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窦玉沛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既是分析形势、总结工作的现场经验交流会,也是研究举措、推进发展的全面动员部署会。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预定议程,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富有成效。会议听取了立国部长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表彰了第四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交流了全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情况,学习了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和各地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各级民政部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恰逢其时,非常重要,对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立国部长重要讲话和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各地要以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引领;以立国部长在这次会上的讲话和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民政部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意见为依据;以“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增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各地要对本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考虑、整体安排,精心设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专项规划,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特别是要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和“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发展目标,按照省、市、县、乡镇、社区、农村逐级分解,层层抓好落实。要分步推进实施,按照轻重缓急、条件具备、土地和配套经费落实、资金集中使用的原则,分年度确定工作进度、分年度细化实施方案、分年度组织实施,每年重点集中支持一批建设项目,逐年见到成效。防止不顾条件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齐步前进,使有限的资源分散,欲速则不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增强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试点步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要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育扶持社区为老服务组织,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促进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低廉、规范、优质优惠;要促进公办和民办养老服务协调推进,更加重视发展民办养老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要实现低、中、高端养老服务设施协调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政府、社会、市场的功能定位,积极创造环境,根据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大力发展福利性公共服务、非营利性公益服务、营利性选择服务等不同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与逐级落实的重大项目,必须健全机制、上下联动,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工作合力。健全机制,就是要按照立国部长讲话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参照民政部的做法,各地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上下联动,就是中央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出台优惠政策标准、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负责制定本地规划、落实优惠政策、实施项目建设、形成服务网络,通过整合各级民政部门的力量,发挥养老服务整体效益。要搞好项目上下对接,优化项目布局,按照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立项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认真做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论证、编制、遴选和申报工作;要实现建设项目与“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专项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敬老爱老助老工程项目有效、有序衔接,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专项补助资金的投入和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投资渠道。
二、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善抓落实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要求、新情况。为此,我们必须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举措。近年来,一些地区立足当地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典型经验,这次会议现场参观、视频观摩和会议印发的交流材料,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第一,规划先行、制度保障。江苏、云南等地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河北、河南、安徽、吉林、湖南等地政府专门就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文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辽宁、福建、重庆、新疆等地制定省级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同时,一些地区还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天津市政府发布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破解了养老服务用地难的问题。贵州省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养老机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养老项目给予财政贴息补助,推动了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浙江、广西等地由政府补助或公益金资助建立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事故保险,降低了养老机构运营风险。第二,城乡统筹、拓宽领域。河北、湖北等地依托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村级主办、互助服务、政府支持、群众参与”的方式,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辽宁省加强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为解决农村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常年病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黑龙江、吉林等地积极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专业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第三,创新机制、丰富形式。河北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12349”网络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各方力量,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又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赢,创新了机制,赢得了发展。广州市越秀区借鉴港澳地区先进理念,成功运营“一站式”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由政府出资租赁闲置厂房,无偿用于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场所紧张的难题。黑龙江省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延伸服务”,辐射社区居家养老,培训孵化民办养老机构。河南省荥阳市积极推广公建民营模式,盘活国有资产,激发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围绕老年人特殊服务需求,以老年人为中心,实现了建筑设计和运营管理的良性结合。
第四,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北京、湖北等地建立了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机制,并将星级评定结果与资金扶持挂钩。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研究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规范。上海市、杭州市建立了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评估体系和数据库,确保养老床位优先提供给低收入、失能、独居等养老困难老年人。
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弥足珍贵。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方兴未艾,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和规范。各地要认真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奋力开拓,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
三、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落实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仅就实现千分之三十养老床位目标而言,在已有的四年时间,需新增床位320多万张,需投资超过3000亿。没有思想的解放,投融资渠道的拓展,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大胆改革,奋力开拓,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第一,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扶持机制。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扶持机制,大力引导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要强化政策扶持,对于国家出台的广泛适用的扶持政策,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于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的扶持政策,要强化政策执行效果,力争具有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反映强烈的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分析,力争做到出台文件和保障措施。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激励和拉动作用,对于社会举办的养老服务设施,既可以按照投资数额、建设规模、租赁时间等,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又可以按照老年人数特别是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以及入住率、床位数等,给予运营补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培育养老消费市场,依靠需求拉动投入;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依靠政策带动投入;要拓宽金融、保险和闲置资源投入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改革创新养老机构管理体制。现行养老机构公办、民办、市场办并存的局面,既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竞争不平等的问题。有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正在通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以解决。而要解决竞争不平等的问题,必须逐步打破所有制界限,按照公办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原则,实现不同主体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格局。为此,要积极推进公建民营,大力实行民办公助,努力拓展市场服务,促进各类养老机构共同发展。
立国部长在讲话中,对公办民营的方式方法、实现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已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办民营涉及基本养老服务的提供、职工切身利益、老年人权益、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勇于破解难题,创新方式方法,积极稳妥的进行。但对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要通过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实现公办民营,逐步实现政府从直接办服务到重点管服务的方式转变。要制定出台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合理确定运营主体招标范围、方式、标准,确保制度设计科学可行。要严格运营主体条件,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原则,重点从确保机构运行非营利性质、改进服务质量和保障可持续运行三个方面,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化机构运营。要加强后续管理,加强对运行主体的指导监督,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管方面,形成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对于由企业中标负责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要在协议中明确加入公益性条款,确保公办养老机构产权性质、设施用途、服务功能不改变,国有资产不流失。
