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5: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

第一篇: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12-22 点击率: 143

民政部副部长、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立国2009年11月2日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创建平安边界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讲话。讲话要点如下:

一、开拓进取,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自2007年3月,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认真履行依法管界职能同时,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全国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本建立了依法管界政策法规体系。民政部继负责起草并由国务院公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后,依据“条例”,先后出台了省界联检实施办法、界桩管理办法、省界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开展界线联检工作的通知、关于行政区划变更后勘界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2个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办牵头10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共同构成了依法管界政策法规体系,保证了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大力推进了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的贯彻落实。2007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在兰州召开的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要求建设平安边界,服务和谐社会。民政部十分重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民政系统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在每年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年中民政工作分析会上都作出部署。民政部勘界办转发了中央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山东、重庆等地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文件,推广了有关地区平安边界创建的先进经验,组织开展了部分省(区、市)平安边界创建标准座谈活动。地方民政部门积极与当地综治等有关部门沟通,推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建立议事协调机构。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不同形式贯彻落实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其中有16个省(区、市)由综治、民政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31个省(区、市)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被纳入了当地党委、政府或者民政部门的平安建设总体规划;21个省(区、市)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议事协调机构。这些贯彻落实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三)有序开展了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依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从2003年起,民政部组织开展了五年一个轮次的全国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全国省界联检任务由民政部下达,县界联检工作由各省(区、市)民政厅(局)安排。全国省界第一轮联检于2003年至2007年完成,第二轮联检于2008年启动。今年安排联检的14条省界目前已经完成了外业联检,有望在年底前如期向国务院上报联检报告。

(四)逐步建立了平安边界建设的长效机制。依法管界、特别是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平安边界建设文件要求,逐步建立了民政部门联席会议、联谊互访、边界矛盾纠纷排查、边界纠纷部门会商和联合查处、边界争议应急处理等维稳长效机制,并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推广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两图一责”管理办法、界桩管护员制度、界线签约委托管理制度等。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建立是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

(五)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一是推动将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考核目标。目前,全国有25个省(区、市)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工作考核目标,其中22个省(区、市)纳入了政府或者综治部门的考核目标;19个省(区、市)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挂钩。二是开展了平安边界创建考核活动。2007年,中央综治办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首次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受中央综治办的委托,民政部组织完成了当年全国“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制定了当地或民政部门的平安边界建设考核标准,一些地方通过考核验收,确定了一批平安边界示范线。三是重点开展了省界平安边界创建协议签订工作。目前,全国68条陆地省界,已有64条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海南无陆地省界)、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26个省(区、市)的陆地省界已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这些创建活动,对推动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推进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程,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有力推进了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勘界信息资源共享。几年来,民政部顺利建成并妥善维护的全国省界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效能,共为地方县界信息系统建设和社会有关部门提供了1200多G的数据量;目前,全国有26个省(区、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成县界管理信息系统。民政部组织完成了1:100万、1:400万省界标准画法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的编制出版工作,完成了第一批10条省界详图集编制工作,启动了第二批10条省界详图集编制工作;全国有19个省(区、市)已经完成本区域内县界详图集编制工作。这些工作对实现勘界和界线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勘界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妥善调处了边界地区纠纷争议事件。全面勘界结束以来,各地民政部门在日常界线管理工作中,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妥善解决省、县两级界线纠纷290多起,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省、县边界资源纠纷350多起,有效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平安稳定。

全国平安边界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显著成绩,第一,党政领导重视支持、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关键。平安边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涉及毗邻双方的各级党委、政府,横向涉及毗邻双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实现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必须建立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边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其中党政领导重视和综治部门的协调作用极为重要。地方党委、政府是否重视平安边界建设,把其列入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直接决定平安边界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各级综治部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管部门,是平安建设的发起和落实部门,最了解平安建设的政策规定,最明了各地平安建设的发展形势。平安边界建设是平安建设的组成部分,综治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的政策指导和牵头协调作用。民政部门只有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依靠综治部门的牵头指导和协调,才能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发挥重要职能作用。第二,加强基层工作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重点。在我国行政区域界线体系中,县、乡级界线占绝大多数,同时,省级界线也是由相关的县、乡级界线构成。与省级界线相比,县、乡级界线涉及的边界地域最为广阔。此外,县、乡边界地区群众与界线的关系最为密切,是遵守行政区域界线的主体和平安边界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平安边界建设的重点在县、乡边界地区,各项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也只有通过县、乡的努力才能完成、才能取得实效。郡县治则天下安,加强基层平安边界建设,县、乡的工作做好、做实了,国家

和省的工作也就好做了。第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核心。国家制定下发的平安边界建设文件规定了原则目标,实现这些原则目标,确保各项创建活动有序、有效、长效开展,则需要靠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既是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的要求,是平安边界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平安边界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第四,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基础。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既是《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规定的一项法定工作制度,也是创建平安边界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开展联检,一方面履行了职责,另一方面也在宣传政策、消除纠纷隐患、化解边界矛盾、掌握边界信息动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检工作做好了,边界地区的情况也就基本清楚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边界地区维稳政策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二、认清形势,强化对平安边界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

(一)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实现依法管界目标,提升界线管理工作水平的需要。全面勘界完成后,各级民政部门依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开展了各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条例”第一条明确依法管界的目的是“巩固勘界成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制定下发的平安边界建设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两者在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所区别的仅仅在于依法管界是民政部门的职能工作,而平安边界建设是各部门的共识和共同行为,是整合综治、维稳、民族事务、公安、民政、司法、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资源和力量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平台。民政部门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和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实现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界线管理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以及综治等部门的支持,解决依法管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实现界线管理的目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这也符合创新民政工作,推动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建设“现代民政”的要求。

(二)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为民宗旨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边界地区不稳定,发生纠纷受损失和伤害最重的是边界地区的群众,边界地区广大群众盼望的是社会稳定、边界平安,高兴的是安居乐业、发家致富,忧虑的是边界纠纷不断、乡里反目成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边界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做好各项边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89年至2002年,国务院组织勘定了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从总体上消除了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清引发边界争议的根源,为边界地区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边界纠纷,为边界地区群众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边界环境,得民心、顺民意,既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实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需要,必然会受到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推进全国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我国现有6800余条、总长约49万公里的省、县两级界线(未含港澳台,下同),还有数万条、上百万公里的乡镇级界线,如此数量庞大的行政区域界线构成了地域广阔的边界地区,涉及到全国每一个省、县、乡镇和大部分村庄。边界地区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

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对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安边界建设是国家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不仅是保持边界地区平安,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消弭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平安创建决定,推进全国平安建设的需要。

(四)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保护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首先,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有效保护利用自然资源。边界地区存在纠纷,边界地区自然资源一般很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往往遭到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我国资源紧张矛盾和环境损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了一些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实现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发展目标,需要区域内各方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需要保持整个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既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边界纠纷的发生,杜绝边界地带的“两不管”、“三不管”现象,为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保驾护航,又能搭建毗邻各方友好往来的桥梁,促进边界毗邻各方共同发展。

(五)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界地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但由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些牧区存在穿插放牧、混牧等情况,全面勘界前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清和边界地区资源管理使用范围不明等发生过不少边界纠纷问题。全面勘界完成后,因界线实地认定和边界地区跨界资源的管理使用范围未及时明确等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一些习惯性越界等边界纠纷问题。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企图利用一切机会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开展平安边界建设,预防和减少少数民族地区边界纠纷发生,在边界管理方面筑牢防线,对于粉碎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图谋,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平安边界建设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希望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民政部门的重视。我国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反映在省、县、乡级行政区域边界上,不仅有同民族跨界居住的现象,也有不同民族在边界交错居住、密切联系的现象。在各种资源日益增值、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注意通过平安边界建设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要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三、明确任务,推动平安边界建设再上新台阶

李立国副部长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平安边界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为主线,以维护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为中心,以界线联检、纠纷调处、平安创建、信息服务为抓手,依法管理,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平安边界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会同综治等有关部门拟定本地区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的方案和实施计划,供党委、政府领导决策。二是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平安边界建设创造条件,共同筑牢平安边界建设

平台,形成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合力。三是发挥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的预防和宣传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各项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落实。四是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经验做法,会同综治、维稳、公安等部门制定平安边界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综治部门的协调指导,落实有关文件要求,把平安边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组织协调、经费保障和工作支持的力度;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纳入民政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把成效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因工作失职、渎职等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工作得力、成绩显著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提高行政区域界线联检质量和水平。界线联检既是民政部门界线管理的一项法定的工作制度,更是排查边界地区纠纷隐患、建设平安边界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联检工作,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联检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联检总体计划,精心安排部署,不断提高联检质量和水平。一是如期完成2009年京津线等14条省界联检任务。二是做好2010年津冀线等14条省界联检准备工作。三是及时解决联检中发现的问题。对发现的影响边界地区稳定的资源管理使用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汇报,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并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四是要确保联检规范化。第一轮联检已经打了基础、趟了路子,第二轮联检要在提高联检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三)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体系。一是主动争取党政领导重视,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纳入当地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实行奖惩兑现。二是积极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牵头、或综治部门牵头的平安边界议事协调机构,并发挥职能作用。三是认真参与组织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根据中央综治办的意见,2010年将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再次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四是参与组织平安边界示范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制定出台与《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界线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守。二是建立健全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边界地区民政部门联席会议等维稳长效机制的地区,要不断完善并发挥作用;没有建立的地区,要抓紧建立。推广“两图一责”等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参与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网络及各种治安联防机制。三是做好平安边界创建协议的签订和落实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68条陆地省界平安创建协议签订工作,已经签订的要抓落实、见成效,没有签订的要抓紧签订,迎头赶上;鼓励毗邻基层乡镇、村签订睦邻友好公约,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界线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五)认真做好界线管理各项日常工作。一是按时完成行政区划变更后的勘界工作。二是及时处理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积极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处理好边界地区资源管理使用纠纷。三是研究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两线分离”等问题及矛盾纠纷的特点,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四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界线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五是要做好勘界档案和界线管理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六)充分发挥勘界和界线管理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效。一是及时公布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二是继续推进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各级界线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按照规定为国家区域规划、社会发展和各单位、部门工作提供所需的界线信息数据。三是完成行政区域界线详图和其他标准画法图的编制工作。2010年要完成第二批、启动第三批省界详图集编制出版工作。尚未完成县界详图集编制出版工作的省(区、市)要抓紧时间,争取早日完成。

