面积及范围是否一致等内容。

2.1.7.5.对其他内容的审查

(1)审查申请登记的宗地是否在本登记区内。

(2)申请提交的文件资料有无页码不准确,复印不清楚,纸张大小不符合要求等。

(3)涉及宗地分割的,应同时申请剩余宗地的土地登记。

2.1.8.申请的受理

土地登记机构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土地登记申请书和其他文件资料后,经审查,予以受理的,对申请资料进行登记、编号、整理归档,并现场填写、开具《土地登记收件单》。

对申请要件不齐的不予受理,并出具《补正告知书》。

2.2.地籍调查

2.2.1.依据

地籍调查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天津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实施细则》的规定程序和要求开展。

2.2.2.坐标系

采用 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

2.2.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地籍调查完成后应当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设要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建立。

2.2.4.宗地划分

初始地籍调查时宗地划分应全覆盖。

土地性质、使用权类型、土地用途、终止日期、土地权利人不同的,原则上应分别划分宗地。对于一宗地上有不同用途,可以按功能划分宗地的,在分割时,应当先对共用土地进行分摊。土地分摊按建筑面积计算。

无指定土地使用权人及尚未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单独划宗,进行调查。

权属有争议的单独划分宗地。

2.2.5.地籍勘丈方法

采用解析法,对困难地区可采取部分解析法。

2.2.6.指界

(1)界址认定指界人为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单位申请土地登记,必须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自然人申请土地登记,须土地使用权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法人代表或自然人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或自然人出具的身份证明、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公房由房屋管理机构作为指界人,军用土地由使用该地的部队作为指界人;非法人企业由该非法人单位作为指界人。

(2)土地登记申请人可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界址表自行进行界址认定。界址认定也可同时在宗地图上签字盖章。

(3)土地登记申请人未能自行完成界址认定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下达指界通知书,通知本宗地土地权利人和四邻按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地点,携带有关文件出席指界。

(4)对土地权属界线没有异议的,应当在界址表上签字盖章。

(5)对指界有异议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出席指界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土地所有或者使用的证明文件以及土地现状,划定土地权属界线,并将划定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定书送达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相邻人。

(6)如双方有争议,现场不能处理时,记录争议情况,并绘制争议地块草图,按土地权属争议处理。

(7)对土地权属界线认定书有异议的,可以自送达认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划界复核申请。划界复核的费用由申请人承担。逾期不申请,定界结果自动生效。

(8)指界通知书和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可采取直接送达或邮寄两种方式,送达执行应不少于两人,收件人应在送达回执上签字,收件人不签收的由送达人做好具体时间、地点、接收人员等情况的记录。邮寄的,应采取挂号、特快专递两种方式,并将邮寄凭证原件存档保存。

(9)可以不指界的情形

界址未发生变化且有界址表成果的,可不再指界。但应将原界址表复印件存于本次登记卷内,并在调查员记事栏内记录。

凡已办过登记,在土地变更时相邻人未提出异议的,可不再指界。

2.2.7.地籍调查的办理时限

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地籍调查的办理时限为10日;他项权登记、注销登记地籍调查的办理时限为3日。

2.3.权属审核

2.3.1.概念

权属审核是土地登记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资料和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土地登记机构的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或权利变动事项,是否准予登记的过程。

2.3.2.权属审核应达到的标准

(1)权属合法

土地权属来源清楚,土地的权属性质准确,土地用途合法。

(2)界址清楚

土地权属范围(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界标的设立准确、合理,指界人认界手续完备,实地与图、表描述一致。界址边长实丈数据与图上量算结果在允许误差之内。

(3)面积准确

登记面积与实地测量面积一致;土地总面积与各地类面积之和一致;共用宗地内各分摊面积之和与共有使用权面积基本一致;对批准面积与实际使用的面积不一致的应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

2.3.3.不予登记的情形

经审查,须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将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登记的情形如下:

(1)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期限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的;

(2)国有土地使用权转租、抵押期限超过土地租赁年限的;

(3)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的;

(4)未依法缴纳土地税、费或者土地收益的;

(5)土地权属有争议尚未解决的;

(6)违法占用土地的;

(7)土地权利被依法限制的;

(8)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情形。

2.3.4.权属审核的内容

(1)对主体的审核

对土地权利主体即权利归属的审核、对申请人的审核,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审核其证明文件、委托文件等是否齐全、合法有效。

(2)对客体的审核

权属来源是否清楚;权属界址、面积、用途、使用权类型、等级、使用权期限等是否正确;地上附着物是否合法。对于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得登记;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而设定抵押的,不得登记;应招拍挂的土地是否采用招拍挂的方式供地;划拨的土地是否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是否有别墅、高尔夫球场等禁止供地的情形;是否存在低价出让情形;在建工程转让的是否符合转让的有关规定,投资是否达到25%;出让金、契税等是否交齐;是否存在查封、抵押等情形。

涉及农村宅基地登记的,宅基地面积要检核宅基地面积是否超标。

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是否提交了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抵押的相关证明材料。

涉及出租的,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划拨土地出租的,是否办理了有偿使用手续。

2.3.5.权属审核的程序

(1)接受土地登记申请资料和地籍调查资料。

(2)过录地籍调查成果。

(3)调查员对申请人提交的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申请人身份证明、土地权属证明、地上物权属证明及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调查成果等有关资料,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对申请登记宗地进行审查,并填写“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

(4)初审:经对土地登记材料进行全面审查,认为符合规定要求的,初审人员在初审意见栏内记录审查情况、提出同意办理土地登记的建议,签字并加盖登记员章后,提交审核人员审核。

在初审时,发现地籍调查结果与申请土地登记的内容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另以书面形式提出处理意见并提请调查人员处理,调查人员处理后再填写《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审批表》。对非原则性问题,可在《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审批表》初审意见栏内提出处理意见,交审核人员审定。

(5)审核:重点对初审过程和初审结果进行核查。认为初审过程符合要求、初审结果正确的,审核人员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意见栏签署同意报请批准土地登记或准予土地登记的意见,签名并加盖公章后上报批准机关。

(6)复核、批准:批准机关对土地登记审核意见进行最后认定,签署《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审批表》发证机关批准意见,加盖“XX区县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或“天津市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土地他项权利登记由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并注册登记,加盖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印章。

2.3.6.权属审核的办理时限

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权属审核的办理时限为15日;他项权登记、注销登记权属审核的办理时限为8日。

2.4.注册登记

2.4.1.概念

注册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构对批准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他项权利进行登卡、装簿、造册的工作过程。

2.4.2.依据

《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审批表》是土地登记机构进行注册登记的唯一依据。

2.4.3.内容

对于经审核符合登记要求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登记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并通知权利人领取土地权属证书。

2.4.4.土地登记簿

2.4.4.1.组成

土地登记簿由土地登记卡主卡、土地登记卡续表、共用宗土地使用权登记卡三部分组成。由信息网络系统自动生成。

2.4.4.2.内容

土地登记簿应当记载土地的宗地号、权属性质、坐落,土地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土地的面积、用途,土地使用权的类型、期限和土地他项权等事项。

司法机关或者行政部门依法对已登记的土地权利采取限制转移、限制设定他项权等措施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裁定书、决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载明的查封范围、内容和期限,在土地登记簿上予以记载。

2.4.4.3.地位

土地登记簿是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法律依据。土地权属证书与土地登记簿的记载应当保持一致。

土地权属证书与土地登记簿的记载不一致的,以土地登记簿为准。

2.4.4.4.管理

(1)土地登记簿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管理,永久保存,供社会公开查询。

两证合一的房地登记簿中土地登记信息应从土地登记簿上平移。

(2)土地登记簿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宗地号不变的,土地登记卡不变,其他内容变化的,在登记卡续卡中记载。

(3)土地登记簿应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按街坊(村)及宗地号顺序排列组装。

(4)土地权利人独自拥有或使用一宗地的,土地登记时,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

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地的,土地登记时,宗地及土地权利状况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各土地权利人的状况在共用宗使用权登记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

(5)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更或设定、变更以及注销土地他项权利的,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但土地登记卡主卡中地号发生变更的,须更换土地登记卡。

(6)宗地分割的在原土地登记卡顺序上按宗地分割后支号的顺序排列。宗地合并的,以合并后的宗地号顺序排列土地登记卡。

2.4.4.5.土地登记簿的更正

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土地登记簿记载内容有误的应当进行更正。

(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土地登记簿记载内容有误的 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通知持证人限期办理更正登记;

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持证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进行审核,按规定应报市国土房管局审批的报市国土房管局批准;

③准予更正登记的,应予以公告,并下达《更正登记告知书》将更正的结果告知当事人。

(2)当事人对土地登记簿记载内容有异议的

①由当事人依登记分工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更正,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②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按原登记审批程序报请批准土地登记;