第三,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重点在实行资格评估和需求评估上做文章。资格评估重在考量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以确定其是否可以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当前,要优先将经济困难老年人纳入补贴范围,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扩大受益面。需求评估重在考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确定其养老服务方式和补贴标准。要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精神状况、疾病特征、生活环境等作为依据,进行分级分类。对于评估确定为失能失智的,要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意愿,优先保证其进入机构养老,并根据失能失智程度,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或者护理补贴。对于评估确定为生活自理的,要引导其选择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要加强评估机构建设,既可以依托专业机构(包括养老机构)进行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评估,也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评估站点,与医院、养老机构等评估机构相连接,开展服务评估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要制定评估办法和标准,完善评估程序,促进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公平公正。同时,要结合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加强质量评估工作。第四,积极鼓励开展连锁运营。开展连锁化运营,可以促使养老机构扩大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各地要积极培育专业化机构和团队,引导养老机构向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知名度高、信誉好、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连锁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网点,根据老年人需要开展服务。推动经验丰富、品牌好的养老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特许其他养老机构加盟挂牌,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经营。
四、要实现建设管理并重,推动落实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加快建设和强化管理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建设与管理、服务与需求、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和保障可持续运行之间的关系,促进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立国部长讲话中有关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意见,对于规范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着重就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应该避免的“三个倾向”和应该树立的“三个理念”,谈一些想法。先说“三个倾向”问题。
第一,避免脱离实际盲目而上的倾向。养老机构建设要按照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要求,科学组织实施,不能搞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避免出现“一床难求而又大量床位闲置”的不平衡、不协调和资源浪费现象。要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多建设一些国家鼓励、地方支持、老百姓欢迎的项目,不能互相攀比,更不能将养老机构建成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第二,避免规模至上追求档次的倾向。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常住老年人口数,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要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推行中、小型化、社区化,重点支持建设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防止片面追求大规模、高档次,不能超越当地实际需要和管理能力。
第三,避免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倾向。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同步推进的原则,防止将工作重心放到跑项目、争投资、铺摊子上,却不致力于推动养老服务上水平、上质量、上实效,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后患。为此,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克服两眼盯着项目转的做法,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制定政策法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改善服务管理等软件建设上,做好制度设计,规划引领,避免走弯路,促进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说“三个理念”问题。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养老机构要以人为本,紧密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思想认识上,要视老人为父母,待院民如亲人,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幸福温暖。在服务功能上,要依据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注重完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文化娱乐等功能,满足老年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服务风格上,要融入家庭化服务理念,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不能搞成宾馆式、军营式服务风格。在生活照料上,要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膳食、住宿、无障碍服务,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在内部管理上,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防止重特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第二,要牢固树立实际适用的建设理念。养老机构建设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坚持实际适用。在机构选址上,要尽量社区化,巩固老年人关系网络,体现地缘血缘特征,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上,要严格按照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形成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服务需求和安全、卫生、经济、环保等要求的设计格局,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留有扩建改造的余地。在建设档次上,公办养老机构要定位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不能一味追求高档、豪华,不能搞别墅化、宾馆化建设,脱离社会福利属性。在室内装修上,既要力求方便实用、美观大方、舒适安全,又要方便管理维护、有利于服务开展。
第三,要牢固树立拓展延伸服务的发展理念。养老机构要勇于走出去,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在养老服务中的专业骨干作用。要面向社会开放,提供专业人员培训,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区域内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要建立监测和激励机制,督促落实
为了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各地要着力创新工作手段,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督促和指导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落实。
第一,建立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民政部依据专项规划和推进年意见要求,正在研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5大方面的指标。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纵向上可以衡量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进度,横向上可以评估不同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各地要按照民政部通知要求,抓紧部署落实本地区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工作,出台落实办法,做好专责人员培训,按季度收集整理监测指标数据,民政部将定期汇总各地监测指标信息并公布评估报告。
第二,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以奖代补”机制。为了提高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去年,民政部根据地理区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等因素,采取因素法分配老年福利项目的部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今年,民政部将在此基础上,增加政策创制、机制创新、服务成效、资金配套等权重因素,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大、进度快、创新多的地区,以奖代补,加大支持,切实发挥部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各地也要积极探索建立老年福利项目“以奖代补”机制,进一步完善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分配使用制度,发挥有限资金的带动、导向、激励和放大作用。
各地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制订的实施方案,要于四月底前向部里报告。
最后,补充一点。5月17日—19日,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和上海市民政局将在上海市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康复护理展览会。这次博览会是一次国际性养老服务业交流盛会,请各地高度重视,按照民政部下发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赴会展览、观摩、交流经验。
同志们,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神圣职责,是亿万人民的期望和重托。让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贯彻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奋力开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篇:窦玉沛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窦玉沛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减灾救灾工作
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加快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推动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指挥体系项目立项,加强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助。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指导地方制定配套政策规章,调整和落实中央救灾资金补助政策,完善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完成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开发,逐步实现乡镇直接报灾。建立自然灾害损失核查综合评估机制。编制实施全国救灾物资储备规划,推动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探索和推广新型救灾保险制度。健全救灾捐赠工作机制,开展减灾救灾志愿服务,提升减灾救灾社会动员能力。继续指导玉树、舟曲灾区做好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工作。
做好综合减灾工作。加强国家综合减灾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修订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指导地方修订完善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强化预案演练。推进地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和减灾中心建设。制定减灾救灾技术标准。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活动。
二、社会救助管理
健全制度。推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出台。推广家庭收入核查信息比对机制。推动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波动联动机制、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协调将专项救助制度逐步覆盖低收入群体,协调制定《关于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慈善有效衔接机制。
加强管理。优化低保审核审批程序,探索建立低保补助资金分配激励机制。督促落实五保供养经费县乡专项保障,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推进供养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等级评定。继续实施‚霞光计划‛,加大供养机构改、扩建和新建资金投入,有条件地区供养机构服务范围辐射到分散供养对象和非‚五保‛老人。规范医疗救助管理,力争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方式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联合统计部门,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
