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张庆伟省长对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的重要批示
我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许多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要继续发扬光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整体安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城乡互动、以城带乡。要在民办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社区居家服务中心建设和建立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制度上,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要创新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合作、委托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社情实际的社会养老新模式。要强化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注重绩效评估,跟踪督导检查,确保省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2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目标全面落实完成,推动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宋恩华 2012年8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委全体会议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刚才,张家口、石家庄、唐山和广阳区、巨鹿县分别介绍了经验,要认真借鉴;怀璞同志作了具体部署,要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必须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要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作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大国,我国老年人规模、老龄化程度、社会抚养负担超出预期,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调整相交互。不仅会改变劳动力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且会改变社会利益格局,影响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当前,关于延迟退休年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很多,反映了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 的高度,以积极的行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
要深刻认识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六有”目标,制定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老龄事业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事业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民生问题,直接反映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在养老事业发展上,早重视比晚重视、早抓比晚抓要主动得多。
要深刻认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庆黎书记强调,要把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给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关爱、关怀。我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突出表现为:数量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3万,占总人口的13.8%;增速快,今后几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达到1100万;压力大,“失能、高龄、三无、空巢”老人群体越来越大,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家庭小型化,“421”家庭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需求多样化,迫切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是,我省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欠账多,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张,社区养老服务仅覆盖1/3的城市社区。我们绝不能用昨天的模式解决今天的问题,要加快构建“9073”养老服务体系
(“9073”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即
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成员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行家庭养老;也可通过个人自费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入住老年公寓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还可通过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等便民为老服务网络,享受入户服务、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社会养老服务。7%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在享受社会养老服务的基础上,继续享受社会关爱、老年康复医治、紧急援助、临终关怀等特殊老年服务;3%的老年人(主要指“三无”老人、“五保”对象)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集中养老。),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二、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五年。2007年,从农村敬老院建设入手,用3年时间实现了县县都有大型“五保”供养机构的目标;2009年,在全国首个全省范围推进“多院合一”民政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2010年,统筹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发展,养老服务对象由重点人群向全社会所有老人转变;2011年,确立了“9073”目标,具有河北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可以说,一年一个新举措,一年一个新台阶,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坚持抓政策,优化环境。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老年人优待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唐山、石家庄等市出台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衡水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论公办还是民办,都优先立项、优先规
划定点、优先审批,秦皇岛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
(二)坚持抓投入,夯实基础。2008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养老事业发展基金48亿元,其中省级投入5.2亿元。全省公办养老机构达722个,社会办养老机构达711个,养老床位数达25.3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994个。张家口市由政府无偿或低偿提供场所,引进物业、家政服务公司等服务机构,建立日间照料站。承德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资金近4亿元。巨鹿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发展“三位一体”(村办幸福院、公办敬老院、民办养老院)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养老服务的新路子。
(三)坚持抓创新,破解难题。各地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新路子。沧州率先实行“三院合一”,顺平加以发展提升、探索实施“五院合一”,有效解决了福利机构规模小、功能散、设施差的问题,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秦皇岛海港区、唐山路北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这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迅速向全省推广并覆盖城乡,入网老人达68万,加盟商达3.6万家。肥乡创建了我省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开辟了为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新途径,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已覆盖全省38%的农村。
(四)坚持抓管理,规范运作。各地认真落实养老服务业管理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审评制度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廊坊市建立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纳入政府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供求信息。保定市推进居家养老“五有”(有机构、有场地、有网络、有服务、有高龄津贴)建设,配备公益岗位,发放养老服务劵,更多地满足居家老人养老服务需求。
三、坚定不移地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最近几年,省政府先后四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部署和推进。去年顺平会议提出建设50所“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今年又有49所申报省级奖补资金。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新建312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有市县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达到40%以上。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既定部署,未落实的马上落实,落实不到位的抓紧填平补齐,已经落实的继续巩固提高。
(一)加快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发挥着政府的兜底保障功能,在各种所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去年确定的50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还有28所正在建设、4所未开工。去年确定的项目主体工程要在明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省将依据验收结果给予奖补。二是着力提高入住率。目前我省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34%,集中供养对象补助标准低、运营经费保障水平低是主要原因。要解放思想、给足政策,适当提高集中供养对象供养标准,让应保障的老人住得近来;将剩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所得收入用于改善设施条件。今年底入住率要达到70%以上。三是进一步强化管理。各地要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审评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各养老服务机构要在建设标准、管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全省提供示范性。省民政厅要依据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审核评定及后期监管。
(二)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幸福建设。***同志指出,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政府再帮一把,可能是一个办法。今年省政府确定的1万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建成7767所。要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省将对先进县(市)进行奖补。一要坚持村民自治。按照自治、自愿、自保、自助的原则,以村民自身或集体为主体建设,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二要坚持降低门槛。农村互助幸福院的核心是穷愁也能养老。一定要因村施策、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旧学校、旧乡镇企业场地和租赁空巢老人住房等,解决用房问题。三要坚持多种模式。根据农村财力、物力状况,选择互助型、补贴型、福利型、慈善型等不同模式。四要坚持持续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有
条件的地方要探索提供低偿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增强运营活力。