(七)充分发挥各种传媒作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宣传工作是平安边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民政部门要重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媒介的传播作用,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采用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对依法管界和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进行宣传。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平安边界建设这项惠及百姓、稳定边界的工作深入人心,形成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责任落实、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区划处)

依法治界 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浙江平安边界——在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表时间:2009-2-24 15:22:46 来源:省民政厅 作者:吴桂英 阅读:328次

这次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总结五年来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全省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全面确立

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以行政区域界线法制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深化与创新,进一步夯实了界线管理工作基础,全面构建了依法治界的工作体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界线法制工作逐步完善。全省界线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实现了从全面勘界为主向依法治界提升。一是《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在全面总结勘界经验的基础上,省民政厅主持起草并提请省政府于2007年9月1日颁布实施了《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办法》以法的形式具体化了《条例》,巩固了全省勘界工作成果,规范了界线管理,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完备了界线工作法律依据,标志着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各级民政部门依法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大多数地区将界线管理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累计超过3000万元,为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二是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了贯彻落实好《条例》和《办法》,省厅先后制发了《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规定》、《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规定》、《平安边界建设考核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工作程序,不断完善界线管理工作的政策制度。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衢州、台州、湖州、嘉兴等地通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先后建立了“四位一体”(即“两图一责”、“互信互访”、“联合检查”和“纠纷应急处理”等四项制度)的工作机制,确保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依法治界能力逐步提高。各级民政部门认真抓好界线管理工作业务培训,着力提高全省界线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制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签署的协议书规定,依法处理各类界线矛盾和纠纷。五年来,各地共排查、协助调解各类边界不稳定因素、纠纷事件达300余件,无一例因界线问题而引发重大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温州市、平湖市民政局还被评为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先进集体,胡文龙等四位同志获得了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二)界线联检工作不断规范。从2003年开始,全省全面部署开展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以联合检查为契机,全面落实界线日常管理职责,不断推进界线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一是提前完成第一轮界线联检任务。2005年底,我省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共检查各类界桩506个,检查市级界线17条、3028公里,县级界线145条、6965公里,提前两年完成了民政部部署的联检任务。同时,先后完成了浙闽、浙皖、浙赣、沪浙、苏浙等5条省级界线的联检工作,共

检查界桩109个,界线长度1854公里。二是率先开展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2007年,我省率先全国制订了第二轮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方案,本着“计划、有序”的原则,将8个市级交会点、17条市级界线按5年时间作了均衡分配,同时明确联检工作内容、方法、步骤和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联检工作计划。目前,全省各市、县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正有序开展。三是界线日常管理责任全面落实。以加强各级界线管理联络员队伍和界桩委托管理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村、管理员四级网络,进一步明确界桩的管理任务、界桩管理员的职责,确保界线界桩管理责任落实到点、到人,积极协助做好跨界山林、矿产、水利等资源争议纠纷和矛盾化解工作。如杭州市在日常联排联调中,先后调处涉边矛盾纠纷145起。丽水市在平安边界建设中,成功解决了莲都区与青田县、缙云与永嘉县的山林、砂石等资源纠纷,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环境。

(三)界线管理工作内涵进一步深化。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坚持行政界线日常管理维护与促进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并重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行政界线管理工作内涵。一是及时理清工作思路。2007年,我厅协同省综治办等10部门,及时转发中央综治办等部门文件,并结合民政部门具体职能,深入边界地区走访调研,广泛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出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为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做好各项准备。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抓住浙闽线联检工作有利时机,率先全国,确定温州为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建设试点地区。温州市民政局根据试点要求,立足实际,注重创新,通过落实责任、保障经费、健全制度等有力举措,积极调动有关县、乡镇、村居及界线工作者积极性,在浙闽两省民政厅的牵头下,浙闽两省、市和县先后签署了共建协议,建立健全了以“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使界线管理工作责、权、利得到了有机结合,并落到了实处,试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三是全面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适时推广温州试点经验,带动全省平安边界创建整体活动水平提高。目前,全省167条界线已全部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615个界桩全部聘用了界桩管理员,实行界桩委托管理。并先后与福建、江西、安徽、上海和江苏等省(市)民政厅(局)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全省70%以上的市、县级界线已经建立了“四位一体”制度。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衢州、台州等地的省、市、县级界线的平安边界创建面已达到100%。我省平安边界建设经验还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民政部以《参阅文件》的方式转发全国。

(四)界线管理工作基础有效夯实。各级民政部门本着搭建平台,加强协作,信息共享,造福社会的发展思路,不断夯实界线管理工作基础。一是注重加强平台建设。通过努力,我省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已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界线毗邻地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综治部门纷纷将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平安浙江”考核,省厅联合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浙民区[2008]192号),省界管理经费由省财政按每年每公里500元的标准,列入对地方的固定结算补助,同时进一步要求各地把市、县界线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杭州市还将原来的县域边界协作进一步拓展到跨省际市、县协作,牵头组织临安、淳安、歙县、绩溪、宁国等6县(市)共同签订《打造平安边界协作意见》,实行综治考核“一票否决”。金华市把平安边界创建与农村边际边缘地区矛盾纠纷联调、治安联防、农村警务等综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注重成果开发利用。会同省测绘局联合研制开发了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浙江省地名网开通了界线管理、平安边界等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布行政区域界线有关信息资料。结合全省行政区划调整,先后编制出版了《浙江省行政区划图》、《浙江省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及《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等系列地图,使界线管理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常山等地在界线档案建设中,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为推进基层基础管理手段科技化作出了表率。三是注重法制宣传。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先后利用报纸、网站、电台、杂志等有效宣传媒介,通过举办各类界线管理法制讲座,印发《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文件选编》等方式,大力宣传《条例》、《办法》精神以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界线法制观念和大局意识,为界线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五年来,我省界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工作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界线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依法治界为目标导向。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始终站在依法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高度,大力推进界线管理工作法制建设,切实提高依法治界能力,不断规范界线管理行为,着力化解因界线问题引发的各种不利因素,成为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永康、武义、义乌、缙云、东阳等县市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以来,依法治界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边界地区出现历史上最稳定的局面,永康市的光瑶村与缙云县的山前村从以前纠纷不断,到和解,一直到目前合作开发,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充分体现了依法治界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为民服务为根本理念。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维护边界地区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界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边界,深入群众,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地反映了群众的诉求,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让界线的法规、政策走进农村,走入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学法、懂法到守法,从维护界线稳定,参与界线管理,到建设平安边界,有力地夯实了界线管理工作基础。

三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工作动力。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十分重视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工作理念创新,有效地解决界线管理工作中具体矛盾和问题,实现界线管理工作协调发展;通过服务模式创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转化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工作制度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系列与《条例》、《办法》相配套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促进界线管理工作政策制度完善。

四是坚持以协作共建为具体抓手。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把界线管理工作作为系统工程,积极开展部门协作,得到了边界地区干部群众支持。如杭州、温州、金华等地以平安边界建设为平台,推进跨省、市、县边界地区民政事务管理的协作,实行优势互补,争先创优,深得边界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绍兴市民政、综治部门联手开展平安边界宣传工作,综治部门领导还给界线管理人员辅导法制知识,进一步密切了民政与综治部门协作关系。舟山市民政局利用与军队和地方的共建平台,多次妥善地把因界线问题引发的财产归属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受到了部队、毗邻地区干部群众的好评。

上述成效与经验的取得,是民政部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关心的结果,是我们广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者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结晶。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民政厅向长期工作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事关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事关边界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务必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平安浙江”建设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建设平安边界是民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平安边界,是维护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经济社会交流协作,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边界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由于我省边界地区大多数地处农村、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边界群众加快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迫切。相反,如果因为边界管理不当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 的事件,不仅直接妨碍边界地区的发展,还会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就是要为边界地区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界线管理工作者一定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平安边界的重要意义,把维护边界稳定、促进边界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强新时期界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边界地区人民群众。

(二)建设平安边界是 “法治浙江”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我党确定的基本方略。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相应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法治民政”的战略部署。行政界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不断提高依法治界水平,是民政部门贯彻落实“法治浙江”的具体要求,是建设“法治民政”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自《条例》、《办法》的颁布实施以来,界线管理已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不仅是创新界线管理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夯实界线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落实界线管理政策法规,规范界线管理行为,提升界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具体实践,因此,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不仅有利于依法治界工作体系的加强与完善,而且也是推进依法治界、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手段。

(三)建设平安边界是维护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历来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的实施,旅游、山林、矿产、水利等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界线勘定时两权分离的处理方法,导致界线附近地区以资源管理使用为核心的纠纷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因界线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纠纷也多与资源的开发管理使用有关,而纠纷一旦发生,不仅危及界线附近地区的自然资源难以得到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而且往往会遭到掠夺性的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地段因资源开发利用和界线实地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还将直接影响着边界地区的稳定局面。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以依法治界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以促进边界地区和谐为目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四)建设平安边界是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几年来,我们针对民政工作多元性、社会性、协调性突出的特点,打造“五大平台”,内整合,外协作,努力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有力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民政事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平安边界工作,涉及面广、互动性强、关注度高,是拓展“五大平台”综合协调机制的重要领域,是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如苍南县以平安边界建设为平台,通过定期走访,与毗邻县民政部门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有力地带动区划地名以及其他民政工作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进一步认真总结。希望各级民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平安边界建设职责,认真总结平安边界建设实践经验,着力创新完善民政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界线毗邻地区民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配合、协作,整合资源,分享经验,为促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三、明确目标,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总体来说,我省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已全面确立,但是,推进和落实界线法规、政策、制度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丰富工作体系内容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平安边界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界工作新举措,还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等问题。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平安边界建设总的思路是:明确一个工作目标,抓好两个工作环节,推进三项工作创新,落实四项工作制度,努力促进依法治界工作体系完善。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一个工作目标。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坚持平安边界建设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互利、共建、双嬴的原则,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及时妥善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巩固勘界成果,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为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边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机制,不发生因边界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达到“制度健全、档案规范,界线明确、界桩无损,信息畅通、责任落实,地区稳定、社会和谐”的目标,不断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水平。具体任务是:力争今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建面要达到100%,第二轮联检率达到20%;2009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完成率达到100%,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7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40%;2010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8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60%;2011年,省、市、县三级平安边界创优率达到90%以上,第二轮联检率达到80%;2012年,力争全面完成第二轮联检工作任务。