③对确实有误的经公告后予以更正;经核实无误的不予更正,应下达《更正登记告知书》将不予更正的结果告知当事人;

④予以更正的,要求更正登记利害关系人限期办理注销或变更登记。

2.4.4.6.土地登记簿的公开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经过申请,凭地籍号对登记簿进行查询并按规定交纳查询费用。

2.4.5.土地证书的字头

各区县填发、核发土地证书时字头如下:

津南区:津南 ;东丽区:丽 ; 西青区:西青; 北辰区:辰; 静海县:静 ;蓟县:蓟; 宁河县:宁;宝坻区:坻;武清区:武;塘沽区:塘; 汉沽区:汉; 大港区:港; 开发区:开; 保税区:保;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和平区:和;红桥区:红;河北区:北;南开区:南;河西区:西;河东区:东。

其中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的为 单国用(200_)第 号;单位使用集体土地的为 单集用(200_)第 号;个人使用国有土地的为 民国用(200_)第 号;个人使用集体土地的为 民集用(200_)第 号;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为 集有(200_)第 号。

2.4.6.注册登记的办理时限

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注册登记的办理时限为2日;他项权登记、注销登记的办理时限为2日。

2.4.7.登记日的确定

准予土地登记的,受理土地登记申请日为登记日。土地权利的设立、变更和终止,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2.5.颁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2.5.1.证书发放对象

《国有土地使用证》发给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个人;《集体土地所有证》发给依法拥有集体土地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或乡镇人民政府;《集体土地使用证》发给依法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发给依法拥有土地他项权利的土地权利人。

2.5.2.缮证

(1)填写土地证书

土地证书内容应按照土地登记卡相应的内容填写。

土地所有证和使用证以宗地为单位填写。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填写土地使用证。

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以土地权利人为单位填写。土地他项权利人拥有不同宗地上的土地他项权利,或者在同一宗地上拥有两个以上不同类型土地他项权利的,应分别填写《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他项权变更登记一律注销原证重新填发新证。

(2)注记证书

设立、变更、注销土地他项权利的,注销登记、开竣工日期及证书有效期、划拨土地、他项权登记情况、遗失补发情况、换发土地证书情况,变更土地登记后在证书记事栏进行注记,记事栏注记已满的,需更换土地证书。土地证书上其他内容变更的,须更换土地证书。

(3)粘图

将宗地图粘贴在土地证书附图处,并加盖骑缝专用章。

(4)盖章

《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中“人民政府(章)”处加盖“天津市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登记机构”处加盖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章。

《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中“人民政府(章)”处加盖“区(县)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城市发展控制区内的加盖“天津市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登记机构”处加盖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章。

《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中“发证机关”处加盖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章。

2.5.3.核证

土地证书填写、配图完毕后,由专门人员对填制的土地证书进行校核,检查登记的项目是否与登记卡、图件一致。

经核对无误后,按规定加盖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和发证机关印章。

2.5.4.核发证书

(1)查验证书领取人证件:土地登记人员对领证人提交的领证证明文件进行验证,验证无误的向领证人核发证书。

(2)发证:土地登记人员收回《土地登记收件单》,并由领证人签字,交纳登记费,领取土地证书。

2.5.5.办理时限

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核发证书的办理时限为2日;他项权登记、注销登记核发证书的办理时限为1日。

2.6.公告

除涉密登记结果外,其余的登记结果按政务公开的要求均应在规定的媒体上进行公告,公告的内容为:权利人、证号、面积。

2.7.复查

土地登记申请人及其土地权利相关人对土地登记结果可以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书面提出复查申请,并按规定交纳复查费用。经复查无误的,复查费不予退还;复查有差错的,按照更正登记程序予以更正,复查费由造成差错者承担。

3.初始土地登记

3.1.概念

初始土地登记又称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

3.2.程序

3.2.1.通告

3.2.2.受理申请

3.2.3.地籍调查

3.2.4.权属审核

3.2.5.公告

3.2.6.注册登记

3.2.7.核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3.3.初始登记的效力

3.3.1.土地权利人应当按通告要求的时间、地点提出土地登记申请。

3.3.2.对于土地权源文件不齐全,但按初始登记的要求履行了登记程序的,经公告无异议的,可以确定其土地权利并予以注册登记。

3.3.3.初始登记中无权利人提出登记申请,现状无人使用的,可确定为国有无主地,登记到市人民政府名下。

3.4.工作要求

(1)通告由组织开展初始土地登记的区县人民政府发布。

通告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登记区的划分;土地登记受理期限;土地登记收件地点;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其他事项。

发布方式:在登记区张贴;直接送达申请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发布。

(2)在指定的场所受理登记申请。审查相关证明材料,建立收件档案,开具收件单。

(3)地籍调查按照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开展。

(4)按照权属审核规定的程序及相关设定登记规定的审核内容进行权属审核。填写初审意见和审核意见。

(5)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对认为符合登记条件的宗地予以公告。

①公告的内容: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的名称、地址;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坐落;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及其土地权益有关者提出异议的期限、方式和受理机关、受理地点、联系电话等相关事项。

②公告的方式、期限:采取张贴、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刊载、传播。公告期限一般为一个月。

3.4.1.复查

(1)复查申请。土地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对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复查,申请复查应当提交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身份证明文件和异议证明文件,并按规定缴纳复查费。

复查申请表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作,申请人领取并填写。

(2)复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申请复查内容进行复查,填写土地登记复查结果审核表。土地登记复查人员根据复查结果出具复查结果表(新制定)。土地登记复查结果表一式两份,一份发送核查申请人,一份与土地登记复查结果审核表一并存档。

(3)经复查无误的,复查费不予退还,复查结果有差错的,复查费由造成差错者承担。因土地权利人申请提交资料有误造成差错的,由土地权利人承担,因登记机构失误造成差错的,由登记机构承担。

3.4.2.注册登记

公告期满无异议后,上报登记批准机关批准登记。

批准后,按照注册登记程序及相关规定,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登记卡。

3.4.3.核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依据土地登记簿按照规定程序缮证。

按照规定程序收回收件单,核发或注记土地证书。

4.设定土地登记

4.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1.1.概念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1.2.申请人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取得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4.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新供地项目的,应提供《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

(2)历史沿用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应提供确定土地权属文件;

(3)原为集体土地的,应提供原集体土地权属证书、征收土地批准文件及勘测定界成果资料;

(4)原为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应提供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用批准文件及勘测定界成果资料;

(5)其他文件。

4.1.4.审查要点

(1)宗地面积应与《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批准的用地面积一致;

(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划拨土地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3)登记的土地用途应与《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批准的土地用途、实际用途一致;

(4)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不得转让、出租、抵押、改变用途;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划拨国有土地的,按《城市基础设施土地登记管理办法》(津政发[2006]111号)规定办理;

(6)公产房屋占用的土地,按公产房屋权属确定土地使用权;

(7)国有土地住宅“两证合一”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2.1.概念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2.2.申请人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取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4.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

(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契税缴纳凭证;

(3)原为集体土地的,应提供原集体土地权属证书、征收土地批准文件及勘测定界成果资料;

(4)原为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应提供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用批准文件及勘测定界成果资料;

(5)其他文件。

4.2.4.审查要点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依法是市、区县及开发区、保税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的最高年限按土地类别分别为:

①住宅用地70年;

②工业用地50年;

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④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⑤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3)未按出让合同的约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不得登记。

对于应按招、拍、挂方式供地而没有采用招、拍、挂方式的,不得登记。

对协议出让地价低于基准地价的70%或工业用地低于国家和市政府颁布的最低价标准的,不得登记。

(4)使用期限起始、终止日期要明确。起始日期:出让合同中明确起始日期的以出让合同约定为准;出让合同中约定以核发土地使用证之日起算等未明确起始日期的,按合同约定应当申请土地登记的登记日为起始日,但非土地使用者原因的除外。终止日期的计算如住宅用地70年,若从2000年2月l日起算,则终止日期应为2070年l月31日。

4.3.填海造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3.1.概念

填海造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填海造地形成的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3.2.申请人

填海造地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填海造地出让国有土地使用者。

4.3.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填海造地的批准文件;

(2)海域使用权证书;

(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4)建设用地批准书;

(5)出让金及有关税费缴纳凭证;

(6)其他文件。

4.3.4.审查要点

(1)审核要点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审核要点;

(2)需现场核实是否已完成填海造地,达到国有土地出让条件。

4.4.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4.1.概念

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一宗地上新设定的以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登记。

4.4.2.申请人

作价出资(入股)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取得作价出资(入股)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4.4.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决定书;

(2)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3)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及批准文件;

(4)企业改制方案及批准文件;

(5)土地估价备案材料;

(6)房屋所有权证及其他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

(7)其它文件。

4.4.4.审查要点

(1)申请人应与企业改制批准文件和土地资产处置方案批准文件及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决定书中的土地使用者一致。

