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积极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们在邯郸隆重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部署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总结交流各地特别是河北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养老服务是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构成,事关老年人权益保障,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怀老年人,始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安排了一大批资金项目,有力保证和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孤老供养制度和服务政策继续完善,15个省份建立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14个省份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农村养老服务起步发展,老年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迈出重要步伐。二是初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衔接。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推进,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依靠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很多城镇基本建立。大量城乡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19.7张。三是初步形成了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老龄委加大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规划编制、政策创制、标准研制、管理监督等职能,形成推进合力,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壮大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服务项目偏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五是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改善生活、健康参与、平等发展方面既有一定需求,又有新的期待。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达到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3%,既需要加强城镇养老服务工作,结合解决流动到城镇居住生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又需要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达到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需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的要求,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解决好社会养老服务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民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迈上一个新台阶。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开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贯彻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目标,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今后五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和把握以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一)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上,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参照国际社会通行做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作用,做到政府创造环境,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家庭成员积极履行义务。创造环境,就是政府要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家庭成员履行孝亲敬老责任和义务,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对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直接举办少量基本服务型、示范性养老机构或采取资助社会机构、发放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保障。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策扶持、公建(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养老服务也是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和支持城乡自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既是社会事业,也是家庭责任和义务,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家庭成员对家中老人履行养老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二)在养老资源供给模式上,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资金和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两大支撑,缺一不可。现阶段解决我国的养老服务问题,必须实行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这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资金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要在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原则,通过推动建立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制度,为经济状况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服务。
(三)在养老体系建设内涵上,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内涵。以居家为基础,是因为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重视和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居家养老也需要得到社区的支持。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机构为支撑,是因为养老机构能够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四)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按标准建设,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社会福利机构、养护院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标准化要求,实现规范化设计、建设和管理。实际适用,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设重点上,要优先发展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在建设区位上,要推行社区化,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防止因选址不合理造成床位闲置;在建设规模上,不单纯追求超大规模,避免养老机构大而不当、入住率低;在建设档次上,一般应当保持非营利属性,不得片面追求高档、豪华;公办养老机构尤其要杜绝档次偏高现象,避免产生社会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五)在养老服务规划布局上,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类指导,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分类指导,是指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做到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公办、民办协调推进,更加重视扶持民办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机构和服务共同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是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鼓励通过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房屋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旅馆、招待所等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是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民政部一直提倡建设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其他群体服务的县区综合性福利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河北省和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推动、广泛普及。
三、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做好六项工作: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视察河北时作出的“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享受更好的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在全国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将省、市、县、镇、村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包括地级以上城市老年养护机构建设“阳光计划”、区县综合福利中心建设“月光计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星光计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幸福计划”、爱心护理院建设“爱心护理工程”、老年康复辅具配置“助康计划”等七大建设项目,既统筹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又兼顾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需要。
(二)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要指导、支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服务机构,依靠社会养老服务实体,运用市场机制和非营利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要采取政府补助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监管等方式,鼓励各类服务实体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要拓展服务内容,在继续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传统服务项目同时,拓展康复护理、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服务,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与社区服务乃至整个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借鉴河北省的成功经验,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要鼓励和支持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发展、扩大布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化水平。要倡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地要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机构。地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具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功能的老年养护机构。县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乡镇主要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供养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在满足五保对象需要的基础上,向其他有需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并为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