(二)抓好两个工作环节。一方面,要抓好《条例》、《办法》的贯彻落实。要把宣传、贯彻落实《条例》和《办法》作为一项关键环节抓好,定期开展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执行毗邻地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的勘界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维护法定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要把《条例》和《办法》纳入民政普法教育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要抓好政策配套。各地要继续抓好矛盾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及联席会议、界线联检、矛盾纠纷排查、纠纷会商和联合查处、界桩管护、重大事项报告、信息交流与沟通等制度深化和完善,要切实制定、落实好重点地段矛盾纠纷应急预案,推进预警、预报责任机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各类界线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规范界线档案的保管和使用工作,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转化、利用界线档案成果,努力形成一套法规配套、管理规范、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界线管理工作政策制度。

(三)推进三项工作创新。一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紧紧把握住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深入分析当前界线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制约因素,以平安边界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政策措施研究,统筹解决发展中各种难题,有效地推进界线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二要深化工作内涵。要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和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全面审视平安边界建设,进一步加强界线管理基础,定期修测界线标志物及与界线有关地物地貌变化情况,及时化解排除影响边界地区稳定的土地、矿产、水利、林业等资源管理使用等矛盾,大力推进界线工作信息化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区划、勘界成果,整体提升日常管理水平。三要改进工作方式。要找准立足点。努力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助、群众参与”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定期研究例行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为平安边界建设搭好工作平台。针对边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和社情民意,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力求从根本上、源头上去化解矛盾和问题;注重工作策略应变,抓好点面结合文章,谋求整体工作推进。要找准结合点。通过以双方协议的方式,实现界线毗邻地区政策、制度、措施的相互衔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逐步完善。要通过创建友好民政、友好乡镇、友好村居等新载体,进一步扩大界线毗邻双方合作空间,逐步实现从民政业务合作向经济社会事务等全方位的合作,互利共赢,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积极性。

(四)落实四项工作制度。在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长效机制。一要全面落实“两图一责”制。坚决贯

彻落实界线毗邻地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和附图上的行政区域界线走向,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和界桩管理员五级界线管理联络、界桩管理委托制度,要通过界线协议书附图、界线管理联络员图和界桩管理委托制度明确五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界线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全面落实定期走访联系制度。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市、县级民政部门要建立定期走访联系、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互信互访,提高边界双方的信任度,促进界线管理工作经验、管理信息的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以达到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维护稳定的目的。三要全面落实边界纠纷应急处理制度。市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边界矛盾纠纷应急处理预案。通过走访等方式,及时互通信息,及时掌握界线附近地区影响和谐、稳定的动态因素,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条例》、《办法》和有关规定的行为和事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以达到预防和解决边界矛盾纠纷、共同提高的目的,使边界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四要全面落实界线联合检查制度。这是界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也是界线管理的重点。当前,要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二轮联合检查工作,严格规范程序,确保联检质量,对联检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区分不同性质,妥善予以处理。要通过联检,宣传、贯彻和落实好法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加强对界桩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毁的界桩,组织好界线标志物的修测工作,保持界线标志明确清晰,维护法定行政区域界线的权威性。

四、加强领导,确保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省委、省政府对平安边界建设十分重视,赵洪祝书记、陈加元副省长等领导都先后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界线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及时部署。目前,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已纳入“平安浙江”建设考评体系,各级民政部门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平安边界建设列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民政重点考核督办事项,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民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深入研究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举措,加大与综治、财政、国土和林业等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力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工作落实,界线管理职能部门要做好具体工作开展,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检查考核,落实奖惩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良好工作态势,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安排,落实保障,实现整体推进。要按照省厅总体部署,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制定、调整好创建工作计划方案,明确各时期的工作重点,认真按照《办法》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对界线管理工作保障和支持的力度,做好所需的人、财、物的统筹安排。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善于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当前,工作相对滞后的地区要向先进地区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进度,迎头赶上,先进地区更要立足创新,向创优目标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平安边界。各市要认真指导辖区各县(市、区)的工作,及时组织交流经验和做法,帮助协调、解决跨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工作整体推进。省厅已于去年开展平安边界建设考核工作,今年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后,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做好平安边界建设考评工作的通知》(浙民区[2008]45号)文件精神,对照考核标准,深入检查,及时整改,努力完善。省厅将适时组织力量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新举措,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新情况、新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广大干部职工以敬业精神、扎实作风、开拓意识,加以克服,不断地推进。各级民政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行动,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

一次学习机会,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作为完善界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把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作为推进民政工作的一次实践活动,切实抓好界线管理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肯吃苦、有闯劲的界线管理工作队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我省大部分界线位于山区、半山区,一些基层管理工作同志为了核实界桩、界线的外业资料、调处界线纠纷,经常要赶赴山区实地进行调查,很辛苦,希望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待遇上关心他们,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做好界线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打造平安浙江、建设和谐浙江做出新的贡献!

开拓创新

注重实效

共创平安和谐边界

武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

武汉市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枕大别山脉与黄冈市大悟县、红安县接壤,南抵长江与武汉市洪山区、青山区隔江相望,与江岸区相依,东临新洲区,西与东西湖区及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毗邻。辖16个乡(镇、街)、643个村(居)委会,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8万人。有行政区域界线8条(其中市域界线4条,市内县(区)线4条),总长306.51公里,共设立界桩19个。黄陂—红安界线(以下简称陂安界线)有73.05公里,设4块界桩。双方涉界乡(镇、街)9个(其中黄陂区有姚家集镇、木兰乡、蔡家榨镇和六指街道办事处;红安县有上新集镇、二程镇、高桥镇、觅儿寺镇和太平桥镇),有307个村委会、居委会10个人口、44.4万人。2002年勘界任务完成后,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巩固勘界成果、全面提高界线管理水平为目的,大力整合边界管理维护资源载体,建立健全县(区)、乡(镇、街)、村三级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特别是今年6月,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和黄冈市红安县民政局共同开展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经过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推进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行政管理职责,“平安边界”是边界管理的最高目标。黄陂、红安两县(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民政部门具体落实,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区)长任组长,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县(区)政府办、综治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边界线毗邻乡镇(街)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从2007年11月至今年6月,经过近8个月的准备和协商,下发了《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

红安县民政局关于开展陂安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的通知》,具体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制度机制、工作要求,把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到岗,把维护边界稳定的责任落实到人,把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的人、财、物落实到位。今年7月,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和红安县民政局在黄陂区姚家集镇召开了陂安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联席会议,省、市民政局领导、双方涉界的乡(镇、街)社会事务(民政)办主任参加了会议,对创建“陂安”平安边界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动员,正式启动了“陂安”平安边界线的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推向了深入。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汪虹波处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陂安’平安边界是全省开展的第一条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对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建立健全机制,注重创建实效

制度完善,界线才能管理规范,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涉边两地民政局在陂安平安边界创建过程中主要坚持了四项制度:一是界线联检制。两地民政局坚持定期会同和涉及边界的乡(镇、街)、村的同志,联合检查边界地区的群众生产建设有无越界行为、有无界

线纠纷、有无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界线管理纠纷及争议隐患,及时进行补测界线及修复界桩,加强管理和维护,圆满完成了第一轮界线联检任务,黄陂区民政局被武汉市民政局评为首轮界线联检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推行责任制。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摆上“一把手工程”,把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情况和实际效果纳入民政业务目标考核,明确了具体目标、内容、措施,层层落实了相关责任。2003年,武汉市黄陂区民政局与涉界的12个乡(镇、街)签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协议书》,协议书对边界的长度、走向、标志职责的范围、界桩的维护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签定协议书,进一步明确界线管理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三是定期走访制。两地民政局,加强互信互访,建立定期走访联系制度,提高边界双方的信任度,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维护稳定。通过定期走访联系、通讯联络等方式,互通信息,排查边界矛盾纠纷隐患,掌握界线附近地区影响和谐、稳定的动态因素,以达到预防和解决边界矛盾纠纷、促进边界管理工作、经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使边界纠纷能够“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四是应急管理制。建立边界矛盾纠纷排查和应急处理机制,多层次推进“陂安”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制订边界矛盾纠纷排查会商处置的应急预案。毗邻的乡(镇、街)、村两级互签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落实了定人员、定地段、定任务、定奖罚的“四定”界线管护职责。在矛盾纠纷发生时能做到信息上报及时、原因了解及时、相关资料提供及时、处置建议提出及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宜;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管理范围内的事宜,及时向县(区)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沟通,并积极协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提供法定界线依据。由于始终坚持依法治界原则,行政区域界线勘定至今没有发生地域界线争议纠纷事件,两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定和睦。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是一项新的工作,具有法规性强、敏感度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但由于是一项新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内,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不高,对界线管理、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一思想状况,陂安两地民政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抓好宣传教育:一是组织学习《条例》,使界线法定的原则深入人心。在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公布后,印制《条例》500份,发至所有乡(镇、街)和涉界的行政村,印发《关于深入宣传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的热潮。2007年12月,又印制《条例》1000份,发至边界沿线所有乡(镇、街)以及自然村湾,进行《条例》的再学习和再教育。二是编制行政区域界线详图,使界线家喻户晓。2005年,黄陂区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和涉界的乡(镇、街)编制黄陂区行政区划图。民政部门负责核定行政区域界线,交通部门负责定路网,国土部门提供土地详细资料,水务部门负责定水系,乡(镇、街)负责审定所辖行政村方位及名称,然后签字盖章,并送测绘院制成图,使界线管理工作做到有图可依、有据可查。同时,通过公布界线走向,调处争议纠纷,界线联检等形式,使涉界村(组)的群众了解界线的实地走向,自觉遵守。三是开展舆论宣传,使界线的法定地位人人皆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在县(区)电视台开设了专题宣传专栏,在每个乡(镇、街)的繁华路段,悬挂了两条以上宣传《条例》横幅。通过大力宣传,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不断提高。