(2)国务院直接批准、国务院会议纪要确定或国务院领导批准改制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境外上市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由国土资源部批准。

(3)国务院有关部门、企业集团或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由市国土房管局批准。

(4)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应符合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

(5)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前必须进行地价评估,估价结果要经市国土房管局确认。

4.5.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5.1.概念

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一宗地上新设定的以国家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登记。

4.5.2.申请人

国家租赁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取得国家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4.5.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

(2)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3)企业改制的,还应提供企业改制方案及批准文件、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及批准文件;

(4)土地租金缴纳凭证;

(5)其他文件。

4.5.4.审查要点

(1)申请人必须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中的土地使用者一致;

(2)国有土地租赁合同应由市、区县、开发区、保税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承租人签订;

(3)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应不超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短期租赁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4)租赁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

(5)国有土地租赁的租金标准应与地价标准相均衡,符合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有关政策。

4.6.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6.1.概念

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新设定的以授权经营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登记。

4.6.2.申请人

国家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取得国家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4.6.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土资源部或市国土房管局对准予以授权经营方式使用土地的批复;

(2)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3)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及批准文件;

(4)企业改制方案及批准文件;

(5)土地估价报告备案材料;

(6)其他文件。

4.6.4.审查要点

(1)申请人必须是被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控股公司、国有独资公司、集团公司。

(2)国务院直接批准、国务院会议纪要确定改制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境外上市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由国土资源部批准。

(3)国务院有关部门、企业集团或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由市国土房管局批准。

(4)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应不超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使用期限。

4.7.收购、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7.1.概念

收购、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对一宗土地上因收购、储备,在供地前,为明晰土地权属而将土地使用权登记到收购、储备机构名下的土地登记。

4.7.2.申请人

收购、储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申请人为收购、储备单位。

4.7.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整理储备计划;

(2)原土地权利注销通知单;

(3)受委托的收购、储备机构,准予进行收购储备的批准文件;

(4)涉及转用和征收土地的,需提供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5)其他文件。

4.7.4.审查要点

(1)土地类别可按一级类确定;

(2)涉及未利用地、农用地的需完成土地转用手续,涉及集体土地的,需完成土地征收手续。同时还需审核转用征收界线与登记界线是否相符。

(3)收购储备的设定登记可与原土地权利人的注销土地登记一并办理。

4.8.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

4.8.1.概念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是指对新设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8.2.申请人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代为申请。

4.8.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权属界线协议书、调解书、已生效的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书及复议决定书或诉讼判决书;

(2)实施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所有的证明材料;

(3)“四固定”时的土地清册;

(4)土地改革时颁发的土地所有证;

(5)历史沿用,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不齐全的,需提供市、区(县)人民政府确定土地权属的文件;

(6)其他文件。

4.8.4.审查要点

(1)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需在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下达成。

(2)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时可以一并确定土地类别及其面积。

(3)集体土地所有权一般只登记不发证。

4.9.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4.9.1.概念

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地上新设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9.2.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1)概念

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指以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对新设定的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登记。

(2)申请人

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依法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四荒”地承包、租赁、拍卖合同或协议等;

②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申请者另行提供批准文件;

③承包、租赁、拍卖资金支付凭证;

④“四荒”地开发方案;

⑤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①集体所有的“四荒”地使用者,可以为本村村民,也可以是有治理开发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或个人。

②“四荒”地承包(租赁)合同或“四荒”地拍卖协议的甲方(发包方、出租方或拍卖方)必须是已登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

③承包、租赁、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最长不得超过50年。

④拍卖“四荒”地使用者应按“四荒”地拍卖协议支付拍卖金。

⑤承包、租赁或拍卖对象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⑥租赁或拍卖使用权的“四荒”地必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的土地。耕地、林地、草原以及国有未利用土地不得作为农村“四荒”。

4.9.3.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1)概念

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指对新设定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2)申请人

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农村宅基地合法使用者。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形成的宅基地应提供人民政府批准文件;2007年3月1日以后形成的宅基地应提供《建设用地批准书》。

②1982年2月到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期间形成的宅基地应提供批准建设文件。

③1982年2月以前形成的宅基地因历史沿革等原因导致原有土地权属证件不全或证据不足的,应提交村委会出具的土地权属来源和权属演变的书面证明。

④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调解书、已生效的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书及复议决定书或法院判决书。

⑤其他证明文件。

(4)审查要点

①农村宅基地使用者一般为本村农民集体成员。

②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按照法定面积标准依法予以登记,其面积超过法定面积标准的,在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内注明超过标准面积的数量。1982年2月以前形成的农村宅基地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暂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

③农村居民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对符合分户建房标准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合法使用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使用面积依法予以登记。

④农村居民一户合法拥有多宗宅基地的,符合分户条件的,可以分别予以登记;不符合分户条件的,对其中的一处宅基地按法定面积标准依法予以登记。

4.9.4.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1)概念

乡(镇)村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地上新设定的乡(镇)村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2)申请人

乡(镇)村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申请人为依法使用该集体土地的单位。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用地批准文件(含红线图),涉及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应提交转用批准文件;

②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证明文件;

③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乡(镇)村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使用者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下属的事业单位。

4.9.5.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1)概念

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指对乡(镇)村企业或其入股(联营)企业新设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登记。

(2)申请人

依法批准使用集体土地的乡(镇)村办企业、入股(联营)企业。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市、区(县)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文件;

②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证明文件;

③入股(联营)企业的,应提供入股或联营合同;

④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①乡(镇)村办企业使用集体土地,须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批准。

②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证明文件中,应明确破产、兼并处分集体土地使用权需转为国有土地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征地补偿安置费作为清偿资金。

③需审核证明文件中的土地所有者与土地登记中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是否一致。

4.10.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

4.10.1.概念

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是对已经登记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上新设定土地抵押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10.2.申请人

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申请人为土地使用权人和抵押权人。

4.10.3.应提交的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有土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使用证》;

(2)借款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主合同;

(3)土地抵押合同,部分土地抵押的应提供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盖章确认的抵押宗地图;

(4)其他文件:

①以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还应当提供抵押权实现时优先交纳出让金的确认文件,无地上物的应提交批准抵押文件;

②以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提交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抵押证明;

③以共同共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抵押证明;

④事业单位抵押的出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抵押的证明材料;

⑤已经出租的,提交承租方知悉抵押的证明材料;

⑥土地估价报告,出让土地的,也可提供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对抵押金额的确认证明;

⑦抵押土地同时抵押地上物的,应提供房地权属证书。

4.10.4.审查要点

(1)下列土地不得抵押:

①土地所有权;

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及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除外;

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④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⑥无地上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不得抵押。

(2)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与抵押合同签订双方一致。

(3)抵押贷款金额应小于土地评估价值,抵押率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4)审查土地证书与土地登记簿记载内容是否一致,抵押合同清单与土地证书是否相符。

(5)土地抵押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期限,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立抵押年限最高不超过两年。

(6)国家租赁土地的承租土地使用权可随地上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抵押,但承租土地使用权只能按合同租金与市场租金的差值及租期估价,抵押权实现时土地租赁合同同时转让。

(7)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应当从处置所得的地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

(8)土地使用权部分抵押的,抵押权属界线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土地使用权人、土地抵押权人根据规划及房产登记等情况共同确定。

(9)在已抵押的土地使用权上再行设定土地抵押的,应审核:

①其土地抵押贷款金额的总和应小于土地使用权价值。

②应提供其他抵押权人知悉的证明。

③抵押权实现时的偿还顺序以他项权利登记日的先后为序。

(10)以最高额贷款方式设定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抵押合同应为最高额抵押合同,贷款额度应在最高抵押额度内。

(11)设定抵押权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应为乡(镇)、村企业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及依法承包、租赁、拍卖取得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书面同意,并明确处分抵押物需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时,土地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征地补偿安置费作为清偿资金。

(12)危改、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等情形使用行政划拨土地,完成拆迁安置,经批准,允许办理土地抵押的,抵押限额按土地评估确认价格的50%或依企业的实际投入确定最高抵押限额。

(13)填写土地登记簿时,在“登记的其他内容”栏填写日期、抵押权人名称、抵押范围、抵押贷款金额等。

4.11.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

4.11.1.概念

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是对在已经登记过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上新设定出租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4.11.2.申请人

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申请人为土地使用权人和承租人。

4.1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有土地使用证;

(2)出租合同;

(3)其他文件。

4.11.4.审查要点

(1)出租人应为土地使用者并与《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权利人一致。

(2)出租人和承租人应与出租合同签订双方一致。

(3)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出租合同应与原用地批准文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相符。承租人应继续履行原用地批准文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包括期限、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

出让、国家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期限应不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期限减去已使用期限的剩余期限。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租。

(4)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5)划拨土地使用权不得出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及其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出租的应先行办理有偿使用手续。