三、社会福利事业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修改《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研 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推动进一步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
完善孤儿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指导各地确定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规范孤儿基本生活费的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提高孤儿医疗康复水平,落实孤儿教育和成年后就业、住房保障。制定《民政部关于儿童福利机构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修订《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研究拟制《儿童福利条例》。推动建立各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探索为其他特殊困难儿童提供福利服务,实施‚‘十二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蓝天计划‛。
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提高‚三无‛残疾人供养水平,探索建立重度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扶持福利企业发展,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做好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生产装配企业资格认定及假肢(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资格考试和注册工作。
推动福利彩票事业健康发展。坚持福利彩票发行宗旨和‚安全运行、健康发展‛方针,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完善彩票发行管理制度,加强彩票发行软硬件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游戏品种结构,推进网点标准化,拓展销售渠道,弘扬福彩公益理念,营造健康文明的福 彩文化。研究修订《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
三、拥军优抚安置工作
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动《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出台和落实。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在全国普遍开展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
改善优抚对象待遇。继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完善与物价指数变动联动机制。协调增加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改善优抚对象住房。加强优抚对象动态管理,规范优抚资金管理,适时启动抚恤补助金发放‚一卡通‛工程。实施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推动形成‚普惠‛加‚优待‛的优抚保障模式。
加强烈士褒扬工作。落实将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启动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程,开展全国范围内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工作,推进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保护管理,逐步建立长效保护管理机制。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英名录》编撰工作。
加大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力度。及时下达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计划。制定《伤病残士兵退役交接安置工作规程》和《伤病残退休干部和退休士官交接安置工作规程》,健全 交接安置工作机制,加强军地联合、上下结合、部门合作的督导工作。协调中央财政提高分散供养重残人员购建房补助标准。
落实军休人员安置政策。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落实已安置的军休干部房改政策,稳妥推进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适时启动第五批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接收安置工作。组织军休人员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第二届‚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创建活动。
提升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服务能力。推进优抚事业单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等级评定、分级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光荣院管理办法》,修订《优抚医院管理办法》。推动‚十二五‛荣誉军人养老机构和精神卫生规划落实,探索建立全国复退军人精神病巡诊制度。加快优抚医院、光荣院和全国重点军供站设施维修改造和设备更新。启动优抚安置工作‚一体化‛信息管理工程建设。
深化双拥工作。围绕加强军民团结,配合部队扎实做好军事演习、训练和重大任务的服务保障工作。按照新的办法认真组织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活动,大力宣传拥军模范城(县)和模范单位、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五、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建设
深化城乡基层民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启 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工作,扩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指导街道社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贯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确保部分省(区、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细化村务公开目录,拓展村务公开工作。巩固和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
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制定实施‚十二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研究制定服务设施管理使用、社区工作者队伍、农民工融入社区等政策措施。继续完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联系会议制度,修订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标准,深入推进创建活动。制定《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年底覆盖全国30%的县(市、区)。在全国城乡社区推广应用‚中国社区‛标识。大力建设社区信息平台,建立社区综合服务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六、社会组织管理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指导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继续开展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培育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完善备案管理。研究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 策。联合有关部委出台《关于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引进、流动、培养、职称、户籍、薪酬、保障、激励等政策。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推动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加强年检信息的开发利用。规范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对公募基金会的政府审计,完善基金会投资监管方式。落实《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强化社会组织外部监督机制。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行政执法力度。
七、区划地名工作
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对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省份行政区划工作的研究。按照服务中心、稳妥调整、审慎推进的原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和审核工作。加强平安边界建设。完成冀晋线等13条省界联检工作,抓好全国68条陆地省界平安边界创建协议的落实,完成平安边界创建考评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示范活动。协调解决界线纠纷,逐步健全边界地区维稳长效机制。继续做好省界详图编制工作,促进勘界和界线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 程,推进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建立地名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十二五‛地名公共服务规划,继续开展地名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活动。完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标准,完成19个试点县(市、区)地名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启动340个试点县(市、区)的地名普查。
八、专项社会事务
规范婚姻工作。制定婚姻登记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加快全国婚姻登记信息联网进度,修订边境居民跨国通婚办法,推动两岸婚姻管理服务工作交流,研究解决婚姻登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收养工作。修订《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条例》,加强国内收养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加强收养跟踪反馈,继续推动‚寻根回访‛。
推进殡葬改革。继续推行惠民殡葬政策,争取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形成基本殡葬服务政府供给、选择性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殡葬服务格局。推动火化炉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制定殡仪馆和火化场建设标准。推动《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推进绿色殡葬,倡导生态葬式和健康文明祭扫方式。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健全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强化联动协作,加强应急救助服务,发挥救助管理工作的综治维稳作用。抓紧完成‚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 系规划项目建设以及评估工作。继续支持县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推进救助管理机构的等级评定和规范化管理。
九、社会工作
完善配套政策。贯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研究制定《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机构资质评估办法》、《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
强化培养评价。适时启动‚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建设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2011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工作。开展专业社会工作者登记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完善志愿者注册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服务志愿者协作机制。
推进专业服务。指导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基地,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落实《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启动‚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示范建设工程‛和社会志愿服务示范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标准、评价办法以及职业道德规 范。
十、慈善事业
推进《慈善事业促进法》立法的相关工作,论证起草《社会募捐管理条例》,制定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建立慈善事业协调机制和慈善活动评价机制。实施《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加强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慈善超市、社会捐助服务站点建设和创新运营管理。推动设立‚全国慈善日‛,加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