四、着眼互利互惠,扩大创建成果

创建平安界线的根本目的是和睦相处,但能够做到互惠互通、促进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创建活动的最高目标。在创建活动中,两地民政部门积极引导边界沿线毗邻乡(镇、街)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围绕“和谐稳定、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总目标,积极探索,使创建工作不断得到了深化和扩展。同时,结合创建工作,联合发出了以“推动边界和谐稳定,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扩大产业合作互动,共同治理保护环境,活跃旅游文化交流,完善交流合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倡议书,并共同签订了在平安边界、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市场互通、交通互便、文化共荣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书,使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综合治理创建活动中实施警务联勤,联手打击边界地区流窜作案,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毗邻地区在创建工作中进行了多次友好交流,签订了友好合作公约,双方商定共建生态休闲农家、打通跨境公路、建设特色边界线等事宜并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双边群众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双方教育部门共吸收边界地区就近入学的学生近百名;毗邻乡(镇、街)、村、组之间还开展了共建文明和谐村、发展经济等竞赛活动,促进双方群众互动互往、互融互信、共谋发展。黄陂区姚家集镇与红安县上新集镇、大悟县河口镇三个县(区)的口子镇,一桥一河之隔,三个县(区)的镇党委交流融恰,相互交往密切,三方镇的党政干部、群众,以邻为友,以邻为伴、坚持互相尊重,友爱互助,团结协作;百姓相互通婚、通商边界集市兴旺繁荣,形成边界地区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边界地区经贸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稳健发展。

创新“五联”机制共建平安边界

本报讯(刘强纯 顾斌 羽丰)近日,常州市综治办在溧阳调研时,对上兴镇建设平安边界,创新“五联”工作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机制是上兴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的成果。

上兴镇与南京溧水、高淳,镇江句容相邻,区域面积达245.6平方公里,边界线长达50公里,为江苏省区域面积最大的集镇,人员来往频繁,流动性大。针对复杂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上兴镇党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综治工作水平,运用“五联”机制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边界和谐稳定。

“联责”。上兴与周边乡镇共同建立了横跨四县市的联合协调组织,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同时,签订《边界治安联防联调协议》,建立了边界治安联防协作奖惩激励机制和边界联防责任追究制度。

“联防”。上兴与周边乡镇派出所互通辖区治安状况,共同做好边界地区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联防社会化进程,形成了一个职责分明、网络健全的周边联防组织体系。共同加强对边界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及时互通流动人口管理情况,为打击和防范流窜犯罪奠定基础。

“联调”。上兴与周边乡镇组织成立了边界联合调解委员会,委员会按照《联防联调工作细则》所赋予的工作职责,不定时召开协调会议或现场办公。坚持优先调处和联合调处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案和措施,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自己的辖区内,防止纠纷越界复杂化,净化边界治安环境。

“联治”。上兴与周边乡镇狠抓联合整治,创建边界平安带。针对违法犯罪分子利用边界地区的复杂地形和特殊地理区位,跳跃作案,案件侦破难度大,积案较多等特点,综治委、公安机关等基层组织携手合作,建立了治安联治制度,可跨界追查,双方相互配合,及时设卡拦截,严厉打击了涉及边界地区的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联谊”。上兴与周边乡镇在“友好、自愿、平等、互利、协作”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了互访联谊、信息互通、联合法制宣传、流动人口共管等制度,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了定期互访制度,实行思想上联心、信息上联网、行动上联手,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建平安边界保繁荣稳定

□记者张瀚

我市与歙县、绩溪县、浙江临安市、淳安县、安吉县水相通、山相连、人相融。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平安建设,皖浙毗邻县市区积极探索,2007年建立了打造平安边界协作关系,经过近四年的时间,相关县市共同制定了协作组织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警务、检务、司法和联排联调四大协作机制,平安边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联调联排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今年8月18日上午,仙霞综治办急匆匆走进一位情绪低落的年轻男子,该郑姓男子家住临安市横路乡大溪坞村,他反映:经人介绍在今年正月与仙霞镇龙亭村一杨姓女青年在未正式登记的情况下按农村风俗举办了婚礼。但婚后第二天,该女子即离家出走,以性格不合为由拒不回家。郑某觉得对方属于恶意骗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仙霞镇寻求帮助。经过几天耐心细致的调解,8月26日,双方终于达成赔偿协议。近年来,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和各沿边乡镇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调处了接边地区大量复杂疑难民间纠纷,有力地维护了边界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平安边界协作关系建立后,我市云梯乡、仙霞镇与临安市横路乡联合制定了《接边地区人民调解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联排联调协调小组,由三个乡镇领导轮流担任主任;中溪镇与安吉县杭垓镇及时调整充实了联合调解委员会成员和部分信息员;甲路镇、胡乐镇与临安岛石镇则吸纳了一些年轻、懂法律、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调解协调小组中来,从而为联排联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警务合作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今年9月2日,我市宁墩镇一辆装运银杏树的货车将一辆骑自行车的妇女撞倒后,沿南极方向逃往浙江境内,临安市岛石派出所接警后立即启动协作机制进行拦截,经过两小时追缉,成功将车辆押回。平安边界协作机制建立以来,我市公安机关立足本部门工作职能,加强了与周边县(市)公安机关的交流与协作,严密防范和打击沿边地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健全了警务联动工作机制。市公安局与临安、安吉等周边县(市)公安局建立了经常性互访交流制度。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互访,共同研究解决警务协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互相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警情、治安动向以及流窜犯罪、预警情报等基础性信息,加强了情报信息互通共享,为案件侦破、治安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今年5月,安吉法院得到一名被执行人躲在我市的线索,遂联系我市法院请求协助,虽然当时是中午午休时间,但我市法院执行局干警仍然在20分钟内就集结完毕及时出警,找到了被执行人。今年,我市检察院分别与边界检察院相互协助办理侦查协作、检察事务10余次。四年来,我市法院、检察院紧紧围绕打造“平安边界”这一主题,认真履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职责,不断深化与边界法院、检察院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审判和检察职能作用,为皖浙省际六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年来,两省六县(市)以创建平安边界为己任,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各部门职能作用,优势互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市共协助毗邻县市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案件皖浙两省六县(市)以创建平安边界为己任,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各部门职能作用,优势互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市共协助毗邻县市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13起(重大案件77起),协外抓获各类犯嫌疑364人(其中网上逃犯275名),协助追回被盗物品、现金等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调处边界地区重大矛盾纠纷40余起,避免纠纷激化4起,制止群众性械斗2起,为边界地区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责编:刘宏军)

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山东省民政厅

2007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民政部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平安山东”、和谐社会建设,从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入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坚持抓机制、夯基础,抓管理、促落实,抓创新、促发展,平安边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平安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作为促进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山东省陆地与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相邻,省际边界2000多公里,省内县级界线347条、17000多公里。2006年,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大力宣传推广山东济宁与江苏徐州化解百年边界纠纷、共建和谐边界经验的机遇,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2007年中央综治办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和《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各地把建立完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作为深化平安边界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强化工作力度,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边界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持久深入发展、再上新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规范管理,夯实平安边界长效机制建设基础 规范管理是推进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建立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证。我省在平安边界建设中,着重抓了五个机制的建设:一是党委政府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做到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靠上抓;综治委抓协调、抓督导。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做到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切实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三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机制,做到一切工作从维护边界群众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平安边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边界不稳定因素。五是考核激励机制,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民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有目标,协调有办法,落实有保障。

(二)注重建章立制,构建法规体系。我省自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山东省民政厅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方案》、《山东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办法》、《创建平安边界工作考核标准》等10多个与平安边界建设有关的法规文件,各市、县都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构建起与国家有关文件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保证了平安边界建设的各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发展。全省17市普遍建立了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济南、青岛、枣庄、日照、菏泽等市还借鉴救灾应急预案的经验,建立起边界纠纷应急三级响应机制,以边界管

理网络为依托,对边界纠纷进行排查、预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小问题能提前发现、提前解决,大问题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控制和稳定局面,形成了维护边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三)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共建共创。围绕创建总体目标,各级民政部门都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坚持平安边界共建共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纵向协调和横向协作。全省实行平安边界“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创,逐级签订责任状,省定期进行检查与督导。根据边界联检办法要求,省民政厅积极组织实施年度边界联检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到联检规范、及时。结合边界联检,我省主动与毗邻四省沟通协商,联合开展省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共同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建立起省界管理会商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厅的倡议下,各毗邻市、县(市、区)之间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大部分乡镇(街办)、村(居)之间也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和睦邻友好公约。各毗邻单位之间定期走访,互通情况,协商处理问题,形成了友好、互信、和谐相处、密切合作、共创平安边界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协调争取,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国家文件精神,省民政厅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将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共计2175公里,省财政按照每公里500元的标准预算,每年列支界线专项管理经费110万元。为促进各地界线管理经费的落实,2008年初省民政厅与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要求“设区的市界、县界管理经费,由当地根据实际确定标准,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2009年初省民政厅又下发《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域界线专项管理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不得推荐为平安边界创建示范线,市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经费原则上不低于每公里400元,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原则上不低于每公里300元”。目前全省80%以上设区的市、70%以上县(市、区)已将界线专项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每年列支界线管理经费共计1200余万元,为平安边界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平安边界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平安边界建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才能保持这项活动的持久活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是全面落实“两图一责”管理模式。自2007年开始,在全省推广普及了“两图一责”的边界管理模式(即: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网络图、示意图和责任书),建立起“个人管点、村庄管段、乡镇管线、民政管面”的管理网络,使边界管理任务一目了然,各级领导分级负责,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义务和责任明确,实现了界线管理动态化、网络化、规范化。截至2008年底,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建立“两图一责”边界管理机制,部分市还将这一管理模式继续向基层延伸,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莱芜等市目前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都落实了“两图一责”。2009年初,省厅对140个县(市、区)“两图一责”进行检查验收,并采集“两图”电子版集中保存,做到省厅能够掌握省内每一个界桩的详细位置、每一个界线管理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为提高矛盾纠纷应急处置速度、提升界线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选聘、培训和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是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线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切实提高界管员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今年我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界管员实行培训上岗和“资格证书”、“聘任书”制度,并对界管员的选聘条件、选聘程序、工作职责、业务培训、日常管理、奖惩激励等作了进一步规范。2009年7月,省民政厅统一编印了界线管理培训教材,专题举办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业务培训