(三)巩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成果。“一键通”呼叫网络,是面向全社会老人没有围墙的“网络养老院”。要在提高入网率上下功夫,年内力争达到20%以上。一抓推广普及。推进联通市县乡的“一键通”呼叫网络建设,把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二抓服务拓展。进一步扩展服务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顾、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要通过“投资换市场”的办法,鼓励企业提供随身携带的“一键通”服务设备,方便老年人使用。三抓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功能,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了解服务内容,掌握使用方法,吸引老年人入网。
四、着力突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按照建立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的要求,着眼长远、集中用力、补齐短板,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
(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上水平。目前,我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仅覆盖32%的城市社区,已有的也存在规模小、标准低的问题。今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覆盖到40%的城市社区。一要加快建设。各地要认真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按照先起
步、再将养老服务用房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二要连锁经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扩大布点、连锁发展。三要规范服务。配备供老年人休息、配餐就餐、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方式,严格服务流程。推广发放养老服务劵制度,让老人更好地享受社区养老服务。
(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要全覆盖。目前,我省已建立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制度,有34个县(市、区)实行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政策。省政府决定,今年年底在县(市、区)全面建立和实施80岁以上老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各地要按照“低标准、先起步、广覆盖”的原则,科学制定补贴标准,确保年内全面实施。省民政厅要实行月统计、月通报制度,每月将各地建立制度情况向全省通报。
(三)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要迈大步。公办机构保基本、做示范,社会办机构广覆盖、保需求,是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而社会办养老机构恰恰是我们的弱项,目前仅有床位6.9万张,占总床位数的27%。要把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作为重点,推动实现大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民办公助。省制定了《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确定了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各地要在10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办法,尽快落实到位。要认真
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把税费减免、土地供应、供暖、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推进公建(办)民营。借鉴上海、浙江等地经验,对部分公办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运营。规范公建民营合作协议,确保公益性质不变、养老服务性质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查资质、查制度、查服务、查安全“四查”活动,督促其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五、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更广的思考维度、更长的时间跨度,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一)树立“积极老龄观”。要做到“三个积极看待”:积极看待老年人,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发挥好老年人的作用,让老年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可为、老有所乐,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终身发展。积极看待人口人口老龄化,既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二)理清工作思路。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落实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又要对未来20年老龄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老龄事业发展融入全省总体发展战略,推动老龄事业与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四是城镇与农村的关系,根据城镇和农村地区老龄问题的不同特点,确定发展对策,实现城乡老龄事业统筹发展。
(三)明确主要任务。要抓住“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五个关键,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综合能力。重点是健全“六大体系”:一是养老战略管理体系。加强老龄化态势动态监测、老龄问题风险预警以及规划实施的评估与管理,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做出安排。二是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多主体、多层次、可持续的制度架构,优化制度设计,做好制度衔接。三是健康支持体系。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强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四是养老服务体系。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提升为老服务能力。五是宜居环境体系。注重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公共环境建设的前瞻性,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老年人参与权利。六是老龄工
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格局。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担起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计划,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实到位。要发挥各级老龄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只能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合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同志们,发展老龄事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按照庆黎书记“三个一”(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住机遇 真抓实干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古怀璞
2012年8月30日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省政府决定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刚才,五个单位的典型发言,各俱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庆黎书记、庆伟省长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庆黎书记办公室专门打电话传达庆黎书记要求,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搞好、推动好。一会儿,恩华副省长还要做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3月29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我省邯郸市召开。会议推广了我省“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的典型经验,启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年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张庆黎书记和李立国部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恩华副省长代表河北做了经验介绍。
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坚持按照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要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的规划目标。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部级彩票公益金由项目资金改为根据各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成效的奖补资金。会议要求推动各地建立高龄补贴制度,推进公建民营,实施民办公助,促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十八大即将召开,做好民生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各级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
和责任感,深入贯彻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扎实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抓巩固,扩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城乡同步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以上,农村互助幸福院已覆盖全省37.7%的 行政村,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中央和河北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巩固、抓发展、抓提高。
(一)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资源优势。当前,我省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按时完成50所“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每县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的建设任务。各地要按照任务目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对50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具体任务目标已分解到各市、县、区,今年不能完成任务的,我们将把任务目标和补助资金调整到有条件的地方来完成。二是要解决已经建成的民政事业服务
中心床位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办公养老机构入住率仅有34%,养老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各地要在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搞活经营,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可以补充社会养老机构床位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三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整合资源,利用各种优势,搞好养老机构内部的小种植、小养殖、小卖部等多种经营,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现代节能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二)巩固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成果。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明确的任务,积极推进。抓住“村级主办”这一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好“政府扶持”的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经济困难村搞好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已建好的村要管理好、使用好,支持和动员更多的留守、独居老人入住幸福院。经济实力好的村要抓好提高标准、规范管理工作。经济实力弱的村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动员、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三)扩大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面。目前,全省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入网老人68万多人,只占老年人口的6.8%。各地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吸引更多老年人和服务商加入呼叫服务网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呼叫中心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更多老年人、服务企