十一、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抓好规划引领。编制《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参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更多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加快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继续实施各级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同时,启动实施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各级民政‚十二五‛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加快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建好各类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民政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民政 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逐步健全‚三无‛、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精神病人救治安置网络。
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通过制定完善标准、改革经营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培养合格员工等措施,提高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二、民政服务能力建设
推进立法工作和依法行政。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建立系统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区域先行的民政立法格局。落实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水平。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规范性文件程序规定,规范民政行政行为。完善层级监督标准,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加强法制培训和知识普及,启动‚六五‛普法工作。
抓好人才、科技和标准化建设。做好各类民政人才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以民政特殊行业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培训、考核、竞赛选拔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加强民政部重点试验室建设,加快重大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与升级改造步伐,改善民政科技基础条件和环境。制定并实施《全国民政标准化2011—2015年发展规划》,修订43项国家标准和32项行业标准,完善以支架性标准为重点的民政标准体系。
加强基层民政建设。研究制定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评估办法,把评估情况与实验试点选择、政策权限下放、资金物资 分配、建设项目安排等挂钩,促进各地根据公共服务需要健全基层民政工作队伍、落实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推广一些地区按辖区人口或服务对象一定比例配备基层工作人员和按业务资金一定比例配套工作经费的做法,将信息化应用服务重心放到基层。
加强国际及涉港澳台交流合作。着重开展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扩大与港澳台交流,重点开展社会服务、慈善、社会工作及婚姻管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推进部省(区、市)合作。按照部省(区、市)合作协议约定,试验趋势性业务、试行探索性政策、拓展服务性项目,推动区域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以区域或重点民政工作突破带动民政工作整体创新发展。
十三、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救灾救助资金物资、优抚安置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玉树、舟曲灾区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扎实推进作风建设。深化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推进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大政务公开和民政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春节后,结合 业务工作课题和改革创新要求,部机关集中开展一次调查研究活动。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进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
第三篇: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积极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们在邯郸隆重召开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部署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总结交流各地特别是河北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养老服务是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构成,事关老年人权益保障,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怀老年人,始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安排了一大批资金项目,有力保证和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孤老供养制度和服务政策继续完善,15个省份建立高龄老年人补贴制度,14个省份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农村养老服务起步发展,老年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迈出重要步伐。二是初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衔接。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推进,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依靠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很多城镇基本建立。大量城乡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19.7张。三是初步形成了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老龄委加大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规划编制、政策创制、标准研制、管理监督等职能,形成推进合力,在很多地方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壮大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服务项目偏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合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激励扶持作用。五是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改善生活、健康参与、平等发展方面既有一定需求,又有新的期待。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达到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比例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3%,既需要加强城镇养老服务工作,结合解决流动到城镇居住生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又需要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达到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需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让所有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的要求,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解决好社会养老服务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民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迈上一个新台阶。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开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贯彻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目标,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今后五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和把握以下五方面基本要求:
(一)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上,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参照国际社会通行做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作用,做到政府创造环境,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家庭成员积极履行义务。创造环境,就是政府要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家庭成员履行孝亲敬老责任和义务,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对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直接举办少量基本服务型、示范性养老机构或采取资助社会机构、发放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保障。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策扶持、公建(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要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养老服务也是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和支持城乡自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既是社会事业,也是家庭责任和义务,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强调家庭成员对家中老人履行养老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二)在养老资源供给模式上,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资金和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两大支撑,缺一不可。现阶段解决我国的养老服务问题,必须实行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这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资金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要在我国已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原则,通过推动建立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制度,为经济状况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服务保障,主要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服务。
(三)在养老体系建设内涵上,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内涵。以居家为基础,是因为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重视和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居家养老也需要得到社区的支持。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以机构为支撑,是因为养老机构能够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料。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四)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上,坚持按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为了发挥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建设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立足实际适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按标准建设,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社会福利机构、养护院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标准化要求,实现规范化设计、建设和管理。实际适用,就是养老机构建设必须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建设重点上,要优先发展供养型和养护型养老机构;在建设区位上,要推行社区化,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防止因选址不合理造成床位闲置;在建设规模上,不单纯追求超大规模,避免养老机构大而不当、入住率低;在建设档次上,一般应当保持非营利属性,不得片面追求高档、豪华;公办养老机构尤其要杜绝档次偏高现象,避免产生社会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五)在养老服务规划布局上,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类指导,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分类指导,是指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做到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公办、民办协调推进,更加重视扶持民办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机构和服务共同发展,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是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鼓励通过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房屋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旅馆、招待所等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是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民政部一直提倡建设以提供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其他群体服务的县区综合性福利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河北省和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推动、广泛普及。