班,各基层单位从事界线管理的同志和部分界管员共计200多人参加了培训,学习了业务知识,听取了专家授课,互相交流了经验,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各地按照新的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界管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已培训界管员3500余人,对符合条件要求的全部发放了上岗资格证书和聘任书。

三是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争先创优”活动。为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平安边界建设深入发展,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建设“争先创优”活动,2009年初,省厅下发《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个市每年选择1条市界、2条县界,作为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线,毗邻外省的市还要选择1条省界(县段)作为示范线,按照省制定的创优《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年底省厅统一组织对示范线检查验收,并对达标示范线进行通报表彰。《标准》包含了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配套、工作责任落实、管理经费落实、边界联检规范、按时完成勘界任务、实现边界管理信息化、边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等8个方面,对每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周密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逐条对照标准抓落实,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是强化平安边界建设监督考核。平安边界建设已被山东省综治委列入对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检查考核硬性指标,每年由民政部门考核打分。按照省综治委要求,省民政厅以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八项任务为基础,研究制定了《创建平安边界工作考核标准》,并自2007年起,采用循环考核的形式,组织17市民政局分组对各地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评打分,将考核情况在全省进行通报,并计入省综治委对各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考核总分。考核分数与各级政府的政绩紧密挂钩,并作为责任人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各级人大、政协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开展视察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督导解决,有力地促进了平安边界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主要体会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搞好平安边界建设的根本保证。平安边界建设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山东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经常研究平安山东建设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就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省和各地都成立了平安边界建设领导机构,具体指导开展工作。省每季度召开一次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协调会,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排查矛盾纠纷引发点,制定应对解决措施。今年我省有两县市因海域界线不清造成资源开发矛盾纠纷,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靠上抓,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二)各部门齐抓共管是平安边界建设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综治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工作的检查指导;公、检、法、司部门坚决打击边界流窜作案等刑事犯罪活动,开展治安专项整治和社会调解工作;民族宗教部门积极做好边界地区民族团结和宗教稳定工作;国土、农业、水利、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资源管理使用引发的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努力消除影响边界平安和谐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宣传部门加大对平安边界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保证了平安边界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社会群众广泛参与是平安边界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群众工作是平安边界建设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平安边界建设就会失去坚实基础。我省在平安边界建设中,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定界线的权威性、严肃性。通过普法教育和加强行政执法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反映合理诉求,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纠纷。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平安边界建设的根本标准和最终目标,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好边

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平安边界建设与平安乡镇(街办)、平安村(居)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建立完善联防共治、快速处置等协作机制,深入开展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等群众性活动,努力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矛盾纠纷发生。近年来,我省边界地区刑事犯罪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治安乱点明显减少,无大的边界矛盾纠纷发生,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民政部门结合职能积极作为是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方法。民政部门不仅要做平安边界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更要做积极推动者。省民政厅每年都对边界联检工作及时作出安排部署,各地历年联检都在9月底前完成。在界线管理过程中,只要发现有影响稳定的土地、矿产、水利、林业等资源管理使用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民政部门都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处理。各级加强调研论证,及时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共建计划和方案,积极协助综治等部门组织实施。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的有效形式。省民政厅每年都精心设计、集中开展一项整体带动性强、群众关切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平安边界建设主题行动,2007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边界连我家,我为边界和谐做贡献”集中宣传月、“争当优秀界管员”、“创建平安边界示范线”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成效,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二篇: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督导室副主任崔红星

(2009年11月2日)

尊敬的李立国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与会代表:

有幸参加民政部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感到非常高兴,这对我来讲是一次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刚才听了李立国部长的讲话,之前学习了各地的经验交流材料,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汇报一下参加这次会议的感受和体会。

一、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和这次会议的认识

我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和这次会议主要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是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增进了对界线管理工作的了解,增加了相关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李部长在讲话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二是充分认识到了各级民政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中做的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对此李部长在讲话中也有深刻的论述,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标准问题的思考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我们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是否通过我们的工作,赢得了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否通过我们做好

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满意,应该作为评价我们工作的一项标准。第二,平安边界建设不只是民政部门一家的事情,参与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有10个部门,各部门是不是能够积极参与,对这项工作是否满意也是一项标准。第三,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是否满意,是否积极参与,同样是评价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第四,从事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各级民政部门的同志和其他部门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是否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也应该是一项标准。以上是我个人对平安边界建设搞得好与不好的标准和要求的一点思考。

三、如何进一步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从平安边界建设的四条标准来看,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推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要把平安边界建设放在全国平安建设的总体中去规划、去部署、去推动、去创新。目前,全国各地正在不断出台深化平安建设的新措施、新规定。比如,河南建立了大平安的体制和机制,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把全省各个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加强和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再比如江苏、江西等省都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的五年规划。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平安边界建设融入大的平安建设规划中,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通过我们不断创新举措、创新措施,取得确确实实的成效,赢得党委、政府的满意和赞许。

二是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发挥主抓、主管作用。正如刚才李

部长讲话中所说,依法管界是各级民政部门的职责,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从多年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来讲,凡是由一个部门、两个部门抓不了,需要许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主抓部门。现在中央综治委下边有五个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设在各有关部委,就是为了发挥这些部委的主抓作用,比如,铁路护路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就放在铁道部,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公安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团中央,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司法部,校园周边治安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教育部。平安边界建设这项工作要想做好,各级民政部门必须首先摸清平安边界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矛盾,哪些问题是民政部门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放在综合治理这个平台上,由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来解决的。各级民政部门是平安边界建设的主力军,对于搞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三是要不断完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对工作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对很多工作来讲放在全局它是重要的,但具体到一个部门它就是边缘的工作,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约束,这项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假如没有一个好的体制和机制,就很难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因此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上层着手,建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对凡是需要综合治理的工

作,涉及的部门多,如何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综合治理工作中一项最艰巨的任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综治部门为了调动成员单位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比如湖北省和江西省对成员单位年初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检查验收,只要验收合格,由省政府、省财政给这个单位的每个职工奖励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这样一下就把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主动参与到综合治理工作中去。因此,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中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奖励制约措施,努力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四是要加强检查和考核评比,充分发挥考核评比对平安边界建设的促进作用。中央综治办从2005年开始对全国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考评,我们感到,通过考评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深化和发展,解决了一系列过去制约工作的难题。最近这几年,一些部门将其工作纳入了综合治理考评当中,对于推动部门工作的帮助也特别大。比如,平安边防建设工作自从纳入综合治理考评后,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要把平安边界建设的考评工作搞好,从上层完善考评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工作重点和考评细则,通过检查和考评来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的深入开展。

五是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人民群众满意是评价平安边界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要努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只有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了,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平安边

界建设,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好。

以上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三篇: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积极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们在邯郸隆重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部署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总结交流各地特别是河北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养老服务是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构成,事关老年人权益保障,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怀老年人,始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安排了一大批资金项目,有力保证和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孤老供养制度和服务政策继续完善,15个省份建立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14个省份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农村养老服务起步发展,老年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迈出重要步伐。二是初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衔接。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推进,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依靠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很多城镇基本建立。大量城乡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19.7张。三是初步形成了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老龄委加大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规划编制、政策创制、标准研制、管理监督等职能,形成推进合力,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壮大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服务项目偏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五是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改善生活、健康参与、平等发展方面既有一定需求,又有新的期待。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达到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3%,既需要加强城镇养老服务工作,结合解决流动到城镇居住生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又需要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达到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需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的要求,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解决好社会养老服务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民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迈上一个新台阶。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开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贯彻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目标,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今后五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和把握以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一)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上,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参照国际社会通行做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作用,做到政府创造环境,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家庭成员积极履行义务。创造环境,就是政府要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家庭成员履行孝亲敬老责任和义务,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对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直接举办少量基本服务型、示范性养老机构或采取资助社会机构、发放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保障。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策扶持、公建(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养老服务也是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和支持城乡自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既是社会事业,也是家庭责任和义务,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家庭成员对家中老人履行养老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二)在养老资源供给模式上,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资金和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两大支撑,缺一不可。现阶段解决我国的养老服务问题,必须实行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这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资金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要在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原则,通过推动建立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制度,为经济状况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服务。

(三)在养老体系建设内涵上,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内涵。以居家为基础,是因为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重视和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居家养老也需要得到社区的支持。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机构为支撑,是因为养老机构能够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四)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按标准建设,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社会福利机构、养护院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标准化要求,实现规范化设计、建设和管理。实际适用,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设重点上,要优先发展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在建设区位上,要推行社区化,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防止因选址不合理造成床位闲置;在建设规模上,不单纯追求超大规模,避免养老机构大而不当、入住率低;在建设档次上,一般应当保持非营利属性,不得片面追求高档、豪华;公办养老机构尤其要杜绝档次偏高现象,避免产生社会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五)在养老服务规划布局上,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类指导,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分类指导,是指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做到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公办、民办协调推进,更加重视扶持民办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机构和服务共同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是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鼓励通过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房屋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旅馆、招待所等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是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民政部一直提倡建设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其他群体服务的县区综合性福利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河北省和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推动、广泛普及。