业加入呼叫中心。商洽加盟网络公司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尽可能地让利于老人,最大限度地开拓老年人市场。
二、抓突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扩展 从今年开始,我省要着力抓住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按照民政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应该具备的服务功能,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米,要配有3间以上、12张以上床位的休息室;已建的旧小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不低于150平米,要配有2间以上、8张以上床位的休息室。按照省政府安排,从2012年起利用四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政策扶持,乡镇、街道、居委会兴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到2015年,在全省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所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0%的城市社区建设一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今年,312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标任务已经列为省政府利民惠民十件实事之一,各地一定要严格便准,狠抓落实。省、市民政部要加强督导,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二)加快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为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民政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试行)》,明确了具体的奖励标准,对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按每张床位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奖补;对连续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入住河北籍老年人数量,给予每月每张床位不低于50元的运营补贴,各地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一要落实财政预算和本地补贴办法。今年,省和各市、县、区都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凡是市、县、区政府财政还没有将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列入预算的,要提前谋划,确保明年落实到位,使全省新建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达到每张床位1500元以上,运营补贴达到每年600元以上。二要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适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民政部[2012]35号文件明确要求的,也是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指标内容,达不到标准,就会影响国家对我省养老工作资金的支持力度,各级都要千方百计增加福利彩票资金投入。目前,衡水市已经将70%以上、邢台市已经将50%以上福利彩票公益金留存部分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他各市也要认真抓好落实。三要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都要下大力气制定和转发上级养老方面的政策文
件,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使省里政策与当地政策相衔接,做到政令畅通。同时要加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不执行相关政策的单位和部门要公开予以通报。四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后,我省要建立为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命名、挂牌制度,让热心慈善的企业、企业家在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树立形象,开拓市场,促进发展,实现共赢。五要积极推进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按照《河北省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参与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将不力度,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建立养老普惠制度。今年,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低标准、广覆盖,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最近,省民政厅下发了《加快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指导意见》,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强化措施,积极推进。2012年底前,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
三、抓改革,让有限的养老机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我省机构养老资源总体匮乏,城乡分布不均,公办民办比重失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开放搞活,用
足用好每一张床位,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体系。按照公办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原则,实现不同主体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格局。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同时,允许公办养老机构在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接收社会老人有偿入住。
(二)在建设机制上,积极发挥国有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具有“品牌效应”、“示范效应”的功能,在社会上威信高、影响大,应充分挖掘这种潜力,促使其功能最大化。要学习沧州市建设万盛老年公寓经验,他们在明确产权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依托市荣军疗养院现有的土地和医疗资源,吸纳万盛公司投资约1亿元建成了一所1200张床位的新型养老机构,提前完成了示范型养老机构建设任务。他们的尝试同样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三)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服务项目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
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养老机构有资产不流失、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改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同志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体统工程,涉及到党委和政府的诸多职能部门。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养老政策法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为全省老年人造福,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 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是加强机构和服务监管,把所有社会养老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居家服务都纳入监管范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完善具体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要依托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的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
第三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人。他们对社会不正之风深恶痛疾,对社会丑恶现象口诛笔伐。开口必叹气,讨论必摇头,但一接触到向上级反映或者向媒体披露的环节,他们往往选择“噤声”。即便是亲眼目睹乃至铁证在手,也不愿意站出来,检举揭发,主持公义。
当然,这种临阵退缩的“逃兵”现象与社会法制体系不健全,正义得不到完全保护有关。可以看出,“逃兵”现象透露出来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看客”国粹的泛滥。
不能忘记,鲁迅先生笔下那群看着同胞无辜被杀仍然嬉笑如常连连叫好的“爱国者”;不能忘记咸亨酒店,那群穿着短衫站着喝酒以逗弄孔乙己取乐的“好心人”。正如李敖所言,当一个民族堕落到没人敢讲真话,没人愿说真话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彻底没救了。
第四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策措施
首先,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其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再次,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最后,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老龄工作重要内容。
第五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基础设施、组织网络、政策落实、服务标准、运行机制等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当前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政策基本养老服务兜底的职责。在现有福利养老机构基础上,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以收养城乡“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要继续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建立健全集中供养“三无”老人兼顾为残疾人、孤儿、弃婴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模范福利院自身资源优势开门办院,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服务指导,充分发挥出公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二、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民办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发展前景广阔。民政部门一定要组织落实好民办养老机构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在鼓励举办者尽可能利用现有闲置资产的同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二是建立补贴制度。建立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制度,对接收供养“三无”对象的,按规定标准由当地财政拨付相关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主要推进公建民营。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转给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经营,为社会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层面提供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创新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能缺少的一环。应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在城市层面,以县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社会服务中心),模范福利院等专业化养老护理机构为骨干,通过扩建、改建、增加设施供给等,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起到辐射社区、带动社会、示范民间的作用,在社区层面,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服务能力。同时继续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估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在农村层面,以乡镇敬老院、福利院为基础,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在确保五保老人等集中供养的基础上,优先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服务需要,在加快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主力作用;在行政村层面,应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力度,强化亲情服务,贴心服务,注重规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和管理,努力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