(三)积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既要支持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方”发展,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也要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老年人这一养老“需方”能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要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高龄补贴制度。目前,全国出台高龄补贴政策的省份已经增加到15个。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些出台这项政策。已经出台政策的,要做好政策实施工作,达到依申请办理、按月领取、社会化发放这三个基本要求。
三是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实行资金补贴,是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推广建立这项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专业化评估,对经济困难的不同护理等级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护理补贴,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了科学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各地要建立资格评估、需求评估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资格评估,针对老年人的收入状况,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资格;需求评估,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其应享受的养老服务方式和相应的补贴标准;质量评估,针对养老机构及养老实体提供的服务,评价其是否达到基本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化进程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屡屡发生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从法律法规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全国人大正在组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将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养老机构设置资质,规范和监管社会养老服务行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发展环境和法制保障。各地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在基层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其逐步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养老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延伸。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标准数量少、部分标准标龄较长、制修订工作不及时、内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贯彻执行力度弱等方面。因此,要抓紧制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和养老服务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加快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及养老服务的资格评估、需求评估、质量评估等评估制度。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及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要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民政部正在加快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具备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等四大功能,有效改变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各地也要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老年专用手机、全球眼、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
(五)不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是推进公建(办)民营。各地要在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三不”:明晰产权,厘清权利义务,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平竞争,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运营者,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变;签订有效协议,严格监管要求,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二是实施民办公助。目前,我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并存。对于这两类民办养老机构,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分类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提供集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要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对于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要支持其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服务。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良性互动,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各地要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要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试点实验。
(六)着力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关系着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各地要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推行专业学历教育。要鼓励在高、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计划地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并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和就业。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养老服务培训规划,出台培训扶持政策,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民政部将继续依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中心和社会福利协会,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鉴定人员、师资和高级以上养老护理员。省级民政部门要负责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并可根据需要建立或者依托现有养老机构设立培训实训基地。市县级民政部门要普遍搞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使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幅度。
四、强化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措施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组织领导到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做好资金安排、主体培育、市场调节、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为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已成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各地要参照民政部的做法,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等工作。
(二)政策扶持到位。要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近年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协调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落实优惠政策和制定地方具体政策不够。目前,民政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业的政策性意见,拟从融资、捐赠、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已有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争取政府支持,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要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要制定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税收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及时制定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资金投入到位。各级民政部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投入、彩票公益金投入与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格局,持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各地也要争取设立专项投资,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优惠政策推动、市场机制带动,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力度。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不能达到这一比例的省份,民政部将不予资助。要改变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将以往的按项目资助改为“以奖代补”,在充分考虑区位因素、老年人口因素的基础上,对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出台法规、政策、标准,推进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地方投入和配套资金,在设施、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优异,尤其是养老床位增加较快且使用率高、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居家养老覆盖社区比例高、服务人数多的地方,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慈善机构、社会捐赠资金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督促检查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政部将编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统计指标,进行年度统计和公开发布,并对各地进展情况实行内部通报。各地要参照部里的做法,应用本地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强化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要鼓励社会各界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增强工作动力。