三、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做好六项工作: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视察河北时作出的“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享受更好的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在全国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将省、市、县、镇、村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包括地级以上城市老年养护机构建设“阳光计划”、区县综合福利中心建设“月光计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星光计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幸福计划”、爱心护理院建设“爱心护理工程”、老年康复辅具配置“助康计划”等七大建设项目,既统筹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又兼顾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需要。

(二)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要指导、支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服务机构,依靠社会养老服务实体,运用市场机制和非营利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要采取政府补助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监管等方式,鼓励各类服务实体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要拓展服务内容,在继续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传统服务项目同时,拓展康复护理、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服务,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与社区服务乃至整个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借鉴河北省的成功经验,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要鼓励和支持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发展、扩大布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化水平。要倡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地要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机构。地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具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功能的老年养护机构。县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乡镇主要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供养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在满足五保对象需要的基础上,向其他有需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并为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

(三)积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既要支持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方”发展,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也要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老年人这一养老“需方”能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要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高龄补贴制度。目前,全国出台高龄补贴政策的省份已经增加到15个。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些出台这项政策。已经出台政策的,要做好政策实施工作,达到依申请办理、按月领取、社会化发放这三个基本要求。

三是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实行资金补贴,是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推广建立这项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专业化评估,对经济困难的不同护理等级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护理补贴,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了科学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各地要建立资格评估、需求评估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资格评估,针对老年人的收入状况,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资格;需求评估,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其应享受的养老服务方式和相应的补贴标准;质量评估,针对养老机构及养老实体提供的服务,评价其是否达到基本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化进程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屡屡发生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从法律法规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全国人大正在组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将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养老机构设置资质,规范和监管社会养老服务行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发展环境和法制保障。各地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在基层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其逐步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养老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延伸。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标准数量少、部分标准标龄较长、制修订工作不及时、内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贯彻执行力度弱等方面。因此,要抓紧制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和养老服务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加快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及养老服务的资格评估、需求评估、质量评估等评估制度。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及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要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民政部正在加快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具备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等四大功能,有效改变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各地也要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老年专用手机、全球眼、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

(五)不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是推进公建(办)民营。各地要在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三不”:明晰产权,厘清权利义务,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平竞争,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运营者,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变;签订有效协议,严格监管要求,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二是实施民办公助。目前,我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并存。对于这两类民办养老机构,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分类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提供集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要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对于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要支持其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服务。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良性互动,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各地要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要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试点实验。

(六)着力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关系着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各地要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推行专业学历教育。要鼓励在高、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计划地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并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和就业。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养老服务培训规划,出台培训扶持政策,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民政部将继续依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中心和社会福利协会,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鉴定人员、师资和高级以上养老护理员。省级民政部门要负责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并可根据需要建立或者依托现有养老机构设立培训实训基地。市县级民政部门要普遍搞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使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幅度。

四、强化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措施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组织领导到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做好资金安排、主体培育、市场调节、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为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已成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各地要参照民政部的做法,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等工作。

(二)政策扶持到位。要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近年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协调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落实优惠政策和制定地方具体政策不够。目前,民政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业的政策性意见,拟从融资、捐赠、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已有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争取政府支持,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要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要制定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税收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及时制定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资金投入到位。各级民政部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投入、彩票公益金投入与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格局,持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各地也要争取设立专项投资,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优惠政策推动、市场机制带动,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力度。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不能达到这一比例的省份,民政部将不予资助。要改变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将以往的按项目资助改为“以奖代补”,在充分考虑区位因素、老年人口因素的基础上,对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出台法规、政策、标准,推进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地方投入和配套资金,在设施、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优异,尤其是养老床位增加较快且使用率高、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居家养老覆盖社区比例高、服务人数多的地方,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慈善机构、社会捐赠资金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督促检查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政部将编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和公开发布,并对各地进展情况实行内部通报。各地要参照部里的做法,应用本地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强化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要鼓励社会各界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增强工作动力。

同志们,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功在当代、造福老人、惠及子孙的大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前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给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来源: 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网站 时间:

2006-12-12 14:2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次会议参加人员广泛,安排内容丰富,既是一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普及会和实践情况的交流会,也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员会、部署会。刚才,学举部长就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民政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及民政系统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等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

在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为维护社会稳定,大都制定实施一些社会福利和救助政策,以安抚百姓、维持秩序;民间则通过家族和邻里、亲友互助,帮助贫弱者缓解困难、度过难关。这些,可称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历史现象和传统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作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主体是政府机关和所有单位,以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工业化的产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十分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在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起步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与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曾精辟地指出:“民政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立足民政实际,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了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方面,1987年9月,民政部邀请国内知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举行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论证会,为全面创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做了舆论准备。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部分省市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初步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每年毕业学生近万人。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各级党政机关、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优化了社会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升了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在职业培训方面,民政部从1984年起,就率先在所属院校培训课程中增加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内容。1993年后,民政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中长期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了数百名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1996年至今,民政系统组织了大量各类社会工作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十几万。通过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社会工作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工作领域的骨干力量。

(二)搭建社会工作载体和平台,为社工人才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民政部门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民政范围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艾滋孤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减灾救灾,慈善捐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地名公共服务、殡葬服务等,都是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领域。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9.5万多家,社区7.99万个,民间组织32万多个,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积极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政部门在近年来出台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以及陆续发布实施的近百项民政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明确提出了要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规范优质社会服务的要求,为广泛使用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政策依据,起到了促进作用。近期,民政部还对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打下了基础。

(三)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和组织保证,是民政部门长期研究、实践和协调取得的制度成果。民政部于2003年初向各省市民政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倡导有条件的省市积极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制度试点工作。2003年,上海市率先由民政局和人事局联合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了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北京、天津、福建、重庆、广州、深圳、宁波、包头等省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所有这些,都为在全国建立和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从适用范围、职业性质、职业水平级别、考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做了规定。这两个文件的出台,首次从国家制度上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了专业技术人才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明确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要求,采取了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重大举措。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创和谐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时代的主旋律,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向往和谐、追求和谐、呼唤和谐、共建和谐的局面正在形成,为社会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论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措施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和要求,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具体部署,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民政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中的职业地位,而且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三)民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第十一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民政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社会救助由单项制度探索实践、点上突破向着整体制度框架建立完善、全面推进的方向发展;优抚安置由制定完善落实政策向着深化改革与建立保障机制的目标前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朝着适度“普惠型”拓展;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广大农村延伸;民间组织由注重登记把关转向登记与管理并重,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继续朝着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的方向推进。民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民政范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广阔舞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截止2005年底,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1.7‰。因此,在民政系统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缓慢的普遍原因。目前,尽管民政系统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对灾民、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孤儿的心理疏导,目前比较缺乏;相对于蓬勃开展的社区建设,相应的服务措施也比较滞后;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舒缓并逐步解决。

(三)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创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大多数毕业生改从他业,一些进入社区或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因此,不仅要改进教育培养方式,还要深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才能顺利推进民政系统乃至全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主旨,以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为重点,以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为手段,全面推进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与民政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梯次结构,形成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灾民、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社区、社团、婚姻和家庭等各类群体机构的人才分布格局。到“十一五”期末,民政系统要争取培养近千名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近万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近十万名初级社会工作人才;要对所有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明显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精神病人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养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军休所,婚姻登记、康复、殡仪服务机构等所有民政范围服务类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力度。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要抓紧开展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现状的调研,协助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尽快组织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实际的专业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进修深造、出国培训、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民政系统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功底好、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在民政系统建立若干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和继续教育基地,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开展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合作。其次,要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民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科学设置社会工作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加强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合作,努力提高民政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效果。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民政系统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评价的质量。人才评价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当前,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首先要精心组织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目前部里成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正在组织专家编写考试大纲、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会同人事部一道积极协调财政部、发改委出台职业水平考试的收费许可和收费标准文件;与人事部共同研究确定考试报名条件、考试组织实施机构、考试报名程序、考试时间地点等具体考务工作。其次要研究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与当地人事部门一道积极协调地方财政、物价部门出台职业水平考试收费标准的地方性文件,落实本地区的有关考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做好系统内人员参加考试的组织发动工作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考试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好考前辅导培训,确保首批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的顺利举行。

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人才使用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岗位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前提。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调研,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此基础上,民政部将会同人事部制定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政策文件,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在这些领域做好社工岗位开发设置工作。同时,要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从我国发展实践看,由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承担具体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要积极研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特点,抓紧制定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指导意见,以及政府培育扶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吸纳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地方民政部门要根据部里制定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地方人事部门的支持下提出本地区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方案,搞好本地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

第四,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激励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工作人才激励的重点是在实施和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中,规范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和保险待遇,并使其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要适应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和合理的薪酬指导标准。

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要研究制订《社会工作者条例》,维护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共同服务社会的运行体系。

四、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推进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宏大,任务艰巨,使命神圣。作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系统一定要抓住机遇,迅速行动,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

第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在我国,人们对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也比较薄弱,社会知晓度、认同度普遍较低,因此,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任务非常繁重。中央已将社会工作列入明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计划。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也对民政系统加大社会工作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做出总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加大学习宣传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专家讲座、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具体部署,把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注意发现宣传优秀社会工作者的典型事迹,使人们逐步了解社会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职业规范和丰富的专业内涵,不断认识、理解、尊重、接纳社会工作者,努力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政策理论研究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央有关部门已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明年的工作重点。部里也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明年的工作重点和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各地也要按照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的部署,着力开展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对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训、使用和激励,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等。各级民政部门要围绕这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研究力量,聚智聚力,形成强大的理论研究合力,力求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理论依据。

