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校长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校长论坛’暨‘全国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式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学习报告
2013.6.2----2013.6.3
本次论坛研讨会特邀了教育部中央电教管职业技术认证教育域管理中心主任姜福炎,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石俊,九江市人大副主任(市委秘书长柳国发),都昌县县长陈云滚副县长讲期论以及来自黑龙江等全国各地民办校长。
6月2日上午8点30分观摩了都昌三种的高效课堂英语课,当时一进教师的感觉就很吃惊,教室的墙面有六面黑板,写满了课堂准备,课堂知识点,重点,板书等,这些黑板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孩子们上课分组,小老师们认真的组织着课堂,教师导学学生主讲,学生上课只要有任何和知识点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走到黑板前提问,整个课堂动起来了。这种把课堂还给孩子的模式不正是新三中心的以孩子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吗?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学习,分组竞争这样在课堂中可以寓德于教,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当时看完后就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参加高效课堂的学习吗?高效课堂是否从娃娃抓起会更好?也许是没有明白高效课堂到底需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的缘故吧。因为只是从课堂表面观察感觉没什么好大的名堂,在紧接着的开幕仪式中我找到了答案。
开幕式首先是由都昌县副县长江期论介绍都昌教育发展现状:都昌县人口82万,其中农村人口数69万,有这样一句话说都昌人‘一会养猪,二会读书’。参加中考人数1万,高考8000多人。课改的经历考察—长期素质的提升,课改的高效经历教师培训—案例总结,课改的成效传统文化进课堂以及提升执行力,定期收集问题统一讨论。形成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从江县长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高效课堂的这种体验式课堂顺应都昌的县情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紧接着代表发言的是省副秘书长陈石俊关于高效课堂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分析,他说支撑快乐自主学习的是以弟子规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很谦虚的说以外行看内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分享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呼吁大家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走在传统文化的沙漠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我们必须要反思到底遗落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沉重从在中国南昌看到的拒绝中国式过马路到韩国的交通井然有序,从中国大马路上喇叭鸣笛到韩国街道的静悄悄,这是什么出了问题?亲们,请找回最传统真实的那点东西吧,尊重生命,理解他人,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其次陈秘书长从传统分化的功能谈到了现在需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要求我们的孩子有出息,老师要求我们的孩子多学知识,孩子们想在快乐中学习,自尊心和地位得到提高做对社会有利的人。最后从观察三中学生的实践(排队做操)中总结呼吁高效课堂改革要走出江西走向全国是中国梦的摇篮,同时指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要有作为,可以有作为,可以大有作为。我想传统教育进课堂只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传统教育进家庭进社会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中国一定会没有所谓拉着红绳监督行人过马路的搞笑场面,一定会没有大街随意鸣笛的现象,这不仅是会提高课堂效果,更会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中央电教管职业技术认证教育域管理中心主任姜福炎的发言站在了全人类的高度来和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从13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他说“文艺复兴”席卷欧洲3个世纪,核心内涵是什么?这是整个社会的运动,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是生产的的解放,是民族要文化复兴。姜主任呼吁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孩子抓起,个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提炼,为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姜主任的发言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发展步子太快了,人也加快了浮躁的步伐,工作成了生活,而很少会停下来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甚至有的人谈论梦想会觉得很空洞,还记得在看《中国合伙人》时有这么一句话: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亲们找找可以让我们感觉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吧,不管怎么变都别迷失了自己。古人还告诫我们:独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别人非。传统文化的魅力太大了,我们需要慢慢品味。
2013年6月6日凌晨
九江县蓝天教育
乐
婷
第二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麻城市第三小学
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华罗庚本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用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赵一曼负伤被捕后,面对日本特务的残忍暴行,依然坚贞不屈地将秘密守口如瓶……
正因为这些伟人的爱国的坚心,带动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国日益壮大,繁荣富强!今天,我们依然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好好学习,好好努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次特别的旅途——长征!记得是1928年四五月的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从此长征的艰难险阻便拉开了序幕。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的10月,这长征才结束,他们凭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我们日益壮大的祖国令世界瞩目。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唯有做的便是好好学习,了解祖国的华夏文明,优良传统。
孔融懂得分享与谦让,成为了许多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黄香敬爱父亲,冬天为父亲暖被,夏天为父亲驱蚊,孝心感动了街坊邻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古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人的生活迷茫指引了方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心切,困难后面一定会有出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复习一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无可替代。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就此开始,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汉字也在慢慢演变。传统与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我们可以创造,让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利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物态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利行为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和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多元素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座裕石凳对月当歌,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安闲而又恬静。等进入了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户名族的记忆最深处。
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世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心痛,学校开设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超男,甚至端午节成了韩国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
第三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总结
石虎中心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品德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课程。如《古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大学》等,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如清明节期间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山川河流、植树绿化等活动;中秋节、国庆节期间以团结、团圆为主题开展活动;重阳节期间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四、扎实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古诗词》、《三字经》等经典篇目使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校扎实开展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并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读经典、悟经典”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先进班级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为主线。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我校按照上级要求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道德讲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坚持现有的教育途径,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做出努力。
石虎中心小学