同志们,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功在当代、造福老人、惠及子孙的大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前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给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窦玉沛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既是分析形势、总结工作的现场经验交流会,也是研究举措、推进发展的全面动员部署会。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预定议程,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富有成效。会议听取了立国部长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表彰了第四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交流了全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情况,学习了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和各地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各级民政部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恰逢其时,非常重要,对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立国部长重要讲话和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各地要以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引领;以立国部长在这次会上的讲话和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民政部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意见为依据;以“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增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各地要对本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考虑、整体安排,精心设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专项规划,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特别是要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和“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发展目标,按照省、市、县、乡镇、社区、农村逐级分解,层层抓好落实。要分步推进实施,按照轻重缓急、条件具备、土地和配套经费落实、资金集中使用的原则,分确定工作进度、分细化实施方案、分组织实施,每年重点集中支持一批建设项目,逐年见到成效。防止不顾条件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齐步前进,使有限的资源分散,欲速则不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增强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试点步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要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育扶持社区为老服务组织,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促进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低廉、规范、优质优惠;要促进公办和民办养老服务协调推进,更加重视发展民办养老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要实现低、中、高端养老服务设施协调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政府、社会、市场的功能定位,积极创造环境,根据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大力发展福利性公共服务、非营利性公益服务、营利性选择服务等不同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与逐级落实的重大项目,必须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工作合力。健全机制,就是要按照立国部长讲话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参照民政部的做法,各地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上下联动,就是中央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出台优惠政策标准、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负责制定本地规划、落实优惠政策、实施项目建设、形成服务网络,通过整合各级民政部门的力量,发挥养老服务整体效益。要搞好项目上下对接,优化项目布局,按照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认真做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论证、编制、遴选和申报工作;要实现建设项目与“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专项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敬老爱老助老工程项目有效、有序衔接,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专项补助资金的投入和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投资渠道。
二、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善抓落实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要求、新情况。为此,我们必须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举措。近年来,一些地区立足当地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典型经验,这次会议现场参观、视频观摩和会议印发的交流材料,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第一,规划先行、制度保障。江苏、云南等地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河北、河南、安徽、吉林、湖南等地政府专门就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文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辽宁、福建、重庆、新疆等地制定省级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同时,一些地区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天津市政府发布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破解了养老服务用地难的问题。贵州省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养老机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养老项目给予财政贴息补助,推动了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浙江、广西等地由政府补助或公益金资助建立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事故保险,降低了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第二,城乡统筹、拓宽领域。河北、湖北等地依托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村级主办、互助服务、政府支持、群众参与”的方式,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辽宁省加强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为解决农村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常年病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黑龙江、吉林等地积极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专业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第三,创新机制、丰富形式。河北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12349”网络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各方力量,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又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赢,创新了机制,赢得了发展。广州市越秀区借鉴港澳地区先进理念,成功运营“一站式”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由政府出资租赁闲置厂房,无偿用于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场所紧张的难题。黑龙江省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延伸服务”,辐射社区居家养老,培训孵化民办养老机构。河南省荥阳市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模式,盘活国有资产,激发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围绕老年人特殊服务需求,以老年人为中心,实现了建筑设计和运营管理的良性结合。
第四,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北京、湖北等地建立了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机制,并将星级评定结果与资金扶持挂钩。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研究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规范。上海市、杭州市建立了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评估体系和数据库,确保养老床位优先提供给低收入、失能、独居等养老困难老年人。
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弥足珍贵。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方兴未艾,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和规范。各地要认真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奋力开拓,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三、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落实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仅就实现千分之三十养老床位目标而言,在已有的四年时间,需新增床位320多万张,需投资超过3000亿。没有思想的解放,投融资渠道的拓展,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大胆改革,奋力开拓,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第一,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扶持机制。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扶持机制,大力引导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要强化政策扶持,对于国家出台的广泛适用的扶持政策,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于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的扶持政策,要强化政策执行效果,力争具有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反映强烈的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分析,力争做到出台文件和保障措施。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激励和拉动作用,对于社会举办的养老服务设施,既可以按照投资数额、建设规模、租赁时间等,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又可以按照老年人数特别是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以及入住率、床位数等,给予运营补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培育养老消费市场,依靠需求拉动投入;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依靠政策带动投入;要拓宽金融、保险和闲置资源投入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改革创新养老机构管理体制。现行养老机构公办、民办、市场办并存的局面,既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竞争不平等的问题。有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正在通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以解决。而要解决竞争不平等的问题,必须逐步打破所有制界限,按照公办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原则,实现不同主体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格局。为此,要积极推进公建民营,大力实行民办公助,努力拓展市场服务,促进各类养老机构共同发展。
立国部长在讲话中,对公办民营的方式方法、实现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已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办民营涉及基本养老服务的提供、职工切身利益、老年人权益、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勇于破解难题,创新方式方法,积极稳妥的进行。但对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要通过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实现公办民营,逐步实现政府从直接办服务到重点管服务的方式转变。要制定出台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合理确定运营主体招标范围、方式、标准,确保制度设计科学可行。要严格运营主体条件,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原则,重点从确保机构运行非营利性质、改进服务质量和保障可持续运行三个方面,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化机构运营。要加强后续管理,加强对运行主体的指导监督,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管方面,形成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对于由企业中标负责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要在协议中明确加入公益性条款,确保公办养老机构产权性质、设施用途、服务功能不改变,国有资产不流失。