(6)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不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因此.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不需报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后,即可直接进行注册登记。

5.变更土地登记

5.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1.1.概念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对已登记的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因政府机构、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间转让(或转移)或国有企业下属全资国有子公司之间转让等原因进行变更而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登记。

5.1.2.申请人

政府机构、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间转让(或转移)或国有企业下属全资国有子公司之间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人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和受让人。

5.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2)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3)房屋所有权证书等地上物附着物产权证明;

(4)企业改制方案及批准文件;

(5)其他文件。

5.1.4.审查要点

(1)企业改制后可以继续保留划拨5年的,其划拨土地的期限自改制方案批准之日起算,超出5年的应办理有偿手续。

(2)因处分抵押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而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应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3)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发生变化的部分,须重新指界盖章。

(4)国有土地住宅“两证合一”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2.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的变更登记

5.2.1.概念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的变更登记是指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因使用划拨土地期限届满、企业改制以及司法判决、裁定或拍卖等原因,土地使用者补办出让手续后进行的变更登记。

5.2.2.申请人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的变更登记申请人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双方当事人。

5.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2)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契税缴纳凭证;

(5)其他证明文件。

5.2.4.审查要点

(1)申请人应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受让方一致。

(2)补办出让应同时符合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有关规定。

(3)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发生变化的部分,须重新指界盖章。

(4)国有土地住宅“两证合一”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3.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3.1.概念

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对经登记的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因转让、司法判决、裁定或拍卖等原因发生权属改变或建设项目竣工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3.2.申请人

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申请人为出让、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双方当事人。

5.3.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

(3)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契税缴纳凭证;

(4)新建项目的,提供合法用地及建设手续;

(5)因地上建筑物所有权转移而引起土地使用权一并转移的,提供转移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

(6)因土地使用权交换、调整、转让的,提供协议及批准文件;

(7)因单位合并、分立、企业兼并的,提供合同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8)因司法判决、裁定或拍卖的,提供司法判决、裁定或拍卖文件及证明;

(9)其他文件。

5.3.4.审查要点

(1)下列房地产不得转让:

①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

②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③共同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④权属有争议的;

⑤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2)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按照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②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并符合合同约定的转让条件。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③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其使用年限为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经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④受让人改变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必须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签定补充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出让年限。

(3)土地租赁合同经出租方同意后可以转让,改变原合同规定的使用条件,应当重新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5.4.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4.1.概念

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对经登记的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因转让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5.4.2.申请人

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申请人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和受让人。

5.4.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原《国有土地使用证》;

(2)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决定书或授权经营批准文件;

(3)土地评估报告;

(4)转让合同、协议或其他交易证明文件;

(5)若已抵押,须提交抵押权人同意转让的证明;

(6)其他证明材料。

5.4.4.审查要点

(1)申请人应与相关证明文件的土地使用者名称一致。

(2)国有企业改革中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期内可依法转让、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或抵押,改变用途的应补交不同用途的土地出让金差价。以授权经营方式处置的在使用年期内可依法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或在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之间转让、租赁或抵押,但改变用途或向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时,应报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补缴土地出让金。

(3)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其使用年限为原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合同或授权经营决定书约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经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4)申报价格过低,国家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申报价格过高,国家限价。

5.5.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

5.5.1.概念

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是对已登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5.2.申请人

(1)因土地被征收,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而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减少的,由原农民集体申请。

(2)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因乡镇企业、公益事业建设依法批准,变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村农民集体与乡镇农民集体共同申请。

(3)因交换、调整等原因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的,交换、调整土地的各方共同申请。

5.5.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原《集体土地所有证》;

(2)因土地被征收,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而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减少的,还应提供土地征收协议及批准文件;

(3)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因乡镇企业、公益事业建设依法批准,变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还应提供补偿协议及土地使用批准文件;

(4)因交换、调整等原因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的,还应提供集体土地所有权交换或调整协议及相应的批准文件;

(5)其他文件。

5.5.4.审查要点

(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登记,应审查原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登记情况。

(2)集体土地交换、调整的,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5.6.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5.6.1.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1)概念

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指对已登记的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权属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2)申请人

“四荒”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前后的权利人。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原《集体土地使用证》;

②集体“四荒”土地流转协议;

③处分抵押财产的,要提交抵押合同和法院处分抵押财产的裁定等证明文件;

④集体“四荒”土地流转批准文件;

⑤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①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的“四荒”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其土地使用期限不应超过剩余年限。

②变更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应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村民表决同意,并报乡镇政府同意,区县人民政府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③集体“四荒”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6.2.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1)概念

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指对已登记的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权属发生改变进行的登记。

(2)申请人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变更前后的权利人。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原《集体土地使用证》;

②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变更的证明文件,继承或析产的除外;

③转让、购买房屋取得宅基地的,提供转让、购买协议;因赠予、继承或析产发生宅基地转移的,须提交公证机关的公证书或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文件;

④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①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本市规定的标准。出卖、出租房屋的村民,不得再申请宅基地。

②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合计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允许继续使用的,可暂确定其集体土地使用权。

③继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确定集体土地使用权。

④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的,可以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

⑤对《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村民将宅基地上建设的住宅向城镇居民出售;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的两种情形不予办理变更登记。

5.6.3.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1)概念

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指因乡(镇)村办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进行的土地登记。

(2)申请人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前后的权利人。

(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①原《集体土地使用证》;

②乡(镇)村办企业破产证明或乡(镇)村办企业兼并协议;

③处分抵押财产的,提交抵押合同和法院处分抵押财产的裁定等证明文件;

④乡(镇)人民政府对乡(镇)村办企业破产、兼并等依法转移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

⑤其他文件。

(4)审查要点

①乡(镇)村办企业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后,需要办理征地手续的,在办理征地手续后,应及时办理原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注销登记。

②未经办理变更土地用途审批手续,须按原有用途使用该土地。

③乡(镇)人民政府对乡(镇)村办企业破产、兼并等依法转移集体土地使用权,应当严格办理审批手续。

5.7.土地使用权抵押变更登记

5.7.1.概念

土地使用权抵押变更登记是指因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变更而进行的登记,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抵押期间,因抵押合同项目内容发生变更、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或抵押合同期满续签抵押合同而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变更登记。

5.7.2.申请人

(1)土地使用权抵押期间,抵押合同的项目内容发生变更的,申请人为抵押权人和抵押人。

(2)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申请人为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和受让人。

(3)抵押期满,续签抵押合同的,申请人为抵押权人和抵押人。

5.7.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2)土地使用证;

(3)变更后的借款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主合同;

(4)变更后的抵押合同;

(5)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6)有关批准文件;

(7)其它文件。

5.7.4.审查要点

(1)土地使用证记载的信息,应与土地登记簿相符。

(2)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依法转让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而导致抵押权变更的,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和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同时办理,受让人在领取土地证书的同时,与抵押权人共同申请抵押权变更登记,抵押权的登记日为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日。

(3)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而单独转让或者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土地抵押权人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4)土地使用权部分抵押的,处分抵押物时直接按土地使用权部分抵押确定的界线变更。

(5)土地使用权抵押期间,展期、债权转移涉及抵押权变更登记的,登记日不变;增资的,增资部分按新登记申请日确定登记日。

5.8.土地使用权出租变更登记

5.8.1.概念

土地使用权出租变更登记是指因土地使用权出租合同变更而进行的变更登记,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出租期间,因出租合同项目内容发生变更或出租期满,续签出租合同而进行的土地使用权出租变更登记。

5.8.2.申请人

(1)土地使用权出租期间,出租合同的项目内容发生变更的,申请人为出租人和承租人

(2)土地使用权出租期满,续签出租合同的,申请人为出租人和承租人

5.8.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使用证;

(2)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3)变更后的出租合同;

(4)其它文件。

5.8.4.审查要点

(1)变更后的土地出租合同应与原用地批准文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相符。

(2)出租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的剩余期限。

5.9.名称变更登记

5.9.1.概念

名称变更登记也称更名登记,是指在土地权属不发生转移的条件下因土地权利人名称或姓名的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9.2.申请人

名称变更登记的申请人为姓名或名称变更了的土地权利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组织。

5.9.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证书。

(2)名称变更证明文件:

①行政、事业单位名称变更的,提交编委等有批准权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②企业法人名称变更的,提交工商部门核发的新、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企业法人更名核准通知书或其他名称变更证明。

③社团法人名称变更的,提交民政部门核发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及名称变更证明。

④自然人姓名变更的,提交新的身份证、户口本或公安部门的姓名变更证明。

(3)其他文件。

5.9.4.审查要点

(1)公司、企业更名的,要求法人营业执照中的注册号不变或提供其他可以证明企业更名的文件;