三、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做好六项工作:
(一)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视察河北时作出的“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让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享受更好的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决定“十二五”时期在全国连续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启动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将省、市、县、镇、村五级养老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要求。“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包括地级以上城市老年养护机构建设“阳光计划”、区县综合福利中心建设“月光计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星光计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幸福计划”、爱心护理院建设“爱心护理工程”、老年康复辅具配置“助康计划”等七大建设项目,既统筹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又兼顾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需要。
(二)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要指导、支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服务机构,依靠社会养老服务实体,运用市场机制和非营利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要采取政府补助困难老人、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监管等方式,鼓励各类服务实体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要拓展服务内容,在继续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传统服务项目同时,拓展康复护理、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服务,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与社区服务乃至整个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借鉴河北省的成功经验,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要鼓励和支持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发展、扩大布点,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化水平。要倡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地要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机构。地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专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具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功能的老年养护机构。县级层面要至少各建有1所以养老服务为主,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乡镇主要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供养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在满足五保对象需要的基础上,向其他有需要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并为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示范和支持。
(三)积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既要支持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供方”发展,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也要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老年人这一养老“需方”能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要继续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高龄补贴制度。目前,全国出台高龄补贴政策的省份已经增加到15个。尚处于研究制定阶段的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争取早些出台这项政策。已经出台政策的,要做好政策实施工作,达到依申请办理、按月领取、社会化发放这三个基本要求。
三是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实行资金补贴,是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推广建立这项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专业化评估,对经济困难的不同护理等级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护理补贴,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为了科学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各地要建立资格评估、需求评估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资格评估,针对老年人的收入状况,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资格;需求评估,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其应享受的养老服务方式和相应的补贴标准;质量评估,针对养老机构及养老实体提供的服务,评价其是否达到基本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化进程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等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地方屡屡发生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各类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不规范,许多养老机构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从法律法规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全国人大正在组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将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养老机构设置资质,规范和监管社会养老服务行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发展环境和法制保障。各地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总结在基层和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其逐步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养老服务法制化进程的延伸。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标准数量少、部分标准标龄较长、制修订工作不及时、内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贯彻执行力度弱等方面。因此,要抓紧制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和养老服务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加快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及养老服务的资格评估、需求评估、质量评估等评估制度。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及时制定社会养老服务的地方标准。要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民政部正在加快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系统建成后,将具备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等四大功能,有效改变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各地也要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老年专用手机、全球眼、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
(五)不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是推进公建(办)民营。各地要在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方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三不”:明晰产权,厘清权利义务,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平竞争,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运营者,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变;签订有效协议,严格监管要求,确保公建(办)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二是实施民办公助。目前,我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并存。对于这两类民办养老机构,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实行分类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提供集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要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对于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要支持其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服务。要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
三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良性互动,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实现共同发展。各地要积极支持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等养老产业,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相关服务。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住宅、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和服务市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老年产业发展,提供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要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方式的研究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试点实验。
(六)着力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关系着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各地要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推行专业学历教育。要鼓励在高、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有计划地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并依托民政相关院校,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专业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和就业。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培训。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完善养老服务教材体系、培训政策和培训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养老服务培训规划,出台培训扶持政策,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民政部将继续依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福利中心和社会福利协会,培训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鉴定人员、师资和高级以上养老护理员。省级民政部门要负责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并可根据需要建立或者依托现有养老机构设立培训实训基地。市县级民政部门要普遍搞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使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较高幅度。
四、强化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措施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组织领导到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做好资金安排、主体培育、市场调节、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为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已成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各地要参照民政部的做法,成立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等工作。