第三,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重点在实行资格评估和需求评估上做文章。资格评估重在考量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以确定其是否可以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当前,要优先将经济困难老年人纳入补贴范围,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扩大受益面。需求评估重在考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确定其养老服务方式和补贴标准。要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精神状况、疾病特征、生活环境等作为依据,进行分级分类。对于评估确定为失能失智的,要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意愿,优先保证其进入机构养老,并根据失能失智程度,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或者护理补贴。对于评估确定为生活自理的,要引导其选择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要加强评估机构建设,既可以依托专业机构(包括养老机构)进行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评估,也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评估站点,与医院、养老机构等评估机构相连接,开展服务评估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要制定评估办法和标准,完善评估程序,促进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公平公正。同时,要结合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加强质量评估工作。第四,积极鼓励开展连锁运营。开展连锁化运营,可以促使养老机构扩大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各地要积极培育专业化机构和团队,引导养老机构向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知名度高、信誉好、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连锁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网点,根据老年人需要开展服务。推动经验丰富、品牌好的养老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特许其他养老机构加盟挂牌,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经营。
四、要实现建设管理并重,推动落实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加快建设和强化管理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建设与管理、服务与需求、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和保障可持续运行之间的关系,促进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立国部长讲话中有关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意见,对于规范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着重就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应该避免的“三个倾向”和应该树立的“三个理念”,谈一些想法。先说“三个倾向”问题。
第一,避免脱离实际盲目而上的倾向。养老机构建设要按照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要求,科学组织实施,不能搞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避免出现“一床难求而又大量床位闲置”的不平衡、不协调和资源浪费现象。要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多建设一些国家鼓励、地方支持、老百姓欢迎的项目,不能互相攀比,更不能将养老机构建成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第二,避免规模至上追求档次的倾向。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常住老年人口数,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要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推行中、小型化、社区化,重点支持建设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防止片面追求大规模、高档次,不能超越当地实际需要和管理能力。
第三,避免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倾向。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同步推进的原则,防止将工作重心放到跑项目、争投资、铺摊子上,却不致力于推动养老服务上水平、上质量、上实效,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后患。为此,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克服两眼盯着项目转的做法,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制定政策法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改善服务管理等软件建设上,做好制度设计,规划引领,避免走弯路,促进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说“三个理念”问题。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养老机构要以人为本,紧密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思想认识上,要视老人为父母,待院民如亲人,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幸福温暖。在服务功能上,要依据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注重完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文化娱乐等功能,满足老年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服务风格上,要融入家庭化服务理念,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不能搞成宾馆式、军营式服务风格。在生活照料上,要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膳食、住宿、无障碍服务,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在内部管理上,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防止重特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第二,要牢固树立实际适用的建设理念。养老机构建设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坚持实际适用。在机构选址上,要尽量社区化,巩固老年人关系网络,体现地缘血缘特征,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上,要严格按照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形成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服务需求和安全、卫生、经济、环保等要求的设计格局,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留有扩建改造的余地。在建设档次上,公办养老机构要定位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不能一味追求高档、豪华,不能搞别墅化、宾馆化建设,脱离社会福利属性。在室内装修上,既要力求方便实用、美观大方、舒适安全,又要方便管理维护、有利于服务开展。
第三,要牢固树立拓展延伸服务的发展理念。养老机构要勇于走出去,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在养老服务中的专业骨干作用。要面向社会开放,提供专业人员培训,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区域内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要建立监测和激励机制,督促落实
为了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各地要着力创新工作手段,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督促和指导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落实。
第一,建立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民政部依据专项规划和推进年意见要求,正在研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5大方面的指标。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纵向上可以衡量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进度,横向上可以评估不同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各地要按照民政部通知要求,抓紧部署落实本地区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工作,出台落实办法,做好专责人员培训,按季度收集整理监测指标数据,民政部将定期汇总各地监测指标信息并公布评估报告。
第二,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以奖代补”机制。为了提高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去年,民政部根据地理区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等因素,采取因素法分配老年福利项目的部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今年,民政部将在此基础上,增加政策创制、机制创新、服务成效、资金配套等权重因素,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大、进度快、创新多的地区,以奖代补,加大支持,切实发挥部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各地也要积极探索建立老年福利项目“以奖代补”机制,进一步完善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分配使用制度,发挥有限资金的带动、导向、激励和放大作用。
各地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制订的实施方案,要于四月底前向部里报告。
最后,补充一点。5月17日—19日,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和上海市民政局将在上海市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康复护理展览会。这次博览会是一次国际性养老服务业交流盛会,请各地高度重视,按照民政部下发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赴会展览、观摩、交流经验。
同志们,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神圣职责,是亿万人民的期望和重托。让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贯彻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奋力开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 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是加强机构和服务监管,把所有社会养老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居家服务都纳入监管范围,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完善具体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要依托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的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
第四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人。他们对社会不正之风深恶痛疾,对社会丑恶现象口诛笔伐。开口必叹气,讨论必摇头,但一接触到向上级反映或者向媒体披露的环节,他们往往选择“噤声”。即便是亲眼目睹乃至铁证在手,也不愿意站出来,检举揭发,主持公义。
当然,这种临阵退缩的“逃兵”现象与社会法制体系不健全,正义得不到完全保护有关。可以看出,“逃兵”现象透露出来的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看客”国粹的泛滥。
不能忘记,鲁迅先生笔下那群看着同胞无辜被杀仍然嬉笑如常连连叫好的“爱国者”;不能忘记咸亨酒店,那群穿着短衫站着喝酒以逗弄孔乙己取乐的“好心人”。正如李敖所言,当一个民族堕落到没人敢讲真话,没人愿说真话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彻底没救了。
第五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策措施
首先,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其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再次,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最后,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老龄工作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