(2)企业之间的分立、合并、企业改制、企业兼并等不属于更名登记。

5.10.地址变更登记

5.10.1.概念

地址变更登记也称更址登记,是指因证载土地坐落标准地名变更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10.2.申请人

地址变更登记的申请人为原土地权利人。

5.10.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证书;

(2)地名管理部门出具的地名确认文件;

(3)其他文件。

5.10.4.审查要点

(1)更址登记由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后直接办理注册登记,不需报人民政府审批。

(2)该登记审批程序不需报市国土房管局审批。

5.11.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5.11.1.概念

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是经批准土地权利人依法改变土地用途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11.2.申请人

土地用途发生变更的,其申请人为土地使用证证载的土地使用者。

5.1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

(2)土地用途变更的批准文件:

国有土地的用途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提交城市规划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有批准权的部门批准用途改变的文件,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用途发生变更的,申请人还应提交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的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的用途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提交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途改变的文件。

(3)其他文件。

5.11.4.审查要点

(1)申请登记的土地用途与用地批准文件确定的土地用途是否一致,出让土地的还应审核土地出让金及契税交纳情况。

(2)因实施城市规划、改变企业经营性质等原因,确需改变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用途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手续。其中用于经营性建设的土地,应当由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统一整理储备,进入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

6.土地注销登记

6.1.依申请土地注销登记

6.1.1.概念

依申请土地注销登记是指由土地权利人申请,由土地登记机构按程序注销土地权利的土地登记。

6.1.2.申请人

依申请注销土地登记的申请人,为原土地权利人。

6.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权利证书;

(2)注销土地权利的证明文件(借款全部偿还或出租协议解除等);

(3)其他文件。

6.1.4.审查要点

(1)注销登记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新土地权利的设定登记合并进行。与变更登记合并进行的注销登记,权属审核意见应明确注销原登记的内容。

(2)注销登记完成后,将注销结果在指定的媒体上予以公告。

(3)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出租权注销应单独按依申请注销土地登记的程序办理。

6.2.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的土地注销登记

6.2.1.概念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的土地注销登记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职权在土地权利人未申请的情况下,直接注销土地权利的土地登记。

6.2.2.申请人

(1)土地被依法征收或者收回的,申请人为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或其委托的收购整理单位、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2)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经告知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为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或其委托的收购整理单位、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3)因依法拆迁房屋、收购土地等使原国有土地使用权丧失的,申请人为拆迁人、收购整理单位;

(4)隐瞒真实情况进行登记的,申请人为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5)人民政府依法重新确认土地权属使原土地权利丧失的,申请人为新土地权利人或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6)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裁定使原土地权利丧失的,申请人为新土地权利人。

6.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权利证书;

(2)土地权利灭失或终止的证明材料:

①土地被依法征收或收回的,提供土地征收有关文件或土地管理部门下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决定。

②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经告知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提供告知及未申请续期的证明文件或不予续期的文件。

③因依法拆迁房屋使原国有土地使用权丧失的,应提供房屋拆迁许可证、委托拆迁补偿协议,拆迁单位依法完成拆迁及补偿的书面承诺,拆迁范围内已办理土地登记的需提供与原土地使用者的拆迁补偿协议。

因收购土地使原国有土地使用权丧失的,应提供收购储备方案及批准文件、与原土地使用者的收购合同。

④隐瞒真实情况进行登记的,提供证明隐瞒真实情况的文件。

⑤人民政府依法重新确认土地权属使原土地权利丧失的,应提供人民政府依法重新确认土地权属的文件。

⑥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裁定使原土地权利丧失的,应提供司法机关的判决、裁定及协助执行通知书等文件。

(3)其他相关文件。

6.2.4.审查要点

(1)注销登记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新土地权利的设定登记合并进行。与变更登记合并进行的注销登记,权属审核意见应明确注销原登记的内容。

(2)注销登记完成后,将注销结果在指定的媒体上予以公告。

7.其他登记

7.1.更正登记

7.1.1.概念

更正登记是指土地登记的结果有误或有遗漏时,由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或由土地登记机构直接更正原登记内容的土地登记。

7.1.2.申请人

更正登记的申请人为土地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土地登记机构发现登记错误的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职权进行。

7.1.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原土地证书;

(2)更正登记原因证明;

(3)涉及第三人的,还应有第三人的承诺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4)其他文件。

7.1.4.审查要点

(1)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更正登记情况按原土地登记审批程序报土地登记机构批准,并公告无异议后,更正土地登记簿;同时,以《更正登记告知书》的形式书面通知更正登记利害关系人,在规定期限内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变更手续,逾期不办理的,由土地登记机构公告原土地证书作废。

(2)属于申请不属实或因土地权利人自身原因造成土地登记有误或有遗漏的,更正登记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3)属于土地登记机构疏忽或笔误的,及申请人隐瞒真实情况的,土地登记机构可根据事实,按照原登记审批程序批准后,直接进行更正登记,更正土地登记簿,将更正登记结果书面通知权利人。7.2.地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登记

7.2.1.概念

地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登记是指在国有土地地下空间单独建造的建筑物,其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登记。

7.2.2.申请人

地下空间单独建造的建筑物的建设单位,有供地文件的为用地批准文件中确定的土地使用权人。

7.2.3.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等用地批准文件;

(2)出让金及契税缴纳证明;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规划验收合格证;

(4)其他文件。

7.2.4.审查要点

(1)用地文件应明确水平投影的最大占地范围和起止深度,地籍测量成果应相应标注;地籍编号以行政区(县)为单位,依申请时间顺序排列。

(2)审查地下建筑物应单独建造,不与地上建筑物结建。

(3)审查地下建筑物是否按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完成规划验收。

(4)地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应单独登记发证,与地上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相分离。

(5)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其他内容”栏和土地证书“记事栏”注记“地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

(6)与地上建筑物结建的地下土地使用权应与地上建筑共同分摊土地使用权。

7.3.土地查封登记

7.3.1.概念

土地查封登记是指因司法机关或行政部门对已登记的土地权利采取限制转移、限制设定他项权等措施,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登记簿上予以记载的行为。

7.3.2.申请人

土地查封登记的申请人为司法机关或行政部门。

7.3.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1)协助执行通知书;

(2)裁定书或决定书;

(3)本人工作证;

(3)执行公务证;

(4)协助查询通知书;

(5)其他文件。

7.3.4.审查要点

(1)登记机构接到限制转移、限制设定他项权的有关文件后应当审查查封范围、内容和期限,范围、内容和期限不明确或者与土地登记簿的记载不一致的,2日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告知司法机关或行政部门,一致的在土地登记簿上予以记载。查封登记的日期以受理查封申请的时间为准。

(2)查封登记的其他有关事项按照《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04]5号)文件规定执行。

7.4.补发土地证书

7.4.1.概念

补发土地证书是指因土地证书灭失或遗失等情形而补发土地证书并在土地登记簿注记的行为。

7.4.2.申请人

补发土地证书的申请人为土地证书证载的权利人。

7.4.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1)《土地登记查询结果证明》;

(2)土地权利人灭失或遗失土地证书的情况说明;

(3)土地权利人在土地登记机构规定的媒体上声明灭失或遗失土地证书的公告 ;

(4)其他文件。

7.4.4.审查要点

(1)补发土地证书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登记机构批准;

(2)土地登记机构出具的《土地登记查询结果证明》;

(3)在土地登记机构规定的媒体上的公告正本。

(4)依据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信息补发土地证书。

(5)补发的土地证书使用原土地证号,发证日期按补发日期填写,记事栏应注明“补发”字样,并在土地登记卡续卡记载。

7.5.换发土地证书

7.5.1.概念

换发土地证书是指因土地权利人土地证书破损或记事栏注记已满等情况而换发土地证书并在土地登记簿上注记的行为。

7.5.2.申请人

换发土地证书的申请人为土地证书载明的权利人。

7.5.3.应提交的证明及其他文件

(1)原土地证书;

(2)申请换发的理由;

(3)其他文件。

7.5.4.审查要点

(1)换发土地证书的由区(县)土地登记机构批准。

(2)换发的土地证书使用原土地证号,发证日期按换发日期填写,记事栏应注明“换发”字样,并在土地登记卡续卡记载。

8.土地登记的其他规定

8.1.土地证书查验

8.1.1.概念

证书查验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建设项目用地验收、查处违法用地等土地行政执法中对土地证书进行查验,土地使用权人、所有权人和他项权人需如实提供,予以配合的行为。

8.1.2.区域性土地行政执法中土地证书查验的程序

(1)通知

通知土地权利人按照具体时间、地点、期限等要求提供土地证书。可以采取在媒体上发布公告、送达、电话通知等方式。

(2)收件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收土地证书并开具收件单。

(3)核查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首先核对土地登记文件、图件等地籍资料,再根据行政执法的要求进行实地核查。