第四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新文化运动在一些激进分子的主导下,对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予以猛烈地抨击,全面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及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似乎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衰落和灾难都应该由传统文化来承担。必须要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让更多人了解它,使它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为根基 伦理道德 艺术价值 推陈出新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84-01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戏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映百川,这条溪流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百年来,它以灿烂的形式,被认为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京剧自诞生以来,经过艺人们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发展,在声腔、表演形式、剧目内容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戏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堪称国粹,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涌现出了程长庚、“同光十三绝”、“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京剧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相当于一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道德的“普及读本”,广大劳动人民就是从戏曲中了解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然而,京剧发展至近代,却日渐衰落。其地位遭贬低、价值遭否定、意义遭质疑、前途遭摸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迎来了又一个复兴及发展的契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有所忽略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抛弃。而一个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族,始终是处于无根状态的。在新时期,怎样与传统和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衡估国粹的价值
当京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在内容、形式以及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1.在内容方面,京剧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注重伦理的建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民族的主体意识。例如京剧《贞观盛事》表现的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失、空、斩》表现的是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锁麟囊》表现的是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赤壁之战》表现的是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以少胜多”的行为科学。至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勇、孝、忠等思想在京剧里表现得更多,如《九江口》、《赵氏孤儿》、《将相和》、《清风亭》、《钓金龟》等。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优秀的伦理道德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这是为人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京剧通过生动的表演,在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在表现形式方面,京剧将文学、音乐、美术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京剧中大量运用诗词歌赋等高雅的文学素材,同时也吸收民间口语和故事内容,力争做到雅俗共赏。其音乐由打击乐、曲牌、唱腔、念白四个部分组成,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各部分视具体的剧目内容和风格,协调地配合发挥作用,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京剧舞台上超然的时空观,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其表演是在一个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用虚实相生的办法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共同创造出包括环境、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特定戏剧情景。舞台上一个“圆场”就是走过万水千山,几个“龙套“就是千军万马。如《秋江》一剧中,船家手持一个木桨,与道姑载歌载舞,给我们营造出一幕滔滔江水、一叶扁舟追赶大船的情景。另外,京剧的脸谱、服装、唱念做打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针对京剧自身发展来说,其传承的过程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过程,是与时代同步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尤其在当代,如梅葆玖、李世济、孙毓敏等老一批表演艺术家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培养了新一批高素质的演员队伍,如张胜素、张火丁、于魁智、盂广禄等。在演出剧目方面,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推陈出新,编排了《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等优秀的剧目。在唱腔、舞美、服装、表演手法、灯光音响等方面,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经验,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了《大唐贵妃》、《盘丝洞》等一批优秀新编剧目,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使广大观众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京剧艺术是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是不断发展创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
二、走向国粹的重建
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使中华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我们必须排除对传统艺术的偏见和排斥,与传统艺术和解,充分发掘其中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在新时期的现实环境中,对传统艺术进行重建。
应该乐观地看到,在今天重建和振兴传统艺术遇上很好的机遇,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1)重视传统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重建传统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今天重建传统艺术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经济、政治、精神文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迅猛提升,各国对中国投以极大的关注,对中国的特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外国朋友被京剧的魅力所吸引,竞相学习京剧。在此背景下,我们应重建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张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时代意识。通过传统形式与世界对话,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3)重建传统艺术如京剧,要重建理念,注重创新。所谓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回归,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当代实际,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改进,推出更多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新内容。(4)注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观众审美水平,从而不断扩大受众的范围。在社会要求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朋友与传统和解的同时,专业艺术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宣传,普及有关知识。高校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力军,在知识层次和个人修养上具有接受传统艺术的先决条件,要利用好这个条件。
当然,五四前后激烈而亢进的反传统文化大潮的后遗症是十分严重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颠覆性的破坏。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生存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辨证的观点看待传统,与传统和解,与传统艺术和解,重新整理挖掘其中光辉灿烂的优秀成分,看到这一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重而道远,继承与创新并行。付出发出内心的努力,使诸如京剧等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梅葆玖主编,年版.[2]顾明严主编,年版.,中国戏曲出版社,1995,教育出版社,1993《中国戏曲史》《儒家思想研究》
第五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1、全球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也进一步日益突显。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詹姆斯·罗斯诺(James.N.rosenau)在《世界的混乱变化与继承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概念;赫姆林克从文化学出发提出了“文化同步化”的主张,认为文化的融合将使传统人文价值的单一向度迅速消失;怀特基于技术的进步断然:强大的动力技术将推动我们实现一个并不是由一个国家来统治世界,而是形成一个将波及地球的全部人种在内的单一政治组织。
“全球文化”的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全球悖论,主要有以下三类代表性观点:其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代表的文明冲突论:1993年享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各主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将左右国际政治,并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其二,主张文化趋同论—— 一元文化“普世”或占主导地位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则指出:随着发达国家的商业电视和过时节目进入不发达国家的同时,第三世界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遭到了摧残;法国学者菲利普·英格哈德则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认为:随着美国自由民主的胜利,人类历史已走到了极点,世界大同将由西方价值观主导实现; 1