(二)政策扶持到位。要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近年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协调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落实优惠政策和制定地方具体政策不够。目前,民政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业的政策性意见,拟从融资、捐赠、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已有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争取政府支持,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要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要制定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税收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及时制定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资金投入到位。各级民政部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投入、彩票公益金投入与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格局,持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各地也要争取设立专项投资,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优惠政策推动、市场机制带动,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力度。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不能达到这一比例的省份,民政部将不予资助。要改变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将以往的按项目资助改为“以奖代补”,在充分考虑区位因素、老年人口因素的基础上,对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出台法规、政策、标准,推进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地方投入和配套资金,在设施、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优异,尤其是养老床位增加较快且使用率高、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居家养老覆盖社区比例高、服务人数多的地方,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慈善机构、社会捐赠资金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督促检查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政部将编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和公开发布,并对各地进展情况实行内部通报。各地要参照部里的做法,应用本地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强化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确保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实现。要鼓励社会各界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增强工作动力。
同志们,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功在当代、造福老人、惠及子孙的大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前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给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在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致辞
在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工作会议上的致辞
(2011年9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长江之滨,我们相聚在九江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选择在九江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发改委、省民政厅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跟兄弟地市交流互动、学习借鉴的机遇和平台。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百忙之中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省发改委、省民政厅领导和兄弟地市发改委、民政局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赣、鄂、湘、皖四省毗邻之地,处在万里长江与千里京九铁路的交汇点上,下辖十六个县(市、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490万,中心城区人口70万。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境内山川秀美,景色怡人,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名城(共青城)、名洞(龙宫洞)、名院(白鹿洞书院)于一体,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我市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工作重点,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3%;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净增30.5亿元,增长35.4%,财政收入增量、增幅、质量创十五年来最高;全市各项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强劲势头。
与此同时,九江已步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阶段,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9.2万,占人口总数的12.06%,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针对这一市情特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坚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相结合、丰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内涵,初步走出了一条顺应民生需求、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217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6家,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万余张,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我们将以本次会议召开为契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新局面,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提前预祝同志们国庆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五篇:河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张庆伟省长对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的重要批示
我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许多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要继续发扬光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整体安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城乡互动、以城带乡。要在民办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社区居家服务中心建设和建立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制度上,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要创新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合作、委托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社情实际的社会养老新模式。要强化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限进度,注重绩效评估,跟踪督导检查,确保省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2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目标全面落实完成,推动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宋恩华 2012年8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委全体会议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刚才,张家口、石家庄、唐山和广阳区、巨鹿县分别介绍了经验,要认真借鉴;怀璞同志作了具体部署,要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必须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要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作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大国,我国老年人规模、老龄化程度、社会抚养负担超出预期,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调整相交互。不仅会改变劳动力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且会改变社会利益格局,影响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当前,关于延迟退休年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很多,反映了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 的高度,以积极的行动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
要深刻认识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六有”目标,制定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老龄事业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完善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事业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民生问题,直接反映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在养老事业发展上,早重视比晚重视、早抓比晚抓要主动得多。
要深刻认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庆黎书记强调,要把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给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关爱、关怀。我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突出表现为:数量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3万,占总人口的13.8%;增速快,今后几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达到1100万;压力大,“失能、高龄、三无、空巢”老人群体越来越大,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家庭小型化,“421”家庭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需求多样化,迫切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是,我省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欠账多,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张,社区养老服务仅覆盖1/3的城市社区。我们绝不能用昨天的模式解决今天的问题,要加快构建“9073”养老服务体系
(“9073”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即
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成员照顾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行家庭养老;也可通过个人自费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入住老年公寓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还可通过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等便民为老服务网络,享受入户服务、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社会养老服务。7%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在享受社会养老服务的基础上,继续享受社会关爱、老年康复医治、紧急援助、临终关怀等特殊老年服务;3%的老年人(主要指“三无”老人、“五保”对象)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集中养老。),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二、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的五年。2007年,从农村敬老院建设入手,用3年时间实现了县县都有大型“五保”供养机构的目标;2009年,在全国首个全省范围推进“多院合一”民政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2010年,统筹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发展,养老服务对象由重点人群向全社会所有老人转变;2011年,确立了“9073”目标,具有河北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可以说,一年一个新举措,一年一个新台阶,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坚持抓政策,优化环境。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以及老年人优待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地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唐山、石家庄等市出台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衡水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论公办还是民办,都优先立项、优先规