(4)查验结果的处理

土地登记机构对符合规定的加盖查验合格的印章;认为需要变更土地登记或更换土地证书的,可直接在土地证书上加盖“注销”印章,并将证书退还权利人,要求土地权利人限期办理变更土地登记;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加盖查验不合格的印章。土地行政执法部门对查验不合格的应提出整改意见,书面告知证书权利人限期整改。

8.1.3.查验内容

(1)查验土地登记的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规范;

(2)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行为或增加建筑物、改变用途等是否依法办理变更土地登记手续;

(3)核发的证书样式、填写内容、宗地图等是否符合要求;

(4)是否超出土地证书记载的有效期;

(5)土地证书有无涂改、伪造;

(6)是否按用地批准文件要求使用土地;

(7)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8)查处无证用地行为。

8.1.4.对有关问题的处理

(1)土地证书查验中发现土地错登、漏登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直接进行更正登记,更换土地证书。

(2)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行政执法查验土地证书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按行政执法的有关规定办理。8.2.违法处罚规定

8.2.1.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按规定申请土地登记的处罚

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土地登记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8.2.2.擅自印制或者伪造、涂改土地权属证书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收违法证书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8.3.登记人员行政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符合登记或批准条件而不予登记、批准或者拖延登记、批准的。

8.4.公开查询

8.4.1.基本概念

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经申请对土地登记结果、原始登记资料和地籍调查测量成果进行查询的过程和行为。

8.4.2.申请人

(1)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查询人)查询土地登记资料,可以自己查询,也可以委托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土地登记代理人查询。委托他人查询的,应当出具授权委托书。境外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过公证。

(2)查询人查询土地登记资料,应当向查询机关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明,并填写查询申请表。查询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还应当提交单位的证明文件。

8.4.3.查询原始登记资料应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

(1)土地权利人应当提交其权利凭证,即土地证;

(2)土地权利的继承人、受赠人,应当提交发生继承、赠予的证明文件;

(3)取得土地权利人同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土地权利人同意查询的证明文件、土地权利人的权利凭证和土地权利人的身份证明;

(4)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应当提交本单位出具的查询证明,以及执行查询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

(5)仲裁、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仲裁机构或者审判机关处理案件的证明和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6)土地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应当提交区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受理的证明和本人的身份证明;

(7)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机构或代理人查询的,应当由代理人或代理机构提交委托书、委托人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代理机构的,还应出具代理机构证明及查询人的工作证件;

(8)地籍测量单位应提交市国土房管局各处室、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和局直属各单位的地籍测量任务单。

8.4.4.不予查询的情形

(1)申请查询的土地不在登记区内的;

(2)查询人未能按照本技术规范第六条的规定提交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或者证明文件不齐全的;

(3)被查询的单位或个人未申请土地登记的;

(4)申请查询的内容超出本技术规范规定的查询范围的;

(5)法律、法规规定不提供查询的。

8.4.5.查询管理规定

(1)地籍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

(2)地籍管理中心、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市区国土资源分局和市房地产登记发证交易中心(以下统称查询机构),应分别设立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窗口,负责受理全市和其业务范围内的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工作。

(3)地籍管理中心进行全市范围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时,市国土房管局直属各单位应当予协助查询,协助查询单位收到《土地登记资料协助查询单》2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查询结果反馈地籍管理中心。

(4)对符合规定的查询申请,查询机构应当当场提供查询;因情况特殊,不能当场提供查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供查询。不予查询的,应当自收到查询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不提供查询的理由告知查询人。

(5)为提高查询效率,开展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的单位应安排专人(可兼职)负责查询工作并明确主管领导。公开查询程序、时限和收费标准,为查询人提供及时、准确和便利的服务。

(6)查询人查询土地登记资料,应当在查询机构设定的场所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土地登记资料带离设定的场所。

查询人在查询时应当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完好,不得对土地登记资料进行圈点、划线、注记、涂改或者拆页,也不得损坏查询设备。

查询人违反规定,擅自将土地登记资料带离设定场所,对登记资料进行圈点、划拨、注记、涂改、拆页,或者故意损坏查询设备的,负责查询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并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停止提供查询,不予出具查询结果证明;造成损失的,查询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要求查询人承担赔偿责任。

(7)查询人可以阅读或者自行抄录土地登记资料。应查询人申请,负责查询工作人员可以替查询人摘录或者复制有关的土地登记资料。

摘录或者复制的土地登记结果,查询人请求出具查询结果证明的,经查询机构审核后,可以出具查询结果证明。查询结果可以是土地登记卡、宗地图,也可以是原始登记资料和地籍调查测量成果;利用计算机查询的还可以是计算机按查询条件打印出来的信息。查询结果证明应当加盖查询机构查询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查询结果证明复印无效。

对无土地登记结果的,应查询人请求,查询机构出具无土地登记记录的书面证明。

(8)涉及国家秘密的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9)查询土地登记资料所发生的费用由查询人承担并在查询申请时预付。查询工作完成后,查询机构应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查询费用,向查询者开据收费凭证。

(10)未经查询机构确认的土地登记资料、测量资料无效,并追究提供资料部门的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处经济处罚;查询人非法使用查询结果,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查询人申请查询土地登记资料,对查询的原始登记资料内容有保密的义务,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或商业秘密。违反规定泄露原始登记资料的内容,特别是泄露当事人的隐私或商业秘密的,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及其他后果的,查询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查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3)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工作,应规定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档案。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档案由纸质和电子两套组成,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档案作为长期档案保存,组档内容和顺序如下:

①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申请书;

②查询人的身份证明;

③委托他人查询的授权委托书或公证文件;

④查询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单位的证明文件;

⑤土地证复印件;

⑥继承或赠予的证明文件、土地权利人同意查询的证明文件和土地权利人的身份证明、国家司法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仲裁或者审判案件的证明文件和当事人的身份证明、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受理的证明文件;

⑦地籍测量任务单;

⑧《土地登记资料协助查询单》及其回执;

⑨土地登记资料查询结果证明(含抄录和复制的资料、图纸和电子介质资料);

⑩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审批表。

以上档案首末两页附目录、备考表,按《天津市档案管理条例》和地籍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装订成卷。

(14)受理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申请的查询机构,应做好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的统计工作,每季度末将季度统计表报送地籍管理中心。

9.附录

9.1.规范性表格

(1)《天津市土地登记申请书》

(2)《天津市土地登记调查、批表》

(3)《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登记申请书》

(4)《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登记调查、审批表》

(5)《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注销登记申请书》

(6)《天津市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注销登记调查、审批表》

(7)《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

(8)《土地登记复查结果审核表》

(9)《界址表》

(10)《土地登记收件单》

(11)《土地登记簿》

(12)《地籍调查表》

(13)《天津市土地登记资料查询申请、审批表》

9.2.规范性文书

(1)《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证明书》

(2)《土地登记授权委托书》

(3)《土地登记、地籍调查委托书》

(4)《地籍调查指界通知书(存根)》

(5)《违约定界通知书》

(6)《测绘资料报告样式》

(7)《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承诺书》

(8)《土地登记通告》

(9)《土地登记申请审核情况公告》

(10)《注销土地登记公告》

(11)《补正告知书》

(12)《不予登记通知书》

(13)《更正登记公告》

(14)《更正登记告知书》

(15)《协助执行告知书》

(16)《因拆迁注销土地登记登报声明》

(17)《土地登记资料协助查询单》

(18)《查询结果证明》

(19)《查询理由告知书》

9.3.规范性用章

(1)注记开工、竣工、证书有效期的专用章

(2)注记划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转让、出租、抵押的专用章

(3)抵押情况注记专用章

(4)注销专用章

(5)核对原件专用章

(6)骑缝章

(7)土地证书查验专用章 发布部门:天津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29日

实施日期:2007年03月29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修订《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的通知

津国土房资[2008]1128号发布日期:2008-12-24 生效日期: 2008-12-24

各区县国土资源分局:

为进一步完善征收土地工作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结合当前征地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进行了修订,现下发执行。原《关于印发<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的通知》(津国土房资[2007]159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

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征收土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请征收土地

建设用地项目(包括单独选址项目、区(县)成批次用地中的具体建设项目和政府储备用地)需征收集体土地的,由用地单位或整理储备机构持有关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格式见附件一),具体分为三类:

(一)单独选址项目,由用地单位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或备案)文件或其他立项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4.需进行初步设计的项目,附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文件或其他相关文件;

5.是否压覆重要矿产的证明材料、压覆重要矿床评估报告;

6.是否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证明材料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8.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9.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10.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项目农用地转用计划(市级)。

11.如占用林地需提供林业部门同意使用林地文件;

(二)成批次用地中的具体建设项目,由用地单位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或备案)文件或其他立项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2.总平面批准文件或经批准的总平面图;

3.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4.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5.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6.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7.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项目农用地转用计划(区、县级)。

(三)政府储备用地,由整理储备机构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1.城市总体规划或村庄、集镇建设规划;