第三,积极开展示范活动。社会工作对民政系统而言虽然不是全新的工作,但要按照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加以推进,确实需要典型引领,为此,部里决定采取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类实施、积极推进的原则,制定下发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活动的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一方面,环境较好、条件具备的发达省市要根据中央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组织部门的具体部署,协调人事、教育、司法、卫生以及工青妇等相关部门统一谋划,整体布局,进行综合试点。另一方面,全国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和厅局长会议精神,优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进行系统试点。各地要提前着手,做好准备,尽快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具体工作方案。要通过开展试点活动,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承担。为此,部里成立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部领导任组长,各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司。同时,从有关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抽调部分既熟悉社会工作、又精通民政业务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办公室,专门负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地方各级民政部门也要抓紧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内外协调,共同研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要指定专门机构,抽调精干力量,承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这方面,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通过积极争取,成立了面向全市的职业社会工作处。各地要抓住机遇、主动汇报、积极协调,争取机构编制,统筹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资金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落实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大规模组织系统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活动,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在内的政策措施和保障制度等等,都需要资金保障。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行公共财政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部里已与财政部进行了沟通,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中央预算。地方民政部门也要加大争取力度,切实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问题。

同志们,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职责光荣。我们要齐心协力,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到这项重大人才制度的实施中,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要求,全面提升民政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李立国部长2011年12月23日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讲话

着力创新创制创优 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在201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民政部部长 李立国(2011年12月23日)

这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着力创新创制创优,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2011年民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民政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民政在保障民生中的实效进一步彰显。高效有序应对了旱涝交织、多灾连发、群灾并发的自然灾害,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增长78%,创建了1200多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各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效保障了 8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城乡医疗救助惠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3%;临时救助制度已在25个省份建立。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504亿元,以15%至20%的增长幅度调整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等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596万人;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惠及300多万人;全年接收军休干部1.4万人、伤病残退役军人1万余人。孤儿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绝大多数地方确定了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惠及65.5万人;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在15个省份全面建立,惠及900万人;福利彩票发行1200多亿元,筹集公益金350多亿元。惠民殡葬政策已在14个省110个地级市457个县实施,覆盖5.2亿人口。发放了中央财政安排的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资金 207.1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共8707.6万人,比去年人均补贴水平提高一倍。

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16个省份村委会和15个省份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开展、基本完成,13000多个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得到有效治理,全国性县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达到106个。全国现有登记社会组织44.9万个、比上年增加4000个,中央财政首次安排2亿元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评定了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391个、模范单位89个、模范个人100名。审核办理11个县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全面完成13条省界、891条县界联检任务,340个试点县(市、区)地名普查工作全面铺开。中央财政首次安排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专项补助经费10亿元,全年救助100多万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0多万人(次)。25个省份实现了婚姻登记信息省内联网,其中有21个省份实现了全国联网。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有5.4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比上年增加1万余人。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协调,编制实施了一系列民政发展规划。

今年,我们根据民政职能细化落实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协调力度,编制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带动了民政政策创制、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

部里制定和协调制定了13部规划,形成了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协调制定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参与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残疾人、妇女、儿童、人口计划生育等发展规划纲要;联合印发的有《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规划》;部里制定的有《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中国福利彩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民政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民政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同时,结合贯彻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协调落实17个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协议,支持这些地方民政工作先行先试。

省级民政部门制定和协调制定的规划普遍都在5到6部左右,有的省份多 达10部以上,其中一些专项规划特色鲜明、项目支撑和操作性强。《青岛市“十二五”行业协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行业协会发展到300个,覆盖所有重要产业,参会企业达到60%以上。《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机构养老床位新增11万张、总量达到16万张以上,每个城镇社区拥有1处托老所和1处老年活动场站,每个建制村原则上拥有1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90%以上的殡仪馆、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市50%以上的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各乡镇平均拥有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数量达到2座以上。《深圳市民政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政府公开的信息100%可网上查询、100%业务可网上申报、100%民政数据实时入库、100%业务流程全覆盖、100%业务审批纳入内部电子监察。天津市政府颁布的《天津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年)》,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约束性指标和控制性详细措施,规划总占地1640公顷、总投资700亿元,到2020年建成福利设施1800个、床位13.78万张,规定有关部门和所有区县政府对规划安排的民政服务设施用地进行控制和预留。

(二)紧抓创制,推动出台了一大批民政政策制度。

今年,我们更加注重政策创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出台了一大批规范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性规定。其中,不少创制具有制度转变、上升意义和刚性措施,有些还填补了政策制度空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确立了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部里印发的各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和社会团体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初审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组织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修订的兵役法,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修订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确立了城乡统一,以扶持创业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复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联合财政部印发的给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老年生活补助、落实香港老战士抚恤补助待遇和部里制定的孤老优抚对象享受五保待遇等文件,扩大了优抚惠及范围;国务院公布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等文件,规范和加强了烈士褒扬工作。国务院公布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印发的加强城乡 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联合财政部印发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升了减灾救灾效能。联合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统计局印发的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等文件,提高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部里印发的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意见,促进了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和享有社区服务。部里印发的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办法规范了区划地名工作。联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的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文件,明确了康复器具行业准入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完善了流浪儿童主动救助、妥善安置、教育矫治、源头预防工作机制;部里出台的婚姻登记机关、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提高了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格局、政策制度、目标任务和重要措施。

地方与顶层制度设计相衔接并自主创新,民政政策创制成果丰硕。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主要有,《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较为系统地完善和规范了拥军优属工作;《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强化了政府责任,扩大了社会优待,创新了社会养老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和《广州市募捐条例》规范了募捐行为,促进了公益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河北、内蒙古、江西、陕西等4个省份的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和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北、陕西等7个省份修订的村委会选举办法,细化落实了村委会组织法。具有创新意义的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广东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方案,明确了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社会组织,在行业协会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孵化基地、提供培育资金等改革创新措施;浙江省防灾减灾行动方案把灾害预警预报、防治防御、应急处置、恢复重建有机融入生态建设;山东省济南市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建设意见,通过整合相关部门救助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阳光民生救助平台,提升了社会救助综合效能;江西省南昌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实行跨部门链接交换信息、在线即时数据比对,提高了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性;上海市家庭支出型贫困救助试点意见,探索新型贫困评估指标体系,把低保对象之外的实际贫困居民纳入救助制度安排;河北省城市居委会建设意见,提出的“四有一创”(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管事、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引领了全国城市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湖南省完善社区运转经 费和用房保障机制的通知,把社区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规定社区工作人员工资不低于社区所在地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黑龙江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依托140个中心乡镇、农村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先行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开拓性意义;河北省推进“幸福工程”建设的意见,创新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破解了农村养老服务难题;江西省加强农村敬老院机构建设的意见,全面实行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新疆解救流浪未成年人工作方案,实施“接流浪儿童回家”行动,推动了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开展。

(三)多策并举,着力加快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今年,我们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定向捐助、对口支援、落实税费减免和土地供应优惠政策等多种举措,大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计全国实施项目超过5万个、投入资金220亿元。

部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安排28.34亿元中央资金,分别支持了338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1个民政精神卫生项目、2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141个优抚事业单位维修改造项目、80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维修保护项目、39个全国重点军供站设施维修改造项目。会同财政部安排45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投入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程第一期抢救保护工作。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12.8亿元,分别资助了362个老年福利机构、723个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59个儿童福利机构、114个县(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 个光荣院等建设,完善了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服务功能,改善了孤老、孤儿、孤残等供养人员生活条件。

地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四川地震灾区投资16亿元,全面完成9654个民政服务设施恢复重建项目。青海省、甘肃省加大投入,玉树、舟曲灾区重建项目有序推进。江苏省在建项目总数1550个,完成投资40.7亿元。北京市完成了2552个城市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3199个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任务。17个省市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对口援藏的42个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9个省市实施了“十二五”期间对口援疆的80个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尤其是重庆市投入16.8亿元、无偿划拨1500亩土地,建成了8.8万平方米、1500张床位、功能齐全的儿童爱心庄园。黑龙江、辽宁、福建、湖北、重庆、新疆、深圳等地继续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出台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的政策措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大连、厦门等地的民办养老服务设施数量接近或超过公办养老服务设施数量。

(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民政行风建设。

今年,我们把民政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与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共同塑造和提升了民政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

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民政行风建设。规范了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青海、甘肃两省加强了对玉树、舟曲灾区救灾资金和农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管。对8个省份农村低保资金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山西、安徽、黑龙江省分别制定了五保供养资金、低保资金、临时救助资金的管理办法。规范了优抚安置事业经费拨付流程,推动了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对7个省份军供站、优抚事业单位维修改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开展了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向社会公布了1987-2010年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在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了“讲诚信、促服务、创示范”行风建设月活动。推进了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在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民政系统行风建设整体水平在全国经济和社会管理类部门、行业中位居前列,19个省份民政部门在当地政府部门评价中名列前茅。

根据民政实际贯彻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了以“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为主题、“三亮三比三评”为载体、实现“四个明显变化”为目标要求的民政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目前,民政系统13.8万个窗口单位及其234万工作人员,正在投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当为民服务标兵的热潮,初显了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辽宁省丹东市开展的以“四规范”(行为规范、窗口规范、服务规范、管理规范)为准则和“六要求”(宗旨意识、服务效能、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文明礼仪、廉洁自律)为保障的创先争优活动,富有特色,成效显著。同时,民政部门指导44.9万个社会组织开展“四服务、四促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指导6900多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开展“走千户、访千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都开创了广泛、深入的局面,取得了加强建设、发挥作用、改进服务的明显效果。

(五)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

基层民政能力是落实民政职能的基础,关系到保障民生的政策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能否落到实处。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不足、工作经费短缺、经办手段简陋,与所承担的日益繁重任务不相适应,需要按精简、效能原则,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部里曾用典型示范、推广经验、个案协商等方式来推动,也曾多次进行深入调研、部门协调,争取从中央层面有所 解决。由于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央、地方事权的划分,很多法律法规都明确了民政事务的属地管理原则,所以,只能更多地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引起重视、统筹解决。