划定点、优先审批,秦皇岛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
(二)坚持抓投入,夯实基础。2008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养老事业发展基金48亿元,其中省级投入5.2亿元。全省公办养老机构达722个,社会办养老机构达711个,养老床位数达25.3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994个。张家口市由政府无偿或低偿提供场所,引进物业、家政服务公司等服务机构,建立日间照料站。承德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投入养老机构建设资金近4亿元。巨鹿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发展“三位一体”(村办幸福院、公办敬老院、民办养老院)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养老服务的新路子。
(三)坚持抓创新,破解难题。各地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新路子。沧州率先实行“三院合一”,顺平加以发展提升、探索实施“五院合一”,有效解决了福利机构规模小、功能散、设施差的问题,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秦皇岛海港区、唐山路北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这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迅速向全省推广并覆盖城乡,入网老人达68万,加盟商达3.6万家。肥乡创建了我省第一家农村互助幸福院,开辟了为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新途径,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已覆盖全省38%的农村。
(四)坚持抓管理,规范运作。各地认真落实养老服务业管理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审评制度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廊坊市建立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纳入政府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供求信息。保定市推进居家养老“五有”(有机构、有场地、有网络、有服务、有高龄津贴)建设,配备公益岗位,发放养老服务劵,更多地满足居家老人养老服务需求。
三、坚定不移地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最近几年,省政府先后四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部署和推进。去年顺平会议提出建设50所“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今年又有49所申报省级奖补资金。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新建312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有市县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达到40%以上。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既定部署,未落实的马上落实,落实不到位的抓紧填平补齐,已经落实的继续巩固提高。
(一)加快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发挥着政府的兜底保障功能,在各种所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去年确定的50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还有28所正在建设、4所未开工。去年确定的项目主体工程要在明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省将依据验收结果给予奖补。二是着力提高入住率。目前我省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34%,集中供养对象补助标准低、运营经费保障水平低是主要原因。要解放思想、给足政策,适当提高集中供养对象供养标准,让应保障的老人住得近来;将剩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所得收入用于改善设施条件。今年底入住率要达到70%以上。三是进一步强化管理。各地要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审评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各养老服务机构要在建设标准、管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全省提供示范性。省民政厅要依据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审核评定及后期监管。
(二)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幸福建设。***同志指出,农村老人互助养老,政府再帮一把,可能是一个办法。今年省政府确定的1万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建成7767所。要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加快建设步伐,省将对先进县(市)进行奖补。一要坚持村民自治。按照自治、自愿、自保、自助的原则,以村民自身或集体为主体建设,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二要坚持降低门槛。农村互助幸福院的核心是穷愁也能养老。一定要因村施策、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旧学校、旧乡镇企业场地和租赁空巢老人住房等,解决用房问题。三要坚持多种模式。根据农村财力、物力状况,选择互助型、补贴型、福利型、慈善型等不同模式。四要坚持持续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有
条件的地方要探索提供低偿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增强运营活力。
(三)巩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成果。“一键通”呼叫网络,是面向全社会老人没有围墙的“网络养老院”。要在提高入网率上下功夫,年内力争达到20%以上。一抓推广普及。推进联通市县乡的“一键通”呼叫网络建设,把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二抓服务拓展。进一步扩展服务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顾、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要通过“投资换市场”的办法,鼓励企业提供随身携带的“一键通”服务设备,方便老年人使用。三抓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功能,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了解服务内容,掌握使用方法,吸引老年人入网。
四、着力突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按照建立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的要求,着眼长远、集中用力、补齐短板,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
(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上水平。目前,我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仅覆盖32%的城市社区,已有的也存在规模小、标准低的问题。今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覆盖到40%的城市社区。一要加快建设。各地要认真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按照先起
步、再将养老服务用房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二要连锁经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扩大布点、连锁发展。三要规范服务。配备供老年人休息、配餐就餐、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方式,严格服务流程。推广发放养老服务劵制度,让老人更好地享受社区养老服务。
(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要全覆盖。目前,我省已建立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制度,有34个县(市、区)实行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政策。省政府决定,今年年底在县(市、区)全面建立和实施80岁以上老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各地要按照“低标准、先起步、广覆盖”的原则,科学制定补贴标准,确保年内全面实施。省民政厅要实行月统计、月通报制度,每月将各地建立制度情况向全省通报。
(三)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要迈大步。公办机构保基本、做示范,社会办机构广覆盖、保需求,是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而社会办养老机构恰恰是我们的弱项,目前仅有床位6.9万张,占总床位数的27%。要把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作为重点,推动实现大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民办公助。省制定了《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确定了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各地要在10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办法,尽快落实到位。要认真
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把税费减免、土地供应、供暖、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推进公建(办)民营。借鉴上海、浙江等地经验,对部分公办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运营。规范公建民营合作协议,确保公益性质不变、养老服务性质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查资质、查制度、查服务、查安全“四查”活动,督促其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五、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更广的思考维度、更长的时间跨度,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一)树立“积极老龄观”。要做到“三个积极看待”:积极看待老年人,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发挥好老年人的作用,让老年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可为、老有所乐,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终身发展。积极看待人口人口老龄化,既要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二)理清工作思路。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落实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又要对未来20年老龄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老龄事业发展融入全省总体发展战略,推动老龄事业与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四是城镇与农村的关系,根据城镇和农村地区老龄问题的不同特点,确定发展对策,实现城乡老龄事业统筹发展。
(三)明确主要任务。要抓住“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五个关键,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综合能力。重点是健全“六大体系”:一是养老战略管理体系。加强老龄化态势动态监测、老龄问题风险预警以及规划实施的评估与管理,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做出安排。二是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多主体、多层次、可持续的制度架构,优化制度设计,做好制度衔接。三是健康支持体系。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加强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四是养老服务体系。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提升为老服务能力。五是宜居环境体系。注重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公共环境建设的前瞻性,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老年人参与权利。六是老龄工
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老龄委协调、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格局。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担起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计划,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实到位。要发挥各级老龄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只能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合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同志们,发展老龄事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按照庆黎书记“三个一”(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推进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住机遇 真抓实干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古怀璞