2.经批准的经营性用地项目储备计划;

3.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4.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5.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6.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计划。

二、受理申请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用地单位申请后,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审查用地申请要件是否齐全,申请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格式见附件二)。

经审查,符合上述条件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用地申请。

三、内业审核

审查核对资料,确认资料是否有误;审查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建设规划;是否纳入土地利用计划;权属地类情况是否准确;用地规模是否符合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等。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核发不予受理通知,提出修改意见或退件(格式见附件二)。

四、拟订征地补偿标准、安置方案

(一)符合申请征地要求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被征地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拟征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填写征地情况调查表(格式见附件三);

(二)依照有关规定,按区片综合地价,结合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调查情况依法测算征地补偿标准;

(三)测算、核定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会同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及被征地单位拟定安置途径;

(四)根据调查资料,依照有关规定,分别计算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并将拟征收土地面积、位置、所在乡镇村、需安置农业人口数量、征地补偿费用金额等情况提供给区(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格式见附件四)。

五、征收土地告知

收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区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说明表》后,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被征地农民保障对象、项目、标准以及费用筹集办法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格式见附件五)。告知文件应在被征地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或显著位置张贴,告知书中应明确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对拟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并留存张贴公告的影像证据及告知回执(格式见附件六)。

六、征收土地确认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送达征收土地告知书后三日内,会同有关部门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青苗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调查结果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并在《征收土地情况调查确认表》上签字、盖章(格式见附件七)。对于在发布公告后抢建抢栽抢种的不予确认。

在征地调查确认中,经反复做工作,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或地上附着物产权人,逾期仍拒绝在各项调查表中签字盖章确认的,请被征地所在乡(镇)、村有关人员签字见证调查结果;也可以采取照相、摄像等证据保全方式取证;并将取证结果予以公证,作为实施征地补偿安置的依据。

七、依申请听证

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有要求申请听证的,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征收告知书》送达后5个工作日内将意见进行收集上报,向听证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格式见附件八),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到听证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制作听证通知书,在听证的7个工作日前通知申请人和相关部门(格式见附件九)。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听证会,出具听证会笔录(格式见附件十)。

逾期未申请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出书面记录,视为放弃听证。

八、组卷上报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听证会或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放弃听证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一书三方案”或“一书四方案”(格式见附件十一),填写《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格式见附件十二)、《建设拟征(占)土地地类权属情况汇总表》(格式见附件十三)等材料,按规定组卷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核。

九、区(县)政府审核

区(县)人民政府对报批材料审核同意后,以区(县)人民政府名义对征地项目补偿安置情况作出说明,出具报批用地申请(格式见附件十四)。

十、审查报批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上述报批材料按要求装订后报送市国土房管局。市国土房管局转市征地事务机构审查,市征地事务机构应在自接到报批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于符合上报条件的,市征地事务机构出具加盖公章的审查意见表,报市国土房管局;对于不符合上报条件的,出具退件通知,说明退件原因,提出完善报批材料的建议,将案卷退回原报件单位;

市国土房管局在接到报批材料后,符合报批条件的在2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不符合报批条件的,退相应区县人民政府。

属于市政府审批权限内的,由市政府审批;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报市政府审查,按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十一、缴纳费用

根据国务院或市政府批复,市国土房管局通知相关单位和部门按规定标准和时限缴纳有关费用。主要涉及的税费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

十二、用地批复

相关单位和部门按规定时限缴纳有关费用后,市国土房管局凭税费缴纳证明,办理用地批复手续。

十三、批后公告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收到用地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被征地乡镇、村内将规定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张贴公告(格式见附件十五),并留存张贴公告的影像证据。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它权利人应当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持土地、房屋等权属证明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格式见附件十六),逾期未办理登记手续的,其补偿内容以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调查结果为准。

十四、区(县)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一)制定方案,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在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以被征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二)公告听证,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拟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予以公告(格式见附件十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它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收取不同意见,举行听证会;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三)方案报批,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区(县)人民

政府审批并附具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它权利人的意见和采纳情况,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十五、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拨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

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应当在60日内,按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将征地补偿、安置费支付给村民,并将收支状况张贴公布;同时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和支付清单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备案。

第四篇: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

天津市征收土地工作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印发〈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征收土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请征收土地

建设用地项目(包括单独选址项目、区(县)成批次用地中的具体建设项目和政府储备用地)需征收集体土地的,由用地单位或整理储备机构持有关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格式见附件一),具体分为三类:

(一)单独选址项目,由用地单位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或备案)文件或其他立项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4、需进行初步设计的项目,附初步设计审查批准文件或其他相关文件;

5、是否压覆重要矿产的证明材料、压覆重要矿床评估报告;

6、是否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证明材料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8、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9、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10、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项目农用地转用计划(市级)。

11、如占用林地需提供林业部门同意使用林地文件;

(二)成批次用地中的具体建设项目,由用地单位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或备案)文件或其他立项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2、总平面批准文件或经批准的总平面图;

3、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4、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5、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6、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7、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项目农用地转用计划(区、县级)。

(三)政府储备用地,由整理储备机构持以下文件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1、城市总体规划或村庄、集镇建设规划;

2、经批准的经营性用地项目储备计划;

3、土地权属地类证明文件;

4、有勘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成果及勘测定界图;

5、标注用地范围、位置的经批准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规划调整方案;

6、如涉及转用,需纳入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计划。

二、受理申请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用地单位申请后,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审查用地申请要件是否齐全,申请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格式见附件二)。

经审查,符合上述条件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用地申请。

三、内业审核

审查核对资料,确认资料是否有误;审查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建设规划;是否纳入土地利用计划;权属地类情况是否准确;用地规模是否符合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等。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核发不予受理通知,提出修改意见或退件(格式见附件二)。

四、拟订征地补偿标准、安置方案

(一)符合申请征地要求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被征地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拟征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填写征地情况调查表(格式见附件三);

(二)依照有关规定,按区片综合地价,结合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调查情况依法测算征地补偿标准;

(三)测算、核定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会同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及被征地单位拟定安置途径;

(四)根据调查资料,依照有关规定,分别计算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并将拟征收土地面积、位置、所在乡镇村、需安置农业人口数量、征地补偿费用金额等情况提供给区(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格式见附件四)。

五、征收土地告知

收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区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说明表》后,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被征地农民保障对象、项目、标准以及费用筹集办法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格式见附件五)。告知文件应在被征地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或显著位置张贴,告知书中应明确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对拟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并留存张贴公告的影像证据及告知回执(格式见附件六)。

六、征收土地确认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送达征收土地告知书后三日内,会同有关部门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青苗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调查结果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并在《征收土地情况调查确认表》上签字、盖章(格式见附件七)。对于在发布公告后抢建抢栽抢种的不予确认。

在征地调查确认中,经反复做工作,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或地上附着物产权人,逾期仍拒绝在各项调查表中签字盖章确认的,请被征地所在乡(镇)、村有关人员签字见证调查结果;也可以采取照相、摄像等证据保全方式取证;并将取证结果予以公证,作为实施征地补偿安置的依据。

七、依申请听证

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有要求申请听证的,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征收告知书》送达后5个工作日内将意见进行收集上报,向听证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格式见附件八),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到听证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制作听证通知书,在听证的7个工作日前通知申请人和相关部门(格式见附件九)。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听证会,出具听证会笔录(格式见附件十)。

逾期未申请的,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出书面记录,视为放弃听证。

八、组卷上报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听证会或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放弃听证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一书三方案”或“一书四方案”(格式见附件十一),填写《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格式见附件十二)、《建设拟征(占)土地地类权属情况汇总表》(格式见附件十三)等材料,按规定组卷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核。

九、区(县)政府审核

区(县)人民政府对报批材料审核同意后,以区(县)人民政府名义对征地项目补偿安置情况作出说明,出具报批用地申请(格式见附件十四)。

十、审查报批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上述报批材料按要求装订后报送市国土房管局。市国土房管局转市征地事务机构审查,市征地事务机构应在自接到报批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于符合上报条件的,市征地事务机构出具加盖公章的审查意见表,报市国土房管局;对于不符合上报条件的,出具退件通知,说明退件原因,提出完善报批材料的建议,将案卷退回原报件单位;

市国土房管局在接到报批材料后,符合报批条件的在2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不符合报批条件的,退相应区县人民政府。

属于市政府审批权限内的,由市政府审批;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报市政府审查,按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十一、缴纳费用

根据国务院或市政府批复,市国土房管局通知相关单位和部门按规定标准和时限缴纳有关费用。主要涉及的税费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等。

十二、用地批复

相关单位和部门按规定时限缴纳有关费用后,市国土房管局凭税费缴纳证明,办理用地批复手续。

十三、批后公告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收到用地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被征地乡镇、村内将规定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张贴公告(格式见附件十五),并留存张贴公告的影像证据。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它权利人应当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持土地、房屋等权属证明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格式见附件十六),逾期未办理登记手续的,其补偿内容以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调查结果为准。