今年,部里抓住贯彻中央领导批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等多种机会,采取签订和落实部省协议、总结推广经验、加强监督检查、协调相关部门等多种方式,通过出席会议、见面会谈、调研指导等多种场合,积极协调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推动地方健全机构、增加编制、加大工作经费投入、改善办公设施,倡导地方尝试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岗位、以奖代补等新方法。

一些地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强了基层民政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浙江、湖北、广西、云南、陕西等省政府出台了加强民政工作的文件,湖南、河南、湖北、陕西、重庆、吉林等省编制、财政、民政部门联合发文,专门就加强基层民政和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建设制定了刚性措施。吉林、黑龙江等省发挥民政部门牵头建设乡镇、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强了基层民政能力配置。广东、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等地积极推行聘用社工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高了服务效能。黑龙江、江西、湖北、陕西等省通过设置公益岗位、购买公益服务等方式增加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广西继续开展“民政基础建设年”活动,推动全区所有市、县政府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按民政对象数量或救助资金总量的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并配置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较好解决了基层民政缺人、缺钱、缺手段办事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民政领域一些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从法规制度上突破;一些惠民政策措施需要在落实过程中不断规范;一些为民服务机构体制机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尤其是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2012年民政工作要创造更大成绩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并于年初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好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在新的一年,把握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化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风险,确保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继续抓住发展的机遇期,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需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明年的民政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民政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创新创制创优为动力,着力落实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继续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工作。要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和低保标准科学制定与调整机制,推动建立城乡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以市县为主的专业化核对机构;在已进行专项检查和调查基础上,适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完善低保制度、改进低保管理工作的部署;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加强艾滋病机会感染者生活救助工作,在60%以上的县(市、区)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方式;推动省级层面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开展社会救助绩效评估,创新中央补助资金以奖代补分配机制。要贯彻《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建立抚恤补助标准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加快建立分类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优待优惠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制定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办法;加强优抚数据和资金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提高军休人员保障标准,加快落实军休干部房改政策,不断提升军休服务水平;协调制定见义勇为的优待和抚恤政策。要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实现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基本覆盖;继续实施“蓝天计划”,开展“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试点,制定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福利政策,逐步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促进社会福利企业和康复辅具行业发展。贯彻《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慈善信息统计、公开制度,提高公益慈善行为透明度和公信力,协调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贯彻《中国福利彩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保障和发展能力建设,规范福彩公益金使用管理,推广湖北省发布福利彩票社会责任报告的做法,推进福彩文化建设,推动福利彩票事业科学发展。

着力发挥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依法指导开展新一轮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做好“难点村”后续治理工作。要推动城市型政区设置标准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和边境口岸发展中小城市,协同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试点,继续开展界线联检工 作,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四级地名数据库建设任务,抓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编纂工作。要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并实施等级评定标准,成立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实现全国婚姻信息联网并启动全国公民婚姻状况数据库建设,推广北京、上海等地做法,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婚姻信息补录工作。实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开展“接送流浪儿童回家”专项行动,支持重点县(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确保到明年底实现城市街面基本无流浪儿童的目标。依法推进国内外儿童收养工作,开展国内收养家庭评估试点。实施5项公墓服务行业标准,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体的目标。深入贯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认真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公布的相关国家级专项规划,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完善家庭服务方面的养老政策,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要覆盖所有城市,并在有条件地方的农村开展起来,推动服务内容由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本着就近、就便、实用的原则,东部城市社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发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照料服务。发展农村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助养老机构,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加强农村敬老院、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普及法人登记,基本完成“小、远、散”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专项整治任务,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供应等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出台落实《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衔接配套政策的省份达到22个,社会养老床位达到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2张,实施政府对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的省份达到20个。积极参与、配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研究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社会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培养壮大职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

(二)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 2015年)》,着力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新建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小区的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达标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大力发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的社区服务,将90%以上的农民工等群体中的常住人口纳入城市社区服务范围。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建设跨部门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社区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并着手开展评估工作,探索社区组织、外来人口、驻区单位、志愿者参与社区自治的有效途径,发挥好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基础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清理和规范社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为社区工作减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要推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逐步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协调推动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救灾物资储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等8个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审批工作,确保其中两三个新项目明年启动实施。推动建立各级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特别是省级减灾委员会,50%以上的省份组建省级减灾中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13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论证审批,确保50%以上开工建设,各省、地市和多灾易灾县要建立本级救灾储备库。贯彻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推动省、地、县三级抓紧完善应急预案,健全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分配机制,完善救灾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广农房保险,完成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任务。继续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高标准完成1200个示范社区的创建任务,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贯彻《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推动落实11个重点建设项目,着力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四)要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举措。贯彻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并确保平稳运行。继续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实现民政部门、退役士兵和承训机构无缝对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确保有意愿的退 役士兵100%能参加教育培训、参训退役士兵合格率达到90%以上。跟踪掌握参训士兵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不断提高参训退役士兵就业率。要把扶持退役士兵创业的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财政贴息、免收行政事业费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采取组织职业介绍、就业推荐、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帮助退役士兵自主就业。要按照国防义务均衡负担原则,合理编制安置计划,结合双拥评比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刚性手段与沟通协调、制度激励等柔性措施,落实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就业。要落实各项补助资金,做好新老制度过渡期间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现平稳过渡、有序衔接。做好伤病残军人退役交接安置工作,确保3年工作目标如期实现。继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复退军人稳定工作。

(五)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落实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继续协调、配合社会组织三个行政法规的修订工作,做好相关衔接配套工作。要推广广东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推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监管。按照市场化要求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引入行业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并落实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运用公益项目招投标机制,分配使用好中央财政首次投入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各地要普遍施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举措,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提供服务的作用。推广天津“三同”、“三推”、“两规范”做法,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推动各地依托民政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探索社会组织分类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全国社会组织评估率达到30%,3年内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健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落实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建立规范社会组织涉企收费、评比达标表彰等工作长效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建立综合执法监察机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提高政府监管效力。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民政法制工作,力争在中央层面和省、市(较大市)出台一批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落实好“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民政人才工作和科研工作,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强民政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制定《机构养老服务基本规范》等15项国家标准和25项行业标准,继续推进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推动“金社”工程立项工作,推行“12349”全国民政公益服务热线,加快民政电子政务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民政领域的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理念,增大境外资源的利用,扩大我国民政积极影响。加强民政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各项民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力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工作,促进民政系统风清气正,树立良好形象。

三、在民政工作中加强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民政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一)着力发挥民政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民政有很多业务与文化建设直接交融,尤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找准直接或蕴含的着力点,履行好民政职能,发挥好民政作用。要着眼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宣传褒扬烈士的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品质,进一步加强国防责任义务和爱国拥军教育。着眼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和助人悦己、团结友爱的慈善理念,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氛围,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婚姻新习俗和生态节地的殡葬新风尚,推进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着眼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困难群众、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自尊自立自强,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双拥共建、平安边界等创建活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着眼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抓紧实施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地名文化建设。着眼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城乡基层社区文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完善城乡社区文化设施,积极引导社区广泛开展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着眼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领域社会组织发展。着眼于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努力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二)不断丰富民政文化内涵。文化具有凝聚思想、陶冶情操、砥砺品格、规范行为的功能。民政工作源远流长,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的“敬天保民”、唐宋的“安民立政”到清代的“为民治事”是民政工作的历史记忆;从建国初期的“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到新时期的“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的现实遵循;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竭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是民政人的价值取向;“天下民政是一家”则是民政人团结一心、自尊、自爱、自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集体表达。这些民政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树立民政系统共同理念、引领民政工作前进方向、凝聚民政事业发展力量、塑造民政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开放性系统,文化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建树创造、不断提炼升华、不断深化拓展的动态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民政文化内涵中,广大民政干部职工身体力行的“为民、务实、创新、奉献”精神至关重要,这8个字凝聚着民政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同、实践体悟和精神追求,是引领和支撑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为民”就是以民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权益,这是民政工作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核心职责,是民政工作的本质要求,民政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务实”就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这是民政人的职业操守;“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传承与变革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探索民政工作新思路和新办法,这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奉献”就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甘于奉献,这是民政人的价值追求。我们要进一步把这一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振又好又快发展民政事业的“精气神”,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各项民政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显著成效。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政文化内涵,进一步凝聚共识、增进认同,使民政文化成为民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三)精心打造民政文化载体。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我们着力打造、切实用好多种民政文化载体,努力使民政工作中的文化建设更加有力有效。要贯彻《烈士褒扬条例》,继续实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程,加强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推行和完善烈士纪念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发挥好烈士纪念设施“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功能。民政部门主管的报刊社、出版社等公益性、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 理模式,发挥文化建设及传播作用。民政部门所属的档案资料馆、科研教育机构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突出公益属性、增强发展活力的要求,完善服务规范,发挥文化功能。要本着主动、准确、适度、恰当的原则,从工作着力点和群众关注点入手,完善民政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加快民政门户网站建设,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体发布信息、倾听民意、引导舆论,让公众走近民政、了解民政、支持民政。要完善各级民政机关、直属单位和行业管理单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员工和服务对象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民政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在身心得到充分愉悦中接受教育、提高素养。还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民政实践、贴近民政干部职工思想实际,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民政文化产品,特别要创造更多反映民政人为民奉献和开拓创新精神风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政文化精品,热情讴歌民政干部职工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人民群众在强烈情感共鸣中增进对民政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下载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09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立国)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总结讲话

    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在京闭幕李立国做大会总结3月20日,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要求,民政系统要认真学习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回良玉副总理的......

    在全乡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乡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全乡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乡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是乡党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

    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合集5篇)

    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在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召开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五省区平安边界建设联席......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徐祖远副部长在全国海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09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交通部今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之一,部党组很重视,明天上午李盛霖部长还专程参加会议,要亲自来看望......

    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鸿宾副部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02-09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年农垦工......

    张文康副部长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文康副部长 在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继 1990年全国乡村医生......

    罗平飞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罗平飞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现在召开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

    副部长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为期两天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了。水利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