2012年8月30日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省政府决定召开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刚才,五个单位的典型发言,各俱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庆黎书记、庆伟省长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庆黎书记办公室专门打电话传达庆黎书记要求,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搞好、推动好。一会儿,恩华副省长还要做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3月29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我省邯郸市召开。会议推广了我省“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的典型经验,启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年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张庆黎书记和李立国部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恩华副省长代表河北做了经验介绍。
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政府创造环境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相统筹,坚持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坚持按照标准建设和实际适用相并重,坚持分类指导和资源整合相结合。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要在我国基本建立起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的规划目标。民政部和地方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部级彩票公益金由项目资金改为根据各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成效的奖补资金。会议要求推动各地建立高龄补贴制度,推进公建民营,实施民办公助,促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十八大即将召开,做好民生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各级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
和责任感,深入贯彻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扎实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抓巩固,扩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城乡同步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以上,农村互助幸福院已覆盖全省37.7%的 行政村,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中央和河北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巩固、抓发展、抓提高。
(一)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资源优势。当前,我省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按时完成50所“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每县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的建设任务。各地要按照任务目标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对50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具体任务目标已分解到各市、县、区,今年不能完成任务的,我们将把任务目标和补助资金调整到有条件的地方来完成。二是要解决已经建成的民政事业服务
中心床位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办公养老机构入住率仅有34%,养老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各地要在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搞活经营,将闲置床位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可以补充社会养老机构床位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三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整合资源,利用各种优势,搞好养老机构内部的小种植、小养殖、小卖部等多种经营,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现代节能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二)巩固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成果。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明确的任务,积极推进。抓住“村级主办”这一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好“政府扶持”的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经济困难村搞好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已建好的村要管理好、使用好,支持和动员更多的留守、独居老人入住幸福院。经济实力好的村要抓好提高标准、规范管理工作。经济实力弱的村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动员、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三)扩大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面。目前,全省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入网老人68万多人,只占老年人口的6.8%。各地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吸引更多老年人和服务商加入呼叫服务网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呼叫中心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更多老年人、服务企
业加入呼叫中心。商洽加盟网络公司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尽可能地让利于老人,最大限度地开拓老年人市场。
二、抓突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扩展 从今年开始,我省要着力抓住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按照民政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应该具备的服务功能,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米,要配有3间以上、12张以上床位的休息室;已建的旧小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不低于150平米,要配有2间以上、8张以上床位的休息室。按照省政府安排,从2012年起利用四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政策扶持,乡镇、街道、居委会兴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到2015年,在全省每个街道办事处建设一所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0%的城市社区建设一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今年,312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标任务已经列为省政府利民惠民十件实事之一,各地一定要严格便准,狠抓落实。省、市民政部要加强督导,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二)加快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为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民政厅、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试行)》,明确了具体的奖励标准,对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按每张床位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奖补;对连续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入住河北籍老年人数量,给予每月每张床位不低于50元的运营补贴,各地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一要落实财政预算和本地补贴办法。今年,省和各市、县、区都要积极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凡是市、县、区政府财政还没有将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列入预算的,要提前谋划,确保明年落实到位,使全省新建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达到每张床位1500元以上,运营补贴达到每年600元以上。二要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适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民政部[2012]35号文件明确要求的,也是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指标内容,达不到标准,就会影响国家对我省养老工作资金的支持力度,各级都要千方百计增加福利彩票资金投入。目前,衡水市已经将70%以上、邢台市已经将50%以上福利彩票公益金留存部分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他各市也要认真抓好落实。三要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都要下大力气制定和转发上级养老方面的政策文
件,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使省里政策与当地政策相衔接,做到政令畅通。同时要加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不执行相关政策的单位和部门要公开予以通报。四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后,我省要建立为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命名、挂牌制度,让热心慈善的企业、企业家在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树立形象,开拓市场,促进发展,实现共赢。五要积极推进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按照《河北省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参与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将不力度,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建立养老普惠制度。今年,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低标准、广覆盖,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最近,省民政厅下发了《加快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指导意见》,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强化措施,积极推进。2012年底前,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
三、抓改革,让有限的养老机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我省机构养老资源总体匮乏,城乡分布不均,公办民办比重失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开放搞活,用
足用好每一张床位,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体系。按照公办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原则,实现不同主体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格局。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规定标准将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转入民办养老机构。同时,允许公办养老机构在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接收社会老人有偿入住。
(二)在建设机制上,积极发挥国有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具有“品牌效应”、“示范效应”的功能,在社会上威信高、影响大,应充分挖掘这种潜力,促使其功能最大化。要学习沧州市建设万盛老年公寓经验,他们在明确产权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依托市荣军疗养院现有的土地和医疗资源,吸纳万盛公司投资约1亿元建成了一所1200张床位的新型养老机构,提前完成了示范型养老机构建设任务。他们的尝试同样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三)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增强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对公办养老机构尤其是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倡以总体承包、服务项目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转给社会组织、企业或有
能力的个人运营。实施公建(办)民营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公正规范,做到养老机构有资产不流失、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改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降低。
同志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体统工程,涉及到党委和政府的诸多职能部门。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养老政策法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为全省老年人造福,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