十四、区(县)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一)制定方案,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在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以被征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二)公告听证,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拟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予以公告(格式见附件十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它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收取不同意见,举行听证会;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三)方案报批,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并附具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它权利人的意见和采纳情况,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十五、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拨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

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应当在60日内,按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将征地补偿、安置费支付给村民,并将收支状况张贴公布;同时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和支付清单向区(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备案。

第五篇: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

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修正)

(1992年9月9日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

1997年7月30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天

津市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2000年9月14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

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经营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市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市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划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

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 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本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有耕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应

当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采取措施确保全市耕地总量不减少。

第五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业务上受市土地行政主

管部门领导。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派驻区域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六条 本市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依法予以确 定。

第七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土地登记申请,由区、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外环线绿

化带以内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当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

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区、县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区、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

用地使用权。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应当经市土地行政

主管部门审核,由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

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市或者土地所在地的区、县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

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

申请土地登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宗地的地籍测量资料,交纳土地登记费用。

第八条 农村村民宅基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宅基地用

地面积标准确定。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因继承住宅等合法原因形成的一户有多宗宅基地,符合

分户条件的,可以分别确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符合分户条件的,按照一户的用地面积标准,确

定集体土地使用权。

第九条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和管理。

第十条 依法发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或者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

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自依法改变或者转让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或者土地所有地的区、县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变更登记。

依法改变宗地面积、土地用途等登记事项的,必须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或者土地所

在地的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 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未获

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和土地证书。

注销土地证书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核发土地证书的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已办理的土地登记,收回并注销土地证书,已收取的费用不予退还:

(一)伪造和涂改有关证明、证件或者其他隐瞒真实情况的;

(二)涂改土地证书的;

(三)人民法院判决变更土地权属的;

(四)人民政府依法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撤销土地登记的。

第十三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土地所在地 的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由区、县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制作调解书。当事人凭调解书申请土地登记。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的争议,由土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处理;跨

乡、镇的,由区、县人民政府处理。属于国

有土地的争议,由土地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处理; 跨区、县的,由市人民政府处理。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

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报国

务院审批。

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 批准。

第十五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本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

土地利用实际状况,编制本市土地利用计划。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土地利用计划的组织实施,并将计划指标分解下达到市有关

部门和区、县。

土地利用计划一经下达,应当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建设

项目计划。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土地利用计划的执行情 况。

第十六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五年进行一次土地调查。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七条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

评定。评定结果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耕地保护

第十八条 本市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市人民政府对耕地总量减少的区、县,责令在规定

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对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数量的

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进行易地开垦。

第十九条 本市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应当在开垦新的耕地后占用,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 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对新开垦的耕地,由市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每平方米十元至二十元的标准向市或

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应当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确需在开垦新的耕地前占用耕地的,应当向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先缴纳耕地开

垦费。建设单位开垦新的耕地时,可以使用预缴的耕地开垦费,由收取耕地开垦费的土地行政主

管部门根据开垦进度拨付。

第二十条 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

建设的,由用地单位按照每平方米五元至十元的标准向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闲置

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

使用权。该幅国有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恢复

耕种;根据建设需要经批准该幅国有土地由新建设单位使用的,新的建设单位应当支付青苗补偿 费。

第二十一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宜农的未利用土地,并依法保

护土地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者从土地开发成为耕地有收入起五年内免交农业税。

开发集体所有宜农的未利用土地的,由开发单位或者个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

会签订承包开发合同,并报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进行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每平方米十元至二十元的标准向市或者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用地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预缴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符合要求的,应当退回预缴的土地复垦费。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

第二十三条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其

他耕地的,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转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 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应当按照以下程序: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按照土地利用计划提出审核意 见,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凭建设项目有关批准文件,向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

地方案,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批准后,市或者区、县人

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四)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查建设项目实际用地面积和权属界址,与土地使用

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五)土地使用者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由用地单位按照下列规定向被征地单位支付补

偿费用:

(一)土地补偿费按照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计算,但城市公益事业建设用

地的土地补偿费,按照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计算;

(二)青苗补偿费按照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计算;

(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照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计算;

(四)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

费标准,为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人均耕地平均年产值的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土地的安置补

助费最高不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发布征地公告后,再种植的农作物和新建设的地上附着物不予补偿。

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

活水平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

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第二十六条 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标准,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

(一)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统计、物价、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核定不同类别土

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标准,向社会公布;

(二)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被征用土地的具体条件和农作物生产情况,按照前

项核定的平均年产值上下浮动百分之二十,确定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

第二十七条 与建设项目用地相邻的规划道路中心线至建设项目用地之间的道路用地、无法

继续耕种的土地等界外处理土地,由用地单位支付征地

补偿费用。使用无法继续耕种的界外处理 土地的,应当对原支付征地补偿费用的单位,给予补偿。

界外处理土地,由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二十八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征地数量和被征地单位征地前上一半末的

农业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比例,核定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人口数,并由市公安、粮食等行政主

管部门办理户口和粮食等手续。

第二十九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

划。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

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编制每幅土地出让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由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土地评估。土地

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评估价格和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出让底价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一条 原有划拨建设用地发生转让、出租或者其他涉及土地处置的,可以以租赁方式

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不得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租赁方式是指土地使用者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定期向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缴纳租金,在约定的期限内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地方式。

土地租金的标准,是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十二条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须由国家控股的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

和基础性行业企业或者大型骨干企业,改造或者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组建企

业集团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

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是指国家以一定期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作为

出资或者股份投入新设企业,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的供地方式。

第三十三条 土地使用者可以依法将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

第三十四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应当经市或者区、县人民

政府批准,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受让方应当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市人民政府决定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转让所获收

益中的土地收益。

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将土地使

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出租的,应当向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租金中所含的土地收益。

第三十五条 在经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或者存量建设用地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

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外环线绿化带以外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蓟县、宝坻、宁河、静海等区、县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一公顷以下的,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手续,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二公顷以下的,由区人民政府批准,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手续,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外环线绿化带以内以及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限额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

批准,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手续。

第三十六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 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

让金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

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未动工开发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 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告。

因为公共利益或者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用地,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新的土地使用

人对原土地使用人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经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临时用地上不得兴建永久性建筑物。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应当负责恢复土地原貌。临时

占用耕地的,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临时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恢复

土地原貌或者种植条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国家征地的有关规定办理,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 回。

临时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用

地合同,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用地补偿费。

临时用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第六章】村镇建设用地

第三十九条 村镇建设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村镇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按照批准的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统筹 安排。

村镇建设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 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条 乡镇企业和乡村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用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后,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建设单位持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市或者区、县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第四十一条 乡、镇开办的企业使用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按照该幅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

值的六倍至十倍给予补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补偿安置方案予以公告。

第四十二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根据用地计划指标,并且符合村镇建设规划,尽量使用

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并依法办理土地登记。

禁止以农村村民建住宅为名,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开发建设商品房。

第四十三条 农村村民在城镇和外环线绿化带以内地区新建住宅,应当统一建设多层居民 楼。

农村村民在外环线绿化带以外地区建住宅,有条件的,应当统一建设多层居民楼;没有条件 的,且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六百六十七平方米的,每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一百六十七平方米;村

人均耕地面积在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以上的,每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二百平方米。

迁村并镇和农村村民迁入新建住宅的,原住房应当拆除。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收回,进行土

地整理。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市和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土地监督检查职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

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四十五条 区、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案件。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属于区、县管辖的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可以直接查处。【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由市或者区、县土地行政主

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土地登

记和土地证书。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解决前,擅自改

变土地利用现状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拒不恢复的,可以申请人民法

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非法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国

有土地使用权的,由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非法转让或者出租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

权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土地收益,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

违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

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审批土地的;

(二)越权审批土地的;

(三)符合登记或者批准条件而不予登记、批准或者拖延登记、批准的;

(四)违法进行检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

(五)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给予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九章】附

第五十一条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土地管理,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本

市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0年1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2009年土地供应计划(一线)(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计划管理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拟定的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津政办发 〔2009〕11 号发布日期:2009-02-04 生效日期: 2009-02-04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

    天津市结构调整土地收购中心简介

    天津市结构调整土地收购中心 2002年6月28日经天津市人民政府编制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处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注册资本金2亿元人民币。主要职责是:受......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办法(推荐)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办法》已于2008年6月30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5日起施行。 市 长黄兴国二○○八年七月十一日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

    天津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

    天津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控制与管理办法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控制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行为,加强我市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控制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最终定稿)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 第9号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已于2008年6月30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共五篇)

    天津市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促进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防治“非典”一线医务人员生活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办发〔2003〕030号 【发布日期】2003-05-24 【生效日期】2003-05-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