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季羡林却认为:以分析思维见长的西方文化已走到尽头,而以综合思维见长的东方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弱点,以解决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第三,主张文化融合论:① 不同的文化主体间,《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一书中提出:文化之间的创造性碰撞可以使我们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具有全球视野,更能认清价值观的错失所在,从而寻求文化上对立稳定的、多元的“和平”;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以话语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只存有文化之间的影响的结论;② 对于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詹姆逊(F.Jameson)提出“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民族主义”不是采取排他和否定的逻辑,而是战略性地吸收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使之成为本土的东西。③ 对于民族文化内部关系,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多元一体”的原则。
2、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3、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1 国际战略
3.11求同索异,开展文明对话。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讲到“欧洲大
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求同,只是我们接触的一个好方式;索异,才是我们走出去的目的。这里的“索”有两层意思:一是找出、寻找的意思;另一个是研究、探索的意思。只有深入探索研究异质文化,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去充实我们的内文化,我们的文化才会赋予新的内涵,才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加强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质特源,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通与发展。
3.12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坚持文化多极化。
对于文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有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异质化的锋露,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或现象是“多元文化主义”,有的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一体化,等等。对于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应该把它分开层次来看待。首先,在文化的全球化中,各民族文化的特质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以文化的多元异质这个前提进行的。其次,在文化的全球化中,确实存在一些各文化都内含的、普世的价值认同。如:民主、自由、平等、道德、伦理等,然而这些普世的文化未必有共同的实现环境和普遍程度。如人权问题,即使全球共识的,但又不能整齐划一。所以文化的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合理悖论的统一,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同质化并不等同于同一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载体的全球化运动,西方大国是其领导者,一切游戏规则及准入准出原则都由他们制定,进而对非西方或非发达国家施加影响或压力,美国文化无疑是全球中最具有霸权色彩的文化。徐元旦在《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一书中写下:“美国的决策者认为,美国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输出美国文化、价值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的文化扩张不仅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忧虑,也遭到了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抵制。他们把美国的文化扩张称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
对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好本国文化的传承、维护、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同国际一道共同遏制文化霸权主义,主导文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国内战略
3.21加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体文化。“文化主体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换言之,有什么样的文化主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覆盖面。”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主体文化经历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阶段,全面吸收民主科学、开放性的西方文化阶段,引入和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阶段,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阶段。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但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超强稳定性、广泛的吸纳性、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先进主体文化。党的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22引导文化走正规化、机制化、法律化之路。这主要是加强文化机制、文化机构的建设,出台一些保护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文化的引导、控制和保护,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文化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向良好的、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3.23加强文化产业及文化载体的建设。当今文化已融入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是时代主题。文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高达600多亿美元,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是美国大片。中国占据文化资源丰富的强国地位。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弱势国家。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期刊8000多家、出版社700多家、电视台400多家,我们有如此丰厚的基础资源,我们要加快相关产业,如加快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广告文化的发展,以及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事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以其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3.24重视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对待传统民族文化,毛主席早就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的要批判的继承。而对于我们的国民,我们的后代来说,教育是文化传递和维护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历史文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事关文化事业的建设,更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兴亡。
3.25加强文化的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体智慧的结晶和生机活力的表现。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纳和创新。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国家文化安全指标,创新能力便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全部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而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不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因此我们也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加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开拓,融贯东西,内外结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充满生机,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贡献。
3.26加强网络管理。新的世纪是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科技的高度发展为全球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托夫乐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文化具有主体性、虚拟性、不可操纵性、传播无限制性等特点。西方大国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再加上本身优越的高科技传播手段,以强大的攻势席卷全球。在美国的电子游戏中,到处充满了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仇恨较量,如:《F22猛禽》中摧毁中南海,《红色警戒》中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因此我们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开发,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一些污染文化、消极文化、反动文化等低劣文化的进入,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4、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4.1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4.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思想文化史》张岂之主编
2《全球化热点问题聚焦》徐元旦
3贵州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